【精品】高考语文文言文译读试题及答案解析-伯禽问政4.doc_第1页
【精品】高考语文文言文译读试题及答案解析-伯禽问政4.doc_第2页
【精品】高考语文文言文译读试题及答案解析-伯禽问政4.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伯禽问政吕氏春秋阅读引导本文选自吕氏春秋孟春纪里“贵公”一节。吕不韦(?前235),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人。原为阳翟(今河南禹县)大商人,在赵国京都邯郸遇见入赵做人质的秦公子异人(后改名子楚),认为“奇货可居”,游说华阳夫人,立为秦太子。子楚继位(即庄襄王),吕不韦被任为相国,封文信侯。庄襄王卒,秦王嬴政年幼继位,吕不韦继任相国,称为“仲父”。吕氏春秋亦称吕览,吕不韦集合自己的门客共同编写而成,是杂家代表著作。全书二十六卷,分内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内容以儒、道思想为主,兼及名、法、墨、农及阴阳家言。汇合先秦各派学说,为当时秦国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提供思想武器。对译注释昔 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 先公, 公则 天下 平矣。 从前,古代圣王治理天下,必定把公心摆在第一位,只要出于公心,天下就太平了。太平得于公。 平是由公心得来的。伯禽将 行, 伯禽:周公之子,被封到鲁, 请所以 治 鲁, 周伯禽将要赴任时, 成为鲁国第一位国君。(向父亲)请教用来治理鲁国的方略,周公曰: “利 而勿 利也。”荆人有 遗 弓者,而不肯索,公说:“(为政要考虑)利民而不要(只考虑)利己。”楚国有个人遗失了弓箭却不肯去寻找, 曰:“荆人 遗 之, 荆 人得 之,又何 索焉?” 孔子闻 之 曰:他说:“楚国人遗失了弓箭,(必是)楚国人得到它,又何必找它呢?”孔子听到这话,说:“去其荆 而可矣。”老聃闻之 曰:“去其人 而可矣。”“去掉荆楚这一国别就好了。”老聃听到孔子的话,说:“去掉人这一限制就好了。”故 老聃则 至 公矣。 天地 大矣,生 而弗 子, 所以说老聃才是最具有公心的人。天地够伟大了,生育了万物,而不把它们作为自己的子女, 成 而弗 有,万物皆被 其 泽、得 其 利, 而莫知 其使万物成长,而不把它们据为己有。万物都蒙受天地的恩泽,享受天地的利益,却不知道这 所由 始, 此 三皇、五帝之德也。些是从哪里来的。这就是三皇五帝的德政。管仲有 病, 桓公往问 之,曰:“仲父之病矣,渍甚, 国 人 弗管仲得了重病,齐桓公去问候他,说:“仲父您的病,更加沉重了,国内百姓都已经无 讳, 寡人将 谁属国?” 管仲对 曰:“昔者臣尽力竭智,犹未足以知 法避讳这件事,我将把国家托付给谁呢?”管仲回答说:“以前我尽心竭力,还不能知道可 之也, 今病在于朝夕之中,臣奚 能言?” 桓公曰:“此 大以托付国家的人选。如今重病,命在旦夕,我怎么能说得出呢?”齐桓公说:“这是国家大事也,愿仲父之教寡人也 。”管仲敬 诺,曰:“公 谁欲 相?” 公曰:事,希望仲父您指点我啊。”管仲恭敬地回答,说:“您打算让谁担任宰相呢?”齐桓公说:“鲍叔牙可 乎?”管仲对 曰:“不可。夷吾夷吾:管 善鲍叔牙, 鲍叔牙之“鲍叔牙可以吗?”管仲回答说:“不行。我 仲的名。和鲍叔牙交情很好,鲍叔牙的为人也,清廉洁 直, 视 不己若 者, 不比于 人; 一 闻 为人清正廉洁,刚直不阿,看到不像自己(那样正直)的人,便不去接近人家;一旦听到别人之过, 终身 不 忘。” “勿 已, 则 隰朋其可乎?” 人的过错,一辈子也不能忘记。”齐桓公说:“不得已的话,那么隰朋可以吗?”管仲回答说:“隰朋之为人也,上志 而下求, 丑“隰朋的为人,对胜过自己的贤人追慕不已,对赶不上自己的人则劝勉不息,(常常)以自不若 黄帝, 而哀不 己若者; 其 于国也, 有不 闻也;其 于己赶不上黄帝为羞愧,对赶不上自己的人表示同情;他对于国政细枝末节不去过问;他对于 物也,有 不 知也;其于人也,有不见也。 勿已乎,则 隰事物,份外的不去了解;对于人,不刻意去找小毛病。一定要我举荐宰相人选的话,那么隰朋可也。” 夫相, 大官也。处大官者,不欲 小察,不欲小智, 故 朋是合适的。”一国的宰相,可是个大官。当大官的人,不要只看小事,不耍小聪明。所以曰:大匠 不 斫, 大庖 不 说大工匠只注意总体设计,而不亲自挥斧弄凿;大厨师只着意调和五味,而不亲自搬弄锅盆 豆,大勇 不 斗, 大 兵 不寇。 桓碗盏;大勇士只指挥战斗,而不亲自临阵斗殴;正义的军队只征讨叛逆而不骚扰百姓。齐桓公 行公, 去 私 恶, 用 管子 而为五伯 长。公厉行公正,摒弃个人爱憎,重用(同自己有仇的)管仲,终成五霸之首。鉴赏评点作为鲁国的第一位国君,伯禽在去上任之前请教父亲怎样治理鲁国,这反映出他对治国之策的高度重视。而周公的回答却颇能启迪人。他除了对儿子进行“利而勿利也”的告戒外,还讲了一个“荆人遗弓”的故事,启发伯禽认真思考什么样的人才是最具公心的人。而作为齐桓公称霸天下的股肱之臣管仲在临终前的一番话,更能展示什么是公心。毫无疑问,没有鲍叔牙的极力举荐,就不会有名重天下的管仲,可当齐桓公问管仲鲍叔牙能否为相时,管仲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不可”,而经过一番思考分析,进隰朋于桓公。如果以公心为上,国事就好办了。这可能正是这篇短文题为“贵公”的缘由。练习检测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于国也,有不闻也 国:国都、京城b视不己若者,不比于人 比:亲近c丑不若黄帝 丑:以为羞d哀不己若者 哀:怜悯,同情2下列各组句子,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公则天下平矣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其于物也,有不知也b今王国猎于此去其“荆”而可矣c若无罪而就死地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d臣固知王之不忍也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指代对象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物皆被其(指“天地”)泽b犹未足以知之(指“谁将属国”)也c视不己(指“管仲”)若者d其(指“隰朋”)于人也,有不见也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最能表明“应以公治国”的一组是( )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伯禽将行,请所以治鲁荆人有遗弓者,而不肯索桓公行公,去私恶,用管子而为五伯长勿已乎,则隰朋可也鲍叔牙之为人也,清廉洁直a bc d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公教育自己的儿子,为政要“利而勿利”,目的就是教育儿子做事要出以公心;楚人丢了弓却不肯去找,也是为了向世人表明自己做事出以公心。b对遗弓都的话,孔子认为真正出以公心,就不应该有国别的限制;老子认为,真正的“公”,应该是面向所有的生物,而不应该仅仅限于人。c管仲和鲍叔牙是好朋友,管仲临终的时候,却不肯向齐桓公推荐鲍叔牙,而推荐隰朋做齐国的相,足以表明他真正为齐国的长远利益打算。d作者认为,大工匠不做砍削的小活,大厨师不管锅碗瓢勺的小事,大勇士不和人打架斗殴,正义的军队不能侵害百姓。参考答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