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浅谈我国水土流失及防治对策.doc_第1页
毕业论文-浅谈我国水土流失及防治对策.doc_第2页
毕业论文-浅谈我国水土流失及防治对策.doc_第3页
毕业论文-浅谈我国水土流失及防治对策.doc_第4页
毕业论文-浅谈我国水土流失及防治对策.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大专学位论文-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大专学位论文浅谈我国水土流失及防治对策专业:综合文科学院: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学生:导师: 2011年5月13日浅谈我国水土流失及防治对策摘要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而水土流失仍然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严重的水土流失会造成洪涝灾害、土地荒漠化、水资源短缺等。不断加强水土流失的综合防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关键词水土流失;水土保持;治理abstractour country is in the world the most serious soil erosion is one of the countries, and soil erosion is still facing the main current environmental issues. serious soil erosion can cause floods, land desertification, water shortage, etc. constantly strengthen comprehensive control of soil erosion, and promote the harmony of man and nature, safeguard national ecological security and sustainabl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s a long-term strategic task.dong rongsheng(politic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stitute)directed by wang jingpingkey wordssoil erosion;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governance目录第一章 绪论11.1 我国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回顾11.2 研究目的及其意义21.3 国内外的研究趋势3第二章 水土流失的基本状况42.1 水土流失现状42.2 水土流失的特点62.3 水土流失的危害7第三章 水土流失防治成效 103.1 初步控制、改善环境103.2 调整土地结构,提高其利用率113.3 改善生产条件,稳步增长113.4 发展经济加快山区发展 11 第四章 水土流失防治对策134.1 生态修复作用充分发挥134.2 预防为主保护为先144.3 因地制宜,突出重点144.4 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管理体质144.5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15第五章 水土流失防治的若干建议 16第六章 结语17参考文献18致谢 20第一章 绪论水土流失是当今世界人类生存环境面临的主要危机之一。我国更是一个水土流失严重的国家,土流失引起江河淤塞、洪水泛滥、养分流失、水体污染、土壤退化、土地生产力下降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严重地影响了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已引起人们普遍的关注。它严重制约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研究水土流失以及其防治措施尤为重要。11我国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政策回顾m我国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政策经过50 多年发展已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 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政策经历了4 个阶段: 一是合作化运动背景下的水土保持政策, 主要依靠集体组织群众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工作; 二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背景下的水土保持政策, 开展重点治理, 促进治理责任制创新; 三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的水土保持政策, 施行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6( 以下简称/ 水土保持法0)实行依法防治水土流失; 四是生态环境建设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背景下的水土保持政策, 施生态修复, 水土保持项目逐步纳入国家基本建设程序管理。从变迁过程来看, 水土流失防治政策变化既是适应国家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也是政策自身完善的需要。12研究目的及其意义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日益为世界各国所重视。保护水土资源,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改善生态环境是我国面临的一项艰巨而紧迫的任务我国水土流失地区都是贫困的山区、丘陵区、风沙区,水土流失得不到控制,生态环境不改善,当地的经济、社会也就难以发展。能否解决好环境污染、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宏伟目标的关键。由于复杂的自然环境和历史上无节制地开发水土资源,特别是我国处于经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资源消耗为主要增长方式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带来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占国土面积70以上的山区严重的水土流失。陡坡开垦、滥垦滥伐、滥牧、林业重用轻养,导致森林覆盖率下降,草场超载退化,水土流失面积不断扩大。同时,大规模的开发建设活动如开矿、修路等,由于没有采取措施,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问题日益突出。水土流失已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成为我国头号生态问题 ,长江上游的生态环境弱生态系统退化问题严重,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的加速发展,沟蚀和各种山地灾害频繁发生,土壤薄层化和土地肥力退化日趋突出,土地荒漠化扩展和干旱化程度加剧。这些问题不仅严重地影响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金沙江下游干流泥沙含量的增加,而且给长江中下游生态环境带来危【1-2】生态系统退化问题严重,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的加速发展,沟蚀和各种山地灾害频繁发生,土薄层化和土地肥力退化日趋突出,土地荒漠化扩展和干旱化程度加剧。这些问题不仅严重地影响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给长江中下游生态环境带来危害【3、4】。13国内外的研究趋势研究土壤流失规律,探讨土壤流失在不同地域上的发生发展特点,是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组织运用综合措施防治土壤侵蚀基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对于土壤流失进行研究的不仅水土保持专门工作者,土壤、林业、地质、地貌、水文和水力学等方面专家,对土壤流失规律及其在不同地域上的表现,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不少有意成果9-16。土壤流失研究是为了预报土壤流失量,阐明影响土壤流失及各影响因素间的关系,第二章 水土流失基本状况【5-12】2.1 水土流失现状:2.1.1 水土流失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极大威胁地球表面的表层土壤是人类文明的基础。当新土壤的形成速度超过侵蚀速度,并经历漫长地质年代后,就形成了土地。土壤经过漫长的积累,形成了适合植物生长的环境,反过来,植物又保护土壤免受侵蚀。但人类活动将这种关联打破。土地资源是三大地质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之一,是人类生产活动最基本的资源和劳动对象。人类对土地的利用程度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但同时也造成对土地资源的直接破坏,19世纪以来,全世界土壤资源受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土壤盐渍化、沙化、贫瘠化、渍涝化以及自然生态失衡而引起的水旱灾害等,使耕地逐日退化而丧失生产能力。而其中水土流失尤为严重,乃当今世界面临的又一个严重危机。水土流失问题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联合国也将水土流失列为全球三大环境问题之一。目前,全球70%的国家和地区受到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灾害的危害,地球表面积为5.1亿平方公里,其中陆地比例不足十分之三,计1.49亿平方公里,即149亿公顷,折合2235亿亩。经过上亿年的沧桑演替,直至最近的数万年内,地球表层水陆之比才基本稳定。在这149亿公顷陆地中,可耕地(包括草场、旱土和水浇地)为50亿公顷,不可耕地即荒漠化土地为36亿公顷,森林覆盖地38亿公顷,其余的25亿公顷则是冰天雪地和其它不毛之地。地球表面有利用价值的土地,主要是指耕地、林地、草地和建筑用地。由于世界人口的不断增加,致使人均占有土地面积将逐渐减少。全球50亿公顷可耕地中,已有84%的草场、59%的旱土和31%的水浇地明显贫瘠,饥饿和营养不良逐渐扩大,土地的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已威胁到全人类的生存。随着森林资源的逐渐消减,水土流失现象必然加剧,毁林灭草是加剧水土流失的根本原因。目前,全球水土流失面积达30%,每年流失有生产力的表土250亿吨。每年损失500万-700万公顷耕地。如果土壤以这样的毁坏速度计算,每20年丧失掉的耕地就等于今天印度的全部耕地面积(1.4亿公顷)。2.1.2 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中国工程院调查显示,中国是全世界水土流土最严重的国家,截止2004年,已有4200万公顷的耕地出现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约占中国耕地总面积的43%;每年约有五十亿吨泥沙流入江河湖海,其中62%左右来自耕地表层。此外,土地荒漠化、盐硷化面积也不断扩大。据调查,1999年时,中国土地荒漠化、盐碱化面积即达267万平方公里,超过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其中,西北是中国荒漠分布面积最广的地区,占全国沙漠、戈壁的68%以上。耕地荒漠化现象也日趋严重,目前中国耕地荒漠化面积累计已达一千万公顷,约占中国耕地面积的10%以上。我国人口众多,可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有限,能够耕种的土地更为珍贵。耕地面积在减少,每年人口却增加1400万人,如这两个逆向增长继续下去,我国的人地矛盾将更加突出。2.1.3 我国水土流失治理进展水土流失已成为我国的头号环境问题。建国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水土保持工作,将水土保持作为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1991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水土保持从此走上了法制轨道。1997年,江泽民总书记发出了“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秀美山川”的伟大号召。随后,中央领导又多次指出,水土保持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生态环境和治理江河的根本措施,要求“各地一定要抓好这件关系子孙后代的大事”。这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瞻远瞩做出的又一重大战略部署,从历史和战略的高度,深刻阐明了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家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明确的策略和奋斗目标。目前,国家已全面启动了跨世纪生态环境建设工程,水土保持已成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截止2007年,我国的水土流失防治工作取得了巨大成效:全国实施封禁面积达到67万多平方公里,累计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6平方公里,共批准并实施水土保持方案25万多项,开发建设项目防治人为水土流失面积达7万平方公里,查处违法案件1万多起,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但是,当前水土流失防治任务依然艰巨,全国亟待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近200万平方公里,人为水土流失加剧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水土保持法没有得到全面落实,保障水土保持事业快速健康发展的机制尚未完全建立。2.2 水土流失的特点2.2.1 面积大,范围广。根据遥感调查,全国现有土壤侵蚀面积达到357万km2,占国土面积的37.2%。水土流失不仅广泛发生在农村,而且发生在城镇和工矿区,几乎每个流域、每个省份都有。从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分布来看,东部地区水土流失面积9.1万km2,占全国的2.6%;中部地区51.15万km2,占全国的14.3%;西部地区296.65万km2,占全国的83.1%。 2.2.2 侵蚀形式多样、类型复杂水蚀、风蚀、冻融侵蚀及滑坡、泥石流等相互交错。根据水土流失的特点,全国粗略划分为西北黄土高原区、东北黑土漫岗区、北方土石山区、南方红壤丘陵区、南方石质山区、风沙区、平原区等七个大的水土流失类型区。土壤流失严重每年流失的土壤达50亿吨。2004年全国土壤侵蚀量为16.22亿吨,相当于从12.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流失掉1厘米厚的表层土壤。水土流失主要来源于坡耕地水土流失量主要来自坡耕地水力侵蚀和沟道重力侵蚀,并由此导致水土资源破坏,降低土地生产力。 开发建设加剧水土流失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工矿开发破坏了原始地貌和植被,产生大量弃土弃渣,严重破坏了原有生态环境水土保持能力,增加了水土流失的潜在威胁(见表一)表一: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与侵蚀量水土流失 侵蚀模数 水土流失面积 年土壤侵蚀量 类型 t(km2. a)万km2% 亿t%轻度500-250021 0337.42 4711.0中度2500-500018 9633.86 5829.4强度5000-800010 2718.36 5229.1极度强8000-135004 087.24 1718.6剧烈 13 5001 863.32 6511.9合计398056 20100.022 39100.02.3 水土流失的危害:【20、】当前,全人类都面临着人口、粮食、资源、环境和能源等危机的严峻挑战,而日趋严重的水土流失已成为世界一大“公害据美国华盛顿世界观察研究所的调查资料表明,目前在全世界的农耕地上每年平均流失肥沃土壤有264亿吨,其中,印度每年表土流失量47亿吨,水土流失已成为世界性的生态灾害我国每年全国流失的土壤达50亿吨以上,相当于从全国耕地上刮去3厘米厚的肥沃表土,流失的n、p、k养分相当于4000万吨标准化肥,总量超过我国每年化肥施用总量。以云南省为例,云南是水土流失较严重的省份之一。云南省地貌类型属典型的山地结构94为山地,平坝只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6。地形相对高差大,河流切割深,最高的梅里雪山主峰卡格峰海拔6740m,最低在红河谷地的河口县海拔76.4m相对高差达6660m,云南省8度以上的坡耕地占总耕地面积的71.05,由于绝大多数坡耕地未采取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造成大面积的水土流失。严重的水土流失成为山区人民生活贫困的根源,制约着当地的经济发展云南省每年流失土壤超过5亿吨,且多是肥力强、颗粒细、有机质含量多的表土,相当于每年冲毁l6万公顷良田,损失有机质975万吨,n 72万吨,p 120万吨,k 05万吨。在承受人口和城市化巨大压力的同时,我国耕地年均有100万亩耕地因此丧失利用价值。水利部水土保持司提供的统计资料显示,半个世纪以来,我国水土流失毁掉耕地4000多万亩,平均每年100万亩以上,土壤流失总量在50多亿吨,数以亿吨的氮、磷、钾等养分流失,减少粮食2000多万公斤,造成经济损失100亿元以上。贵州、甘肃、宁夏等地的一些土地已丧失农业利用价值。东北黑土地上每三年至少有厘米厚的黑土随水流失,有的黑土已流失殆尽,露出土壤母质,形成“破皮黄”,利用价值大为降低。而近几年,晋、陕、内蒙古接壤地区大规模开发煤田,新增水土流失面积多达上万亩。淤积库塘河床,降低工程效益由于河道径流区水土流失严重,常年雨水冲刷和沉砂淤积,使河流的河床抬高淤塞、水流紊乱,湖泊变浅,湖泊老化过程加快,导致洪水渲泄不畅,如此,洪水给人们带来了惨重的灾害;由于水土流失,使水库库容减少,灌溉面积减少,水库使用年限大大缩短;由于河床的抬高,淤塞,造成工程出力减弱,保证率降低。生态环境恶化,水旱灾害频繁水土资源流失,土壤侵蚀加剧,生态环境日趋恶化。林草难以生长,山林植被变差,致使地表蓄水能力降低,随之而来的水旱灾害连年发生。土壤涵养水源能力的降低,致使水资源随之流失,山区人畜饮水越加困难。全球性淡水资源短缺已对人类生存构成又一严重威胁,目前世界上每l5人中就有1人生活在用水紧张或水荒环境之中。由于森林植被的急剧减少,水资源的严重流失,而造成1500多万人口,1000万头大牲畜需解决饮水困难 水土流失的成因水土流失的原因可以分为自然和人为因素两方面。水土流失是指在水流作用下,土壤被侵蚀、搬运和沉淀的整个过程。由于不利的自然因素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特别是人类严重地破坏了坡地植被后,造成地面的水和土离开原来的位置,流失到较低的地方,再经过坡面、沟壑,汇集到江河河道内去,这种现象称为水土流失。因此,水土流失是不利的自然条件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互相交织作用产生的。自然因素为土壤侵蚀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性,而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则是触发和加剧水土流失的根本原因第三章 水土流失防治成效【13-16】90 年代以来, 长江流域每年约治理水土流失12 000 km2,其中重点理约7 000 km2。以治理保护和开发利用水土资源为基础, 以改造坡地、兴修基本农田为重点, 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综合性开发治理, 有力地促进了治理区的生态建设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取得了明显的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3. 1初步控制了水土流失, 改善了生态环境经过综合治理的小流域,林草植被和梯田数量明显增加,提高了蓄水保土能力,减少了水土流失。上游4片治理区一、二期小流域经6年(1989 1994 年) 连续治理, 荒山荒坡减少了79.2% ,林草植被度由治理前的22.8%提高到41. 1%。坡耕地减少36. 6% , 其中坡度大于25的陡坡地减少了77.0% ,并对现存坡耕地采取了保土耕作措施, 治理区水土流失面积比重已由治理初期的64. 9%下降到36. 3%。估计每年可减少土壤侵蚀1.17 亿t拦蓄地表径流15% 20%。三峡库区的太平溪小流域,集水面积26.1km2,据1983年实施治理以来的泥沙观测, 前后4(19831986 年) 平均年降水量1400.8mm年输沙量为5. 93万t,而后4年(1987 1990 年) 平均年降水量1345.9mm ,年输沙量仅1.74万t, 减少70. 7%。江西兴国县经过10年治理,河床普遍降低,落河田面积从5 300多hm2减少到3000hm2。3. 2调整了土地利用结构, 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据上游四片一、二期小流域统计,治理后基本农田增加,部分坡耕地退耕, 耕地面积比重降低了5.9个百分点而林草地面积比重增加了19.8个百分点,荒地面积减少了14个百分点。土地利用结构的改善, 促进了农、林、牧各业的协调发展,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均有明显提高。3. 3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粮食产量稳步增长各地兴修的大批基本农田,提高了蓄水保土和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也为科学耕种和水利配套创造了条件。甘肃陇南地区大面积比测表明,水平梯田平均每亩比坡耕地增产90.3kg。四雷波县五官乡青杠坪村,过去坡耕地仅可种一季玉米,亩产100余公斤, 改为梯田并配套水利设施后,全年种植麦、芋、稻三季, 亩产900kg。据统计,长江上游四片治理区一、二期小流域治理后耕地总面积虽有减少, 但是由于基本农田增加,低产坡地减少, 加上保土耕作措施的推行, 粮食单产较治理前提高41.0% ,总产比治理前增加21.3%,农业人均产粮提高了18.2%。3.4 发展了农村经济,加快了山区经济开发和群众致富步伐在治理开发过程中, 各地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林果, 培育名、特、优、新产品, 建立商品基地。金沙江下游及毕节地区的苹果、石榴、蚕桑、蓝桉、黑荆基地, 嘉陵江中下游的柑桔、蚕桑基地陇南陕南地区的花椒、苹果、杜仲基地, 三峡库区的柑桔、茶叶基地,已初具规模, 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陕西略阳县6年兴建千亩杜仲基地11个,种植杜仲1 310 万株, 全县拥有杜仲5 000 余万株。农林产品的加工运输和销售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力,活跃了农村市场,加快了山区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进程。四川宁南县通过治理开发,大力发展蚕桑、甘蔗和烤烟生产, 兴办了2座糖厂,2座缫丝厂,1座复烤厂,1座蔗渣纤维板厂,安排了几千人就业, 既为产品加工、销售提供了保障, 也为地方财政增加了收入。上游四片治理区一、二期小流域经6 年治理, 农业总产值增长了1. 02 倍, 农业人均纯收入增长72. 2% , 大批农民摆脱贫困走上致富之路。第四章水土流失的防治对策【17-19】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加,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对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压力也在不断的增大。当前我国也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突飞猛进的发展阶段,大型的水利设施、公路、铁路、能源开发等许多的基础性设施都在大规模地进行建设,由此对自然资源开发强度的不断增强,就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新的破坏。所以,不断加强水土流失的综合防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在充分发挥大自然自我修复能力的同时,进行集中治理,实现因地制宜、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的有机结合。4.1.生态修复的作用充分发挥,加大封禁保护力度,把水土保持同整个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在人口密度较小降水条件稳定适宜、水土流失相对轻微的广大地区,应当大自然的力量充分发挥,利用自我修复的能力和植物演变更替规律,通过一系列相应的措施,促使植被从低级向顶级群落逐步地更新和演变,使大范围的生态环境得到修复和改善。在水土流失相对严重,生态环境极端恶化的局部地区,为了减少人口给水土资源带来的巨大压力,应进行生态移民,让生态环境充分地休养生息。同时,在注重生态修复的过程以及实际运行的工作中,要防止一封即了”的倾向。在充分发挥大自然力量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人工治理的积极作用,科学地进行封育保护,合理地利用较好资源,切合实际地创造好生态修复的外部条件。4.2.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由主要开展事后治理转向积极进行。优先保护重要水源、生态状况良好地区以及生态敏感区。严格限制各种各样的开发建设活动,进行突出保护,有特殊状况不能避免建设的,应当结合各方面实际情况进行充分的水土保持方案论证,在深入调查和正确评估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防治规划,选用合适的水土保持措施,保护现有的生态与植被。要以大流域为骨干,以小流域位单元,编制综合防治规划,用于指导水土流失的治理。4.3.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切实搞好坡耕地、沟道侵蚀综合理。加快坡地水上流失与沟道侵蚀相互作用会产生因果关系,所以必须要二者兼治,治坡先行。同时也要加强采矿等强度侵蚀区域以及河流沙化、城市水土流失的综合防治。做到因地制宜,封则封、宜治则治、宜林则林、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各种防护措施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以期获取最佳的水土保持效益。4.4.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管理体制,明确责任。要满足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一方面应出台相应的政策,以合理有效的政策促进发展目标的可实现性。另一方面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现有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管理体制,从偏重经济评价变为包括经济社会发展等内容的综合性评价。实行开发建设项目编制水土保持方案制度,跟踪服务,强化监督检查,狠抓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的落实。按照“谁治理、谁保护、谁受益”的原则,调动社会各界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4.5.完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高效的执法监督机制。确立水土保持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完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法律法规体系,强化政府的水土保持管理职能以及司法系统在水土流失防治政策实施中的作用,增强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实效性和针对性。通过法律法规的修改与配套,在水土流失防治法律体系中逐步纳入完善的程序法规定,使得其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水土流失地区的实际需要。进一步规范水土保持的管理行为,规定水土保持的工作对象和内容,建立有效的行政执法监督机制,使国家权力机构上级行政部门、司法部门和公众有效的监督行政执法部门真正的履行自身职能依法执政。同时,明确全社会对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的义务和责任,加强对水土流失防治行动的政策和技术上的支持。第五章水土流失防治的若干建议【21】推广生物措施治理水土流失以往治理水土流失主要以工程措施为主,生物措施为辅,这不仅使生态环境得不到根本性的治理,而且投资大、重复性投入难以克服,经济负担沉重。采用以生物措施为主的综合治理,充分利用了荒山荒地,虽然一次性投资很大,但它的潜力也很大,在无需肥水的条件下,随着年限的增长,产投比迅速增大,与此同时,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也得到合理的利用,生态环境将由恶性循环转变为良性循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很可观。生物措施主要包括: 提高土地生产率,建设基本农田。 扩大林草种植面积,退耕还林还草。 改善草场植被,合理放牧,保护草场。 矿区存好表土,大力复垦,做好生态恢复。首先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战略思路 “重建设轻治理”、“重开发轻保护”的思想,都是造成水土流失加剧的重要原因破坏容易,治理却难上加难正如前面所言,治理水土流失所需要的资金之大,所耗费的时问之长,难度之大,效率之低,这一切的投入远远超过了水土流失本身所带来的损失。水土保持的宗旨就是为保持土地具有永续的生产力,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在未发生水土流失的区域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防患于未然;在水土流失区域内,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水土流失才能得以控制。要完善投入机制,增强水土保持工作力度建立和完善资金投入机制,是防治水土流失的根本保障。把植树造林、科技扶贫、山区开发、以工代赈等资金与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相结合,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使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各路资金拼盘使用,统筹计划,统一安排,进一步增强水土保持工作力度。植树造林要加大加大对干热河谷地区、沙漠化地区等生态脆弱区造林投入力度,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种草,恢复林草植被,遏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要做好生态补偿工作,充分调动居民的积极性。树立水土保护意识,改进利用方式,促进当地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贫困的居民多居住于水土流失严重的山区,而对水土资源粗放、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是导致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须以可持续利用资源为指导,改变落后的利用方式,提高生产者的素质,增强环保意识,科学合理规划使用资源,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着力于解决居民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发展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将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有机结合,是水土保持的特色和重要原则。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生物措施、工程措施优化配置,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形成综合防护体系,统筹兼顾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将治理水土流失与脱贫致富和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充分挖掘治理区的资源潜力,合理开发荒山、荒坡、荒沟、荒沙等劣质土地外,还有效利用梯田地埂,窖、塘、库、坝周边以及渠道两旁土壤,积极培育资源。将地埂作为农业生产资源,积极培育地埂作物。通过综合治理,增加了基本农田,配套了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和生产道路,调整了土地利用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改善了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和农民温饱问题的解决,能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粗放式、广种薄收农业生产方式,扭转“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局面,实现高效集约化经营。长期实践证明,通过水土保持综合防治,既保持了水土,又增加了资源;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创造了经济效益,可以真正实现将生态改善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第六章结语【22】从人们对水土流失防治的不断的实践、努力以及对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深入的思考,都表达了一个共同的思想,那就是我们已经从对自然界的索取来发展人类自身转向了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共同发展,这是人类实践后对环境的重新认知。虽然我们已经在为生态环境的好转不断努力,但再强的自然面前,人类还是非常被动的。我们只有齐心协力共同维护生态环境,实现有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发展,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参考文献1吴长文,陈法扬坡面土壤侵蚀及其模型研究综述j南昌水专学报1994(13):23282刘阳,王锡魁,彭泽州由降雨侵蚀引起的山坡面水土流失预测的数学模型j吉林大学学报2002(2):11-153杨明义,田均良坡面侵蚀过程定量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0(6):57-594张建辉金沙江干热河谷典型区土壤特性与植被恢复技术c成都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01 11月5长江流域生态系统及山区防护林体系结构系统分析m中国林业出版社1991年6孙立达,孙保平,齐石小流域综合治理理论与实践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7david neil et a1variation in estimate rainfall erosivity on the southerntablelands,nsw,over the last one hundred yearsaustralian 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februaryl 994(1):23288craft emet a1soil erosion effects on com yields assessed by potential yield indexmodelsoil society ofameficajoumm1 99256(3)8788839余新晓土壤侵蚀过程数理模型的研究现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87(3):1-221-1-61-4hudson nwsoil conservation,chapter4,5,9,and1 0,second edition,comeleuniversity press198 110zdsoil erosion,chapter3,printed in czechoslovakia198211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水文研究室j黄土坡耕地水文计算方法的探讨地理学报,1996(7):9195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6(10):19-2512 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m水利部水资源司. 中国水资源要览: 1988) 2002. 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 194 -19613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暂行纲要m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水土保持文件汇编: 第1 集, 1979: 814 关于奖励人民公社兴修水土保持工程的规定m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水土保持文件汇编:第1 集, 1979: 2215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m水利部水资源司. 中国水资源要览: 1988 ) 2002. 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3: 225 22716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 国务院公报, 2001(-3)15-2517浅谈水土流失与生态环境,杨永峰。18.中国水土流失防治的政策回顾与评价,包晓斌李周。19.我国治理水土流失的系统思考,薛惠锋陶建格。20水土流失的危害 人民长江期刊 第29卷第一期 1998年1月发刊21我国水土流失综合防治研究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期刊2008年2月6(1)77-82 王冠军22水土保持方法 法治与经济期刊 2010年7月(总第240期) 颜超附录水利部副部长刘宁在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保护高层论坛上的总结讲话各位院士、专家,同志们: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全国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保护高层论坛马上就要结束了。下面我就本次论坛作个小结,并就水土保持科技工作谈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一、论坛主要特点本次论坛是在全国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 编制十二五规划,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和民生水利建设的背景下召开的,也是认真贯彻落实水利部中科院科技战略合作协议的重要举措。论坛圆满完成了各项议程,达到了预期目的。概括起来,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规模小、层次高。会上水利部胡四一副部长、中科院丁仲礼副院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科技部原副部长刘燕华同志出席论坛并做了十分精彩的发言。沈国舫、袁道先等五位院士,以及长期从事水土保持研究的20多位知名专家参加论坛并发表了独特的见解。参加论坛的单位涉及国家科技部、水利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土部中国地质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可以说,这是我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领域顶级专家的一次高层论坛。二是时间短、论题多。今天,水保司刘震同志报告了我国水土保持科技发展战略和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情况,中科院傅伯杰教授报告了十二五生态保护科技发展战略,李锐研究员报告了973项目中国主要水蚀区土壤侵蚀过程与调控研究的阶段成果,曹建华、屈建军两位研究员分别论述了西南岩溶区水土流失过程与综合防治机制和水风蚀复合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关键技术研究与试验示范项目课题,论坛内容丰富、观点精彩,基本代表了我国水土保持科技的前沿水平。三是研讨深、观点好。刚才,各位院士和专家就水土保持科技提出了众多很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丁仲礼副院长提出科学家要更加关注国家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强调实用性,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刘燕华副部长提出要充分论证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保护的公益性,课题研究要紧密结合工程、突出保水、关注研究尺度等重要建议。沈国舫院士提出要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建议将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列为国家重点工程。袁道先院士强调西南石漠化要综合治理,要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刘震司长在报告中提出了近期需要加强的八大研究方向。傅伯杰研究员认为生态系统由结构性破坏向功能性紊乱发展,由整体性退化向整体性扭转和局部退化发展,经济发展和全球变化引起的新的生态问题。论坛研讨深入、建议观点很好,我们将于会后认真研究与吸收。在此,我代表水利部对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水土保持科技事业发展的各位院士、专家,再次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感谢! 二、水土保持科技工作取得新进展近年来,在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广大水土保持科技工作者结合科考成果,积极探索,开拓创新,我国水土保持科技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联合开展科考活动。2005年至2008年,水利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联合开展了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工作,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水土保持领域影响最大的一次综合性科学考察。科考成果凝聚了钱正英、孙鸿烈、沈国舫等众多院士、专家的辛勤劳动,系列专著即将于今年正式出版发行,这将又是我国水土保持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二是建立科技合作机制。在科考过程中,广大科技工作者与水土保持部门建立了密切联系,实现了上下联动,形成了整体合力。为延续这种成功的工作机制和模式,建立水保部门、科研部门和决策部门的长期合作机制,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和水利部协商成立了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科技协作工作委员会。该委员会以科学研究为首要任务,依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部委专项研究等,充分发挥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以及院士、专家、学者的重要作用,开展科技攻关,为水土流失防治工作提供科技支撑。三是制定科技发展纲要。为推动我国水土保持科技事业发展,进一步提升水土保持科技贡献率,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水利科技发展规划,综合科考成果,我们组织制定了全国水土保持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纲要分析了水土保持科技现状与发展趋势,明确了水土保持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提出了水土保持科技重点研究领域和主要土壤侵蚀区研究重点,以及水土保持科技发展保障措施,是全国水土保持科技发展的重要指导性文件。四是开展重大课题研究。结合科考,紧紧围绕黄河中游、长江上游、东北黑土地保护、石漠化治理、南方崩岗治理等国家重点工程和大型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治理中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近两年来,973计划中国主要水蚀区土壤侵蚀过程与调控研究、国家支撑计划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关键技术、长江上游坡耕地整治与高效生态农业关键技术试验示范、红壤退化的阻控和定向修复与高效优质生态农业关键技术研究与试验示范、松嫩-三江平原粮食核心产区农田水土调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以及 水土保持措施调控鄱阳湖径流泥沙技术研究等14项水利行业公益性项目相继开展。项目研究区域涉及了科考的七大片区,研究成果将极大地提高我国水土流失防治水平和防治速度。五是强化科技水保等基础工作。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已建成7个流域中心站、29个省级总站和151个分站,水土流失监测预报能力显着增强。全国已建和在建的科技园区达到130多处,水利部命名了49个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水土保持技术标准体系涉及标准和规范61项,已颁和在编的标准达46项。随着监测、科技园区和标准规范的不断完善,水土保持工作基础更加坚实,社会影响力明显提高。三、加快科技水保创新步伐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宏伟目标,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就加强生态保护、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做出了重大部署。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水利上,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把突出抓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夯实农业农村基础、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强调国家固定资产投资要把水利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水利工作的高度重视,水土保持作为水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在广大干部群众和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坚持预防为主、依法防治水土流失;坚持治理与开发利用相结合、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科学规划、综合治理;坚持尊重自然、充分发挥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坚持创新机制、不断增强水土保持发展活力;坚持依靠科技,提高治理的水平和效益。近10年全国累计治理小流域2万多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8万平方公里,近1.5亿人从中直接受益,2000多万山丘区群众的生计问题得以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