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学位论文-两段式生物质的金属炭催化裂解的研究.doc_第1页
硕士学位论文-两段式生物质的金属炭催化裂解的研究.doc_第2页
硕士学位论文-两段式生物质的金属炭催化裂解的研究.doc_第3页
硕士学位论文-两段式生物质的金属炭催化裂解的研究.doc_第4页
硕士学位论文-两段式生物质的金属炭催化裂解的研究.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分类号分类号 tq 352.4 学位代码学位代码 308 密密 级级 gk 学校代码学校代码 10298 学学 号号 3090508 南南 京京 林林 业业 大大 学学 论文题目:论文题目:两段式生物质的金属/炭催化裂解的研究 作作 者:者: 专专 业:业:林产化学加工工程 研究方向:研究方向:生物质能源与碳材料 指导老师:指导老师: 二二一二年四月一二年四月 硕硕 士士 研研 究究 生生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致 谢 本文是在导师左宋林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从论文的选题、研究方案的定制、论文的 修改和定稿,无一不倾注着左老师大量的心血。值此论文即将付梓之际,向左老师致以真 诚的谢意。左老师在学术上的严谨思维以及睿智大度的处事风格从学识上、人生上都给予 学生以极大的启迪,是值得终身收藏的财富。 在论文完成过程中,林化系的王飞教授,周建斌教授,曾韬教授,王石发教授,蔡智慧 教授,罗金岳教授、姜萍副教授、谷文副教授和倪传根老师等对论文工作给予的耐心指导 和莫大帮助,并提出了很多宝贵建议,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感谢余关夏、夏海岸等老师对我实验的支持和帮助。 特别感谢,我的师兄杨建校在实验上为我提高了不少的建议和帮助,还要感谢蔡璇、 颜甜、朱芸、邵晴莉、王晓艳、张杰和季江,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营造了积极向上的学术 氛围。 感谢我的同学高延东、李聪、毕中保等,在实验室为我提供了不少的帮助和建议。 同时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972317)对本论文的资助。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家人,正是他们时时刻刻的关心、期望和鼓励,伴我顺利完成学业。 感谢所有的关心和帮助我的朋友。 作者:肖 二一二年四月 摘 要 以杉木屑为原料,采用立式两段固定床反应器,其中下段炉用于杉木屑的热解,上 段炉用于焦油的催化裂解,通过控制上段杉木屑的热解温度和上段的裂解温度,研究了 在负载了 ni、ca、mg 和 fe 等的一种或多种金属的炭基催化剂下,植物纤维原料热解小 分子产物的催化裂解变化规律,对比分析出不金属催化剂种类的对生物质催化裂解的影 响。采用气相色谱在线分析裂解气体产物组分,使用气质联用技术分析冷却收集到的裂 解液体产物组分,并采用 xrd 等手段对金属/炭催化剂的结构进行了分析表征。结果表 明:杉木热分解小分子产物,乳糖、醛、酮以及愈创木酚类等含氧化合物,经过高温金 属/炭基催化剂层后,裂解生成了富氢气体。其中,ni/炭催化剂的催化效果最好,产气 中的 h2含量最高,ch4被很大程度裂解,而且其焦油的轻质和重质组分都有很好的催化 作用。k/炭和 ca/炭催化剂对小分子产物中的重质组分具有较好的催化裂解效果,但是 生成了较多的焦炭和水分。fe/炭催化剂对焦油的轻质组分具有较好的催化裂解效果。但 mg/炭催化剂未见明显的催化效果。另外,ni-fe/木炭的催化效果没有 ni/炭催化剂的好。 关键词关键词: 催化裂解;木炭;金属/c 催化剂 i catalytie cracking of biomass using char-based catalyst in a two-stage fixed-bedreaetor abstract the fir sawdust was used in this experience. we used two vertical fixed bed reactor. the below section of furnace is used for sawdust pyrolysis. the top section of furnace is used for tar cracking. we research on one or more kinds of metal-based carbon, such as ni、ca、mg、fe, influencing on the changes of small molecule products of plant fiber cracking. we analyze and compare different types of metal catalysts influencing on biomass catalytic cracking. in the process of pyrolysis, the gaseous products were real time detected by gas chromatography, the liquid after cooling were analyzed by gc-ms, and the structure of metal-based carbon were analyzed by xrd.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process of fir pyrolysis produced lactose, aldehydes, ketones, phenols, which are oxygenated compounds,when they passed the hot metal-based carbon, they are all cracked into rich-hydrogen gas. among of catalysts, the ni- carbon catalyst is the best, which crack a large of ch4, but also is good at cracking the light tar and heavy tar. k-carbon and ca-carbon catalyst play the role on the cracking of light tar, but in the process of cracking, it generate a greater amout of coke and water. fe-carbon catalyst play the role on the light tar. but mg-carbon has no significant as catalyst. in addition, the ni- fe/carbon is less catalysis effect than ni-carbon. keywords: catalytic cracking; wood char; metal/c catalyst ii 目 录 1 绪论 1 1.1 生物质能利用的意义1 1.2 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简介3 1.3 生物质气化技术4 1.3.1 气化介质 4 1.3.1.1 空气气化6 1.3.1.2 富氧气化6 1.3.1.3 水蒸气气化7 1.3.1.4 空气-水蒸气气化7 1.3.1.5 富氧-水蒸气气化8 1.3.2 影响气化的几个因素 8 1.3.2.1 温度的影响8 1.3.2.2 er 的影响8 1.3.2.3 s/b 的影响9 1.3.2.4 粒度的影响9 1.4 生物质热解技术10 1.4.1 热解原理 10 1.4.2 热解过程 10 1.4.3 热解产物 11 1.4.3.1 生物质炭11 1.4.3.2 热解气11 1.4.3.3 焦油12 1.5 国内外生物质热解气化使用催化剂的情况14 1.5.1 白云石催化剂 15 1.5.2 氧化钙催化剂 15 1.5.3 沸石类催化剂 15 1.5.4 ni 或 fe 基催化剂 15 1.5.5 木炭催化剂 16 1.6 本章小结17 2 炭的催化裂解实验 19 2.1 引言19 2.2 实验部分20 2.2.1 实验样品 20 2.2.2 实验装置与原料的热裂解 21 2.2.3 分析与表征 23 iii 2.2.3.1 气体产物的分析23 2.2.3.2 液体产物的分析24 2.2.3.3 催化剂的表征24 2.3 结果分析与讨论24 2.3.1 热裂解效果 24 2.3.1.1 裂解温度对杉木热解产物产率的影响24 2.3.1.2 裂解温度对杉木热裂解气组分的影响25 2.3.2 木炭催化剂对热裂解产物得率及气体产物组分的影响 26 2.3.2.1 裂解温度对杉木热解产物得率的影响26 2.3.2.2 裂解温度对杉木气体产物组分的影响27 2.3.2.3 木炭催化剂对液体产物组分的影响31 3 金属/炭催化裂解实验39 3.1 实验部分39 3.2.1 实验样品 39 3.2 结果分析与讨论39 3.2.1 催化剂的 xrd 分析39 3.2.2 木炭/金属催化剂对热裂解产物得率的影响42 3.2.3 木炭/金属催化剂对气体产物组分的影响44 3.2.4 木炭/金属催化剂对液体产物组分的影响48 4 木炭/复合金属催化剂实验54 4.1 引言54 4.2 实验部分54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55 4.3.1 木炭/ni 金属催化剂对热裂解产物得率的影响55 4.3.2 木炭/ni 金属催化剂对气体产物组分的影响55 4.3.3 木炭/ni-fe 复合金属催化剂对热裂解产物得率的影响56 4.3.4 木炭/ni-fe 复合金属催化剂对气体产物组分的影响57 5 活性炭/ni 催化剂催化裂解58 5.1 引言58 5.2 实验部分58 5.3 结果分析与讨论59 5.3.1 活性炭/ni 催化剂的 xrd 分析59 5.3.2 活性炭/ni 催化剂对热裂解产物得率的影响59 5.3.3 活性炭/ni 催化剂对气体产物组分的影响60 5.3.3 催化剂质量的变化63 iv 6 结论 64 参考文献: 66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与发表的相关论文 70 1 第一章 绪论 1.1 生物质能利用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燃料的消耗持续增长,据估计, 从 2000 和 2050 年世界燃料消耗 量将可能翻两番1。在此同时,已探明的石化能源不断减少,温室气体(主要是 co2) 的排放不断增加,全球变暖问题越来越严重。因此,寻找新型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 需求,导致人们对生物质能的兴趣不断高涨。生物质直接或间接来自于植物。广义地讲, 生物质是一切直接或间接利用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而形成的有机物,它包括世界上所 有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以及由这些生物产生的排泄物和代谢物。狭义地说,生物质 是指来源于草本植物、木本和农作物等所包含的有机物质2。 地球上生物质资源相当丰富,世界上生物质资源不仅数量庞大,而且种类繁多,形 态多样。按原料的化学性质分为糖类、淀粉和木质纤维素物质。按原料来划分,主要包 括一下几类:农业生产废弃物:主要为作物秸秆等;薪柴、枝杈柴和柴草;农业 1 2 3 加工废弃物,木屑、谷壳、果壳等; 人畜粪便和生活有机垃圾等; 工业有机废弃 4 5 物、有机废水和废渣; 能源植物,包括作为能源用途的农作物、林木和水生植物等2。 6 与化石燃料相比,生物质能具有以下优点:可再生性;低污染性,即生物质的 1 2 硫含量、氮含量低,燃烧过程中的 so2、nox较少;生物质作为燃料时,由于它在生长 时需要的二氧化碳量相当于它燃烧时排放的二氧化碳的量,因而对大气的二氧化碳净排 放量近似于零,从而有效地减轻温室效应;广泛分布性,缺乏煤炭的地域可充分利用 3 生物质能3-5。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作物秸秆来源非常丰富,其中稻草、玉米秸秆、高粱桔秆、 甘蔗渣、棉秆等农作物秸秆的年产量就达 6 亿吨之多6。薪柴和林业废弃物数量也很大, 林业废弃物(不包括薪炭林)每年约达 3700 万立方米,相当于 2000 万吨标准煤7。农林生 产中所产生的生物质的种类多,产量巨大,较常见的有稻壳、植物秸秆、玉米芯、锯末、 碎木块、甘蔗渣等。这些农林废弃物的随意堆放,腐烂发臭和就地焚烧加重了城乡环境 污染,降低了能见度,引发了不少空中和陆地交通事故。并且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经 济发达地区对燃烧效率高、洁净、方便的优质燃料的需求不断增加。利用广大农村方便 易得的秸秆等生物质,将其高效转化为可利用的洁净燃料,寻找一条投资省、经济可行 的能源供应方式,对于广大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 意义。综上所述,在我国开展生物质的综合利用有着十分重要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5。 生物质能是,经过光合作用,以化学态能量存在于有机物中的能。生物质能既稳定 又便于使用和储能,它的原料易得,包括:林业废弃物、牲畜粪便、制糖作物、城市垃 圾和污水、水生植物等。现代加工转化技术与途径多样,这种经过光合作用,以化学态 能量存在于有机物中的能就是生物质能。现代加工转化技术与途径多样,产品既有热与 电,又有固、态、气三态的多种能源产品,以及塑料、生物化工原料等众多非能生物基 2 产品。 并且认为生物质能源日渐成为可再生能源主导。美国是发展生物质能源替代的先 锋。2010 年初美国能源信息署(eia)发布的能源展望 2010报告预测:到 2035 年, 美国石油消费量可以维持在 2008 年水平,因为液体燃料需求的增长部分可以全部由生物 燃料满足。在巴西,生物燃料产值已经占到全国 gdp 的 8,超过信息产业而排在第一 位。甚至在生物质资源贫乏的日本,也提出由“石化日本”向“生物质日本”的战略转变。 印度于 2004 年开始了石油/农业领域的“无声的革命”,制订了 2011 年全国运输燃料中必 须添加 10乙醇的法令,违者将被起诉等等。在可再生能源发展中许多国家不约而同地 把生物质能源作为为主要的新型可再生能源,主要是由生物质能源的特质所决定的。生 物质能是以生物质为载体的化学态能量,这意味着生物质体可以稳定储存能量,因此, 生物质能能够随时用,随时取;从生物的全生命周期来看,生物质能可以实现零碳的循 环;此外,生物质能是唯一能够全面替代化石能源的可再生能源。 在我国发展新能源中生物质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也出台了相关政策以促进生 物质能源的发展。我国 2006 实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 ,以法律的形式对 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规划、产业政策、激励机制和法律责任进行了规定。 我国 2007 年通过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今后十五年我国可再生能源 发展的总目标是: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解决偏远地区无电人口用电问 题和农村生活燃料短缺问题,推行有机废弃物的能源化利用,推进可再生能源技术的产 业化发展。具体目标是充分利用水电、沼气、太阳能和地热能等技术成熟、经济性好的 可再生能源,加快推进风力发电、生物质发电、太阳能发电的产业化发展,逐步提高优 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力争到 2010 年使可再生能源消费量达到能源 消费总量的 10%,到 2020 年达到 15%。国务院新闻办 2007 年 12 月 26 日发表了中国 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制定了可再生能源发电优先上网、全额收购、价格优惠及 社会公摊的政策;建立了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支持资源调查、技术研发、试点示 范工程建设和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等。2010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完善农林生物质发 电价格政策的通知做了以下规定,对农林生物质发电项目实行标杆上网电价政策。未采 用招标确定投资人的新建农林生物质发电项目,统一执行标杆上网电价每千瓦时 0.75 元 (含税)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对可再生能源和生物质能做出了定义:可再生能 源是指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 在目前世界的能源消耗中,生物质能消耗占世界总能耗的 14,仅次于石油、 煤炭和天然气,位居第四位。截止到 2006 年底,中国可再生能源年利用量总计 达 2 亿吨标准煤(不包括传统方式如燃烧等利用的生物质能) ,约占中国一次能源消费总 量的 8%3-4。 因此,发展生物质为原料的能源转化技术,是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尤其是将 利用非粮食类生物质作原料生产液体类、气体类燃料,具有更为重要意义。 1.2 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简介 生物质能源的利用技术可以分为传统和现代利用方法两大类。生物质能的传统利用 3 方法主要是直接燃烧,主要用作炊事和采暖用能,具有能源利用率低和污染环境的缺点, 但是目前我国生物质能的主要利用方法。现阶段生物质能源的利用方法主要是热化学转 化、生物转化。热化学法包括气化、热解和直接液化。生物化学过程是利用原料的生物 化学作用和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作用生产气体燃料和液体燃料,常见的产物是沼气、氢气 和以生物乙醇为代表的醇类燃料。 常见的生物质转换技术如图 1-1 所示8。 图 1-1 常见生物质资源利用技术8 fig. 1-1 classification of biomass conversion technologies 1.3 生物质气化技术 1.3.1 气化介质 生物质气化是不同介质和气化条件下,将低品位的生物质和热解气化过程中产生的 生 物 质 能 技 术 锅炉燃烧技术 致密成型技术 热化学转技术 木材干馏技术 热解气化技术 木材为原料 稻壳为原料 农作物为原料 上吸式固定床 下吸式固定床 流化床式 生化转化技术 术 大中型厌氧消化技术 禽类粪便厌氧消化技术 液化技术 植物油技术 制取乙醇技术 固体废弃物转换技术 填埋技术 焚烧技术 直接燃烧技 术 小型户用沼气池技术 堆放技术 工业有机废水厌氧消化技术 4 焦油尽可能多地转换成高品位可燃气的一种重要生物质热转化方法,他可以通过调节燃 气的的组分,特别是h2和co含量和的比例,为合成甲醇9、汽油10和燃料电池的利用11, 供热发电12-13等提供了原料。通过世界各国科技工作者的大量研究,生物质气化理论和 技术得到快速发展,生物质气化也已成为生物质能源的主要研究领域之一。 生物质气化制燃料气是一种先进的生物质能转换方式,根据其气化介质的不同可分 为以下5种:空气气化,蒸气气化,富氧气化,氧气-蒸气气化以及空气-蒸气气化。生物 质的热解气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反应过程,它不仅涉及到生物质组分的热分解及其产物 之间发生的二次反应,而且涉及到气固相之间的复杂反应。目前,通过归纳总结,生物 质气化可能主要有发生如下(1)-(12)反应14-20。在此基础上,定义表征运行状态和 评估气化结果的各参变量,如er、s/b、lhv等14-16。 cxhyoza co2+b h2o + c ch4 + d co + e h2 + f cnhm - q1 (1) h2o + co = h2 + co2 - 41.2 mj/kmol (2) cnhm + 2nh2o (2n + (m/2) h2+ nco2 (h298k 0) (3) c + co22co -162.4 mj/kmol (4) c + h2o co + h2 - 131.3 mj/kmol (5) ch4 + h2o co + 3 h2 + 206.3 mj/kmol (6) ch4 + 2 h2o(g) co2 + 4 h2 +165 mj/kmol (7) tar + n1h2o n2co2 + n3h2 (h298k 0) (8) c + o2 co2 +408 kj/mol (9) 2c + o2 2co +246 kj/mol (10) ch1.7o0.6 + 1.125o2 = co2 + 0.85h2o (11) ch1.7o0.6 + 1.4h2o = co2 + 2.25h2 (12) 因此,空气当量比(equivalence ratio , er ) , er = 空气(氧气)的质量生物质完全燃烧所需要每 )的质量生物质燃烧空气(氧气实际供给每 kg kg (13) 产气低热值, (lhv,kj /m3)的计算方法为: lhv = ( 30.0co + 25.7h2 + 85.4ch4 +151.3cnhm)4.2 (14) 式中,co,h2等分别是产气中各气体成分的体积百分含量。 从上面的反应方程式可以看出,氧气(或空气)和水蒸气等气体对生物质气化产生 的气体产物组分具有显著影响,因此,在不同气体介质中生物质气化所产生的气体组分 差异显著差异。吴创之等21对空气、氧气、空气-水蒸气和水蒸气等4种气化方式所产生 的气体主要组分进行了对比,如表1-1所示。其中空气-水蒸气气化所产生的燃料气中h2 含量最高。 表 1-1 4种气化方式所得到气体的主要组分 table.1-1 the main components of the gas from four kinds of gasification methods 气体体积分数(%) 气化方式 h2o2n2coco2ch4cnhm 空气12240231832 5 氧气250. 52. 03026134 空气-水蒸气300. 530102027.5 水蒸气200. 31. 02724208 从表1可以看出,空气-水蒸气气化更有利于提高燃料气中h2的含量。 1.3.1.1 空气气化 空气气化原理是在生物质原料热分解的基础上,利用空气与生物质及其热分解产物 所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从而达到生物质气化转化和为生物质气化提供热量的目的。空 气气化不需要高能耗的加热装置,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但这种气化方式所得到的气体 产物中由于含有较多的氮气,因此其燃气热值较低,只有4 6 mj/m3,氢气体积分数只 有8%14%21-22。例如,l等23用自热式下吸式气化炉,在进料速率7.22 kg/h(湿基), er值为0.25的条件下,制取了热值为5.44 mj/nm3左右的燃气,其中h2和co的含量达到 52.19%63.31%。guo等人6使用旋风气化炉,在进料速率15.6 kg/h(湿基),er值为 0.220.49条件下,制取得到热值为1.24.3 mj/nm3左右的燃气,其中h2和co的含量为 20%25%。由于该气化过程中没有使用催化剂,因此产生了大量的焦油。但此反应系统 完全是自热式,无需复杂供热装置。 1.3.1.2 富氧气化 生物质富氧气化的化学原理与空气气化相同。与空气气化相比,由于富氧气化不引 入n2,节省了热量和气化反应所需反应体积,提高了气化炉的气化效率和产生的燃气热 值,因此,它是一种制取中热值燃气的有效方法。但是富氧气化要求有相应的制氧设备, 即使采用较简单的变压吸附制氧法,其投资也较大,电耗较高,大大增加了气化成本。 吴创之24在循环流化床中研究了生物质富氧气化特性,总结得到循环流化床富氧气化的 最佳运行条件:氧气浓度(905)% , 气化当量比约0.15。此时的气体热值达到 11.18mj/nm3左右,h2和co的体积分数可达到57%。 1.3.1.3 水蒸气气化 水蒸气气化也是一种制取中热值(10 16mj /m3)燃气的有效方法25-26,其气化产物组 分中h2和ch4等可燃性组分浓度较高。但由于焦炭与水蒸气的反应需要较高温度,因此, 水蒸气的温度必须达到700以上,才能达到较好的气化效果27。franco等17使用流化床, 通入750900水蒸气,在0.60.7的s/b等条件下进行生物质气化,制得了h2和co含量 达68%-75%的燃气。在水蒸气气化过程中,蒸汽的引入提高了干气产率与焦炭和焦油的 转化率,但是引入过量水蒸气会降低燃气中氢气含量和燃气质量。luo等18采用流化床 实验装置,在s/b为2.1的条件下进行水蒸气催化气化,得到氢气含量达52.7%,co含量 为17.2%的燃气。he等15用城市垃圾作为原料,在立式固定床中,在s/b为0.77等实验条 6 件下进行水蒸气气化发现,气化温度在850950之间,焦油全部被裂解转化为燃气 (h2+co),其中氢气含量最高可达53.3%,co含量为16.9%,燃气的热值为13.85 mj/m3。 1.3.1.4 空气-水蒸气气化 空气-水蒸气气化是用空气和水蒸气作为气化介质的气化方式。在空气-水蒸气气化 过程中,空气中的氧与生物部分燃烧可以为水蒸气重整提供热量28。因此,理论上,它 比空气(氧气)或水蒸气气化方式优越。首先,它在气化过程中是自供热量,不需要外供 热量;另一方面,水蒸气重整焦油得到更多的h2和ch4。空气-水蒸气气化在国内外已经 有大量的研究。吕鹏梅等16,19以流化床为反应器,对生物质的空气-水蒸气气化特性进行 了研究。研究表明较高的气化温度有利于氢气的产生;但气化温度过高会降低燃气的热 值;与空气气化相比,水蒸气的加入能提高生物质气化产气率,但过量的水蒸气则使气 化温度、产气率和产气热值降低。在800,s/b和er值分别为1.35和0.23的条件下可以 制取热值为9mj/m3左右的燃气。 1.3.1.5 富氧-水蒸气气化 富氧-水蒸气气化原理与空气-水蒸气气化类似,但可以大大减少产物燃气中由于空 气所带入的氮气含量,显著提高燃气的热值29。由于氧气-水蒸气气化没有n2存在,与 空气气化相比增加了停留时间,增强了生物质的二次反应,增加了h2和co的产生。例如, l等23以自热式下吸式气化炉为反应器,在850,进料速率为7.22kg/h(湿基),s/b和 er值分别为0.61和0.24的条件下可以制取热值为11.11 mj/nm3左右的燃气,其中h2和co 的总含量达到63%72%。赵先国等29以一个鼓泡流化床为反应器,在温度为800 、er 为0.25、s/b为1.4的条件下,可获得h2和co的含量为64%左右。在3个主要参数的变化范 围内,氢产率和潜在氢产量受温度的影响最大:当温度从700900 时,每千克生物质 氢产量从18g增加到了53g,每千克生物质潜在氢产量从7.16g增加到了115.6g。 1.3.2 影响气化的几个因素 1.3.2.1 温度的影响 温度是气化过程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反应器温度增加有利于吸热反应(6)和(7)的发 生,导致燃气中ch4含量减少,h2含量增加。同时,由于生成h2的主要反应(5)也为吸热 反应,因此温度升高有利于h2的生成。当空气和氧气参与气化反应时,产气中co的含量 主要来源于反应(10),由于反应(10)为放热反应,因此温度升高不利于气化过程中co的 生成。吕鹏梅等16研究表明当温度约低于830 时,co的含量高于h2,当温度高于约 830 时,h2的含量超过了co的含量。由于h2的热值低于co的热值34,因此,当气化 温度高于830 时,燃气热值开始下降。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燃气中c2h4和c2h6含量 7 随着温度升高而减少16,30,这是由于温度升高导致c2h4 和c2h6 热裂解和蒸气重整反应 增强,见反应(3)。由于反应(4)(7)均为吸热反应,因而温度升高使碳转化率,蒸气 参与反应的量和产气率均有增加。 1.3.2.2 er 的影响 er是反映空气(或氧气)与生物质质量比的一个参数。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