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克隆抗体原理操作过程及应用前景原理:B淋巴细胞在抗原的刺激下,能够分化、增殖形成具有针对这种抗原分泌特异性抗体的能力。B细胞的这种能力和量是有限的,不可能持续分化增殖下去,因此产生免疫球蛋白的能力也是极其微小的。将这种B细胞与非分泌型的骨髓瘤细胞融合形成杂交瘤细胞,再进一步克隆化,这种克隆化的杂交瘤细胞是既具有瘤的无限生长的能力,又具有产生特异性抗体的B淋巴细胞的能力,将这种克隆化的杂交瘤细胞进行培养或注入小鼠体内即可获得大量的高效价、单一的特异性抗体。这种技术即称为单克隆抗体技术。过程1)免疫脾细胞的制备制备单克隆抗体的动物多采用纯系Balb/c小鼠。免疫的方法取决于所用抗原的性质。免疫方法同一般血清的制备,也可采用脾内直接免疫法。2)骨髓瘤细胞的培养与筛选在融合前,骨髓瘤细胞应经过含8-AG的培养基筛选,防止细胞发生突变恢复HGPRT的活性(恢复HGPRT的活性的细胞不能在含8-AG的培养基中存活)。骨髓瘤细胞用10%小牛血清的培养液在细胞培养瓶中培养,融合前24h换液一次,使骨髓瘤细胞处于对数生长期。3)细胞融合的关键:1技术上的误差常常导致融合的失败。例如,供者淋巴细胞没有查到免疫应答。这必然要失败的。2融合试验最大的失败原因是污染,融合成功的关键是提供一个干净的环境,以及适宜的无菌操作技术。4)阳性克隆的筛选应尽早进行。通常在融合后10天作第一次检测,过早容易出现假阳性。检测方法应灵敏、准确、而且简便快速。具体应用的方法应根据抗原的性质,以及所需单克隆抗体的功能进行选择。常用的方法有RIA法、ELISA法和免疫荧光法等。其中ELISA法最简便,RIA法最准确。阳性克隆的筛选应进行多次,均阳性时才确定为阳性克隆进行扩增。5)克隆化克隆化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单一细胞系的群体。克隆化应尽早进行并反复筛选。这是因为初期的杂交瘤细胞是不稳定的,有丢失染色体的倾向。反复克隆化后可获得稳定的杂交瘤细胞株。克隆化的方法很多,而最常用的是有限稀释法。(1)显微操作法:在显微镜下取单细胞,然后进行单细胞培养。这种方法操作复杂,效率低,故不常用。(2)有限稀释法:将对数生长期的杂交瘤细胞用培养液作一定的稀释后,按每孔1个细胞接种在培养皿中,细胞增值后成为单克隆细胞系。第一次克隆化时加一定量的饲养细胞。由于第一次克隆化生长的细胞不能保证单克隆化,所以为获得稳定的单克隆细胞株需经23次的再克隆才成。应该注意的是,每次克隆化过程中所有有意义的细胞都应冷冻保存,以便重复检查,避免丢失有意义的细胞。(3)软琼脂法:将杂交瘤细胞稀释到一定密度,然后与琼脂混悬。在琼脂中的细胞不能自由移动,彼此互不相混,从而达到单细胞培养的目的。但此法不如有限稀释法好。(4)荧光激光细胞分类法:用抗原包被的荧光乳胶微球标记杂交瘤细胞,然后根据抗原与杂交瘤细胞结合的特异性选出细胞,并进行单细胞培养。6)细胞的冻存与复苏7)大规模单克隆抗体的制备选出的阳性细胞株应及早进行抗体制备,因为融合细胞随培养时间延长,发生污染、染包体丢失和细胞死亡的机率增加。抗体制备有两种方法。一是增量培养法,即将杂交瘤细胞在体外培养,在培养液中分离单克隆抗体。该法需用特殊的仪器设备,一般应用无血清培养基,以利于单克隆抗体的浓缩和纯化。最普遍采用的是小鼠腹腔接种法。选用BALB/c小鼠或其亲代小鼠,先用降植烷或液体石蜡行小鼠腹腔注射,一周后将杂交瘤细胞接种到小鼠腹腔中去。通常在接种一周后即有明显的腹水产生,每只小鼠可收集510ml的腹水,有时甚至超过40ml。该法制备的腹水抗体含量高,每毫升可达数毫克甚至数十毫克水平。此外,腹水中的杂蛋白也较少,便于抗体的纯化。意义:用于以下各种生命科学实验并具有医用价值(1)沉淀反应:Precipitation reaction(2)凝集实验:haemaglutination(3)放射免疫学方法检测免疫复合物(4)流式细胞仪:用于细胞的分型和细胞分离。(5)ELISA等免疫学检测(6)BIAcore biosensor:检测Ab-Ag或与蛋白的亲和力。(7)免疫印记(western blotting)(8)免疫沉淀:(9)亲和层析:分离蛋白质(10)磁珠分离细胞(11)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单克隆抗体问世以来,由于其独有的特征已迅速应用于医学很多领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检验医学诊断试剂作为检验医学实验室的诊断试剂,单克隆抗体以其特异性强、纯度高、均一性好等优点,广泛应用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放射免疫分析、免疫组化和流式细胞仪等技术。并且单克隆抗体的应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商品化试剂盒的发展。目前,应用单克隆抗体制作的商品化试剂盒广泛应用于病原微生物抗原、抗体的检测;肿瘤抗原的检测;免疫细胞及其亚群的的检测;激素测定;细胞因子的测定。单克隆抗体对抗原的识别,与多克隆抗体有很大的不同。不同试剂盒因使用的单克隆抗体不同,识别抗原的位点不同,导致检测结果有一定差异。因此,标准化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2.蛋白质的提纯单克隆抗体是亲和层析中重要的配体。将单克隆抗体吸附在一个惰性的固相基质(如Speharose 2B、4B、6B等)上,并制备成层析柱。当样品流经层析柱时,待分离的抗原可与固相的单克隆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其余成分不能与之结合。将层析柱充分洗脱后,改变洗脱液的离子强度或pH,欲分离的抗原与抗体解离,收集洗脱液便可得到欲纯化的抗原。3.肿瘤的导向治疗和放射免疫显像技术将针对某一肿瘤抗原的单克隆抗体与化疗药物或放疗物质连接,利用单克隆抗体的导向作用,将药物或放疗物质携带至靶器官,直接杀伤靶细胞,称为肿瘤导向治疗。另外,将放射性标记物与单克隆抗体连接,注入患者体内可进行放射免疫显像,协助肿瘤的诊断。目前单克隆抗体主要为鼠源性抗体,异种动物血清可引起人体过敏反应。因此,制备人-人单克隆抗体或人源化抗体更为重要,但此方面仍未取得明显进展。美国医学会杂志第242卷第20期(1979年)医学新闻栏报道:生物学单克隆抗体技术最近已进入商业化。免疫学家们预言,这一技术将迅速大量生产极纯的和对抗原有高度选择性的抗体,应用于许多疾病(包括肿瘤)的诊断和治疗。他们认为,这一新的生物学技术将用于更精确的进行组织分型、提高器官移植的成功率。生物导弹-单克隆抗体h-R3来源:作者:抗癌在线肿瘤专家组重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h-R3是采用基因工程、单细胞克隆等现代生物技术研制的高科技生物药品,是一种专门针对肿瘤细胞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高表达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生物导弹。可用来治疗头颈部、胃、肺、乳腺、结肠、直肠、食道、宫重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h-R3是采用基因工程、单细胞克隆等现代生物技术研制的高科技生物药品,是一种专门针对肿瘤细胞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高表达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生物导弹。可用来治疗头颈部、胃、肺、乳腺、结肠、直肠、食道、宫颈等器官的上皮源性肿瘤。h-R3是世界上第三个被批准用于治疗实体瘤的单抗药物,也是中国第一个基因工程人源化单克隆抗体。项目完成后,将填补我国在生物医药领域的技术空白,解决我国哺乳动物细胞大规模培养这个重要的技术瓶颈,大大促进我国生物医药规模的扩大和产业化水平的提高。国际医药界对这种药物也相当重视,德国的一家医药公司前不久得到古巴的授权,负责开发欧洲市场。美国加利福尼亚的CancerVax公司,正在向美国政府申请,希望和古巴合作将这种新药推向美国市场。目前,这种药物的临床研究在北京、广州、福建、四川、湖南等多家国内著名肿瘤医院全面展开,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临床不完全统计结果表明,和放疗结合,人源化单抗h-R3能显著提高癌症治疗的有效率和治愈率。目前II期临床研究已近尾声,计划今年将临床研究报告上报国家药监局,争取获得新药证书。该人源化抗EGFR单抗产品在治疗上具有和美国Imclone公司同类产品相同的适应证,而2004年2月12日,FDA宣布批准Imclone公司的Erbitux(cetuximab,西妥昔单抗)用于对癌症已发生转移的晚期直肠癌患者的治疗。Erbitux是第一种被批准用于此类适应症的单克隆抗体,但由于美国Imclone公司的产品为半人源化产品,而百泰生物的产品已实现接近全人源化,因此较之Erbitux具有较少的毒副作用,临床应用前景更好。(责任编辑:抗癌在线)单克隆抗体是许多恶性疾病的有效治疗手段。然而,与抗体的其他作用机制相比,抗体诱发肿瘤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能力很少受到关注。本文收集相关证据,对研制可诱发宿主产生肿瘤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抗体的合理性进行探讨。通过诱导抗体依赖性细胞毒性效应、刺激抗体靶向的肿瘤抗原交叉提呈或触发独特型网络,均可诱导该类应答。而改进治疗方式或实施联合治疗,将有可能延长、放大或调节这类免疫应答,并提高癌症抗体治疗的临床效果。引言单克隆抗体是人类许多恶性疾病的有效治疗手段,也是近20年来被批准用于癌症治疗的最大类别的新药(附表)。在抗CD20单抗中,经有一种未偶联抗体和两种放射免疫偶联抗体展现出重要的抗肿瘤活性1-4,可提高惰性侵袭性B淋巴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存活率。抗CD33单抗与刺孢霉素偶联,经证实可用于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5,而抗CD22免疫毒素对毛细胞白血病亦显示出抗肿瘤活性6。一种抗HER2/neu未偶联抗体作为表达HER2/neu乳腺癌的辅助治疗手段,也广泛应用于乳腺癌的单独治疗或联合化疗7-9,可提高无复发存活期10。一种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未偶联抗体可提高转移性结肠直肠癌的存活率11。抗B细胞独特型12与CD2213的未偶联抗体、以及抗CD20抗体可广泛应用于淋巴瘤的治疗。抗CD52补体固定抗体经证实可用于化疗抵抗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4。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胞外区抗体可应用于晚期结肠直肠癌的治疗15-16。另外,抗体通过阻断T细胞上CTLA-4协同受体,增强宿主对自身肿瘤抗原的免疫应答,在临床前期及临床治疗中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17-18。人们提出了多种机制,以解释肿瘤抗原特异性未偶联单克隆抗体的抗肿瘤活性。然而在过去几年,抗体对恶性表型关键信号途径的影响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因此,抗体通过调节肿瘤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来提高抗肿瘤效应的能力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该研究探讨了利用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治疗的可能性。在可能存在的多种免疫调节机制(如补体激活或抑制性协同刺激干扰)中,本文重点关注3类机制:诱导肿瘤细胞的细胞毒性;锚定树突状细胞(DC)上的Fc受体、促进抗原提呈并诱导适应性免疫应答;触发独特型网络并诱导肿瘤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抗体依赖性细胞毒性抗体与肿瘤细胞表面的抗原结合,其Fc结构域再与免疫效应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可诱发抗体依赖性细胞毒性(ADCC)效应19。目前经知有多个Fc受体家族,不同的细胞群特征性表达其特定的Fc受体20。抗体与活化Fc受体结合可促进连接蛋白的募集及免疫效应细胞的活化21。尽管许多肿瘤抗原特异性抗体在体外可介导ADCC,但其机制与临床效果之间是否存有关联却难以证实。Ravetch及其同事22通过调查肿瘤抗原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如何较好的控制野生型及Fc或Fc敲除小鼠体内人肿瘤移植物的生长,借以评估Fc结构域与Fc受体相互作用的重要性。与野生型小鼠相比,Fc受体敲除小鼠的抗肿瘤活性较低,若仅敲除抑制性Fc受体异构体,则其抗肿瘤活性不变。Ravetch及其同事的研究结果证实,Fc结构域与Fc受体的相互作用是小鼠抗肿瘤活性的理论基础,这种相互作用对于某些抗体的临床抗肿瘤活性可能十分重要23。譬如利妥昔单抗对高应答性Fc受体多态性的淋巴瘤患者有效率增加的现象24-25。而且,上述研究表明,抗体Fc结构域与Fc受体的相互作用也可以用来解释利妥昔单抗的其他某些临床价值,如ADCC的临床相关性。目前,介导抗体与激活性或抑制性Fc受体相互作用的效应细胞群仍不明确,有可能包括单核吞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等。研究表明,改变Fc结构域的结构可影响抗体的清除率以及Fc结构域与Fc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26-28。通过改善人Fc受体相互作用、有效促进ADCC,制药业在研制单克隆抗体方面经经付出了重大努力。ADCC可能是肿瘤抗原特异性抗体的独立抗肿瘤机制,但仍缺乏基于抗体免疫治疗有效性的相关证据。研究发现,一种可诱导细胞毒性的双特异性抗体可刺激体内HER2/neu特异性抗体的产生29。因此,ADCC可直接诱导肿瘤发生不同程度的破坏,从而促进抗原提呈、并诱导交叉致敏性肿瘤抗原特异性T细胞反应(图1)。肿瘤细胞在宿主初始保护性免疫中并不起作用,在体外实验中,肿瘤抗原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应答的产生有赖于DC对肿瘤抗原的摄取以及随后提呈给CD4+辅助T细胞与CD8+杀伤性T细胞。在经典途径中,来源于胞内蛋白的抗原被加工处理并提呈至MHC类分子,从而激活CD8+杀伤性T细胞。然而,某些抗原提呈细胞(如DC)能从肿瘤细胞中加工处理抗原,并将MHC类分子上的抗原肽提呈给CD8+杀伤性T细胞-即交叉提呈30。对于介导ADCC的未偶联抗体来说,交叉提呈模式可能有重要的意义。首先,该模式预测,体外诱导ADCC将引发肿瘤抗原特异性T细胞应答及宿主获得性抗体应答。这些应答被认为是抗体效应在细胞毒性以及生物标记功能上的反映。其次,诱导的免疫应答可能是未偶联抗体产生临床效果的基础或动因。抗体治疗具有疫苗样特性,可通过促进抗原提呈、提高抗体产量以及促进肿瘤抗原特异性T淋巴细胞增殖,来放大或偏性选择适应性免疫应答。被放大或偏性的免疫应答应既可直接针对靶向肿瘤抗原,也可针对ADCC中其他抗原的加工处理与提呈。最终,细胞毒性效应可增强(或被增强)抗体引发的信号失调、并促进直接抗肿瘤效应。单克隆抗体辅助治疗早期对肿瘤抗原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研究多集中于其动员固有免疫机制的能力,如通过含Fc受体的杀伤细胞、以及活化补体而引发ADCC。然而,单克隆抗体也可能具有动员适应性肿瘤特异免疫的能力31-32。DC表达Fc受体,能有效摄取调理化的抗原,如被抗体包被的濒死肿瘤细胞31。DC摄取肿瘤细胞后可诱导免疫应答或免疫耐受-这取决于细胞死亡、吞噬细胞负荷以及其他肿瘤微环境信号的具体情况33。某些类型肿瘤不表达MHC类分子,因此,抗原提呈细胞对肿瘤抗原的摄取对于诱导CD4+T辅助细胞应答十分重要。即使肿瘤表达MHC类分子,如某些血液肿瘤,也可能出现抗原提呈缺失34。在体内及体外实验中,人和鼠DC通过Fc受体途径摄取调理化的肿瘤抗原,从而增强交叉提呈,促进肿瘤抗原特异性CD4+与CD8+T细胞有效增殖32,35-45。Fc受体介导的交叉提呈增强机制仍不十分明确,但必定需要激活性Fc受体信号43,并可能涉及内化抗原进入抗原提呈细胞的胞质44或特定信号网络如干扰素(IFN)活化途径等环节46。抗体增强免疫应答的能力可使DC治疗47及其他癌症疫苗48的临床应用有所改观。现有的临床前研究数据进一步证实,恶性疾病患者在接受抗体免疫治疗之后很可能产生肿瘤抗原特异性T细胞应答。研究显示,抗MUC1抗体治疗可诱导特异性T细胞应答49,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可增强乳腺癌患者对HER2的免疫应答50。然而,在接受抗体治疗的患者中,有关T细胞免疫诱导的研究仍不够深入,不足以形成较为权威的结论和临床关联。特别是有关抗体治疗后肿瘤微环境中肿瘤抗原特异性T细胞应答特征的研究仍未见报道。利用单克隆抗体来动员肿瘤抗原特异性T细胞应答对于抗肿瘤效应的持续十分重要。此外,抗体多剂量治疗可改善与T细胞相关的免疫记忆51-52。对于复发性淋巴瘤,与单一剂量相比,利妥昔单抗多剂量治疗可诱导更长久的免疫应答52。应答时间的延长可能源于多剂量单克隆抗体治疗微小残留病灶后B细胞的衰竭加速;也可能源于适应性免疫及免疫记忆的诱导。T细胞应答仅针对抗原,而不针对抗体的靶标,因此当肿瘤细胞丧失初始靶抗原时,不会出现治疗耐受53。Fc受体与抗原提呈抗原肽提呈的免疫结局取决于DC的分化或成熟状态。在稳定阶段,DC处于未成熟状态,可促进免疫耐受54。当暴露于刺激原(如病原体)后可使细胞激活或成熟,并启动免疫应答。而免疫应答的类型则取决于DC遇到的成熟刺激原。Fc受体不仅介导抗原摄取,也影响DC成熟,激活性与抑制性Fc受体之间的平衡对于该过程十分关键(图2)55。传统的DC既表达激活性Fca与a受体,也表达抑制性Fcb受体22,但类浆细胞样DC仅表达激活性同工型Fc受体56。因此,在红斑狼疮(SLE)患者中,类浆细胞样DC与免疫复合物的结合能有效激活细胞并产生大量型IFN-免疫激活标记57。类浆细胞样DC在肿瘤抗原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治疗后的免疫应答中发挥怎样的作用仍不清楚。关于鼠DC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激活性Fc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可促使细胞成熟58,与表达抑制性Fc受体的DC相比,不表达抑制性Fc受体者在体外与体内提呈抗原的能力更大59。此外,DC亦能促进B细胞应答诱导60。研制能特异性阻断人抑制性Fcb受体的单克隆抗体,有助于对人DC上的Fc受体平衡进行选择性操作61-63。在体外阻断这些抑制性Fc受体有利于DC的成熟61,63,更为重要的是,还能增加诱导肿瘤抗原特异性T细胞应答的能力63。那些以激活性Fc受体为优先靶标的单克隆抗体将扮演双重角色,既可为肿瘤抗原的摄取提供有效途径,又可为抗原提呈细胞提供有效的成熟刺激原。因此,单克隆抗体与人DC上激活性或抑制性Fc受体结合的平衡是提高适应性免疫能力的关键性决定因素。在体外实验中,治疗性单克隆抗体对激活性或抑制性Fc受体的动员取决于宿主的相关特征(如Fc受体多态性25、细胞因子介导的Fc受体调节)以及抗体特性(如同种型抗体、糖基化或唾液酸化状态)62。因此,利用抗体工程技术可改善恶性疾病的治疗结局(如与Fca及a受体结合能力增强的变异株),例如选择既靶向肿瘤抗原又靶向激活性Fc受体的双特异性抗体64-66,或将现有单克隆抗体与选择性靶向激活性或抑制性Fc受体的分子相偶联。抗体模拟肿瘤抗原在抗体的构象性与结构性抗原决定簇的表达中,其重链与轻链可变区氨基酸序列的差异十分明显,这些决定簇或是唯一的,或仅在极少数抗体中表达。这些决定簇-因其有限分布于抗体群中而称为独特型-被宿主免疫系统识别为外源性抗原,因此能触发免疫应答。某些独特型定位于抗体的(与相应抗原结合)抗原结合位点,因此,独特型与相应抗原决定簇是互补的。其他独特型,尽管定位于抗体的抗原结合位点,但并不直接参与抗原结合,因此,与表位并不互补。Jerne独特型网络理论67显示,抗体诱导可触发宿主的独特型级联反应(图3)。一旦触发,被激发的抗体将诱导产生抗独特型的抗体-称为抗独特型抗体-其中某些抗独特型抗体又能识别与抗原决定簇互补的独特位,这些抗原决定簇即为触发独特型网络的始作俑者。因此,这些抗独特型抗体能与抗体上与正常抗原结合的同一区域(即抗原结合位点)发生相互作用。正常抗原与某些抗独特型抗体具有相似的反应性,说明抗原决定簇与抗独特型抗体的可变区部分具有同源性。这种同源性绝大多数为构象性的,仅少部分为结构性的68-70,因此,某些抗独特型抗体可替代正常抗原引发免疫应答(图4)。由于绝大多数肿瘤抗原具有自身特性,没有或仅有极低的免疫原性,因此有学者建议将模拟肿瘤抗原的抗独特型抗体改造成疫苗,用以克服肿瘤抗原的不应答性。利用杂交瘤技术优势,那些具有临床价值、标准特性和明确定义的抗独特型抗体可望获得大量投产。触发独特型级联反应研究表明,部分癌症患者在应用肿瘤抗原特异性抗体进行诊断或治疗后产生抗独特型抗体71-81。尽管诱导的抗独特型抗体能缩短注射入体内的肿瘤抗原特异性抗体的半衰期,并干扰其锚定肿瘤细胞,但在接受抗体治疗的神经母细胞瘤、结肠直肠癌、卵巢癌、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中,触发独特型级联反应也显示出良好的临床反应性71-72,77,79-81。由于诱导的抗独特型抗体可模拟肿瘤抗原,因此抗独特型应答亦可反映由治疗抗体靶定的肿瘤抗原所诱发的细胞或体液免疫应答。有报道从接受抗体免疫治疗的黑色素瘤及胰腺癌患者体内分离出抗独特型抗体,该抗体既可诱导针对结肠癌CD55糖蛋白82的细胞免疫应答,亦可诱导针对异基因宿主GD2神经节苷脂和癌胚抗原72,75的体液免疫应答。此外,从接受GD2神经节苷脂抗体治疗的神经母细胞瘤患者体内也诱导出GD2神经节苷脂特异性抗体80,从接受CO17-1A单抗治疗的结肠直肠癌患者体内还检出针对结肠癌抗原CO17-1A的特异性细胞或体液免疫应答83-84。至于细胞免疫应答能否诱导肿瘤消退仍需进一步研究。而某些接受肿瘤抗原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治疗的患者并未触发独特型级联反应也是个谜。这些免疫功能紊乱或许是潜在的恶性疾病本身使然。抗独特型抗体疫苗目前,模拟肿瘤抗原的抗独特型抗体经被用作恶性疾病的免疫原,以克服肿瘤抗原的免疫原性缺失或低下。肿瘤抗原多为恶性细胞而非良性细胞表达的自身抗原。抗独特型抗体诱导的自身肿瘤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显示,由于其对自身肿瘤抗原的亲和力低于删除阈值,因此可以对自我识别形成期间未被删除的T细胞与B细胞克隆产生刺激。与其他种类的模拟抗原一样,抗独特型抗体诱发的肿瘤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常常十分微弱。在黑色素瘤、乳腺癌、结肠直肠癌、卵巢癌等患者中,同时模拟蛋白类与神经节苷脂类肿瘤抗原的抗独特型抗体经应用于有效的特异性免疫治疗。除极少数例外,抗独特型抗体均为鼠单克隆抗体,尽管抗鼠免疫球蛋白抗体的浓度很高,但多剂量治疗并无副作用发生78,85-89。在某些接受免疫的患者中,使用的多数抗独特型抗体均能诱发肿瘤抗原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尽管免疫应答因患者及免疫化抗独特型抗体而各异,但诱导产生的肿瘤抗原特异性抗体水平通常很低。由于免疫化抗独特型抗体与正常肿瘤抗原十分相似-但并不等同,因此上述现象表明自身肿瘤抗原对B细胞克隆的刺激反应性很低。抗独特型抗体免疫原性的差异是否归因于不同的肿瘤抗原模拟度、不同的免疫计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工程制图2考试题及答案
- 高中循环水考试题及答案
- 高一历史考试题及答案
- 基于MBTI类型的艺术设计教学方法优化研究
- 甘肃高考试题及答案2024
- 福建往年联考试题及答案
- 提升城市空置住宅区居住功能的改造方案
- 番禺一模考试题及答案
- 100MW风电场项目风险评估报告
- 片区老旧供水主管改造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
- 2025至2030中国高纯铝行业发展趋势与行业发展研究与产业战略规划分析评估报告
- 2025年期货从业资格之《期货法律法规》真题附答案详解【巩固】
- 室内装修安全生产培训课件
- 2025租房合同范本下载(可直接打印)
- 《公民意味着什么》课件
- 2025辽宁交投集团所属运营公司招聘30人考试参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幼儿园各项安全管理制度汇编
- 广西福泰印染有限公司年产全棉针织面料3.6万吨生产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 【《我国小学生课外培训现状调查及问题和建议浅析》10000字(论文)】
- 民航招飞面试常见的面试问题及答案
- 每日食品安全检查记录 (一)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