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战略人才改变世界.doc_第1页
国家战略人才改变世界.doc_第2页
国家战略人才改变世界.doc_第3页
国家战略人才改变世界.doc_第4页
国家战略人才改变世界.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sundae_meng国家战略-人才改变世界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高端人才紧缺的中国却成了世界上数量最大的人才流失国之一。欧盟各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向最发达的国家美国大量流失人才。亚、非、拉美发展中国家的人才大量向发达国家和地区流失,以数量而论,中国和印度则是世界上最主要的人才流失国。需要指出的是,目前许多研究并没有把“人才外流”与“人才流失”区别开来。“人才流失”是毫无疑义的损失,但“人才外流”带来的影响则不能确定。通常来说,“人才流失”是指人才永久性地离开祖籍国或者说彻底归化所在国,通常是以人才移民入籍为标志。“人才外流”则包含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外流可能是流失,也可能是“滞留”在海外、不确定是否回归或者计划将来回归。如果人才最终选择留下,就形成了“人才流失”;如果将来选择回归,则是“人才回流”;如果一直在两个国家之间“循环流动”,则是“人才环流”。一个公认的研究结论是,留学生滞留海外“较长时间之后(一般是指5年到10年)”,从海外返回祖国,因为有足够的积蓄与工作实践,往往更容易融入原籍社会并发挥作用。相反,许多一毕业就立刻去国外的留学生,如果国外毕业后选择直接回归,因为在国内、国外都缺乏工作经验以及不熟悉情况,就可能既没有本土人才所缺乏的国际化优势,又多了水土不服的风险,容易沦为“海待”。回国创业与发展的成功人士,平均都有5年到6年的海外工作经验,好的工作经验的价值甚至可能大于学位的价值,因为学位的保鲜期很短。橡树资本(香港)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朱德淼以一位老“海归”的身份告诫说:“我觉得留学生应该在国外待足够长的时间,个人认为至少要5年。其次是要明白自己有什么独特的地方。”事实上,教育落后的国家也需要向先进国家“外流”留学生与人才,然后通过环流和回流带回自身急需的先进技术与经验。因此,政府必须开放性地看待人才外流,鼓励留学,支持来去自由,推动人才环流;同时建立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与环境,来吸引留学人才以及外国人才带着技术、经验、资金流入。印度前总理拉甘地指出:“即使一个印度科学家、工程师或者医生,在50岁或60岁回国,我们也并没有失去他们。我们把这种人才外流看成正在积攒利息、等待印度提取的智慧银行。”人才外流与流失当中也包括“人才浪费”的情况。“人才浪费”是指那些高技能、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才外流到其他国家,新的正式工作却与所受的教育、培训以及所拥有的技能并不相关,他们并没有创造出应有的价值和成就。另外,除非必须在一定时间内回归祖国,或者回归无门,否则大多数滞留者都会在两个国家之间进行观望和比较。大多数滞留人才的选择,从一定程度上也会反映出人才输出国与人才所在国之间政策体制、发展前景、经济基础、人文环境等的区别和差距,因为是这些因素决定了两个国家之间的人才竞争力的差距。“宁当外国一棵草,不做祖国一个宝”的现象背后,常常有着祖籍国令人绝望的现状,例如极端贫穷落后或者极端腐败。搜索巨头Google曾公开表示:如果没有美国政府对海外移民政策的开放,也许世界第一大搜索公司至今尚未出生,因为他们的创始人布兰就是从苏联而来的移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世界的中心还在欧洲。在1944年7月布雷顿森林会议之前,国际货币主导权也还掌握在英国手上,即使在会议期间,全球三分之一的贸易还是以英镑为结算货币。在尖端科技上,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德国诺贝尔奖得主的总数还是美国的3倍,但这些顶尖人才最终都流失到了美国。美国通过明争暗夺的人才战争,改变了世界格局。爱因斯坦是德国享有世界声誉的科学家,然而仅仅因为犹太裔的身份不见融于德国;此后辗转意大利、荷兰,刚刚大学毕业时还曾获得瑞士国籍,出于各种原因都没有得到重视。因此,尽管爱因斯坦一直倾向于留在欧洲,最终还是选择了移民前往只做过学术访问、却有“同志式的友好精神,以及共同合作的才能”(爱因斯坦语)的美国。后来,正是熟悉德国科研内情的爱因斯坦上书罗斯福总统,建议美国进行原子弹的研发。类似的移民例子还有在美国建立第一座受控核反应堆的恩里科费米,美国“氢弹之父”爱德华特勒,“电子计算机之父”冯诺依曼,美国“航天之父”冯布劳恩。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所取得的领先世界的高科技成果,均有外国出生的科学家在充当关键性角色。正是聚集了全世界最多的顶尖人才,才推动美国站在世界之巅成为超级大国。而能够吸引这些人才,首先归功于美国对人才的态度。当时美国科研基础并没有多么雄厚,科技发达程度不如欧洲,经济也没有现在这么发达。西欧国家也并不是不重视人才,但美国要更重视和珍惜人才。德国、意大利以及其他欧洲国家,都把人才的国籍、种族、血统看得比其才华还要重要,犹太裔科学家被德国驱逐的遭遇就是典型。作为移民国家的美国则相反,千方百计地希望这些人才移民入籍美国,甚至不惜建立间谍部队直接劫持人才,然后游说他们加入美国。直接“抢劫”人才,只能是战争时代的“特殊做法”。战后,美国开始注重建立移民、留学等制度、加大科研开发与教育投入、优化社会人文环境、尊重移民和少数族裔等来吸引全球最优秀的人才。时至今日,美国大学37%的博士学位获得者并非美国公民。在2006年美国专利申请备案当中,外籍居民在发明者或合作发明者中的比例已经达到24.2%。从1995年到2005年间,所有在美国开办的工程及科技公司中,有25%的创办人是来自美国境外,投身科学及工程行业的人口中,外来移民占67%。根据考夫曼基金会的报告显示,在加利福尼亚州移民创办公司的比例高达38.8%,而在高科技中心的硅谷,有外国移民参与创办的公司竟占全部高科技公司的52.4%。到2005年,全美各地由移民创办的公司已经创造了520亿美元的产值和45万个就业机会。 4.日本吸引国际人才办法多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高端人才紧缺的中国却成了世界上数量最大的人才流失国之一。本书从全球化背景及国家战略高度对国际人才竞争进行系统的研究与分析,对关注国家崛起与复兴的读者来说是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日本是一个自身很国际化、却并不欢迎国际移民的国家。但是,日本未来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全球生产基地已经从日本转移到了中国。产业升级后的日本却又不像美国,拥有一半多的世界排名前50位的大学,仅仅依靠本土人才和回流的日裔人才,已经不足以支撑日本从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位置上继续前进。从大趋势看,人口老龄化也将导致几十年后日本人才市场供给的严重不平衡。日本如果期望追赶美国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唯一的办法只能是学会吸引外来顶尖人才。日本社会逐渐重视外来移民。为了吸引外国优秀人才,日本近年来采取了不少措施,开始修改了入境管理条例,为“具有专门知识和技术”的外国科技人才提供在日本就业以及居住的机会。未来应该会开通技术移民通道。另外,日本每年还接纳大约20万左右以工作签证为主的临时移民,其中技术人才所占比例从1992年-2003年一直保持为71%。通过招收留学生进行国际人才竞争是日本的一个策略。目前,日本已经重新审视自身的留学政策,开始重视留学政策对于吸引国际人才的重要性。根据2008年1月的“接收三十万外国留学生计划”方针,日本政府的教育再生恳谈会公布第一次审议报告,提出选出约三十所大学作为接收、培养留学生的“重点大学”。这些重点大学的留学生人数要占学生总数的两成以上,全部课程中有三成课程使用英语教学,在留学生比较多的学部录用的外国人教员要占教员总数三成。通过国际交流合作吸引外国人才,出台制度保障外籍人才的引进与使用。日本善于通过科研合作、开放重要实验室职位、设立国际合作奖励基金等方式,来吸引外国科学家来日本参加研究。日本也愿意给予参加合作研究的外国科学家高额的补助和奖励,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获取这些外国科学家的知识与创造性的成果。同时,日本政府还计划将科研开发经费增加一倍,用以留住本国高科技人才以及海外的日本高层次人才。筑波科学城是日本的科研中心。到2001年,筑波科学城拥有大约300所研究机构以及13万名科学家(获得博士学位者约5600人),其中外国科学家3352人,中国是最主要的来源国。1975年,日本政府在通产省设立了“风险投资公司”,目的是促使银行向高科技企业贷款,规定银行贷款的80由该公司给予担保。同年又成立了“研究开发型企业育成中心”,对持有高技术但因资金不足难以商品化的风险企业,承诺无担保的财务保证。日本科学技术厅下设“新技术开发事业团”,对于开发风险较大的新技术企业提供5年内无息贷款,成功者返还,失败者可不偿还。日本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江崎玲於奈则认为,日本政府如果希望外籍研究人才真正能在日本扎根,就需要为人才留下提供方便,也就需要允许外籍人才也跟海外日本裔一样,能够拥有双重国籍。中国的人才大量以留学、移民等方式流失到海外,而海外留学人才回归比例偏低,是当今世界上数量最大的人才流失国。清华、北大是我国内地唯一能进入世界百强的大学与人才教育基地。但自1985年以来,清华大学高科技专业毕业生80去了美国,北京大学这一比例则为76。2006年,清华和北大已经成为美国大学博士生来源最多的两所院校。由于将近九成的中国高科技专业博士会选择留下,美国有媒体把清华、北大比作“最肥沃的美国博士培养基地”。另外,截至2008年,我国留学人员总数大约139万人,绝大部分都分布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其中归国留学人员只有39万人,回国总比例为28%。这一回归率在新兴发展中国家中是最低的。在2000年以前,我国留学人员回归比例尚为1/3左右,这说明我国留学生整体回归比例在2000年后出现了大幅度下降。目前,中国每年输送近20万名留学生出国,在海外正在进行学习的留学生接近50万人,如果按每名留学生每年为国外贡献2万美元来估算,中国仅留学一项就每年为外国贡献100亿美元的外汇,一旦这些留学生不回国,这些教育投入就意味着无法收回。尤需指出的是,我国还存在留学人才学历越高,回归比例越低的现象。例如国际经合组织有份统计指出,在1990年-1999年,大约47%外国出生的博士选择留在美国,其中在各国发展最急需的科学和工程领域,我国博士生滞留率是87%,不但超过我国台湾地区(57%)以及韩国(39%),还超过另一个人才流失严重的新兴发展中国家印度(82%)。据美国“全国科学理事会”统计:美国目前本土有220万个外国出生的科学或工程学位获得者,其中16%约35.2万人来自印度;11%约24.2万人来自中国。但因为中国科学或工程领域博士的回归率特别低,反而超过印度成为美国最大的外国博士来源库。美国大约35%的科学与工程博士在外国出生,而这些外国出生的科学与工程博士中有22%来自中国大陆,4%来自中国台湾,来自印度的有14%。中国目前还为英国、德国、日本、加拿大、韩国等输送最大比例的留学生,并大量留在海外。因此有多个国家表示要把中国留学生当作吸引国际人才的重点对象。国际移民组织发布2000年世界移民报告时就称,中国每年大约有40万人移民国外,多是通过留学以及技术移民的方式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