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自荐书( 精选多篇)_第1页
仰望自荐书( 精选多篇)_第2页
仰望自荐书( 精选多篇)_第3页
仰望自荐书( 精选多篇)_第4页
仰望自荐书( 精选多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仰望自荐书(精选多篇) 永远的仰望刘创13年了,一直有一种感情深深地折磨着我,无数次拿起笔又无数次放下,太浓的情绪太多的往事让我无从表达。一个夜晚,我仰望星空,沐浴在熠熠星辉里,仿佛在和母亲进行对话,星空成为我精神的皈依,灵魂的救赎之所。那一刻,我的内心变得宁静。仰望星空,总有莫名的温馨栖息于心中。原以为世事沧桑滚滚红尘,已让我的视野苍茫一片,心灵已被砥砺得坚硬如石。夜深人静的时候,当我沐浴在熠熠星辉里,深情地仰望,我的视线总是浸泡着泪水。我知道,母亲已经融入了深邃、神秘而圣洁的天空,母亲慈祥的星光如浪潮拍打着我的内心,心灵深处是恒久的柔软与疼痛。母亲的灵堂是她的教友布置的。母亲生病后开始信仰基督教,和那些教友互称姊妹。我坐在母亲的身边,握住她的手。母亲的手依然粗糙,而我早已习惯了的那种温暖,此刻正渐渐退去,一直凉到我的心底。母亲的那些姊妹很惊慌,连忙拉开我,说母亲正在去天堂的路上,凡人的手是不可接触的。他们的祈祷绵绵不绝,我一阵一阵心慌,母亲,我们的手就这样松开了吗?母亲一生忙碌,忙碌得没有空闲去信或者不信什么,只知道“人在做,天在看”,她那与生俱来的仁慈之心、悲悯情怀,总是在有意无意地灌溉给我。记得小时候,母亲长年照顾村里的一个叫三元的疯婆婆,常常给她洗澡,就是走亲戚还不忘为她找一些旧衣服来。乞讨者也常常可以在我家吃到热饭热菜,有一个寒夜,母亲还把一对乞讨的母女留宿在家里。这些年,我已习惯把慈悲和母亲联系在一起,一想到,便觉得自己沐浴在慈爱的光芒里,内心安静而充满温暖的力量。对于母亲的勤劳,我早习以为常,如同面对日出日落。母亲对生活的要求很低,有饭吃,房子不漏雨,世道太平,就是天大的幸福。在我的记忆中,除了吃饭睡觉,几乎没见过她有过片刻的停歇,像一个永动仪那样不停地摆动。母亲是在惊吓与辛劳中长大的。那个时候闹“游击队”,外公家原本家境不错,一个晚上,“游击队”突然闯进来要外公交多少多少银元,外公拿不出那么多,被捆住双手在横梁上吊了三天三晚,浑身打得皮开肉绽,不到一个月便去世了,而外婆也因此精神失常。七八岁的母亲,就开始像一个大人那样操持家务,她的童年没有游戏,没有书本,甚至没有笑声,除了劳作还是劳作。也许在母亲的思维中,人生本来就应该这样。我常常想,当某种行为变成一种习惯,而习惯最终必然凝炼成为一种品质。记得一个冬夜,就着一盏昏暗的煤油灯,我在抄课文,母亲在纺纱线,随着纺车轮吱呀吱呀的转动,母亲左手的棉条捻出的纱线时长时短,那一刻很安宁很恬静。母亲这样纺着纺着,突然说起“过老东”的事来。那也是一个冬夜,老东来了,外婆一家人也就慌乱地收拾了一些值钱的东西,加入逃命的人群,只留下母亲和瞎眼的老奶奶守屋。说到这里,母亲的声音有些颤抖眼看“老东”黑压压的一片朝这边开过来了,她俩连滚带爬躲在屋后水塘边的荆棘丛里,幸好水塘边上有只木船,母亲把船划到水塘中间,她和瞎眼老奶奶趴在船舱里,身上再盖些柴草,整个晚上又冷又吓,魂飞魄散。虽躲过一劫,但已冻得奄奄一息。那时候年纪尚小,对于母亲讲的这段经历,不能感同身受。当时只是觉得母亲称日本鬼子为“老东”很是奇怪,看到母亲说完这些,脸变得煞白的,就什么也不敢追问了。而母亲说的“游击队”,我却问过多次,至今也没搞清楚是教科书上说的革命者,还是土匪,抑或两者兼而有之。父亲说是共产党赶走了老东,消灭了土匪,所以母亲很感激共产党。家里有我和父亲两个党员,母亲很自豪。我曾对她开玩笑说,您一辈子都在做好事,您比党员还党员呢。母亲叹息,共产党里都像我这种人,那还叫共产党?儿时的我发现母亲经常望着星空发呆。记得一个星光灿烂的夏夜,母亲难得放下手中的活,和我在院子里纳凉。母亲轻轻地抚摸着我的头,望着满天星斗,轻轻地对我说,瞧那些星,都是好人去世后变的。母亲对神秘的星空深怀敬畏之心,她若有所思的样子凝固在我的记忆里,总让我觉得她内心有好多话没说出来。我想,那一定是她有关星空的遐想,有关生与死的思考。无论在动乱的还是荒谬的抑或安宁的时代里生活,母亲一直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仰望星空。母亲的心脏病越来越严重,但不管父亲怎么劝说、阻扰,每周都要坚持去教堂祷告,有一次甚至昏倒在路上。父亲只好打电话向我求助。父亲和我是母亲一生中最信赖的两个人,这种信赖不仅仅是因为我和父亲的党员身份以及不可割舍的亲情,或许更多的是源于母亲对对读书人很敬重。母亲没进过学堂门,不识字。父亲读过几年私塾,写得一手好毛笔字,又是村里的干部,在母亲的眼里,父亲就是她的一片天,永远都是对的。自从我外出读书开始,在母亲心中,我就慢慢取代了父亲主心骨的位置,后来对我的信赖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我满怀信心和母亲交谈,认可并支持她的信仰,可母亲对我要她不去教堂祷告的建议,一口回绝了。母亲语气始终平静而坚定,让我惊叹于她内心深处的变化。陪母亲去过一次乡村教堂。教堂离我家十多里路,就在乡村公路旁,似乎是由一间废弃的农舍改造的,很简陋,教堂的布置也很奇怪,除十字架等之外,还有些佛教的东西,有点中西合璧的味道。教堂里挤满了人,大多是一些妇女和老人。母亲去得晚,就虔诚地跪在最后一排,她双手捧着那本有些破损的圣经,双眼微闭,念念有词,安详而宁静。从教堂出来,我问母亲祈祷什么,她说那是说给耶稣听的,说不得的。选择与文字打交道,对我来说,意味着长年累月耐心地在杂乱的文体里跋涉,写作的灵感不是飞来之物,是对内心的凝视。我第一次发表作品写的是“母亲从心窝里长出来的手”,而我,又何尝不是从母亲的心窝里长出来的呢?母亲重病之后再也不能劳作了,有时候,我伏案抄抄写写,母亲就坐在身边望着我,什么也不说。而我却感觉母亲在抚摸着我的头,我的肩,我也在母亲的心窝里慢慢融化。我十六岁离开父母外出求学工作。但至今我感觉世界的中心仍然是小时候生活过的那个村庄。这不仅是因为在过去的那些岁月里,我的每一行诗歌都浸润着乡村的绿色,我无数次梦见老屋后面的那片青翠的竹林,竹林的沙沙声响与四季鸟鸣,还有那些唤我乳名的乡音。更重要的是因为,母亲的墓地就在家乡的河边,我曾在那条干干净净的小河游泳、划船,陪母亲在河滩上打柴种花生,看母亲汗流浃背地锄草,看母亲开心地笑而露出白白的牙齿。如果要想象天堂的美好和怡然,在我大脑中必然会呈现故乡这些越来越清晰的印记。这些都是母亲给予的,我生命的一部分,它似乎比天堂更虚幻,却又更为真实。我会写下一些赞美诗,像种子一样把它抛撒在母亲安眠的河畔,它们将长成大树,我和我的子孙们会时常在它的荫凉下交谈。每次见到母亲,她都是很幸福很满足地笑着,即便是在母亲最后的那些日子,也总能在母亲因中风面瘫且毫无表情的脸上找到开心的笑意。母亲在昏迷中等待了两天,最终还是没有等到我作最后的告别。当我满怀悔恨地来到母亲身边,慈祥的母亲静静地躺在那里,那本破旧的圣经放在枕边,窗外的阳光仿佛圣母的光辉映照在母亲的脸上,她那充满慈爱的脸上依然有一丝淡淡的笑容。那个瞬间,母亲把微笑和冰冷的手留给我,她所有的呼吸,所有的脉搏,所有期待,甚至所有的叹息,都被化着一片光芒,投射在天空撒满白玉兰花瓣的美好空间里。康德说过,在这个世上有两样东西深深震撼着我们的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