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材料的积累_第1页
写作材料的积累_第2页
写作材料的积累_第3页
写作材料的积累_第4页
写作材料的积累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写作材料的积累写作材料的积累 也谈写作材料的积累 李业 近读应用 写作1987 年第 6 期刊登安保春君所写的写作材料的积 累一文受到启迪,在此也谈点浅见,以求教于名家。 材料是写作的基础,没有材料写不成文章。然而,写成一 篇文章,需要很多的材料,那么多的材料究竟从哪里来呢? 秦牧曾说:一个作家应有三个仓库,一是群众,一是生活, 一是书本。他的话,给写作材料的积累准确地指明了三条 根本途径;即到群众中去取材;在生活实践中聚材;从书 本知识里集材。这的确是经验之谈。 一、到群众中去取材 劳动群众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材料, 我们作文章,写文件,搞创作都离不开劳动群众。我国古 代著名的农业科学技术著作,西汉的汜胜之书 、北魏的 齐民要术 、元代王祯的农书 、明代徐光启的农政 全书等都是劳动人民农业生产经验的结晶;我国古代的 药物典籍神农本草经 、 本草纲目等也是在集中了劳 动人民长期同疾病斗争的经验基础上写成的。不朽之作我 国古代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如屈原的离骚 、 九歌 等,直接取材于劳动人民创造的神话传说;水浒 、 三 国演义 、 西游记等都是在民间口头文学基础上加工整 理创作而成的。可以说,离开劳动群众,再高明的思想家、 科学家、艺术家都将一事无成,任何精神文化创作活动都 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北京晚报1982 年 11 月 128发表的访名作家马烽的通讯笔端常含泥土 香中说:“马烽在五十年代就当过汾阳县委书记,他和 农民一起吃玉茭,睡破庙,也象农民一样绞尽脑汁地想办 法,引水源,同青年们甩开膀子修水库,通过身临其境的 体验,发掘生活的底蕴,这就是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的 创作背景。马烽同农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常有些农民同 他相处一段后,还不知道他是作家,但过后当接到马烽寄 来的书,他们一看才知道自己被写进了书里,只是更改了 姓名。正是由于马烽放下架子,作群众的一员,他才积累 了丰富的写作材料,创作出了许多深受群众欢迎的文艺作 品,成为人民群众爱戴的作家。 二、在生活中聚材 文章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只有长期地体验、深入 地思考生活,点点滴滴地积累生活材料,才能写出好的文 章来。刘心武说:“提出一个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 无的重大社会问题 ,需要对社会生活进行长期的观察 和深入的思考。比如我写的班主任 ,那其实是从我全部 教师生活的总积累中提炼出来的,凝聚着我对生活的长期 乃至是痛苦的思考。 ”刘心武从自己的写作实践中,体会到 在自己生活中认真思考、探索、点点滴滴地积累生活材料 的重要性,这确是是难得的经验之谈。 杨干华也曾谈 过这方面的经验教训。他说:“过去,我忽略的,正是它 们,老是埋怨自己没有机缘碰上轰天动地的事件,在生活 中守株待兔,致令生活扑面而来,擦肩而过,自己还不知 道呢。 ”他还说:“这个干部凡是外出住招待所、入饭 店,为什么不象许多人在临别之时而却在第一个晚上就郑 重其事地写感谢信呢?原来,也要得到以后一连几天 更殷勤热情地接待啊!我蛮有兴趣地把它们记在小本子 上。抚案思考,它们的表现力还真可以,好象也印证了恩 格斯的话,不但表现了做什么 ,而且显示着怎样做 。 尽管一鳞之爪,鸡零狗碎,积累多了,人物形象也就会逐 渐完成。 ” 本章链接: 这段话生动地告诉我们:深入到生活中去,认真观察 体验,积累材料,抚案思索,生活就能为我们所用。搞创 作是这样,写文章,写文件也是这样,没有生活就没有材 料,没有材料便没有文章,没有文件,没有方针、政策。 这对我们搞伏案工作的同志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三、从书本里集材 一个人的生活时空毕竟是有限的。亲身体验、调查采 访固然重要,但不可能事事经历,还必须间接地从书籍档 案、报纸杂志中搜集材料。许多著名的作家和学者,他们 的文章之所以博大精深,不仅因为他们有着极其丰富的实 践经验,也因为他们博览群书,从书本中获得了丰富的材 料。我们党和国家的政策文件,之所以深得民心和获得成 功,也不仅是我们党和国家的领导者以及秘书人员有着从 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成功经验,同时,也因为他们有 效地借鉴了历史档案资料。 当然,要占有丰富的写作材料,只识聚材之途还是远 远不够的。还必须切实注意聚材的方法和态度。 积累 材料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搞调查、记日记、剪报刊、 做卡片、编索引等都是聚材的有效办法。至于态度,毛泽 东同志说:“没有满腔的热忱,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 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 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 ”看来,要获得大量的有用 材料,确非一件易事。许多著名的作家、学者和秘书人员 的经验表明,要真正积累好写作材料不仅要识途,而且要 得法。同时,还必须注意下面三点: 一要吃得苦,持得久。聚材是点点滴滴、旷日持久的 事,必须有吃得苦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毅力。不能“三天 打鱼,两天晒网” ,心血来潮就脚手并用, “高烧”一退便 烟消云散。真正能占有丰富材料的人,应该具有“踏破铁 鞋”的决心, “砂里掏金”的毅力, “打破沙锅问(纹)到底” 的韧劲和“三顾茅芦”的精神。 二要记得勤,收得全。做到思全局,勤记录,常整理。 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就是说不仅要多思,而且要勤 记。做到:眼勤多看,耳勤多听,腿勤多跑,手勤多记, 脑勤多思。材料是有系统性的,记,不是只记一些破碎不 全的事实,而是要记全,记系统,不仅要记时间、地点、 人物和事情的过程,而且还要记当时自己心理引起的情绪 和思考出来的道理。否则,时过境迁,自己就会忘记,使 材料成为无用之材。 三要聚得多,聚得精。老舍说:“先收集材料,越多 越好。 ”即不管是现实的,历史的;正面的,反面的;面上 的,点上的;直接的,间接的都要,所谓时不分古今,地 不分中外,人不分尊卑,质不分正反,越多越好,多多益 善,一百行字的文章,最少要有一千行字的材料,不然, 就只能有什么就写什么,使文章失之浮浅。然而,收集材 料不能精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