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路村·峡谷魂(旅游考察报告)_第1页
古路村·峡谷魂(旅游考察报告)_第2页
古路村·峡谷魂(旅游考察报告)_第3页
古路村·峡谷魂(旅游考察报告)_第4页
古路村·峡谷魂(旅游考察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路村古路村峡谷魂(旅游考察报告)峡谷魂(旅游考察报告) 古路村峡谷魂(旅游考察报告) 一方神秘的土地,一片原始的家园;一份凝重的思考, 一幅真实的画卷。来自西部的报道古路村峡谷魂 (大型图文旅游考察报告)文/图/大河蜿蜒中国民盟汉源 总支、汉源徒步旅行团联合采写 国家地质公园大渡河 峡谷,给人的总是新奇与神秘,当你徜徉于白熊沟、老苍 沟内,仰望雄奇险峰烟云游走、绝壁千仞光影变幻时,有 置身仙境、恍若隔世的感觉;“月亮湾” 、 “情人谷” 、 “卧 牛潭”这些被人发掘并杜撰出来的景点、故事,更是 让人相信,这种美丽和煽情的后面,有着令人留连忘返的 巨大魅力。然而我来此寻觅的不单是山川美景,还有与地 质公园“亿年天书”形影相随的“大峡谷之魂” ,和那份埋 藏心中已久的“古路村情怀。 ” “古路村” ,一个鲜为 人知的彝族山寨,位于大峡谷老苍沟下侧的悬崖绝壁上, 属四川省汉源县永利彝族乡行政管辖。至于彝族村民,给 我最早的印象来自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那时候在汉源县 城富林街上常有他们披裹擦尔瓦席地而坐的身影。后来又 听大人讲,窝私货(今乌斯河)下面悬崖顶上有个叫癞子 坪(今古路村 6 组)的彝族村,交通十分不便,村民们养 点猪啊牛的,全*人力将幼畜背上去,养大后再也弄下不来 了。长期以来,他们过着“自给自足”的日子,生活非常 艰难。为此,古路村因路而出名,同时因路而烦恼,以至 汉源老百姓议论到古路村时,总离不开那里的 边 远与闭塞,悬崖险路的变迁 从汉源县城出发经乌斯河 镇,顺金乌公路宽阔路面下行不久,就到了老苍沟口,这 里是成昆铁路“一线天”大桥的所在地,也是去古路村山 路的起点。 在成昆铁路修建以前,去古路村人就是从 大桥下侧的悬崖攀缘而上的。从这里上去约二百多米垂直 高度右侧的一块平台上,是今天的古路村六组本地人 仍称为“癞子坪”的地方。沿癞子坪左侧更陡的山崖继续 攀登,上去约六七百米垂直高度,才是人口相对集中的古 路村二、三组。对于古路村的山路,那种扯藤攀树、偶然 有人摔得粉身碎骨的原始阶段,我是无法领略的,那时候 我还小,富林至乌斯河不通汽车,加上三年困难时期,自 然没条件去感受什么的彝村风情了。 最令笔者遗憾的 是错过了领略山路变迁第二阶段“古路天梯”的机会。 一九七一年我以农民打工者的身份步入社会,在乌斯河解 放军某部工地干了几年活,知道铁路修建单位帮彝族村民 修建“天梯”的故事。施工队曾派人去长河坝、官村坝一 带架设电线,他们常在“天梯”下来来往往,当时我未被 派出,失去了前往参观的机会。为了缓解交通上的困难, 永利乡党委和政府经过多年努力,从省民委争取到资金 10 万元、乡政府自筹了资金 3 万元,为古路村人在绝壁上修 出了一条“骡马道” 。这条山道从 XX 年 10 月份动工至 XX 年 8 月基本竣工,沿途七拐八弯洞路相连,行人脚踩碎沙 头顶巨石,仿佛行走在高空风雨廊。这种让普通人感到头 昏目眩的道路,在古路村人眼中无谛于一条超级高速公路, 极大的改善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路修通了,古路村人 开心了,从路旁水泥抹面的留言中,可看到他们的快乐和 幽默,例如:“要生娃娃请到古路村” ,说明那里的生活条 件差,人口政策比较宽;另一则“古路村人民二 00 四年五 月立”的留言,表明骡马大道的最后竣工日期至少在今年 五月以后。从原始险路到天梯小道、骡马大道的变迁,古 路村向世人敞开了大门,这个原始的彝族山村开始了与外 部社会的交流。两重世界间巨大的文化生活差异、巨大的 思想观念碰撞,注定会带给古路村人惊愕与茫然,以及他 们潜意识中向往“文明”的萌动,和实施“文明”行为造 成的纷纷扰扰;在外部世界人们的眼中,是古路村人文景 观存在的这一事实,为大渡河峡谷的雄奇诡异注入了灵魂, 使两者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因为有了路的变迁,让更 多的人有机会去领略那里的古朴风貌,以及感受那里 的断崖铃声响,马帮游人齐喧嚣 今年(XX)六月 十三日晨八点,笔者偕同汉源徒步旅行团一行十八人,分 乘三辆微型面包车向古路村山脚进发,停停走走一路逗留, 于上午 10 点 30 分到达一线天大桥。旅行团成员的年龄跨 度较大,在二十几至六十几岁之间,大伙稍作休整后,就 在旅游队旗的引导下走上了山路。以前的悬崖险道不复存 在,今日“骡马道”路面宽约在一至一米五之间,给游人 的感觉是坡徒弯多、路面较顺,总体上看悬而不险。路面 多半凹进悬崖内,行进时头上有成片的岩石压顶,有些地 方伸出的长度大大超过了路面,遇山梁转弯时道路一般从 新开凿的岩洞里通过。游人在路上常与马帮相遇,这时你 得紧*道路内侧找个宽点的地方停下来,以免发生意外。对 骡马们来说,走这条新辟道路的生疏程度和我们人类差不 多,所以与他们相遇时必须小心提防才行。爬山途中,偶 尔遇上几个彝族同胞,他们头包黑帕衣着整齐、肩挎皮包 腕戴手表,随身携带小小伞。那副脸膛黝黑胸板挺直、神 态自若英俊潇洒的模样,让人想起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的 故事,真的使我们大开了眼界,尔后又跌破了眼镜。队伍 继续前行,一路上马夫的吆喝声,游人的喧哗声不绝于耳, 好不热闹! 古路村、峡谷魂!你的人文色彩竟是如此 浓厚,用四川话说,是“简直不摆了!”对热爱大自然的 “驴行一族”来说,也是不游不知道,游后感觉真奇妙! 记不清爬了多少个坡,转了多少个弯,回望崖下,大渡河 水逶迤东行,蜿蜒小道行人如蚁,沟内机车轰鸣,耳畔风 声轻啸。11 点 20 分我们的队伍终于爬上去古路村的第一个 平台,此时大伙已明显感觉到腿部有点发软了。 这是 一个相对宽敞和平坦的地带,往左看,老苍沟绝壁千仞临 深渊;往右看,癞子坪落寞荒凉人心寒。身后是大河彼岸 的雄山奇岭,前面有比脚下更高更陡的悬崖。我们决定直 接登上第二平台,参观考察古路村住户较为集中的地方, 下山时才回访癞子坪。高崖上隐约可见的人行道,呈之字 型高悬石壁,想到刚走过的路,面对前方更大的挑战,人 们个个心有余悸。然而我们必须奋力前行,我们知道,通 过艰苦努力,迎接我们的是 高路入云端,荞花山 庄展笑颜好在天气凉爽,多云无雨,为我们第二阶段的攀 登活动提供了理想的外部条件。以前有人步行到此,遇上 烈日高照、酷热无比,最终打道回府,导致了功败垂成的 结局。我们的队伍排成纵队蹒跚而行,从开始的高歌猛进 到最后的默默无语,人们不时喝水和啃干粮,补充能量保 持体力。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 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旅行团老宋带头唱起了这支 久违的歌曲。对于曾经沧海的人们来说,这熟悉的旋律浓 缩了他们的一生,那些如火如荼的年代、激情燃烧的岁月, 在人们脑海中一幕幕浮现。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 索寒”更多的人加入合唱队伍,雄壮的歌声在高空回 荡,增强了人们的信心,激励大家向前冲剌。山更加高、 路更加险,道路左侧老苍沟的绝壁还在上延,右侧大片的 红色悬崖连绵不断。一路上峰回路转、洞隧相连,望崖下 越来越小的景物,人人心旷神怡精神焕发,一时间欢声笑 语又洒满了云天。 与第一台阶相比,此时的攀登难度 明显加大了许多,耗时也长了不少,中午 13 点,我们历尽 千辛终于来到长满蒿草和灌木的崖顶斜坡,随着小树后那 匹黑马的一声长啸,荞花山庄到了! 这里是一片绿色 的世界,与之相衬的是大片粉红美丽的荞花,见此佳景, 旅游团员纷纷取出拍录器材摄了起来。几位地里薅草的彝 族大嫂见状冲着我们大声呐喊起来:“表(不要)照我们 哈,我们穿的不漂亮哦。 ”活脱脱一口网络聊天语言,让我 们听后忍俊不止。 好一座荞花山庄,掩映在红花绿叶 中,倚于老苍沟畔的小石山下,起眼一看,满目土墙茅顶、 柴栏柴门。三五处尖峰、四六道墙垣;路旁蓠芭成行,屋 顶枯枝摇曳,整个山庄的布局造型在地形的烘托下显的典 雅别致、古朴端庄。从建筑学角度看,这是一幅颇具张力 的构图,山庄后面高耸的悬崖,深邃的峡谷,都给人无限 的想象空间。回眸身后,透过三连株树干的挺拔和向日葵 叶子的翠绿,大渡河的阵阵波涛依稀可见。 地里的人 走过来,围观我们这支奇特的队伍,今天是星期日,他们 中间夹杂了不少学生和孩童。大概这里来人少的缘故,孩 子们瞪着大眼睛打量我们每个人,这些惊奇的目光中,包 含了太多困惑与茫然,从小女孩眼中显露出来的还有胆怯 和羞涩。我们抓紧时间考察这里的情况,向他们提出各种 问题,仔细听取和记录他们的心声。 顺大渡河下游的 方向,一条约二三十度坡、好几里长的黄泥路段等待我们 的检阅,大路那头有一片放飞希望、放飞理想的地方。在 我们目光所及处 悬崖有人家,猎猎红旗为谁飘? 行走在黄泥路上,没有了攀登悬崖险道的艰辛,心中充满 的只是惬意。荞花山庄在我们脚下变的越来越小,只有成 片的红花不断延伸,伴随我们前行。她们不时张开弧形的 双臂,拥抱上游奔涌而下的大渡河,不知那些寂寞的浪花, 是否聆听到来自远山的呼唤、是否感应了这份高山对流水 的眷恋?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近四小时的努力,我 们终于在下午 14 点 20 分到达此行的目的地古路村小 学。这是一座低于路面两米多、位于在普通民房旁边的低 矮建筑。路旁六七十平方米的泥地是学校的操场,设有简 易篮球架,在场边同样简易的旗杆上,五星红旗猎猎作响。 据村民介绍,学校共有两位代课老师,一位叫申其军, 另一位名叫童健。这天是星期日,我们只见到童老师和住 在附近的十几个学生。童老师二十左右,曾在汉源大田中 学和职业高中念过书。在已被县上定为“危房”的教室里, 他向我们介绍了学校教学和学生情况,并说县上已拨款修 建新校舍,今年暑期以后学生们将告别随时可能坍塌的旧 房。最后,童老师特意为在场的学生上了一课,他要学生 们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学好知识,长大服务社会报效祖 国。孩子们尽管大小不一,穿着破旧,可个个听的那么认 真,他们专注的眼神,足以让场外的每一个人、让四周的 每一座大山为之动容! 五星红旗猎猎作响,猎猎红旗 为谁飘?在古路村这样山高路远,缺少电、缺少必要的外 部信息、教学条件差、教师待遇低的地方,五星红旗理应 为那些献身山区的教育人而飘!同样也为那些生活并不富 裕、为了上学竭尽全力的家长和孩子们飘扬!下午 15 点正, 我们将离开古路村沿路返回。小操场上,我们同学校的老 师和孩子合影留念,并拍下那里即将消失的危房作为最后 的留存。该上路了,大家依依不舍,童老师带领学生到山 路口,向我们挥手送行此时此刻,我们心中异常沉重, 尽管这里的贫困是有目共睹的,然而相比之下同为 天下人,最为揪心是孩童古路村的孩子无疑是天下最美的 孩子,他们有强健的的体魄、红润的面庞和明亮的眸子, 但是封闭的生存环境的对他们的成长打了折扣。我们此行 共见到三十来个小孩,包括荞花山庄见到的十个左右在内, 总的印象他们着装比较脏旧,但服装款式并不落后,这些 衣物除自已购买外,有些来自社会各界人士的捐赠,另据 笔者观察,他们中大约四成没有鞋穿打着赤脚。同外界相 比,后天成长条件的不足,带给孩子们的不光是生活质量 低下,还有心理和性格上的差异。从接触的小孩来看,七 八岁以下年龄段的,在外界人面前普遍显露出胆怯、忧郁 和茫然的目光。从笔者拍摄的照片中可以看到,一个有漂 亮园脸的学前班女孩子,脸上自始至终没露出过一丝笑容、 写满忧郁;另一个荞花山庄的小女孩,远看生人时还在笑, 走近拍照时她马上显的惊恐万分。年龄大点的孩子、特别 是男孩子就不同,给人充满自信的感觉,他们骑在马上悠 然自得的样子,是山外孩子不敢想象的。在返回的悬崖路 上,遇上一个独自赶马回家的小孩,驮负重物的牲口在他 指挥下乖乖爬坡,让人看了感慨万分。古路村的孩子很漂 亮,他们的面部表情很有特点,眉宇的一拧一动,目光的 一顾一盼,和影视童星没啥两样。那个见生人惊恐万分的 小女孩,在我眼中看来,一点不比秀兰邓波儿逊色。返 回时,我们中不少人把干粮分送给孩子们,并为此次行动 没作充分准备感到遗憾。以后去古路村的人千万别忘了带 点铅笔本子、衣服鞋帽送给他们,否则下山时你会感到很 后悔的。古路村孩子的明天到底怎么样,是同父辈一样日 出而作日落而息?还是继续赶马悬崖?我们不得而知;他 们是否走出大山,在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生活、接受高等 教育和就业方面,享受到山外人一样的“国民待遇” ,我们 同样不得而知。然而他们的今天至少应当过的好一点,这 有赖于古路村物质条件的改善,有赖于他们父母的努力。 但是对那里的山民来讲勤劳难致富,生活现状不乐观 古路村在汉源县永利彝族乡境内,下设六个村民组,据乡 干部介绍以前村里人比现在多,由于生产生活条件艰苦, 不少人搬家离开这里,目前全村只有 525 人。文中所说的 “癞子坪”古路村第六村民组,原来有六户人家,现在搬 走只剩下四户,该村的支书家就住在那里。作者笔下美丽 的“荞花山庄”小地名叫“斑鸠嘴” ,是古路村第二村民组 的所在地,小学校那里是第三村民组。骡马道基本竣工于 前年,碎石路面很滑以致上坡容易下坡难。今年村里又争 取到一点外界的资金,继续对路面进行整修,在特别险的 路段外缘砌了宽、高约四十厘米的石坎,以确保骡马的行 走安全。据当地老乡介绍,这里村民的生活很艰苦,骡马 道修好后人均年收入不足 200 元,较以前有小幅度的增加。 古路村可以换钱的经济作物只有少量花椒和豆类,村民收 入在短期内难有较大的突破,这意味着他们的贫困日子还 要长期过下去。当地人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但是在艰苦的 生产条件下,他们的付出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勤劳难以致 富。下山时我们采访了正在地中锄草的申绍华村长,他告 诉我们村民人均坡地有三亩多,由于缺少水源只能种苞谷、 土豆、荞子等作物。山中不时有野猪猴子对农作物进行破 坏,其中有些属于国家保护动物,村民不能随意捕杀,看 见它们只有干着急。下山路相对来说比较好走,在了解村 民生活现状后,袭上心头的沉重仍使大家步履蹒跚。然而 我们的心灵还将接受更大的震撼,在山下即将回访的地方, 等待大家的是悲情癞子坪,赤贫如洗扣人心又到悬崖, 山下数间草房、三二声犬吠,一片萧瑟。脚下左前方,古 路村六组癞子坪的苍凉尽收眼底。严格的说,这里有 一种原始的美,一种携带悲情的原始美。当悲情成为一种 “美” ,无疑是对人类良知的绞杀。蛰伏在空旷平台上巨大 落石中的几间破房,仿佛仰望天空,期盼小康时代的早日 到来。这些几乎没有财产的彝族家庭,胜过任何一本汉语 辞典,让你真正读懂“家徒四壁”的含义。他们草房里, 泥墙上的绳子就是“衣橱” ,上面挂着全家人的破衣服;除 了腰磨和一间破床外没有任何象样的家具,床头随意堆放 的,是生产工具和粮食、肥料。为了邀请笔者进屋照相, 主人不断对我们说“里面有人,里面还有人” ,随他进入漆 黑的火塘后什么也看不见,闪光起处几个人影和地上的锅 碗才映入眼帘。此情此景,带给我们极度的震憾,旅行团 中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见照片后唏嘘不已,说这种情景他 在四五十年前见过,想不到现在还有。缺少医疗条件也是 这里人的不幸,从拍摄的另一张照片中,一个挺乖的胖小 子正仰在脏乱的床上,忍受着重感冒的折磨。 “万事如意” , 癞子坪唯一可见的标语大大的书写在墙上,背后是高耸入 云的悬崖,这是全体古路村人民的心声。衷心祝愿他们: 万事如意!雅安市和汉源县人民政府历年来对古路村的关 心是有目共睹的,各级领导几乎每年前去扶贫慰问。据永 利乡芶国军书记介绍,近年来乡党委政府从县扶贫办争取 到资金,为癞子坪处于半岩居状态的兰绍林、庆树亮两家 修了房子,另用一万多元为他们修建了 4 千米长的自来水 管道、两个水池,基本解决了饮水问题。古路村其它几个 村民组的饮水问题,也是用乡政府自筹和县扶贫办的资金 共 16 万元解决的。多年来古路村的计划生育工作全部由乡 上计生办上门服务,骡马道的开通也为根本上解决该村贫 困奠定了基础。由于历史老帐的积累,由于古路村的特殊 地理位置,那里的扶贫工作任重而道远,但我们有理由相 信,古路村的明天会变好!也是同样的原因让我们看到, 对古路村这种极度特殊的情况来讲发展与保护,是个 两难的问题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是国家改革开放的大政方 针,也是人类社会前进中永恒的主题。对古路村这种位于 国家地质公园内、处于西部旅游产业链上重要一环的地方, 发展与保护是个两难的问题。有资料表明:“大渡河大峡 谷的深度大于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近 1000 米,是三峡的近 一倍。其险峻壮观程度远超过三峡;大渡河大峡谷地区还 具有十分突出的生物多样性,是世界上高山温带植物最丰 富的地区之一。 ”有关资料还表明,从人文角度看,美国科 罗拉多大峡谷仅有“隐藏的印地安崖居遗迹” ,大渡河峡谷 却有集自然人文景观于一体、展原始古朴风貌于高颠、具 有相当人口规模的村落。我们要保护的是那里的自然人文 景观和他的原始古朴风貌。这些,就是古路村的价值所在。 发展与保护是一对矛盾,古路村骡马道的开通,为那里送 去了现代文明之风,也为那里的旅游前景带来一定的隐忧。 我们看到,被外部世界滥用的无可复加的建筑材料磁 砖,已出现在古路村很多新修的坟墓上,与那里的自然景 观极不协调。由此看来,某一天那里冒出几栋小洋楼也不 足为怪了。古路村人民作为社会的一分子,与我们共享现 代物质和精神文明是理所当然的,然而要在当地推进现代 化进程,需要很高昂的成本。即使国家花巨资,在那里修 上高速公路、安上电灯电话、造好别墅洋楼,得到的充其 量是一个表面繁华的山村,失去的却是那里宝贵的人文历 史价值。从某种意义来说,失去了古路村这个“灵魂” ,随 之而来的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