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整理项目初步设计报告.doc_第1页
农村土地整理项目初步设计报告.doc_第2页
农村土地整理项目初步设计报告.doc_第3页
农村土地整理项目初步设计报告.doc_第4页
农村土地整理项目初步设计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xx 市市 xx 区区 xx 镇镇 xx 村土地整理村土地整理项项目目 初步设计报告 项目承担单位:xx 市国土资源局 xx 区分局 负 责 人: 编 制 日 期:二 0 一一年四月 第 1 页 目目 录录 1 综合说明.1 1.1 项目建设背景2 1.2 项目建设目的3 1.3 规划任务4 1.4 项目规划依据4 1.4.1 国家法律法规4 1.4.2 国土资源部和 xx 省国土资源厅行政规章及文件.5 1.4.3 有关工程技术标准和规范规程.5 1.4.4 相关基础资料6 2 项目区概况.6 2.1 xx 市 xx 区概况.6 2.1.1 地理位置.6 2.1.2 地形地貌.7 2.1.3 土壤7 2.1.4 气候7 2.1.5 河流、水系.7 2.1.6 森林植被8 2.2 项目区概况8 2.2.1 位置与范围8 2.2.2 地形地貌9 2.2.3 气候9 2.2.4 水文地质.9 2.2.5 土壤与植被10 2.2.6 自然灾害10 2.2.7 社会经济条件.11 2.3 项目区基础设施状况11 2.4 土地利用现状12 2.4.1 项目区土地利用结构12 2.4.2 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14 2.5 土地适宜性分析14 2.6 水资源平衡分析15 2.6.1 项目区现有可利用灌溉水源.15 2.6.2 农作物灌溉制度及需水量.15 2.6.3 水量平衡计算.19 2.7 新增耕地潜力分析19 3 规划原则与目标.21 3.1 原则21 3.2 指导思想21 3.3 目标22 第 2 页 4 规划方案.23 4.1 规划标准23 4.1.1 土地平整23 4.1.2 农田水利23 4.1.3 田间道路23 4.2 土地利用规划布局24 4.3 工程总体布局25 4.3.1 土地平整工程布局26 4.3.2 农田水利工程布局26 4.3.3 田间道路工程布局27 5 工程设计.27 5.1 设计任务和依据27 5.1.1 设计任务27 5.1.2 设计依据27 5.2 土地平整工程设计28 5.2.1 格田整理、水田整理28 5.2.2 旱地整理、坡改梯整理、荒草地整理 .29 5.3 农田水利工程设计31 5.3.1 整治灌溉渠道设计.31 5.3.2 整治排水沟设计.32 5.3.3 蓄水池设计.34 5.3.4 山平塘设计.35 5.3.5 建(构)筑物设计.35 5.4 田间道路工程设计35 5.5 土地平整工程设计.36 5.6 工程量汇总.36 5.6.1 土地平整工程量.36 5.6.2 农田水利工程量.37 5.6.3 田间道路工程量.39 6 施工组织设计.40 6.1 施工条件分析40 6.1.1 自然条件40 6.1.2 社会经济条件40 6.2 施工布置40 6.2.1 施工道路40 6.2.2 施工供电41 6.2.3 混凝土生产系统41 6.2.4 施工及生活用水41 6.2.5 钢筋加工、木材加工.41 6.2.6 仓库和堆料场41 6.3 主要施工方法42 第 3 页 6.3.1 施工测量42 6.3.2 土石方工程施工43 6.4 施工计划44 7 投资预算.45 7.1 编制依据45 7.2 编制原则46 7.3 人工预算单价及主要材料预算单价计算依据46 7.3.1 人工预算单价46 7.3.2 主要材料预算单价46 7.3.3 定额、费用计算标准和依据.47 7.3.4 工程施工费47 7.3.5 设备购置费49 7.3.6 其它费用.49 7.3.7 不可预见费50 7.4 投资结构50 7.5 分年度投资52 8 土地权属调整.53 8.1 土地权属调整范围53 8.2 土地权属现状53 8.3 权属调整的原则53 8.4 权属调整的依据54 8.5 土地权属调整工作方案54 9 项目实施措施.55 9.1 项目组织机构55 9.2 项目实施和资金管理56 9.3 加强土地权属管理57 9.4 探索整理后土地的运营机制57 10 效益分析.57 10.1 社会效益57 10.2 生态和环境效益59 10.3 经济效益.59 10.3.1 新增耕地效益.59 10.3.2 原有耕地质量提高后的净效益.62 10.3.3 项目区总土地效益.62 10.4 环境影响评价63 11 项目建后运行管护方案.64 11.1 管护责任主体.64 11.2 管护措施64 11.3 经费筹措64 第 页1 1 综综合合说说明明 土地开发整理是提高土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 有效措施,也是促进土地集约化利用的重要手段之一。积极开展土地开发 整理对于缓解人地矛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土地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现 代化建设都有重要的意义。根据国土资发【 2005】29 号关于加强和改进 土地开发整理工的通知要求,大力开展基本农田整理是今后一个时期内 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一项重要任务,通过基本农田整理,增加耕地面积,提 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通知还要 求各地加大基本农田整理力度国家掌控的专项资金除用于完成法定补充 耕地任务和实施重大工程外,也应向基本农田整理倾斜。 项目所在地 xx 市 xx 区位于 xx 省东北部,xx 盆地中部,嘉陵江 中游西岸。东临嘉陵江,与蓬安县、高坪区隔江相望,北与南部县、西充县 接壤,西、南与嘉陵区毗邻。近年来,在经济发展的情况下,土地供需矛盾 日益突出。项目区位于 xx 市 xx 区 xx 镇指路碑村、金环井村、高家沟 村、庞家庵村,区域内耕地为基本农田保护区,土地资源丰富,以耕地为主, 但田块零碎,田埂、坑塘、零星荒地散落其中,管排水设施、田间道路和林 网等缺乏整理和配套,机耕的面积比例偏小,致使农业生产发展不稳定, 粮食亩产低,优势发挥不明显,农民增收缓慢,制约了当地农村经济发展 与稳定。 根据国家制定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负责辖区内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目标和建设占用耕地实行“占补平衡”的政策要求,为保证辖区内耕地总量 动态平衡目标的实现, xx 市 xx 区政府从经济、社会、资源和生态环境 可持续发展战略出发,顺应当地群众对土地开发整理的强烈要求和迫切愿 望,借助国家对土地开发整理的优惠政策,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为社会 第 页2 经济发展及人民生产、 生活提供土地保障,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xx 市 xx 区区委、区政府以xx 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积极响应国家、 省、市开发整理土地的号召,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 护耕地 ”的基本国策,充分利用本县鼓励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优惠政策, 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立足当地实际,决定对 xx 市 xx 区 xx 镇 指路碑村、金环井村、高家沟村、庞家庵村的 6511.91 亩土地进行整理。 受 xx 市国土资源局 xx 区分局委托,我公司承担了该项目的规划设 计和预算编制。 接受设计任务后我公司先后多次派设计人员深入项目区 现场,进行实地察看,在对可行性研究报告仔细分析的基础上,对项目区 土地利用结构、现有水利设施、道路交通设施、排灌设施等进一步核实,最 终确定了工程规划设计方案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预算编制工作。 1.1 项项目建目建设设背景背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三十一条规定, “国家实行占用耕地补 偿制度: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由 占用耕地的单位负责开垦与所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积极 开展土地整理,充分挖掘土地潜力,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实现耕地总量动 态平衡,是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需要,是 xx 市实现 党中央西部大开发战略、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需要,也是 xx 市农村实现小 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任务,这 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一项不但惠 及亿万农民、而且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是我们在当前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必须担负和完成的一项重要使命。 中共中央关于制 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 第 页3 义新农村的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xx 省“金土地”工程计划在 2006 年-2015 年十年期间投入 150.00 亿 元,通过土地平整、增加肥力、沟渠配套、改善农田道路等综合措施,对全 省 130 个县 1000 万亩土地实行“田、水、路、林”综合整治。这项工程实施 后,全省将新增耕地 100 万亩,建成 600 万亩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实现节 约和集约利用土地,缓解我省土地后备资源不足的矛盾,对改善我省农民 生活条件,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社会主义 新农村都具有重要意义。 项目区土地资源虽然丰富,以耕地为主,但田块零碎,田埂、坑塘、零 星荒地散落其中,管排水设施、田间道路和林网等缺乏整理和配套;水利 设施不完善,灌水无保证,土地生产效率低,因此对项目区土地进行“田、 水、路、林”综合整理,增加耕地面积,改善耕地质量,对于合理利用和保护 耕地,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充分挖掘土地资源潜力,提高土地利用率 和土地综合效益,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2 项项目建目建设设目的目的 (1)通过合理布置土地平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及其他 工程等,完善项目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变土地利用现状,提高土地产出率, 促进项目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2)通过整理田面,使其易于耕种,修筑田坎,并配套完善的排灌设施, 减轻水土流失,使覆的客土不被雨水冲走,真正起到培肥土壤的作用。 (3)高效利用,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确保国家和项目 区农民的经济收益。 (4)响应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改善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和农 第 页4 民生活环境,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5)合理规划田块的大小,有利于土地的交换分合,为公平合理地调整 权属打下基础,以保护各土地权属主体的合法权益,维护项目区社会的稳 定。 (6)创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有助于提高农民 生活水平。 1.3 规规划任划任务务 (1)制定项目区土地整理的目标、任务和方针; (2)分析项目区基本情况; (3)分析项目区土地整理潜力,包括土地适宜性分析、水资源平衡分析、 土地利用限制因素分析、土地整理潜力分析; (4)确定土地利用方向和土地利用布局; (5)确定项目区主要工程布局与设计; (6)对项目规划方案进行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综合评价; (7)制定规划实施的相关政策和措施。 1.4 项项目目规规划依据划依据 1.4.1 国家法律法国家法律法规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 28 号, 2004 年修正); (2)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 81 号); (3)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 73 号)。 (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 22 号); (5)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 第 页5 第 256 号); (6)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 257 号); (7)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令第 120 号); 1.4.2 国土国土资资源部和源部和 xx 省国土省国土资资源源厅厅行政行政规规章及文件章及文件 (1)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开发整理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1998 166 号); (2)关于设立土地开发整理示范区的通知(国土资发199950 号); (3)关于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发1999358 号); (4)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国土资发2000282 号); (5)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国土资发2000316 号); (6)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国土资发2000316 号); (7)xx 省土地整理项目管理暂行规定(川国土资发2004164 号); (8)xx 省专项土地管理“金土地工程”项目管理办法(川国土资发 200750 号)。 (9)关于印发 xx 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川国 土资发200753 号); (10)xx 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试行)(川财投200822 号)。 (11)关于印发 xx 省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金土地工程”项目管理暂 行办法的通知(川国土资发200946)。 第 页6 1.4.3 有关工程技有关工程技术标术标准和准和规规范范规规程程 (1)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编制规程(tdt10112000); (2)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规程(tdt10132000); (3)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10122000); (4)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 (5)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坡耕地治理技术 (gbti6453.l1996); (6)xx 省土地开发工程建设标准(试行); (7)xx 省中部丘陵地区改造中低产田土项目技术工作要点(试行); 1.4.4 相关相关基基础资础资料料 (1)xx 市 xx 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xx 市 xx 区 xx 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3)xx 市 xx 区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报告; (4)xx 省 xx 市 xx 区综合农业区划报告; (5)xx 市 xx 区 xx 镇发展规划; (6)xx 市 xx 区志; (7)xx 市 2011 年 2 月份材料市场价格; (8)项目区 1:10000、1:2000 地形图; (9)项目区 1:10000、1:2000 现状图; 2 项项目区概况目区概况 2.1 xx 市市 xx 区概况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地理位置 xx 市 xx 区位于 xx 省东北部,xx 盆地中部,嘉陵江中游西岸。介 第 页7 于东经 106-10707,北纬 3041-3051之间,南北长 38.5 公里,东西宽 32 公里,东临嘉陵江,与蓬安县、高坪区隔江相望;北与南部县、西充县接 壤;西、南与嘉陵区毗邻。 2.1.2 地形地貌地形地貌 xx 区地质构造属 xx 省褶带构造 xx 小区。出露层为侏罗系上、中 统内陆湖相碎悄沉积岩,主要出露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遂宁组,上统蓬 莱镇组地层。岩性为灰棕紫色、红棕紫色和棕紫色粘土岩,沙质粘土岩为 主,内夹厚薄不均的任意长石矿质沙岩。 由于受地质构造、岩性、河流侵蚀的影响,xx 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由西北向东南缓倾,略呈棱形,以方山丘陵地貌为主,兼有河谷阶地平坝。 海拔在 270-510 米之间。境内地貌以风化剥蚀形成的丘陵地貌为主,兼有 河谷平坝、浅丘宽谷、中丘中谷和深丘窄谷 4 种地貌类型。 2.1.3 土壤土壤 xx 区土地主要为红棕紫泥,北部有少量棕紫泥。沿江灰棕冲积土区 分布于嘉陵江沿岸乡镇的新冲积平坝和一些较小的沙洲,地势平坦,集中 成片,土层厚,土性肥;老冲积黄泥土区分布在嘉陵江沿岸二级台地上,这 一土区为第四系冰水沉积物,黄色黏土夹卵,台地多呈中丘中谷地貌;北 部高丘中谷棕紫泥土区以蓬莱镇棕紫泥母质为主,高丘中谷地貌;南、北 部红棕紫泥水土区以遂宁组红棕紫泥母质为主。 2.1.4 气候气候 项目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具有 xx 盆地底部共同的气候特性, 四季分明,冬暖、春早、夏热、秋雨、多雾。气候温和,四季宜农。年平均日 照时数 1246 小时,年均太阳总辐射 3558.72 兆焦耳/平方米,年平均气温 17.4,地面年平均温度为 19.5,年总积温 6356,年无霜期 300 天左右, 第 页8 常年平均降雨量 1021 毫米。 2.1.5 河流、水系河流、水系 xx 区境内属嘉陵江流域嘉陵江水系。嘉陵江顺境自东北向西南流过, 流径 44.7 公里。水系较为发达,垂直嘉陵江,自东北向西南分布着渔溪、 芦溪、潆溪和西河 4 条溪水河流。 河流是境内最主要的地表水。地表径流的补给主要靠降雨。径流时空 分布与雨量的分布基本一致。境内河流多平平均径流深度 265.9 毫米。 嘉陵江全长约 1120 公里,xx 区段 44.7 公里,境内流域面积 54.55 平 方米。流经 xx 区的西河、潆溪河、芦溪河、渔溪河均是嘉陵江的支流,4 每次河流均在区境内汇入嘉陵江。 2.1.6 森林植被森林植被 xx 区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川中方山丘陵小区。森林植被各类较 多,常见的乔木树种有柏木、马尾松、刺槐、杨树、榆树、小叶榕等 24 种; 竹类以慈竹为主,其次有苦竹,斑竹、棕竹等;灌木有黄荆、马桑、夹竹桃、 栎类等 11 种;经济林树种分属 9 个科 23 个种 50 余个品种,以柑橘、桃子、 桑树为主;草本类植物有大芭茅、小芭茅、扁茅草、苦蒿、茜草等;珍贵树种 有苏铁、银杏、水杉、罗汉松、雪松等。 现有森林植被全系人工栽植,成片分布的以柏木、马尾松、杨树林为 主,其次是柏木刺槐,柏木、桤木混交林,柑橘纯林,散生分布以柏木为主, 其次是桉树、千丈、香樟、红椿等,慈竹多分布在农舍周围形成林盘。树种 分布明显受土壤特性制约,柏木、刺槐主要分布于紫色土区;意扬、桤木、 栓树、枫杨主要分布于冲积土区;马尾松、桉树主要分布于黄壤土区。 第 页9 2.2 项项目区概况目区概况 2.2.1 位置位置与范与范围围 项目区所在地 xx 镇地处 xx 区东北部,东邻蓬安县群乐乡、正源镇, 西南与灯台乡接壤,西邻 xx 镇,北与南部县回龙乡相邻,距 xx 城区 47 公里,幅员面积 20.53 平方公里。 项目区涉及 xx 镇指路碑村、金环井村、高家沟村、庞家庵村 4 个行政 村,32 个村民小组,总户数 1093 户,总人口 4310 人。东与新桥村、平桥村 相望,南与檬子沟村相邻,西与 xx 村、郑家坝村相靠,北面与水观音村、 郑家沟村相接。项目区位于东经 1060754-1061012,北纬 310218- 310514之间;地块编号:指路碑村(1302248)、金环井村(1302249)、高家 沟村(1302250)、庞家庵村(1302251)。 2.2.2 地形地貌地形地貌 项目区地形为丘陵。 2.2.3 气候气候 项目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具有 xx 盆地底部共同的气候特性, 四季分明,冬暖、春早、夏热、秋雨、多雾。气候温和,四季宜农。年平均日 照时数 1246 小时,年均太阳总辐射 3558.72 兆焦耳/平方米,年平均气温 17.4,地面年平均温度为 19.5,年总积温 6356,年无霜期 300 天左右, 常年平均降雨量 1021 毫米。 2.2.4 水文地水文地质质 由于受地质构造、岩性、河流侵蚀的影响,xx 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由西北向东南缓倾,略呈棱形,以方山丘陵地貌为主,兼有河谷阶地平坝。 海拔在 270-510 米之间。境内地貌以风化剥蚀形成的丘陵地貌为主,兼有 第 页10 河谷平坝、浅丘宽谷、中丘中谷和深丘窄谷 4 种地貌类型。 xx 区境内属嘉陵江流域嘉陵江水系。嘉陵江顺境自东北向西南流过, 流径 44.7 公里。水系较为发达,垂直嘉陵江,自东北向西南分布着渔溪、 芦溪、潆溪和西河 4 条溪水河流。 河流是境内最主要的地表水。地表径流的补给主要靠降雨。径流时空 分布与雨量的分布基本一致。境内河流多平平均径流深度 265.9 毫米。 嘉陵江全长约 1120 公里,xx 区段 44.7 公里,境内流域面积 54.55 平 方米。流经 xx 区的西河、潆溪河、芦溪河、渔溪河均是嘉陵江的支流,4 每次河流均在区境内汇入嘉陵江。 2.2.5 土壤与植被土壤与植被 xx 区土地主要为红棕紫泥,北部有少量棕紫泥。沿江灰棕冲积土区 分布于嘉陵江沿岸乡镇的新冲积平坝和一些较小的沙洲,地势平坦,集中 成片,土层厚,土性肥;老冲积黄泥土区分布在嘉陵江沿岸二级台地上,这 一土区为第四系冰水沉积物,黄色黏土夹卵,台地多呈中丘中谷地貌;北 部高丘中谷棕紫泥土区以蓬莱镇棕紫泥母质为主,高丘中谷地貌;南、北 部红棕紫泥水土区以遂宁组红棕紫泥母质为主。 xx 区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川中方山丘陵小区。森林植被各类较 多,常见的乔木树种有柏木、马尾松、刺槐、杨树、榆树、小叶榕等 24 种; 竹类以慈竹为主,其次有苦竹,斑竹、棕竹等;灌木有黄荆、马桑、夹竹桃、 栎类等 11 种;经济林树种分属 9 个科 23 个种 50 余个品种,以柑橘、桃子、 桑树为主;草本类植物有大芭茅、小芭茅、扁茅草、苦蒿、茜草等;珍贵树种 有苏铁、银杏、水杉、罗汉松、雪松等。 2.2.6 自然灾害自然灾害 影响项目区农业生产的自然灾害主要有干旱、高温、冰雹、洪涝等。 第 页11 干旱。项目区主要旱灾为秋、冬、春、夏伏旱,冬干因冬季气温低,作 物生长缓慢,需水不多,对农业生产影响小。春夏伏旱正是农作物需水时 期,影响比较明显。春旱发生在三、四月,正值水稻播种移栽,小春作物孕 穗、开花、结实,需水较多时期。 高温。高温天气一般出现在 7 月-8 月。 2.2.7 社会社会经济经济条件条件 (1)人口情况 xx 镇地处 xx 区北部,三县交界,东连桂花水库与桂花乡隔水相望, 西越太平山与龙桂乡、西充县接壤,南与辉景乡毗邻,北与南部县河坝镇 交界,幅圆面积 25 平方公里,辖 16 个行政村,1 个居委会,人口 2 万余人。 (2)经济发展水平 xx 镇是 xx 区的北大门,历来就是川北古道上一重要场镇。潆新路 横贯而过,处于红色旅游线的必经路段,与南部、龙桂、桂花公路构成了四 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再加上 xx 位于三县交界处,是 重要的贸易集散中心,更是省重点集镇,这些区位的优势为促进全镇的经 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建成了中药材、食用菌、美国提 子、大五星枇杷、薄壳核桃、黄金梨等种植基地,建成了生猪、山羊、獭兔、 肉鸡、蛋鸡等养殖基地,农业产业化前景十分广阔。 2.3 项项目区基目区基础设础设施施状况状况 (1)交通基础条件 项目区内村村通公路,其它现有简易公路、机耕道、田间作业道等,但 路网密度较小,路面质量差,路间无连接通,道路存在线形不合理、道路无 垫层、无排水设施、破损率大等问题,需增加里程、裁弯取直、调整布局、 第 页12 增加垫层、完善排水设施、配套道路防护林带以便于农民生产、生活。 (2)农田水利设施 现有水利设施供水。项目区雨量充沛,地表水文网密布,地势较低,地 表水资源丰富,可以满足项目区大部分用水需要。 项目区水资源的特点是总量大,分布也较为广泛,沟渠布置较为科学, 通过长期的自流灌溉,基本上能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求,但现有的排灌设 施工程由于修建年代较早,出现老化、垮塌的现象,有些主灌渠道现状还 为土沟,渗漏现象比较严重,因而整个项目区没有形成相应完整的体系, 需要进行改造,提高其使用效率。 (3)电力设施 高低压线路纵横交错,电网建设齐备,能满足农业、乡镇企业和乡村 居民用电。 2.4 土地利用土地利用现现状状 2.4.1 项项目区土地利用目区土地利用结结构构 根据 2011 年实测数据统计,项目区边界所围面积为 9126.07 亩,其中 耕地面积为 5191.11 亩,占土地总面积 56.88%;园地面积 2.18 亩,占土地 总面积的 0.02%;林地面积 1627.02 亩,占土地总面积的 17.83%;其它农用 地 1249.62 亩,占土地总面积的 13.69%;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 828.97 亩, 占土地总面积的 9.08%;未利用土地 227.17 亩,占土地总面积的 2.49%。其 中参与本次整理的地类为耕地、园地、其它农用地、荒草地,建设规模 6511.91 亩。项目区所涉及行政村土地利用现状及参与整理地类和面积详 见下表: 第 页13 xx 市市 xx 区区 xx 镇镇指路碑村、金指路碑村、金环环井村、高家沟村、井村、高家沟村、庞庞家庵村土地整理家庵村土地整理项项目土地利用目土地利用现现状表状表 实测数据:2011 年单位:亩 一级地类二级地类三级地类指路碑村金环井村高家沟村庞家庵村合计 编号 地类名 称 编号地类名称编号地类名称权属面积整理面积权属面积整理面积权属面积整理面积权属面积整理面积权属面积整理面积 合计1250.70 927.85 1665.25 1205.61 2779.08 2410.66 2374.90 1898.79 8069.93 6442.91 小计750.17 750.17 970.05 970.05 1935.80 1935.80 1535.09 1535.09 5191.11 5191.11 111灌溉水田200.25 200.25 227.50 227.50 550.76 550.76 435.38 435.38 1413.89 1413.89 11耕地 114旱地549.92 549.92 742.55 742.55 1385.04 1385.04 1099.71 1099.71 3777.22 3777.22 小计0.69 0.69 0.00 0.00 1.49 1.49 0.00 0.00 2.18 2.18 12园地 121果园0.69 0.69 0.00 0.00 1.49 1.49 0.00 0.00 2.18 2.18 小计322.85 0.00 459.64 0.00 368.42 0.00 476.11 0.00 1627.02 0.00 13林地 131有林地322.85 0.00 459.64 0.00 368.42 0.00 476.11 0.00 1627.02 0.00 小计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14牧草地 141天然草地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小计176.99 176.99 235.56 235.56 473.37 473.37 363.70 363.70 1249.62 1249.62 153农村道路15.35 15.35 11.81 11.81 53.60 53.60 35.19 35.19 115.95 115.95 154坑塘水面4.13 4.13 17.68 17.68 34.54 34.54 12.77 12.77 69.12 69.12 156农田水利用地15.44 15.44 0.00 0.00 12.70 12.70 1.68 1.68 29.82 29.82 1 农用地 15其他农用地 157田坎142.07 142.07 206.07 206.07 372.53 372.53 314.06 314.06 1034.73 1034.73 合计109.43 0.00 99.46 0.00 227.64 0.00 392.44 0.00 828.97 0.00 小计109.43 0.00 99.46 0.00 227.64 0.00 392.44 0.00 828.97 0.00 203农村居民点109.43 0.00 99.46 0.00 227.51 0.00 392.44 0.00 828.84 0.00 2 建设用地 20 居民点及工 矿用地 204独立工矿用地0.00 0.00 0.00 0.00 0.13 0.00 0.00 0.00 0.13 0.00 合计0.00 0.00 0.00 0.00 64.19 0.00 162.98 69.00 227.17 69.00 小计0.00 0.00 0.00 0.00 64.19 0.00 162.98 69.00 227.17 69.00 3 未利用地 31 未利用 土地311荒草地0.00 0.00 0.00 0.00 64.19 0.00 162.98 69.00 227.17 69.00 合 计1360.13 927.85 1764.71 1205.61 3070.91 2410.66 2930.32 1967.79 9126.07 6511.91 备注:1、项目区所围面积 9126.07 亩,其中参与本次整理的地类为耕地、园地、其他农用地、荒草地,整理规模 6511.91 亩。 2、土地分类按照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1984 年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 3、该表数据由 xx 市国土资源局 xx 区分局确认。 第 页14 2.4.2 土地利用中存在的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问题 根据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土壤普查资料,以及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 项目区土地利用存在以下限制因素: (1)土地资源总量较少,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多年统计资料表明,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建设用地占用耕地逐年增 加,人多地少的矛盾将在较长时期内存在。 (2)耕地后备资源贫乏,未利用地中田土坎面积较大。 (3)现有农田水利设施不配套,维护差,利用率不高。 项目区现有的农田水利设施修建年代久远,缺乏有效的维护,急需整 治改造。 (4)田间道路缺乏整理和配套,路况较差,现状亟待改善。 2.5 土地适宜性分析土地适宜性分析 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通过对土地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的鉴定,评 价土地对一定用途的适宜性程度和限制性程度。土地的适宜性是指一定土 地类型对一定土地用途的合适水平,它可以按土地的现状或按改良后的状 况加以考虑。土地开发整理的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对开发整理后的土地用 于农用地的适宜水平进行评价,得出评价单元是适宜于作为耕地、园地还 是林地及牧草地,称为综合性适宜评价。在此基础上对适宜于作为耕地、 园地的评价单元进行单一作物的适宜性评价,得出适宜种植作物的种类、 结构及布局,称为针对性适宜评价,从而指导开发整理后土地的高产、优 质、高效利用。 土地的综合性适宜评价和针对性适宜评价可采用多因素综合评判法, 采用公式:p=ipi, p 为总得分,i为第 i 个因素的权重,pi为第 i 个因素的评价得分, 第 页15 i=1,因素的选择及因素权重的确定可采用特尔斐测定法。 经过综合性适宜评价和针对性适宜评价,项目区开发后新增的土地 475.83 亩适宜于作为耕地,其中 255.49 亩可作为水田,种植水稻,220.34 亩可作为旱地,种植小麦等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 2.6 水水资资源平衡分析源平衡分析 2.6.1 项项目区目区现现有可利用灌有可利用灌溉溉水源水源 项目区内水资源包括:项目区幅员面积上的天然降雨径流资源,河流 过境水,地下水资源。 (1)地表水 根据资料分析,项目区所在地区多年平均径流深为 400.00 毫米,项目 区幅员面积为 608.40 公顷,年径流量为 243.36 万 m3。降雨量除去农物直 接吸收外,其余一部分可通过项目区修建蓄水工程储蓄起来供干旱期灌溉 利用,另一部分降水通过排洪渠排入溪河。 (2)项目区现有水利工程可供能力 现有水利设施供水。项目区有坑塘水面69.12亩,以及遍布项目区的灌 溉渠道,共计年可供水191.04万m3。 (3)地下水资源 由于 xx 市地下水资源分布普遍、交替循环强烈,动态随季节变化, 属于地下水资源贫乏地区,加之又无项目区内地下水资源资料,故在计算 水资源时可忽略不计。 综上分析,项目区水资源比较丰富,但由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灌溉 水源稍显不足。 2.6.2 农农作物灌作物灌溉溉制度及需水量制度及需水量 本项目的规划目标,是建成适宜耕作、能灌、能排、保水、保肥、保土、 第 页16 土壤厚、粘度适中、无地下水浸害的高产、稳产农田,灌溉保证率达到 75%。 (1)农业种植结构 根据项目区的农业气候特征和海拔高度,当地作物按大春种植水稻、 红苕,小春种植小麦、油菜等,可达一年两熟。 项项目区四大作物主要生育目区四大作物主要生育阶阶段及其全生育期情况表段及其全生育期情况表 作物种类插种时段抽穗扬花时段成熟时段全生育期天数 水稻3 月中旬3 月下旬7 月上旬7 月下旬8 月中旬8 月下旬170210 玉米3 月6 月6 月下旬8 月下旬8 月中旬9 月上旬140170 小麦10 月中旬11 月上旬3 月下旬4 月中旬4 月下旬6 月上旬190220 红苕4 月10 月中旬11 月中旬180210 (2)农业灌溉保证率 根据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 的规定,在充分考虑灌 区水土资源、种植结构、水文气象等因素的前提下,确定项目区灌溉保证 率为 75%。 灌灌溉设计溉设计保保证证率率 地区类型缺水地区丰水地区 作物种类以旱作物为主以水稻为主以旱作物为主以水稻为主 灌溉设计保证率(%)5075708070807595 (3)项目区农业需水量计算 项目区主要种植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以及油菜、蔬菜等其它 经济作物。在进行作物需水量计算时,我们选取种植面积大、具有代表性 的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红薯、蔬菜等作物,各作物种植结构参照项目 区 2010 年统计数据。通过此次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项目区耕地面积达 到 5666.94 亩,其中水田 1669.38 亩,旱地 3997.56 亩。规划作物种植结构 如下(面积单位为亩): 第 页17 农农作物种植作物种植结结构构统计统计表表 作物组成 分类 有效面 积 水稻小麦油菜玉米红薯蔬菜 复种指 数 水田1669.3880.00%20.00%50.00%0.00%0.00%30.00%180.00% 旱地3997.56 0.00%60.00%50.00%20.00%30.00%10.00%170.00% 合计5666.941335.502732.412833.47799.511199.27900.57172.95% 比例 23.57%48.22%50.00%14.11%21.16%15.89% 按照当地种植结构,水稻的种植面积 a1=1335.50 亩,小麦的种植面 积 a2=2732.41 亩,油菜的种植面积 a3=2833.47 亩,玉米的种植面积 a4=799.51 亩,红薯的种植面积 a5=1199.27 亩,蔬菜的种植面积 a6=900.57 亩。 根据当地冬小麦、夏玉米和水稻蒸腾蒸发量(et)试验资料,参照中 国主要作物需水量与灌溉和xx 市水资源区划报告对 xx 市主要农作 物需水量的预测和调查,项目区在设计灌溉保证率 p=75%时,水稻需水量 460 立方米/亩(690mm);小麦需水量80 立方米/亩(120mm);玉米需 水量80 立方米/亩(120mm);油菜需水量70 立方米/亩(105mm);红薯 需水量60 立方米/亩(90mm);蔬菜需水量40 立方米/亩(60mm)。 农业生产需水量用下列公式计算: amw 毛需 式中:农业生产总需水量,立方米; 需 w 综合毛灌溉定额,立方米/亩; 毛 m 灌溉面积,亩;a a 确定毛灌溉定额 毛灌溉定额根据下式计算: 净 毛 m m 式中:作物净灌溉定额,立方米/亩; 净 m 第 页18 灌溉水利用系数。 灌溉水利用系数根据下式计算: 田渠 我国自流灌区渠系水利用系数 灌溉面积(万亩)100 渠系水利用系数0.850.750.750.700.700.650.60.55 本项目确定渠系水利用系数渠为 0.75。 田在田间工程完善、灌水技术良好的条件下 : 旱作农田的田间水利用系数可以达到 0.80 以上 水稻田的田间水利用系数可以达到 0.85 以上 综合考虑各种情况以后,确定田间水利用系数水田=0.85、旱地=0.80 则:旱地灌溉水利用系数=0.750.80=0.60 水田灌溉水利用系数=0.750.85=0.64 水稻的毛灌溉定额:=719 m3/亩。 1毛 m 3 m 64 . 0 460 小麦的毛灌溉定额:=133m3/亩。 旱地 毛 1 2 m m 60 . 0 80 玉米的毛灌溉定额:=133m3/亩。 旱地 毛 2 3 m m 60 . 0 80 油菜的毛灌溉定额:=117m3/亩。 4毛 m 旱地 4 m 60 . 0 70 红薯的毛灌溉定额:=100m3/亩。 5毛 m 旱地 5 m 60 . 0 60 蔬菜的毛灌溉定额:=67m3/亩。 5毛 m 旱地 5 m 60 . 0 40 第 页19 作物需水量作物需水量计计算表算表 作物名称水稻小麦油菜玉米红薯蔬菜合计 种植面积(亩)1335.502732.412833.47799.511199.27900.579800.74 净灌溉定额(亩/m3)460 80 70 80 60 40 毛灌溉定额(亩/m3)719 133 117 133 100 67 净需水量(万 m3)61.4321.8619.836.407.203.60120.32 毛需水量(万 m3)95.9936.4333.0610.6611.996.00194.14 设计年内项目区农业总需水量计算: 77665544332211 amamamamamamamw 毛毛毛毛毛毛毛需 =7191335.50+1332732.41+1172833.47+133799.51+1001199.27+ 67900.57=194.14(万立方米) 计算可知,项目区在灌溉保证率为 75%的情况下,农业灌溉每年需水 194.14 万立方米。 2.6.3 水量平衡水量平衡计计算算 由上可知,项目区 75%年全年农业需水量为 194.14 万立方米,项目区 内现有水利设施可供水量为 191.04 万立方米,尚差 3.10 万立方米,项目 区现有水利设施输水质量差,渠道渗漏严重,已不能正常运行,无法满足 项目区内农业灌溉需要,因此本项目规划对现有渠系进行整治,提高其供 水能力和利用率,并新建 100m3蓄水池 9 口,整治山平塘 8 座,可新增蓄 水量约 4.20 万 m3,大于尚差的 3.10 万 m3,因此,农业用水可以基本得到 保障。 2.7 新增耕地潜力分析新增耕地潜力分析 项目区所围面积 9126.07 亩,其中参与本次整理的地类为耕地、园地、 其它农用地、荒草地,建设规模 6511.91 亩,新增耕地 475.83 亩,新增耕地 率为 7.31%。项目区土地整理面积详见 xx 市 xx 区 xx 镇指路碑村、金 环井村、高家沟村、庞家庵村土地整理项目区土地整理面积表: 第 页20 xx 市市 xx 区区 xx 镇镇指路碑村、金指路碑村、金环环井村、高家沟村、井村、高家沟村、庞庞家庵村土地整理家庵村土地整理项项目目 土地整理面土地整理面积积表表 实测数据:2011 年 单位:亩 一级地类二级地类三级地类 编号地类名称编号地类名称编号地类名称 整理面积比重(%) 111灌溉水田1413.89 21.71% 11耕地 114旱地3777.22 58.00% 12园地121果园2.18 0.03% 153农村道路115.95 1.78% 154坑塘水面69.12 1.06% 156农田水利用地29.82 0.46% 1农用地 15其他农用地 157田坎1034.73 15.89% 3未利用地31未利用地311荒草地69.00 1.06% 合 计6511.91 100.00% 项目区新增耕地潜力主要来源于以下二个方面,一是田土坎,二是 荒草地。新增耕地潜力分析如下: (1)田土坎。项目区耕地土坎系数较大,项目区现有田土坎面积 1034.73 亩,田土坎系数为 16.62%。通过土地整理,实施田块、地块归并, 减少田土坎面积,降低田土坎系数,新增耕地 411.23 亩。 (2)荒草地。经过现场踏勘,项目区有部分荒草地具有开发潜力,通过 土地整理的工程措施,可以开发为新增耕地。项目区有69.00亩荒草地可以 开发,保留田坎5.91亩,新增耕地63.09亩。 综上所述,通过对田土坎、荒草地的整理,项目区新增耕地潜力为 480.23 亩。新增耕地潜力详见 xx 市 xx 区 xx 镇指路碑村、金环井村、 高家沟村、庞家庵村土地整理项目新增耕地潜力表: 第 页21 xx 市市 xx 区区 xx 镇镇指路碑村、金指路碑村、金环环井村、高家沟村、井村、高家沟村、庞庞家庵村土地整理家庵村土地整理项项目目 新增耕地潜力分析表新增耕地潜力分析表 实测数据:2011 年 单位:亩 一级地类二级地类三级地类 编号 地类名称 编号地类名称编号地类名称 整理面积 新增耕地潜 力 备注 111灌溉水田1413.89 11耕地 114旱地3777.22 0.00 田块归并 12园地121果园2.18 0.00 153农村道路115.95 0.00 154坑塘水面69.12 0.00 156农田水利用地29.82 0.00 1农用地 15其他农用地 157田坎1034.73 417.14 减少田土坎 3未利用地31未利用地311荒草地69.00 63.09 荒草地整理 合 计6511.91 480.23 (3)工程用地。项目区规划以下建设内容:新建蓄水池等农田水利设施 占地 0.70 亩;新建生产路、错车道等田间道路工程,占地 3.70 亩,上述工 程措施共占地 4.40 亩。 综上所述,项目区新增耕地潜力合计为 480.23 亩,扣除新增工程设施 占地 4.40 亩,则预计净增耕地 475.83 亩,新增耕地率为 7.31%。 3 规规划原划原则则与目与目标标 3.1 原原则则 土地整理项目规划原则是:项目规划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 理专项规划,按照土地、水利、农业、林业等相关行业标准或规范的要求, 因地制宜,进行全方位的规划设计,达到提高土地质量,增加耕地面积,改 善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产和生活水平的目的。 第 页22 3.2 指指导导思想思想 本项目是 xx 市 xx 区投资的土地整理项目,以xx 市土地利用总体 规划为指导,本着集中连片,统一整理,形成规模效益的原则,从实际出 发,具体落实土地基本国策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强化土地用途管制,合 理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统筹兼顾,综合整治,提高土地利用率,优化土地 资源配置,改善生态环境,为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全面可持续发展提供土 地保障。在规划中,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对项目区内的自然资 源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制约因素、可开发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根 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确定发展方向,使规划工作具有鲜明的科学 性、典型性和效益性,起到推广作用。 3.3 目目标标 (1)项目区面积认定符合国家土地整理政策的要求,通过土地整理, 提高耕地质量,满足可研申报的净增耕地率。 (2)坚持统一规划,集中连片,兼顾行政区划,整理区达到土地利用、 生态建设的综合利用,并注意景观规划。 (3)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