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硕 士 学 位 论 文论文题目: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studies on the social security for the peasant workers渤海大学研究生学院渤海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硕士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所取得独立研究的成果。除论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论文作者签名(手写): 日期: 年 月 日关于硕士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渤海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研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进行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于渤海大学。渤海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文作者授权渤海大学可以公布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并进行检索,可以允许采用影印、缩印、扫描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保密论文注释:本学位论文属于保密,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非保密论文注释:本学位论文不属于保密范围,适用本授权书。论文作者签名(手写): 日期: 指导教师签名(手写): 日期: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 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作者签名:日期: 年 月 日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乡二元壁垒的松动,在农村推力和城镇化拉力的双重作用下,农民不断地走出农村,到城市就业。农民工群体规模不断扩大,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长期以来由于一系列制度的安排,尽管农民进入城市就业,但他们却享受不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待遇。他们的社会保障内容不健全,保障程度较低,所引发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本文试图在总结学术界对城市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社会调查,对城市农民工社会保障缺失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探讨,并提出解决城市农民工社会保障缺失问题的基本原则及对策建议。本文运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对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评价、总结,探寻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思路和对策。首先,本文从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关系出发,论证在我国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意义;其次,用事例和数据说明当前农民工社会保障缺失的现状并深入论述了农民工社会保障缺失的原因;最后,通过对农民工社会保障运行模式的评述,进而深入阐明将农民工社会保障纳入城镇社会保障是其最终选择,并综合现实国情和农民工的特点,提出解决问题的原则和对策建议。关键词:农民工;社会保障;缺失;原因;对策studies on the social security for the migrant workersabstract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up, peasants constantly go out of rural areas to work in the urban. one reason is binary barriers loosening between chinas urban and rural, the other is affected between urban pull and rural push. migrant workers groups have been expanding who have been become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industrial workers. however because of a series of systems arrangement in a long period, farmers do not enjoy urban social security although they have entered into urban for the employment. the content of their social security is imperfect, the level of security is lower than urban citizen under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that fact will trigger the various prominent contradictions and problems increasingly. on the basis of research results which sum up from the academic community about the urban social security towards migrant workers and combined with our own social survey, the paper try to analysis the problem about missing issues of the social security towards the migrant workers in depth and propose the basic principles and policy proposals which used to solve the social security problem toward migrant workers. in this paper, with the method of combining both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we have a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sum up on the basis of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problem about the social security towards migrant workers. in the mean time, we explore the ideas and measures used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the social security for migrant workers. first of all, we talk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stablishment of a social security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market economy and then we talk about great significance of peasant workers in chinas social security system. secondly, we talk about the lack on the current social security of migrant workers with examples and data and explain the cause about the missing of the social security for migrant workers in-depth exposition. lastly, through discuss the mode of operation on the social security for migrant workers, as the result of their ultimate choice is to clarify social security of migrant workers into the urban social security. propose the principles and policy proposal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social security for migrant workers further in-depth on the bases of the comprehensive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reality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igrant workers.key words: migrant workers; social security; deletion; reasons; countermeasures目 录绪 论1一、社会保障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关系2(一)社会保障的内涵21. 世界主要国家对社会保障的界定22. 我国对社会保障的界定2(二)社会保障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关系31. 市场经济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母体并孕育其产生32. 社会保障制度又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4二、我国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意义5(一)农民工的内涵及类型51. 农民工的内涵52. 农民工的类型6(二)我国建立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意义71. 建立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政治意义72. 建立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意义83. 建立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对农民工自身意义9三、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缺位的现状及成因分析10(一)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缺位的现状分析101. 农民工社会保险的缺位102. 农民工社会救助的缺位143. 农民工社会福利的缺位15(二)农民工社会保障权益缺位的成因分析161. 制度因素分析162. 资金因素分析173. 法律因素分析184. 自身因素分析195. 企业因素分析20四、 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20(一)关于农民工社会保障运行模式的观点综述及其评价201. 农民工社会保障运行模式的观点综述202. 针对农民工社会保障模式的评价21(二)构建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原则231. 分层分类的原则232. 广覆盖原则243. 适度保障原则244. 公平与效率原则25(三)完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政策建议251. 改革现行户籍制度,逐步消除城乡壁垒252. 改革现行城镇社会保险制度中不适宜农民工的规定263. 拓宽保障基金筹资渠道274. 建立健全保障立法并加强其监督执行285. 提高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意识286. 提高社保经办机构的管理服务水平297. 完善农民工的社会救助制度298. 完善农民工的社会福利制度29结 论32参考文献33致 谢35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365contentsintroduction.1chapter 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and the market economy system.21.1 the connotation of the social security.21.1.1the definition of the social security in various countries of the world 21.1.2 the definition of the social security in china.21.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and the market economy system .31.2.1 market economy is the mother of social security system and generate it.31.2.2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4chapter 2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establishment for migrant workers in china.52.1 the connot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and their types .52.1.1 the connot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5 2.2.2 the types of migrant workers.62.2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establishment for migrant workers in china.72.2.1 the political significance of social security system construction for migrant workers.72.2.2 the economic significance of social security system construction for migrant workers.82.2.3 the significance of social security system construction for migrant workers themselves.9chapter 3 the lack in chines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to migrant workers and itscauses.103.1 the lack of social security to chinese migrant workers .103.1.1 the lack of the social insurance to migrant workers103.1.2 the lack of the social assistance to migrant workers.143.1.3 the lack of the social welfare to migrant workers.15 3.2 the causes for the lack of social security rights to migrant workers.163.2.1 analysis of the system163.2.2 analysis of financial factors.183.2.3 legal analysis183.2.4 analysis of their own.193.2.5 analysis of the factory.20chapter 4 construction of social security system for chinas migrant workers20 4.1 the summary on the mode of operation for migrant workers social security and its evaluation to the modes.204.1.1the summary on the operation mode for social security of migrant workers204.1.2 the evaluation to the social security model.224.2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construction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for migrant workers.234.2.1 the principle of hierarchical classification.234.2.2 the principle of flexibility.244.2.3 wide coverage principle.254.2.4 moderate protection principle.254.2.5 principles of fairness and efficiency.254.3 th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to improve the social security for migrant workers.254.3.1 reform the existing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the elimination of barrier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gradually.264.3.2 chieve personal accounts to the circulation .274.3.3 broaden the financing channels for the social security fund.284.3.4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security legislation and strengthen its supervision and the implementation.284.3.5 improve the social security of migrant workers rights awareness and consciousness.284.3.6 increase management services and enhance its trust.294.3.7 improve the social relief system for migrant workers.294.3.8 improve the social welfare system for migrant workers.29conclusion.31reference32thanks34appendix3539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绪 论近年来,社会学、经济学、人口学、法学等多种学科从不同的理论视角、不同层面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进行了研究。清华大学的李强教授根据实地调查,从实证角度说明农民工面临更大的失业风险;处于城镇社会保障和土地保障的边缘;处于医疗保险盲区,并提出两方面的对策:一是建立“公共劳动”形式的流动人口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二是雇佣单位都应按照劳动法为农民工支付一定的保险金、保障金。卢海元提出实物换保障、股权换保障、土地换保障等具体措施来实施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李迎生则认为应对进城农民与乡镇企业(小城镇)职工逐步实行同城市企业职工统一的社会保险制度。郑功成认为应当分类分层保障农民工的权益。首先,应当为农民工建立工伤保障制度。其次,是疾病保险以及相应的社会救助制度。林毓铭认为是否将农民工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需要做出谨慎的制度安排,依据城乡社会保障资源配置及现实可能性,率先将农民工纳入城镇养老保险体系,待条件成熟后再推进其他社会保险制度。国外学者的研究基本上没有涉及到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话题。但众所周知,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过程与城市化过程几乎是同步的,我们可以从公共管理的角度借鉴有关弱势群体的救助和社会公正方面的研究。一些学者强调政府的职责:如阿马苐斯亚森所说的“当饥饿发生时,社会保障系统尤为重要”,在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同时,政府还要有其他社会政策对弱势群体提供政策支持。另一些学者强调非政府组织和非营利性组织的作用,发展慈善事业,救助弱势群体。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认为对于贫穷,最理想的途径便是私人慈善事业。另外一些学者认为应从社会公平的角度出发,给弱势群体以支持等等。我国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有特殊性,由于二元户籍制度、资金、法律、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等因素,致使我国进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处于极度缺失的状态。构建一个怎样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得这些长期居住在城市的农民工真正享受到切实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这将是本文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我国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为研究对象,该研究无论从对农民工社会保障理论研究角度来分析,还是从对我国社会保障体制完善的实践角度来看,都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从根本上说,农民工在城市能否享受到基本的社会保障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加速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关键。本文通过探讨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缺失的现状,分析农民工社会保障缺失的原因,从而探讨新的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民工社会保障的模式。由此可以丰富与发展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理论,这对于促进社会健康、稳定、和谐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结合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实际情况,探讨构建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对策措施,对政府进一步完善农民工政策具有指导性意义。一、社会保障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关系(一)社会保障的内涵社会保障(social security)一词原意是指社会安全,最早出现于美国罗斯福新政时期颁布的社会保障法中。 “1952年6月28日在日内瓦召开的国际劳工会议通过的第102号文件,成为解释社会保障制度规定的基本依据。”费梅苹社会保障概论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2至此,社会保障一词被世界各国广泛使用,社会保障制度也在美国、英国、德国等国作为政府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制度而确立。1世界主要国家对社会保障的界定社会保障作为应对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时期福利保障需求的社会制度,因各国、各地区及其不同时期在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化传统以及伦理道德等方面的不同,对社会保障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诠释,在保障的目标、原则、对象、内容、计划等方面也存在巨大差异。德国的社会保障遵循特殊性原则,强调个人责任,认为社会保障即社会公正和社会安全,是为生病、年老、残疾等丧失劳动能力的人或受意外而不能参与市场竞争者及家人提供的基本生活保障,目的是通过保障使之获得重新参与竞争的机会。而英国则是将社会保障看成是一种公共福利计划,这种计划的实施,可使国民在失业、疾病、伤害、老年或家庭收入锐减、生活贫困时有生活保障,强调社会保障普遍性原则和类别原则。美国社会保障法则将社会保障具体解释为:根据社会保障法制定的社会保险计划,对年老、长期残废、死亡或失业而失去工资收入者提供保障;同时对老年和残废期间的医疗费用提供保障;老年、遗属、残废和健康保险计划对受保险的退休者、残废者和他们的家属以及受保险者的遗属,按月提供现金保险待遇。以此为依据,形成了美国人对社会保障的一般理解,即社会保障是一种“社会安全网”,是对国民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诸如疾病、年老、失业等加以保护的社会安全网。2我国对社会保障的界定在我国,社会保障这一概念是在1986年六届人大四次会议上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中首次使用。迄今为止,国内的各位学者对社会保障还存在多种不同的解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陈良瑾、郑功成和侯文若对社会保障的理解。陈良瑾认为:“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通过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依法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予以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陈良瑾社会保障教程m知识出版社,1990郑功成认为:“社会保障是国家或社会依法建立的、具有经济福利性的、社会化的国民生活保障系统。在中国,社会保障则是各种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互助、社会福利、军人福利、医疗保障、福利服务以及各种政府或企业补助、社会互助等社会措施的总称。”郑功成社会保障学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4侯文若则认为,“社会保障可理解为对贫者、弱者实行救助,使之享有最低生活保障,对暂时和永久失去劳动能力的劳动者实行生活保障并使之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对全体公民普遍实施福利和措施,以保证福利增进,实现全社会安定,让每个劳动者乃至公民都有生活安全感。”侯文若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m中国劳动出版社,199111综合以上世界主要国家和我国对社会保障的诠释和思考,笔者可以给社会保障下这样一个定义:社会保障,是为保障民生以及促进社会进步为目的,由国家和社会以立法为依据出面举办,由政府机关和社会团体组织实施,对因各种经济和社会风险事故而陷入困境的人群以及有物质和精神需求的全体公民提供的、福利性的物质援助和专业服务的制度和事业的总称。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特征是社会性、福利性、互济性、强制性。(二)社会保障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关系市场经济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母体并孕育其产生()生产的社会化决定保障的社会化社会生产是物的生产和人的生产的统一。在传统的生产方式下,物的生产和再生产与人的生产和再生产统一于家庭的功能中,家庭在进行物质生产的同时,通过家庭的自我保障来实现人的生产和再生产,即保障的家庭化。而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现代生产方式下,物的生产首先从家庭功能中分离出去,家庭已不再是完整的生产单位,家庭为成员提供保障的功能也严重弱化。在这种情况下,与社会化的生产方式相适应的显然是保障的社会化,通过社会化的保障来恢复和增强家庭和人的生产和再生产,尤其是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功能,使社会生产能够周而复始地延续下去。社会化保障的责任主体不再是家庭而是国家和社会。马克思在分析保障主体时曾指出:“要求对工人的保险事业实行完全国家化。”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77 而列宁则说的更为具体:“保险事业国有化就是把一切保险公司合并为一,集中它们的活动,由国家来监督把这事业统一起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25即保障的社会化或国家化。()市场经济运行的特点从本质上要求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一方面,市场经济是在价值规律、竞争规律等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运行的,竞争使各种生产要素合理配置、有效利用的同时也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人力资源同其他生产要素一样,由于劳动者自身具备的体力、技能、素质不同所获取的收入也就有差别,在竞争机制的作用下导致劳动者之间优胜劣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收入差距的持续拉大,引起社会结构分化。就城市来讲,按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多少分为贫困阶层、较富裕阶层和富裕阶层。由于阶层的分化引发社会不公,导致社会矛盾,甚至发生社会骚动。为了维护社会安定,国家和政府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对那些在市场竞争中的失败者给予物质帮助,以满足他们的生存需要。另一方面,市场经济是风险性很大的经济其发展呈现周期性的特点,在经济发展高潮时期,生产规模扩大,能够吸纳大批劳动者;在经济发展低潮或停滞时期,出现企业破产和工人失业。当工人失去收入,生活来源断绝时,国家和政府必须给予劳动者和他们的家人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以避免他们流离失所时铤而走险以致危及社会安定。同时,国家和政府给予劳动者和劳动者家人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也可以保存一部分劳动力资源,以备生产发展需要时,不致出现劳动力供应不足的情况。()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增强了政府、企业与个人参与社会保障的意识和能力社会保障制度本质上预先对政府、企业与个人社会安全责任进行分解,然后通过社会契约再将其责、权、利三者关系加以粘合,以便对社会成员提供有效的保障。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过程也是政府职能社会化,企业市场化和个人独立化的过程。政府职能的社会化过程,将促进政府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包括社会保障在内的社会公共产品;企业市场化过程,要求企业在参与市场竞争的同时又要分担对就业者的社会保障责任;个人的独立化过程,使个人规避风险的方式由原来依赖单位福利机制转向依靠社会保障机制。2社会保障制度又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保障制度促进资金市场发展社会保障为了能够保障投保对象在发生困难时获得及时的救助,通过征缴税费、财政拨款和交纳保险费等方式积累起庞大的基金,将本来要流入消费领域的资金变成社会保障基金储存起来。尤其是社会保障中的社会保险项目,为了满足经济性风险事故发生后的支付需求,需要在事故发生前就积攒起各种各样的基金,例如,养老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生育保险基金、医疗保险基金、伤残保险基金等。在这些基金中,有的属于现收现付性质的,即当年收缴当年支付;有的则属于完全积累或半积累性的,即基金的收缴与支付间隔很长一段时间,例如,积累式的养老保险基金等。这样,不用即时支付的基金就有可能形成国家的建设资金进入投资渠道,提升经济增长的速度并对金融市场的繁荣发展起积极作用。()社会保障促进消费行为,进而推动经济增长消费行为要受到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由于环境的变化,人们往往在储蓄和消费之间游移,从而在很大程度上牵制着经济发展的进程和步伐。当社会保障不够完善时,人们会偏好未来消费,即从考虑老后消费或意外情况消费出发,将收入在扣除即期消费后,大部分储蓄起来,以备后用,大大影响了社会消费的扩大。如果预期收入不明朗,人们又不能从社会保障中获得更多的收入和生活保障时,上述情况更会加剧。但是,如果社会保障体系十分完善,人们的生、老、病、死都有所保障。那么,即使预期收入一定,社会保障对消费的促进也将会是十分强劲的。社会保障解除了人们的后顾之忧,诱使人们减少储蓄增加消费。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增长在经济增长的四种推动力(四种推力包括增加投资、扩大出口、科技进步和消费增长)中占主要地位,前三种因素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最终还是要落实到消费增长上来。增加投资是以牺牲现期消费为代价而以未来消费的支撑为前提的。如果没有未来消费的增长,增加投资不会达到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扩大出口可以拉动经济增长。但是,扩大出口必须以扩大进口为前提,而扩大进口依赖于国内消费的增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科技进步是以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为前提的,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又需要以增加教育、文化等较高层次消费的投入为基础。可见,社会保障在促进人们消费行为的同时,也成为推动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社会保障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营社会供求的基本平衡是市场经济所追求的目标。但是,经济发展有其规律,并总是沿着一条波浪的轨迹前进,所以经常处于不稳定状态。社会保障尤如调节经济的“蓄水池”,从有效平衡供求这一点出发,当经济衰退或萧条时,一部分人会失去劳动收入,从而对社会需求产生负面影响。但是,通过社会保障尤其是失业保险或失业救济给因失去职业或经济衰退而导致生活困难的人们以收入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唤起社会的有效需求,从而减缓了经济衰退的冲击,促进了经济复苏的势头。相反,当经济高涨或过热时,社会保障支出在相应减少的同时,通过扩大社会保障基金规模,增加基金的积累,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相对减少了个人收入,从而减缓了社会需求的急剧膨胀,最终又使社会的总需求和总供给回到基本的平衡点上。二、我国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意义(一)农民工的内涵及类型 农民工的内涵目前,理论界对农民工这一名词的理解千差万别,具体包含以下几种看法:第一种是农民工身份是农民。认为他们属于与雇工、农业劳动者等并列的农村阶层,即狭义地把农民工理解为在集体、国有单位工作的农村人口(或有农业户口的人);第二种是农民工身份是新的产业工人。认为虽然农民工还与土地保持着一定经济联系,但他们是从农民中率先分化出来的。无论从他们所从事的工作性质、工作场所、收入形式来看都与城市的产业工人相似,即农民工是从事非农业生产和经营,以工资收入为基本生活来源,并具有非城镇居民身份的非农化从业人员。第三种是农民工身份非工非农。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农民工属于农民,并没有真正从农民中分离出来,但又由于出来打工的经历无法与在家务农的农民完全等同,进而造成农民工亦工亦农的特殊身份,生活在城镇的边缘。综合以上几种看法,笔者认为农民工是指在农村拥有土地,但又离开了农村和土地,在城市务工,又没有城市户口的属农村进入城镇从事非农职业,户籍身份依然是农民的劳动者。其特殊性表现在:一是户籍身份为农民;二是职业身份为非正式职业者或边缘职业者;三是社会保障身份是依靠个人力量。由于这三方面的特殊性使农民工受到城市与乡村的双重排斥,既无法融入城市,又无法融入乡村,成为被边缘化的新弱势群体。农民工的类型关于农民工的分类,无论是国家或地方立法还是学者对此问题的关注都很少。笔者认为只有通过对庞大农民工群体进行正确分类,并根据不同类别农民工的自身特点采取不同社会保障方式,才能促使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和社会条件下,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是一项较复杂的工作。所以在讨论建立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之前,必须应在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的原则下,采取合适标准对农民工进行科学划分。笔者认为根据农民工与城市联系程度不同这一标准,将农民工分为三类比较合理。 第一类是城市化的农民工。这类农民工与城市的关系最为密切,他们长期在城市工作、生活、学习,有着相对稳定的职业、固定的住所和收入来源。这部分农民工除了是农村户口、在农村拥有承包地外,实际上已经与城市居民没有区别,他们不可能再回到农村去作农民。 第二类是流动型农民工。这类农民工长期生活在城市,在城市居住,在城市谋生,基本上不进行农业劳动。但他们在城市没有固定的工作、收入和固定的居住场所。往往居无定所,在各个城市之间寻找就业的机会。 第三类是季节性农民工。这类农民工将主要的精力花在农村,只有在农闲时才进城寻求就业的机会。他们主要的生活来源仍然是农业劳动,在城市打工的收入可以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三种类型的农民工在职业特征、生活特征和对待进城的态度上都存在明显差异。第一类和第二类农民工是被城市化的主要对象,应尽早将他们纳入到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中,尽快完成从农民向市民的转变。而后一类则需要将他们归类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具体的办法在后面的论文中笔者将进行详细的阐述。(二)我国建立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意义1建立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政治意义(1)建立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已明确指出,要按照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认真解决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首先,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是某一部分人的根本利益。正如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证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m人民出版社,200314要让社会发展成果惠及十几亿人口,而不是惠及少数人。正如恩格斯所说的应“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情况,使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人民出版社,199524农民工生活在城乡之间,虽然处于弱势群体的地位却已构成工人阶级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如果作为执政党的共产党对规模庞大的农民工群体的无助窘境不关注,对其基本生活不保障,会影响人们对党和政府的看法,引起人们对我国的社会性质产生怀疑,造成人们思想的混乱。甚至使中国共产党赖以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受到严重削弱,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成功构建。其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充满活力的社会。中国共产党提出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着眼点就是要从政策上促进、从制度上保障整个社会的创造活力。根本目的是为了把一切积极的社会力量凝聚起来,形成一种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合力,从而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农民工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中的一部分,关注农民工、解决农民工问题,可以激发他们的才能和创造力,使这一庞大群体的智力资源和人力资源得到充分且合理的使用,使他们有机会融入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这样,整个社会的创造力才是完整的,整个社会也才能是真正有活力的。最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平等、有序,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社会。在社会主义社会,“一切人、或至少是一个国家的一切公民、或一个社会的一切成员,都应当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m人民出版社 1995143“大家都有按个人能力劳动平等义务;一切劳动者都有按劳取酬的平等权利。”列宁列宁全集(第42卷)m人民出版社,1972443我国正处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快速转型的关键临界点,农民工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一员从事的是最苦、最累、最危险的工作,无法享受平等的就业、分配及法律赋予的劳动保障和社会保障各项权益,这种社会权益的缺失容易产生各种社会矛盾。例如,城乡矛盾、劳资矛盾、穷富矛盾和地区矛盾等等。如果农民工的这些社会权益被忽视或者处置不当就会激化社会矛盾,致使农民工采取非理性的方式争取自身的合法权益从而引起社会动荡。因而,只有通过建立和完善适合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让农民工平等地享受各项权益,才会促进社会的公平、有序,维护社会的稳定运行。(2)建立健全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党的十七大在十六大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即在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我们所要建设的是全体国民共享小康生活的社会,社会保障必须覆盖全体国民。而从目前社会保障制度来看,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发展明显滞后于城市。农村的社会保障水平低,社会保障资金的渠道单一,内容不完善,项目不完备,没有失业保险,没有退休金。即使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已覆盖庞大的农民工群体也不能很好的解决农民工的保障缺失问题。而在城市由于城乡二元户籍制度造成的二元保障制度又将农民工排斥在较完备的城市社会保障网之外,他们无法分享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的好处,这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相违背。2建立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意义 (1)建立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需要我国农村实行的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国家将土地按人头分到各家各户,在这种均田承包的土地制度下,农民经营的土地零散,不能实现规模经营,农民难以从土地中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如果长此以往农民负担会越来越重,城乡收入差距也会越来越凸现。因此,必须改变这种传统的小农经营模式,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要求将农业耕地向农业大户和大农场集中,寻求规模经济和大型机械化操作。同时,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才会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而目前在我国,农民工作为农村剩余劳动力中向城市转移的排头兵,却由于在城市不能获得失业、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不能实现彻底的转移。他们中的大多数仍保留农村的承包地,作为抵御风险的最后屏障,他们一旦在城市生活不下去还可以回到农村靠种地生活。对农民工来说,土地执行的是保障最低生活水平的功能,进而决定了他们在耕种土地时的各种投入是最低的,直接造成了农业生产的低效。另外,有些农民工(例如季节性农民工)采取兼业转移方式与土地保持着若即若离的联系,农闲务工经商,农忙种地。这种兼业型转移不利于规模经济和大农场操作的实现,也不利于农业技术和先进设备的广泛应用,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金华武义交通旅游投资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人才引进若干人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版国际贸易补偿协议书范本
- 2025版非婚生子女抚养权及监护协议范本
- 2025版餐饮品牌形象设计外包合作协议
- 2025中国能建安徽电建二公司海外人才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广西来宾市忻城县档案馆招聘编外人员1人笔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江西吉安遂川县城控人力资源管理有限公司招聘物管员1人考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内蒙古乌兰恰特演艺有限责任公司招聘工作人员(第一批次)招聘6人考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贵州毕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招聘员额制工作人员30人考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海南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中医医院公益性岗位人员招聘3人考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电工入场安全教育试卷(含答案)
- 2024年甘肃白银有色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招聘真题
- T/CNFAGS 15-2024绿色合成氨分级标准(试行)
- 2025年4月自考00023高等数学(工本)试题及答案含评分标准
- 学校病媒生物防制培训
- 华为任职资格体系
- 急性心肌炎诊断和治疗
- 2025-2030中国浮动生产存储和卸载(FPSO)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教师选聘笔试题目及答案
- 2023中国铁建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公开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监理文件档案资料整编及管理细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