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某县农业综合开发初步设计报告.doc_第1页
某某县农业综合开发初步设计报告.doc_第2页
某某县农业综合开发初步设计报告.doc_第3页
某某县农业综合开发初步设计报告.doc_第4页
某某县农业综合开发初步设计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综合说明1.1前言1.1.1工程地点及范围xxxx县农业综合开发xxxx项目区位于xxxx县东南边缘的xxxx县xxxx乡境内,它主要包括xxxx乡的xxxx村、xx村、xx村。xxxx县xxxx乡是xxxx县优势农产品产区之一。项目区内有国家高等级公路xxxx路由东至西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捷。本次初步设计根据xxxx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2005年度实施项目,只作取水口、输水主管道、调节池及xxxx灌区分水池、田间蓄水池及田间灌管。1.1.2初步设计编制依据xxxx县xxxx乡引水工程初步设计是根据xxxx县xxxx项目区引灌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2005年度)、xxxx省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评估报告书(2004年12月1日)以及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编制规程(dl 502-93)进行编制。1.2气象和水文1.2.1地理位置、地形及水文概况项目区地处xxxx县东南边缘的xxxx乡。区内海拔高程在740.01200m之间,由于受北盘江切割的影响,项目区内地形起伏大,气候垂直差异明显。xxxx项目区内无水文、气象等实测资料,其水文计算特征值是根据xxxx气象站1957年2003年实测气象要素统计分析确定,区内雨量充沛,年最高温度36.1,年平均气温15.7,年有效积温达4557.9,年均降雨量1204.4,无霜期271331天,属低热河谷气候。1.2.2径流、洪水特征及成果xxxx引水工程取水口控制断面以上集雨面积17.23km2,根据xxxx气象站历年降雨资推求,多年平均径流量1032万m3,枯期(当年11月次年4月)多年平均径流量175万m3,其各典型年年径流分配成果见表1.1。表1.1 xxxx引水工程典型年年径流分配成果表 单位:万m3 月份典型年567891011121234丰水年1976197721231319710112316445.419.83239.82984.6平水年2002200318119916218934.872.21922.224.311.536.560.6枯水年1992199369.617612359.197.812811.910.318.824.612.747.3特枯年1962196350.411485.218343.983.218.88.4714.518.127.713.8xxxx引水工程取水口断面洪水均由暴雨形成,其洪水计算是根据雨洪法推求,其成果见表1.2。表1.2 xxxx引水工程取水口断面洪水计算成果表频 率(%)1053.3洪峰流量(m3/s)81.3103117洪水总量(万m3)126159179灌区内主要农作物及经济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麦、蔬菜、果树等,其灌溉定额及需水量见表1.3、表1.4。表1.3 xxxx项目区各作物灌溉定额成果表 单位:m3/亩作物名称水稻玉米小麦蔬菜果树均值257.585.669.61155.8p=85%311.699.388.9177.511.8表1.4 项目区各作物需水量表 单位:万m3作物名称灌溉面积(亩)灌溉定额(m3/亩)需水量(万m3)水 稻1200607.2玉 米200099.319.9小 麦200088.917.8果 树200011.82.4合 计720047.3备 注水稻只考虑移植期补充水量,其用水量为净用水量。1.3工程地质1.3.1地形地貌区内可溶岩与非可溶岩相间分布,主要河流及山势走向与构造线方向基本一致,山高坡陡,相对高差达1172米,为典型的峰丛峽谷地貌类型。1.3.2灌区工程地质概况一、 xxxx灌区灌区呈南北长条形展布,为岩溶洼地地貌,海拔高程在10251100米之间。出露p1qm灰岩地层,岩溶发育,主要岩溶形态为洼地,落水洞及岩溶峰丛。石灰岩广泛分布,是良好的天然建材。灌区土层为红粘土,表层为耕植土,土层较肥沃,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二、 xxxx灌区灌区位于打野沟东岸,亦呈长条形南北向展布,地势南高北低,海拔高程在825900米之间。出露地层为p2ct1f砂页岩及煤系等碎屑岩地层,属侵蚀地貌类型。地形坡度较大,冲沟发育,水土流失及沟流淤积较严重。地表为砂壤土,是良好的耕作层。灌区东缘出露t1yn灰岩地层,是良好的天然建材。三、 xxxx灌区灌区位于大木城与xxxx河之间,呈东南向展布。地势西高东低,海拔高程在7451000米之间。出露p2lt1f砂页岩及煤系等碎屑岩地层,属侵蚀地貌类型。地表坡度较大,冲沟发育,水土流失较严重。地表为砂壤土,是良好的耕作层。灌区南北缘有灰岩分布,是良好的天然建材。1.4灌区规划1.4.1社会经济概况xxxx县xxxx项目区所在地xxxx乡总土地面积154.91 km2,耕地面积60543.9亩,其中水田7781.7亩,旱地52568.9亩,人均占有耕地1.74亩。据统计,2003年全乡粮食总产量5967吨,肉类总产量461.1吨,农业总产值98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28元,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36。该项目区是xxxx县特色农产品基地之一。1.4.2灌区规划xxxx项目区主要涉及到xxxx乡的xxxx、xxxx、xxxx三个村,其规划区主要是由平地及梯平地组成,其灌区海拔高程824m1100m之间,灌区内的主要农作物及经济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麦、蔬菜、果树等。根据项目区内的地形条件将项目区划分为xxxx、xxxx、xxxx三个灌区,灌区总面积5200亩,其中:xxxx灌区1100亩,xxxx灌区2200亩,xxxx灌区1900亩,整个灌区年需水量54.2万m3。1.5管道及建筑物xxxx引水工程主要由取水口、输水主管道、调节池、灌区支管、分水池、田间蓄水池及田间灌管七个部分组成。取水口位于xxxx县蟠龙乡的小城,其取水口高程为1182.0m,采用浆砌石重力式挡水坝,坝顶长度10 m,坝顶高程1182.5m,最大坝高1.5m。输水管道由钢管及pe硬塑管组成,其中0+0004+610、5+0506+070、8+0909+050、9+1009+400段为350的钢管,钢管长度为6800 m ,其余为pe硬塑管,管径35 0,长度2850 m。输水管由取水口接至xxxx路大水沟()桥下,后沿xxxx至xxxx乡的老公路内侧铺设。钢管段为明管,pe硬塑管段为埋管。调节池布置于xxxx乡政府西面落水洞对面的山坡上,调节池底板高程1140.0m,容积225 m3,其内空尺寸为1562.5 m3(长宽高)。xxxx灌区呈南北长条形展布,为岩溶洼地地貌。海拔高程在10251100m之间。其供水管线由调节池沿xxxx路西侧布置,灌区支管采用250pe管,支管长度2.0km,并于xxxx乡政府对面的山头修建分水池。分水池底板高程1120m。由分水池接田间蓄水池,再由蓄水池接田间灌管进行灌溉,灌溉面积1100亩,设田间蓄水池22个。1.6管理xxxx引水工程是一个以灌溉为主的水利工程项目,为加强对该工程的管理,使其发挥效益,应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对工程项目进行维护和经营管理。根据工程项目的规模成立xxxx乡引水工程管理站,管理站隶属xxxx乡政府,对该工程项目的建后实行全方位的管理,管理站定员3人。管理站要健全各项运行管理制度,落实管护人员和管护经费,保证工程正常运行,长期发挥效益。管理站要建立新型的工程管护机制,积极推行用水户参与管理的模式,要按照有关规定测算水费,经有关部门批准后执行。对灌区内的灌溉农田要依法进行保护,不得擅自转作非农用地。管理经费主要靠向用水户收取水费来维持项目的正常运行。1.7施工本工程项目的施工,交通方便,无不利的自然与气象条件,可全年进行施工。其施工方法按常规方法进行施工,施工中要严格按照现行有关水利工程施工规程规范。施工生活区布置于xxxx乡政府所在地,施工工期为8个月。第一年的9月份为施工准备,10月次年的3月完成全部建筑物的施工,次年4月份资料整理、竣工验收、移交并投入使用。1. 8设计概算本工程概算总投资550.68万元,其中:财政资金445.7万元,群众自筹105万元。 1.9结论本工程的修建可以改善1200水田的灌溉,同时还可解决2000亩旱地及2000亩果树灌溉。使xxxx乡农业生产上一个新的台阶。本工程修建因投资较大,本次初步设计只作了水源至调节池及xxxx灌区设计,xxxx、xxxx两灌区建议安排在下一个年度实施。本工程的国民经济效益指标较好,且抗风险能力较强,建议有关部门极早实施,尽快发挥其效益。项目建成后交由xxxx乡政府管理,应积极推行用水户参与管理的制度,加强水费的征收力度,做到以水养水。1.10工程特性表工程特性表指 标 名 称单位数量备 注一、水文特性1、流域面积km217.232、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万m310323、代表性流量多年平均流量m3/s0.32二、工程效益1、灌溉效益(1)灌溉保证率%85(2)灌溉面积亩5200旱地亩4000水田亩1200(3)灌溉最大引用流量m3/s0.1(4)灌溉年用水总量(p=85%)万m354.2含损耗三、主要建筑物1、取水建筑物型式重力式挡水坝坝顶高程m1182.0坝顶长度m10最大坝高m1.52、输水主管道工程特性表指 标 名 称单位数量备注(1)引水流量m3/s0.1(2)长度m9650其中:pe硬塑管m2850钢管m6800(3)管径3503、供水管道(1)xxxx灌区引水流量m3/s0.06长度m2.0管径250pe硬塑管(2)xxxx灌区引水流量m3/s0.04长度m1.61管径200(3)xxxx灌区引水流量m3/s0.04长度m2.15管径2004、调节池高程m1137工程特性表指 标 名 称单位数 量备注容积m3200尺寸(长宽高)m1562.55、供水水池(1)xxxx灌区高程m1120容积m3162.5尺寸(长宽高)m106.52.5(2)xxxx灌区高程m1000容积m3162.5尺寸(长宽高)m106.52.5(3)xxxx灌区高程m1060/920大树脚/周家井容积m3125/100大树脚/周家井尺寸(长宽高)m1052.5/1052.5大树脚/周家井四、施工特性1、工程量2005年度明挖土方m32122明挖石方m31724浆砌石m31210工程特性表指 标 名 称单位数量备注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m3214主管道安装m9650350其中:钢管m6800pe硬塑管m2850 xxxx灌区支管m2000250xxxx灌区田间输水管m872575xxxx灌区田间灌管m15400202、主要建筑材料水泥t274.3钢筋t9.5炸药t2.283、劳动力总工日万个0.5764、施工期限月82005年度五、经济指标1、总投资万元550.682005年度建筑工程万元46.96金属结构安装工程万元382.72临时工程万元1.0工程特性表指 标 名 称单位数量备注其它费用万元15群众自筹资金万元105每亩灌溉投资元/亩608.4国民经济内部收益率%17.2效益费用比1.38净现值万元304投资回收期年7.542 水 文2.1流域概况xxxx县xxxx引水工程水源点位于北盘江流域阿志河左岸支流xxxx河的一级支流冷饭河左侧支流上,取水口位于xxxx县蟠龙乡的小城处,取水口以上集雨面积17.23km。流域内海拔高程在1100m2000m之间,河谷狭窄,两岸上体陡峻,受北盘江的切割侵蚀影响,起伏巨烈。流域内山体高大,峰峦起伏,河谷深邃。流域内最高处为xxxx县蟠龙乡的候家箐梁子(海拔高程2029.0m),最低处为xxxx乡的纳烂田(海拔高程740.0m)。流域内碳酸盐类岩层广布,发育着各种岩溶地貌、石林、峰丛、峰林、洼地、漏斗、落水洞等各种岩溶形态十分典型。流域内河流为山区雨源性河流,河流呈树枝状分布。流域内山高坡陡,流域主河道长度5.99km,主河道平均比降为83.38,流域形状系数为0.479,流域内灌木丛生,植被较好,水土流失轻微。2.2气象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根据xxxx气象站1957年2003年实际观测资料分析,多年平均气温15.7,历年极端最高气温31.6(1969年5月),历年极端最低气温11.7(1977年2月),年有效积温4557.9。实测最大风速23.7m/s,年平均风速2.5m/s,常年主层风向为ses风向。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208.8mm,最大年降雨量1551.8mm(1983年),最小年降雨量884.8mm(1967年),年内降雨极不均匀,降雨多集中在每年的510月份,510月份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85.3。年降雨量1204.4mm,最大年降水量1564.9 mm,最小年降水量967 mm,年内降雨及不均匀,降雨多集中在每年的5月10月,5月10月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85%左右。 2.3水文基本资料冷饭河左侧支流流域无实测水文资料,设计中主要引用xxxx气象站降雨资料。由于xxxx气象站所处流域下垫因素与冷饭河左侧支流径流的条件基本一致。因此,基本资料主要采用xxxx气象站的降雨资料,作为分析计算的依据。xxxx气象站,位于六盘水市中心区内,地处东经10447,北纬2644,距冷饭河左侧支流流域35km,是国家基本气象网,该站观测年限长,具有1957年2003年47年观测资料,资料条件好、系列长,可作为流域的气象参证站。2.4径流2.4.1径流计算xxxx县xxxx项目区径流计算,采用降水频率相关法。根据降水频率计算,间接推求年月径流。依据xxxx气象站1975年至2003年月47年实测降雨资料进行频率计算,经计算xxxx气象站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204.4 mm,取cv0.15,cs2cv。因xxxx引水水源流域无实测水文资料,且xxxx气象站距水源地流域仅35km(直线距离),所以本项目水文计算直接引水xxxx气象站降雨资料成果。参照xxxx省地表水资源,结合xxxx引水水源地流域实际情况,xxxx引水水源流域多年平均径流深为600 mm,按经验公式计算流域的径流变差系数,其计算式为: 式中:cvx年降雨频率变差系数,cvx=0.15;cvy年径流频率变差系数;多年平均径流系数,=0.5;r、n、m地区性经验系数,r=1.1,n=0.7,m=0.04;经计算,xxxx引水水源流域降雨,径流特征参数见表2.1。表2.1 xxxx引水水源流域降雨、径流特征参数表流 域资料系列多年平均降雨量(mm)多年平均径流深(mm)cvxcvy水源流域195720031204.46000.150.24用表2.1中的特征参数绘制xxxx引水水源地流域频率曲线,以xxxx气象站的年降雨资料选取同频率降水量的年月降雨量分配率进行分配,从而推算出各频率径流成果,其成果见表2.2。表2.2 xxxx引水水源年径流成果表频率(%)515508595年径流深y(mm)854.8748.7588.6453.1384.3年径流量 w(万m3)147012871012779661年径流量q(m3/s)0.4640.4070.3200.2460.209备 注w=1032,cv=0.24,cs=2 cv其枯期(当年11月次年4月)径流成果见表2.3。表2.3 xxxx引水水源枯期径流成果表频 率(%)515508595枯期径流深(mm)160.5136.5101.272.658.7枯期径流量(万m3)277236175125101枯期径流量(m3/s)0.1770.1500.1120.0800.065备 注h=104.3,cv=0.3,cs=2 cv2.4.2径流的年内分配根据xxxx引水工程水源流域径流成果,选取不同典型年,并同选择的典型年的年降雨分配率进行径流的年内分配,根据降雨径流系列选取1976年1977年为丰水年(p=10%),2002年 2003年为丰水年(p=50%),1992年1993年为枯水年(p=85%),1962年1963年为特枯年(p=95%),其各典型年年内分配成果见表2.4。表2.4 xxxx引水工程典型年年径流分配成果表 单位:万m3月份典型年567891011121234丰水年1976197721231319710112316445.419.83239.82984.6平水年2002200318119916218934.872.21922.224.311.536.560.6枯水年1992199369.617612359.197.812811.910.318.824.612.747.3特枯年1962196350.411485.218343.983.218.88.4714.518.127.713.82.5洪水2.5.1暴雨洪水特性项目区水源地流域洪水均由暴雨形成,由于流域酷似扇形(流域形状系数为0.479),河道比降大,汇流集中,因而具有洪峰陡峻,洪量集中,上涨历时短等山区雨源性河流特点。据xxxx气象站19522003年最大一日暴雨统计分析,年最大一日暴雨多发生在每年的6、7两个月,其发生的频次为72.34%,8、9两个月发生频次为23.40%,5、10两个月发生频次为4.26%。2.5.2设计洪水xxxx项目区水源地流域无实测洪水资料,其设计洪峰流量根据xxxx气象站1952年至2003年最大一日暴雨采用xxxx省暴雨洪水计算实用手册(修订本) 中的雨洪公式计算。根据xxxx气象站历年最大一日暴雨分析计算,h24=86.2mm,取cv=0.4,cs=3.5cv,经计算,其设计暴雨成果见表2.7。表2.7 xxxx项目区引水水源地流域设计暴雨成果表频率(%)1053.33h24p(mm)132.4153.1165.0备 注h24=86.2mm, cv=0.4,cs=3.5cvxxxx引水工程取水口控制断面以上集雨面积17.23km2,主河长5.99km,主河长平均比降为0.0834,根据xxxx省暴雨洪水计算实用手册(修订本) 中的有关计算公式计算其洪峰流量,洪水总量及其洪水过程线,其洪峰流量计算式为:qp=0.234r0.848f0.331j0.221f0.834ckph241.212式中:qp设计洪峰流量,m3/s;r 汇流系数,r=0.24;f 流域形状系数,f=0.48;f 流域集雨面积,f=17.23km2;c洪峰径流系数;kpp()曲线模比系数;h2424小时暴雨均值,h24=86.2mm;经计算,xxxx引水工程取水口断面洪水计算成果见表2.8,洪水过程线见表2.9。表2.8 xxxx引水工程取水口断面洪水计算成果表频率(%)1053.3洪峰流量(m3/s)81.3103117洪水总量(万m3)126159179表2.9 xxxx县xxxx乡引水工程取水口断面设计洪水过程线成果表序号时间t(h)某频率的设计流量(m3/s)3.33%5%10%100002133.426.917.53211710373.34311097.581.35487.778.763.66560.454.744.77636.233.6288721.419.616.1981412.910.71099.648.837.2811106.35.935.0312114.073.853.2713122.022.061.88141300.2750.4941514000洪水总量(万m3)1791591263 工程地质3.1区域地质概况3.1.1地形地貌区内可溶岩与非可溶岩相间分布,主要河流及山势走向与构造线方向基本一致,山高坡陡,相对高差达1172米,为典型的峰丛峽谷地貌类型。3.1.2地层岩性区内地层岩性较为复杂,从石炭系下统(c1)至三迭系中统(t2)均有出露,最大厚度近万米。其中以石炭系、二迭系、三迭系地层发育最好,岩性以碳酸盐岩类为主,其次是砂页岩、泥岩,再次是玄武岩、凝灰岩和辉绿岩。可溶岩和非可溶岩相间成层分布。第四系发育不全,零星分布于盆地、谷地之中和缓坡之上。主要为残坡积、冲洪积形成的粘土、砂砾石和碎石土。3.1.3地质构造及地震本区位于扬子准地台黔北台隆六盘水断陷威宁北西向构造变形区,构造形迹较为复杂,既有北西向褶断束,又有旋转构造,还有北东及南北向等次级构造的穿插。工程区位于xxxx向斜西翼,主要构造形迹为北北西方向展布。根据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2001年发布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本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相应的地震基本烈度为度,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0。3.1.4动力地质地貌区内动力地质地貌较发育,主要有滑坡、崩塌、泥石流等。滑坡主要出现在砂页岩、煤系及玄武岩等地层分布区,尤其是在陡峭河谷两岸,高陡边坡的公路两旁,一般在雨季发生。崩塌主要发生在坚硬岩石分布的陡峭河谷岸边及高边坡的公路旁侧。泥石流主要出现在煤系地层、砂页岩区及玄武岩地层区,由于植被的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冲沟发育,山区雨源性河流的特征和本区降雨集中的原因,主讯期泥石流产生的频率较高,是本区分布最广的一种动力地貌现象。3.2工程地质条件3.2.1取水口工程地质条件取水口位于冷饭盒左侧支流的小城处,两岸山高坡陡(大于70度),下游悬崖跌水,河床主程1182米,宽约10米,河床内遍布崩塌堆积的灰岩块体和洪积的砂卵砾石。集雨区内分布p1qm灰岩地层,天然植被覆盖良好。集雨面积17.23km2,目测枯系流量约100l/s,反推地下水径流模数为5.8 l/s km2 ,hcoca型水,矿化度小于0.19g/l。取水口地处厚层块状灰岩地层,两岸山体稳定,河床灰岩块体堆积,汛期砾沙较多。建议档水堤基础置于下伏完整基岩之上,两个问题需要重视:一是取口堤防渗;二是防止取水口受砾沙淤塞。3.2.2输水主管线工程地质条件桩号0+0001+850段,沿原盘山老渠道,为p1qm厚层块状灰岩,山体及管基稳定,其不良条件是地形坡度过陡,施工开挖困难,建设将管道支架于老渠靠山岩壁,局部搭于渠顶。1+850以后,管线基本沿xxxx路下东侧老公路靠西铺设,其线路整体走向与地层走向一致,正好处于p2玄武岩与p1m灰岩接触带,管线时而位于茅口灰岩顶部,时而位于峨眉山玄武岩底部。地形坡度与地层倾向一致,均较陡。地形坡度在6070度左右,地层倾角在7080左右。地基大都稳定。其不良地质现象:一是局部地段xxxx路开挖弃渣顺坡堆放,梭沙可能引起管道变形;二是灰岩地段岩石坚硬且边坡过陡,埋管开挖困难较大。以下分段述之。1+8501+960段:为xxxx路南侧堆渣整平的碎石土地基,松散,但因地形平整,地基稳定,会发生少量沉降变形。建议管道埋于碎石土中,以便保护。该段近末端,通过xxxx路排水入涵浆砌石沟,亦是管线至此的最低位置,建议在此设置冲沙阀。1+9602+000段。为xxxx路填方西侧浆砌石护坡,稳定。建议明管架设通过此段。2+0002+033段同1+8501+960段,为xxxx路弃渣回填,稳定,建议埋管。2+0332+134段。为xxxx路大水沟大桥南侧深挖段西护坡马道浆砌石平台,下伏p2中风化玄武岩,岸坡稳定。建议明管铺设。2+1342+820段。管线沿老公路靠山侧边沟延伸,山坡为p2强中风化玄武岩,裂隙密集,岩体呈镶嵌结构,山体稳定。管基多为玄武岩风化形成的碎石土或碎石路面,稳定且易开挖,建议埋管铺设。2+8203+350段。管线沿xxxx路东侧的老公路靠山边沟铺设,通过xxxx路弃渣梭沙斜坡地带,下伏p2玄武岩地层。老公路基础稳定,管基亦稳。建议埋管铺设。3+3503+550段。管线沿老公路靠山侧边沟布置,为p2玄武岩风化碎石土或玄武土,山体及管基稳定,易于挖沟埋管。3+5503+950段。西侧为p1m厚层块状灰岩稳定山体,管线仍沿老公路靠山边布置。岩石坚硬、强度高,管沟开挖困难,建议明管铺设。3+9504+050段。管线仍沿老路内侧边沟通过,为p2强至中风化地层或玄武碎石土,边坡5060度,边坡及管基稳定且易开挖,建议埋管铺设。4+0504+610段。管线仍沿老公路内侧边沟,为p2中风化地层,地形坡度较陡(约60度)但稳定,管基亦稳定,强度高,管道沟开挖较困难,建议明管铺设。4+6105+050段。管线沿老公路内侧边沟,管基为p2强风化碎石土,稳定且易开挖,建议埋管铺设。5+0505+560段。管线位置同上,边坡很陡,且为p1m顶部块状灰岩,强度高、稳定。管沟开挖困难,建议管道支架于边坡岩石之上。5+5605+640段。地形上为一冲沟,为xxxx路开挖弃渣及滚石堆积,老公路西侧为挡渣墙,稳定,但弃渣易往下滑。建议管道埋设于老公路排水边沟之下为妥。5+6406+070段。同5+0505+560段。6+0706+750段。管线仍沿老公路内侧,边坡较陡,为p2强风化玄武岩或玄武岩碎石土,山体和管基均稳定,容易开挖。建议埋管铺设。6+7506+900段。管线仍沿老公路内侧布置,为p1m灰岩地基,稳定。但坡上堆积xxxx路开挖弃渣和滚石,建议管道埋设于老路排水沟之下,防止滚石及弃渣下滑破坏。6+9007+310段。同5+0505+560段。7+3107+850段。同6+0706+750段。7+8508+090段。管线仍沿老公路布置,老公路两侧均为xxxx路干砌石护坡段,稳定。管基为p1m灰岩弃渣地基,建议挖沟埋管。8+0909+050段。管线沿老公路盘山布置,边坡为p1m灰岩形成的悬崖陡壁,稳定。管基沿老公路内侧排水沟,可开挖埋管。但其中8+1608+280段为xxxx路弃渣堆积,应修建挡渣墙以保管道安全。9+0509+190段。同6+0706+750段。9+1909+400段。管线仍沿老公路且位于xxxx路桥下,为p1m块状灰岩形成的陡坡地形,山体及管基稳定,建议管道沿老公路北侧边沟埋设。9+4009+650段。管线位于p1m灰岩出露的红粘土地层,管基稳定。埋管或明铺均可。3.2.3高位水池工程地质条件高位水位位于xxxx路西部斜坡,与xxxx路为一低地相隔,不会对xxxx路构成影响。水池处,地形坡度约3040度,顺向坡,但p1m块状灰岩倾角大于坡角为70度左右,山体稳定。基岩裸露,岩石强度高,地基稳定。南侧约百米发育一落水洞,水池溢水可修一明渠引入洞内。3.2.4灌区引水支管线路及其分水池工程地质条件一、xxxx灌区支管及1分水池0+0000+161段。管线通过p1m厚层块状灰岩地层,岩溶发育。基岩零星露头,上覆第四系粘土,厚度不均。管基稳定,无不良工程地质现象。建议镇支墩尽量置于基岩之上,其f=1.2。0+1610+350段。管线通过p1玄武岩强风化地层,岩石破碎呈碎块状,风化深度大,坡体易产生棱砂。建议镇支墩置于中风化基岩之上,f=0.5。0+3500+987段。管线通过p1强风化的陡坡地带,地表覆盖玄武岩碎石及碎石土,易产生棱砂等不良地质现象。建议镇支墩置于中弱风化基岩之上,管沟及镇支墩开挖后的坑槽应加以回填,以避免坡石雨水汇集冲刷斜坡,引起坡石松散体下滑而导致管基失稳和管道变形,f=0.5。0+9871+612段。管线通过p2c煤系砂页岩地层,风化强烈,砂壤土及粘性土覆盖较厚,强风化基岩出露零星。管基稳定。建议镇支墩尽量置于中风化基岩之上。中风化基岩f=0.45,砂壤土f=0.3。xxxx分水池(1):位于tf粉细砂岩之上,表层风化强烈,砂土覆盖厚度大于3米。下伏地层为反向坡,山体及地基稳定。建议池基置于中弱风化基岩之上,其f=0.5。二、xxxx灌区支管及2分水池0+0001+000段。管线通过地层为p1m厚层块状灰岩,上覆第四系红粘土,基岩零星露头,地形较平缓,地基整体稳定,无不良工程地质现象。因管线沿老公路布置,应彩埋管铺设,以免车辆撞损。红粘土f=0.3。1+0002+000段。管线通过地层为p1玄武岩,整体稳定,但因风化强烈,玄武岩碎石覆盖厚度大,镇支墩基础难于挖至基岩,建议置于较密实的残积碎石土之上,其f=0.35。xxxx分水池(2):地形位于山脊,地基稳定。p1强风化碎石覆盖较厚,池基应置于密实的残积碎石土之上,其f=0.35。三、以那灌区支管及3、4分水池2+0003+050段。管道通过地层为p1玄武岩,地表风化强烈玄武岩碎石土及砂壤土覆盖较厚,一般在35米之间。管基整体稳定,无不良工程地质现象。建议镇支墩采用埋管铺设,f=0.30.35。3+0504+090段。管线通过p2c煤系砂页岩地层,整体稳定,风化强烈,砂壤土覆盖厚度大,一般37米。应尽量埋管铺设,镇支墩应置于中风化基岩或密实听残积土之上,f=0.30.35。以那3、4分水池,两分水池地质条件相似,地形上位于山脊,均处于p2c砂页岩地层,风化强烈,砂壤土覆盖厚约3米,池基整体稳定,无不良工程地质现象。建议基础置于中风化砂页岩之上,f=0.35。3.3天然建筑材料取水口处于p1m灰岩之上,天然建材随处可取,不需运输,其强度高,完全可满足建筑需要。输水主管线沿p2和p1m地层接触带延伸,且多沿老公路铺设。灰岩丰富,质量好、强度高、运输便利,完全可满足建筑需要。高位水池地处p1m灰岩地层,池基开挖岩石大部可用于浆砌石材料和砂石料加工,无运距,完全可满足建筑需要。引水支管及分水池大多位于砂页岩及玄武岩地层,天然砂石料从xxxx运进,运距较远,但有乡村公路到达,运输尚为方便。3.4结论工程区域构造稳定,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相应的地震烈度为度。取水口以上河流集雨面积17.23km2,枯季基流100l/s,水质良好,可满足饮用及绿色灌溉要求。取水口处地基稳定,但要重视防渗和砾沙淤积。0+0001+850段渠线均为灰岩悬崖陡壁且沿老渠道盘山绕行,山体稳定但施工困难,应十分重视施工安全。以后渠线均沿老公路内侧边沟绕行,地形坡度大,交叉穿越灰岩及玄武岩地层,山体及管基稳定,但要注意对xxxx路弃碴滚石处管道的保护,尽管采取埋管方式铺设管道。高位水池,池基稳定,溢流方便,对xxxx路无影响。引水支管及分水池地基稳定。天然建材储量丰富、质量良好、运输便利,可满足工程需要。4 工程任务及规模4.1自然及社会经济状况与灌溉要求4.1.1自然及社会经济状况xxxx县2005年度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位于xxxx县xxxx乡。xxxx乡地处xxxx县东南边缘,与六枝特区、黔西南州交界,东经10502241051012,北纬261008261624。西临xxxx县果布嘎乡,南接黔西南州普安县的中营镇,东南面与六枝特区中寨乡接壤,东北面与xxxx县红岩乡毗邻,北面与xxxx县蟠龙乡为邻。全乡国土总面积154.91km2,耕地面积60543.9亩。境内居住着汉、苗、布依、彝等民族,总人口1.79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90%。项目区以农业生产为主。区内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麦等,主要经济作物有烤烟、生姜、花生、大蒜、蔬菜等,果类品种有弥猴桃、黄果、柑桔、桃、李、杏等。项目区主要涉及xxxx乡的xxxx、xxxx、xxxx三个村,三个村耕地面积14674亩,其中水田1394亩,旱地13280亩。三个村共有人口6654人,劳动力3280个,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36,农业人均纯收入1028元。项目区内丰产年份平均单位面积产量400/亩,一般年份平均单位面积产量350/亩,干旱年份平均单位面积产量210/亩,特大干旱年份基本上绝收。4.1.2灌溉要求xxxx县2005年度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地处北盘江流域阿志河低河谷地带,灌区海拔高程830m1100m之间。灌区内虽有冷饭河及其支流,但区内水土资源高差平均为30200m,水高田低,取水十分困难。灌区内年内降雨极不均匀,变幅大。如遇干旱年份,经常出现高温少雨的灾害性气候。区内水利化程度低,因而区内干旱十分严重。据资料统计每十年出现一次大旱,五年出现一次中旱,三年出现一次小旱。每逢大旱,粮食颗粒无收。即使平水年灌溉用水也不能满足要求。虽然灌区土地资源相对丰富,但复种指数和单产均不高,总产量始终在低水平徘徊。xxxx引水灌溉工程建成以后,将极大地改善xxxx项目区干旱缺水状况,提高本地区水利化程度,增加灌溉面积5200亩,对调整区内农业种植结构,促进区内农业生产的发展,加快致富奔小康步伐具有重要作用。因而兴建本工程是非常迫切的和必要的。4. 2灌溉供水水源xxxx县xxxx引水工程水源点位于北盘江流域阿志河左岸支流xxxx河的一级支流冷饭河左侧支流上,取水口位于xxxx县蟠龙乡的小城处,取水口以上集雨面积17.23km。流域内海拔高程在1100m2000m之间,河谷狭窄,两岸上体陡峻,受北盘江的切割侵蚀影响,起伏巨烈。流域内山体高大,峰峦起伏,河谷深隧。流域内最高处为xxxx县蟠龙乡的候家箐梁子(海拔高程2029.0m),最低处为xxxx乡的纳烂田(海拔高程740.0m)。流域内碳酸盐类岩层广布,发育着各种岩溶地貌、石林、峰丛、峰林、洼地、漏斗、落水洞等各种岩溶形态十分典型。流域内河流为山区雨源性河流,河流呈树枝状分布。流域内山高坡陡,流域主河道长度5.99km,主河道平均比降为83.38,流域形状系数为0.479流域内灌木丛生,植被较好,水土流失轻微。4.3灌区农业产业结构和作物组成项目区以农业生产为主。区内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麦等,主要经济作物有烤烟、生姜、花生、大蒜、蔬菜等,果类品种有弥猴桃、黄果、柑桔、桃、李、杏等。xxxx引灌工程建成后,项目区内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在项目区内建成优质蔬菜基地和水果基地。4.4灌区范围及开发方式项目区主要涉及xxxx乡的xxxx、xxxx、xxxx三个村,灌区耕地面积5200亩,其中水田1200亩,旱地4000亩。xxxx县xxxx项目区灌溉工程水源地位于xxxx县蟠龙乡的冷饭河左侧支流的小城处,取水水源高程1182.0m。采用管道引水开发方式。4.5灌溉设计保证率和灌溉制度根据规范,结合当地水资源条件,本工程灌溉设计保证率85。水田灌溉采用“薄浅湿晒”的灌溉方式,即:薄水插秧,浅水返青,分孽前期田间湿润管理,后期晒田,拔节孕穗期,抽穗杨花期灌薄水,乳黄期灌跑马水,黄熟期湿润落干,穗部勾头前保持湿润,勾头后自行落干。灌区旱作物有玉米、小麦、蔬菜、果树等。其灌溉制度根据临近地区经验,结合灌区实际拟订各旱作物的灌溉期和需水量。4.6灌区供需水量和总需水量根据项目区各作物播种面积及灌溉定额计算项目区年需水量。水稻灌溉需水量只考虑稻秧期间对不足需水量的补给,按“薄浅湿洒”灌溉方式,移植期每亩需灌水60m3。项目区有水田1200亩,即需补水7.2万m3。项目区玉米播种面积为2000亩,小麦2000亩,果园2000亩,根据灌溉定额,计算得出项目区各作物需水量见表2.6,根据表4.1整个项目区需灌溉用水量47.3万m3。根据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的规定,其管道水利用系数为0.97,田间水利用系数为0.9,灌区水利用系数为0.873,则毛用水量为54.2万m3。表4.1 项目区各作物需水量表 单位:万m3作物名称灌溉面积(亩)灌溉定额(m3/亩)需水量(万m3)水 稻1200607.2玉 米200099.319.9小 麦200088.917.8果 树200011.82.4合 计720047.3备 注水稻只考虑移植期补充水量,其用水量为净用水量。根据以上计算,xxxx引水工程水源点在保证率p=85%,年来水量为779万m3,枯期来水量(当年11月次年4月)为125万m3,远大于项目区54.2万m3需水量的要求。输水流量的确定主要是根据项目区1200亩水田打田时的需水量及早作物大田移栽时的需水量确定,水田灌溉采用“薄浅湿晒”的灌溉方式,即:薄水插秧,浅水返青,分孽前期田间湿润管理,后期晒田,拔节孕穗期,抽穗杨花期灌薄水,乳黄期灌跑马水,黄熟期湿润落干,穗部勾头前保持湿润,勾头后自行落干。根据这一灌溉制度,打田期间田间需水量为90,则每亩需水量为60m3。1200亩水田打田插秧需水量为7.2万m3。打田时间按照7天计,则打田时需水流量为0.055 m3/s。旱地大田移栽主要考虑用水量最大的玉米灌溉需水量确定,根据灌区实际情况,结合省内其它地区经验,需水量最大的月份为6月份,日耗水量3/d,则每亩日需水量为2 m3,4000亩旱地日需水量为0.8万m3,旱地大田移栽引用流量为0.09 m3/s,据当地作物种植结构,打田时间为5月份,而玉米需水量最大的月份为6月份,xxxx引水工程设计流量按用水最大时段确定,为0.1 m3/s。4.7灌区总体布置根据项目区的地形条件,将项目区的灌区分成了xxxx、xxxx、以那三个灌区。xxxx灌区呈南北长条形展布,为岩溶洼地地貌。海拔高程在10251100m之间。其供水管线由调节池沿xxxx路西侧布置,并于xxxx乡政府对面的山头修建分水池。分水池底板高程1120m。由分水池接田间蓄水池,再由蓄水池接田间灌管进行灌溉,灌溉面积1100亩,设田间蓄水池22个。xxxx灌区位于打野沟东岸,呈长条形南北向展布,地势南高北低,海拔高程在825 m900 m之间。其供水管线由调节池沿东南方向布置,并于马掌大地东侧修建分水池。分水池底板高程922m。由分水池接田间蓄水池,再由蓄水池接田间灌管灌溉,灌溉面积2200亩,共设田间蓄水池44个。以那灌区大木城与以那河之间呈东南向展布。地势西高东低,海拔高程745 m100 m之间。其供水管线由xxxx灌区分水池沿东南方向布置,并于周家冲及大树脚山顶设置分水池。分水池底板高程分别为1095.5m和1060.0m。由分水池接田间蓄水池,再由分水池接田间灌管进行灌溉,灌溉面积1900亩,共设田间蓄水池38个。灌区主要特性见表4.2。表4.2 xxxx引水工程灌区特性表 灌 区灌区特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