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论文参考格式——桥梁设计.doc_第1页
毕业设计论文参考格式——桥梁设计.doc_第2页
毕业设计论文参考格式——桥梁设计.doc_第3页
毕业设计论文参考格式——桥梁设计.doc_第4页
毕业设计论文参考格式——桥梁设计.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毕 业 设 计 说 明 书毕业设计说明书 课 程 名 称: 毕业设计及答辩 课 程 代 码: 8503831 题 目: 某设计 学院(直属系) : 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年级/专业/班: 200级/土木工程 (交通土建方向)/班 学 生 姓 名: 学 号: 开 题 时 间: 20 年 月 日完 成 时 间: 20 年 月 日11目 录摘 要引 言第一章 工程概况 1第二章 滑坡推力计算 22.1 滑坡推力计算22.2 反算滑坡带土土力学指标22.2.1 -剖面土力学指标计算 32.2.2 -剖面土力学指标计算 52.3 抗滑桩设计荷载确定72.3.1 各剖面推力计算92.3.2 抗滑桩设计荷载9第三章 抗滑桩设计 113.1 -剖面抗滑桩设计 133.1.1 受荷段内力计算133.1.2 锚固段桩侧应力和桩身内力计算143.2 -剖面抗滑桩设计 223.2.1 受荷段内力计算223.3 -剖面抗滑桩设计 313.3.1 受荷段内力计算313.3.2 锚固段桩侧应力和桩身内力计算323.3.3 桩身结构设计 35第四章 滑坡抗滑桩平面布置 39第五章结论总结与体会谢辞参考文献附录摘 要本设计是某铁路dk60+130段滑坡治理中支挡结构设计。根据滑坡滑体的地质情况利用抗滑桩增强其稳定性,以达到要求。本次设计的内容包括:反算滑带土的力学指标、计算滑坡推力、根据滑坡带的情况对抗滑桩的桩型、桩长、尺寸等进行确定、桩内力计算以及桩身结构设计,完成结构设计后利用cad绘制出施工图。关键词:抗滑桩,滑坡推力,内力计算,结构设计abstract this design is a railway which from dk60+130 of the landslide blocked governance structure design. as the situation of major geological conditions ,i make use of antiskid pile to make it steady-going to reach the request. the design for the main elements: anti-slip count of soil mechanics soil indicators, calculated landslide thrust, also a pile type, length and depth of anchorage, section size selected to develop pile spacing, pile-bit. pile of pile and the calculation of internal forces, such as structural design and protract the blueprint.key words: anti-sliding pile landslide thrust internal force structural design引 言滑坡是山体沿其内部软弱带或软弱面作整体、缓慢、间歇滑动的不良地质现象。同崩塌、错落、泥石流等一样,是山区建设中经常遇到的一大自然灾害。严重者,中断交通、堵塞河道、摧毁厂矿和掩埋村镇,给人们造成巨大损失。因此,防治滑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抗滑桩是防治滑坡的一种工程建筑物,设于滑坡的适当位置,一般完全埋置在地面下,有时也露出地面。但无论前者还是后者,桩的下段均必须埋置在滑动面以下稳定地层一定深度。本次设计选用题目为:某铁路dk60+130段滑坡稳定性分析及抗滑桩的设计。抗滑桩的计算方法,一般是将地基土视为弹性介质,应用弹性地基梁的计算原理,以捷克学者温克勒提出的“弹性地基”的假说作为计算的理论基础。目前对全埋式抗滑桩的计算,由于对滑动面以上桩钱滑体所产生的作用看法不同,因而桩的计算方法不同,大体上可归纳成两种:悬臂桩法和地基系数法。从众多实际工程来看,悬臂桩法应用较多。因此,本次设计采用悬臂法进行设计计算。本设计大致思路如下:针对3个滑坡纵断面的分析,设计的方案在设计时按照反算滑带土的土力学指标、计算滑坡推力、滑坡的稳定性分析、桩前剩余抗滑力计算、同时还进行了桩型、桩长、锚固深度、截面尺寸的选定、拟定桩间距、桩位。桩身内力计算以及桩身结构设计等。最后还完成了桩群的平面布置。全设计一共分为四章,第一章到第四章分别为工程概况、滑坡推力计算、抗滑桩设计和抗滑桩平面布置。设计主要依据抗滑桩设计与计算 铁道部第二勘测设计院;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 jtg d60-2004 ;计算过程主要参照路基设计手册及陈希哲编著的土力学等资料。本次抗滑桩设计,涉及到土力学、材料力学、结构设计原理、边坡工程处治技术、基础工程、抗滑桩设计与计算等理论知识。涉及到了以前学习到的很多知识,因此在极大程度上帮助我复习以前学习的知识并加以运用,对以后的工作起到了非常大的帮助作用。第一章 工程概况该滑坡位于还阳村4、5组老龙湾一带。后缘位于还阳村4组三块田平坝,高程370380m,前缘位于沿江公路新公路内侧,高程298m,滑坡纵长约230m,横宽约80m,整体呈圈椅状,分布面积1.8104m2,厚度026.0m,横向上,南北两侧滑体厚度薄,中间厚;纵向上,后缘滑体厚度较薄,向下逐渐变厚,整个滑坡体预计方量约35104m3,为一中型滑坡,主滑方向273。滑坡后缘、斜坡东侧,见多条拉张裂缝,其中在后缘位置,裂缝最大,宽达50cm,延伸近30m,下错距离达40cm,裂缝延伸走向呈北北东向1038方向,裂缝滑动倾向270,后壁较陡。通过12月底和1月上旬,对后缘裂缝的观测,裂缝在加宽、加深,延伸长度在增大,表明该滑坡目前处于强变形阶段,变形还在发展。在整个滑坡体中后部,还发育有7条较大的次级拉张裂缝,其延伸方向与坡向近于垂直,延伸长530m,拉裂张开520cm,下陷错落较小。在滑坡侧翼,见多组剪切裂缝,呈雁行羽状排列,目前裂缝基本贯通,侧翼裂缝走向近东西方向,在侧翼壁上,可见剪切檫痕,同时向沟中心有下错,错距最大处大30cm。地质调查走访村民了解到,侧翼裂缝发育时间在后缘裂缝之后,先由后缘向前缘延伸,由最初的雁行不连续裂缝发展到目前已经连续。滑体土物质为坡洪积碎块石土,以碎块石为主,粒径较大,3080cm,呈棱角状次棱角状,个别孤石可达35m,成分主要为棕红色粉砂岩,风化强烈,部分风化成砂;粉质粘土呈褐红色、紫红色,含量约占3050%,稍湿湿,可塑状,该层力学性质差,透水性好。滑动面(带)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滑坡上部,主要发生在岩土接触界面;另一种是滑坡中下部,滑动面(带)主要发生在土体内部;但滑带土性质一致,滑带土为区内粉质粘土,呈软塑状,粘手,个别见挤压揉搓痕迹,厚度0.10.2m,局部夹有小许砾石,呈磨圆状,滑体后部及两侧基岩顶面多见磨光镜面。滑床上部为基岩面 、下部为粉质粘土层;基岩与斜坡成反向相交,基岩岩体为强风化中风化泥岩。第二章 滑坡推力计算2.1 滑坡推力计算2.2 反算滑带土土力学指标2.2.1 -剖面土力学指标计算图2-1 -剖面工程地质纵断面示意图表2-1 -剖面土力学指标计算表3.1.2 锚固段桩侧应力和桩身内力计算1.滑动面至桩的转动中心的距离根据已知条件有: 由上式得: 式中q雨水设计流量, q设计暴雨强度, 径流系数, f雨水管所排水的汇水面积。结 论本次设计是通过所给资料,对该滑坡进行稳定性分析以及抗滑桩的设计。首先对该段滑坡利用地质法进行了滑坡稳定性分析不稳定。通过反算出三个剖面的内摩擦角分别为6.272、7.506和7.605。再根据所计算出的滑坡推力表,选择出合适的布桩位置,得到三个剖面桩前滑坡推力分别为:479.527kn/m、1867.516 kn/m、429.083 kn/m以及桩前剩余抗滑力分别为:226.3 kn/m、1301.2 kn/m、162.9 kn/m。在抗滑桩设计上,根据各设桩位置的推力确定桩型为矩形,其中-剖面桩长12m,桩尺寸为3m2m;-剖面桩长18m,桩尺寸为4m3m;-剖面桩长8m,桩尺寸为2m1.5m,3个剖面桩间距均为6m。最后对桩配筋,其中-截面桩内配16根hrb33532的纵筋,箍筋采用r23516的钢筋,间距200mm,在桩的两侧分别布置5根 =20mm的构造钢筋,在桩的受压侧布置5根 =20mm的架立钢筋,二者均为r235钢筋;-剖面装内配30根hrb33532的纵筋,箍筋采用r23520的钢筋,间距200mm,在桩的两侧分别布置7根 =20mm的构造钢筋,在桩的受压侧布置7根 =20mm的架立钢筋,二者均为r235钢筋;-截面装内配8根hrb33532的纵筋,箍筋采用r23514的钢筋,间距200mm,在桩的两侧分别布置5根 =20mm的构造钢筋,在桩的受压侧布置5根 =20mm的架立钢筋,二者均为r235钢筋。最后按照设计绘制施工图。总 结 与 体 会本次设计为城市二级支路,是第一次关于城市方面的课程设计。在这次设计中遇到过很多问题,经过很多次的向老师询问,摸索和与同学之间的探讨得到了逐一解决。本道路路线全长705.751m,设计车速20km/h,设计过程中的各种技术指标如:圆曲线半径、行车视距、竖曲线半径、纵坡坡度坡长、边坡坡度、路面厚度等均严格按照规范设计,都满足规范要求,大部取值为规范给出的一般值,个别为极限值,如半径取20。本道路行车安全性良好,对路基路面的取值都偏于安全,道路总体质量较好。并且尽量从工程实际考虑,满足施工、养护、经济指标的综合要求。由于道路处于平原区,原地面比较平坦,路线设计段内土石方填挖量均不大,路面基底容许拉应力验算合格。本道路广场与交叉口占了很大一部分,在广场与交叉口内填挖方均采用平均值计算,故存在一定偏差。在此次设计中,涉及城市道路面广、内容较多,因此学到了不少东西,也发现不少问题。本次设计让我进一步掌握了城市道路的各方面知识,巩固了以前所学课程,也弥补了自己的不足。使我加深了对城市道路各项知识的理解,尤其是道路排水、交叉口和概预算。通过此次设计很好的把了大学四年学到东西运用到设计中,做到学以致用。对路线的平面、纵断面、横断面、路基、路面、广场、交安设施、绿化、照明、施工工艺、工程量概预算等有了系统的掌握,对我今后的工作有了很好的帮助。 谢 辞本次毕业设计是大学四年了最系统最全面的一次,故在这次设计中我也遇到了很多的问题,之所以能顺利的完成这次设计是因为的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帮助。故在此我要向我的指导老师老师表示致谢。在这次设计中他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使我能够顺利完成这次设计。同时也要感谢老师、老师、老师、老师、老师等在这大学四年所传授的各方面知识给我,让我才能很好的完成这次设计。本次设计老师以严肃的态度认真对待,对我们的要求相当严格,他以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使我们在这次毕业设计中真真正正的学到知识,教会我们以严谨的态度对待工作、生活与人生。他不仅教会我们如何学习工作,也教会我们如何做人。对此我表示深深的感谢。本次设计从题目的选择到论文的最终完成,老师们都始终给予我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几个月来,老师不仅在学业上给我以精心指导,同时还在思想、生活上给我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对此我表示非常的感谢。在这次设计中我身边的同学也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在我们的互相探讨之下使设计顺利完成,非常感谢给予我帮助过的各位同学。最后再次向给予我帮助的各位老师、同学表示诚挚的感谢。参 考 文 献【1】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2】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04;【3】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 50-2001;【4】城市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5】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45-91;【6】道路工程制图标准gb 50162-92;【7】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97;【8】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9】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10】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jf40-2004;【11】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j d40-2002;【12】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30-2003;【13】城市道路标准图05mr系列;【14】排水检查井02s515;【15】混凝土排水管道基础及接口04s516;【16】雨水口95s235-1。【17】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gb 50220-953抗滑桩设计与计算,中国铁道出版社,1977;4边坡工程处治技术,赵明阶等编,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5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6基础工程,易经武,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7土力学地基基础(第4版),陈希哲,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8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结构设计原理,张树仁,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附 录号滑坡抗滑桩施工图1张号滑坡抗滑桩施工图1张号滑坡抗滑桩施工图1张号抗滑桩平面布置图1张隧道工程施工设计说明书目 录中文摘要英文摘要第1章 绪论1.1 本隧道工程简介1.2 隧道设计要求 1.3 隧道设计依据第2章 工程概况 第3章 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