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1.doc_第1页
道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1.doc_第2页
道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1.doc_第3页
道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1.doc_第4页
道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1.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目录目录 1 1 概概 述述5 1.1 工程项目的背景,建设的必要性以及项目研究过程5 1.2 编制依据9 1.3 研究的范围及内容9 1.4 主要研究结论10 2 2 现状评价及建设条件现状评价及建设条件11 2.1 区域概况11 2.2 道路现状及评价12 2.3 沿线建筑物、文物古迹及附属物现状情况12 2.4 沿线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12 3 3 道路规划及道路交通量预测道路规划及道路交通量预测17 3.1 预测时期17 3.2 交通流量增长率预测17 3.3 交通量预测结果18 3.4 通行能力分析18 4 4 采用的规范和标准采用的规范和标准23 4.1 规范23 4.2 工程设计标准24 5 5 工程建设必要性论证工程建设必要性论证26 5.1 是未来城市土地开发建设的需要26 2 5.2 是改善城市交通环境,支撑城市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26 5.3 是满足城市交通顺畅,改善 xx 市日益增加的交通压力的需要 27 5.4 是促进城市工农业生产和改善居民生活水平的需要,并为五矿、六矿与新老城区交通联系增 加一条重要通道 27 5.5 是美化城市环境的需要28 6 6 工程方案内容工程方案内容29 6.1 方案设计原则29 6.2 总体方案29 6.3 道路工程30 6.4 桥涵工程.35 6.5 排水工程.41 6.6 附属工程.45 7 7 环境评价环境评价50 7.1 环境现状.50 7.2 环境保护措施和建议50 8 8 节能工程节能工程54 8.1 节能分析.54 8.2 节能措施与建议.54 9 9 工程建设阶段划分和进度计划安排设想工程建设阶段划分和进度计划安排设想56 1010 工程项目招标初步方案工程项目招标初步方案57 10.1 招标范围及招标内容.57 3 10.2 招标初步安排.57 10.3 招标形式.57 10.4 招标方式.58 10.5 评标专家来源.58 10.6 招标程序和招标基本情况表.58 1111 征地拆迁及主要工程数量征地拆迁及主要工程数量60 11.1 道路、桥涵工程.60 11.2 排水工程.60 11.3 附属工程.61 1212 资金筹措资金筹措63 1313 工程投资估算工程投资估算63 13.1 工程概况及工程投资63 13.2 编制依据63 13.3 其它费用说明63 13.4 工程建设资金来源:64 13.5 投资估算书:(详见附表)65 1414 国民经济评价国民经济评价66 14.1 评价依据66 14.2 基础数据66 14.3 国民经济费用67 14.4 国民经济效益计算68 14.5 国民经济盈利能力分析70 4 14.6 国民经济不确定性分析71 14.7 评价结论71 15 结论和存在问题结论和存在问题72 15.1 结论意见72 15.2 存在的问题和建议72 16 附件附件72 17 附图附图72 5 1 概 述 1.1 工程项目的背景,建设的必要性以及项目研究过程 1.1.1 项目背景 xx 位于 xx 省中部,1957 年建市,现辖汝州、舞钢两个市,宝丰、 郏县、鲁山、叶县四个县,新华、卫东、湛河、石龙四个区,总面积 7882 平方公里,总人口 490 万。市区面积 70 多平方公里,人口 91.2 万。全境东西长 150 公里,南北宽 140 公里,地理坐标:北纬 33 083420,东经 1121411345之间,总面积 7882 平方 公里。中心市区位于北纬 33403349,东经 113 0411326,东西长 40 公里,南北宽 17 公里,面积 453 平方公 里,以建在“山顶平坦如削“的 xx 下而得名。市区距省会郑州铁路里程 218 公里,公路里程 135 公里。市党政机关驻中心市区。xx 以其得天独 厚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雄厚的工业基础以及源远流长的灿烂 文化,备受中外瞩目。xx 自然环境优越,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有沙河、汝河、澧河、甘江河等 31 条河流,大中型水库 175 座,库容 28 亿立方米。境内丛林叠嶂,山峦 起伏,国家 4a 级石人山风景旅游区、石漫滩国家森林公园、白龟山风 景旅游区、昭平湖风景旅游区,山明水秀,交相辉映。 xx 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各类矿藏 57 种,其中原煤储量 103 亿吨, 是华东和中南地区最大的煤田,素有“中原煤仓”之称;盐储量 2300 亿吨,居 xx 省第一位,是我国第二大井盐产地;铁矿石储量 6.6 亿吨, 占 xx 省储量的 76.3%,是全国十大铁矿之一。 xx 工业基础雄厚。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以能源和原材料工 6 业为主体,以煤炭、电力、钢铁、纺织、化工、机电、建材、食品等八 大工业基地为支撑的新兴工业体系。平煤集团是国家确定的发展为超亿 吨大型煤炭生产基地,神马集团是世界三大帘子布生产企业之一,舞钢 公司是国家特宽特厚钢板和特种钢材生产科研基地,姚电公司是华中电 网骨干电厂之一,平高集团是全国三大高压开关制造企业之一,还有中 盐皓龙公司、宝酒集团等一大批在全国、全省都有较高知名度的企业。 2003 年 xx 市被 xx 省确定为中原城市群 9 个中心城市之一。 xx 文化底蕴深厚。春秋时为应国,应国以鹰为图腾,古典汉语“应” “鹰”通假,xx 因此又称鹰城。长城之祖楚长城遗址、北宋汝官窑遗 址、千年古刹风穴寺、香山寺、三苏园、叶县明代县衙等人文景观,闻 名遐迩。一年一度的宝丰马街书会,绵延 700 余年不衰,是我国文化史 上的一大奇观,由此宝丰被中国曲协命名为“曲艺之乡” ,xx 被命名为 “中国曲艺城” 。 xx 人杰地灵。是春秋战国思想家墨子、唐代著名诗 人元结、宋代名将牛皋、清代小说家李绿园等名家的故里,诺贝尔物理 学奖获得者崔琦先生的家乡,世界刘姓和叶姓华人的祖地。 xx 市处于我国经济和科学技术由东向西“梯度推移“的中间地带。它 位于晋豫能源区的南缘,担负着湖南、湖北、广东、广西、上海等省、 市生产、生活用煤的供应任务。是中南地区最大的煤炭基地,又是 xx 省中部的经济重镇。 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肩挑南北、承接东西的中原地区已 成为发达地区经济向内地纵深发展的战略要地。xx 承东启西,交通便 捷,是沿海地區产业由东向西梯次转移的重要连接带,具有无可比拟的 区位优势。2003 年,xx 市被 xx 省确定为中原城市群九个中心城市之 7 一。城市的聚集效益和辐射功能逐渐增强。 鹰击长空,志存高远作为国家重要的新兴能源和工业基地,在 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中,xx 就像一只振翅翱翔的雄鹰,在经济发展 的天空中展现自己的英姿。 1.1.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区的发展,工业产值的增长,城市人 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都对城市基础设施之一 的道路工程有更高的要求。 城市道路是城市的命脉,它是城市的生产、生活的必要条件,它是 制约城市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甚至也构成了关系社会安定的重要因 素。城市道路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产业政策中 已明确为国家重点支持的产业。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城区的发展, 工业产值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都对城市基础设施之一的 道路工程有更高的要求。合理地建设道路工程是国民经济建设发展的前 提,也是保障人民日常生活的基础设施,同时也是对外开放和吸引内外 资金的必要条件。 (1)首先,本工程的修建改善了 xx 市路网结构,对进一步发展完 善 xx 市路网系统,起到了应有的保障作用,改善了五矿、六矿和 xx 市 新老城区的交通出行条件和交通环境,增加了该地区的交通出行能力。 (2)随着路网的完善和车辆行驶外部环境的改善,将会缩短相关 运输线路的距离,避免不必要的绕行,极大地增加了车辆行驶的经济效 益,且在燃油等消耗上也将大大减少。 (3)随着本工程的建设,将会较快地带动本地段区域资源的开发, 8 提高地域经济价值,使其资源得以充分开发利用,并对沿线的开发建设 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4)本工程的建设为改善优化五矿、六矿和 xx 市新老城区的投资 环境,加快 xx 市的现代化建设进程,扩大城镇规模创造了有利条件。 对 xx 市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5)随着本工程的实施,沿线区域的路网结构更加合理,沿线居 民的出行条件大为改善,路网的整体性功能得到发挥。 (6)工程设计遵循既保障效果,又尽可能保护环境的原则,使之 建成后一方面对沿线各类环境的破坏得到及时的预防并及时进行综合处 理,另一方面加强道路沿线环境开发,使之与周围的环境体系溶为一体。 (7)道路是城市各种市政管线的载体,新新路道路以及各种市政 管线的敷设,将极大的提升区域内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 总之,新新路的建设,促进了 xx 市五矿、六矿南北向道路畅通, 完善了城市道路网系统和对外交通系统,对改善周边的人们生活和生产 都将产生积极影响,对区域内的开发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基础设施保证, 对贯彻落实 xx 市城市总体规划,建立高效便捷的快速交通体系,优化 投资环境,带动全市经济发展,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都具有特别重要 的意义,并获得极大的社会、经济、环境效益。 1.1.3 项目研究过程 我院与 xx 市城市规划局于 2009 年 1 月 8 日就 xx 市新新路道路可 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达成协议,随后进行资料收集工作,并四次到到现 场踏勘,在掌握了大量资料并征求了相关部门意见后展开本工程可行性 9 研究报告的编制,于 2009 年 2 月 28 日完成初稿,可研报告于 3 月 5 日 通过专家评审,并根据专家组意见,于 3 月 12 日完成本次修订成果。 1.2 编制依据 (1) 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 (2004) (2) 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 (2002) (3) 市政公用设施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 (2008) (4)项目委托书 (5)规划意见书 (6) xx 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 (2006-2010) (7) xx 市湛河治理工程设计说明书 (光明路桥新华路桥橡胶 坝) (8)新新路地形图 (9)新新路线路工程地质报告 (10)甲方提供的相关资料 (11)实地踏勘考察所得资料 1.3 研究的范围及内容 本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范围,充分结合工程所属城市区域总 体规划和现状地形,满足道路规划宽度和今后的城市规模扩展要求,同 时符合项目委托书所规定的内容和范围,并听取了相关部门的意见。确 定研究的范围为:新新路南起建设路,北至新新街,全长 2716m,道路 红线宽度 45m。道路等级为级城市主干路,横断面采用三幅路形式。 10 编制内容包括:道路、桥涵、雨水、污水、附属工程等。 详细研究 xx 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分析论证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根据交通量分析预测,结合项目的地位和功能,选用合理的建设标准及 规模;利用已有资料和现场情况,提出工程建设方案;进行投资估算和 经济分析,提出研究结论。 1.4 主要研究结论 本报告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经过论证、综合预测后,认为 xx 市新新路的建设是十分必要的,其工程方案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建议 实施。 11 2 现状评价及建设条件 2.1 区域概况 xx 地处中原,早在 8000 多年以前,xx 一带就有人类的活动,境内 发现有新石器时代的里岗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遗址。但在历史 的发展过程中一直未有独立的建制,xx 市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始建的一 座工业新城,现已成为我国著名的煤矿城市之一。 1957 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市建制。1964 年为进行“平煤基地试点” (即煤炭大会战)而将 xx 市设为 xx 特区。1968 年恢复 xx 市。1983 年 实行市管县体制,xx 市辖临汝、鲁山、郏县、宝丰、叶县、襄城 6 个 县,新华、卫东、郊区、石龙区和舞钢 5 个区。1988 年 8 月和 1990 年 9 月,国务院批准临汝县和舞钢区分别改为汝州市和舞钢市,由 xx 市 代管。其中舞钢市实行计划单列。1993 年 9 月,省政府批准将 xx 原郊 区改为城区(后称湛河区)并对三个城区的行政区划做了调整,实行区 带乡体制。1997 年,襄城县划归许昌市代管。 目前,xx 市辖 4 个县(叶县、郏县、宝丰县、鲁山县) 、4 个区 (新华区、卫东区、湛河区、石龙区) 、2 个县级市(舞钢市、汝州市) , 25 个街道办事处,99 个乡(镇) 。 新华区位于 xx 市中西部,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中心, 素有“鹰城明珠”之美誉。管辖 2 个镇、9 个街道,面积 157 平方公里, 总人口 34 万余人。 新华区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基础设施完善。 辖区内铁路、公路纵横交错。东接京广、装甲兵仓库专用线,716 仓库 专用线均在辖区内。平宝公路、平郏公路、平洛公路为主干道的公路四 12 通八达,平临高速公路正在修建。辖区商业繁荣,服务设施齐全,为辖 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同时辐射周边区县。 2.2 道路现状及评价 随着近几年经济的迅速增长,人们的物质生活不断提高,私家车越 来越多,加上五矿、六矿两个国有大型煤矿企业的向外扩展,棚户区的 改造,使之大量的车辆和流动人口涌入新新街地区经商、生活。现状新 新路(五矿路)道路狭窄,由于长年失修及超载车辆的碾压,路面大部 分断裂,路面高低不平,损坏严重。严重影响新新街地区的对外形象, 阻碍了新新街地区的经济发展,给广大人民群众出行带来了许多不便。 2.3 沿线建筑物、文物古迹及附属物现状情况 道路沿线从南到北依次为乌江河、野王村、两处排水渠、程平路、 五矿机械修配厂、架空的热力管道、铁路专用线、六矿生活区。道路两 侧有部分 12 层的砖瓦房。 2.4 沿线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 (1)气候气象 xx 市地处暖温带,为大陆性季风气候区。雨水充沛,日照充足, 热量资源丰富。由于受季风影响,冬季盛偏北风,夏季盛行偏南风,随 着冬夏季环境转换,四季明显。 xx 市累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在 112.12 到 121.49 千卡/平方厘米之 间变化。总辐射量有明显年变化,冬季最小,夏季最大。月辐射量最大 13 值出现在 6 月,最小值出现在 121 月。 xx 市累年平均气温在 14.216.3之间,最低气温在 1 月,月平 均温度 0.51.3之间,最高气温在 7 月,月平均温度 27.029.5 之间。 xx 市全市降水量分布不均,山地多于平原,南部多于北部,西南 部最多。年平均降雨量最多的是舞钢市,达 984.3 毫米,最少是汝州市, 为 649.3 毫米。800 毫米的降雨量线大致沿鲁山县北界沙河一线, 通过市区中部。由于受季风气候和地形条件的影响,舞钢市南部和鲁山 县西南部,形成了 xx 省中南部的两个暴雨中心。 xx 市初霜日在 10 月 26 日11 月 17 日之间,终霜日在 3 月 16 日 3 月 31 日之间。全市霜期为 134152 天,有霜日为 4368 天,无 霜期为 214231 天。 xx 市属季风气候。西北部以西北风为主,频率在 12%17%之间, 东南部舞钢市盛行西南风,频率为 8%,其它县区盛行东北风。冬、春 季风速较大,秋季风速较小,8、9 月达极小值。年平均风速郏县、宝 丰县及中部的叶县较大,为 2.9 米/秒;南部的舞钢市和西部的鲁山县 最小,分别为 2.2 米/秒、2.4 米/秒。中心市区、汝州市为 2.6 米/秒、 2.7 米/秒。 (2)水文 在勘察深度范围内未见地下水,地下水位埋藏较深,以为岩溶裂 隙和构造水为主;个别钻孔见水,多为上部滞水,根据区域水文地质资 料,该区内的水质类型为 hco3(ca、mg)型水,ph 值为 7.1 左右, 为可饮用淡水。 14 按地下水侵蚀性标准判定,该区域地下水对混凝土不具腐蚀性, 对混凝土中钢筋不具腐蚀性,对钢结构有弱腐蚀性。 该项目区域属淮河水系,乌江河为区内主要河流,均呈西北至东南 流向。 (3)地质 线路勘察深度范围内揭露土层,上部分为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和 山前冲洪积层,下部为上更新统冲洪积层,其上部以粉质粘土为主。下 部以卵石层为主,岩性为灰岩和石英砂岩,沉积韵律明显,地层层位变 化不大,各土层层位稳定。根据钻探结果,线路区在钻探揭露范围内, 共分 4 工程地质单元层(不包括亚层) 。现自上而下分述如下: 第工程地质单元层:杂填土(q4ml) 该地层为分布不均,以北部地表较多,该层稍湿,松散状,为路 基不良土层,应清除。 第-1 工程地质单元层:卵石(q24alpl) 该地层为山前冲洪积而成,灰褐色,稍密-中密状,母岩成份以石 英砂岩为主,=510cm,少量达 30cm 左右,多为粉质粘土充填,本 层层厚 2m 左右,基本承载力容许值fa0=300 kpa 第工程地质单元层:粉质粘土(q24alpl) 该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地层,该地层为山前冲洪积而成,地层坡 角平缓, 地层较稳定,物理状态以可塑状为主,局部硬塑,本层层厚 0.44.6m,含水量 18.825.9,平均值为 22.3,孔隙比为 0.616 0.795,平均值为 0.698,液性指数 il为-0.1760.752,平均值为 0.369,压缩模量 es0.1-0.2为 3.87.70mpa,平均值为 5.05mpa 左右,快 15 剪粘聚力 c 为 8.217.5kpa,平均值为 12.9kpa,内摩擦角 为 6.0 13.8,平均值为 9.9,基本承载力容许值fa0=210 kpa。 第-1 工程地质单元层:粉质粘土(q24alpl) 该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地层,该地层山前冲洪积而成,地层坡角 平缓,地层较稳定,物理状态以硬塑状为主,局部坚硬,该层物理力学 性质为:含水量 21.126.1,平均值为 24.0,孔隙比为 0.704 0.874,平均值为 0.771,液性指数 il为-0.0070.265,平均值为 0.129,压缩模量 es0.1-0.2为 4.487.22mpa,平均值为 5.85mpa 左右, 快剪粘聚力 c 为 18.131.0kpa,平均值为 24.5kpa,内摩擦角 为 15.218.4,平均值为 16.8,基本承载力容许值fa0=260 kpa。 第工程地质单元层:粉质粘土(q3alpl) 褐黄棕黄色,硬塑,局部坚硬,该层含较多钙核,=0.5 2.0cm,含量 30 左右,其物理力学性质指标为:含水量 15.928.9,平 均值为 23.0,孔隙比为 0.6210.882,平均值为 0.741, 液性指数 il 为-0.5510.477,平均值为-0.036,压缩模量 es0.1-0.2为 3.04 15.57mpa,平均值为 8.87mpa,快剪粘聚力 c 为 18.738.6kpa,平均 值为 32.4kpa,内摩擦角 为 12.826.2,平均值为 20.6,基本承载力 容许值fa0=320 kpa。 第工程地质单元层:卵石(q3alpl) 黄褐色,稍湿,中密密实,母岩成份有石英砂岩、灰岩,=5- 15cm,最大达,含量 70左右,磨圆度一般,级配一般,粉 质粘土充填,基本承载力容许值fa0=650 kpa。 线路勘察中未发现特殊性岩土(湿陷性黄土、膨胀土、污染土、动 16 土等)存在,在线路 k0+920-k1+200 区段为煤矿采空区,地面已沉陷 约 2 米,因此建议此路段在施工中和竣工后应加强沉降观测工作,发现 问题及时采取措施。 (4)地形地貌 拟建项目位于 xx 市西部,地处熊耳山山前冲积平原和淮河路冲积 平原的过度地带,地势较平坦,北高南低,海拔标高 91-137m,自然 坡降千分之十七。 (5)地震烈度区划 xx 市位于华北地震区华北平原地震带的南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 国国标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01) ,项目区域抗震设防烈 度为 6 度区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 0.05g。 (6)区域稳定性评价 根据历史重演原则和构造类比原则,以及潜在震源区内地震活动参 数与地震危险性分析,考虑到地震烈度衰减等因素,并结合地下水埋藏 条件,土层粒度组分,可确定该路区处于地震安全稳定区。 17 3 道路规划及道路交通量预测 道路规划以xx 城市近期建设规划 2006-2010和项目委托书、 规划意见书等为依据。 3.1 预测时期 预测年限为项目建成后 20 年。本项目建设工期为 2009 年 4 月至 2009 年 12 月,2010 年 1 月道路开放交通。因此交通量预测年限为 2010 年2030 年。结合本项目分期实施的阶段划分,报告确定预测特 征年为 2010 年、2015 年、2020 年、2030 年。 3.2 交通流量增长率预测 3.2.1 机动车交通量增长率预测 影响道路交通流量增长率的因素很多,通常情况下,车辆交通的增 长率与国内生产总值相接近,由于我国正处于一个经济快速发展时期, 目前增长率很高,从长远情况看会适当降低。综合 xx 市和周边城市的 有关资料,确定项目路段各年段交通量增长率如下: 2010 年2015 年:10% 2015 年2020 年:8% 2020 年2030 年:6% 3.2.2 自行车交通量增长率预测 新新路的修建,将提高该地区的投资力度,加大该区域的人口流动。 但随着道路及其配套设施的完善,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自行车的使用 将会大大减少,更多的人将会采用私家车或公交车的出行方式,由于该 区域人口的增多,自行车交通量还是会有一定量的增长,预测增长率结 18 果如下: 2010 年2015 年:6% 2015 年2020 年:4% 2020 年2030 年:2% 3.3 交通量预测结果 根据 xx 市客流量和货流量的情况,预测五矿、六矿、新老城区机 动车保有量将在今后不断增长,机动车出行次数也将随之增长。随着道 路交通流量的增加,高峰小时所占交通流量比例逐渐减少。 根据客货流量预测交通量,2010 年的新新路单向机动车高峰小时 交通量为:412pcu/h;自行车高峰小时交通量为:586veh/h*m。交通量 预测年限为 2010 年2030 年。结合同类城市经验,预测结果见下表: 机动车高峰小时交通量: 年份 2010201520202030 高峰交通流量 (pcu/h) 4126649761748 自行车高峰小时交通量: 年份 2010201520202030 高峰交通流量 (veh/h*m) 5867849541163 3.4 通行能力分析 机动车道路服务水平分为 a 至 f 六级。一般描述为:a 级服务水平 的交通状态为自由流;b 级服务水平交通状态处于稳定车流,稍有延误; c 级服务水平交通状态处于稳定车流,能接受的延误;d 级服务水平交 19 通状态处于稳定车流的临界状态,能忍受的延误;e 级服务水平交通状 态处于不稳定流动状态,拥挤,不能忍受的延误;f 级服务水平交通状 态处于强制流状态。自行车道路服务水平分为优、良、中、差四个等级, 一般交通状况为:优为车速任意,自行车的横向空间不受限制,骑车自 由;良为车速与自行车横向空间略受限制,行人能穿越;中为车速密, 行人不易穿越,骑车时受到约束,不能自由骑,但能忍受;差为拥挤或 阻塞,行人不能穿越。各级服务水平控制指标见下表: 机动车道路服务水平: 服务水平 abcdef 范围值 0.10.10.30.30.60.60.80.81.0 阻塞 本项目道路采用级城市主干路标准,并根据各道路性质和服务同 地范围等,确定机动车道路服务水平等级为:一般水平 c 级,最低水平 d 级。 自行车道路服务水平: 服务水平优良中差 行程车速(km/h) 151114610 6 路段0.5 0.50.690.70.9 0.9 饱和度 交叉口0.4 0.40.50.60.8 0.8 分析交通情况时,自行车道路服务水平等级采用等级“良”作为规 划依据。 可能通行能力指通常情况下,单位时间通过道路某一断面的最大可 能车辆数,我国城市道路设计规范中规定,路段可能通行能力即为 较长路段的畅通无阻的连续行驶车流的通行能力。 设计通行能力是指道路交通的运行状态保持在某一服务水平时,道 20 路上某一路段的通行能力。根据相关资料,设计车速为 50km/h 的一条 车道可能的通行能力为 1690pcu/h,设计车速为 30km/h 的一条车道可 能的通行能力为 1550pcu/h。 因交通运行过程中受诸多因素的影响,需对路段设计通行能力进行 修正。 一条机动车道的设计通行能力 nm: nm=aaackmnp 式中: ac机动车道的道路分类系数:快速路取 0.75,主干道取 0.80,次 干道取 0.85,支路取 0.9。 aa交叉口折减系数:该系数取决于道路交叉口间距、行车速 度、交叉口信号设置和车辆种类、车辆启动、制动时的平均加、减速等 因素。以城市道路设计规范为参考,主干道取 0.68,次干道取 0.56,支 路取 0.5。 km多车道折减系数:内侧笫一车道不折减,系数为 1.0,第二车 道折减系数为 0.85,第三车道折减系数为 0.79,第四车道折减系数为 0.61,第五车道折减系数为 0.52,所以单向两车道折减系数为 1.85, 单向三车道折减系数为 2.64,单向四车道为 3.25,单向五车道为 3.77。 根据以上资料,计算单向机动车道设计通行能力见下表: 21 单向机动车道设计通行能力 道 路 分 类 单向车 道数 ckm np (pcu/ h) nm (pcu/h ) 40.80.683.2516902988 30.80.682.6416902427 20.80.681.8516901701 主干路 10.80.681.01690919 单向自行车道设计通行能力 道路 分类 单向车 道数 b npb (veh/h*m) nb (veh/h*m) 40.812003840 30.812002880 20.812001920 主干路 10.81200960 注:考虑平面交叉口影响 3.4.1 道路通行能力分析 道路具体横断面(推荐横断面)布置见下图: 22 新新路为级城市主干路,机动车设计车速 50km/h,单向三车道 设计通行能力为 2427pcu/h,每侧自行车道也为三车道,设计通行能力 为 2880veh/h*m,根据交通量预测,到 2030 年,新新路(单向三车道) 单向机动车高峰交通量将达到 1748pcu/h,自行车高峰交通量将达到 1163veh/h*m。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新新路设计横断面能够承担机动车和自行车 交通量日益增长的需求。所以新新路道路横断面设计上是合理的。 23 4 采用的规范和标准 4.1 规范 (1)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市建设部分) (3)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 (4)城市道路设计规范(gjj37-90) (5)城市道路与桥梁设计规范 (6)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 (jtg d40-2002) (7)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jtg d50-2006) (8)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jtg f30-2003) (9)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jtg f50-2004) (10)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jtg d30-2004) (11)城市桥梁设计准则(cjj-93) (12)城市桥梁设计荷载标准(cjj-77-98) (13)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 (14)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 (jtg d61-2005) (15)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 (jtg d62-2004) (16)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 (jtg d63-2007) (17) 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 (jtj041-2000) (18) 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 (19)道路工程术语标准 (cbj124-88) (20)道路工程制图标准 (gb 50162-92) 24 (21)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 (jgj 50-2001) (22)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 (cjj-45-2006) (23)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 (cjj 75-97) (24)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 (gb 5768-1999) (25)公路交通工程施工标准规划汇编 (26) 铁路桥涵设计基本规范 (tb10002.1-2005) (27) 铁路桥涵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tb10002.3-2005) (28) 铁路桥涵地基和基础设计规范 (tb10002.5-2005) (29) 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 (gb50111-2006) (30) 工程建设强制性条文 (铁路工程部分) (31) 铁路技术管理规程 (2007) (32)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 (gb50289-98) (33)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4-2006) (34) 埋地排水用钢带增强聚乙烯螺旋波纹管管道工程技术规程 (cecs 223:2007) (35) 埋地硬聚氯乙稀排水管道工程技术规程 (cecs 122:2001) 以及其它有关排水、环保、节能、消防等规范和标准。 4.2 工程设计标准 道路标准:级城市主干路 道路规划红线宽:45m,建筑控制线宽 65m 25 交通饱和设计年限:主干路为 20 年 路面结构设计年限:15 年 设计车速:50km/h 路面设计荷载标准轴载 bzz100 26 5 工程建设必要性论证 5.1 是未来城市土地开发建设的需要 xx 市新新路现状道路和市政管线基础设施很不完善,无法满足城 市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和人们生活的需要,严重制约了沿线的土地开发 和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的提升。 道路的修建和市政管线的敷设,是城市土地开发利用的最基本条件, 也是当前土地批租、转让等土地经营管理的先决条件。道路系统完善后 由于交通环境改善,土地增值,可以促进片区土地开发,必将有效带动 道路两侧用地的开发和经济开发区整体经济的发展,并将极大改善 xx 的市容市貌,提高 xx 市整体品味。 5.2 是改善城市交通环境,支撑城市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 随着道路网络的建设,解决了道路的交通问题,改善了居民的出行 方式和出行环境,缩短了相关运输线路的距离,避免不必要的绕行,极 大地增加了车辆行驶的经济效益。并且完善了城市的道路交通系统,提 升了道路沿线居住用地的开发性能,较快地带动 xx 市,特别是五矿、 六矿的资源开发,提高地域经济价值,使其资源得以充分开发利用,并 对沿线的开发建设具有指导作用。 道路交通是城市的命脉,城市经济的发展对城市道路交通有着很强 的依赖性,它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它是制约城市经济发展的决 定性因素之一,甚至也构成了关系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道路交通是城 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产业政策中已明确为国家重点 支持的产业。合理的完善道路交通系统是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也 27 是保障人民日常生活的基础设施,同时也是对外开放和吸引内外资金的 重要条件。 本次道路工程的建设为改善优化五矿、六矿地区及道路沿线的投资 环境,加快该区的现代化建设进程,扩大城镇规模创造了有利条件。对 xx 市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5.3 是满足城市交通顺畅,改善 xx 市日益增加的交通压力的需要 根据区域内道路交通量分析和预测数据分析,本次工程按照道路规 划宽度实施,项目建成 20 年内,道路可以满足交通流增长的需要,但 是远期应不断完善该区域的道路网络,配合以行之有效的交通管理措施, 或对本项目进行升级,以满足交通流量的不断增长,提高道路的服务水 平。 5.4 是促进城市工农业生产和改善居民生活水平的需要,并为五矿、 六矿与新老城区交通联系增加一条重要通道 本次道路工程的实施,首先改善了五矿、六矿及沿线区域居民居住 环境,缩短了五矿、六矿居民的出行时间,不仅增进了五矿、六矿与新 老城区的联系,方便了该区居民通行,完善了 xx 市道路路网,也密切 了与外界的联系,对 xx 市,特别是五矿、六矿的长远发展和该区域居 民的生活环境带来极大地促进作用。 其次,随着本次道路工程的实施,相关的配套管线等市政基础设施 的实施及完善,将彻底改善道路沿线居民的生活环境,提高沿线居民的 生活质量。 28 本项目实施后,改善了五矿、六矿的区位条件,优化了该区的整体 投资环境,有利于提高该区对新增投资项目的吸引力,有利于整个矿区 向产业高度集中、分工更加专业、产业规模更加庞大的综合性方向发展, 促进矿区发展战略的实现。 另外,目前 xx 市正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大力推进城镇 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本项目实施后,大力改善沿线区域经济发展条件 带来工业发展并推动城镇化建设的同时,将把道路沿线居住区和外界更 便捷地联系起来,极大程度方便道路沿线居民的出行,给他们的就业、 经商、就学、就医等带来方便,改善群众的生活条件,为城市发展建设 提供基础设施保证。 5.5 是美化城市环境的需要 作为城市道路,其主要功能是交通,但其地上部分可成为美化城市 环境、改善城市形象的载体,其地下则又为各种管线的敷设提供空间走 廊。 非机动车道、人行道、路灯、绿化带等辅助设施的完善也更大地保 障了沿线居民的出行安全。通过道路绿化带的设计可以起到改善环境、 净化空气的作用,设置在外侧的人行道和行道树对于居民来说,既可以 是自由出入休息休闲林荫带,又是能有效防止和减少车辆废气、噪音空 间隔离带。能够起到美化城市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改善城市形象 的作用。道路也为区域市政管线的埋设提供机会,有利于完善区域给排 水、电力、燃气、热力等市政管线,改善区域环境卫生质量。 29 6 工程方案内容 6.1 方案设计原则 (1)按照xx 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 2006-2010 、项目委托书等和 现状地形等确定道路类别、级别、红线宽度、横断面类型、地面控制标 高、地上杆线与地下管线布置进行道路设计。 (2)按交通量大小、交通特性、所处位置特点等进行路面结构设计, 并符合环境保护要求。 (3)努力处理好近期与远期、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在重视经济效益 的同时,兼顾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 (4)综合考虑各分项工程的建设投资、运转效益与养护费用等关系, 正确运用各专业项目的规范指标。 (5)使道路的平面、纵断面、横断面相互协调,道路标高与地面排 水、地下管线及桥梁等构筑物相互配合,妥善处理地下管线与地上设施 的矛盾,贯彻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避免反复开挖所造成的严重浪费。 (6)按照交通工程的要求,正确处理人、车、路、环境之间的关系, 努力实现道路绿地与环境美化的完美结合。 (7)在道路设计中考虑残疾人的使用要求。 6.2 总体方案 6.2.1 总体布置 根据xx 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 2006-2010 、项目委托书及现状道 路走向和沿线地形确定的道路线形,本工程南起建设路与纬一路交叉口, 北至新新街,道路全长 2716m,规划红线宽度 45m,道路两侧建筑控制 30 线宽 65m。 6.2.2 交通节点设计 根据xx 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 2006-2010及现状地形图,新新 路除与平煤集团铁路专用线相交采用下穿外,其余路口交叉均为平交。 6.2.3 工程建设范围及规模 根据项目委托书要求,新新路南起建设路与纬一路交叉口,北至新 新街,道路全长 2716m,规划红线宽度 45m。横断面在红线范围内布置。 本次建设包含道路、桥涵、雨水、污水、附属工程等。 6.3 道路工程 6.3.1 道路平纵横设计 6.3.1.1 平面设计 本工程道路的平面线形、平面位置、道路走向均以xx 市城市近 期建设规划 2006-2010 、项目委托书要求及现状地形图为依据,结合 道路红线宽度、沿线构筑物和建筑物,为了减少拆迁、降低工程投资的 同时保证线形的平顺进行设计。 新新路南起建设路与纬一路交叉口,北至新新街,道路全长 2716m,规划红线宽度 45m。 6.3.1.2 横断面设计(方案比选) 方案 宽度(m) 组成 方案一(推荐方案)方案二 中央分隔带无 5.0 机动车道211.022.0211.022.0 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分隔带23.06.0无 非机动车道24.59.0无 31 人行道24.08.029.018.0 红线 45.045.0 新新路是一条南北向主干道,是五矿、六矿和新老城区的主要连接 线。主要负责 xx 各功能组团之间的交通联系,道路交通功能和其服务 用地的性质决定了其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交通量都较大,机动车与 非机动车分离、非机动车与行人分离,能够有效降低三者之间的互相干 扰,对保障交通顺畅较为有利,非机动车和行人混行在车辆停放管理不 到位时,车辆的乱停乱放现象较为突出,造成三者交通的混乱,且从在 郑州市的实际使用效果来看,使用效果一般。根据交通流量预测结果, 双向六车道能够满足交通需求,考虑到视觉效果、行车安全、管线铺设 等因素后,推荐方案一。 推荐方案机动车道为双向六车道。 机动车道、绿化带、非机动车道以 1.5%的横坡坡向道路两侧,人 行道以 1.5%的横坡坡向路中。 平面设计中根据级城市主干路的设计要求,按照一次设计,分期 实施的原则,设计交通信号灯管理交通。规划路与新新路交叉口预留, 本次采用直线通过的方式,方便将来规划路施工衔接。 根据相关规范和实际需要,公交港湾、站台设于机动车道外侧绿化 隔离带上。人行道上设置盲道和残疾人坡道,方便残疾人出行。 6.3.1.2 竖向设计 新新路沿线地势北高南低。本次竖向设计综合考虑现状地形,结合 相交现状道路高程、两侧建筑物高程、满足下穿铁路净空要求和乌江河 防洪要求,填挖方工程量、排水工程等因素,确定道路最大纵坡为 32 4.125%,最小纵坡为 0.31%。 6.3.2 道路交叉口设计 根据xx 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 2006-2010及现状地形图,新新 路除与平煤集团铁路专用线相交采用下穿外,其余路口交叉均为平交。 6.3.3 路基、路面设计 6.3.3.1 路基工程 道路处于煤矿采空塌陷区内,沿线大都是旱地农田,结合新新路地 质勘察报告,确定该路区处于地震安全稳定区。沿线路分布的地层比较 简单,全部为第四系淮河冲积物,主要岩性为粉质粘土、杂填土。地基 情况基本良好,一般在 150200kpa,地基承载力满足道路设计施工要 求,在清除地表耕植土、杂填土后,根据设计高程平整压实后,可作为 天然地基。线路内地下水赋存于第四系松散的孔隙之中,属潜水,由于 乌江河长期流水渗入地下及大气降水渗入是主要补给源,蒸发和人工开 采是主要排泄形式,水位埋深 6.67.0m 左右。 对路区内沟塘、洼地处上部地基土较软弱,对沟塘,洼地等积水地 段,施工中应做好横向排水和通水,排除地表积水,清除表层不良土壤, 下层路基应采用渗水材料填筑,可用砂砾石换填,土工织物等措施进行 处理,在线路 k0+920-k1+200 区段为煤矿采空区,因此建议此路段在 施工中和竣工后应做好沉降和稳定观测,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 路基回填土的选择有两方案: (1)采用素土回填,直接采用素土回填,土源充足,施工简单, 技术成熟,工程质量有保证,且费用不高。 (2)采用煤矸石回填,用煤矸石作为回填土,xx 煤矿较多,煤矸 33 石产量大,便于就地取材,废物利用。 用煤矸石作为回填材料,一般要采用一定剂量的石灰、水泥或粉煤 灰综合稳定后才能保证路基整体稳定性,综合造价比素土高,推荐回填 材料采用素土。 6.3.3.2 路面工程(方案比选) 水泥混凝土路面具有使用年限长,维修费用低,排水快速等优点, 但这种路面前期投资大,面层一旦破坏,维修也较困难,对城市市政管 线的维修等易破损路面的行为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行车舒适性差,噪 声大,施工时也不如沥青路面方便,因此这种路面多用在公路上或者交 通量不大、城市市政管线干管较少的一幅路形式的城市次干道或支路上。 沥青路面有着施工方便,行车舒适,噪声低,维修养护便捷,可以 分期施工等特点,和周边环境较为和谐,视觉效果较好,但它也有使用 年限较短,维修养护费用较高,排水慢等特点,适用于各级城市道路的 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 根据新新路的实际情况,结合水泥混凝土路面和沥青路面的优缺点、 交通量预测,经路面结构计算,综合考虑后确定选用沥青路面。 (1)机动车道路面结构: 结构层位结构层类型及厚度 上面层4cmac-13 细粒式沥青混合料 下面层6cmac-16 中粒式沥青混合料 下封层0.6cm 乳化沥青(厚度不计) 18cm 水泥粉煤灰稳定碎石 基层 18cm 水泥粉煤灰稳定碎石 底基层18cm 石灰粉煤灰稳定土 总厚度 64cm 34 (2)非机动车道路面结构: 结构层位结构层类型及厚度 面层5cm 厚细粒式沥青混合料 下封层0.6cm 厚乳化沥青(厚度不计) 基层18cm 厚水泥稳定碎石 底基层18cm 厚石灰粉煤灰土 总厚度 41cm (3)人行道路面结构: 结构层位结构层类型及厚度 面层6cm 厚环保砖 垫层2cm 厚水泥砂浆 基层20cm 厚石灰粉煤灰稳定土 总厚度 28cm 侧、边石采用 c30 混凝土预制。 道路两侧人行道铺设盲道,任何构筑物不得占压盲道,在盲道转向 或断开处应设置提示盲道。道路交叉口、沿线单位进出口处均应设置残 疾人坡道。 35 6.4 桥涵工程 新新路主线沿线跨越乌江河、穿越平煤铁路专用线。于 k0+303.5 处跨越乌江河,于 k2+018 处下穿铁路,于 k0+898.152 处跨越沟渠。 6.4.1 乌江河桥 6.4.1.1 技术标准 (1)设计荷载 汽车荷载:城 -a 级 人群荷载: 3.5kn/m2 (2)设计车速: 50km/h (3)抗震设防烈度为 7 度 (4)设计洪水频率: 百年一遇 (5)通航要求:无 6.4.1.2 乌江河桥梁工程设计 (1)概况 新新路于 k0+303.5 处跨越乌江河,河道中心线与道路前进方向右 侧成 105 度夹角。根据测量资料及水利部门所提资料,桥位处乌江河河 道已按照二十年一遇防洪等级进行过河道治理,底宽 16m,边坡坡度 1:2.5。南堤高程 94m 左右,北堤高程 93m 左右,河底高程 87.5m 左右。 (2)桥梁防洪 根据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条文 ,桥梁设计宜采用百年一遇的洪 水频率。防洪标准较低的地区,若按百年一遇的洪水频率设计,导致桥 面高程较高而引起困难时,可按实际情况考虑,但仍须确保桥梁结构在 百年一遇洪水频率下的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