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让语文课堂成为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主阵地.doc_第1页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让语文课堂成为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主阵地.doc_第2页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让语文课堂成为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主阵地.doc_第3页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让语文课堂成为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主阵地.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让语文课堂成为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主阵地【内容摘要】在我们一次大型的语文教研活动中,从学生人文精神的现状反观我们的教学实践,教育日渐丧失了培养具有高贵灵魂的人的功能,成为一种理性工具。把人文思想渗透在语文教学中,让语文课堂成为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主阵地,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通过一年多的实践总结出可通过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营造和谐与亲善的人文教学环境;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精神素养等,引导学生求真、求善、求美,学会做人,使他们真正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质。【关键词】语文教学 渗透 人文精神记得2009学年第二学期第六周,是我们语文组的教研周,我们组就杨绛的老王一文进行“同课异构”活动,作为语文组的一份子,在自己开完公开课后并积极去听组内其他同行的每一节公开课。一天,我去听其中一位教师上老王这课。课文主要讲杨绛女士一家与老王之间的来往及感情。课文有这么一段:在物质极度匮乏时期,单身老王在自己生命即将结束之时,把自己仅有的一些鸡蛋和香油送给杨绛女士一家,文中的“我”要给老王一些钱,老王说他不是要钱。过了十来天,“我”才知道,老王从“我”家回来的第二天就去世了。每想起老王,“我”总觉不安。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课堂上,教师提了两个问题:第一,老王为什么要给“我”家送鸡蛋?第二,作者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有的学生说:“他快要死了,不需要营养了。”有的学生说:“钱先生家有钱,他巴结人家,想让人家照顾他。”至于第二个问题,学生的回答更让人摸不着头脑。 学生的回答使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后来几天也有几位老师在课堂中发生大同小异的情况)然而这些情况都在学生认真预习,老师精心备课,精心设计预案的前提下,在对该文做了必备步骤做了蓄势的情况下发生的情景。因此我不断地拷问自己学生同情心的堵塞、悲悯情怀的缺失其原因何在?是我们老师自己没有领会课文的人文精神?还是他们90后的人不谙人情世故,不能真正理解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所有这些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在经济腾飞的今天,人们的物质需求不断得到满足,但人们也越来越发现,比物质匮乏更严重的是精神的空虚、失落和彷徨。在时下的流行文化中,对人生存意义的追问,对存在真相的探察,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对个人的人格操守和道德关怀正在不断受到肆意的放逐。这一切同时也冲击着我们广大的教师,从我们的学生人文精神的现状反观我们的教学实践,教育更多地交给学生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满足学生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获得生存的技能,忽略了对学生的人文精神进行热切的关注和培养,教育也日渐丧失了培养具有高贵灵魂的人的功能,成为一种理性工具。有鉴于上述的情形,语文老师以语文课堂这个得天独厚的主阵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以形成学生良好的品格,意义非凡。下面谈谈我是如何让语文课堂成为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主阵地的:一、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让学生接受人类传统文化和高尚精神的熏陶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的内心世界是一刻也不会平静的,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情感共鸣、适时的感情渲泄,以满足他们树立信心、摆脱逆境、显示才华的需求。但学生经历单一、思想单纯、生活单调,很容易在物欲膨胀,人性贬值的现代大众文化的狂潮面前茫然失措,迷失自我。因而,正要对他们进行思想的启迪、情感的陶冶和精神的铸炼,让他们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和熏陶,使他们于潜移墨化中修身养性,形成健康人格以终身受益。语文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因素,如:勾践的“卧薪尝胆”,孟子的“舍生取义”, 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以及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于谦的“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等。可见,语文教材中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丰富人文内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人文精神,就应立足课堂,把握教材,挖掘其中人文火花,使学生在对教材内容的咀嚼、体验中,感受到人生智慧,从而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人格。首先,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人物,理解并感悟人物的情感和精神境界。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不少饱满生动,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故乡中那项戴银圈、手捏钢叉的小英雄少年闰土,阿长与那善良质朴的阿长,蜡烛里坚强、勇敢的南斯拉夫母亲等等。通过对这些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的学习,使学生陶冶了情操,提升了文化品位,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八年级课文背影是篇闪烁着人文精神的好文章。课文刻画了一位苍老而可敬的父亲,他的眼神、他的手势无一不在向我们展示他对生活的热爱和真挚的父子之情。对于这篇课文的教学,我们可以重点抓住对父亲形象的学习,引导学生从父亲形象入手,体味情感,得到精神熏陶。在圈划写父亲的句段的基础上,请学生深情朗读、仔细品味,体会父爱伟大感人;而后请学生联系自己与父母相处生活经历谈体会,受到教育。这样,从对文本人物关注、学习,感受到文本人物情感,再到联系自己生活,思想认识上得到了提高,使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人文精神。 其次,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有不同的性格风貌,不同的人阅读会有不同的感受、理解。对于每位读者来说,文本应处于一种潜在的状态,不同的人去赏析,应呈现出主题的多意性,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教师应确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本着为了学生全面发展,尊重学生个体,倾听学生心声,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教材、质疑教学参考标准答案,敢于发表个性化见解,培养人文精神。九年级课文杨修之死教学内容结束时,我请学生谈谈:关于杨修的死因,历史上有很多争议。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过于杨修自己,还有人认为另有它因,你持哪种观点呢?问题一出来,同学们马上泾渭分明,出现两种不同答案。杨修之死,一方是由于杨修恃才放旷,终于招致杀身之祸。一方是杨修被杀的根本原因还是他在大是大非和重大问题上不能与曹操保持一致,甚至离心离德。对于学生的不同答案,我不马上下结论,而是要求他们在课文中寻求证明他们观点的依据,来支撑自己论点。并要他们就对问题不同理解出发,归纳本文中心意思。学生们情绪高昂,兴致勃勃地投入了学习中。交流时,两组意见不仅都找到了证据,而且都自主归纳了课文中心。并且他们通过合作把两种观点作了适当的融合,得出杨修之死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觉得,他们归纳得好极了。诚然,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有对文本的不同理解,教师要尊重他们的个性化理解,肯定学生使学生健康、和谐发展。 再次,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展语文教材,培养人文精神。语文课是培养人文精神的主阵地。语文课程资源不能局限于课内教材,要挖掘课外生活资源,拓展语文教材、培养人文精神。具体做法有:其一,印发与教材作品有某方面联系的时文、美文,进行阅读,让课堂教学充满鲜活之气。如教八年级课文背影时,印发材料父爱如山,母亲等文章,从中心,材料,表现手法等进行比较教学,学生既学习语文知识,又受到精神熏陶、心灵感悟;其二,由课内延伸到生活,培养人文精神。鉴于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学习的过程应是生命活力四射,思想像水流涌动的过程,语文学习应是生机勃勃的。我在教说明文中国石拱桥时,第一节课引导学生熟读课文,搞清脉络,第二节课让学生用卡纸制作拱桥,并就自己制作的拱桥,让学生用学到的说明知识,介绍其特点,这样,把教材内容和生活实物联系起来,不仅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和语言的进一步理解,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探究,培养了人文精神。其三,从窥一斑到知全豹,培养人文精神。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几篇课文节选于文学名著。智取生辰纲选自水浒;香菱学诗选自红楼梦;范进中举选自儒林外史等。文学名著凝结着民族文化和民族智慧,是培养人文精神的良好途径。而对于现在的中学生,尤其是农村学生,大多没有通篇读过。为了使学生能通过读教材文章促进对课外名著地关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以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课文刘姥姥进大观园,可让学生组成小组自定探讨内容,分头查资料,作记录,最后总结同学们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极高的热情。这样的课不仅使学生在自己探究过程中获取了知识,学会了学习合作,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习兴趣,让学生在闲暇时自觉拿起名著、好书去读,在经常性的阅读中领略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深厚人文底蕴,培养人文精神。二、营造和谐与亲善的的人文教学环境,力求让语文贴近学生的心灵世界与情感世界作为语文教师,要变革语文教学观念,不断探索灵活、创新语文教学方法,营造人文氛围,让学生主动、自由地学习、探究、发展。 第一,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存疑促思,主动学习。在语文课堂上,通过教师引导,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探究者,品尝到主动学习的成功,满足发展的基本需求。 语文教学中,要以文本为纽带,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并开展深入探讨。学生的自主探究要立足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跳出教材,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既学到了知识,增强了能力,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朱熹说: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从无疑到有疑,就是探究学习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学中做,在做中学,注重自主探究,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引发思考,培养主动学习的能力。 巴浦洛夫说: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学贵有疑,学则须疑,常有疑问,才能思考,常有思考,才能主动学习。如:课文故乡中杨二嫂形象的学习,在熟悉了课文内容基础上,可请学生划出杨二嫂年轻时和现在的两幅肖像(人物外貌描写)。在朗读后,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探索,提出质疑。学生们积极投入探究活动中。问题汇总交流时,出现了不少有深度的问题,比如:年轻时杨二嫂为什么要涂脂抹粉,整日坐在豆腐店里?二十年间,她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变化?等等。而后,要求学生自选题目,小组讨论,分析,解疑。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为学服务,体现了人文关怀。 第二,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注重情感体验及培养审美情趣。文章不是无情物,言为心声嘛。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经典作品,细细品读,你会油然体会到其中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与情致:那深切的爱子之情,那勇于牺牲的强者形象,那富有爱心的美好心灵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借助文本传递的情感,唤醒学生内心体验,披文入情,使文本传达情感与学生独特情感体验融合起来,促进学生思想认识的提升,以此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如:在教每周一诗时,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体会诗中深邃的意境,品味诗中隽永的意韵,感受作者博大的情怀。诗歌敕勒歌描绘了大草原雄奇壮观的独特风光,牧民生活富裕、安乐的动人画面。教学时,可在了解了民歌内容基础上,通过齐读,分组读,同桌接读,小组接读等多种朗读方式,反复吟读,使学生进入诗歌所写氛围,感受到作者的情感,身心得到陶冶。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从兴趣入手,注意唤醒学生生活体验,在情感体验中,使学生对课文中有了深刻、自我的理解。还有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等多种形式、手段营造一个文本美的氛围,挖掘文字美、语言美,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使学生的心灵、思想与智者、伟人说话和交流,来感受先人的睿智和人格魅力,从而达到提升审美能力,塑造健全人格的魅力。 第三,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作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和健康的人格品质。作文其实就是说话,作文与做人是密不可分的。古人说:“心生而里,言力而文明,自然之道也。”鲁迅先生说,作文“固然要有精熟的技巧,但更须有进步的思想与高尚的人格”。可见,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生的人文关精神,应让学生开阔胸襟,学会关怀,找到写作的内在力量。一次成功的写作往往是热情参与的结果。如果学生精神世界过于贫瘠、过于匮乏的,不关心人与自然的状况、价值、命运,人的情感如何变得丰富、博大?没有兴趣、激情,又怎能拿出文质兼美的文章?此外,教师在作文的内容的安排和形式的设计上也要下一番工夫,不管是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还是话题作文,都要注意贴近生活,要有很强的时效性和现实针对性,尤其注意要尽量拓展学生的作文领域,使他们的作文内容涉及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在介绍司马迁、曹雪芹、鲁迅、钱钟书等古今大家所以能留下旷世之作,除了他们内心深有感触外,就在于其深厚的文化积淀以“ 腹有诗书气自横”为题作文,将学生的视野引到文化传承、文化积累的领域;在组织学生观高科技产品、先进武器装备、预示世界未来发展 趋势的演示模型后,以“几年后的我”为话题进行作文,将学生的视野引到最新科技和想象创意领域;在观看了一组沙尘暴袭击、珍惜动物濒临灭绝、全球气候变暖等新闻报道后,以“我们的家园”为话题,将学生的视野引到人和自然、环境保护领域;在美韩、美日,把中国作为假想敌人频频军演等事件后,以“美国(日本),我想对你说”为题作文,将学生的视野引向社会现实人生领域我们只有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生活,感受生活,才能使他们焕发出内在、外在的激情和生命的活力,才能让他们学会作文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三、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精神素养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教师在日常生活、专业学习中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科学精神、民族精神、德行精神和自由精神,以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伟大的人格力量,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和感染学生,培养他们的人文意识,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总之,语文学科是人文底蕴最为丰富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