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划.doc_第1页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划.doc_第2页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划.doc_第3页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划.doc_第4页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划.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城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1.1 居住区居住人数或人口规模可分为居住区、小区、组团三级1.1.1 居住区居住人数或人口规模可分为居住区、小区、组团三级。各级标准控制规模,应符合表1.0.3的规定。 表1.0.3 居住区分级控制规模居住区小区组团户数(户)1000016000(11.6万)30005000(35千)3001000人口(人)3000050000(15万)1000015000(11.5万)100030001.1.2 居住区规划用地 居规3.0.1 居住区规划总用地,应包括居住区用地和其他用地两类。其各类、项用地名称可采用本规范第2章规定的代号表示。居规3.0.2 居住区用地构成中,各项用地面积和所占比例应符合下列规定: 居规3.0.2.1 居住区用地平衡表的格式,应符合本规范附录a,第a.0.5条的要求。参与居住区用地平衡的用地应为构成居住区用地的四项用地,其他用地不参与平衡; 居规 3.0.2.2 居住区内各项用地所占比例的平衡控制指标,应符合表3.0.2的规定。 表3.0.2 居住区用地平衡控制指标(%)用地构成居住区小区组团1.住宅用地(r01)5060556570802.公建用地(r02)152512226123.道路用地(r03)10189177154.公共绿地(r04)7.51851536居住区用地(r)1001001001.2 居规 3.03人均居住区用地控制指标,应符合表3.0.3规定。 表3.0.3 人均居住区用地控制指标 (/人)居住规模层数建筑气候区划、居住区低层334730432840多层202819271825多层、高层172617261726小区低层304328402637多层202819261825中高层172415221420高层101510151015组团低层253523322130多层162315221420中高层142013181216高层811811811 注:本表各项指标按每户3.2人计算。1.3 住宅日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城市居5.0.2 住宅间距,应以满足日照要求为基础,综合考虑采光、通风、消防、防震、管线埋设、避免视线干扰等要求确定。5.0.2.1 住宅日照标准应符合 表5.0.2-1 规定:表5.0.2-1 住宅建筑日照标准建筑气候区划,,气候区气候区,气候区大城市中小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日照标准日大寒日冬至日日照时数(h)231有效日照时间带(h)816915计算起点底层窗台面注: 建筑气候区划应符合本规范附录a第a.0.1条的规定。 5.0.2.2 住宅正面间距,应按日照标准确定的不同方位的日照间距系数控制,也可采用 表5.0.2-2 不同方位间距折减系数换算。不同方位间距折减系数 表5.0.2-2 方位0o 15o15o30o30o45o45o60o60o折减值1.00l0.90l0.80l0.90l0.95l注: 表中方位为正南向(0)偏东、偏西的方位角。l为当地正南向住宅的标准日照间距(m)。 1.4 住宅层数和密度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 5.0.5.2 无电梯住宅不应超过六层。5.0.6 住宅净密度,应符合下列规定:5.0.6.1 住宅建筑净密度的最大值,不得超过 表5.0.6-1 规定;表5.0.6-1 住宅建筑净密度最大值控制指标(%) 住宅层数建筑气候区划、低层354043多层283032中高层252830高层202022注: 混合层取两者的指标值作为控制指标的上、下限值。5.0.6.2 住宅面积净密度的最大值,应符合 表5.0.6-2 规定。表5.0.6-2 住宅面积净密度最大值控制指标(万m2/ha) 住宅层数建筑气候区划、低 层1.101.201.30多 层1.701.801.90中高层2.002.202.40高 层3.503.503.50注: 混合层取两者的指标值作为控制指标的上、下限值;本表不计入地下层面积。1.5 公共服务设施6.0.1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也称配套公建),应包括: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社区服务、市政公用和行政管理及其他八类设施。6.0.2 居住区配套公建的配建水平,必须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并应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和同时使用。6.0.3 居住区配套公建的项目,应符合本规范附录a第a.0.6条规定。配建指标,应以表6.0.3规定的千人指标和分类指标控制,并应遵循下列原则:6.0.3.1 各地应按表6.0.3中规定的本规范附录a第a.0.6条中有关项目及其具体指标控制;6.0.3.2 本规范附录a第a.0.6条和表6.0.3 在使用时可根据规划布局形式和规划用地四周的设施条件,对配建项目进行合理定规并、调整,但不应小于与其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的千人总指标;6.0.3.3 当规划用地内的居住人口规模界于组团和小区之间或小区和居住区之间时,除配建下一级应配建的项目外,还应根据所增人数及规划用地周围的设施条件,增配高一级的有关项目及增加有关指标;6.0.3.4 旧区改建和城市边缘的居住区,其配建项目与千人总指标可酌情增减,但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6.0.3.5 凡国家确定的一、二类人防重点城市均应按国家人防部门的有关规定配建防空地下室,并应遵循平战结合的原则,与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相结合,统筹安排。将居民区使用部分的面积,按其使用性质纳入配套公建; 表6.0.3 公共服务设施控制指标(/千人) 居住规模类别居住区小区组团建筑面积用地面积建筑面积用地面积建筑面积用地面积总指标16683293(22284213)21725559(27626329)9682397(13382977)10913835(14914585)362856(7031356)4881058(8681578)其中教育60012001000240032012007002400160400300500医疗卫生(含医院)78198(178398)138378(298548)3898782286201240文体12524522564545756510518244060商业服务700910600940450570100600150370100400社区服务5946476668592927632819321628金融邮电(含银行、邮电局)2030(6080)255016222234市政公用(含居民存车处)40150(460820)70360(400720)30140(400720)50140(450760)910(350510)2030(400550)行政管理及其他46963772注:居住区级指标含小区和组团级指标,小区及含组团级指标;公共服务设施总用地控制指标应符合表3.0.2规定总指标未含其他类,使用时应根据规划设计要求确定本类面积指标;小区医疗卫生类未含门诊所;市政公用类未含锅炉房,在采暖地区应自选确定。6.0.3.6 居住区配套公建各项目的设置要求,应符合本规范附录a第a.0.7条的规定。对其中的服务内容可酌情选用。6.0.4 居住区配套公建个项目的规划布局,应符合下列规定:6.0.4.1 根据不同项目的使用性质和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形式,应采用相对集中与适当分散相结合方式合理布局。并应利于发挥设施效益,方便经营管理、使用和减少干扰;6.0.4.2 商业服务与金融邮电、文体等有关项目宜集中布置,形成居住区各级公共活动中心。6.0.4.3 基层服务设施的设置应方便机敏,满足服务半径的要求;6.0.4.4 配套公建的规划布局和设计应考虑发展需要。6.0.5 居住区内公共活动中心、集贸市场和人流较多的公共建筑,必须相应配建公共停车场(库),并应符合下列规定:6.0.5.1 配建公共停车场(库)的停车位控制指标,应符合表6.0.5规定;表6.0.5 配建公共停车场(库)的停车位控制指标名称单位自行车机动车公共中心车位/100建筑面积7.50.45商业中心车位/100营业面积7.50.45集贸市场车位/100营业面积7.50.30饮食店车位/100营业面积3.60.30医院、门诊部车位/100建筑面积1.50.30注:本表机动车停车车位以小型汽车为当量表示;其他各型车辆停车位的换算办法,应符合本规范第11章中有关规定。6.0.5.2 配建公共停车场(库)应就近设置,并宜采用地下或多层车库。6.0.5.3 深圳市配建公共停车场12.3.2.2 新建大型居住区,可按每万人10001200平方米配备公交首末站用地。 12.3.3 准则 12.3.3.1 城市公共交通设施的规划和设计应以公交优先为原则。 12.3.3.2 枢纽站及首末站应设于道路以外。枢纽站宜设置在主要客流集散点附近;首末站宜设置在人口较集中的居住区及商业区等靠近客流集散点的地方,但其用地不宜布置在平面交叉口附近。 12.3.3.3 综合车场及修理厂应根据首末站和枢纽站的分布及片区内的用地性质进行布置,并应考虑噪音对环境的影响。 12.4 机动车停车场(库) 12.4.1 城市机动车停车场分为公共停车场和配建停车场。 12.4.2 标准 12.4.2.1 配建停车场(库)的停车位指标宜符合表12.4.2.1的规定。 主要项目配建停车场(库)的停车位指标 表12.4.2.1用途 分类 单位 标准 特例或中心区补充标准 上下客货泊位 住宅 单元式住宅、单身宿舍 车位/100m2建筑面积 0.61.0 对小户型的住宅取低限 专门或利用内部道路为每幢楼设置1个装卸货泊位及1个上下客泊位 独立式住宅 车位/100m2建筑面积 1.0 商业 商业区 车位/100m2建筑面积 小于等于2000 m2部分取2.0,超过2000 m2以上部分取0.41.5 公共交通发达的中心区取0.40.6 每1000 m2建筑面积设1个装卸货泊位 独立购物中心、专业批发市场 车位/100m2建筑面积 0.82.0 公共交通发达的中心区取0.81.2 每1000 m2建筑面积设12个装卸货泊位 酒店、餐厅 车位/客房车位/10座 0.20.5车位/客房,0.82.0车位/10座 公共交通发达的中心区、商业区,取0.20.3车位/客房,0.81.0车位/10座 每100间客房设1个装卸货泊位、1个小型车辆港湾式停车位、0.5个旅游巴士上下客泊位 续表12.4.2.1用途 分类 单位 标准 特例或中心区补充标准 上下客货泊位 办公 行政办公楼 车位/100m2建筑面积 0.42.0 公共交通发达的中心区内取0.40.8 每2000 m2建筑面积设1个装卸货泊位、1个小型车辆港湾式停车位 其它办公楼 车位/100m2建筑面积 0.31.0 公共交通发达的中心区内取0.30.5 每2000 m2建筑面积设1个装卸货泊位、1个小型车辆港湾式停车位 工业 厂房 车位/100m2建筑面积 0.20.6 近市区的厂房取高限。所提供的车位半数应用作停泊客车,其余供货车停泊及装卸货物之用 在面积不少于45m40m的地盘除设一般货车使用的装卸货泊位外,应另设大货车装卸货泊位,供货柜车使用。对面积少于45m40m的地方单独考虑 仓库 车位/1000m2建筑面积 0.40.6 公园综合公园、专类公园 车位/1000m2占地面积 0.51.5 其它公园 车位/公顷占地面积 需进行专题研究 文体设施 大型体育场馆 车位/100座 3.04.0进行专题研究 小型体育场馆 车位/100座 2.03.0 市级影剧院 车位/100座 4.55.5 每100个座位设1个小型车辆港湾式停车位 一般影剧院 车位/100座 2.03.0 每200个座位设1个小型车辆港湾式停车位 博物馆、图书馆 车位/100m2建筑面积 0.51.0 展览馆 车位/100m2建筑面积 0.71.0需进行专题研究 续表12.4.2.1用途 分类 单位 标准 特例或中心区补充标准 上下客货泊位 会议中心 车位/100座 3.04.5需进行专题研究 医疗设施 区以下医院 每1诊室设1至2个小汽车泊位 1个以上有盖路旁港湾式停车位供救护车使用;1个以上路旁港湾式停车位供其它车辆使用 区以上医院 车位/病床 0.40.8 每50张病床设1个路旁港湾式小型客车停车位。另设2个以上有盖路旁停车处,供救护车使用 教育设施 中学 车位/100学生 0.71.5,校址范围内至少设2个校车停车处 每35个课室设1个路边港湾式小型客车停车位 小学 车位/100学生 0.51.2,校址范围内至少设2个校车停车处 每2个课室设1个路边港湾式小型客车停车位 幼儿园 车位/100学生 0.51.2,校址范围内至少设2个校车停车处 每2个课室设1个路边港湾式小型客车停车位 注:(1)交通发展策略确定的控制地区的停车位配建指标按该策略的规定执行。(2)客运码头、火车站、公交枢纽站、机场、医院、文娱中心、商场、酒店、大型居住区及交通严格管制路段等地区,应设置2个以上出租车候客专用停车位。(3)其它未涉及的大型设施的停车位配建标准应专题研究确定。12.4.2.2 配建停车位指标以小型车为标准当量,其它车型的停车位应按表12.4.2.2中相应的换算系数折算。上下客泊位按中型车单车停放面积考虑,装卸货泊位按大型车单车停放面积考虑,均不进行当量换算。 车辆停车位当量换算系数 表12.4.2.2车型 微型 小型 中型 大型 铰接 换算系数 0.7 1.0 2.0 2.5 3.5 1.6 道 路居规8.0.1 居住区的道路规划,应遵循下列原则: 8.0.1.1 根据地形、气候、用地规模、用地四周的环境条件、城市交通系统以及居民的出行方式,应选择经济、便捷的道路系统和道路断面形式; 8.0.1.2 小区内应避免过境车辆穿行,道路通而不畅、避免往返迂回,并适于消防车、救护车、商店货车和垃圾车等的通行; 8.0.1.3 有利于居住区内各类用地划分和有机联系,以及建筑物布置的多样化; 8.0.1.4 当公共线路引入住宅区级道路时,应减少交通噪声对居民的干扰; 8.0.1.5 在地震烈度不低于六度的地区,应考虑防灾救灾要求; 8.0.1.6 满足居住区的日照通风和地下工程管线的埋设要求; 8.0.1.7 城市旧区改建,其道路系统应充分考虑原有道路特点,保留和利用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街道; 8.0.1.8 应便于居民汽车的通行,同时保证人、骑车人的安全便利。居规8.0.2 居住区内道路可分为:居住区级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和宅旁路四级。其道路宽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8.0.2.1 居住区道路:红线宽度不宜小于20m; 8.0.2.2 小区路:路面宽69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需敷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4m;无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0m; 8.0.2.3 组团路:路面宽35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需敷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0m;无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8m; 8.0.2.4 宅间小路:路面宽度不宜小于2.5m; 8.0.2.5 在多雪地区,应考虑堆积清扫道路积雪的面积,道路宽度可酌情放宽,但应符合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居规8.0.3 居住区内道路纵坡规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8.0.3.1 居住区内道路纵坡控制指标应符合表8.0.3的规定; 表8.0.3 居住区内道路纵坡控制指标道路类别最小纵坡(%)最大纵坡多雪严寒地区最大纵坡机动车道0.28.0 l200m5.0 l600m非机动车道0.23.0 l50m2.0 l100m步行道0.28.04.0注:l 为坡长(m)。8.0.3.2 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混行的道路,其纵坡宜按非机动车道要求,或分段按非机动车道要求控制。居规8.0.4 山区和丘陵地区的道路系统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8.0.4.1 车行和人行宜分开设置自成系统;8.0.4.2 路网格式应因地制宜;8.0.4.3 主要道路宜平缓;8.0.4.4 路面可酌情减窄,但应安排必要的排水边沟和会车位,并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居规8.0.5 居住区内道路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8.0.4.5 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出入口;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周围道路相联;机动车道对外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150m。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50m时,应设不小于4m4m的消防车通道。人行出口间距不宜超过80m , 当建筑物长度超过80m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8.0.4.6 居住区内道路与城市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