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论文:运用比较教学,提升教学效果.doc_第1页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运用比较教学,提升教学效果.doc_第2页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运用比较教学,提升教学效果.doc_第3页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运用比较教学,提升教学效果.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运用比较教学,提升教学效果【摘要】教育改革是个永恒的话题,只要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脚步不停止,教育改革的步伐就不会停歇,而减负提质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历来都是教改工作的重中之重。笔者在历年实践的基础上,试着从比较教学的角度去探讨课堂教学改革,以期实现减负提质的目的,行文粗浅,供大家批评和指正。关键词 比较教学 减负提质 课堂教学改革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历史的车轮辗转驶入了21世纪。教育改革的枪声又一次在中国大地上打响,每一次改革都伴随着裂变和剧痛,也带来了生机和希望,教育改革亦不例外。浙江省自2006年实行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学科教材采用了苏教版,它与人教版相比有大容量、重人文、轻作文三大特点。如何在课时不增加的情况下,既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又能高效的完成教学任务,是每位教育工作者都要思考的问题。笔者就这一问题从比较教学的角度做了些简单的思考,并在课堂教学中付诸实践。 比较教学并不是什么新的教学理论,这里不多作介绍。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将这一教学模式进行了拓展和延伸,试着从五个角度进行阐述。 一、一课双法,多元呈现。所谓一课双法指的是同一课文用两种教学模式进行教授,通过多元化的呈现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以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为例,在教授“我与母亲”这一部分时运用了两种教学方式。第一种教学方式是阅读教学。抽出一堂课的时间让学生朗读。事先提出两个要求:一是要求学生选出最感动自己的部分有感情的朗读,二是必须是个体朗读。读得感人的同学,大家会给予热烈的掌声,教师再给予适当的点评。当然点评不是一味的褒奖,而是当表扬时就表扬,当指正时就指正,态度一定要诚恳,语气一定要委婉,这样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几位朗读水平比较高的同学这时就有了用武之地,他们声情并茂的朗读引得大家潸然泪下,同时也赢得了大家的一致掌声。在他们的带动下,全班同学的兴趣都被激发起来了,学生不服输的个性让课堂高潮迭起。这种阅读教学最大的特点是在朗读的过程中既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了解,又培养了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因为是必修课文,学生的重视度比较高,效果自然突出,而这种效果在一般的阅读课中是不太容易实现的。第二种教学方式比较常规,是师生共同探究。主要围绕两个问题展开“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课文中是如何体现的?”“这是一位怎样的儿子?课文中是如何体现的?”通过共同探讨得出结论。这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她以一颗宽容的心,包容了儿子的无知与偏执;这是一位苦难的母亲,独自一人承担了别人无法承担的苦难,因为“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这是一位爱孩子的母亲,从“目送儿子离家”、“地坛中独自寻找儿子”等细节描写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位不理解母亲的儿子,或者说是自私的儿子,“现在我才想起”“五个知道,一个不知道”等都是证明。有了那堂朗读课的基础,这样的探讨和答案不但水到渠成,而且对学生而言深刻而有意义。如果平时跟学生说父母亲是多么伟大,我们应该孝敬父母,学生可能会有抵触情绪,而且学生的感触也一定不如这样和课文教学结合来得深。这样的教学表面看来别人用一堂课可以完成的教学任务笔者花了两堂课才完成,实际上两种教学模式的结合,一方面提升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另一方面又提升了学生分析和概括能力,更重要的是喻人文教育于无形,实在是一举多得,真可谓是事半功倍。 二、同人异文,深化理解。所谓同人异文比较教学,指的是将同一作家的两篇文章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教学。以江南的冬景和故都的秋为例。两篇文章都是郁达夫的作品,一南一北,一冬一秋,虽季节不同,却异曲同工。比较阅读的过程中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两篇文章的共同点有哪些?”学生通过不断的研习和探讨一般能找出两者的相同点。从意境层面上说,两者都很唯美。江南的冬景选取的景物有江南的植被:“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生气”,来表现江南的冬天蕴藏的生机。在写江南微雨寒村时,通过想像虚构出了一幅朦胧、淡雅的水墨画,有“长桥”“杂木树林”“乌篷小船”“酒客”“月晕”。那种只在古典文学中出现过的意境一一呈现在读者的脑海中了。故都的秋中,作者提到,北国的秋“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在营造“悲凉之美”的意境上,选取了“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还有“从槐树叶底,朝东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以及秋蝉的“衰弱的残声”、“北方的秋雨”等,这些意象的共同特点是淡雅、素净,意境的唯美油然而生。从生活层面上说又充满了雅趣。江南的冬景中,对微雨寒村、江南雪景等优美意境的营造,无不体现了作者高雅的情趣。而寒冬闲步正适合作者“恣意享受”的趣味,而感到“快活”。故都的秋中提到了牵牛花, “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作者欣赏的不是秋天里的明艳、热烈,他认为色彩艳丽者,像淡红者为“最下”,而淡漠、冷落者如蓝色或白色的牵牛花,甚至残败的生命,如“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是最雅致的,一般眼中最不起眼的秋草,在作者笔下充满了诗情画意。场景不同,景物各异,但都体现了作者高雅的情趣。同时两篇文章都体现了都市文人的悠闲。故都的秋中,比如“租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里一坐“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正是有这等悠闲的心境才能有细致的观察和敏锐的感觉,就连“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在作者看来都“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而关于秋雨以后都市闲人“缓慢悠闲的声调”的描写,更让人觉得自己也成为一个“都市闲人”了。江南的冬景中,这种都市名士的悠闲是贯穿始终的。寒郊散步可谓是悠闲的突出表现,作者认为能在寒郊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予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江南的旱冬时节, “因为晴和的日子多了,去郊外闲步逍遥的机会自然也多。”在文章的最后,作者看着“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连文章也不想写下去了, “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去湖上散散步罢!”这等悠闲的情致也只有像郁达夫这样才情兼备的文人才有。最后一点是都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向往和喜爱之情。秋也好,冬也罢,作者喜爱的大自然是充满明朗情调的大自然。通过这样的比较阅读和分析,学生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加深了,在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等诸方面的把握上更上一层楼,语文能力得到了提升。 三、双课合并,凸显异同。顾名思义就是将不同作者的不同文章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教学,使两者的异同点更加清楚,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领悟。以落日与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为例。两篇文章体裁同属新闻,但又有所区别,落日是通讯,而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是消息。如何让学生既知道新闻的特点又能把握通讯和消息这两者的区别是教学的难点。因此就将这两篇文章综合起来进行教学。新闻的五要素,学生大多会回答,就是五个“w”,即“when”(何时)“where”(何地) “who”(何人) “what”(何事) “why”(为什么)。通过文章的分析,再结合写作指导,通讯和消息的区别就明了了。消息注重语言的简练和准确,在材料的处理上注重提炼、概括和把握要点。通讯则故事性强,注重运用多种手法,注重人物形象的再现,文学性强。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两者的联系和区别,下面的教学设计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将落日与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各自压缩成一句话新闻。” 落日可压缩成“1945年9月2日上午9时10分,日本和联合国代表在美密苏里号战舰上签订投降书,宣告日本投降。”这样一句话。而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则可压缩成“1970年12月7日,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在华沙波兰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下跪,为纳粹德国赎罪,受到世人称赞。”其次,“给落日拟一个消息类的标题,给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拟一个通讯类的标题。”学生分别给出了答案,日本投降了/千古一跪/伟大的跪赎/碑前一跪泯千仇等等。最后是“对照课文勃兰特下跪的图片,展开想像,再现一下当时的情景”,目的是让学生再现场景和人物,也就是将消息转化为通讯。通过这样的比较教学,学生们很好的掌握了通讯和消息的异同点,和平时简单说教形式的空洞教学比较起来,孰优孰劣,当见分晓。 四、同课异构,求同存异。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领者,授课的质量如何,很大程度上是由教师自身水平所决定的。由于受生活阅历、知识结构情感偏好等各方面的影响,每位教师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挖掘会各有侧重,课堂教学上就会呈现出各有优劣的状况,如何实现优势互补,是个值得每位教师深思的问题,同课异构的推行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所谓同课异构,是指由两位或两位以上的教师针对同一篇文章,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以期实现优势互补、个性解读的目的。以金岳霖先生为例,其中一位教师的问题是“1、请找出全文的总起句,并指出文眼是什么? 2、金岳霖先生的有趣体现在哪些方面?并说说体现了他个性中的什么特点。3、作者除了描写金岳霖先生有趣外,还描写了他哪方面的特点。4、作者运用的哪些刻画人物的手法值得我们借鉴?”另一位教师的问题是“1、聊先生形象:请同学们聊聊心目中的先生形象。2、辩先生真伪:汪曾祺称金岳霖为先生合不合适?3、探先生风尚:汪曾祺为什么自己写先生,还要劝别人写先生?”板书设计为:金岳霖先生 无先生之 有先生之 无先生之 有先生之很显然,前者的教学设计以问题为核心,以课文思路为依据,强调对文本知识的理解和落实,注重教学的实效性;后者的教学设计强调对文本的深层挖掘,注重对阅读能力的培养。两者各有千秋,同样也都有欠缺的地方。前者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够,后者文本落实的效果有待商榷。通过这样的比较听课之后,再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学效果自然比“各自为政”要好很多。因为每位老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博取众家之长为己所用,找到落实文本知识和提升学生能力的最佳结合点,在准确把握教学重点的基础上,教师可以个性化的解读文本,从而最终实现求同存异的目标。 五、评点对照,追本溯源。 印证课堂教学效果最直接和有效的途径就是对学生的检测。在试题分析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查找错误原因,使学生不但能“知其然”,而且能“知其所以然”。有一现代文阅读设计的问题为 “小说以高等教育为题,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4分)”教师在多媒体上呈现三种答案(学生答案)。答案一:以高等教育为题,突出了文章的主题,强虽然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但是他从母亲所接受的教育比大学生还好。答案二:以高等教育为题,突出了文章对强身上所具有的有责任心、诚实、节约、宽容等优秀品质的赞扬这一主题;另一方面还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答案三:以高等教育为题,揭示了文章的主题对负责任、诚实、节俭等优秀品质的赞美,主人公强虽然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但是他比那些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更成功,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耐人寻味。 “本题实质上是考查什么内容?”学生一般都能回答出“文章的标题有什么作用。”然后让学生简要的回顾一下标题的常见作用有哪些。“请同学们给三个答案打分,并简要说明原因。”综合学生的回答大致为“答案一得0分,因为虽然提到主题二字,但没有答出主题的具体内容,而且没有踩点得分意识,4分的题只回答了一点;答案二得2分,有踩点得分意识,对主题的理解是正确的,但是引起读者的兴趣这点文中没有体现;答案三得3-4分,答案基本正确,但缺乏分点意识。”之后将参考答案呈现“以高等教育为题,突出了以敬业、诚实、节俭等为内容的品格教育才是真正的高等教育;强是高考落榜生却比接受过高等教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