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粉掺烧锅炉富氧燃烧和NO_x排放特性研究_第1页
煤粉掺烧锅炉富氧燃烧和NO_x排放特性研究_第2页
煤粉掺烧锅炉富氧燃烧和NO_x排放特性研究_第3页
煤粉掺烧锅炉富氧燃烧和NO_x排放特性研究_第4页
煤粉掺烧锅炉富氧燃烧和NO_x排放特性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4 6卷第 3期 2 O 1 5 年 5月 锅 炉 技术 B0I LER TECHN0L0GY V01 4 6 ,No 3 M a y ,2 0 1 5 【 燃 料与燃 烧】 高炉煤气 煤粉掺烧锅炉富氧燃烧和 N O 排放特性研究 武 生 ,傅 旭峰 ,尹荣荣 ( 1 华 电电力科学研究院 浙江杭州 ,3 1 0 0 3 0 ; 2 华北 电力大学 能 源动力 与机械 工程 学院 , 河北保定 0 7 1 0 0 3 ) 摘 要 : 针对某 1 0 2 5 t h高炉煤气 煤粉混烧锅炉 , 用 F l u e n t 数值 模拟软件 对助燃 气体 ( O 。 c o。 ) 中 0 浓 度分别为 3 O 、 3 5 、 4 O 的 3种富氧掺烧工 况及 常规空 气氛 围下 的炉 内燃 烧过 程进行 数值 模拟 。结 果表 明 : 富氧工况下 , 在 炉膛底部及燃烧器 区域 , 烟气温度随着 0 。浓度 的增大而 升高 , 在 燃烧器 区域之后 , 呈 现 出 相反 的趋 势 , 当 0 z 浓度 大于 3 5 后 , 烟气温度 已低于 同位置处空气氛 围下 的烟气温度 ; N O浓度 随着 0 浓度 的增 大而升高 , 当 0z 浓度 为 4 O 时 , NO浓度已超过常规空气工况 , NO浓度的升高主要受到炉膛 内氧浓度升 高的影响。3种工况下的出 口 C O z 都达 到较 高的水 平 , 这样 的水平有利 于 C O 的液化分 离 。综合分 析 , 对 于 掺烧锅炉采用 富氧燃烧技术 时, 初 始氧浓度 不应超过 3 5 。 关键 词 : 掺烧锅炉 ;富氧燃 烧 ;N ;数值模拟 中图分类号 : T K2 2 9 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1 6 7 2 4 7 6 3 ( 2 0 1 5 ) 0 3 0 0 4 3 0 5 0 前 言 高炉煤 气掺烧发 电技术 的出现大大提高 了 高炉煤气等二次能源的利用率 1 。现有的钢铁 厂 白备电厂均使用煤 粉 高 炉煤 气掺烧锅炉 , 但 由于高炉煤气热值低、 品质差 , 在实际运行中, 随 着低热值高炉煤气的掺烧 比例增加 , 炉 内燃烧温 度降低 , 燃 烧 不 稳 定 、 煤 粉 燃 烧 不 完 全 、 安 全 性 差 、 锅 炉效 率低 等 问题 就会 出现 。因此 在 运 行 中 一 般把高炉煤气掺烧比例限制在 2 5 以内, 所以 造成每年我 国高炉煤气 的放散率仍 达到 3 以 上 , 其损 失相 当于 2 0 0万 t 以上 标 准煤 1 。 富氧燃烧是一种新的节能技术 , 与传统燃烧 相 比 , 燃 烧 效 率 因初 始 氧 浓 度 增 大 而 被 提 高 , 使 燃料燃烧更加彻底 , 燃烧温度受烟气再循环量来 控 制 , 在 运 行 及 煤 种 选 择 上 更 加 灵 活 。同 时 , 空 气 中氮气含量的减少, 会减少生成 的烟气量 , 降 低 排烟 温度 , 减少 排 烟热 损 失 , 提 高 锅 炉热 效 率 , 降低 S O 、 NO 污染物 的排放量, 使收集排烟 中 C O 变得 更加容 易 , 在 节能 和 环保 2个 方 面表 现 优异 卜 。很多文献都对煤粉锅炉中采用富氧 燃 烧技 术进 行 了研 究 , 但 对 高 炉 煤 气 煤 粉 混 烧 锅炉在富氧条件下燃烧 的相关 文献 却很少 。综 上 所述 , 研究 掺烧 锅 炉 的 富氧 燃烧 特 性 是 很 有 必 要 的 , 对 混烧 锅炉 的优 化 运 行 及高 炉 煤 气 的 高效 利 用有 重要意 义 。 对此, 本文以某 1 0 2 5 t h高炉煤气煤粉掺烧 锅炉 为研 究对 象 , 通 过 F l u e n t 软件 分别 对 额 定 负 荷下 助 燃 气 体 ( O c o ) 中 O 浓 度 分别 为 3 O ( 工 况 2 ) 、 3 5 ( 工况 3 ) 、 4 0 ( 工 况 4 )及 常 规空 气氛 围 ( 工 况 1 )4种 掺烧 工 况 下 的炉 内燃 烧 过 程进 行数 值模 拟 , 对 比模 拟 结果 分 析 其 炉 内燃 烧 特性及氮氧化物浓度的生成规律 , 以期为掺烧锅 炉的高效运行提供理论参考。 1 研究对象 该 掺 烧 锅 炉 为 亚 临界 参 数 、 一 次 中 间 再 热 、 自然循 环 汽 包 炉 , 采 用 四角 切 圆 的燃 烧 方 式 , 采 用 中速磨 煤机正 压 直 吹式 制 粉 系 统 , 设 计 燃 料 为 烟煤 , 并同时具有 掺烧 0 9 6 3 O 9 6 ( 热 量百分 比) 高炉煤 气 的 能力 。燃 用 煤 种 和 高 炉 煤 气 成 分 见 表 1 。 收稿 日期 : 2 0 1 40 5 2 0 ; 修 回日期 : 2 0 1 41 1 1 0 基金项 目: 国家高技术研究 发展 计划 ( 8 6 3计 划) 基金 赞助项 目( 2 0 0 9 AA0 5 Z 3 1 0 ) ; 中央高 校基 本科研 业 务费专项 资 金资 助项 目 ( 9 1 6 0 2 1 1 0 6 ) 作者简介 : 武生( 1 9 8 9一 ) , 男 , 硕士 , 主要从事高效燃烧及大气污染物控制等方面的研究 。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4 4 锅 炉 技术 第 4 6卷 表 1 设计 煤种 和高 炉煤气 成分 项 目 设计 煤种 项 目 高炉煤气 燃烧器 为 四角 布置 的摆 动式 燃 烧器 , 切 向燃 烧 , 上 下摆动 的最大角 度为 3 0 。 。燃烧器 出 口射 流 中心 线和水冷 壁 中心线 的夹 角分 别 为 3 8 。 和 4 4 。 , 在炉 膛 中心形 成逆 时针旋 向的 2 个 直径 不 同的假 想切 圆 。为 了削 弱炉 膛 出 口烟 气 的 旋转 强 度 , 减 小 四角燃烧 引起 炉膛 出 口烟温 偏 差 , 燃 尽 风 向被 设计成反切 , 使其喷嘴出 口中心线 同下层二次风 喷 嘴中心线 形 成 1 2 。 的夹 角 。锅 炉炉 膛 构架 和燃 烧器 布 置 见 图 1 , 锅 炉 的宽 、 深 、 高 分 别 为 1 4 0 4 8 mm、 1 2 4 6 8 mm、 5 4 2 0 0 mm。锅 炉共布 置 7层燃 烧器喷 口, 其中上 5 层为煤粉喷 口, 下 2层为高炉 煤气 喷 口。在 运 行 中投 入 的燃 烧 器 层 数 为 A C 层 煤粉燃 烧器 和最下两层 高炉煤 气喷 口。 图 1 锅炉炉膛结构和燃烧器布置 2 计算方法 锅炉 近似为 长 方 体 , 燃 烧 反应 大 部 分 主要 集 中在燃烧 器 区域 附近 , 所 以为 了保 证 数 值计 算 的 精确 和效率 , 炉膛 网格 采 用 分 段 划 分 法 , 从 灰 斗 到炉膛 出 口划分 为 5部 分 , 燃 烧 器 附近 区域 采 用 小尺 寸 网格 划分 , 炉 膛 出 口区域 及 下 部 灰 斗 区域 采用 大尺 寸 网格 划 分 , 为 了防 止燃 烧 器 喷 嘴 附 近 的伪 扩散现 象 , 炉 膛截 面 网格 采 用 p a v i n g方 法生 成非 结构 四边形 , 其 辐 射方 向与 喷嘴 气 流 轨迹 基 本平行 , 最后进行 了独立性验证后 , 网格总数 约 9 O万 。 本文 的数值 计算 中湍 流模 型采 用 双 方 程 模 型 , 辐 射传 热模型 采用 P 一 1 模 型 , 离 散相 颗粒 轨 迹 采用拉 格 朗 日法 的 随机 跟 踪模 型 , 焦 炭 燃 烧 采 用动力一 扩散限制模型 , 挥发分热解采用两步竞相 反 应模 型 , 气 相 湍 流 燃 烧 采 用 混 合 分 数 概 率 密 度 函数方 法 ( mi x t u r e f r a c t i o n p r o b a b i l i t y d e n s i t y f u n c t i o n ) 。该 方法 把燃 烧 简 化 为一 个 混 合 问题 , 流体的瞬时热化学参数 与一个 守恒量 即混 合分 数 厂相关。在 P D F中把煤 粉定义为燃料流 , 高 炉 煤气 定 义 为 二 次 流 。混 合 分 数 的输 运 方 程 如 式 ( 1 ) 和式 ( 2 ): 晏 ( 107 ) + ( p v f ) 一 ( 7 ) + s m( 1 ) ( 1D ) + ( 10 ) 一 。 ( ) + C ( 。 7 ) 一 C d 10 - ( 2 ) 式 t 、 一 一 J0 物 质密度 , k g m。 ; 平 均速度 , m s ; 湍 流黏性 系数 ; S 源 项 , 指 从 颗 粒 传 人 气 相 中 的 质 量 , k g ; 、C 、 C d 常数 , 分别 取 0 8 5 , 2 8 6和 2 0 ; s 动耗散率 , S ; k 湍 流动 能 , m。 s 。 。 后处 理 模 拟 N 排 放 时 , 考 虑 了 热 力 型 NO 、 燃 料 型 NO 和 快 速 型 NO , 热 力 型 NO 。 根据 广义 的 Z e l d o v i c h机制 计算 , 对 。 基 、 OH 基 浓度 的确定都 采用部 分平衡 法 ; 燃料 型 N 分 为 挥发 分 NO 和焦 炭 N0 两 部 分 来计 算 , 其 中 挥 发分 N 占总燃 料 N 的 比例 为 4 5 6 O 8 - 1 1 。 在 计 算 中 挥 发 分 N 转 化 为 中 间 产 物 HC N 和 NH。 , 所 占份 额 分 别 为 0 9 、 0 1 ; 焦 炭 N 直接 转 化 为 NO。 燃 料在进 入水 平烟 道 之 前 已基 本 完 成燃 烧 , 主要对 冷 灰 斗 以 上 至 炉膛 出 口部 分 进 行 数 据 分 析 。各 工况 边界条 件见 表 2 。 嚣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4 6 锅 炉 技术 第 4 6卷 趋势基本一致 , C O浓度峰值都 出现在燃烧器 的 煤粉喷 口处, 在炉膛出口处, c O浓度都降低到了 一 个 很小 的数 值 , 表 明煤 粉 燃 烧 较 彻 底 , 整 体 而 言 富 氧 工 况 下 的 C O 浓 度 都 高 于常 规 空 气 氛 围 下 , 虽然氧气浓度的提高可使更多的 C O被氧化 , 但 由于 C O 气体的增多抑制了 C O的氧化, 使 的 生 成 的 C O浓 度随着 氧气浓 度 的增加 而增大 。 图 5 截面平均 C O浓度沿炉膛高度分布 图 6为 4种工况 下截 面 平均 O 。 浓 度 沿 炉膛 高度的分布, 可以看出其分布曲线与 C O浓度 曲 线 正好相 反 , 4 种 工况下 的 O 。 峰 值分别 出现在 下 二 次风 和燃 尽 风 喷 口处 , 燃 烧 器 区 域 以后 , 随 着 炉膛高度的增加, O 浓度逐渐减小。从图 6中可 以看出工况 4对应的氧气浓度明显高于其他 3 种 工 况 , 在 炉膛 出 口处 4种 工 况 下 的 0 浓 度 分 别 为 2 3 3 、 2 6 3 9 6 、 3 1 6 、 7 1 8 , 可 见 4 0 的 氧气浓 度 已经 造成 了 O 的浪 费 。 20 堡 1 5 虽1 0 嬗 辍5 0 0 5 1 0 1 5 2 0 2 5 3 0 3 5 4 0 炉膛高度, m 图 6 截面平均 0 浓度沿炉膛高度分布 与传统燃烧相 比, 富氧燃烧 的一个显著 的优 势就 是从排 烟 中收集 C O 更 加容 易 , 图 7为 4种 工况 下 的截 面平 均 C O。 浓 度分 布 图 , O。 c O 气 氛下的炉膛出口 C O 浓度明显提高, 相比于常规 空气氛围下的炉膛 出口C O 浓度 1 8 3 , 3种富 氧 工况 下 的炉 膛 出 口 C O 浓 度 分 别 为 8 1 7 、 7 8 7 、 7 5 2 , 这 样 的 高 C O 浓 度 , 使 烟 气 中 C O 液化分离成本极大的降低。 8 0 7 0 薏6 0 誉5 0 U 四 N -4 o 器3 0 20 1 0 O 5 1 O 1 5 2 0 2 5 3 O 3 5 4 0 炉膛高度, m 图 7 截面平均 C O 。 浓度沿炉膛高度分布 富氧 O c O 燃烧 技术 的另一 显著优 势就 是 可以减少气体污染物 S O 、 N0 的排放 , 图 8为 常规空 气 和 富 氧工 况 下 的截 面平 均 N0 浓 度 沿 炉 膛 高度 的 分 布 曲线 , 可 以 看 出 4种 工 况 下 的 NO浓度 曲线 趋 势 基 本一 致 , 浓度 峰值 均 出现 在 燃 烧器 区域 。 O 5 1 0 1 5 2 0 2 5 3 0 3 5 4 0 炉膛 高度, 埘 图 8 截 面平 均 N O浓度沿炉膛高度分布 工况l 工况2 工况3 工况4 由图 8可 以 发现 3 0 和 3 5 O 浓 度 下 的 NO浓 度 曲线 低于 常规 空 气 氛 围下 的 , 而 4 O 9 6 浓 度下 的 NO浓度 曲线 却 明显高 于 它 , 这 是 因 为相 比于常规空气 , O c o。中没有 N , 这就减少大 部分 的热力 型 N0 和快 速 型 NO 的生 成 , 另一 方 面初始高浓度的 C O 。也促进了 C O的产生, 还原 性气 氛 的形 成 会 使 生 成 的 NO 还 原 成 N 。 , 3 0 O 7 0 CO。和 3 5 O 6 5 C0 工况 下 的炉膛 出 口 No 浓 度 分 别 为 1 9 7 ml m。 、 2 1 6 ml m。 相 较于常规空气工况分别降低 了 3 7 8 、 3 1 8 ; 而 4 0 O 6 0 C O。 工况下 的炉膛 出 口 NO 浓度 为 5 9 7 ml m 相 比于常规 空气 升高 6 3 7 , 可见 此浓 度下 , 过 高 的 O 浓 度 对 NO 氧 化 性 的影 响 已经超过 了 C 0 的影 响 , 造 成 了 N0 浓度 的阶跃 姗 栅 姗 。 一 【 埘 ), 越 0 乏 喧籁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第 3 期 武生 , 等 : 高炉煤气 煤粉掺烧锅炉 富氧燃烧和 N 排放特性研究 4 7 升高, 结合 图 3 、 图 6 分析对 比富氧燃烧 中温度和 O 浓 度对 燃烧 NO 生成 的影 响时 , 可 以看 出 氧化 性气 氛对 NO 生 成 的 影 响 明 显 大 于 温 度 对 它 的 影响, 也可 以说是 0 浓度 削弱 了温度对 NO生 产的影响, 因此我们不必担心富氧燃烧温度 的增 加会 提高 NO 的生 成 量 , 这 为 掺 烧锅 炉 富氧 燃 烧 的应用提供 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4 结 语 ( 1 )随着 富 氧 氧气 浓 度 的增 大 , 煤 粉 颗粒 逃 逸率 逐 渐 降 低 , 燃 烧 器 区域 附 近 的 局 部 高 温 区 域 面积 明显 增 大 , 但 在 燃 烧 器 区域 之 后 , 相 比 于 常规 空 气 氛 围燃 烧 的 工 况 1 , 随 着 O 浓 度 的增 大 , 烟气 温 度 明 显下 降 , 当 O 。 浓 度 超 过 3 5 后 , 烟气温度 已经低于 同位置处的空气氛 围下 的烟 气温度 。这是 由于在 O 。 C O。 气 氛下烟 气 的辐 射吸收系数会 比空气 高 , 会 加大火 焰与壁 面 的 辐射 换 热 系数 , 并 且 随 着 o 浓 度 越 大 这 一 效 果 越 明显 。 ( 2 )不 同工 况 下 沿 炉膛 高度 C O 和 O 浓度 降低 , C O 和 NO浓度增加 。富氧工况下 的 C O 浓度都高于常规空气氛 围下 , 3种富氧工况下 的 出 口 C O 都 达 到 较 高 的浓 度 水 平 , 有 利 于 C O 的液化分离 , NO浓度也随着 O 浓度的增大而升 高 , No浓 度 随 着 o z浓 度 的增 大 而 升 高 , 当 O z 浓度为 4 O 时, NO浓度 已超过常规空气工况 , NO浓度 的升 高主要 受 到炉膛 内氧浓 度升 高 的影 响 。综 合分 析 , 对 于掺 烧 锅 炉采 用 富 氧 燃 烧 技术 时 , 初始 氧浓 度不 应超 过 3 5 。 参考文 献 : 1 黄本元煤 煤气掺烧 锅炉燃 烧检测及控制 研究 D 武汉 : 华 中科技大学 , 2 0 1 0 2 王春波 ,魏建国3 0 0 Mw 煤粉 高炉煤气 混燃锅炉燃烧 特 性数值模拟 J 中国电机学报 ,2 0 1 2 , 3 2 ( 1 4 ) : 1 4 1 9 3 吴文渊 ,张子栋 , 杨励 丹, 等高炉煤气与煤混烧的热电联 产 用流化床锅炉 J 冶金能源 , 1 9 9 4 ,1 3 ( 5 ) : 4 O 一4 3 4 WO RR EL L E,P RI C E L ,MART I N NE n e r g y e f f i c i e n c y a n d c a r b o n d i o x i de e mi s s i o n s r e d u c t i o n o p p o r t u n i t i e s i n t h e US i r o n a n d s t e e l s e c t o r J E n e r g y ,2 0 0 1 ,2 6( 5 ) :5 1 3 5 36 r 5 S HE N Y S , GUO B Y,YU A B,e t a 1 A t h r e e d i me n s i o n a l nu me r i c a l s t u dy o f t h e c o m b u s t i o n o f c o a l b l e n d s i n b l a s t f u r n a c e口 F u e l ,2 0 0 9 ,8 8 ( 2 ) :2 5 5 2 6 3 6 S OMAS UND ARAM M, C HAT TOP AD HYAY DR e l i a b i l i t y i mp r o v e me n t a nd l i f e e x t e n s i o n o f mi x e d f u e l f i r e d s t e e l p l a n t b o i l e r s J F u e l a n d E n e r g y Ab s t r a c t s 1 9 9 7 ,3 8 ( 5 ) : 3 3 4 3 3 4 7 安锦 民, 杨敏 ,贾文义 , 等 锅炉合 理掺烧高炉煤 气试验 分 析 J 内蒙古电力技术 , 2 0 0 1 ,1 9 ( 5 ) :1 1 1 3 8 刘定平 , 裴振林高炉煤气在 2 0 0 MW 电站燃煤锅炉中掺烧 应用 J 中国电力,2 0 0 2 ,3 5 ( 3 ) :1 6 1 9 9 方立军 , 武生微富氧环境 下混烧锅炉 的传热特性研究 J 锅炉技术 , 2 0 1 4 ,4 5 ( 1 ) : 2 6 3 O 1 0 李丽丽锅炉燃料混烧特性研究及燃烧过程数值模拟 D 鞍 山: 辽宁科技大学 , 2 0 0 8 1 1 苏俊林 , 潘亮 , 朱长明富氧燃 烧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 J 工业锅炉 , 2 0 0 8 ,3 ( I ) :1 4 1 z 范礼明富氧燃烧 的特性 及其发展 现状 J 科 技与生活 , 2 O l1( 2 3):2 2 0 2 2 0 St u d y o n Ch a r a c t er i s t i c s of Ox y g e n r i c h Co mb u s t i o n a n d Ni t r o g e n E mi s s i o n s o f Bl a s t F u r n a c e Ga s a n d P u I v e r i z e d Co a l Bl e n d e d Co mb u s t i o n B0i l er W U S he n g , FU Xu f e n g , YI N Ro ng r o ng ( 1 Hu a d i a n El e c t r i c P o we r Re s e a r c h I n s t i t u t e ,Ha n g z h o u 0 6 3 2 0 0,C h i n a ; 2 S c h o o l o f En e r g y P o we r a n d M e c h a n i c a l E n g i n e e r i n g ,No r t h Ch i n a E l e c t r i c P o we r Un i v e r s i t y ,B a o d i n g 0 7 1 0 0 3 ,Ch i n a ) A b s t r a c t :Ta k e a 3 0 0 MW b l a s t f u r n a c e g a s( B F G) p u l v e r i z e d c o a l b o i l e r f o r e x a mp l e ,n u m e r i c a l s i m u l a t i o n s of t h e c ombu s t i on pr o c e s s a r e c a r r i e d o ut a t t h r e e di f f e r e nt o xy g e n r i c h c o n d i t i o n s o f O2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3 0 、 3 5 、 4 0 )i n t h e c o mb u s t i o n g a s( O 2 c o 2 )a n d c o n ve nt i on a l a i r c o nd i t i on by t he FLUENT s o f t wa r e The s i mul a t i o n r e s ul t s s h ow :I n t h e ( 下转 第 6 9页)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第 3 期 丁伟平 : 超超临界锅炉高温管屏璧温在线监测系统的应用 6 9 5 结 语 锅 炉炉 内壁温 在线监 测 系统 P S S S系 统在 国 电汉川 发 电有 限公 司运用 以来 , 有 效地 帮助 运 行 人员 及 时调整各 负荷 工况 下 锅 炉炉 内的 热 偏差 , 为机 组 安全 性 运 行 , 机 组 可 用 率 的 提 高 , 带 来 了 实实 在在 的效果 。炉 内壁 温 在线 监 测 系 统 P S S S 系 统的 高准 确 性 , 也 为 实 现 状 态 检 修 、 材 质 寿 命 检测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 参 考文 献 : 1 王孟浩 , 王衡 , 郑 民牛 , 等超临界和超超l 临界 锅炉运行 中的 几个 问题E J 热力发电 , 2 0 1 0, ( 3 9 ) 2: 1 4 1 7 , 6 8 2 王孟浩 , 王衡 , 郑民牛超超 临界锅炉炉外壁温测点的测量误 差 J 中国电力 , 2 0 0 9 , ( 4 2 ) 2 : 4 5 4 8 Th e Ap p l i c a t i o n o f Tu b e W a l I Te mp er a t u r e On l i n e Mo n i t o r i n g Sy s t e m o f Hi g h Te mp e r a t u r e P a n e l s i n Ul t r a s up e r c r i t i c a l P r e s s ur e St e a m Ge n er a t o r s DI NG W e i p i n g ( Gu o d i a n Ha n c h u a n P o we r Ge n e r a t i o n Co ,Lt d ,Xi a o g a n 4 3 1 6 1 4 ,C h i n a ) Ab s t r a c t :I n t h i s p a p e r a n a l y s i s i s ma d e o n f o u r f a c t o r s i n f l u e n c i n g t h e r ma l d e v i a t i o n a n d t h e i mpo r t a n c e o f c o n t r ol l i n g t h e r m a l d e v i a t i on i n o p e r a t i on o f ul t r a s u pe r c r i t i c a l s t e a m g e n e r a t o r s i s e mp h a s i z e d Th e h i g h f u n c t i o n o n l i n e mo n i t o r i n g s y s t e m o u g h t t o b e a d o p t e d f o r r e a l i z i n g t h e“ ma n n e r i n s p e c t i o n a n d “ r e s i d u a l l i f e mo n i t o r i n g ” i n p o we r p l a n t s Th e ma i n f u nc t i o n a n d a c hi e v e me n t s o f o nl i ne mo ni t o r s y s t e m a r e i nt r o du c e d i n t hi s pa pe r I t i s po i nt e d out t ha t t h e C r UX o f on l i ne mo ni t or i n g i s t he pr e c i s i o n o f t u be wa l l t e m p e r a t u r e c a l c u l a t i o n Ke y wor ds:u l t r a - s u pe r c r i t i c a l b o i l e r ;t he r ma l d e v i a t i o n;o n l i n e mo ni t o r ;t u b e o v e r he a t i n g a n d b 1 l r s t ( 上接 第 4 7页) o xy ge n e nr i c he d c o nd i t i o ns ,t he f l ue ga s t e mp e r a t u r e i nc r e a s e s wi t h t he g r o wt h o f O2 c on c e n t r a t i o n i n t he bo t t o m o f t he f ur na c e a nd t he bur n e r z on e,bu t i n t he a r e 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