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_齐美尔:形式社会学.ppt_第1页
06_齐美尔:形式社会学.ppt_第2页
06_齐美尔:形式社会学.ppt_第3页
06_齐美尔:形式社会学.ppt_第4页
06_齐美尔:形式社会学.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讲 齐美尔:形式社会学 格奥尔格齐美尔 (西美尔) georg simmel, 1858-1918 德国社会学家,提出形式社会学,与滕尼斯 、韦伯共同奠定了德国社会学的基石 一、齐美尔的生平与著作 1. 齐美尔的生平 n1858年,生于柏林一个富裕的犹太商人家庭,幼子 n1874年,父亲去世,与专横跋扈的母亲关系疏远 n1876-1881年,在柏林大学先后学习历史学、心理学、人类学 、民族学、哲学,以从康德的自然单子论看物质的性质 获哲学博士学位 n1885-1900年,柏林大学编外教师,享有盛名。开办家庭学术 沙龙,出版论社会分化历史哲学问题伦理学导论 货币哲学等,无法改变在德国学术界的边缘地位 n1901-1915年,多次向名牌大学申请教席,虽有韦伯的帮助, 均失败。出版康德康德与歌德宗教叔本华与 尼采社会学:关于社会化形式的研究哲学文化等 n1914年,屈尊到斯特拉斯堡大学任教授,因一战爆发,去职 n1917年,出版社会学的基本问题。1918年,患肝癌去世 2. 齐美尔的一生:心灵飘泊的边际人 n家庭生活的不幸:父亲早逝,母亲专横跋扈 n事业上备受排挤 n犹太出身备受歧视 n同行嫉妒在非主流寻知音,却渴望进入主流 n社会学本身的边际地位 n齐美尔学术特点:博采众长、兴趣广泛 他几乎从来没有享受过幸福而无虑的家庭生活,而 边际感和不安全感却过早地降临到年轻的齐美尔头 上。 科塞:社会学思想名家 著名史学家谢弗对齐美尔申请海德堡大学教席的评语: 他的外表,他的举止,他思考的方式,都体现出他是一个十足的 犹太佬。他的学术成就不高,他的讲演确实受到欢迎,但他 讲话吞吞吐吐、零碎不堪,因此提供的资料太少他卖弄口才,以 此招揽听众,而听众中多数是妇女。 frisby, d georg simmel 他在两种文化圈之间小心地保持着平衡,就像杂技演员那样,一边走 钢丝一边耍着手中的球。他在形形色色的相关角色面前扮演着不同的 角色,这使他的生活和著作都带上了一种游戏的色彩。他的阅听人迫 使他作为一个演员式的教师,继续显示他的才华和机智,有时人们感 到在那张假面具后面,隐藏着内心的悲凉。 科塞:社会学思想名家 谢弗对齐美尔的评语中关于社会学地位的陈述 齐美尔主要是从他的“社会学”活动获得声誉的。不过,在我看 来,社会学还没有取得作为学术学科的地位。依我看,把“社会”放 到国家和教会并列的位置,视为人类共同存在的关键,是一个极其危 险的错误。 frisby, d georg simmel:critical assessments 1928年,罗伯特帕克提出“边际人”(marginal man)概 念(“边际人”的边际性不仅是一种负担,同时也是一种 财富,因为)相对于他的文化背景,他会成为眼界更加开 阔,智力更加聪明,具有更加公正和更有理性的人。 park, r.(帕克). human migration and the marginal man 3. 齐美尔的主要社会学著作 n论社会分化(1890) n货币哲学(1900) nthe philosophy of money n社会学:关于社会化形式的研究(1908) nsociology: inquiries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forms n社会学的基本问题(1917) 4. 国内出版的齐美尔著作 5. 国内出版的齐美尔研究著作 日北川东子: 齐美尔:生存形式 成伯清:格奥尔格齐 美尔:现代性的诊断 6. 齐美尔的主要社会学贡献 n对社会学学科建设的贡献:形式社会学 n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形式 n社会形式研究 n时尚、统治、陌生人、穷人、群体规模与个性 n冲突社会学:一种社会形式的研究 n现代性的探讨与文化社会学 7. 齐美尔社会学的特点 n无意建构严整而呆板的理论体系 n轻视研究方法:反实证主义;缺乏科学方法; n对社会学的基本认识及奉行的研究纲领 n飘泊不定的哲学立场:实证主义新康德主义 生命哲学 n游离多变的个人兴趣:社会学、哲学、历史学、 艺术、音乐、伦理学、宗教、文学、美学 n同时面对学术圈和公共群体文学沙龙性质的社 会学 n缺乏对自己的新观点充分概念化的合适工具 对社会学的基本认识及奉行的研究纲领 n社会学研究中无法排除模糊性 n社会现实具有多面性,社会学的任务不是揭示 它的规律,而是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理解它 的本质 n社会学方法的随意性:社会学研究不存在明确的 研究方法,可根据不同的研究范畴选择不同的研 究方法 8. 对齐美尔社会学成就的评价 在那些创造了学术资本而且为专业社会学事业奠定基础的人 当中,齐美尔或许是最具独创性和多产的。 levine, d. n.(莱文). georg simmel: on individuality and social forms 韦伯对齐美尔的评价: 事实上,几乎他的每部著作,都充满了重要的理论观点 和细致入微的观察。几乎它们中的任何一部,全都属于这种 著作,即不仅其中的正确发现,就是错误的,也对人富于启 迪;与之相较,其他学者的大部分甚至是最有名的著作,经 常也不免流露出一种特别的贫乏和空洞之气。 即使当他在错误的道路上,齐美尔完全堪称是先进的思 想家之一,对学界青年和同事而言,则是首屈一指的灵感源 泉。 frisby, d georg simmel:critical assessments 9. 齐美尔社会学的影响 n对德国社会学的影响:维泽、卢卡奇 n对美国社会学的影响:芝加哥学派 n受齐美尔影响的其它现代社会学家 齐美尔对自己学术影响的评价(1918年日记) 我知道我将在没有学术继承人的情况下死去,也该 这样。我的遗产就像是现金,分给许多继承人,每 个继承人都按自己的天性将所得的一份派上用场, 而从中将不再能够看出是继承这一遗产。 levine, d. n.(莱文). georg simmel: on individuality and social forms 齐美尔对德国社会学的影响 n利奥波德冯维泽(leopold von wiese, 1876-1969,德国社会学会会 长,重建联邦德国社会学) n齐美尔的崇拜者,曾致力于社会关系 的形式研究,划分出650种社会形式。 n卢卡奇 n早期:大量汲取齐美尔思想分析现代 社会的文化现象 n后期:历史与阶级意识提出“物化 ”思想 格奥尔格卢卡奇 ceorg lukacs,1885-1971 匈牙利哲学家、马克思主 义社会学家,西方马克思 主义创始人 齐美尔与芝加哥学派 n斯莫尔推崇并引进齐美尔思想 n留学德国,推崇齐美尔,登门拜访 n派学生到德国接受齐美尔训练 n创办美国社会学杂志2-16期刊发 齐美尔15篇文章 n帕克对齐美尔思想的吸收 n留学德国,师从齐美尔接受了唯一的 社会学正规教育 n创造性地运用齐美尔概念:“边际人” 斯莫尔 albion woodbury small, 18541926 美国社会学家,芝加哥学派创 始人,1892年创世界上第一个 社会学系芝加哥大学社会 学系,建立了强大的社会学师 资,形成芝加哥学派 罗伯特帕克 robert ezra park, 1864-1944 美国社会学家,芝加哥学 派代表人物,大众传播学 创始人 受齐美尔影响的其它社会学家 n索罗金 n曼海姆 n法兰克福学派(霍克海姆、本雅明、阿多诺) n功能主义(帕森斯、默顿) n社会冲突论(达伦多夫、科瑟) n社会交换论(霍曼斯、布劳) n现象学社会学(舒茨) n符号互动论(米德、布鲁默、戈夫曼) 二、齐美尔的社会学体系 1. 齐美尔对社会学与社会的基本认识 n齐美尔对社会学的认识:反对社会学帝国主义(p92) n社会学不是学科之王:人的行动全部发生在社会中,但不 能将自然界以外的所有现象的研究都划入社会学中 n社会学只是一种新的方法,一种研究手段 n齐美尔对社会的认识:调和唯实论与唯名论(p93) n社会和个人总保持着一种双重关系 n个人既被结合在社会里,又与社会相对应;既内在于社 会,又外在于社会;既为社会而存在,又为自己而存在 n社会既是超越个人的复合体,也是个体互动和交往形式 的总和社会由“交往”构成,是个体互动的过程 n社会与个人存在于两者间的相互依赖和互动中。 2. 社会学的分类(p94-95) n普通社会学:历史生活的社会学研究 n纯粹社会学(形式社会学):撇开社会的具体 内容,关注社会交往的纯粹要素形式 n哲学社会学:包括认识论和特定学科的形而上 学两部分 普通社会学 n普通社会学:历史生活的社会学研究 n研究对象:人类存在的所有领域 n基本观念:任何事物都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而 社会学只能抓住其中一个或几个方面 n社会学解读人类历史生活的方法 n将社会现象视为个体互动的结果 n社会变迁视为社会形式的变迁 形式社会学 n形式社会学:撇开社会的具体内容,关注社会 交往的纯粹要素形式 n社会历史事件具有唯一性,与自然现象不同的 n社会学研究必须抛开这些事件的特殊性,而去关 注构成这些事件的同一性即它们的外在形式 n形式社会学与几何学相似(社会几何学) 我们现在考虑的这第二个领域,是由社会形式本身组成的。它们被认为 是由活生生的人的纯粹总和而建构起来的社会。这一领域的研究可以被 称作纯粹社会学,它是对交往的纯粹要素的一种抽象。这种研究将 这种形式高度归纳,并在心理学上与其形形色色的(非社会学的)内容 与目的划分开来。就象语法一样,它将语言的纯粹形式与借用这种形式 的内容区分了开来。 齐美尔社会学的基本问题 几何学的抽象仅仅研究物体的空间形式,虽然从经验上看 ,这些形式总是某些质料的形式。与此相似,如果社会被 视为个体间的互动,那么对这种互动形态的描述,在最严 格和最本质的意义上就是有关社会的这门科学的任务。 齐美尔社会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社会学 n哲学社会学:包括认识论和特定学科的形而上 学两部分 n作为认识论的哲学社会学:为其他社会科学提供 各种概念、假设、公理和预设,使无数零碎的知 识整合成一副完整的社会图景 n作为形而上学的哲学社会学:超越日常经验的有 限性,克服个别事件的不连续性和异质性,进而 呈现出事件的意义 三、形式社会学 1. 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 n形式社会学的基本命题 n社会是个体间的互动 n社会生活可划分为内容和形式两部分 n社会学研究对象:关于形式或互动形式的描述 n齐美尔形式社会学的特点 n微观的社会互动研究 n研究的是互动的抽象形式而非具体的互动本身 社会学的任务是,对在人与人之间发生的互动形式的历史 心理根源进行描述和确定。这些互动总和起来便构成了社会 。 simmel, g “superiority and subordination as subject-matter of sociology” 2. 社会形式的分类(levine的归纳) n社会过程:不依赖于社会过程的具体情况而固定不变 的那些现象 n统治、时尚、冲突 n社会类型:一种对个人具有本质特征的品质是不以某 种具体的相互关系的性质为转移而经常表现出来的东 西 n陌生人、穷人 n发展模式:包含了更复杂的社会过程,诸如社会分化 、社会组织的转变等 n群体的扩大和群体成员个性的加强 3. 齐美尔探讨的主要社会形式 n统治(社会过程) n时尚(社会过程) n穷人(社会类型) n陌生人(社会类型) n群体规模与个性发展(发展模式) 统治(p97) n统治:压制屈服 n压制与屈服是互相影响、不可分离的 n领导者也需要被领导者对其作肯定或否定的反应 n几种统治形式的分析 n由一位领导者实施的统治(独裁/专制) n后果1:群体内部团结 n后果2:群体内部不和与冲突平权(民主的统治) n民主的统治 n后果1:给个人更多自由,利于群体和谐、团结 n后果2:内部争端分裂 n以客观原则进行的统治 以客观原则进行的统治 n客观原则下的统治:规律的统治;偶像的统治 n特点:最具攻击性、残酷性 撕下人与人之间的温情面纱,排除人际互动 个体为一种非人格力量所控制,感到无助 个体“在心理上降低为仅仅 是一种物体” 物化 人性的铁笼 在由一个人进行的统治中,尚包含有自由和尊严;而在由 规律进行的统治中,所剩下的只是机械与被动的服从。 simmel, g “domination” 最新的时尚仅仅影响较高的社会阶层。一旦较低的社会阶层开始 挪用他们的风格,即越过较高社会阶层已经划定的界限并毁坏他 们在这种时尚所具有的带象征意义的同一性,那么较高的社会阶 层就会从这种时尚转移而去采用一种新的时尚,从而使他们与广 大的社会大众区别开来。这种游戏就这样快乐地周而复始。 齐美尔:时尚的哲学 时尚的本质存在于这样的事实之中:时尚总是被特定 人群中的一部分所运用,他们中的大多数只是在接受 它的路上。一旦一种时尚被广泛地接受,我们就不再 把它叫做时尚了。 齐美尔:时尚的哲学 时尚(p97-98) n时尚的本质短暂性 n时尚的基本心理动机:树异求同 n树异:精英阶级想用一种明显的标识来使自己更为醒目 n求同:下层阶级想借这些标识来提高自己的地位 n时尚的运作机制 n精英树异下层求同(模仿)精英再树异 穷人(p98-99) n什么是穷人? n穷人(社会关系视角):那些接受他人资助或至 少有权接受他人资助的人 n穷人不一定是社会底层的人相对贫困观的出现 n贫困不可能被消除 n穷人的社会功能甘斯贫困的正功能 n对穷人的资助有助于社会体系本身的持续 援助穷人有助于维持整个社会的运行。社会需要援助穷人,以 使得穷人不至于成为社会的危险的敌人,以使得他们已衰弱了 的力量转化为生产性的力量,以避免他们的后代进一步下滑。 simmel, g “the poor” 陌生人(p99) n什么是陌生人? n陌生人与群体的关系 n若即若离、不即不离 n造成这种关系的关键因素 n距离(不近不远) n陌生人与群体成员的互动 n非熟人特殊信任倾诉 n陌生人边际人(帕克) 不是通常所指的那种意义上的陌 生人,即今天来明天走的漫游者 ,而是今天来明天呆下去的人。 如此说来,他是一个潜在的漫游 者,虽尚未游走,但也没有彻底 失去来去的自由。他在一个特定 的具有空间特征的群体中站住了 脚。但是,他在这个群体中的地 位基本上是由这样一个事实决定 的,即一开始他并不隶属于它, 他为这个群体带去了一些特性, 这些特性不是来自也不可能来自 这个群体。 simmel, g “the stranger” 群体的规模与个性的发展 n二人群体(对偶关系):最简单的群体 n三人群体:出现最简单的社会结构 n群体规模与成员的个性 二人群体 n二人群体的特点 n直接互动 n不存在超个体的整体结构:群体性质取决于二人 的性质 n关系密切,具有强烈的排他性 n二人群体的意义 n一种社会交往:许多社会交往是以纯粹的、典型 的两人群体方式实现的 n复杂群体的基础:复杂群体存在的唯一条件 三人群体 n与二人群体相比,三人群体的性质与结构发生 了根本性变化 n群体关系多样化:13 n出现社交角色 n出现独立于个人的、最简单的社会结构 n二人联合权力结构:仲裁;少数服从多数 n危及个性发展:个人自由被控制 n群体规模的扩大与群体结构的复杂化 群体规模的扩大与个性的发展 n群体规模的扩大有助于个性的发展 n小群体从各方面控制了个人的自由 n大群体或现代社会中的个人分属不同群体每个 群体只能从某一方面控制个人个人自由的扩展 n群体规模的扩大也可能危及个人的发展 n从众心理非理性冲动状态 n民主协调的可能性降低专制 四、冲突:社会形式的一种分析 1. 冲突与和谐 n冲突是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 社会互动的一种重要形式 n冲突与和谐的关系 n冲突与和谐互相交织:交替采用的社会交 往形式 n和谐的关系中存在着冲突的成分 n冲突和对抗关系中也存在某种和谐的成分 n两者互为前提 n冲突是和谐的前提 n和谐是冲突的前提:两个没有关系的人不会发 生冲突 冲突是取得“某种统一”的一种方法,尽管它 是通过消灭冲突中的一方而实现的。这十分 类似于这样一个事实,即冲突是“一种疾病 的剧痛状态”。而这种病痛表现出了有机体 为使自己从失调以及失调引起的损害中解脱 出来的努力。 simmel, g “conflict” 2. 群体内冲突的形式 n对立双方具有共同的特征,冲突会更激烈(夫 妻冲突) n对立双方都将对方视为对群体存在的一种威胁 n对立双方都相互承认也接受对方为合法对手, 有两种亚形态: n直接的冲突:为达到自己的目的,双方公平地相 互争斗 n间接的冲突:为达到自己的目的,双方只和第三 方发生互动 3. 群体间冲突的意义 n冲突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冲突各方内部权威的 集中 n冲突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冲突各方内部的社会 团结的增强,降低了群体对越轨和异议的容忍 程度 n冲突增强了有共同对手的不同群体间的联盟 4. 齐美尔关于冲突强度的命题(特纳) i 冲突双方感情投入越大,冲突就可能越激烈 a 冲突各方成员的团结越紧密,他们投入的感情的程度就 越大 b 冲突各方以前的和谐程度越大,他们投入感情的程度就 越大 ii 群体成员对冲突的理解超出个人目标和利益的程 度越大,冲突就越可能更加激烈 iii 冲突越是作为一种达到清楚规定的目标的手段, 激烈的可能性就越小(与马克思不同) 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 5. 冲突的社会功能 n冲突应该被视为是一种建设性的而不是破坏性 的力量 n有利于社会不满情绪的发泄科塞:社会安全阀 n有利于问题或矛盾的最终解决 n促进社会整合的纽带:群体间冲突对群体团结的 意义 五、现代性的诊断: 齐美尔文化社会学思想 1. 主观文化与客观文化 n主观文化(个体文化) n行为者生产、吸收和控制各种客观文化因素的能力和倾向 ,是已经内化的各种文化因素在行为者那里的综合体现 n客观文化 n人们在历史进程中制造和生产的各种文化因素,主要有工 具、运输手段、科学产品、技术、艺术品、语言、知识范 畴、民间知识、宗教教义、哲学体系、法律、伦理准则、 观念等 n主观文化与客观文化之关系 n客观文化是人类创造力的产物,但客观文化的形式一旦形 成,即获得了某种外在性和客观性,又会与它的主体相对 立,变成与人类格格不入的东西,抑制人的创造力 2. 客观文化的爆炸性增长 n资本主义时代,客观文化的极度扩张 n绝对规模和范围不断增长 n科学的扩张 n成分和内容不断增长 n许多先前没有的文化成分层出不穷现代文化的复杂性 n对行动者的控制力日益增强 n客观文化的各种要素日渐交织在一起,构成一个更有力 的、自我控制的世界 n后果:现代文化悲剧 3. 现代文化悲剧 n成因:客观文化主观文化 n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科学、技术和知识的利用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n个人文化及创造力却在不可避免地衰落 n表现:不理解客观文化依赖客观文化 n个人能力跟不上客观文化扩展的步伐越来越不理解自己创造的世界 n行动者越来越被自己创造的世界所控制依赖性加强 n后果:异化/物化 n工作没有激情,没有创造,只是机械的重复 n非人格化的冷漠、傲慢、玩世不恭都市性格 在19世纪中产生出了客观文化凌驾主观文化的趋势,这一鸿沟似 乎在稳固地加深。客观化的财富每日每时在各个方面增长着,但只有 通过远离这种文化,以更慢的速度,个人的心灵才能丰富其发展的形 式和内容。 齐美尔:货币哲学 4. 文化悲剧的根源:社会分化的后果 n群体组织原则改变:有机的标准理性的标准 n有机的标准:家庭或部落像一个生物有机体,其组成部分 先天地、内在地联系在一起 n理性的标准:个人是否加入某一群体,纯粹是根据个人的 目的、利益、偏好、自身条件而作出的合乎理性的选择 n群体数量增加 n原来有机的群体趋向理性 n角色冲突放弃部分角色离婚率等现象的增加 n个性的多样化发展 5. 货币哲学:揭开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 n主旨:货币对个人的影响及对整个文化的作用 n思想渊源:资本论的补充 n主要内容 n价值、距离与货币 n货币的正功能 n货币的负功能 n主要影响 n韦伯:理性化 n卢卡奇:马克思“异化”理论齐美尔“物化”理论卢卡奇“ 物化”理论 价值、距离与货币 n人类创造价值的主要方式:将事物与其本身分离 n价值与距离:价值取决于距离 n获得一个事物越难,其具有的价值就越大 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