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与书法艺术兼议常福居士书法.doc_第1页
语言文字与书法艺术兼议常福居士书法.doc_第2页
语言文字与书法艺术兼议常福居士书法.doc_第3页
语言文字与书法艺术兼议常福居士书法.doc_第4页
语言文字与书法艺术兼议常福居士书法.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言文字与书法艺术 兼议常福居士书法语言文字与书法艺术-兼议常福居士书法儋耳游子(2009-07-26 18:11:37)标签:书法家常福居士书法语言文字书法艺术杂谈分类:名家评论语言文字与书法艺术-兼议常福居士书法转载儋耳游子的博客人类的种群不同,语言文字乱七八糟的状况,全世界到底有多少种,谁也说不准。我现在海南一个小岛上而已,我都会六种完全不同语系的语言-1种普通话5门方言(黎族语,儋州语,军话,村话,粤语)严格说也算外语,别以为英语才算外语,因为我说了,你三个耳朵也听不懂啊。这种现象在我国历史文献中是有记载的。战国策秦策曰:郑人谓玉未理者曰璞,周人谓鼠未腊者曰朴,就是近音异义,周人问郑人要不要买新鲜的老鼠肉,郑人以为问他要不要买璞玉-郑、周同出姬姓,近在咫尺,而语有异同,其余诸候,可想而知。所以,礼记曲礼下说得更干脆:五方之民,言语异声。汉人扬雄的方言上把华夏帝国的语言区分为以下几大区域:秦晋、陇冀、梁益为一区,周郑韩、赵魏、宋卫为一区,齐鲁、东齐、青徐为一区,燕代、晋北、燕北为一区,陈楚江淮之间为一区,南楚为一区,吴越为一区。这虽然是西汉中前期的划分,但也基本符春秋合战国时期的情况-瞧瞧,活在那个时代,这得学多少门外语才够用?古时候,为了沟通,那时候的外交活动,得借助雅言来交流,但是仅限于受过高等教育的君子们。有时候用语言不能说清楚的,干脆就唱诗就好像口吃的唱比说流利似的-其实,所谓唱,起初只是唱一种通用类似诗词的语言,孔子后来就是总结了这种诗语之后才叫做诗经-也就是早期的歌唱版普通话了。本来,夏商周三代与后来的朝代不同,一方面它们是三个互相衔接的朝代,同时又是三个并存的集团,那时候叫先公先王时代,没有国的概念。他们保留持着很强的游移性,商朝建立后,依然延续这种传统,都城多次搬迁,到了商王盘庚时代才扭转。公元前1300年他把都城搬到了殷(今河南安阳)后才出现了转折。从盘庚迁殷到纣王覆灭,商朝后半期共273年没再迁都。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就是在殷出土的,可说,我国甲骨文就是这段时期的产物。说它是中国文字,那是因为数量足够(10万件,共4500字,有了成熟的文字,记录了从盘庚迁殷至商朝灭亡273年历史,具有不朽的品质和价值,具备了汉字的六书规律-象形、指事、假借、形声、会意、转注。我们今天的文字就是在甲骨文的基础上扩大,变型到后世的2万个汉字的);至于语言,自周初分封始,最早的姬姓诸侯,在语言文字上是比较一致的。但随着春秋以来的礼崩乐坏,弑君灭国,继起的大都是些蛮夷之邦,就五霸来看,齐宋楚晋秦,只有晋国是戎狄化了的姬氏,齐国是东夷化了的西戎,秦是西戎化了的东夷,宋是殷商之遗民,楚根本就是蛮夷,即便算上吴、越,也仍然不脱蛮夷二字。数百年的分裂,以及蛮夷国家的崛起,使原本接近的华夏各国语言文化分歧加剧,甚至自成系统。到了秦始皇大一统时代,始皇帝才开始统一文字,应该说,他对华夏帝国保持长久的统一意义深远。秦帝国基本统一了文字体系,这一体系被沿用了两千多年。但在语言上他没能完成统一-说句公道话,这实在不好怪他,嬴政同志执政工作才短短的十五年时间,咱普通话也推行大半个世纪了,可如今咱们开个部门小会几个人围在一起还南腔北调的呢!嬴政同志在始皇的重要位置上为人民大众做了许多好事-想想看,我们大家不用像藏族、维族、蒙古族同志那样多学好几门语言-可是在他老人家为人民鞠躬尽瘁之后,虽然藏在深深的土坑里有兵马俑守着,却被历代子孙骂了足足有两千多年。冤!泉下有知,始皇帝一定不高兴。我想,如果始皇帝能够再选择一次,他一定不会再去背这黑锅,而是纵容大家讲各地土话鸟语,用鸡爪文字,让大家一辈子有学不完的外语。待到有朋自远方来之时,让你们鸡同鸭讲,大眼瞪小眼去,一定会开心得不得了。故说,始皇帝搞了个焚书坑儒活动。骂归骂,平心而论,还是蛮进步的。通过焚书坑儒运动,秦帝国基本上统一了文字,中国的统一就从那个时候开始算起了。语言与文字虽然一直趋向于统一,但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文字作为一个相对固定的体系,其变化主要源于技术的进步和人们眼界的拓展,较之语言的变化来讲要慢一些。比如说,让你用刀子在竹简上刻连笔,当然是种折磨,可是当你手里有了毛笔,那就不再是问题了,而且还显得简便。所以,当毛笔被初步接受后,比篆书简便易写的隶书就出现了,而帝国的大一统,正好使得这一创造被广泛地传播和接受。而进一步,当人们能够熟练使用毛笔之后,其中的懒虫或是艺术家们会继续动脑子去简化,或是美化书写,这样就出现了楷书与行书,但是还有些懒虫嫌它们麻烦,于是,更简便的草书也登堂入室,从而也就产生了书法艺术。一次技术上的大进步,导致一系列相关的发展与进步,从而使人们的生活性前迈进一大步-但这可不意味着,所有的传统都会被推翻。在刻简时代,顺着竹片或是木片的纹理刻字,当然比逆着刻要省力,于是大家都接受了竖刻,文字竖排便成了规范-这看起来非常自然也符合科学。可等到毛笔出现,人们还是坚持竖写(无论是在竹简上还是织物上),而且还是从右向左写,这就缺乏十足的理由了,这不但费力和缺乏效率(要把手腕和肘关节悬空),而且容易把右手的袖口弄脏。等到纸张发明,在书写上竖排右起的合理性已经完全丧失了,由上至下,从左向右的横排书写已经完全体现出了优势,可是华夏帝国的文化人对此嗤之以鼻,死活不肯接受-他们顽固地坚持传统,只肯在写对联横批的时候才破例。显而易见,在花费相同的时间和体力条件下,这种书写排版的方式所传递的信息量要小于其对手,但传统的惯性使得这些聪明人就是死活不愿意改变习惯-这就是帝国在前进道路上所付出的沉没成本之一了。对此,我认为我国书法艺术起源,严格说应该从有笔墨纸张算起。有文字,不等于就有书法艺术,尽管写字与刻字本身就是一门艺术。我国书法艺术几千年来,始终保留自上而下右起习惯,说它是传统艺术,那是因为它保持书写格式惯例的缘故。我认为,论书法应该从毛笔产生开始。毛笔是文房四宝之一。其乃是中国书画艺术使用的特殊工具,没有这特殊的工具-宝贝的四宝,中国书画艺术无从谈起,亦必无可独立于世界美术之林;它们是实现中国完整的一套美学体系和审美理想的物质基础。毛笔的来历从什么时候开始?传统的说法都说是蒙恬发明创造的。这个说法源于史记:蒙恬筑长城,取中山兔毛造笔。根据晋崔豺古今注说:自古有书契以来,便应有笔,世称蒙恬造笔,何也?答曰:蒙恬造笔,即秦笔耳。秦在西陲,陕西也没有产竹子啊,怎么说是他蒙恬造毛笔呢?我看此说不足为凭。因为不久前我看中央电视台播放一部考古片,其中出土的书简所在地位于湖北,属于战国前期要早于蒙恬时期。这些书简是竹子,而写在竹片上的字是用毛笔写出来的。这些竹简从古井里捞出来时,字迹清晰可见,但见曝光后则退色,后来用特殊药水一涂,又显现出来了。后来为了保存,只好用真空封存。如果考古断代准确,这就说明,早在蒙恬之前就已经有了毛笔了。遗憾的是这部专题记录片没有提及这个笔的问题。但不管提不提及,已经有事实说明了问题。我国的文字最早是从甲骨文开始有据可查的,后来接着就是竹简。甲骨文是刻在龟板上的,到今天为止并没有发现有在龟板上写字现象。不管怎么说,用野兽毛制造笔,要比西方用鸡鸭毛硬笔更柔软、更难掌握一些,这个方块字和毛笔的搭配催生了中国的书法艺术。太平清话:宋时有鸡毛笔、檀心笔、小儿胎毛笔、猩猩毛笔、鼠尾笔、狼毫笔。用小孩胎毛制造笔?恐怕是指初始小孩头发造笔吧,不知是真还是假,没见过。但中国人造笔所用的各种材料是比较多种多样的,它材质不同造出的毛笔刚柔不同。中国书画同源,都使用毛笔,画的基础是书法,十分讲究用笔,毛笔之妙,固不待言,我国书画之所以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离不开毛笔的功劳。可以说没有毛笔也就没有书法和中国画了。那么,写字与书法它们的区别到底在哪呢?为什么咱也懂得用毛笔写字,没人称呼咱为书法家,有的人也懂得写毛笔字,人却称之为书法家。难道这是不把村长当干部-不把咱当回事?为什么有的人以写字为生,到头来被人称之为写字匠,而有些业余写字的却被誉为书法家?这恐怕也是不少人莫名其妙的地方。本来所谓家,即类似工程师,属于专家,专家嘛至少有个考核标准。可这个书法家是没有考核的,全凭口碑认可。大家承认你是了,你就是;不承认你,你就不是。以至于我国书法家,简直就是汗牛充栋,遍地都是家,甚至是著名或者巨匠之类。其实,问题没有那么简单。写字和书法是有区别的。有人问我书法家的标准是什么?我认为,你要弄清楚这个问题,你首先得清楚写字与书法的区别。毛笔字谁都懂得写,写得一手漂亮字者不乏人在。如果说形成风格吧,每个人基本上写字都有个性。你怎么就说他不是书法家呢?问题就在这。我个人认为,书法是门独立的艺术,篆洒落,隶开张,楷稳健,行草飞动用笔遂入平出,绵里藏针,毫发死生,这就叫书艺!书艺进而为书道。既然是艺术、书道,就存在一个创作的问题。不能没有意境。意境是一切艺术的情调、倾向和境界,也就是灵魂。换句话说,意境是写字和书法的根本区别。世界万物是不断变化的,是千姿百态、五彩斑斓的。作为表现世界万物的书法艺术,也应该是不断变化的。书法的表现形式是写字,但写字不等于书法。写字可以用固定模式,书法不可以千篇一律。如果你亲眼目睹他们写字就不难发现,书法家在其中就灌注了自身的生命意识,书写时间过程的筋肉运动,空间的构成效果,结合统一为完整的自我。韩愈说张旭的草书: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张旭可谓得了书道,方醉歌呼走,心物两忘于笔底。他的狂草出名就在这。书法艺术创作许多人总以什么体什么体自称,以为临帖成型了就算成就。许多书法家写字基本上是固定一个模式的。甚至几十年不变,我觉得不是好事。毛泽东的字体、书法,如果你留意就发现它是变化的。书法既然是一门艺术,那么艺术本身就需要创作变化。然而变化又不是目的。变化的目的是为了通过造型、用笔、用墨、章法等,因意赋形,求变,求新,求奇,寻找形式与内容相统一的独特的美的意境。我觉得,不懂书法理论的书法家是盲目书法家,没有创见是步人后尘书法家,千篇一律缺乏变化和意境是写字匠不是书法家。我不懂书法,充其量喜欢罢了。我收藏的字画古玩当中,书法就占了较大比例,各朝代碑帖拓片,包括我国近代著名书法家如于右任、马一浮、谢无量、沈尹默、郑孝胥等人书法资料,凡是我碰上都收入囊中。中国当代书法家郭沫若、启功、沈鹏、吴丈蜀、秦萼生、祝嘉、胡旻、舒同、苏适、郭金铭等人的作品真迹我都有收藏,但我更喜欢欣赏吴丈蜀的字。为了掌握这方面的基本知识,对书法理论如沈尹默书法论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要释义等书法研究著作时有翻阅。可说多年来对书法有较浓厚兴趣。我素来看重国中文化学者和官员写的字,因我知道历代书画名家并不出自一心为艺的人群,却多是出自官高位重的人物里头,象苏东坡,毛泽东等等就是。因为书写初时本为实用,写得好看合度,秩序井然,渐成一种妙法,自然就有了独立出来叫人欣赏的动机。但书艺历千年变通幻化,其道深邃莫测,哪是一个简单的手段技能的沿承相袭?国人看书艺,其实是自其中来看书家人品、艺格、气象、风度、学养。古时的书生因科举之势延入仕途,学养自不必说,在此位上久了,遍历世间大事,处理种种要务,见得各色人等。非有大气魄好襟怀,何能出得门去做得人中将相?科举既废,后来的文人仕进无途,转从诗文曲艺,书画百工。好处是文人再无他图,专司其职,一路的任性放达,逸气四溅。作品便多文人气息,富学养,性情直露,有点儿在世间之外想事儿的样子,好看。然比起元明以前那些不以艺术为务的官位名家来,因其拘泥于个人性情诗书境界,历事轻浅,眼界窄仄局促,品格便失之孱弱,少了一种夺人力量与沛然气象。今天诸多以艺术家自居的书家写的字何尝不是如此?再看今日官员写的字,因再无当初书生的那般学问深养,再无那种超然世外的洒然气质,风格便多粗豪浓重,富有极重的权力感和暴烈气息,那种兼具文人精雅与宏阔气象的丰富格调荡然不存了。一天,我偶然闯入静月轩主叶明先生博客,意外的发现他的几幅书法作品,由于是硬笔书法比较少见,引起了我的兴趣。中国书画同源,都使用毛笔,画的基础是书法,十分讲究用笔,而笔在甲骨文里是没有这个笔字的。自古都说蒙恬造笔,实际上他造的笔可能是秦笔,是以四条木片做笔杆,而不是我们今天常用的竹子,因为陕西不产竹。马王堆出土发现一支竹管毛笔,用的是兔毛,年代在战国时代。据说王右军用的就是兔毫笔,都是经过他自己精选的赵国平原八九月间的兔子的毫毛所制。或许这种笔就是我国最早的毛笔了。笔便是骨架。书画的性情格调和笔的运用大有关系。常听人说:善书者不择笔。所谓不择笔,指的是不择新笔,秃笔败笔有时更出效果。我曾经看过珂罗版影印的朱脢庵的墨迹,四五寸大的行草,酣畅淋漓,近似笔势飞举而字画中空的飞白。我忽有所悟。朱老夫子这一笔字,绝不是我们普通的毛笔所能写出来的。史书记载:蔡邕谐鸿都门,时方修饰,见役人以垩帚成字,则归作飞白书。朱老夫子写的近似飞白的字,所用的纵然不是垩帚,也必定是一种近似刷子的大笔,和硬笔差不多了。我仔细观摩静月轩主的字,我觉得他的书法作品观其笔势,气充神旺,线条流畅快捷,行笔不拘,挥洒自如。或许这得益于他的书艺实践初从广泛观摩、研习历代名家法帖,依此传承脉络,走一种以帖学为主的研习思路,他重书写本身的韵致趣味,而轻金石再造的生硬重大,渐成自己一种点画流畅清新雅致的面目。直接原因或许是他硬笔书法练习在前的缘故吧。我发现他的书法融楷、行、于一炉,硬笔书法、毛笔书法特点兼施,相互融合彼此并进,个性鲜明,痛快淋漓,他简介中说他追求书为心画、书取风神!或许吧,字写得有风骨有精神,书法功底和书法意境不错。但就个人爱好而言,我更喜欢我毛泽东、吴丈蜀的书法。我最近发现一位深圳常福居士的书法。他的字和静月轩主的字风格完全不同,犹如一个平台上的两种不同品种的物品。它的风格类似我喜欢的吴丈蜀,祝嘉先生的字,带有很明显的古朴稚拙老化特点。和一般常见书法作品截然不同,其波澜不惊,它不挥洒任性放达,显得很古朴恭敬,你别看一眼望去似乎幼稚,其实笔划骨力深透,字体结构谨严,笔力瘦硬老茁,师古不泥,融古出新!你留意看咒字的笔划,是不变的,而注意看是字的最后一倷亦同。而字的整体则是有变的。如无字和两个空字,在一起的时候,它是变化的。说明作者深得书法要领了如果你留意观察他的书法作品,不难发现,他融几种字体的笔意在其中,个性鲜明,有种超然世外脱俗的气质,很有禅意,给人一种静与空灵的感觉。心不静写不了,浮躁者写不出。我要说,非有多年深厚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