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综述.doc_第1页
我国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综述.doc_第2页
我国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综述.doc_第3页
我国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综述.doc_第4页
我国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综述.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5-2016学年度第1学期教育学文献综述论文题目: 国内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方向文献综述 学生姓名: 张睿波 学生学号: 20130712310043 年级专业: 2013级思想政治教育 成 绩: 摘要:哲学应是人们为了认识自身与世界而生的学说,本质在于“认识”。无论人在历史中如何用自我的头脑编织出神、妖魔、天使或者精神的幽灵,我们必须认识到只有符合人的且是具体的人的才能切实的引导人。任何脱离具体历史的,都将在自我构建的狭小中死亡。而人类自我引导和发展的关键便在于“认识”。尤其是当今中国,在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关系出现问题、精神文化即丰富又混乱的时代,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引导人和社会走出困境至关重要。这不仅仅是特质社会的意识形态阵地的问题,还关系到人自身发展的方向。关键词:哲学方向、认识论研究前言 “ 幸福才是目的,哲学只是一种工具”维尔杜兰特 哲学一词源于古希腊,历经多个不同的发展时期。古希腊时期,哲学是本体论学说;中世纪的欧洲哲学苟活于神的阴影下;近代欧洲,哲学转变为认识论学说,而在德国古典学派黑格尔那里哲学则是方法论。哲学从古希腊时期开始便有着崇高的地位,是人所用拥有的最珍贵的宝石,是一切科学学说的始母。但是,和所有母亲一样,当自己的孩子长大吸收完养分后便会扭头离去、甚至还会反加鄙视,这便是哲学的现状。有人说哲学死了,死在它本身的宿命里。当我们试图去把握这个世界,当我们企图去看清这个世界的本质时,于是哲学誔生了,然而当我们看到了自己的卑微和无力时,当我们知道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是我们的视域时,哲学就无可避免的死了。我们只能活在我们的世界。固然,哲学有其双重性,来源于人,是关于人和世界的学说。但是当人类有限的生命面对无限的未知、或者面对康德“不可知”的鸿沟时,人类深深的为自己经验的局限与狭小所挫败,那么哲学追求的是什么? 引用哲学的故事中的一句话“幸福才是目的,哲学只是一种工具”。当尼采、维特根斯坦解决了所谓的“哲学问题”时候、他们实质上只是推翻了哲学问题,推翻了分析哲学以及形式的哲学。为了“哲学”而变得愈发自我晦涩,构建出一个只有他们这个小圈子才能看懂的术语,这样的“哲学”也许才是“哲学已死”的原因。只有回归到链接人自身与外在世界的桥梁,回归对人现实认识的指导,这样的以人为本的“认识”的哲学才是人和社会所长久需要的,才能够为人提供正确的认识指导。 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传统的认知开始发生改变。“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以后,中国知识界否定了以前经院派哲学的做法,放弃了固有方法论来演绎“放之四海皆准”的教条模式。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加深,不仅是经济领域,思想文化领域同样受到了来自外界的冲击。市民社会层面,人们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原有的价值体系和认知体系被冲击的支离破碎,面对世界学术思想的涌入和思想枷锁的进一步废除,国内学界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流派和学科分化。固然学术的百家争鸣、民众面对新思想是好的,但是精神领域的混乱动荡却越发的明显恣肆起来。必须明确,自由不等于混乱;选择自由不等于放弃秩序、放弃阵地,任何脱离自身具体情况的浪漫空想都有着混淆精神引导的危险。“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实践精神体现的核心是一样的,无论如何学术解释,都不应忽略的是具体的人与社会。实现对人的指导,引领人民走向幸福才是哲学出现的目的,而不是空洞的勾画蓝图。面对自改革开放至今的精神混乱现象,政治方式的阵地守旗一样需要认知清晰明确的旗手。 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源于对近代认识论哲学、黑格尔哲学的历史观角度的革新,带却意料之外的没有形成自己独立详尽的认识论。这使得对马克思哲学的研究存在理解和解释上的困难和风险,这种困难不仅仅体现在用其他的知识结构来增补性的解释,还出现在容易忽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源性角度的理解。面对当前时代科学主义、实用主义盛行、信仰模糊的情况,每种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都应有符合其自身经济政治文化的认识指导来引导民众的精神走向和精神价值的自我满足。因此,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作为一种革命性的认识论引导,我们有理由充分发挥它的引导作用,并使得更多的人接受了解,而不是变成一种政治形式的旗帜束之高阁。正文 人是自然界所孕育的物种之一,但又区别于其他物种。从人肉体组织、生理特征以及所处的自然条件等角度来看,人与其他动物是等同的。人这种生物的意识自觉为“认识”并在主客体的互相作用的活动中中,创造了“人类”以及人类的历史。这种使人成为人的意识“认识”,便是人在于自然的相互作用中行成的,使“人”脱离于自然性的区别。 认识起源于哲学意义上“人”的出现。当“人”从自然界中苏醒并分离出来时,“人”区别于自然的本质性的类存在便体现为非自然性,是无自然的。而认识作为从“人”意识的非自然世界到自然界的非人世界的过度、联系,必然成为“人”从自然和自身获取知识的来源。因此,于“人”而言,认识是人实现自我发展和其他一切活动的必由之路。 认识论是关于认识的结果知识,与认识的过程的学说。对于认识论的研究陈述也是从这两方面进行论述。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出现,在前人的基础上将认识论从单纯精神的、抽象的领域拉回到了具体的人间;打破了原有的抽象孤与立,树立了辩证联系的观点。一、国内思主义认识论的体系(1) 传统的苏联体系反映论 关于反映论当前两种说法。一种认为反映论仅仅是恩格斯和列宁所提出并不断强调的,是恩格斯和列宁自己对马克思的理解而不是马克思本意。另一种则认为反映论是马克思自身意思的表达。两方各有论证,在此不进行论述。 恩格斯和列宁都认为人的认识不是来自天赋的观念,不是来自头脑本身,而是后天形成的,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恩格斯说:“我们的意识和思维,不论它看起来是多么超感觉的,总是物质的、肉体的器官即人脑的产物。”列宁也指出:“心理的东西、意识等等是物质(即物理的东西)的最高产物,是叫何等人脑的这样一块特别复杂的物质的机能。”同样,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也表达了哲学家和普通人的观点是现实的表达、反映等意思。综上,反映论认为人的自我意识、概念、观念,是客观事物的反映,是对客体的反映。 那么什么是反映?有很多种解释,辞海说: “反映是对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的模写”。原苏联方面的解释是:“反映是人的意识、感觉对现实事物和现实过程的复写”。定义的共同点在于把反映定义为主体对客体的复写、模写。但是不能被忽视的是反映论的能动性。“观念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而“观念的东西 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中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资本论。可见反映过程,即观念的形成过程,包含着人对移入人脑的客体信息的加工改造,而不是对客体的单纯的机械化的复制刻录。 这种认识论范畴的反映,我们所必须确定的前提是人的主观性和能动性的认识,即对观念的能动性改造。如果单纯的复刻、模写就像镜子成像一样简单机械的复写,这一点大多数动物都能做到甚至更复杂一些。但是作为认识论范畴的反映论,对人而言能动性不仅仅是体现在加工改造上,更重要的是创造。通过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人在认识的过程中对所反映于人脑的观念进行加工和创造,这一过程不只是对客观信息的改造同样也创造了人自身。 这种反映有以下的特点:(1)客观性:反映的内容来源于客体。(2)主体性:客体以内容或观念出现在人脑的过程中是经过人主观能动改造的结果。(3)实践性:认识和反映都不是孤立的机械的,认识和反映的过程不是孤立的直接的,而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逐渐获得的。(4)互动性:作用是相互的,人脑在对信息进行改造的同时,客体的信息也在改变着人脑以及认识方式。(5)符合性:即反映所形成的主体观念与客体和规律的同一性或一致性。正确的反映结果,即正确认识与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相符合、一致、错误的反映则相反。符合并不是机械的一致,而是在人的主观改造后的认识仍符合原客观事物的本质或者规律。(这里所提到的符合实际是指认识真理性的检验问题,不同的认识论体系有着不同的观点)(2) 中国早期的认识论观点 基于早期中国共产党建立、发展及武装革命的历史前提,早期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上直接受苏联共产党的影响。早期党内许多领导人均有苏联留学背景,深受苏联理论影响,如李立三、瞿秋白、王明、博古、张闻天等。因此,在中国革命初期,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国的理论来源和理论范式均是完全来自于苏联。建国后,新中国早期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研究依旧有着苏联教科书模式的影子,延续列宁的思想坚守反映论的观点。但是随着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及苏联的变化的新局面,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必须出现符合中国自身的发展与选择。认识论包含众多领域又十分复杂,近代哲学很多都可以说是认识论的哲学。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扩展,认识论出现了分化的趋势。不少学者通过自我研究学习完成了有自己研究特色的理论体系及研究方式,颇有自成一家之感。其较为典型,有系统影响的有科学认识论、社会认识论、微观认识论、广义认识论和实践关系本体论基础上的认识论等。 认识论研究发展第一次转折的政治意义更为明显,要大于学术意义,其目的是“拨乱反正”。在这文革结束和四人帮粉碎政治事件的背景下,全国的认识情况急需通过认识论上的引导来实现“拨乱反正”。但在之后的“真理与标准”这次讨论中虽然正确实现了引导,但是实际上其所得出的结论并不是关于认识论的相关学术结论,但确实的“解放思想”的观点为后来的学术发展提供了条件。这一讨论同样也遗留下来的一系列问题:如何判断实践正确性、评判的标准又如何判断,这也引发后来一系列热点问题。认识论研究的另一次迅速发展发生在我国社会经济领域的重大转型时期(市场经济制度确立前后),研究重心从客体转向主体。这一趋势与中国早期反映论重视对客观事物研究的重视相关,既然认识是客观事物的反映,那么研究好客观事物后自然也就能够把主观的的认识。但是事实随着社会多领域的变化、认识论自身的僵局、现代西方的研究理论的传播,我国认识论研究方向的转变也随之而来1.科学认识论。以舒炜光及部分学者组成的学术联合为代表。这种认识论立足于当代的科学知识、仪器和技术手段,将科学的研究范式作为一种特殊形式、高级形式和典型形式用以区别于传统的认识论研究。对这种以自然科学范式的认识形式从认识论的角度进行研究的系统总结,就是科学认识论。他们把科学认识论与传统认识论相区别作为一个系统的整体,研究其性质、结构、价值和形成发展的规律,确立了科学认识论的理论 认识论研究二十年综览 徐梦秋。2.社会认识论。欧阳康等学者提出了“社会认识论”,认为它是关于如何认识社会的理论。社会认识论以社会作为研究对象的认识、社会自身的总体认识和认识活动的结果作为研究对象,考察对社会的认识和社会自我认识这种特殊认识活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特殊道路。 社会认识论刍议 欧阳康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3.微观认识论。研究微观认识论,有着许多学者如李晓明、王天思、丛大川等。他们对微观认识论的对象的看法有着很多不同的见解和分歧。微观认识论认为以往的认识论是宏观的粗线条的,物质精神-物质;实践-认识-实践等一般认识过程研究,而忽视了认识在物质世界不同层面阶段的细节研究。以往的认识论多以宏观的视角只研究人的意识与外界的关系,而微观认识论所要研究的意识则是在发生阶段的细节和对外在世界的不同学科、不同层面的规律及多样性等等。4.发生认识论。这一理论是从逻辑推理发生的的角度来研究人的认识形成过程和认识过程。当前主流的是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从个体发生学的角度研究认识这更多的体现了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一段时间内这一观点在认识论领域引发了较大的关注度,现在已经降温,坚守这一理论体系的人也已经减少。当前的认识论通常以研究人的认识过程和人在成长中的认识观点形成的过程。因此,发生认识论更多的起到的是补完主流认识论不足的作用。5.广义认识论。冯契先生提出了广义认识论,这与其他认识论有着明显的不同之处。主张对广义的理解认识论而不是仅限于认识论或者认识本身的狭义中,而且要研究“认识与智慧的关系”。他把广义认识论的框架概括为四个问题:感觉能否给予客观现实;理论思维能否把握普遍有效的规律性知识;逻辑思维能否达到具体真理;理想人格或自由人格如何培养 从广义认识论到智慧说兼谈冯契哲学的基本精神 陈晓龙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分享分享到。这既涉及当前认识论领域的知识,又涉及中国传统哲学中天道的智慧。他的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与中国传统哲学“体(认识的对象)用(认识的内容)不二”的观点。6实践观点的认识论。以高清海为代表,提出了“实践的观点的思维方式”。那么什么是“实践”呢?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人的思维方式具有多种不同形式、层次和类型,但是究其每一种思维方式都体现为不同特点的认识论。如高教授所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立足于实践去观察、认识一切哲学问题的,因而必须把它看作马克思用以解释和说明全部世界观问题、区别于以往哲学观点的新思维方式。高清海先生所提出的这种思想体现了人的诉求,这种所提出的以实践为基础的主客体统一的辩证法和认识论打破传统自然物质本体论和自然辩证法、史观的等级制、 条块式分割,用以实践为基础的主客体分立、转化和统一的辩证方法论重构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本体论(亦可说是人化自然本体论)主客体统一辩证法和主体建构客体与社会历史规律的认识论和历史观。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_从历史回顾到当代追问_刘怀玉这与日本学者广松涉提出的“关系本体论”有着相近之处,两者都强调了立足于人使之主客观联系的关系上出发,不过高清海先生所强调的是人角度出发的认识论,而广松涉先生更强调的是“物与物”的关系。三、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各领域的变化发展,认识论领域也随着发生变化。这种巨大的变化的具体原因包括:对特殊政治历史时期后中心自我认识和定位的反思要求,急需认识论的引导;对马克思一些重要文稿的新的研究阐释为认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养分和动力;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后,西方新的哲学思想在我国的传播;二战后自然科学的不断发展产生的科学进步拓宽了人类认识,为认识论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新课题并提供了新的实践基础和工具手段;我国社会领域不同阶层经济政治地位的变化所引发的一系列诉求和问题最冲击着认识论领域,影响着研究者的心态和方向。 虽然认识论学界渐渐沉寂,但是社会上的认识论领域依然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思想与声音。当前,依托于文化产品的认识引导大量的出现。如果仅仅以经济、政治等领域为名来加以控制,显然犹如围堵洪水。只有从人自身对世界认识的角度,给予民众价值观人生观正确的认识方式、角度的指导,人们“正确看待”的能力和途径才有迹可循。无论是现今世界“异化现象”所衍生的种种社会思想及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