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届高考历史知识专题复习:8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_第1页
2017年届高考历史知识专题复习:8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_第2页
2017年届高考历史知识专题复习:8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_第3页
2017年届高考历史知识专题复习:8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_第4页
2017年届高考历史知识专题复习:8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10 2017 年届高考历史知识专题复习: 8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本资料为 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 全文下载地址 文章来源 学优网 考纲要求 (1)1840 1900 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2)辛亥革命; (3)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4)新民主主义革命; (5)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考点 1 近代前期列强侵华战争 知识主线 阶段核心知识史料实证 鸦片战争 (1840 1842 年 )南京条约及附件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内容:开放广州、厦门、宁波、 福州、上海五口通商;割让香港岛;赔款 2 100 万银元;关税协定;列强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等特权。 (2)影响: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以商品输出为主 )。 9 世纪 40 年代下半期,广州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的2 / 10 趋势,对英国的贸易总额由 3 100 万元下降到 1 600 万元,来广州的美国商船由 93 艘下降到 70 艘。 与上述现象的出现相关的是南京条约中的哪一条款? 答案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 学士桂 良告诉皇帝说: 夷人最怕花钱,任其自备资斧;又畏风尘,驻之 (北京 )无益,必将自去。 某条约的某条款 指的是什么? 答案天津条约 允许外国公使驻京 的条款。 代化新论一书中说: 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 小农 手工业生产方式 ,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的依附地位。 在此之后 指的是哪次历史事件之后? 答案甲午中日战争。 北无旅顺,南无台湾,中 华海面,全为所扼,此后虽有水师,何从施展? 上述条约指的是哪个条约? 答案马关条约。 3 / 10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 1860 年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加深 (1)内容: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商船沿长江口岸自由航行,外国人可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赔偿军费 800 万两白银;开放南京等十一口通商。 (2)影响:外国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一部分官绅主张学习西方 长技 ,自强求富,兴起了洋务运动。 甲午中日战争 (1894 1895 年 )马 关条约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大大加深 (1)内容: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中国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人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2)影响:列强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到中国内地;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巨额赔款使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 1901 年 )辛丑条约 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内容:赔款本息合计亿两白银;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 使馆界 ,由各国驻兵保护 ;惩办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员;4 / 10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2017 年届高考历史知识专题复习: 8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2)影响:巨额赔款加深了人民苦难;使馆区成为列强侵华大本营,清政府彻底沦为列强侵华的工具。 归纳总结 鸦片战争以来,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经历了从沿海到内地,从以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从经济侵略到政治控制的过程。 (1)两次鸦片战争时期,列强的侵略主要在东部沿海地区,甲午中日战争后,随着马关条约的签订,外国侵略势力深入到内地。 (2)两次鸦片战争时期,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主 要是以商品输出为主。众多通商口岸的开放,关税的大幅降低证明了列强这一时期经济侵略的重点。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经济侵略的重点转向了资本输出,这也反映了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的要求。 (3)两次鸦片战争以来,列强在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同时,也开始进行政治控制,从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到设立 使馆界 ,控制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非常鲜明地反映了这一特点。 1从通史角度理解近代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 (1)19 世纪 40 60 年代:列强以发动战争作为打开中国大门的侵略手段,以商品输出为主要侵略方式;主要国家为5 / 10 英、法、 美、俄。 (2)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列强在政治上由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到实行 以华治华 ;经济上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主要国家除英、法、美、俄外,德、日、意加入,尤其是日本妄图独霸中国。 (3)20 世纪三四十年代:列强侵华方式主要从 以华治华 到一国独霸中国;侵华主要国家是日、美;侵华格局先是由列强共同支配,后由日本独霸中国 2017 年届高考历史知识专题复习: 8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2评判中国近代条约时应注意的问题 (1)评判中国近代条约时,有两个原则应当遵循:一是缔结程序是否平等,二是 条约内容是否损害了中国主权。所谓缔结程序是否平等,强调的是缔结过程中是否有强迫行为,是否有直接或间接的武力威胁,若有则为不平等条约。 (2)界定中国近代条约的性质时,必须避免泛道德的倾向,即不能用道德标准评判条约性质。所谓泛道德的倾向是指判断一个条约是否平等,其依据是签订者的道德品行,认为凡是有过对外妥协 前科 的,他们签订的条约就是祸国殃民的;只要是同几个主要帝国主义国家签订的条约,就是不平等的。用泛道德的倾向判断条约性质带有很大的主观性,是不科学的。 3运用多元史观辩证分析近代列强侵华的影响 6 / 10 (1)革 命史观: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使中国的主权遭到严重破坏,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造成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长期落后,因此中国只有通过武力革命方式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统治,才能获得独立发展。同时客观上促进了先进中国人的觉醒和民族意识的增强。 (2)文明史观:列强侵略在客观上使中国接触到西方的先进文明和生产方式,刺激了中国人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促使中国由传统农业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的转变。 (3)整体史观:随着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和对中国丝、茶等农副产品的收购,中国被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客观上加强了中 国和世界的联系,使中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 (4)社会史观:随着列强的侵华,西方的社会习俗传入中国,冲击了中国传统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习俗的近代化。 例题 (2016 上海单科 20)下表中的内容摘自中国近代的一部论著,它应该是 () A魏源的海国图志 B严复的天演论 C梁启超的瓜分危言 D孙中山的建国方略 问题 诊断本题形式新颖,只需要注意一点就可以解决问题:论著中铁路权、财权、练兵权都被列强瓜分了,我们自然很7 / 10 容易想到 瓜分 一词,这样就可以直接在选项中寻找 到梁启超的瓜分危言,其他选项不需要考虑。 方向 研判使用新材料、新情境仍然是各地高考一直追求的命题标准,在这一点上,上海卷尤为突出。其实对付这种试题的唯一办法就是以不变应万变,提取新材料的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 C 1 (立意:从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看鸦片战争的影响 )南京条约签订后,条约文本一直存放在两广总督衙门,而且并未颁行。以致 历来办理夷务诸臣,但知有万年合约之名,而未见其文 2017 年届高考历史知识专题复习: 8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相反,英国人却将其刊刻成书,四处出售, 民 间转无不周知 。清政府的行为成为国际外交史上的一个大笑话。由此可见,鸦片战争 () A有利于中国人接受近代法治观念 B并没有对中国产生巨大灾难 C清政府依然坚持闭关锁国政策 D有利于英国的思想在中国传播 答案 A 解析 英国人却将其刊刻成书,四处出售, 民间转无不周知 ,有利于中国人接受近代法治观念,故 A 项正确;8 / 10 鸦片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故 B 项错误;鸦片战争打破中国长期闭关锁国的状态,故 C 项错误;材料中英国刊印的只是条约文本,不是英国思想,故 D 项错误 2 (立意:对租界的认识 )据资料记载,戊戌政 变后,康有为、黄遵宪等逃往上海租界避免了杀头之祸。而革命党人更是把上海租界经营成活动据点、宣传中心和逃避清廷迫害的避难所,由此可见 () A租界成为反清革命基地 B清政府开始放弃领土主权 C租界享有独立的司法权 D各国均默许中国社会变革 答案 C 解析康有为、黄遵宪等主张改良政治,并不反清,故 据材料 上海租界 ,只是租让,并非放弃主权,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 逃往上海租界避免了杀头之祸 把上海租界经营成活动据点、宣传中心和逃避清廷迫害的避难所 可知,清政府不具有租界的执法权,故 C 项正确;西方 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与清政府形成一种利益共同体,不会默许中国社会变革,故 D 项错误。 3 (立意:图文结合识别近代列强侵华 )观察下面的漫画,它反映了发生在 19 世纪晚期的一场侵华战争:中年大汉被一小个子打得鼻青脸肿,而一帮西方人在一边袖手旁9 / 10 观。判断通过这场侵华战争,列强获得的侵略权益是 () A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等五处港口 B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 C今诸国驻防之处,系廊坊 山海关等 D遇有交涉词讼 其英人如何处置,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领事官 照办 答案 B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这场战争是甲午中日战争。 A 项所述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中获得,故 A 项错误;B 项所述体现了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出现在马关条约签订后,故 B 项正确; 今诸国驻防之处,系廊坊 山海关等 ,是辛丑条约中的规定,故 C 项错误; 遇有交涉词讼 其英人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