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强烈推荐,一份非常实用的教案】 .pdf_第1页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强烈推荐,一份非常实用的教案】 .pdf_第2页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强烈推荐,一份非常实用的教案】 .pdf_第3页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强烈推荐,一份非常实用的教案】 .pdf_第4页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强烈推荐,一份非常实用的教案】 .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强烈推荐,一份非常实用的教案】 .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 册美术教案 课题:第 1 课万绿丛中一点红课时:2 课时课堂类型:造型 表现 教学目标: 1、认识色彩的对比,使学生能利用对比色来装点自己的生活。2、 进 行对比色的涂色练习。 教学重难点:1、认识色彩的对比。 2、如何运用对比色。 教具学具:水粉颜料,毛笔,调色盘,笔洗,作业纸、报纸,抹布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讲授新课:1、欣赏: (1)出示课题“万绿丛中一点红” 。 (2)比较:相同的主体, 不一样的背景,两幅图有什么不同。 2、发现: (1)当一种颜色出现在另一种颜色上,人们在视觉上便会比较两种 颜色。当两种颜色相差得远时,就会特显出另一种颜色。这就是对比 了。 (2)观察色轮,发现三原色中任何两色相混所得的间色与另一原色 互为对比色,即互为补色关系。 (3)在色相环上,直线相对的两种颜色配合,会产生强烈的对比。 如红与绿、橙与蓝、黄与紫都称为对比色。 (4)引导学生欣赏课例,通过欣赏使学生认识到强烈对比使画面响 亮,生气勃勃,可以更形象更生动地衬托出主体。 3、实践: 用对比色组织一幅画面。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四、作业展评 五、 课后拓展: 运用所学色彩知识设计一张贺卡, 送给自己的好朋友。 课题:第 2 课 色彩的和谐课时:2 课时课堂类型:造型 表现 教学目标:1、认识邻近色,掌握邻近色的调配规律。2、用邻近色进 行涂色练习。3、感受色彩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1、认识邻近色并掌握其调色方法。 2、如何运用邻近色表现出和谐的色彩搭配和完整的画面效果。 教具学具:水粉颜料,毛笔,调色盘,笔洗,作业纸、报纸,抹布。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讲授新课:1、引导欣赏: (1)欣赏生活中的邻近色画面(2)出示课题“色彩的和谐”。 (3)复习对比色,比较邻近色与对比色的区别。 2、目标发展: (1)什么是邻近色?(出示色轮)在色环上,相邻近的色彩,称为 邻近色。如:黄黄绿绿红紫紫蓝紫黄橙橙红橙 (2)寻找邻近色(师生互动)a、 家居图片 b、 生活图片 c、 建 筑图片 (3)欣赏画家作品,找出邻近色,并说说邻近色在画面中产生的效 果:和谐(4)师示范邻近色的调配方法 3、作业:用邻近色组织一幅画面。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四、作业展评五课后拓展:寻找邻近色的 彩纸,用剪贴的形式表现色彩的和谐。 课题: 第 3 课 美丽的纹样课时: 2 课时课堂类型: 造型 表现 设计 应 用 教学目标: 1、了解适合纹样的基本知识,掌握其图案装饰的一般规律,知道适 合纹样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运用。 2、会运用以前学过的点、线、面等装饰方法和夸张、变形、省略等 变化方法来对适合纹样进行装饰。 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学会用几何形、自然形等要素点、线、面来装饰适合图形的纹样。 2、运用点、线、面三要素及夸张、变形等变化方法来设计制作适合 纹样。 教具学具:适合纹样图片资料、作画工具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1、导入新课:欣赏图案将学生带入美丽的图案中 提出问题:刚刚欣赏的图案中,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 它们的外形有的是我们数学中的三角形、圆形、正方形,有的外形像 桃子、有的像树叶,里面的图案类型有的是一个形象,有的是几个形 象组合在一起,里面的图案跟外面的形状是一样的,也跟着是圆形、 方形 师:同学们说的都不错,观察的很仔细,说出了这些图案的特点 师总结学生的发言 揭示课题:适合纹样 2、了解知识,掌握方法 师:在我们生活中可以发现很多这样的图案。来说一说,你在哪些地 方见过它们? 师:那我们同学想不想自己来做一做这样的图案呢? 我们在来仔细的观察欣赏一下,同时思考以下的问题: (1) 什么是适合纹样? (2) 基本形有哪些? (3) 我们可以有 哪些填充的图案 生欣赏、思考、讨论 师和生一起总结: (1)适合纹样指适合于一定的外轮廓形状中的装饰纹样。适合纹样 的形态要与外廓相吻合,就是说,在除去边框时,仍旧具有清晰的边 框外形特征。 (2)可以有正方形、圆形、三角形、自然形、人造形等 (3)我们可以用点、线、面来装饰,也可以用一个形象或者几个形 象来装饰。 师:在以前我们学过了夸张、变形、省略等方法,这节课中我们可以 用到它们。 3、构思、设计、制作精美的适合纹样 师:我们很多同学很想展示一下自己的身手了。今天呢,我们每位同 学就来设计一些适合纹样,要求先选好某种外形,在根据外形设计选 择填充图案,去掉外形后,图案仍能保持其形状。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四、小结:作业展评 课题:第 4 课礼物的外套课时:1 课时课堂类型:造型 表现 设 计 应用 教学目标: 1、了解礼物包装的作用。2、通过折、剪、粘等技法,给礼物穿上美 丽的外套。 3、将废旧的盒子或纸袋,进行重新美化与包装。4、让学生感受美化 生活用品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1、礼物外包装的设计方法。2、不同包装材料的巧妙地 设计。 教具学具:收集不同风格的礼物包装、包装纸、剪刀、胶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引导阶段 教师出示图片对比:普通的月饼和经过包装后的月饼。学生通过对比 了解到: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日常礼包装越来越重视;让礼品穿 上美丽的外套,能使人们更加喜爱。 (导入课题) 二、讲授新课发展阶段1、教师讲解方行纸盒的包装。 (1)根据废旧盒子的大小裁剪与之相适应包装纸的大小,将盒子放 在包装纸的正中央。 (2)用双面胶或胶水接合两边。 (3)抓住包装纸,沿着礼盒边缘,将有打折的部分往下折。左右部 分的纸,也是沿着礼盒边缘往中间折入。 (4)将底部的纸对折,再粘上双面胶或胶水固定,注意折线须对准 盒高的中线。另一面做法相同。 (5)用柔软的材料制作花束系在理盒上。 2、让学生讨论不同的礼物是怎么包装的,师生交流。 3、教师给学生展示不同包装的礼物,开拓学生的眼界。 4、学生练习:用废旧的盒子或纸袋,进行重新美化与包装。可以设 计单独的包装,也可以设计一组包装。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四、作业讲评:五、教学拓展 1、可以将包装设计装饰成小动物、小娃娃、旅行鞋、星星等形状。 2、也可以使用用旧的药瓶、饮料瓶、香水瓶、牛奶纸盒等作基本形 状来练习包装,然后再用带子、彩色纸等材料加以美化,利用纸垫、 金属小圆片等物进行装饰。 课题:第 5 课趣味文字课时:2 课时课堂类型:造型 表现 教学目标: 1、在了解美术字知识和汉字结构的基础上,了解笔画、笔顺与书写 方法。 2、学习美术字的基本书写方法与美化方法。 3、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与表现力,提高学生学习美术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美术字基础知识,掌握变体美术字的书写方法与美化方法。 2、提高学生想象能力和表现能力,感受趣味美术字的乐趣。 教具学具:记号笔、水彩笔、荧光笔、各种美术字和变体美术字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引导阶段 认识基本美术字体及其特点: 出示宋体、黑体等基本文字引导学生欣赏其特点。 宋体:端庄大方,笔画横细直粗,点上尖下圆,横画收笔有顿角, 笔 画转折时顿角明显。 黑体:笔画横竖一样粗,方头方尾,醒目有力。 欣赏基本美术字体和变体美术字的比较 出示范字“花”两种美术字引导学生观察那种更有趣味?为什么? 花 花 二、讲授新课发展阶段认识趣味文字的特点: 趣味美术字是根据文字的内容和含义, 运用丰富的想象力把文字的笔 画进行变形、加工、装饰而成的,使之更加夸张、突出、醒目、美观。 趣味美术字在艺术上有较大的自由变化,所以它的特点是:具形象、 又简洁、美观、生动、有趣等。 趣味文字的分类 、笔画变化:改变笔画的形状或粗细,使之更有装饰性。 、字形变化:改变字的外形,使之更有造型感。 、结构变化:将某笔画进行夸大或缩小来求新颖的效果。 、形象性:根据文字含义运用形象图案来装饰字体。 欣赏优秀美术字 引导学生分析其特色和艺术感,感受它的趣味性。 欣赏课本范字,学生进行分析。 演示美术字书写的步骤和特点: 、首先用尺子定文字的大小和形状。 、再根据外形、结构、笔画的特点用单线写出字形。 、然后根据文字的含义应用夸张、形象手法设计趣味美术字体。如: 波浪的设计和书写, 为突出浪花的形象采用曲线圆点来装饰浪花的效 果,具形象又有趣。还有“时间”采用小闹钟来代替日字,很有说服 力,具有特殊的意义。 、最后运用色彩基础知识对比色和邻近色来强调趣味文字的美。 3、引导学生同桌讨论交流你所选的文字将应用什么形式来改变? 4、学生起稿设计文字,突出趣味性。 三、学生制作,教师辅导四、小结:下节课继续作业 第二课时一、组织教学二、讲授新课 1、欣赏趣味文字在生活中的运用。 如“阅览室”的提示牌运用趣味美术字和花边制作的提示牌,作用大 又美观。 “游泳馆”提示牌运用自由体美术字加上简洁的浪花,还有 “欢迎”提示牌的制作醒目美观。 2、如何制作提示牌? 先设计提示牌的立体造型,用彩色卡纸剪裁成长方形,在中间裁一个 半园形再折叠成立体三角形,展开在半圆形上设计所需要趣味文字 如: “音乐会” (也可根据提示牌的造型来设计字型)配上色彩并装饰 上合适的纹样,最后把三角形连接起来。 三、学生练习制作,教师辅导四、作品展示评比 课题:第 6 课地球的新生课时:2 课时课堂类型:造型 表 现 设计 应用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和感受地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象,理解世界 地球日的起源和目的。 2、能力目标:掌握各种绘画形式的创作方法(环保海报宣传画、手 抄报) ,利用画面表达希望和建议的方法。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激发 对地球的热爱之情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及热 爱生活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应用各种绘画形式,如手抄报、海报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及对环境 和资源的热爱。 2、构图和版面设计的创新, 利用画面表达希望和建议的方法。 教具学具:收集、分析环境情况及资料,制作手抄报工具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导入新课,体会地球与我们的生活和健康息息相关。 (1)引导学生欣赏教师作品,感受作品所体现的“地球是我们美丽 的家园” ,鼓励学生说说地球和人类的关系。 a、 语文、自然等其它学科学习过有关地球生态环境的知识吗? b、 你们已经有在课前做一定的资料收集和学习知识的准备工作,了 解和感受地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象,那么要怎样保护环境呢? (2)以游戏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将一个大地球贴在黑板上, 请学生上前用教师准备好的材料装饰 地球。改变地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象,使地球更美丽。 二、讲授新课: 通过绘画和制作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创新能力。 1、出示教师设计的宣传海报,引导学生观察教师是怎样表现地球的 新生。 2、观察了解宣传海报的组成部分。 a、 文字 b、 图案 c、 色彩 3、教师点评,引出招贴画设计的基本要素:a、画面 b、标题 (主 要构成) c、文字(辅助说明) 教师略带讲解宣传海报常见的艺术风格: 1、写实 2、装饰 3、抽象 4、漫画 4、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以收集、分析环境情况及资料应用各种绘画形式,如手抄报、海报来 表达自己的想法,表达希望和建议等方面进行讨论交流。 5、教师小结 a、 设计要素:主题明确、形式引人、色彩鲜明、构图单纯。 b、 制作步骤:确定主题、构思构图、充实完善。 6、引导学生发现其他表现手法(手抄报、剪贴画、宣传画等 ) 运用所学的色彩知识、平面设计知识和纸立体结构知识,设计制作, 共同创意,主题、内容、形式统一,纹样、文字美观协调,内容情调 健康。7、小组合作讨论制作形式及方法,教师指导。8、小组汇报。 “现在请每个小组来介绍一下你们最有特色的想法, 或者在讨论时遇 到的困难。哪个小组先来说?” 9、学生设计与制作过程: a、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扣紧主题设计制作。 b、提醒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与同伴协商合作,发挥个人的优势取长补 短。 三、展示学生作品,引导学生欣赏评价;以小组为单位,评选 出有创意作品。 “大家都做得差不多了,哪个小组的同学先来介绍一下自己的作品, 其他同学注意听,吸取别人的优点,有更好的建议也可以提出来。 ” 四、课堂小结: “地球是我们人类美丽的家园, 保护地球的环境和资源与我们的生活 和健康息息相关,为了自己和子孙后代的幸福,我们应该时时刻刻从 小事做起。因为时间的关系,这节课就先上到这里,刚才你们看了别 人的作品或听了别人的介绍后如果有受到启发,有新的想法,下节课 可以进一步完善作品。 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把节目再排练得更精致一 些,下节课表演。 ” 课题:第 7 课古朴精美的华表课时:1 课时课堂类型: 造型 表现 设计 应用 教学目标: 1.认识华表的造型特征,了解华表的象征意义。 2.运用绘画、 泥塑等造型手段表现心目中的华表形象, 提高造型能力。 3、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民族精神。 教学重难点:1、认识华表的造型特征,探究表现方法。2、刻画华表 的细部特征,造型完整美观。 教具学具:华表图片、勾线笔、泥、各种纸盒、饮料瓶、手工工具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讲授新课: 1、引导阶段 从电影节华表奖的奖杯引入。提出探究“华表”的主题。 (华表奖奖 杯是一座小雕塑,它的原形就是人们常说的“华表” 。 “华表”到底是 什么?) 2、发展阶段 (1)学生分组上台展示所收集的图片及相关文字资料,用简短的语 言加以介绍。通过交流让学生了解华表的来历及其象征意义。教师对 各组收集资料的情况进行点评和小结。 (2)教师播放课件组织学生欣赏各式华表,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华表 的细部特征了解各部分的名称和象征意义 (典型代表天安门前的汉白 玉华表柱,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也可以说是象征中华民族的图腾 柱) 。 引导学生感受华表雕塑古朴精美的整体风格。 (3)组织学生欣赏用不同的材料和造型手段表现的“华表”作品。 教师重点讲解或示范线描、泥塑、综合材料组合等的基本表现方法。 (4)学生分区开展创作活动(绘画、泥塑、综合材料) 。 三、展示评价阶段 分组展示,组织学生欣赏同学的作品。学生自评谈创作心得,教师点 评,学生互评提出修改意见。 四、收集整理阶段:回收可利用的材料,清理垃圾。 五、拓展与延伸:欣赏原始部落以及少数民族的图腾柱,了解图腾柱 文化。 天安门前的华表是干什么用的 北京天安门前有一对汉白玉雕刻的华表,十几米高的大石柱上,从下 到上雕刻着精美的蟠龙流云纹饰,形态逼真,栩栩如生。柱的上部横 插着一块云彩长石片, 一头大, 一头小, 远远望去, 似柱身直插云间, 显示着我国古代雕刻艺术领域中技艺精良巧夺天工的本领。 “华表”究竟是什么东西呢?说起来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远在中国 文字还未健全的时候,华表的前身就已经出现了。相传在原始社会的 尧舜时代,就有了类似的标志。尧曾把刮去皮一根的大木柱立在自己 住处的外面,让人们在木柱上刻写意见,指责他的过失,让他引以为 鉴,因此该木柱又叫“诽谤木” ,其作用类似今天的“意见箱” 。后来 在大路口上也设了诽谤木,并在木柱上端加一横木,作为指明路站、 识别道路的标志,因此又叫“华表木”或“恒表” 。随着原始社会的 瓦解,奴隶制度、封建制度的解立,广大人民群众议论政治是非的权 利被剥夺了, “诽谤木”上不能再刻写“意见”了,而被刻上云龙纹, 既当作宫殿前面的装饰物,更作为皇权的象征。 天安门前的一对华表的顶上,都有一个石头蹲兽,头向宫外;天安门 后面还有一对华表, 上面的蹲兽是头朝宫内。 据说这种石兽名叫 “犼”, 性好望。犼头向内的,名叫“望君出” ,是希望皇帝不要深居宫廷, 沉湎于纸醉金迷的生活, 而要经常出来看看自己的臣民; 犼头向外的, 名叫“望帝归” ,是希望皇帝外出巡视完毕就马上回宫,不要耽恋山 水, 快些回来治理朝政。 当然, 这只是古人对君王的一种虚幻的期望, 另一方面,又是封建统治者欺骗、收买人心的伎俩。 总之,华表是我国特有的古代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 产物,它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产生,也是随着朝代的更替,逐渐改变着 它的历史作用。今天,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标志之一,巍然屹立在 天安门前。 课题:第 8 课鸟语花香课时:2 课时课堂类型:造型 表现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运用中国画的笔墨方法表现自然界中的花、鸟。 2、指导学生用富有墨色变化和多样的线条表现有诗意的画面。 3、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运用富有创意的应用中国画技法特点加上自己的想象表现画面。 2、掌握中国画水与色的运用及构图中的基本要求。 教具学具:国画用具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讲授新课:1、引导阶段: (1)课件演示:观看欣赏自然美景,师与学生一起凭自己对鸟语花 香的理解,交流自己对画面的想象。 (2)引导学生解读和理解大师的写实与写意的表现手法。 齐白石富有生活情趣的花卉鱼虫:要求简单描述画面的形象、线条、 笔法。让学生说出从画面上看到的东西。 吴冠中的泼墨写意画:荷塘、小鸟天堂-知道墨色有浓有淡。 吴冠中的线条画-简洁、明快、用流动的线来表现流动的物体和凝 固的形体。 (3)运用中国画水墨的方法让学生进行尝试练习,然后相互欣赏、 取长补短。 2、发展阶段: (1)师生共同作画,探索水墨画的表现手法: 请学生在板上的宣纸上随意点个点,师即兴添画成花或鸟。 (2)归纳表现手法:勾画添画方法、色彩写意法。 (3)指导学生运用色彩和墨色深浅变化和浓淡变化来塑造形象。充 分体现国画的墨色韵味变化的特点。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四、展示交流 把学生作业进行展示,一方面让学生体验成功,同时发扬学生作业中 的闪光点。增强学习信心。 五、课后拓展:鼓励学生运用中国画的表现方法,课后进一步根据自 己喜欢的形象与内容尝试练习, 使他们更好运用中国画的表现方法来 描绘学生对生活中的感受和童心童趣。 课题:第 9 课 陶泥的世界课时:2 课时课堂类型:设计 应 用 造型 表现 教学目标:了解用泥或陶土制作生活用品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在表现过程中运用揉、搓、粘等技法及点、线、 面的组合。 教具学具:橡皮泥、牙签、垫板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二、讲授新课: (一)说陶 1、了解我国有关陶文化的知识。 2、学生讲述知道的陶 文化。 (二)赏 陶 (媒体展示陶文化 ) 1、欣赏彩陶文化: (1)半坡型 (2)庙底沟型 (3)马家窑型 (4) 半山型、马厂型 2、欣赏黑陶文化特点:黑、薄、光。 3、彩陶文化运用的艺术法则。 4、欣赏现当代陶文化。 媒体出示彩陶图片,介绍认识各时期彩陶的特点和风格。 媒体出示 黑陶图片 媒体展示各种式样的彩陶作品媒体展示现当代陶艺作品 三、玩 陶 1、提问:这些作品分别运用了什么方法? 2、这一件作品运用了哪些 方法?你感觉怎样。 3、a、手捏的作品是按什么步骤做的呢? b、手捏的大泥团应注意什 么? c、盘条法又是怎样做呢? 4、搓泥条应该怎样才能搓得基本一致? 5、怎样才能使泥板拼接的作 品变得牢固而不会轻易损坏? 6、拍泥板应该注意什么? 7、以下作品分别运用了哪些装饰的手法, 你能说说吗? 8、欣赏学生作品。 媒体出示捏制法、盘条法、泥板拼接法制作的作品及相应文字 四、 老师总结陶艺在生活中各个地方的应用。 第二课时 一、对比导入 1、出示陶艺作品,仔细观察比较,说说它们各是用什么方法做成的? 2、制作方法归纳:泥条盘筑、随手捏制、泥板拼接法等。 用各种方法做成的陶艺作品 二、探究方法 1、将用泥板拼接法做成的陶艺作品在学生间传送,看一看,摸一摸, 感知作品制作特点。 2、思考:泥板拼接法的制作步骤和方法是怎样的? 3、同桌或小组间 交流。 用泥板拼接法做成的陶艺作品 三、教材赏析 1、观察教材步骤图例,进一步了解陶艺制作的整个流程。 2、欣赏教材范品,开阔思维,感知作品造型的多样性。 四、作业要求:运用多种方法个人独立制作或与同学合作完成一件自 己喜欢的造型生动的陶艺作品。 五、学生制作,教师指导。 六、作业展评 彩陶的分类和特点以及纹饰的特点 瓷彩、 瓷器装饰用彩, 最早是在西晋晚期。 在当时南方的一些青瓷上, 出现了由褐色斑点组成的简单图案。进入隋代,便已使用黑彩点画人 物的发冠、 眉毛、 眼睛和衣纹。 到唐代, 又出现了长沙窑的釉下褐彩。 釉上彩始于宋。青花、釉里红和金彩则在金元时期崭露头角。到明代 宣德、成化时期,各种彩瓷相继出现。如宣德年间出现在青花瓷器上 的加红彩,成化时期出现的斗彩。入清以后,景德镇创造了蓝彩和翠 色。康熙年间,具有我国陶瓷的独特装饰风格的粉彩逐渐形成,雍、 乾时达到鼎盛阶段。到清代中期,西方装饰艺术传到中国,洋彩开始 使用。 中国绘画肇始于原始社会,至少有 6000 年以上的历史。原始社会人 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改造了自然,同时也改造了人本身。进入旧石器 时代晚期,中国的古代祖先已由早期智人发展为晚期智人。生产劳动 和工具的制造,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既能进行物质生产又能 相对独立地进行精神生产,这就为绘画的萌始准备了条件。在距今 3 万年左右的山西省朔县峙峪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 发现了一件刻着 似为羚羊、飞鸟和猎人等图像的兽骨片,猎人以此寄寓猎获野兽的意 想和愿望。 这种刻有仿生图像作品的出现, 为绘画的产生揭开了序幕。 约 1 万年前,中国进入了新石器时代,人们在长期的有秩序的定居生 活中,不断地总结和积累经验,从而掌握了制陶技术,并且在陶器制 作和图案装饰的过程中提高和丰富了艺术造型的能力。 由于技术的进 步,出现了先在陶坯上彩绘花纹后再烧制而成的彩陶。分布在渭水、 泾水流域一带的老官台文化(距今约 70008000 年间)已有绘着简 单纹样的彩陶,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彩陶。在此之后的时间里人们 又陆续发现了半坡型、庙底沟型、马家窑型、半山型、马厂型等多种 类型的原始彩陶。揭开了原始彩陶的面貌。 半坡型彩陶:代表型陶器有大口圆底陶盆、折腹陶盆、细长颈陶壶。 代表器物有人面鱼纹盆,主要纹饰有:绳纹、线纹、弦纹锥刺纹。 庙底沟型彩陶:庙底沟型彩陶是在半坡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范围 比半坡类型大。以深腹曲壁的碗、盆为主,还有灶、罐及大口鼓腹小 平底钵最典型,颜色黑多红少.文饰主要有花瓣纹,钩叶纹三角涡纹 条纹和网纹。 马家窑型:点的运用成为这个时期的装饰特点。其风格较为旋动和流 畅。 半山型:旋涡纹的流动曲线和网格纹静止的直线形成了对比,大量运 用了红色彩绘,产生了极强的节奏感。 马厂型:显得粗犷庄重豪放.直线网纹蛙纹是其特点,具有简练刚劲 的艺术风格。 半坡文化就是属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 它位于陕西省 西安半坡村。 年代距今约 68006300 年, 半坡村的原始居民是定居的, 以氏族或部落为单位,建立村落。半坡是一个没有贫富差别的原始社 会。居住区有壕沟围绕,以防野兽侵害。房屋为地面和半地下式的, 呈方形或圆形。半坡遗址分为居住、制陶、墓葬三个区,居住区是村 落的主体。半坡人属于新石器时代,使用的工具主要是木制和石器。 妇女是半坡人中主要的生产力, 制陶、 纺织、 饲养家畜都由她们承担, 男人则多从事渔猎。 半坡遗址博物馆现有陈列室三个, 遗址大厅一个。 在这里,您既能看到人类童年时代的纯朴,也能寻觅到中华先祖艰辛 的足迹。居住区中央有长方形大屋,可能是氏族集体活动的场所。 多 种农具、渔猎工具的出土,反映半坡居民的经济生活为农业和渔猎并 重。 半坡类型文化的彩陶上有较多的动物图像,描绘了奔跑的鹿、爬行的 鼋(亦称蛙或龟)和伫立的鸟。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花纹是鱼类纹, 数 量最多,并贯串于半坡类型文化的始终。半坡早期彩陶上鱼类纹的形 象较写实, 常见的是单独的鱼纹, 多为平展的侧面形象, 以直线造型, 比例虽较准确,然略显平板;中期彩陶上的单独鱼纹富于变化,因其 造型系以直线与弧线 相结合,圆点、弧线和弧边三角穿插运用,故 使鱼纹显 得活泼灵动。其纹样格式,除平展式外,还出现了回旋、 蹦跃等姿态。姜寨二期遗址出土的尖底彩陶罐上的游鱼图像,夸张地 表现出游鱼回首返泳的瞬间动态。 甘肃省秦安县王家阴洼半坡类型墓 地出土的一件彩陶瓶,环绕腹部画着 4 条不同姿态的游鱼,或舒展平 泳或俯冲疾下,或相对背向地屈身蹦腾,构图活泼,堪称原始绘画的 佳作;晚期彩陶上的单独鱼纹,采取了夸张变形的艺术处理。鱼纹头 部的变化最大,突出表现了张大的嘴和露出的牙,鱼纹变成上下对称 的式样,而且鱼纹用弧条形统一造型,趋于几何形化,富有装饰性。 人面纹也是半坡类型的文化彩陶上的一种具有特色的纹样。 甘肃省正 宁县宫家川和陕西省临潼县姜寨遗址各出土了一种在瓶腹上满绘着 人面图像的葫芦形瓶。人面獠牙突露,双目眦睁,威武猛厉,表现出 超人的勇力。船形彩陶壶人面鱼纹盆 庙底沟类型:距今约 6000 年,主要分布在陕西、山西、河南 3 省交 界。庙底沟型彩陶是因在河南陕县庙底沟发现而得名,它晚于半坡型 彩陶。器型以大口鼓腹小平底钵为最典型。此外还有敛口浅腹盆、 敛 口罐、长颈罐、重唇尖底或平底瓶等。彩绘主要用黑或紫黑色,纹饰 有几何形图案,如圆点、勾叶、弧线、三角带状纹、平行条纹、回旋 钩连纹、网格纹等。同时也有仿生纹和植物纹等。庙底沟早期彩陶以 自然形的鸟纹为主,鸟纹为影像式。庙底沟类型文化彩陶上的文饰为 鸟类图像。 在陕西省华县泉护村出土的彩陶盆、 钵腹部绘着侧面鸟纹, 长尾翘举,双翅展起,是鹊类的形象。河南省临汝县阎村庙底沟晚期 墓葬中,有一件彩陶缸的腹部也绘着鸟含鱼的图像。画面高 37 厘米, 宽 44 厘米,占满了筒形腹部的一半,是目前彩陶上仅见的大幅画面。 鸟有长喙,高脚,短尾,通体白羽,是鹳鸟的形象。鸟嘴叼着一条大 鱼,鸟眼圆睁有神。在鹳鸟的前方,画着一把立置的长斧,斧柄上绘 着 x 状标号,可能是象征着权威的器物。鹳鸟形象比例准确,神态 生动。这幅鹳鸟含鱼图是原始社会绘画的杰作。 半坡类型文化彩陶上的鱼类水族图像和庙底沟类型文化彩陶上的鸟 类图像,大概都是图腾艺术的表现。在与这两种类型文化邻近和交叉 地区,彩陶上还出现了鱼和鸟相结合的图像,是半坡部族和庙底沟部 族互相影响、融合而在绘画中的反映。 上世纪二十年代才被考古发掘出来的距今5 千年左右的马家窑彩陶, 代表了中国的彩陶文化。彩陶是中国陶瓷艺术之源,中国书画艺术之 源。其历史文化收藏价值,高于任何陶瓷品种。马家窑文化彩陶, 在 中原地区彩陶文化衰落后,仍继续发展数百年,创造了许多更为精美 的花纹形式,留下了众多极其绚丽多彩的精美彩陶,将彩陶文化推向 前所未有的高度。 马家窑彩陶, 从上世纪二十年代至八十年代, 主要作为考古研究对象。 作为收藏家的收藏品,也仅只有二三十余年的历史。最初收藏彩陶主 要是美术学院的师生、文化学者,他们在去甘肃、青海写生、调查之 余,顺便下乡带回一些彩陶作为艺术教材及艺术装饰品。直到二十世 纪九十年代中后期,陶瓷收藏家介入彩陶收藏之后,仅仅十年,据马 家窑文化研究中心专家提供的材料表明, 精品马家窑彩陶十年来已涨 价百倍。 马家窑文化彩陶以砂制和泥制红陶为主, 并用黑彩在陶器上绘制出颜 色群,线条流畅的图案、花纹,装饰性很强。其制作比较精致细腻, 工艺精湛、娴熟,构思巧妙。较常见的有水波纹、网纹等,且各类型 的彩陶有其主要的花纹。其在造型上,也具有自己的显著特点,器形 有碗、钵、盆、罐、壶、瓶、杯等。 叶形纹铃,高 92 厘米,腹径 68 厘米,底径 3 厘米。1991 年广 河县祁家集出土,甘肃省博物馆藏。橙黄陶。通体施黑彩,柄部绘弦 纹间圆点纹,腹部绘叶形网纹。器型呈单节长柄葫芦形,腹中空, 内 置小陶丸或石子,摇之,沙沙作响,此器应是原始的摇响乐器。 格锯齿纹罐,高 34 厘米,口径 17 厘 米,底径 121 厘米。1973 年 广河县地巴坪出土,甘肃省博物馆藏。橙黄陶。施黑、红彩,口内绘 垂弧纹,颈部绘一周锯齿纹,腹部用黑、红复彩绘二方连续的大菱格 纹,内填十字纹和圆点纹。菱格纹是半山中期的典型纹样之一,这件 彩陶是半山类型中的精品。 旋纹罐,高 50 厘米,口径 184 厘米。1956 年甘肃永靖县三坪出土,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细泥红陶,通体磨光,敛口,口沿外有四望, 口 沿、肩、上腹部分三层绘旋纹和水波纹。此罐造型巨大,比例匀称, 纹饰繁缛瑰丽,线条流畅,动感强烈。是马家窑类型彩陶中的精品, 被誉为“彩陶之王” 。 半山类型的彩陶比马家窑类型年代稍晚,为公元前 2605 年至前 2350 年。常见的纹饰有旋涡纹、波折纹、网纹、方格纹、葫芦形纹等。 旋 涡纹是半山类型彩陶最具有代表性的纹饰,大多数纹饰带有锯齿纹, 使用黑红两彩,正是半山类型盛行的风格。 半山 葫芦纹彩陶双耳壶半山 棋盘纹彩陶双耳罐 马厂类型彩陶:该类型是在半山期类型彩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在 器形上,两个类型有相似之处,但仍有自己造型的特色。早期以双耳 罐为主,中期彩陶壶大增,且由肥变瘦,颈部逐渐加长,腹微内收。 晚期则出现了素面敛口瓮等新的器物和折肩的作风。图案逐渐简练, 形成刚健的风格。 马厂 蛙纹彩陶罐马厂 蛙纹彩陶罐 半山和马厂类型彩陶花纹以几何形纹为主, 但有一种特殊的神化了的 人形图像。半山早、中期彩陶上的人形图像较真实具体,两腿分开地 叉立,手臂扬起,有的人形图像的周围有谷、糜类的种子,表示神人 正在撒种。半山晚期和相沿发展的马厂早期彩陶上的人形纹,逐渐分 解,或无头,或无下肢。马厂晚期彩陶上的人形图像已抽象化,肢节 和爪指增多,多以人形的某一部分来示意地表现,人形纹愈来愈被神 化。 青海省民和县加仁庄出土的偏口壶的腹部上, 画着一正一倒的两个人 形纹,在人形纹的四周漾起多圈波纹,正列的人形纹的面部似人, 而 倒列的人形纹的面部却似水族动物,是人格化的水族动物形象。可以 看出半山和马厂类型彩陶上的人形纹,不是现实生活的人,而是赋有 神力的超人。 彩陶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出现的一种器物, 它是我国远古时期一种杰出 的美术工艺品,因其悠久的历史、精湛的工艺及科学研究价值,从而 具有了非常高的收藏价值。 是我们了解人类的起源和过去生活方式的 钥匙。具有很深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欣赏价值。 课题:第 10 课诗情画意课时:2 课时课堂类型: 造型 表 现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选择熟悉的古诗,运用已有的绘画的技巧来表现诗的意 境。 2、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和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对祖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学艺术的热爱,陶冶审美情操。 教学重难点: 1、 运用已有的绘画知识表现古诗的意境。 2、 恰当地表现古诗的意境。 教具学具:绘画工具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 课: (一)导入 课件出现童声朗诵咏鹅 ,激发学生回忆学过的古诗,并描绘诗的 含义,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诗中的情景。 小结:我国传统艺术的常见表现手法“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揭题: 诗情画意 (二)新授课件出现故事一首静夜思 1、师:每逢佳节倍思亲,我们就会常常用李白的静夜思来表达 思乡的心情。 (1)师:读了这首诗能让你产生怎样的联想。 (启发学生想象各种不 同的情景。 ) (2)教师出示几幅画作,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提出问题:哪幅作品 最符合诗意?为什么? 2、欣赏课本中的图片,引导观察表现的特点及手法。 3、课件出示图片,以听一听,找一找,启发学生根据诗意找出相配 对的图片,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创作的特点。 教师小结:要画出诗中的情景,除表现出诗中的主体,还要表现与它 相适宜的景物 (三)发展阶段 1、组织学生交流:你最喜欢那一首古诗,你想怎样表现它?引导学 生展示准备的资料,介绍解释诗意,提出自己的创作思想。 2、教师请个别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表扬及进一步启发学生的想象。 3、提出作业要求:给自己喜欢的古诗配上图画。 第一课时:完成基本构图。第二课时:完善构图,上色。 4、学生操作,教师加强个别指导。2) 引导个别后进生的造型创作。 三、学生绘画,教师辅导 1、提醒应用所学的色彩知识上色。 2、 指导有困难的学生,提出合理建议,使其完善作品。 四、 、评价交流,展示学生作品 1、自评,请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2、你喜欢哪一张作品?为什么? 3、你觉得哪一张作品最符合诗意? 五、课后拓展: 可以尝试用电脑绘画的方式表现, 可以根据自己的电脑水平设计不同 风格的作品。 课题:第十一课 为解放军叔叔画张像课时:2 课时课堂类型: 造型 表现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解放军叔叔,喜欢解放军叔叔。 2、完成一幅解放军叔叔肖像写生作品或者创作一幅有关解放军题材 的作品。 教学重难点:肖像画的画法。 教具学具:绘画工具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1、请学生来讲讲解放军叔叔的故事。2、了解军队中对战士军风纪的 要求。 3、因以前对人物进行过写生,所以要求学生进行一幅人物创作画。 三、学生创作,教师辅导四、作业展评 课题: 第 12 课 会跳的玩具课时: 1 课时课堂类型: 设计 应 用 教学目标: 1、了解物体会跳的原理,学习设计会跳的玩具。2、发展学生动手动 脑能力。 3、培养学生废物再利用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1、培养学生废物再利用的良好品质。2、做出玩具会跳 的功能。 教具学具:废弃按压式圆珠笔、彩卡纸、彩线、胶布、彩笔、剪刀等。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讲授新课:1、 导入 谈话: (1)你知道哪些动物会跳?它们为什么会跳?(2)你知道哪 些动物会跳?它们为什么会跳? 2、引入课题: 会跳的玩具 (板书)3、 讨论会跳的玩具的制作方 法,点拨技法难点。 (1)讨论会跳的玩具的制作方法 a、你带了什么材料,准备怎样制 作? b、你觉得自己在制作时,哪一部分比较难?(2)老师点拨技法难 点: a、依靠弹簧的弹力,做出玩具会跳的功能。 b、运用卡纸进行折叠产生弹性,做出玩具会跳的功能。4、提出制 作要求: a、玩具会跳的功能要体现出来。 b、利用彩卡纸、彩线、胶布、彩笔等材料进行恰当的装饰,使会跳 的玩具更加漂亮。 c、注意保持桌面的整洁卫生。 三、学生设计制作,老师巡回指导。 重点指导:a、依靠材料的材质,巧妙设计做出玩具会跳的功能。 b、利用适当的材料进行给玩具进行恰当的装饰。 四、展示作品,引导学生互相观赏、评价。 五、课后拓展:游戏“会跳的玩具大比拼” ,让学生通过游戏体验成 功的乐趣,激发学生动手动脑保持行废物再利用的热情。 课题:第 13 课电脑美术课时:1 课时课堂类型:造型 表 现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习 windows 画图程序的操作,绘制简单的装饰画。 2、指导学生进一步了解 windows 画图程序的其它功能,对装饰画进 行改变大小、色彩反色等操作。 3、引导学生通过创意和操作感受电脑美术课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1、学习造型及反色处理技巧。2、造型及色彩的选择。 教具学具:电脑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做好学生进电脑教室上课的准备工作,安排好每位学 生的座位及上机的电脑。 二、讲授新课: 1、欣赏经过色彩反色处理的电脑装饰绘画作品,激发学生强烈的学 习兴趣。 在欣赏过程中,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色彩的对比色与反色之间的关 系。 2、复习学过的 windows 画图程序的各种绘图方法,色彩运用及构图 等知识内容。 3、教师演示改变线条粗细、色块形状和橡皮大小等操作方法,并展 示改变后的效果,让学生清楚地了解和掌握。 4、教师带领共同完成一些改变线条粗细、色块形状和橡皮大小等操 作。 5、学习新内容 (1)教师演示依照课本范图的作画步骤操作,引导学生学会自学, 学会自己看图操作。 (2)教师演示改变图象大小、色彩反色等操作方法,让学生理解和 掌握。 (教师特意在色彩上色时运用所学过的对比色上色,复习巩固 和运用所学过的色彩知识。 ) (3)将反色的两张图片并置,分析其色彩联系。 三、布置练习: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电子画笔和颜色,改变线条粗 细、色块形状和橡皮大小等设置,通过想象与构思、设计并画出一个 有趣的形象, 可以进行各种变形操作, 制作出具有独特情趣的装饰画, 然后进行改变图象大小、反色等处理。 四、学生制作,教师巡回指导,并鼓励学生大胆自由地创新和绘制, 鼓动学生运用所学过的色彩知识上色。 五、在教室网络中评价学生的作品,引导学生自评与互相评。 六、收拾与整理:指导学生按照正确的步骤安全地关闭电源,整理桌 面与地面,保持教室环境整洁。 七、课后拓展。 教师鼓励学生回家积极寻找上机的机会,用更多不同属性的工具, 进 行生动有趣的电脑造型活动。 课题:第 14 课美术学习纪录袋课时:2 课时课堂类型: 综合 探索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习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和保存方法。 2、指导学生完成美术学习资料收集、标签制作、分类编号、展示作 品等整个学习过程。 3、引导学生通过制作美术学习记录袋的活动,感受美术设计工作的 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1、美术学习记录袋的制作过程。2、如何制作能突出个性的美术学习 记录袋。 教具学具:搜集优秀的美术作业、各种作业评价,制作美术学习记录 袋的工具与材料。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讲授新课:1、引导阶段 教师展示一个原装记录袋,问有什么用途?(装文件等) 再展示一个已装饰好的美术记录袋,与原装记录袋进行比较,有什么 不同?(专门装美术作品、特征鲜明) 学生讨论美术学习记录袋的作用。 2、发展阶段 提问学生如何设计制作一个美术学习记录袋, 打开一个美术学习记录 袋看看,学生展开讨论,后教师总结制作过程、具体要求和方法。 (1)选择自己满意的作业、或作业的照片。 (2)将作业按时间先后 的顺序,进行编号或分类。 (3)选用透明塑料文件袋,作为我们美术学习记录袋。 (4)制作标 签,注姓名、班级、学号、建档日期。 (5)收集自己的评语、同学的评语、老师的评语或者家长的评语。 (6)美术作业和各种评语按编号或分类,放进美术学习袋中。 师提出问题:如何设计制作一个具有“美术”学科特征或者体现你的 个性化的特征的美术学习记录袋?欣赏一些具有个性化的特征的美 术学习记录袋,生谈谈自己的看法。 师:画面的设计形式?效果?表现方法? 3、布置作业:设计制作一个具有“美术”学科特征或者体现你的个 性化的特征的美术学习记录袋。 三、学生作业,教师指导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组员讨论,共同拟订和完善各自美术学习记录袋 设计方案,并补充一些学生互评工作。 学生分头按设计方案进行标签设计制作、选择作品、分类编号、汇总 作业等工作。 四、作业讲评:作业完成后让学生进行作品展示,开展互相评价、 欣 赏活动。 五、课后拓展:鼓励学生积极设计制作其它学科的学习记录袋,不断 提高美术的实际应用能力。 课题:第 15 课元宵节里挂彩灯课时:2 课时课堂类型: 综合 探索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元宵节的风俗习惯,并通过欣赏,感受元宵节热烈 的气氛,培养热爱中华民族文化的情感。 2、引导学生进行彩灯的设计制作,并布置展示。3、培养热爱中华民 族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元宵节习俗,欣赏彩灯并学习设计制作彩灯。 2、引导学生掌握彩灯的基本制作方法并能较好地完成作品。 教具学具:制作彩灯的材料、手工工具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讲授新课:1、导入: 引导学生欣赏各种花灯图片,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1)花灯美吗?为什么美?(2)各有什么特点?(3)你还见过什 么样的花灯? 2、新授:请学生说说元宵节的来历及有关元宵节的传说: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 ,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 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 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 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 合 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 。 。 。 。 3、让学生拿出自己带来的花灯,引导他们观察: (1)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