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运发展报告.doc_第1页
中国航运发展报告.doc_第2页
中国航运发展报告.doc_第3页
中国航运发展报告.doc_第4页
中国航运发展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第1章 中国航运-2000年回顾及2001年展望 1.1 货物运输和港口吞吐量 1.2 旅客运输 1.3 集装箱运输 1.4 水路危险货物运输 1.5 中国航运法规 1.6 中国内地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及大陆与台湾海峡两岸间航运 1.7 国际船舶代理 1.8 中国航运公司与船代 1.9 中国航运对外开放 1.10 2001年中国航运发展趋势分析 1.11 2001年中国航运管理要略第2章 国际航运 2.1 2000年中国对外贸易运输 2.2 中国国际海运企业与船队 2.3 2000年中国国际航运管理 2.4 2000年全球海上运输状况 2.5 2001年中国国际航运市场展望第3章 国内航运 3.1 沿海与内河货物运输 3.2 沿海与内河大宗散货运输 3.3 特种货物运输 3.4 沿海和内河旅客运输 3.5 国内航运公司与船队 3.6 国内航运管理第4章 集装箱运输 4.1 中国国际集装箱运输航线与港口吞吐量 4.2 2000年中国外贸集装箱运输量与市场形势 4.3 国际集装箱内支线运输 4.4 内贸集装箱运输 4.5 国际集装箱运输管理与政策 4.6 全球集装箱运输2000年回顾与2001年展望 4.7 2001年中国集装箱运输发展前景第5章 港口、航道及水运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 5.1 2000年中国沿海港口建设 5.2 2000年中国内河港口建设 5.3 2001年中国港口建设展望 5.4 内河航运基础设施建设 5.5 内河航道日常维护与管理 5.6 内河航道建设发展“十五”规划第6章 海运辅助与中介服务 6.1 港口服务业 6.2 国际船舶代理 6.3 理货服务 6.4 引航服务 6.5 中介服务 第7章 中国船员的教育与管理 7.1 中国航海教育的办学体制 7.2 中国船员的管理 7.3 中国政府关于stcw公约的履约实践 专栏 1.1 上海航运交易所 1.2 中国水路集装箱运输发展战略 1.3 未来20年香港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将持续增长 1.4 中国水路运力结构调整思路 1.5 中国物流发展指导意见 1.6 航运业结构调整的实施意见 1.7 中国水运业结构调整 3.1 海上客运大撤退 3.2 老旧运输船舶管理规定 3.3 内河船型标准化与内河运输船舶船型主尺度系列 3.4 全国客滚船舶运输安全评估 5.1 加强水运工程建设管理与水运工程建设市场的准入管理 5.2 水运工程施工招标投标管理办法 5.3 三峡库区水运设施淹没复建 5.4 长江口深水航道工程进展 5.5 长江口、界碑航道整治土工织物示范工程 5.6 中国西部大开发与加快内河航运建设 6.1 上海港货物吞吐量突破2亿吨,集装箱吞吐量突破560万teu 6.2 港口货物作业规则颁布实施 6.3 国内水路集装箱港口收费办法颁布实施 6.4 我国对外贸船舶及货物港口收费实行优惠 7.1 欧美航海技术教育引发的思考 7.2 中国已列入充分和完全履行stcw公约的“白名单” 7.3 中国航海教育和培训发展的若干思路图、表目录 图1.1 1990-2000年中国主要港口吞吐量及其增长率 1.2 我国内支线区域分布 1.3 2000年中国国际海运船队构成 2.1 1990-2000年主要货种外贸吞吐量年增长率 2.2 2000年中国国际海运船队构成 2.3 波罗的海干散货综合运价指数(bdi)走势图 2.4 世界油轮运价走势图 3.1 2000年水运旅客周转量构成图 3.2 2000年中国水路客运船型结构图 4.1 2000年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分流向比例图 4.2 2000年广州港集装箱吞吐量分流向比例图 4.3 2000年上海港外贸集装箱吞吐量分流向比例图 4.4 2000年宁波港外贸集装箱吞吐量分流向比例图 4.5 2000年厦门港外贸集装箱吞吐量分流向比例图 4.6 2000年青岛港外贸集装箱吞吐量分流向比例图 4.7 2000年天津港外贸集装箱吞吐量分流向比例图 4.8 2000年大连港外贸集装箱吞吐量分流向比例图 4.9 2000年美西/美东航线运价指数走势图 4.10 2000年欧洲/地中海航线运价指数走势图 4.11 2000年韩国/日本航线运价指数走势图 4.12 2000年香港/东南亚航线运价指数走势图 4.13 2000年澳新航线运价指数走势图 4.14 2000年东西非、南非南美航线运价指数走势图 4.15 我国内支线区域分布 6.1 “九五”期间我国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发展情况 6.2 2000年中国主要港口分货种吞吐量比重 6.3 2000年中国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分区域比重 6.4 2000年中国各省内河港口货物吞吐量比重 表 1.1 中国主要运输方式全社会货运量和周转量及其增长率 1.2 1990-2000年中国主要港口吞吐量及其增长率 1.3 2000年主要货物港口吞吐量及其增长率 1.4 1990-2000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额和港口吞吐量增长率 1.5 2000年中国沿海和内河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 1.6 2000年中国主要运输方式旅客运输量与增长率 1.7 2000年中国沿海与长江港口旅客吞吐量 1.8 2000年中国前10位集装箱港口吞吐量与增长率 1.9 香港港口货物统计摘要 1.10 香港港口集装箱统计摘要 1.11 1997-2000年台湾海峡两岸“试点直航”集装箱运量 1.12 2000年中国国内运输船舶统计 1.13中国航运公司运力规模前10名 1.14 国内沿海航运公司运力规模前10名 1.15 国内内河航运公司运力规模前10名 1.16 交通部2001年水运货源调查预测基本结论 2.1 2000年中国国际海运船队统计 2.2 2000年10月世界商船队规模 2.3 2000年7月世界船队前十名国家、地区相关船型载重吨份额 2.4 2000年世界干散货运输市场船舶日平均收益 2.5 2000年世界油轮运输市场船舶日平均收益 2.6 2000年世界集装箱运输市场船舶日平均收益 3.1 我国lpg船船型构成 3.2 我国lpg船船龄结构 3.3 商品汽车滚装船公司统计 3.4 2000年中国沿海与长江主要港口旅客吞吐量统计表 3.5 2000年中国国内运输船舶统计 4.1 2000年中国前10大集装箱港口吞吐量 4.2 2000年中国主要港口主要航线集装箱吞吐量 4.3 2000年华南地区主要港口国际集装箱吞吐量 4.4 华东地区主要港口国际集装箱吞吐量 4.5 2000年北方地区主要港口国际集装箱吞吐量 4.6 2000年中日航线集装箱运量 4.7 2000年全国主要港口集装箱内支线吞吐量排名表 4.8 1997-2000年我国内贸集装箱运输吞吐量比较 4.9 2000年全国主要港口内贸集装箱箱量吞吐量 4.10 2000年全球20大班轮公司排名榜 4.11 2000年全球20大集装箱港吞吐量排名表 6.1 2000年中国沿海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排名 6.2 2000年中国内河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排名附 录 附录一 2000年国内航运主要大事 附录二a 中国沿海主要港口吞吐量统计(1980-2000年) 附录二b 中国内河主要港口吞吐量统计(1980-2000年) 附录三a 中国沿海港口主要货物吞吐量统计 (1980-2000年) 附录三b 中国内河港口主要货物吞吐量统计 (1982-2000年) 附录四a 中国沿海主要港口外贸吞吐量统计 (1980-2000年) 附录四b 中国长江主要港口外贸吞吐量历年统计 (1982-2000年) 附录五 中国主要港口国际集装箱吞吐量统计(1981-2000年) 附录六 全社会船舶货物运输量统计 (1980-2000年) 附录七a 中国国民经济主要指标(1980-2000年) 附录七b 主要运输方式全社会货运量统计(1980-2000年) 附录七c 主要运输方式全社会货物运输周转量统计 (1980-2000年) 附录七d 主要运输方式全社会客运量统计(1980-2000年) 附录七e 主要运输方式全社会旅客周转量统计 (1980-2000年) 附录七f 主要运输方式分货种货物运输量统计 (1986-2000年) 附录七g 主要运输方式分货种货物周转量统计 (1986-2000年) 附录八 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2000年) 第1章 中国航运-2000年回顾及2001年展望 2000年,中国水上运输在比较有利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出现了多年来少有的高速增长态势。船舶货运量和港口吞吐量大幅度增长,港口吞吐量的增长幅度为近十年之新高,主要港口国际集装箱吞吐量年增长率高达32.9%,连续13年保持20%以上的年增长率。运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得到较大缓解,运价出现较大幅度上升,主要航运企业完成的货运量有较大幅度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明显好转。 2001年是中国实施“十五”计划的第一年,中国国民经济仍将保持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势头,在中国即将加入wto且资源配置日趋国际化的宏观背景下,预计2001年中国gdp增长仍可达到8%,外贸进出口增长速度在15%左右,进口增长速度仍将明显高于出口增长速度。 对2001年中国航运市场的基本估计是:中国航运发展的各项指标将在2000年的基础上继续保持较为稳定的增长速度,货运量、货物周转量、港口吞吐量仍将逐步增长。其中,煤炭出口预计增长15以上,铁矿石进口预计增长10%,原油进口略有上升;集装箱港口吞吐量可望达到2800万teu,年增长率在20以上。 为了促进我国水运事业健康持续发展,根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水运事业发展的特点和水运行业面临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政府交通主管部门提出了今后我国水运行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设想:坚持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以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针,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水运结构调整。积极适应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和扩大对外开放的要求,建立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水运市场,更好地发挥市场对水运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基础性作用,促进我国水运行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通过二十年的努力,建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海运商船队,建立与其他运输方式发展相协调和衔接的国内航运系统,形成满足航运需要、结构合理、多功能的港口体系,基本适应国民经济、对外贸易和国家安全的需要。 2001年政府交通主管部门为加强水运行业管理将重点抓好以下八项工作:一是研究制定水路交通发展战略、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二是进一步完善水运法规体系,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三是加强市场监管,建立和完善水运市场;四是加快科技创新步伐,调整优化运输结构;五是进一步深化水运管理体制改革;六是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开放的质量和水平;七是加强水上交通安全监督,保障运输生产安全;八是抓好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和职工队伍建设。 规范和整顿水运市场秩序是2001年的一项重要任务。政府交通主管部门将积极努力,进一步打破部门、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提高市场开放度和透明度,加强市场准入管理,对从业单位实行严格的资信登记和动态管理。做好治理水路“三乱”工作,健全和完善市场监管机制,鼓励和支持充分而有序的竞争,积极应对加入wto的新挑战。加强对水运建设市场的监管和水运工程建设市场准入的管理工作,进一步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施工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对违章、违规和工程质量低劣的勘察设计和施工单位加大处罚力度,保证水运建设市场健康、有序地运行。专栏1.1: 上海航运交易所 上海航运交易所(以下简称上海航交所)是经国务院批准,由交通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组建的我国第一家国家级航交所。它的诞生是我国政府培育和发展中国航运市场,配合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所采取的重大举措。上海航交所是不以盈利为目的,为航运业务提供交易场所、设施、信息和其他服务的事业法人。 上海航交所的基本功能是:规范航运市场交易行为,调节航运市场价格,沟通航运市场信息,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并以崭新的市场服务和规范管理,为中国航运市场的发育和发展发挥示范作用,逐步实现建立统一、开放、竞争、规范的社会主义水运市场的宏伟目标。 上海航交所自1996年11月成立至今,在为航运市场提供综合服务、组织实施运价报备、协调运价、发布航运信息、开展航运政策研究、编制发布中国运价指数和组建上海国际航运服务中心等诸多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以信息服务为重点,积极推进上海国际航运信息中心建设 面向远东和世界航运市场的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在上海航交所成功发布3年多来,在中央电视台、上海电视台以及国内外20多家报刊杂志等新闻媒体上发布,不仅实现了中国海运运价指数零的突破,而且为我国确立世界航运大国地位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国内外航运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与波罗的海干散货运价指数一起,被誉为世界两大海运运价指数。 在成功编制和发布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的基础上,上海航交所完成了交通部“九五”重点科技项目中国沿海(散货)运价指数编制方案研究,不久将正式对外发布。中国沿海(散货)运价指数的编制和发布对促进沿海运输市场在水运运输价格全面放开后健康有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国航运发展报告是上海航交所承担的交通部重点项目,自99年首次推出以来,填补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空白,是中国成为世界航运大国的必然要求。每年出版的中国航运发展报告全面、系统、完整地介绍了我国航运发展现状、航运市场发展趋势,充分展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增强了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透明度,对世界进一步了解中国航运发展状况,增进中国与世界航运业的交流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 中国航运“蓝皮书”2000及2001年水运货源调查预测报告是由交通部组织、上海航交所承担编制的我国水上运输货源形势的年度权威报告。该报告全面、详实、客观地汇总并预测了我国水上运输有较大影响的集装箱、煤炭、矿石、石油、粮食、化肥、矿建材料、木材等8个主要货种的情况,其信息采集面遍及全国23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信息采集对象包括政府部门、厂矿企业、社会服务机构等200多家。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标志性刊物航运交易公报,是上海航交所为我国航运界提供的高质量刊物。它以周刊形式,每周以大16开100页的容量,成为政策法规、交易行情、市场走势、报备运价和最新航运经济信息的重要载体,发挥出舆论导向和宣传推进的积极作用,成为航贸企业充分信赖的读本。 上海航交所面向社会,积极参与和提供了一批颇有影响的信息研究成果:上海市场fob货源情况调查、上海航运市场的建设与发展研究、上海口岸新世纪发展研究、加速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研究等。在国家交通主管部门的指导下,上海航运交易所收集、整理、录入和汇总“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国际运输业信息表”各类信息12000多条,向全国近百家船公司、船代公司提供了国家税务局、交通部规定使用的国际海运业运输、船代专用发票管理软件,有力地推动了全国航运业信息化的进程。 2、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充分发挥上海航交所市场中介、规范协调的作用 根据交通部国际集装箱班轮运输运价报备制度实施办法,截至2000年11月,上海航交所已根据交通部授权接受报备公布运价43254条,协议运价58697条,共有78家中外航运公司向航交所报备了运价。航交所在运价报备制度实行以来组织实施了8轮运价检查,检查次数达100余次,对违规的船公司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提出了处罚建议。运价报备制度在规范航运市场秩序,增加市场透明度、维护市场公平竞争、提供市场运价信息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为更好规范市场行为,上海航交所开展了运输提单、无船承运人、网络订舱、船公司入驻航交所开展集装箱放箱业务等一系列调研活动,形成专题报告和建议意见,提交给政府有关部门,同时积极参与讨论和起草有关的航运规章和法规,为我国航运市场更趋透明、运作更为规范贡献了力量。 上海航交所始终关注航运市场运价走势,并根据船货双方和市场的需求,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以参与和协调为主,沟通船货双方意见,促进船货双方增进了解,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积累经验,积极主动地开展运价协调工作。在欧洲线、日本线、韩国线共组织进行了8次运价协调,效果良好。上海航交所为维护广大班轮公司和货主利益的不懈努力、其规范协调运价的程序和做法以及航交所本身的中介地位得到了船货双方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维护了市场的正常竞争秩序,赢得了威信和尊重。 3、组建上海国际航运服务中心,推进航运市场服务功能组合 上海航交所作为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配套工程,始终致力于航运市场软环境的建设。上海航交所以上海海关口岸大通关改革为契机,全面推进航运市场服务功能组合。1998年8月,上海国际航运服务中心正式运作。上海国际航运服务中心面向口岸提供了八项服务功能:航运交易中心功能、海关报关功能、法定检验功能、集装箱管理服务功能、仓储运输功能、货物配载功能、金融法律功能、商务办公服务功能,这一对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市场服务功能的重新组合,将与航运有关的港方、船方、货方、代理方以及海关、检验检疫、金融保险、船舶联检、法律咨询等单位,引入上海航运交易所,为会员单位提供了“集中便利、经济高效”的一条龙服务,这不仅符合航交所为市场提供各种服务,努力改善市场软环境的宗旨,符合广大港、航、货、代企业的共同利益,也是上海进行大口岸、大外贸、大市场建设的必然要求,大通关中心承担了上海口岸出口80、进口40的报关业务,检验检疫中心承担了口岸40的报验业务,上海航交所因此成为口岸大通关中心和上海航运市场的一个标志性配套机构。上海国际航运服务中心以崭新的市场服务和规范管理,为我国航运市场的培育和发展起到了示范引导作用,使上海航交所成为航运市场建设的“领头羊”,充分体现了其“规范航运市场交易行为,调节航运市场价格、沟通航运市场信息”的作用,从而成为上海口岸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聚散之地。 4、承办“国际海运政策与发展”国际研讨会,使上海航交所成为政府航运政策研究中心 为了提高中国航运市场对外开放的质量,加强中国航运政策对外宣传的力度,为国内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创造条件,同时也向外界展示中国改革开放的崭新面貌,上海航交所积极配合交通部开展有关工作,于98年5月首次在国内承办大型国际海运政策研讨会。国际海运政策与发展研讨会以走向21世纪的国际海运为主题,介绍中国海运对外开放政策与发展状况,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扩大了上海航交所在国内外的影响和辐射力,对航交所逐步发展成为政府航运政策研究中心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1.1 货物运输和港口吞吐量 2000年,我国全社会水路货运量完成12.2亿吨,货物周转量完成23734亿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6.8%、11.6%。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比重分别为9.2%和54.9%,比上年分别提高了0.3和2.1个百分点。 2000年沿海货物运输量完成3.07亿吨,年增长22.3%,大大高于前几年增幅;货物周转量完成5110.3亿吨公里;内河货运量完成6.87亿吨,同比增长2.7%;货物周转量完成1551.2亿吨公里,同比增长9.3%;表1.1中国主要运输方式全社会货运量和周转量及其增长率 单位:万吨/亿吨公里年份水运公路铁路管道民航货运量周转量货运量周转量货运量周转量货运量周转量货运量周转量19804683350771421953431112795717105254919119856332277295380621903130709812613650603204199080094115927240403358150681106221575062737819951131941755294038746951658551287015274590101221996127430178639838605011168803129701599258511525199711340619235976536527216973413097160025791252919981095551940697600454831612431231217419606140331999114600212639904005724156900126162020062820042200012239123734103881361291744401390218700639197502000年增长率(%)6.811.64.97.111.210.2-7.41.8-1.5192000年我国主要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7.0亿吨,比1999年增长了17.3,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达到5.7亿吨,比1999年增长了33.2。在主要港口完成的吞吐量中,出口货物吞吐量占46.5%,进口货物吞吐量占53.5%,继续保持进口吞吐量略大于出口吞吐量的态势。表1.2 19902000年中国主要港口吞吐量及其增长率年份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吞吐量(万吨)71609778408768795579103887111564127423130963112384145019170055增长率()-3.18.712.79.08.77.414.22.8-14.229.017.3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图1.1 19902000年中国主要港口吞吐量及其增长率 2000年沿海主要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2.6亿吨,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为5.2亿吨,比1999年分别增长了19.4和34.8;内河主要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4.4亿吨,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为4397万吨,比1999年分别增长了11.5和17.1。2000年长江干线25个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完成2.34亿吨,同比上升17%。 综观我国港口“九五”期间迅速发展的情形如下: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由1996年的12.7亿吨增长到2000年的17.0亿吨,增长近34%,年均增长7.6%;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由1996年的3.4亿吨上升到2000年的5.7亿吨,年均增长13.8%;集装箱吞吐量由1996年的771.4万teu上升到2000年的2263万teu,年均增长30.9%。沿海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由1996年的8.5亿吨上升到2000年的12.6亿吨,年均增长10.3%,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分别由1996年的3.2亿吨、715.8万teu上升到2000年的5.2亿吨、2061万teu,年均增长分别为12.9%和30.3%。内河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由1996年的4.2亿吨增长到2000年的4.4亿吨,年均增长1.2%;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分别由1996年的2248万吨、55.6万teu上升到2000年的4397万吨、202万teu,年均增长分别为18.3%和38.1%。我国内贸集装箱运输自1996年起步以来,发展迅猛,港口内贸集装箱吞吐量由1997年的20万teu上升到2000年的289万teu,年均增长244%。表1.3 2000年主要货物港口吞吐量及增长率货种煤炭石油及制品粮食金属矿石化肥其他吞吐量(万吨)4056130751692816163249473157增长率()26.624.836.319.112.88.4 2000年我国外贸进出口增长强劲。吞吐量增幅较大的外贸大宗散货有矿建材料、粮食、钢铁、煤炭及制品、石油及制品,分别比1999年增长104.5%、87.8%、58.2%、52.9%和48.2%。表1.4 19902000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额和港口吞吐量增长率年份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贸易额(亿美元)11541357165619582367280928993251324036074743增长率()3.317.62218.220.918.63.212.1-0.411.431.5吞吐量(万吨)1758820661221232609728617329193439139549370364259156740增长率()3.217.57.120.09.7154.515-6.41533.2 我国沿海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屡创新高,并产生了三个亿吨大港。上海港货物吞吐量突破2亿吨,达到2.04亿吨,比1999年增长了9.7%,成为我国第一个跨越2亿大关的港口。宁波港首次突破亿吨大关,达到1.15亿吨,比1999年增长了19.5%,跻身于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亿吨大港之列。广州港再次突破亿吨,完成货物吞吐量1.11亿吨,比1999年增长了9.6%。秦皇岛港也首次登上9000万吨的新台阶,达到9743万吨,比1999年增长了17.9%,创历史最高纪录。 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步伐的加快,内河运输的重要性正日益呈现。我国内河港口抓住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带来的机遇,在国内市场逐步趋旺的形势下,结束了近年来徘徊不前的局面,内河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长幅度较大。长江干线25个主要港口吞吐量全面增长,完成货物吞吐量2.34亿吨,比1999年增长17%。表1.5 2000年中国沿海和内河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沿海港口内河港口位次港口货物吞吐量(万吨)2000年增长率(%)位次港口货物吞吐量(万吨)2000年增长率()1上海20440101南京6679132宁波11547202南通2748213广州11128103镇江2153274秦皇岛9743184张家港2025275天津9566315武汉1738126大连908476芜湖830237青岛8636197重庆781298深圳5697228安庆729119连云港2708349江阴6661110日照26743310九江6231.2 旅客运输2000年全社会水路客运总体仍呈徘徊下跌趋势,水运旅客周转量为100.54亿人公里,下降6.28,降幅比上年低4个百分点。水路客运量和旅客周转量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比重分别为1.36和0.8,比上年又分别下降了0.1和0.2个百分点。表1.6 2000年中国主要运输方式旅客运输量与增长率运输方式水路公路铁路航空总计客运量(亿人次)1.9134.710.40.67147.7增长率()1.26.25.010.36.0 目前全国水路客运仍以内河运输为主,2000年沿海水路客运量和周转量为5977万人和30.9亿人公里,内河水路客运量和周转量为13006万人和63.47亿人公里。全国港口旅客吞吐量为8552.8万人次,比上年下降13,其中,沿海和内河的主要港口旅客吞吐量分别为5792.85万人次、2760万人次,分别下降9.5%和19.5,而全国港口的国际航线旅客吞吐量却保持平稳,上涨2.4%。表1.7 2000年中国沿海与长江港口旅客吞吐量2000年旅客吞吐量(万人次)与1999年比涨跌()合计国际航线合计国际航线总计8553468-132.4沿海港口5793447-9.54.4内河港口276021.5-19.5-25.5 从投入的运力情况看, 2000年全国水路客运主要分为华东地区、渤海湾地区、长江沿岸、琼州海峡四大区域,其主要客运航线分布情况为:华东地区形成以上海港为中心,由南北沿海和长江沿岸所形成的t字型客运网络;渤海湾地区海上运输优势明显,滚装船运输蓬勃发展;长江航线主要由长航集团为主导,其他参与长江沿岸航线经营的企业众多,规模较小;琼州海峡陆岛运输仍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客滚船运输相当繁忙,航班密度较大。 从全国的客运运力来看,主要由常规客船、客滚船、高速船、旅游船和双体高速船等组成。但绝大多数常规客船的运输市场逐渐萎缩。客滚船主要集中于环渤海湾地区、琼州海峡和舟山群岛,其运输潜力较大,但造价高、更新困难,目前的客滚船大多为二手进口船,船龄偏大;高速船和旅游船是新兴船型,船龄较低,且船舶运力较小,但有一定的发展潜力。1.3 集装箱运输 2000年我国集装箱运输仍保持高速增长,全国港口共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348万teu,比上年净增28.1,主要港口共完成2263万teu,比上年增长30.6,其中国际航线集装箱吞吐量为1807万teu、内支线集装箱吞吐量为167万teu、国内航线集装箱吞吐量为289万teu。我国已有7个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在100万teu以上,表明我国集装箱港口在向规模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表1.8 2000年中国前10位集装箱港口吞吐量与增长率序号港口2000年吞吐量(万teu)1999年吞吐量(万teu)同比增长()1(1)上海561.2421.6332(2)深圳399.4298.6343(3)青岛212.0154.2374(4)天津170.8130.2315(5)广州143.1117.7226(6)厦门108.584.8287(7)大连101.173.6378(8)宁波90.260.1509(9)中山50.643.31710(10)福州40.031.826 与集装箱吞吐量不断增长相对应的是航线班期密度大大增加。2000年全国各港国际航班总计3522班/月,比上年增长23.9%;其中远洋干线航班669班/月,近洋航班2853班/月;外资班轮航班为1673班/月,占国际航班数的47%,其中远洋航班467班/月,占全部远洋航班数的69%。随着我国外贸出口结构的进一步优化,集装箱化率不断提高,集装箱生成系数已由1990年每亿美元外贸额生成0.135万teu增长到2000年的0.479万teu。在外贸增长迅猛、班期密度增长以及集装箱生成系数不断提高的共同促进下,2000年我国集装箱运输取得了长足进步,且继续呈现高速发展态势。 2000年华南地区主要港口包括深圳、广州、中山、汕头、湛江、海口等共完成集装箱吞吐量807.8万teu,比上年增长22.9%,占全国总吞吐量的34.4%。 华东地区是全国港口最密集的地区,其中上海港独占鳌头,2000年世界排名再次向前挺进,位居世界第6大集装箱港口。厦门港和宁波港的发展也相当迅速,干线密度逐年增加,吞吐量呈高速增长。2000年华东地区主要港口包括上海、厦门、宁波、福州、南京等共完成集装箱吞吐量923.1万teu,占全国总量的39.3%。 2000年北方地区主要港口包括青岛、天津、大连、营口、烟台等共完成集装箱吞吐量532万teu,比上年增长36.1%,占全国总量的23.5%。 国际集装箱内支线运输 2000年我国国际集装箱运输发展迅速,全国主要港口国际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807万teu,比上年增长32.9。集装箱内支线运输,作为国际航线集疏运服务的喂给运输,得到相应的发展,形成了与外贸航线相匹配的内支线网络,而且还存在巨大的市场潜力。 2000年全国主要港口完成集装箱内支线吞吐量166.76万teu,比上年增长13%。截止到2000年底,全国共有47个港口开展了集装箱内支线装卸业务。内支线运输服务形成了长江、渤海湾和华东沿海内支线三大区域,华南沿海和珠江流域内支线运输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全国集装箱内支线航班密度达到每月2393班,比上年增加1025班,增长74.9%。图1.2 我国内支线区域分布 长江内支线集装箱运输以上海港为枢纽,随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和长江流域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外贸集装箱运输需求不断增长,2000年上海及长江流域港口内支线集装箱完成吞吐量112.02万teu。 沿海内支线运输主要在我国渤海湾及华东、华南沿海等地区展开。2000年环渤海区域港口内支线吞吐量共完成38.63万teu。华东沿海内支线运输共完成29.8万teu,华南沿海内支线作为香港航线的补充,运量比较有限。 内贸集装箱运输 自1996年底我国第一条内贸集装箱班轮航线开通以来,我国水路内贸集装箱运输发展迅猛,年均增长幅度在150以上。国家整体经济的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带动了国内货物的流动,为内贸水路集装箱运输提供了充足的货源。政府主管部门的积极推动和政策支持,也为内贸集装箱运输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2000年我国主要港口内贸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89.11万teu,比上年增长56,占港口集装箱总吞吐量12.8%。内贸集装箱运力规模和运量都有所增加,内贸集装箱班轮挂靠港口由1999年底的45个,增加到67个,航班密度由1999年的320班/月增加到500多班/月。2000年中国主要港口所完成的内贸集装箱吞吐量中,沿海港口完成243.7万teu,约占84.2,内河港口完成45.3万,约占15.6。总体来讲,北以天津、大连、营口、青岛为中心的渤海湾地区;中以上海、宁波为代表的华东地区;南以广州、深圳为主体的珠江三角洲流域是我国内贸集装箱运输最重要的区域。内贸水路集装箱运输在我国沿海、长江和珠江已初步形成网络,与外贸水路集装箱运输互相促进,成为水路运输新的增长点之一。专栏1.2: 中国水路集装箱运输发展战略 我国水路集装箱运输的发展目标如下: 一、国际集装箱运输发展战略目标 2005年 1、基本形成我国水路国际集装箱运输网络布局,以及比较完善、更加开放的水路运输市场; 2、港口国际集装箱吞吐量达到43004800万teu,港口国际集装箱化率达到70%以上; 3、基本形成以南、北、中三大国际集装箱枢纽港的布局; 4、港口集疏运量中,公路转运的集装箱仍然占主导地位,水路和铁路转运的集装箱比重有所增加,集装箱多式联运进一步得到发展; 5、edi技术在集装箱运输中进一步推广和应用,集装箱枢纽港和大型集装箱航运公司要发展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使集装箱运输服务质量水平有明显提高。 2015年 1、形成完善的水路国际集装箱运输市场并与国际接轨,运输网络布局合理和高效,集装箱运输基础设施、技术装备和运输服务质量明显提高,运输系统基本实现现代化; 2、港口国际集装箱吞吐量达到930012400万teu,港口集装箱化率达到80%; 3、形成世界级国际集装箱中转枢纽港和国际集装箱全球承运人;多式联运和现代物流将得到快速发展;实现国际化、现代化的经营和管理,建立完善的集装箱运输体系,使我国成为全球国际集装箱运输强国。 二、内贸水路集装箱运输发展战略目标 2005年 1、初步形成合理的内贸水路集装箱运输网络和港口布局; 2、港口内贸集装箱吞吐量达到700750万teu;港口内贸集装箱化率水平达到35%; 3、内贸水路集装箱运输量达到280300万teu以上,多式联运得到重视和发展,水陆多式联运比重达到15%; 4、基本形成市场管理的机制和政策法规体系,内贸集装箱运输系统标准化初见成效,集装箱基本采用iso国际标准集装箱,推广和应用edi信息系统。 2015年 1、基本完善内贸水路集装箱运输网络系统,运输装备基本实现现代化,内贸集装箱全部采用iso国际标准集装箱; 2、内贸集装箱运输船舶,将实现专业化、标准化、现代化和大型化。沿海主要航线集装箱船型达到2000teu以上,长江干线发展大型集装箱顶推船队和自航船,珠江和内河水网地区发展集装箱机动驳; 3、内贸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5003000万teu,内贸港口集装箱化率达到60%左右;内贸水路集装箱运输量达到9001100万teu,水陆多式联运量将占水运量的50%; 4、形成完善的市场管理机制和政策法规体系,建立集装箱运输电子信息系统,内贸水路集装箱将参与铁路、公路运输大循环,并与国际集装箱运输形成有机联系,基本形成国际集装箱与国内集装箱运输一体化的局面。 三、我国水路集装箱运输发展三个战略重点: 1、集装箱枢纽港的规划布局和开发建设 在华南要积极发挥深圳、广州枢纽港的作用;在北方要发挥大连、天津和青岛三港各自优势,通过加强竞争和联合,推进北方主枢纽港的形成。在华东建立以上海港为龙头,宁波和长江下游各港为两翼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港口组合。 在上海、广州、青岛、天津和大连五大沿海港口形成内贸集装箱枢纽港;与此同时,要加快沿海和长江、珠江干流内贸集装箱码头的合理布局和调整。 2、优化船型结构,建设适应新世纪发展要求的集装箱船队。 第五代、第六代以上集装箱船成为国际集装箱运输干线的主流船型。近洋航线,以采用20003000teu的集装箱船为主,沿海内支线,以采用10002000teu的集装箱船为主。长江航线,发展集装箱专用船和大型集装箱顶推船队。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水网地区,发展集装箱机动驳。 3、广泛采用高新技术,实现集装箱运输管理现代化 四、集装箱发展政策措施 1、研究和制定我国水路集装箱运输可持续发展战略 2、建立和完善水路集装箱运输政策法规体系 3、加强市场监督,维护集装箱运输市场秩序 4、加快集装箱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 5、采用高新技术提高集装箱运输系统技术装备水平 6、引导和促进集装箱运输企业的联营和合作,实现规模经营 7、发展集装箱多式联运,开拓现代物流 8、加强集装箱运输人才的培训 9、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1.4 水路危险货物运输 我国水路危险货物运输分为国际海上危险货物运输和国内水路危险货物运输。国际海上危险货物运输主要适用国际海事组织颁布的国际海运危险货物规则(即国际海运危规)以及我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