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中考复习文言专题.doc_第1页
2010中考复习文言专题.doc_第2页
2010中考复习文言专题.doc_第3页
2010中考复习文言专题.doc_第4页
2010中考复习文言专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语十则测试题班级_ 姓名_ 座号 _成绩 _ 一、填空题。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论语( ) 吾日三省吾身( ) 诲女知之乎!( )诲女知之乎!( ) 不亦说乎( ) 殆( )人不知而不yun( )2、在括号中解释加点字,在横线上解释整个词语。(1)温故知新( )_ _ (2)见贤思齐( )_ _(3)任重道远( )_ _(4)三人行,必有我师( )_ _(5)学而不思则罔( )_ _(6)思而不学则殆( )_ _(7)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_ _(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_ _二、选择题。 3、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 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b、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c、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d、.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4、比较下列各句“而”的不同用法,按a、(顺接)b、(转接)分别归类,将字母填入括号内。 a、学而时习之 ( ) b、人不知而不愠 ( ) c、思而不学则殆 ( ) d、择其善者而从之 ( ) 5、下列对论语十则中句子(谈学习方法与谈学习态度)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a、(1)(2)(3)/(4) b、(2)(3)/(1)(4) c、(2)(3)/(1)(4) d、(1)(3)/(2)(4) 6、选出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 a、别人不知道就不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b、别人不了解,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c、别人不了解我却不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d、别人不了解,我就不怨恨,不是君子吗? (2)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 a、选择其中善良的跟随他,其中部善良的让他改正。 b、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发现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改正。 c、看到他们的优点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就让他们改正。d、选择他们的优点学习,对他们的缺点加以改正。 三、阅读题。a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岂不善者而改之。”1、以上这几句语录选自 ,这本书是记录_ 的书。这本书是 _家的经典著作,与 、 、 合称“四书”。2、从这句语录看,孔子认为学习的快乐在于_“学习”与“思考”二者的关系是:_ _ _ 3、从这几句语录看,孔子认为,什么样的人才能做老师?这种观点是否与第5条语录的观点相矛盾?答_ _ 4、从这几条语录看,孔子认为,一个人可以所有人那里学到东西,因为如果别人比自己优秀,那么 _;如果别人有缺点,那么_ _ _5、以上五条语录中,现在仍有生命力的词语有_。6、为什么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结合你的学习生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_ _ _ 论语阅读练习题 2007-11-22 15:27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打印 评论一、 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1. 不亦说乎 说:_2.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_ 殆:_3. 是以谓之“文”也 是以:_4. 默而识之 识:_5. 温故而知新 故:_新:_6. 学而不厌 厌:_7. 吾尝终日不食 尝:_8.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_9.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逝:_ 舍:_二、 说明下列句中的“而”的用法。1. 学而时习之 2.人不知而不愠 3.温故而知新 4. 学而不思则罔5. 默而识之 6.学而不厌 7.择其善者而从之 8.敏而好学属于顺接关系的是:_属于转接关系的是:_三、 本文有谈学习态度的,也有谈学习方法的,请简要回答。谈学习态度的:_谈学习方法的:_四、 翻译下列句子。1.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_2.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_3.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_4.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_5.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_6.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_五、 填空1. 根据课文内容写出五个成语:_2.论语的“论”读_,它是记录_的书。3.文中告诉我们,学习必须要有_。4.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_。5.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_。 一、积累与运用 1.结合课文注释,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温故知新( ) 何以谓之文( ) 学而不厌( ) 诲人不倦( ) 敏而好学( )( ) 不耻下问( ) 2.判断题 “不亦君子乎”中的“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 “学而不思”的意思是学习不集中思想。( ) “不耻下问”意思是说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学习为耻。( ) 3.填空题 论语是记录的书,共篇,家经典著作之一。 孔子,名,字,时,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 家、 家。 孔子在文中论述“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 孔子曰:“ , , , !”体现了孔子谦虚的精神。 4.选择恰当的名句、成语填入各句的空白处。(填字母) a学而不厌 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c温故而知新 d不亦乐乎 e诲人不倦 f学而不思则罔 “ ”,这是很有道理的,少数同学认为复习旧课是“炒现饭”,没意思,这是不正确的。 毛泽东同志曾用孔子的名言教导我们: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对自己,“ ”,对人家“ ”,我们应该取这种态度。 要想取得学业上的进步,必须学会拜师。除了学校的老师外,社会上到处都能找到自己的老师。所谓“ ”,这话一点也不假。 为了办好这期黑板报,宣传组的同学设计刊头,撰写稿件,编辑资料,忙得“ ”。 二、阅读与感受 1.下列句子朗读中,停顿处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b.思而/不学则殆 c.择其善者/而从之 d.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2.比较下列各句“而”的不同用法,按 a.顺接、b.转接 分别归类,将字母填入括号内。 (1)学而时习之( ) (2)人不知而不愠( ) (3)思而不学则殆( ) (4)择其善者而从之( ) 3.在括号中解释加点字,在横线上解释整个文句。 (1)温故知新( ) (2)见贤思齐( ) (3)任重道远( )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5)学而不思则罔( ) (6)思而不学则殆( ) 4.选出对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a.别人不知道就不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b.别人不了解,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c.别人不了解就不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d.别人不了解,我就不怨恨,不是君子吗? (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a.选择其中善良的跟随他,其中不善良的让他改正。 b.选择他们的优点就学习,选择他们的缺点(自己如果也有)就改正。 c.看到他们的优点就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就让他们改正。 d.选择他们的优点学习,对他们的缺点加以改正。 5.根据提示,用课文原句填空。 (1)真正有修养的君子应具有的风格: 。 (2)“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是 。 (3)作者强调“三人行,必有我师”的依据是 。 (4)子曰:“ ,不亦说乎? ,不亦乐乎? ,不亦君子乎?” (学而) (5)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 。仁以为己任, ?死而后已, ?” (泰伯) 2009-10-18 21:22 回复 117.15.117.* 2楼6.论语中的许多内容,后来逐渐演化固定为成语,如“温故知新”“不耻下问”等,请看论语中的下列语句各是什么成语的原型。 (1)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 (2)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 ) (3)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 (4)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 ) (5)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 )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 三、综合与实践 借助书刊或网络,再找几则论语中的语录,参考有关资料加以翻译和点评。然后选择其中最好的两则写在下面。 1.语录: 点评: 2.语录: 点评: 四、体验与写作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完成。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举行学习情况座谈会,让每位同学谈谈自己的学习态度和方法,然后总结出你自己的学习格言。 2学完课文后,哪一点对自己最有启发,写篇随笔,字数、形式不限。 练 习(b卷) 一、理解运用 1.默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_人不知而不愠,_” _,可以为师矣。 子曰:“_则罔,_则殆。” 子曰:“见贤思齐焉,_。”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_,_。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_。” 2.论语是记录_的一部书,是_家经典著作之一,共20篇。孔子,名_,字_,_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_、_。 3.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论语(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 )乎 人不知而不愠( ) 吾日三省( )吾身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 诲( )女( )知之乎!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也 4.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含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时习:( ) 说:( )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愠:( )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忠:( ) 信:( )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故:( ) 为:(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 ) 殆:( ) 由,诲女知之乎! 诲:( ) 女:(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 ) 是:( ) 士不可以不弘毅。 弘毅:( )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善:( ) 之:(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欲:( ) 施:( ) 5.论语中有许多流传至今的成语,请解释。 温故知新:_ 2009-10-18 21:22 回复 117.15.117.* 3楼 任重道远:_ 死而后已:_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_ 6.请从a学习态度 b学习方法 c修身做人这三方面把下面的句子进行归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吾日三省吾身。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a学习态度:_ b学习方法:_ c修身做人:_ 二、拓展阅读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曰:“不愤(心求通而未得之意)不启,不悱(口欲言而不能之状)不发。”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指古代文化),敏以求之者也。” (摘自论语) 1.四则中论述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是哪两则? 2.找出上面文字中的通假现象。 3.试着把上述四则文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三、问题探究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礼记檀弓) 注释:“式”同“轼”,车前的横木。这里理解为“凭着轼”(表敬意)。壹似,很像。舅:公爹。古时女子称丈夫的父亲。小子:长辈对晚辈的称呼。 和你的同桌一起研读一下这篇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 1.“妇人哭于墓者而哀”中的妇人为什么哭? 2.孔子说的“苛政猛于虎也”是什么意思? 3.说说从这个故事中你发现了孔子的什么美德? 四、表达交流 为什么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结合你的学习生活说一段话,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说完后整理在下面) 练 习(c卷) 两小儿辩日 原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译文: 孔子到东方游历,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就问他们在辩论什么。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盘子碗口那样小, 这不正是远的显得小而近的显得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正是近的就觉得热,远的就觉得凉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嘲笑说:“谁说你多智慧呢?” 我读我写 阅读上面的文章,说说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我的启示: 第十课 论语十则 2009-10-18 21:22 回复 117.15.117.* 4楼练习(a卷) 一、1.温习;称,叫;满足;教导;聪明;喜爱 以为耻 2. 3.略 4.c; a、e;b;d 二、1.b 2.(1)a(2)b(3)b(4)a 3.(1)旧知识 复习旧的知识,能有新的发现。(2)相同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一样。(3)路程担子很重,路程又长,比喻责任重大。(4)走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5)迷惑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6)有害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危险。 4.(1)b(2)d 5.(1)人不知而愠(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3)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4)学而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人不知而不愠(5)任重而道远不亦重乎不亦远乎 6.(1)见贤思齐(2)尽善尽美(3)举一反三(4)道听途说(5)巧言令色(6)诲人不倦 三、略 四、略 练习(b卷) 一、1.不亦乐乎?不亦君子乎?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 思而不学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儒;丘;仲尼;春秋;思想家;教育家 3.lnyuynxngwng dihu rdio 4.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说:通“悦”,愉快。 愠:生气,发怒。 忠:忠心。信:真诚,诚实。 故:原有的、旧的。为:当做。罔:迷惑。殆:有害。 诲:教导。女:同“汝”,人称代词,你。 为:是,就是。是:此,这。 弘毅:强毅。 善:好的。之:代词,代指缺点。 欲:想要。施:施加。 5.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担子重,路程又长。比喻担负的责任很艰巨。 死了以后才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于别人。 6.a b c 二、1.学习态度:;学习方法:。 2.“知”同“智”。 3. 聪明的人不会疑惑,能看清问题;仁爱的人不会忧愁,性格乐观;勇敢的人不会害怕,敢于拼斗。 孔子说:“天冷了,才晓得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却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文化,靠勤奋敏捷地学习才得来的人。” 三、1.公爹和丈夫被老虎吃掉了,儿子也被老虎吃掉了。 2.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凶猛。 3.关心民生疾苦。 四、略 曹刿论战练习题有答案 悬赏分:0 - 解决时间:2009-2-22 19:28 麻烦快点 提问者: lchzan - 四级最佳答案北京市密云县2008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1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a肉食者谋之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b又何间焉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c弗敢加也 万钟于我何加焉d忠之属也 属予作文以记之得分 1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1)小惠未徧 徧: (2)彼竭我盈 盈: 得分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翻译: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翻译: 得分 1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第段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用原文回答)(3分)答: 答案:11答案:a (2分)12答案:(1)同“遍”,普遍 (2)充满,这里是士气旺盛 (共2分。共两空,每空1分 )13答案:(1)衣食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2)这种小信用不能受到神的信任,神灵是不会降福的 (共2分。共两道小题,每小题1分)14答案:大国难测,怕有埋伏;通过考察敌情,弄清齐军退却真相,再决定是否追击齐军。 既克,公问其故。(共3分。第一问2分,第二问1分)江苏省淮安市2008年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选自左传)18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又何间焉 间: 小惠未徧 徧: 神弗福也 福: 牺牲玉帛 牺牲: 19下列四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何以战 /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b小大之狱 /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c战于长勺 /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d登轼而望之 /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译文: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译文: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译文: 21齐军重兵压境,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前两次回答被曹刿否定,最后一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说:“可以一战”。从曹刿与鲁庄公问答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5分)曹 刿: 鲁庄公: 答案:18、略 19、b20、略21、曹 刿:具有爱国思想,且政治上拥有远见的卓识的人。鲁庄公:政治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但能善于纳谏(如用课文从具体做法阐述亦可)2008年福建省三明市【甲文】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刿曰:“可矣。”遂逐齐师。 (节选自曹刿论战)【乙文】宋公及楚人战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节选自子鱼论战)【注释】(1)泓:泓水 (2)既:尽,完了 (3)济:渡过 (4)司马:统帅军队的最高长官,这里指子鱼。 (5)陈:同“阵”,摆好阵势。14解释加点词的意思。(2分)(1)公将鼓之( ) (2)宋人既成列( )15翻译下面的句子。(5分)(1)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2)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16用原文语句答题。(3分)甲文中“宋师败绩”是因为鲁国抓住了发动进攻的时机: 、 。乙文中“宋师败绩”是因为宋公错失了发动进攻的时机:(1) ;(2) 。答案:14(2分。每小题1分)(1)击鼓(击鼓进军) (2)已经15(5分)(1)(2分。每个分句1分)(他)下车察看齐军战车的车辙(轮迹),登上车前的横木远望齐军的阵容。 (2)(3分。每个分句1分)(对方人多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进攻他们。16(3分。每处1分) 齐人三鼓 (1)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如答后半句也可)(2)既济而未成列员2008年黑龙江省大庆市【甲】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左传) 【乙】宗泽传(节选) 宗泽字汝霖,婺州义乌人。泽自幼豪爽有大志,登元韦占六年进士第。廷对极陈时弊,考官恶其直,置末甲。 调大名馆陶尉。吕惠卿帅廊延,檄泽与邑令视河埽,檄至,泽适丧长子,奉檄遽行。惠卿闻之,曰:“可谓国尔忘家者。”适朝廷大开御河时方隆冬,役夫僵仆于道,中使督之急。泽日浚河细事,乃上书其帅曰:“时方凝寒,徒苦民而功未易集。少需之,至初春,可不扰而办。”卒用其言上闻,从之。 靖康元年,中丞陈过庭等列荐,充和议使,泽曰:“是行不生还矣。”或问之。泽曰:“赦能悔过退师固善,否则安能屈节北庭以辱君命乎?”议者谓泽刚方不屈,恐害和议,上不遣,命知磁州。 泽兵进至卫南,度将孤兵寡,不深入不能成功。先驱云前有敌营,泽挥众直前与战,败之。转战而东,敌益生兵至。王孝忠战死,前后皆敌垒。泽下令曰:“今日进退等死,不可不从死中求生。”士卒知必死,无不一当百,斩首数千级。金人大败,退却数十余里。泽计敌众十余倍于我,今一战而出其不意,势必复来。使悉其铁骑夜袭吾军,则危矣。乃暮徙其军。金入夜至,得空营,大惊,自是惮泽,不敢复出兵。 (选自宋史)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间: (2)何以战 以: (3)今日进退等死 等: 7翻译文中画横线语句。(4分)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 (2)敌能悔过退师固善,否则安能屈节北庭以辱君命乎? 译文: 8下列语句中表现曹刿指挥谋略的有( ),表现宗泽热爱国家的有( )。 (只填序号)(4分) 公将战,曹刿请见 齐人三鼓。刿日:“可矣。”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泽适丧长子,奉檄遽行 议者谓泽刚方不屈,恐害和议 是行不生还矣9曹刿和宗泽亲临指挥,各自取得了战役的胜利。请分析这两次战役取得胜利的原因有何异同。(3分)答案:6(1)间:参与;(2)以:凭借;(3)等:同样。7(1)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士气就消退了,第三次击鼓兵的士气就衰竭了。(2)敌人能醒悟而退兵当然好,不这样的话怎么能屈服于金人而辱君王的使命呢?8 9相同点:指挥得当,以勇气获胜。不同点:曹刿抓住了有利的反击时机和追击时机;宗泽知己知彼,置之死地而后生。威海市二八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9.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b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c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择其善者而从之d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10.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a虽不能察,必以情 虽锥末倒眦而不瞬也b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c登轼而望之 先天下之忧而忧d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其真无马邪11.结合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既克,公问其故”中的“其”指代什么?(2分)12.从曹刿的论述来看,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有哪些?(2分)daan: 9. c(2分)10. d(2分)11. 曹刿为什么必待“齐人三鼓”而后才认为可以击鼓进军?曹刿为什么在“齐师败绩”之后还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然后才认为可以追击?(意思对即可,每条1分,共2分) 12. 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时机。(意思对即可,每条1分,共2分)2008年赤峰市(甲)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19曹刿不听乡人劝阻,执意请见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1分)20、在战前的谈话中,曹刿认可的是庄公的哪一句话?(1分)21、解释加点的词语。(4分)(1)公将鼓之( )(2)何以战( )(3)战于长勺( )(4)牺牲玉帛( )22、下边加点的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a. 又何间焉 b. 战则请从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c 公将战 d. 夫战,勇气也上使外将兵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23、翻译句子。(4分) (1)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答案:19、肉食者鄙,未能远谋。20、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1、(1)击鼓 (2)凭借 (3)在 (4)祭祀用的猪、牛、羊等22、b23、(1)我看到他们的车辙乱了,望见他们的战旗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2)第一次击鼓,士兵振作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就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勇气就全没有了。2007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曹刿论战左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任选两小题,2分)(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4)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12.对下列句子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2分)a.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b.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c.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d.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1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3分)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14.文中刻画人物采用的方法是什么?文中运用的主要写作方法又是什么?(2分) 15.曹刿的主要战略思想是什么?(2分)(1)战前:(2)战中:16.曹刿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3分)参与 鄙陋 丝织品 倒下12.d13.大小的案件虽不能一一明察,一定以实情判断。14.语言描写 议论15.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