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结构与发展.doc_第1页
汉字的结构与发展.doc_第2页
汉字的结构与发展.doc_第3页
汉字的结构与发展.doc_第4页
汉字的结构与发展.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sundae_meng汉字的结构与发展教学内容:、了解汉字的结构及分析汉字结构的意义、掌握“六书”原理,并学会分析汉字结构的方法教学方法:讲授教学课时:4课时一、什么是汉字的结构?为什么要研究和分析汉字的结构?汉字的结构是指汉字的形体结构。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如:从书写的角度:“你贵姓?”“我姓章。”“什么zhang?”“立早章”这是从书写的角度说明“章”的结构是由“立”和“早”两个部分组成的。在解决汉字编码问题时,也要分析汉字的结构,如北京大学汉字信息处理技术研究室提出“中型键盘设计方案”,将汉字结构分成了四个类型:纵列结构、横列结构、包围结构和穿插结构。“章”属纵列结构。这些都不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汉字结构。我们这次课所要讲的是汉字的造字结构。例如:“章”,说文认为“从音从十”,也就是说,“章”的造字结构是由“音”和“十”两部分合成的。为什么要研究汉字的造字结构呢?因为汉字是表意体系文字。在造字的时候,人们是根据一定的意义造的。而不是随便或根据其他的目的来造的。有时即使是一个象声字,也是作为一个意义的符号来造的。例如:“嘟”字,是在“都城”的“都”的基础上,加一个“口”字造出来的。为什么要加一个“口”呢?是为了表示读音吗?不,“都”本来就念“Du”,加上“口”旁,对其读音并没有起作用,而是为了确定它是一个象声字,以便与其它读“Du”的同音字在意义上区别开来。这就说明,对于汉字,即使是一个表音的字,也要加上一个意符,使这个字具有表意的功能。因此,汉字的造字结构就同字义发生了紧密的联系。我们知道,汉字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就是说,现在的汉字,许多是遥远的古代造的,我们研究汉字的造字结构,就能使我们了解到字的最初本义。学习古代汉语,最感到困难的是词义。掌握古代汉语的词义有多种办法,其中,通过分析造字结构来掌握词的本义,是掌握词义的一种有效办法。(因为我们了解了汉字最初的本义的时候,就是把字义的根找出来了,这对于我们掌握古汉语的词义,自然是很有帮助的。我们研究分析汉字的结构就是为了这个目的)。还是以“章”为例,因为它从“音”,故这个字就与音乐有了联系。它又从“十”,“十”是什么意思呢?这里是表示“结束”的意思。我们数数数到“十”就结束了,然后再从头从“一”起往下数,因此,东汉时代我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在分析“章”时说:“乐竟为一章,从音从十,十,数之终也。”就是说,音乐告一段落叫一章。我们今天仍说第几乐章,这个“章”,正是“章”的本义。古代诗歌是入乐的,所以“章”还可以指诗歌的一段。如诗经硕鼠一诗有三段,我们就说诗三章。古诗与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许多诗是要唱的,是配乐的,因此,“章”用来指诗的一段是很自然的。一段诗可以称为一章,那么,一段散文也可以称为一章。例如,孟子一书有七篇,每篇中又分为若干章。在孟子梁惠王里,有一段是孟子和梁惠王讨论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问题,这一段就叫“齐桓晋文之事章”。当然,这样的“章”,是古代训诂学家分的,这也说明“章”这个字本身就有这样的意思。我国古典小说有一种叫做“章回体”的,就是把一部小说分成若干大段落,每个段落叫一章。这仍是“章”的本义的一种引申用法。总之,分析汉字结构,有助于学习古代汉语,掌握古汉语的词义。分析汉字结构是否有助于了解和掌握词义,这要从两个方面看。1、作为语言的词是否好懂,如果非常好懂,就不需要通过分析造字结构来了解词义了。2、能否提供相关的意义,如:尘、泪、掰、凹、凸、苗这几个字都具有明显的表义功能,形体结构同词义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这种表义功能有无利用的必要,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文字是表示语言的符号,汉字是表示汉语的符号,语言是用语音来表示词义的。所以对于口语词来讲,只要念出字音,人们就能知道词义。如“苗”,念出“miao”这个音,义随音到,词义也就清楚了,就不需要再借助分析造字结构来了解它的词义。有些人把“苗”写成“苗”,这就把“苗”写错了。(苗:从草从田,而不从“由”。)这说明有些人对“苗”这个字的结构所提供的意义是不十分关心的,应当改正。这也说明分析汉字结构,有助于汉字教学。但是,当语音同字义间的联系减弱时,即我们不能听音知义时,字形的辅助意义就变得重要了。象“凹凸”二字,有些人几乎是据形辨义的,对于这两个字,常有人念错,写错是比较少的。因此,汉字结构能够提供相关的意义,是否需要借助它来了解词义是另外的问题。所以,就一个字来讲,它有口语的意义和文言的意义,它的口语的意义一般不需要分析汉字的结构,人们就能够听音知义,如“章”,作为姓氏讲,我们说它是“立早章”就可以了,并不影响我们对它的字义理解。然而,如果我们读诗经楚辞,讲到诗的章句的时候,分析它的造字结构就成了有意义的了。再如:派。说“派某人到什么地方去”,这个“派”,我们能听音知义,就没有必要再去分析它的造字结构,但当我们读毛主席的诗句“茫茫九派流中国”时,“派”是个文言义,不太好懂,这时如果分析该字的字型结构,就有助于我们了解它的词义。说文解字:“派,别水也。”别水,指水的支流,象众多的河流,长江中下游支流很多,所以诗文中用“九派”来指称它。再如:因。平时讲“因此”、“原因”,就不需要分析它的造字结构就能听懂它的意义。但在读史记“太仓之粟,陈陈相因”时,该句中的“因”却不容易懂。这时就需要分析它的造字结构。“因”,里面是个“大”,“大”即“人”,外面是个方框,表示“席子”的意思。“人”在席子上躺着,所以“因”的本义就是席子的意思。成语“绿草如茵”的“茵”(今字)就是“因”(古字。“因”和“茵”是古今字之间的关系)的意思,即“席子”的意思。人躺在席子上,所以“因”又引申出了“重叠、承袭”的意思,“陈陈相因”的“因”就是“因”的本义的引申用法。一个东西加在另一个上面是指“因”,那么上面的东西就要依据下面的东西而存在,因此,它又产生了另一个引申义“依据”的意思。例如:韩非子中:“因能授官”,就是根据才能来授予官职的意思。(再如: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以上例句说明:分析汉字结构对于我们了解和掌握古汉语词义是有帮助的,但即使在古汉语中,有些词义古今没有什么变化,听到读音就可以知道它的意义,那也没有必要去分析汉字的结构。需要分析汉字结构的,主要是那些古今词义有变化的字、词。通过分析造字结构,帮助我们扫除词义上的障碍。(利用分析字形来解释词义,在训诂学上叫“形训”。训诂学是给古代典籍注释的一门学问,训诂的方法有形训、义训、声训。形训:就是通过分析字形来解释词义。义训:就是用一个同义词来给另一个词作解释。声训:就是用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去解释另一个词。)分析汉字结构,有助于我们了解和掌握古汉语的词义。但是这个作用的有限度的。文字是语言的符号,汉字是表示汉语的符号,我们一定不要把汉字看成是超语言的,可以直接表示概念的符号。汉字在使用的时候,受语言的制约,字义最终是由语言决定的。例如“章”这个字表示一段乐章的结束,在形体结构上体现了这个意思,而形体结构之所以能体现这个意思,是因为“章”这个词在古代就有这样的意思。至于“章”的许多引申义,并不是根据“章”的形体结构推导出来的,而是实际语言中本来就有这样的意思。我们不去学习古代书面语,就不会知道这些引申义。“章”还有其它的意义,都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现出来的。例如“章”还有花纹的意思,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白章”即白色的花纹。“章”还有明显的意思。例如“欲盖弥彰”,“彰”原来没有三撇,象这样的意思单纯地通过分析字形是不可能得到的。还要指出,文章中,汉字所表示的词义,与汉字的形体结构所表示的意义有时是不一致的,甚至是矛盾的。例如“有的放矢”的“矢”意思是“箭”,这个词义古今也没有什么变化。但“矢”又可以借做“屎尿”的“屎”,如“一饭三遗矢”的“矢”;如毛主席的诗句“千村霹荔人遗矢”的“矢”;再如“矢口否认”的“矢”是“誓”义。可见,这些地方“矢”所表示的词义与汉字结构是没有联系的。因此,我们说:分析汉字结构有助于我们了解和掌握词义,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放松对词义的学习,它是不能代替对词义的学习的。二、“六书”简介:在科学研究中需要分析和综合。分析是对个别事物作深入地观察,综合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概括。研究汉字造字结构,必须了解汉字造字结构的类别,即汉字造字结构的基本类型。汉字数以万计,形态各殊,但其造字结构是有规律的,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所谓“六书”不是指六本书,“书”是字的意思。古代“书既指写字,又指写下的字,如“篆书”指篆字。“六书”就是六种字类,就是把上万汉字按其结构分为六类。六书是对汉字结构的分类,我们讲汉字的结构,不能不知道古代人对汉字结构的分类。“六书”的名称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六书”的具体名目(细目)始见于汉代。班固汉书艺文志:“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经学家郑众注周礼保氏:列六书为: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许慎在说文解字叙指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以上情况说明:1、六书由来已久。2、六书的名称大同小异,排列次序不尽相同。3、六书与汉字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唐代张参五经文字叙称说“六书”,采用了许慎的细目,班固的次第,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尔后经历代学者传承,相沿至今。最先对六书作出解释的是许慎。他在说文解字叙中指出:“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挥,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三、许慎说文解字叙关于六书的解说:许慎所讲的六书,其名称与班固基本相同,他的贡献在于说明了六书每一类的特点,并举了例字。这种对汉字结构所做的说明,奠定了汉字形体学的基本理论,人们称这种基本理论为“六书说”。后来六书说的内容不断丰富,成为传统文字学理论的基本组成部分。许慎是怎样解说六书呢?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即六书的第一类叫指事。指事就是这样一类字,看到它的外形就可以知道它指的是什么,仔细辨察它的结构就可以明白它的意思了,上下两字就属于这一类。指事又叫象事、处事,是一种用记号(符号)标志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指事字能够表示比较抽象的词义,但指事这种造字法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能普遍应用,不是任何象形字上都可以用加符号的办法来表示新的意义的;所加的符号有时指示的意义不明确,人们也不容易理解。因此,指事字字数较少,特别是单纯用象征性符号造的指事字,就只有很少的几个。说文解字9353字,指事字只有125个,占说文的1%。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JieQu),日月是也。六书中的第二类叫象形。象形这类字,画成那个事物的样子,随着那个事物形体的弯曲而弯曲,日月两个子就属于这一类字。诘诎:弯曲的意思。象形是通过描摹词所概括的客观实物来表达词义的造字法。3、象形与指事的区别是什么?(让学生自己总结)“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JieQu),日月是也。”日:象太阳之形;月:象月亮之形;山、水、木、人、目、手都是具体的东西,有具体的形体可画,所以,象形这类字表示的词义都是指具体的事物。指事则不然,“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也就是说,一看就能识别是什么事物,仔细考察才会发现这个字的含义,上下两字就是这样。上:,下:,一,表示基准线,1表示该字的意义所在。故许慎说:“上,高也;下,底也。”(说文无低字)。“高”和“低”没有具体的形,不能画,所以用指事来指出它的意义。“木”可象形,但其“根”和“梢”无法象形,人们就于“木”上加指示性符号造成“本”“末”,用以表示“根”和“梢”的意思。所以,指事造出来的字都是表示抽象的意义的,王筠说:“物有形,故可象;事无形,则圣人创意以指之而已。”(文字蒙求)总之,象形是描摹事物的形状以成字,重在象事物之形;指事则是表示抽象的概念的,重在用象形手法显示字义,这就是它们的区别。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六书中的第三类就是形声。形声这类字,根据事物的类别特点选一个字作为该字的形符,再取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作为该字的声符,形符和声符相配而形成一个新字,江河就属于这一类。名:即“字”的意思。一个书写单位,在先秦时代称“文”、称“书”、称“名”,称作“字”是稍晚一点的事。仪礼聘礼“百名以上书于策”。“百名”即一百个字。“事”即事物的类别特点。“以事为名”是说按照事物的类别特点去造一个字作为新字的一部分,即形符;譬:譬况,比喻,相类似,即字音相同或相近。“取譬相成”是指再取一个发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作为新字的声符。“相成”是指形符和声符相配而形成一个新字,江河就属于这一类。江:从水工声。在中古时期,江:见母江韵;工:见母东韵。见母后来分化成了G和J,分化的条件取决于后面韵母的韵头,如果韵头是细音(i),则分化成J;如果是洪音(a、o、u或没有韵头),则分化成G。在上古时期,东韵属于江韵。故“江”和“工”在造字时(上古)读音是相同的。河:在上古、中古均为匣母歌韵,可:在上古是溪母歌韵,在中古是溪母可韵。可见,在造字时,该字的声符与该字的读音是相近的(譬:近似)。注意:形声字的声符表示的是古代的读音,语音也是发展的,不要以现在的读音去看待它。(形声又叫象声、谐声)。所:从斤户声,本义伐树的声音。颖:从禾顷声,颍:从水顷声。油:从水由声。案:从木安声。桌子。胜:从力朕(zhen)声。载:从车载声。物:从牛勿声,本义杂色牛。皎:说文:皎,月之白也。从白,交声。1、形声字的形(意)符和声符组合的位置:常见的结构如下:左形右声:河杜缔赂江棋左声右形:鸭颈欺救攻胡上形下声:空箕崮罟震室上声下形:贡恭基照忠壁内形外声:辩哀问闽辩赢内声外形:囿围匣街裹阁2、字形的变化汉字在发展的过程中,字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表现在形声字中,主要有省形、省声、和讹变三种情况。所谓省形,是指形声字的形符被减省。如:星:从晶省,生声。耆:从老省,旨声。所谓省声,是指形声字的声符被减省。如:豪:从豕,高省声;雪:从雨,慧省声。所谓讹变,是指形声字的形体发生了变化。如:贼,从戈,则声。责:从贝,刺声。这些字虽然在楷书中讹变成了同一个部首,但在古文字中其字形及表示的意义是不同的。3、形符的表义功能形声字的形符具有表义的功能,这是指形符与形声字的本义有关联,如“贪”,从贝,今声,本义是贪图财物。贝,古时曾作为货币,“贪”以贝为形符,表明它与财货有关。但是形符表义,只是标志词义的类别,由于它涵量大,包容广,故常常是概括的而不是具体的,是多角度的而不是固定的。例如:“水”作为意符,可以表示形态,如:水的液体,如“汗、酒、浆、尿”;也可以表示与水有关的行为,如“泳、潜、洗、浇”;还可以表示由水组成的事物,如“江河湖海”;又可以表示水的状态,如“流、淌、涸、溢”等;另外,还可以表示与水有关的现象,如“湿、润、潮、渴”等。形符标志词义,尽管粗疏,却能指明辨视的方向,提示思考的线索,有助于理解所写词的词义。如从“心”的字,多与人的思想感情有关。4、声符的表音功能形声字的声符具有标志词的读音的功能。例如“中”标示着“钟种肿盅忠衷仲”等字的读音。但从词的现有读音来看,许多声符已经与它所标示的读音不一致了,有的甚至相去甚远。如“工”是“江”的读音,“各”是“赂”的读音,“台”是“治”的读音,这些词的读音与它们声符的读音都相差甚远。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一是在造字之初,有的声符与所标示的词的读音就只是近似,而不是完全相同;二是因为语音变化较快,有些形声字在造字之初本与其声符语音相同或相近,但后来读音起了很大的变化,就看不出“形声”的痕迹了。由此可见,有些声符难以准确地标示出形声字的读音。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偽,武信是也。六书中第四类叫会意。会意这类字,就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关的字合成一个字,把这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的意义组合在一起,来共同体现一个新的意义,武信就属于这一类字。比:并列,排列。谊:义。见:体现。指偽:指挥的意思。有一种情况是会意兼形声字。即在会意字中,表义偏旁还兼表音。如:娶:娶妇也。从女从取,取亦声。婢:女之卑者也。从女从卑,卑亦声。忘:不识(ZHI记住也)也。从心从亡,亡亦声。诏:告也。从言从召,召亦声。这里应指出,有的字尽管是由两个以上的符号组成的,但若不表示新义,则不能算作会意字。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书中的第五类叫转注。转注这一类字,共用一个部首,而且这几个字可以互相解释,考老就是这一类字。对于转注如何理解,最有争论,我们认为这一类不是造字法,而是用字法。转注不能造出新字。“转注”是用字的问题。六书是用来教学使用的,所以在讲造字法时也讲用字法,这是可以理解的。那么,到底如何理解转注呢?这一类的特点是有三:1、同部首,2、同义词3、同(近)声音。“建类一首”就是共用一个相同的部首,“同意相受”就是两个字的意义相同,可以互相解释,是同义词。不仅如此,许慎所举的例字还体现了一个特点,这就是声音相同或相近。考:溪母幽韵;老:来母幽韵。在古代,同属于“幽韵”。“考”和“老”至今还同属于一个韵部。同样的例字在说文解字中还有:颠:顶也;顶,颠也。栋,极也;极,栋也。柱,楹也;楹,柱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六书中的第六类叫假借。假借这一类字,本来没有这样一个字表示语言中的某一个词义,依据声音找一个同音字或近音字来表示这一个词义,令长就是属于这一类字。就是说,口语里有这个词,但书面上没有这个字,于是依照这个词的读音,找一个同音的字来表示它的意义。这种利用已有的同音字来代替的办法就叫做“假借”。在汉字之前,语言早就产生了,语言是靠语音来表达词义的。人们是通过说话来进行交际、传达信息的。汉字出现之后,某些抽象的词义是无法用象形或会意的办法来造字的,包括语法上的虚词,于是,人们就不得不借助于已有的字、现成的字来表示这一抽象的词义。借助于什么字呢?借用同音的字或近音的字来表示,因为语言是靠语音来表示词义的,那么借用同音或近音的字,念起来是能够听懂的。如:“不亦乐乎”的“亦”,本是个指事字,表示腋窝,后来借用为连词“也”,人们又造了一个字“腋”来表示本字。再如:求(裘):在古文字里画成皮袄的形状,本义指毛朝外的皮衣,借用为请求、要求等义。后人又造了“裘”表示本义。权(權):本义树名。说文:黄华木。借用为权利、权衡等义。难(難):本义鸟名。借用为困难、灾难等义。而:说文:须也。本义胡须。借用为连词。自:鼻子,借用为第一人称代词,自己。假借虽然不能直接造出新字,但它可以促进新字的产生。如:自鼻亦腋求裘其箕根据假借的概念,许慎所举的例字“令长”是不妥当的。因为这两个字属于字义的引申,是一个字范围里的使用问题,而不是假借。“令长”二字均属引申用法,是在一个字范围里的使用问题,而假借是用这个字去表示另一个字的词义,是两个字之间的字的借用问题。应当怎样看待说文解字叙关于六书的论述呢?、首先要肯定,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许慎第一个率先解释了六书的细目,并一一举了例字,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这是对汉字史的重大贡献。前面讲到,“六书”是对汉字结构的一种分类,把许慎对六书的解释放在一起来研究,就超出了对汉字结构的分类,而涉及到了汉字发展的问题了。象形、指事是造字的基础,是较早造出来的字;会意、形声是在此基础上造出来的字,是后造的字,这不就是汉字的产生和发展吗?许慎在其它地方也谈到了汉字的产生和发展的问题,所以说,(六书的实质是:)许慎所奠定的六书理论是关于汉字的结构的理论,是关于汉字的产生和发展的理论。、无可讳言,许慎的论述有许多不科学的地方,如假借字的举例就不妥当。许慎在表达方式上也有不足。他给每类下定义都用两句话,八个字,而且都是对偶押韵的句子。如“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识”和“意”在古代均属于入声的职部字,两个字是押韵的,读起来朗朗上口,但是科学定义用这种方式表达,就容易表达不清楚,就容易让意思迁就形式。其它解释也有这个不足。由于许慎的定义不明确,所以一千多年来,关于六书,特别是指事和转注,大家争论不休,其实大可不必这样做,我们可以在许慎论述的基础上,对汉字的形体构造进一步进行探讨。而没有必要太循古或太苛求前人。六书简评:六书可以分为两大类,前四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为一类,讲造字的问题;后两类转注和假借,讲用字的问题。前四类又可分为两类:象形、指事为一类,属于独体字;会意、形声为一类,属于合体字。转注字和假借字,它们的形体都不能超出象形、执事、会意、形声四种形体的范围。也就是说,转注和假借,这两类与汉字的形体结构无关。它们是用字法而不是造字法。古人是以六书教儿童的,所以,在六书中包括用字问题是很自然的。四、六书中最重要的是哪几类?象形、形声、假借、象形字是汉字造字的基础。会意字、形声字是在它的基础上制造的,一部分指事字也是以它为基础造出来的。象形字在汉字总数中所占的比例很少,也就几百个,可它是造字的基础,是组成千万个汉字的元素,如“人”这个字,可组成:从、比、北、休、及、众等字,而这些字又可以组成新字,如:及,可衍生出:级极圾汲芨岌笈,可见,分析汉字结构,应该重视象形字这一块。2、形声字的重要性表现在数量上,(康熙字典收字47035个,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形声字。形声是一种最能产的造字法,形声字是由形符和声符两个部分构成的,这样,象形、指事、会意三种字都可以成为形符、声符来组合成新字,而且形声字本身也可以作为一个部件(一般作声符)去组成新字,这种扩展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横向的,即在一个平面上扩展,如:莫,是会意字,作为声符与不同的形符结合可构成:摸膜模摹漠寞谟嫫镆瘼貘嫫。一是纵向的,也就是一代代的发展,例如:寺:从寸,之声。如果把“之”和“寸”作为第一代,那么“寺”就是第二代,加“日”为“时”,为第三代;每一代在横向平面上又可以作扩展:如从“寺”的字就有“诗峙侍持痔峙等。3、假借字的重要性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它扩大了字的使用范围,特别是在造字之初,汉字数量较少,没有假借这种办法,汉字就难以发挥它记录汉语的作用。汉字一般是据意造字,它的结构明显地体现出某一具体的词义,但文字毕竟是语言的符号,既然是文字,它就有一定的读音,在使用中便不可能限制在本义这个范围内,限制在某种意义的范围内,而必然会据音用字,即根据假借的原则来用字。甲骨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其自东来雨?”(该是从东方来雨吗?),这五个字,除“雨”是象形字以外,其它均属假借用法。“其”本指簸箕,这里借音表义,用作虚拟语气词。“自”指鼻子,假借为代词。“东”本指类似口袋的东西,这里借用来表示方位。“来”,本义指小麦,古代“来麦”同音,假借为动词“来”。据吉林大学古文字研究室统计,在甲骨文时期,按照假借的办法来用字占百分之九十。清代文字学家胡秉虔说:“文字之用,惟假借不穷;经典之中,亦假借最夥”。第二,假借其本身是用字的问题,它不造成新字。但它却是创造新字的桥梁。例如:其箕,求裘。五、假借与通假有什么区别?找一个同音字或近音字来代替另一个字的用法叫做通假。应当说,通假也是一种假借。但是和六书中的假借有所不同:1、假借是“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如困难的“难”,本来没有这个字,借难鸟之难来表示。而通假是“本有其字”,依声托事。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本来有“早”字,却弃而不用,找一个跳蚤的蚤来表示。2、假借是六书之一,虽然它本身不直接造出新字,但却能推动新字的产生。如:“自”,象形,象鼻子之形;借用为第一人称代词之后,又造了一个字鼻,来表示本义。3、通假是暂时的借用,而假借是永久的借用。六、怎样分析汉字的结构?分析汉字的造字结构,自然以古文字资料最好。根据楷书,有些字就难以识别它们的造字结构,然而,我们常接触的,最为我们所熟识的是楷书,这不就矛盾了吗?并不矛盾。我们并不要求同学们一一去分析汉字的结构,更不要求同学们根据古文字材料去进行这种分析,这不是本课的要求。本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同学们知道分析汉字结构的意义,了解古人对汉字结构的传统分类,了解汉字发展对汉字形体结构的影响,要求同学们以楷书为基本分析材料(也可结合所学过的某些古文字材料和知识),利用字典,辞书,在古汉语的学习中,注意辨析字的形音义之间的关系,以更好的去掌握字义、词义。汉字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形声字,形声字的形符常常能反映字的本义,形符大多数是字典、词典的部首。我们要善于利用部首,这对我们探求字的本义是有用的。例如:左传僖公三十二年“穆公访诸蹇叔”,访:征求意见的意思。而这个本义不正是与形符“言”有关系吗?一般人看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