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二聚体在临床中的应用.ppt_第1页
D二聚体在临床中的应用.ppt_第2页
D二聚体在临床中的应用.ppt_第3页
D二聚体在临床中的应用.ppt_第4页
D二聚体在临床中的应用.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D二聚体在临床中 的应用 内一科李旭东 D-2聚体的概念 v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III交联后, 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是 一个特异性的纤溶过程标记物。D-二聚体来源于纤 溶酶溶解的交联纤维蛋白凝块。 D-dimer生成 凝血系统 纤溶系统 内源性凝血 外源性凝血 凝血酶原 凝血酶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单体 FXIII FXIIIa 交联纤维蛋白 纤溶酶原 纤溶酶 FDP X,Y,D,E 碎片 X,Y,D,E碎片 DD,DXD,DD/E, YXD等复合物 D-D-二聚体二聚体 纤维蛋白 (不溶性)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单体 凝血酶 因子X 血栓形成 大小不规则的多肽小片段 (D-D) 纤溶酶 血液凝固 血栓形成及血栓溶解过程 D二聚体正常值范围 vD二聚体0.3mg/L。 v 0.3ug/mL。 v 300ng/mL。 v当D二聚体500ug/mL存在诊断意义。 vFDP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1-5mg/l。 800 g 2 5000 g 4 1500 g 3 3 D-二聚体的评价 动脉血栓,医学决定水平动脉血栓,医学决定水平 危急值危急值 参考值参考值 静脉血栓,医学决定水平静脉血栓,医学决定水平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血浆D-2聚体明显升高的意义 v导致D-2聚体升高的原因 vD-2聚体的临床应用 vD-2聚体在肺动脉栓塞中的应用价值 vD二聚体在其他一些疾病中的意义 D-2聚体升高的原因 v只要机体血管内有活化的血栓形成及纤维溶 解活动,D-二聚体就会升高。心肌梗死、脑 梗死、肺栓塞、静脉血栓形成、手术、肿瘤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感染及组织坏死等均 可导致D-二聚体升高。特别对老年人及住院 患者,因患菌血症等病易引起凝血异常而导 致D-二聚体升高。 D-2聚体的临床意义 vD二聚体主要反映纤维蛋白溶解功能。 v增高或阳性见于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如 高凝状态、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肾脏疾病、器官移 植排斥反应、溶栓治疗等。测定纤溶系统主要因子 ,对于诊断与治疗纤溶系统疾病(如DIC, 各种血栓) 及与纤溶系统有关疾病(如肿瘤, 妊娠综合症), 以及 溶栓治疗监测, 有着重要的意义。 v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的水平升高,表明体内存在着 频繁的纤维蛋白降解过程。因此,纤维D-二聚体是 深静脉血栓(DVT),肺栓塞(PE),弥漫性血管内凝 血(DIC)的关键指标. D-2聚体在肺动脉栓塞中的应用价值 v 自从1971年Wilson等首先应用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用于诊断肺动脉栓塞 ,D-二聚体的检测在诊断肺动 脉栓塞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用一些敏感性高的 检测方法, 阴性的D-二聚体值对于肺动脉栓塞具有 理想的阴性预告作用,其值为0.99。阴性的结果可以 基本排除肺动脉栓塞,从而可以减少有创的检查, 如通气灌注扫描和肺动脉造影;避免盲目的抗凝治 疗 。D-二聚体的浓度和血栓的位置有关,在肺动脉 干主要分支的浓度较高,而在次要分支的浓度较低 。 D二聚体在其他一些疾病中的意义 v很多疾病,造成体内凝血系统和或纤溶系统 的激活,从而造成D二聚体水平的升高, 而且这种激活和疾病的病期、严重程度和治 疗情况密切相关,因而在这些疾病中检测D 二聚体的水平,可以作为疾病分期、判断 预后和指导治疗的一项评判标志。 D-二聚体和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 v血浆D-二聚体阴性可排除DVT的可能性。造 影证实DVT者D-二聚体100阳性。可作溶栓 治疗和肝素抗凝的用药指导及疗效观察。 v D-二聚体可反映血栓大小的变化。含量再增 高,预示血栓再发生;治疗期间持续较高, 血栓大小无变化,说明治疗无效。 v 陈旧性血栓不增高。 D-2聚体与恶性肿瘤的关系 v大量的文献表明,肿瘤可以引起患者D-二聚 体浓度升高,并且可以作为分期、预后等判 断标准。Masatoshi Oya等在一项研究中发现 ,结直肠癌患者的D-二聚体比良性疾病患者 的明显要高,术前的D-二聚体与肿瘤的病理 结果和分期正相关。术前D-二聚体水平高的 患者的术后生存期明显要比低的患者短。 防治血栓性疾病是防治血栓性疾病是2121世纪的主要任务世纪的主要任务 vv深静脉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形成 (Deep venous thrombosis(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DVT) vv肺栓塞肺栓塞 ( (Pulmonary embolism,PE) ) 同一疾病 不同表现 流行病学流行病学 v西方国家发病率 1 高 发病率 病死率 误诊率 漏诊率 欧盟 100万例 致死性致死性PE PE DVT DVT 所有致死性PE病例在死亡 前得到诊断的不足一半 3 约约80% DVT80% DVT病例无临床表现病例无临床表现 1,2 1,2 1. Lethen H, et al. American Journal of Cardiology 1997;80:1066-1069. 2. Sandler DA, et al. J. Royal Soc. Med. 1989; 82:203-205. 3.Goldhaber SZ, et al.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ine 1982;73:822-826. 不能不能及早及早诊断诊断 l2006年1月,北大医院心内科教授 l熊XX,女,49岁 l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病史 l以“L4-5椎间盘脱出“入院手术治疗 l术前停阿司匹林1周 l术后3天下床,头晕,卧床 l术后6天下床后10min突感头晕、随即倒地 ,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烦躁,濒死感, 嘴唇青紫,BP166/133,很快降至0,心电 图提示RBBB,意识丧失,呼吸停止 l行CPR l床旁超声发现:右室明显扩张,右室壁无 动力。体外循环后发现:左肺动脉大量血 栓,右肺动脉少量血栓。 提高风险认识提高风险认识 高危 DVTDVT的辅助检查的辅助检查 静脉造影金标准 血浆D-二聚体 彩色多普勒超声 放射性核素血 管扫描 阻抗体积描记 螺旋CT静脉 造影(CTV) DVTDVT的辅助检查的辅助检查 D-D-二聚体二聚体 体 内 高 凝 状 态 继 发 纤 溶 增 强 分子标志物 D-二聚体水平的增高 交联纤维蛋白 纤溶酶 水解 特异性降解产物 D-D-二聚体的检测方法二聚体的检测方法 敏感性 高 特异性 中 稳定性 好 可快速、定 量测定 微孔板ELISA 荧光酶标免疫分析(ELFA) ELISA与化学发光法 ELISA和时间分辨荧光法 免疫过滤和夹心法 半定量乳胶凝集法 手工全血凝集法 第二代乳胶凝集法(免疫比浊法) 临床研究临床研究 v研究对象:对临床上已诊断深静脉血栓(DVT)形成 的外科住院病人进行D-二聚体测定(男25例,女23 例),平均血栓形成的时间13天。正常对照组为30 例献血者。 v结果:深静脉血栓组血浆中的D-二聚体的含量为 54083327.84ng/ml,而正常对照组为 30077.30ng/ml 。两组间D-二聚体含量的比较有显 著性差异(P 0.01)。 1.刘毅,谢田刚,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 2009 年09期 2.贾利敏,河北医药 2010年1月第32卷第2期 3.熊长明,中国医药导刊2002年02期 D-D-二聚体的局限性二聚体的局限性 D-二聚体含量 大于500ng/ml DVT 对急性肺栓塞诊断 敏感性可达92100 特异性仅为4043 手术 肿瘤 组织坏死 炎症 感染 v一个阳性的D-二聚体不能诊断 DVT或PT 但一个阴性的D-二 聚体却可以排除静脉血栓的诊 断! v亦有报道亚段以下的肺栓塞及下肢小范围血栓(如腓静 脉)可导致假阴性。 临床DVT可疑 低中危病人 高危病人 静脉超声检查检查 D-二聚体检测检测 排除DVT 静脉超声检查检查 诊诊断DVT (-) (+) (+) (-) 排除DVT 诊诊断DVT D-二聚体检测检测 排除DVT 静脉造影 (-) (+) 排除DVT (-) (+) 诊诊断DVT 强调排除 结论结论 vD-二聚体含量的检测可作为 排除DVT的首选筛查试验 临界值 500ng/ml 敏感性 100% 特异性 85% 诊断准确率 85% 阴性预测值 100% 1.刘毅,谢田刚,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 2009 年09期 2.贾利敏,河北医药 2010年1月第32卷第2期 3.熊长明,中国医药导刊2002年02期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 特点1:血管内皮损伤、血小板聚集,凝血酶大量生成 ,纤维蛋白在微血管内沉积,形成广泛微血栓。 特点2:早期呈现高凝状态,Antithombin(抗凝血酶)大 量消耗。 特点3:DIC后期,消耗大量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继 发性纤溶亢进(D-Dimer ),出血风险增加。 原发病:严重感染、严重创伤、白血病、病理妊娠、溶 血性输血反应、ARDS、化学中毒 。 DIC的病理生理变化 微血栓栓塞 广泛性出血 微循环衰竭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凝血激活(高凝状态)继发性纤溶凝血因子大量消耗 后的(低凝状态)出血阶段 解除病因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D二聚体在DIC中应用 vDIC(休克、系统感染、外伤、先兆子痫、 恶性疾病和烧伤等)的并发症:血液在全身 微小血管内广泛性凝固,形成以血小板和纤 维蛋白为主要成分的微血栓。此过程消耗了 大量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并通过激活途径 激活了纤溶系统。微血栓中交联纤维蛋白被 纤溶酶降解而产生大量高于正常百倍的D-二 聚体。与其他诊断DIC的指标相比较,D-二 聚体是唯一直接反映凝血酶和纤溶酶生成的 理想指标,诊断DIC的特异性也早于其他指 标。 DIC实验室监测指标 项 目变 化 特 征 血小板计数(PLT) 4.0 g/L,或进行性下降 D-二聚体进行性增高 vW因子抗原(vWF:Ag)增高,不需要连续监测。 抗凝血酶活性(AT:A)降低,不需要连续监测,为DIC早期标志物。 F活性(F:A)50% 游离蛋白抗原(FPS:Ag)在重症感染时,最为敏感。 日期D-二聚体含 量(mg/L) 用药情况 05-2954.24 05-3060.37冷沉淀凝血因 子5 05-3181.30 06-01150.83冷沉淀凝血因 子10 06-02100.13 06-0325.14 06-0414.97 06-054.23 孙XX,女,61岁, 诊断:急性 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肺部感染 。 2012-05-31,查房;大小便隐血 阳性,皮肤瘀斑,且血小板进行 性下降,合并低纤维蛋白原,高 D-二聚体,警惕DIC,每日监测 血常规及凝血功能,必要时输血 浆及血小板等支持。 2012-06-01,血小板下降,纤维 蛋白原进行性下降,D-二聚体进 行性升高,FDP(278.8 mg/L) )明显升高, 诊断为急性白血病 合并DIC,予补充冷沉淀10U支 持,每日监测凝血功能。 D-二聚体下降明显,提示治疗有效, 病情稳定。 急性动动脉夹层夹层 (AAD) v是急诊科引起患者猝死的主要病因 v在中国误诊率高达14.1,是急诊医师梦魇 v据估算中国每年约有4万名患者 急性动动脉夹层夹层 D-dimer的临临界值值 v2007年Sodeck G 荟萃分析14篇共437位患者 D-二聚体500ng/ml, 敏感度:98% D-二聚体100ng/ml, 敏感度:100% v2009年Suzuki T D-二聚体500ng/ml,阴性概似比:0.07 v2011年Shimony A荟萃分析7篇主动脉夹层的研究共298位患者 D-二聚体500ng/ml, 敏感度:97%、特异度:56%、阴性概似比:0.06 2007 Eur Heart J 2009 Circulation 2011 Am J Cardiol D-dimer 与急性冠脉综合征 v2009年Orak M 等对241例突发胸痛急诊就 诊的患者进行了D-二聚体的检测,发现D- 二聚体用于诊断ACS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 别为83.7%和95.4% D-dimer 与急性冠脉综合征 v2009年Tokita Y等对279例急性心血管疾病( ACVD)的患者进行了D-二聚体浓度的检测, 发现ACVD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浓度明显高 于非ACVD患者(1.10 g/ml vs. 0.69 g/ml); v进一步亚组分层后发现,大血管病亚组 (AAD, PTE 和主动脉瘤破裂)的患者血浆中D- 二聚体的浓度明显高于ACS亚组(6.99 g/ml vs. 0.89 g/ml) D-dimer 与急性冠脉综合征 vACS患者的血栓多形成于中小动脉末端, 而中小动脉口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