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殖民视角下的翻译策略研究.pdf_第1页
后殖民视角下的翻译策略研究.pdf_第2页
后殖民视角下的翻译策略研究.pdf_第3页
后殖民视角下的翻译策略研究.pdf_第4页
后殖民视角下的翻译策略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北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后殖民视角下的翻译策略研究 姓名:赵萌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英语语言文学 指导教师:范志慧 2011-05 摘 要 i 摘 要 后殖民主义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是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为翻译开辟的一个新的研 究领域。传统的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之间平等的对话和交流;在 后殖民主义理论看来,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上的不平等必然会导致文化间 的不平等, 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之间存在的权力差异使得翻译在文化平等对话的前提下 进行变得不可能。本文就从后殖民视角重新审视翻译策略,为历时悠久的二元翻译策略 的争论提供一个新的解决方法。 文章第一章是引言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并且对翻译策略在西方和 我国的研究现状作了简要地回顾。 第二章是关于后殖民主义理论及其在翻译中的应用部 分。在第二章第一部分,首先介绍了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含义、研究范围以及主要的人物 和观点;第二部分论述了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形成及其主要研究内容。第三章是对翻 译策略的综述, 在对翻译策略的发展作了整体的回顾之后详细介绍了归化翻译和异化翻 译的起源及基本观点。第四章结合了前两章的内容,从后殖民主义视角对归化和异化策 略进行了审视,指出杂合的翻译策略才是解决归化和异化之争最有效的方法,还进一步 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分析了译文文本中的杂合现象。第五章是对论文的一个总结部分。 关键词 后殖民主义理论 归化 异化 杂合 abstract ii abstract the application of postcolonial theory in translation, which is promoted by the cultural turn, opens up a new research field for translation studies. tradi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 believes that translation is a kind of equ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st culture and tt culture. according to the postcolonial theory,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inequality between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nations will inevitably lead to cultural inequality, and the power differentials between strong culture and weak culture make it impossible to translate under the premise of cultural equality. this thesis will reconsider translation strategies from the postcolonial perspective, and provide a new method for solving the debate over the dichotomy of translation strategies. chapter 1 is introduction, which introduces the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thesis, and then makes a brief description of the history and present of translation strategies. chapter 2 is about postcolonial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ranslation studies. the first part introduces postcolonial theory in aspects of the meaning, research field and representative figures and their respective theories; the second part proceeds to elaborate on the formation and main content of postcolonial translation theory. chapter 3 gives an overview of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fter reviewing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strategies, it discusses the origin of 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 and foreignizing translation and their main points of view. based on the former two chapters, chapter 4 studies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from the postcolonial perspective, pointing out that hybrid strategy is an effective way to solve the debate over the two strategies. furthermore, it analyses the hybrid nature of translated texts by some specific examples. chapter 5 is a conclusion of the thesis. key words postcolonial theory domestication foreignization hybridity 第 1 章 引 言 1 第 1 章 引 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在漫长的翻译史中,翻译经历了一段传统的经验论时期,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出现 了翻译研究的语言学转向,而后从 20 世纪 70 年代又出现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无论 在哪一个时期,翻译策略始终都是备受关注的焦点问题,总有众多的学者围绕着各种翻 译策略展开一系列的探讨和争论。 传统的翻译研究中,翻译学者们关注的问题一直无外乎“忠实” 、 “等值” 、 “可译性 和不可译性”等,对翻译策略的探讨,如直译和意译、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语义翻译 和交际翻译、充分性翻译和可接受性翻译等等,始终都局限在语言层面。经历了文化转 向之后,翻译研究终于从语言层面跳了出来,而将视野转向更大的文化层面,对翻译策 略的探讨也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学者们认识到,语言作为一个国家或民族文化的载 体,也是文化组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语言和文化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任何一方都 不可能脱离对方而独立存在。因此,作为不同国家和民族进行文化交流的媒介,翻译不 仅仅是两种语言的转换,还涉及到两种语言所承载的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与对话。在这 一背景下,归化和异化作为两种文化翻译策略被提了出来,取代了语言学模式下的直译 和意译。 但无论是语言层面的直译和意译,还是文化层面的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始终被局限 在一个哲学二元论的框架内,翻译学者们一直执着于讨论孰是孰非的问题。本文试图从 一个比较新的理论视角后殖民主义理论入手来重新审视翻译。后殖民主义理论将翻 译视为帝国主义进行殖民扩张的工具以及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不平等对话的产物, 归化 和异化翻译策略因而成为了殖民和解殖民的手段。 后殖民主义理论家霍米巴巴提出的 杂合的翻译策略,为二元翻译策略的选择提供了第三条道路,可以有效地解决归化和异 化之争。 1.2 研究现状述评 1.2.1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19 世纪以前,西方国家一直盛行归化的翻译观。早在 17 世纪,约翰德南姆(john 河北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2 denham)就极力推崇流畅性的翻译策略。他对翻译策略的探讨主要集中在诗歌翻译上, 认为诗歌韵律的流畅远比形式上的一致重要的多, 好的诗歌翻译应该是能够与原文自然 流畅地契合。因此,他反对在翻译中完全忠实地诠释原文,提倡优秀的译者应该摒弃对 原文亦步亦趋的翻译,根据具体情况对原文进行一定的删节、改写。他将翻译比作炼金 术, 而经过提炼后的残渣就像是骷髅, 译者必须将新的灵魂注入其中, 才能延续其生命。 1p44-62 约翰德莱顿(john dryden)同德南姆一样反对僵硬的直译。德莱顿还将自己采用 的归化翻译策略和贵族文化联系在一起,认为译作主要是给上流社会的人们看的,能够 传达原作精神才是最重要的。 1p62-65 他指出, 理想的翻译方法是介于解释和直译之间的, 归化翻译虽然导致原作中异域语言和文化的损失,但却赋予译本可读性,产生了一种文 化力量。 18 世纪末,乔治坎贝尔(george campbell)提出了关于翻译的三点原则,即“准 确地再现原作的意思;在符合译作语言特征的前提下,尽可能地移植原作者的精神与风 格;使译作像原作那样自然、流畅” 。2p162-163 此后没多久,泰特勒(a.f. tytler)在论翻译的原则一书中也提出了与坎贝尔 十分相似的翻译原则: “译作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译作的风格和手法应和原作属 于同一性质;译作应具备原作所具有的通顺。 ”2p164 泰特勒提出的翻译的这三个原则将 归化翻译又推向了一个新高度。 到 19 世纪初,归化策略早已成为翻译的典律。约翰胡卡姆弗里尔(john hookham frere)还从哲学原理出发解释了归化翻译成为一种典律的合理性。1p76-80 他 认为之所以采用归化翻译,是由人本主义、人类的共性决定的,具有历史必然性。 异化翻译策略首先兴起于德国。1813 年,歌德(johann w. goethe)在一篇纪念词 中提出了翻译的两个原则,一个是把外国作者带到我们身边来,使我们能够把他看成是 我们当中的一员;另一个原则是我们到国外去,置身于国外的环境、言语模式和域外的 独特性中。1p104 此后,施莱尔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在关于翻译的一个演讲中也提出,翻 译的方法只有两种:一种是译者尽可能不打扰作者,而引导读者向作者靠拢;或是他尽 可能不打扰读者,而引导作者去向读者靠拢。1p19-20 在英语国家,弗朗西斯纽曼(francis newman)是首位反对在英语中占主导地位 第 1 章 引 言 3 的归化翻译策略的人。他于 19 世纪 50 年代将异化翻译策略引入了英语中。在翻译古典 文学的过程中,纽曼意识到,文学作品是倾向于保留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的,因而在翻译 时也要尽量保留原作中的所有特色,彰显被归化翻译抹消掉的译文和原作之间的差异。 就纽曼而言,他主要通过使用古英语令译文产生一种陌生化的效果。1p118-129 19 世纪下半叶,马休阿诺德(matthew arnold)就荷马史诗的翻译问题和纽曼展 开了一场激烈的争论。他认为翻译是一种精英主义的文化,译者不应该彰显源语和目的 语的语言和文化差异, 而应超越这些差异。 他提倡译者应该与原作融为一体, 使用自由、 归化的方法译出语言流畅而具有亲切感的译文。 阿诺德认为荷马史诗属于精英主义的文 化,但纽曼翻译的荷马史诗却成了通俗的文化。3p1-10 对于阿诺德的批判,纽曼也做出了回应。他认为只有异化翻译策略才会使英语中融 入大众文学话语,阿诺德的说法是在藐视普通读者,藐视大众品味。1p135-136 威廉 莫里斯 (william morris) 也采用了和纽曼相类似的异化的翻译方法。 1p141 他 经常在翻译中使用来自于不同文学形式的古词,以显示出原文中的异质性。 20 世纪下半叶,尤金奈达(eugene a. nida)提出了“动态对等”的翻译原则。 4p129-130 他认为翻译就是要在目的语语言中寻找与源语语言最自然贴切的对等物,译文 读者和译文之间的关系应该与原文读者和原文之间的关系相一致, 而不必刻意追求形式 上的对等。奈达对归化翻译策略的提倡正式引起了归化和异化的争论。 1986 年,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发表了一篇名为“译者的隐形”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的论文,并在此论文中明确提出了“异化翻译” (foreignizing translation)的概念。5p97 此后,韦努蒂在 1995 年出版了译者的隐身:一部翻译史 中系统地阐释了他的异化翻译观,对归化翻译策略提出了批判,提倡以异化的翻译策略 抵抗英语文化霸权。1 1.2.2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最早对当代中国翻译论坛归化翻译主流提出挑战, 从而引起归化和异化之争的人是 刘英凯。刘英凯于 1987 发表了一篇名为“归化翻译的歧路”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 他总结了归化翻译的五大弊端,认为归化翻译是对原文的歪曲,因而倡导使用异化策略 而保留原作的民族特点。6p269-282 1997 年,许均在文汇读书周报发起了关于红与黑译本的读者调查和一系 河北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4 列讨论,使当代中国译坛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的争论和对话进入了一个高潮阶段。7p24 郭建中在“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中指出,归化和异化是处理翻译中的 文化因素的两种有效手段。他以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为例分析了两位译者各自在处 理五种文化因素时具体采取的策略, 最后指出归化和异化策略各有所长, 两者并不矛盾, 是能够也必然会并存的。8 秦洪武指出, 当前我国翻译界对归化和异化的探讨主要集中在词语和习语上,但 事实上,在句法形式上也存在着归化和异化。他在文章中就句法的归化和异化做了详细 探讨。9 孙致礼在 2002 年第 1 期中国翻译上发表了“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 化”的文章。他指出,中国前一百多年的文学翻译都是以归化为主,而在 21 世纪文学 翻译则趋向异化。10 在 2002 年第 5 期的中国翻译上,还开辟了“异化归化谈”的专栏。王东风在 “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一文中介绍了归化和异化的起源、概念,并分别对归 化和异化的理论现状进行了详述; 7 葛校琴认为,当前西方对归化和异化的讨论已经转 向了后殖民视域,归化和异化的内涵、论域也有其特定的所指,我们不能一味跟风而应 该根据具体的社会情况来选择翻译策略;11 许建平和张荣曦认为归化翻译比异化翻译 更利于跨文化交流,因此在英译汉中可在坚持归化策略的前提下适当异化,而在汉译英 时就只采取归化策略即可; 12 蔡平主要是针对孙致礼提出的 21 世纪的中国翻译趋向异 化提出了异见,他认为翻译策略始终应该以归化为主,所谓的异化翻译总会在文化交流 达到一定阶段之后转化为归化翻译。13 2003 年,孙致礼又在中国翻译上撰文“再谈文学翻译的策略问题”回应蔡平的 文章,从三个方面阐释了异化翻译的优点,并强调:在使用异化策略的同时必须辅之以 归化策略,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14 罗选民认为中国翻译界对归化和异化的讨论大多还停留在语言层面, 他试图从文化 和语言两个层面探讨翻译策略,并指出了应该积极倡导异化翻译,为中国文化输入新鲜 血液。15 张智中从三个方面区分了直译、意译和归化、异化。他认为文化层面上的翻译要以 异化为主、归化为辅,而语言层面上的翻译要以归化为主、异化为辅。异化和归化构成 翻译策略的两极,其中间地带是等化翻译,二者必须结合使用才能产生理想的翻译。16 第 1 章 引 言 5 1.3 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本文主要利用后殖民主义理论的一些观点, 对以归化和异化为主的二元翻译策略进 行了新的探讨。本文将后殖民主义这一文化理论与翻译研究结合起来,首先对后殖民主 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等作了相关介绍, 又梳理了归化和异化翻译策 略基本观点,然后通过后殖民主义理论审视翻译策略,为翻译策略之争开辟了一条新的 出路。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摆脱了传统上在哲学二元论的束缚内探讨翻译策略的做法, 将翻 译策略带入一个模糊的第三空间进行讨论,通过具体的翻译实例验证了翻译策略的杂 合。 1.4 本文的篇章结构 本文总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引言部分,主要介绍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 现状、主要内容和创新点以及篇章结构。第二章主要介绍了后殖民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和观点,以及后殖民主义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第三章对翻译策略的发展作了简要 回顾,并详细介绍了归化策略和异化策略的基本观点。第四章是论文的重点,从后殖民 视角对翻译策略进行了分析,第五章是本文的结语。 河北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6 第 2 章 后殖民主义理论与翻译研究 2.1 后殖民主义理论 2.1.1 后殖民主义理论概述 后殖民主义理论是西方学术界一种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和文化批判色彩的多元文 化理论。它吸收马克思、德里达、福柯等人的思想,融合哲学、社会学、人类学、历史 学、地理学、政治学、文学批评等诸多学科的理论知识,构筑了自身的理论体系,致力 于研究文化文本和文化行为,因此被视为文化研究的一部分。对于后殖民主义理论兴起 的时间,西方学术界存在着一些争论,比较公认的看法是:后殖民主义理论是萌芽于 19 世纪后半叶、在 20 世纪 40 至 60 年代欧洲殖民体系的瓦解时期开始出现的一种新的意 识,它的兴盛得益于后来学术界文化研究的反霸权主义运动。 “后殖民主义”是相对于“殖民主义”而言的。 “殖民主义”指的是 19 世纪帝国主 义对落后国家和民族进行的军事殖民,而“后殖民主义”则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一 世界的资本主义国家针对第三世界国家和民族实行的一种文化殖民。 后殖民主义理论作 为一种文化批评话语,正是对这种文化殖民的批判。 关于后殖民主义理论的研究范围,目前学术界还存在着不同的界定。著名的后殖民 主义理论家道格拉斯罗宾逊(douglas robinson)在他的翻译与帝国:后殖民理论 解读 (translation and empire: postcolonial theories explained)一书中具体地归纳出了 学术界盛行的三种定义: (1)研究已获得独立的欧洲前殖民地在独立后的情况;研究殖民地人民在独 立之后如何去应对、适应、抵抗或者克服其在争取独立过程中的殖民主义的 文化遗存。这里的“后殖民”指的是殖民统治终结之后的各种文化。其覆盖 的历史阶段大约是 20 世纪的后半叶。 (2)研究欧洲前殖民地沦为殖民地以后的情况;研究殖民地的殖民化统治开 始后,殖民地人民如何去应对、适应、抵抗或者克服殖民主义的文化产物。 在此处, “后殖民”指的是殖民主义开始以后的各种文化。其所涉及的历史时 期大致覆盖了从 16 世纪开始的整个近代时期。 (3)研究所有文化、社会、国家、民族和其他文化之间的权力关系;研究征 第 2 章 后殖民主义理论与翻译研究 7 服者文化如何能够使被征服者文化屈从其意愿;被征服者文化如何去应对、 适应、抵抗或者克服殖民文化的高压统治。在这里, “后殖民”指的是我们在 20 世纪末对政治以及文化权力关系的理解,其历史时期包含的是整个人类历 史。17p13-14 这三种界定各有其针对性,就目前已有的研究状况来看,倾向前两个界定的学者居 多数。但是在当今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不同文化联系日益密切的背景下,文化间的权 力关系越来越受到关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者从第三个界定出发,试图揭示这样一个 事实:即两种文化一旦发生接触,就必然会产生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控制。本文对 后殖民主义理论的探讨与研究也采取第三种定义。 2.1.2 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2.1.2.1 爱德华赛义德与东方主义 由于其理论来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后殖民主义理论内部也存在着不同流派,大致 可分为后结构主义流派、女性主义流派和马克思主义流派。其中以由爱德华赛义德 (edward said) 、 加亚特里斯皮瓦克 (gayatri c. spivak) 、 霍米巴巴 (homi k. bhabha) 为代表的后结构主义流派影响最大,所以有学者称他们三人为后殖民主义理论的“三剑 客” 。18p2 其中,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爱德华赛义德凭借其复杂的文化身份、丰富 的著作和新颖独到的观点, 成为公认的当代西方后殖民主义理论批评领域最杰出的代表 人物。 萨义德的著述颇多,其中以东方主义 、 文化与帝国主义 、 世界文本批评 家三部最为著名,而这三部作品中又当属东方主义的影响最大、最深远。霍米巴 巴和加亚特里斯皮瓦克都在曾自己的作品中对东方主义有过称赞: “巴巴在后 殖民批评 (1992)一文中说, 东方主义开创了后殖民领域 ,斯皮瓦克用同样热情 洋溢的词句称这本书是我们学科的基藏读本 。 ”19p39 在东方主义中,赛义德首先将“殖民主义话语”作为东方主义研究的对象引入 了后殖民主义理论,从而将学术探讨带入了一个新的领域。他借用了福柯的“权力与话 语理论”和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 ,用以指出所谓的“东方主义”其实是一种人为 的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思维方式,更是一种话语结构和权力运作。这里的“东方”并不 是客观存在的地理意义上的东方,而是西方为了自身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利益而虚构出 河北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8 来的他们想象中的东方。这种西方的东方主义并不是东方的组成部分,而是一种西方化 的东方幻象, 是西方对东方的一种规定和有意误读。 但它并不是西方对东方纯粹的虚构, 而是一套完整的、与西方联系紧密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正如他在东方主义再思考中 说的, “东方主义” “与其说是实际情况,不如说是人为的产物,也就是我所谓的想象地 理学” 。18p4 正是这一“人为的产物”使得东方与西方产生了本体论上的差异。 在西方话语中,东方形象被描述的丑陋不堪,东方成了落后、野蛮、非理性、待启 蒙的世界;而西方代表的则是文明、理性、开化,西方人是充满着理性的光辉、道德高 尚的人。东方人必须要依靠西方的帮助,带领他们进入所谓的“文明”世界。西方人正 是通过这样一种充满敌意的、带有偏见的对东方的主观构建,将他们对东方的殖民统治 合理化、正义化、高尚化,使西方笼罩在第三世界“救世主”的光辉下。西方占据了一 个居高临下的“帝王”的位置,令东方对其俯首称臣,唯其马首是瞻,显示其文化的无 上优越感。萨义德强调,西方国家通过文化渗透达到对第三世界国家进行意识形态的控 制,这正是后殖民模式的一种具体表征。这种文化殖民比军事殖民破坏力更强,第三世 界国家的文化会在帝国主义文化渗透中逐渐丧失自身清晰的文化身份, 陷入自身发展的 困境,在自我迷失中被帝国主义纳入其文化霸权之下。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东方主义的实质就是西方中心主义(欧洲中心主义)操纵下的 西方意识形态和文化霸权的体现, 隐藏在西方构建的这一东方话语背后的是一种权力关 系、支配关系和复杂的霸权关系。这里需要强调,萨义德对东方主义的研究并不是要在 解构西方中心的同时建立一个新的、虚构的东方中心,而是希望能够借助这一研究超越 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冲突, 找到二者能够交流、 对话、 共存的第三条道路, 也就是霍米巴 巴所倡导的位于二元对立的两极之间的“第三空间” 。20p6 2.1.2.2 霍米巴巴与文化的定位 霍米巴巴是哈佛大学英语系安f罗森伯格人文教授和哈佛大学人文中心主任。 在众多的后殖民主义理论家中,巴巴几乎是其中著作最少的一位,但他独树一帜的观点 使后殖民主义理论得到了极大的深化和拓展, 因而令他成为后殖民主义理论研究领域中 最重要的“三剑客”之一。 与赛义德不同,巴巴张扬的是第三世界的文化理论。他立足于边缘文化的立场,反 对将西方强势文化和第三世界弱势文化简单视为二元对立的关系。在他看来,殖民文化 和被殖民文化之间是一种“含混” (ambivalence)的关系:二者间既存在着共谋,又存 第 2 章 后殖民主义理论与翻译研究 9 在着被殖民文化对殖民文化的反抗。 在 文化的定位 (the location of culture) 一书中, 巴巴运用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的“模拟” (mimicry)概念来描述两种文化的关 系。拉康指出,模拟的效果是伪装它并不是和背景保持和谐,而是在一种斑驳的背 景下变得斑驳,恰如人类在战争中运用的伪装技术。21p85 巴巴认为,当殖民文化进入 被殖民文化时,为了生存需要,被殖民文化就会像变色龙一样根据周围的环境改变其自 身颜色。这产生的结果就是,被殖民文化不得不模拟殖民文化。殖民地人民对殖民文化 的接受就代表着被殖民文化开始了对殖民文化的模拟过程。 模拟体现了被殖民文化不服 从、不放弃的过程,21p86 “它表现的是一个民族在文化上自力更生的能力,而不是自 我消亡的命运。 ”22p19 而另一方面,模拟并不是完全的照搬和抄袭殖民地文化,也掺杂 了被殖民地本土文化为了改革、 调整和规范自身而对殖民地文化中有益成分进行的创造 性挪用,从而导致了模拟出现变异,可能演变为戏拟或滑稽,从而产生模拟的“反讽” 效应:通过殖民权威话语的转移,殖民者看到了自身形象的变异。 总而言之,殖民者文化对被殖民文化的控制不是强势文化向弱势文化的单向运作, 它们之间是彼此交织、相互影响的关系:被殖民文化模拟殖民文化以促进自身发展,反 过来又通过模拟的变异使殖民话语也受到殖民地本土话语的影响而变得不纯粹, 从而对 殖民话语进行解构和颠覆。 模拟和变异使得两种文化都变得杂合, 而两种文化之间含混、 模棱两可的状态形成了巴巴所说的“第三空间” 。两种文化在一个“第三空间”进行交 流,一方面证实了殖民话语的不稳定性,另一方面也为被殖民者从文化边缘向中心的移 动而在殖民话语中撕开了一条裂缝。 2.2 后殖民主义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 2.2.1 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和后殖民转向 在 20 世纪 50 年代以后到 70 年代以前, 西方的翻译研究主要是语言学范式的研究。 翻译语言学派的学者们普遍认为,所有的语言都具有同等的表达能力,翻译就像一面镜 子,能够完全将一种语言复制为另一种语言。他们重视语言共性的研究,认为语言之间 的差异是可以忽略的。这一研究方法把翻译从历时悠久的经验论中解放出来,将翻译从 边缘推向中心,为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明显超 出语言层面的翻译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众多翻译现象无法得到合理解释,翻译理论与 翻译实践不断发生激烈的碰撞、冲突,语言学范式的翻译研究愈发显示出其弊端。 河北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于是,开始有学者对翻译研究进行新的思考。最先突破语言学研究范式的人是以色 列学者埃文佐哈尔(itamar even-zohar) 。他于 20 世纪 70 年代提出了著名的“多元系 统论” (polysystem theory) 。这一理论将翻译纳入了社会、历史与文化语境,从对单个 文本的孤立研究转向对其所处的文化和文学系统进行考察, 为翻译研究拓宽了空间。“多 元系统论”作为衔接翻译语言学派与文化学派的研究力量,也是翻译研究“文化转向” 的前奏。在此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试图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切入翻译问题,在文化层面 上考察翻译。维也纳大学翻译教授玛丽斯内尔霍恩比(mary snell-hornby)更是提 出要把文化而不是文本作为翻译的单位,把文化研究纳入到翻译理论研究中来。 23p4 虽 然这一提法有些过激,但其中的积极意义是毋庸置疑的。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和安德列勒菲弗尔(andr lefevere)正是从霍恩比的说法中获得启示,于 1990 年在二人合著的翻译、历史与文化论集 (translation, history and culture)一书 中正式提出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 (cultural turn) 。24ix 随着“文化转向”的不断推进,其政治倾向越来越明显。在文化翻译研究学派看来, 所有的翻译活动都受到其所在的社会环境、历史条件和权力话语的规定和制约,原文本 和译本、 作者与译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权力关系。 如巴斯奈特和勒菲弗尔在 文化构建: 文学翻译论集 (constructing cultures: 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中的论述: 翻译总是卷入存在于源语和目的语两种语境中的权力关系之中。对译者来说 , 解读一个文本绝不仅仅牵涉到语言问题 如果翻译多关注个体文本与产 生和阅读这些文本的更为广泛的文化系统之间关系,那么,我们就会对翻译 研究在文化研究、特别是后殖民主义理论研究中越来越被看作是实践和隐喻 不足为奇了。24p137 在前面的部分我们也提到过, 20 世纪 40-60 年代欧洲帝国的瓦解和反霸权主义文化 研究促成了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兴起,并成为全球文化研究的一大热门话题。后殖民主义 理论与政治、权力、民族、帝国主义等结合十分紧密,其重点就在于研究文化霸权和权 力关系。这一契合点促成了翻译研究与后殖民主义理论的结合,使翻译研究领域又出现 了一个新的转向“后殖民转向” (postcolonial turn) 。 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和后殖民转向为人们全面地审视翻译活动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 角。它使翻译摆脱了传统语言学研究范式的束缚,摒弃规定性的研究方法,而采用新的 描述性方法,从对语言内部的微观的研究转向对语言外部宏观的文化层面的研究,更加 第 2 章 后殖民主义理论与翻译研究 11 注重翻译与社会、政治、历史、文化、意识形态等制约它的各种外部因素之间的关系, 翻译研究的重点从“对等” 、 “等值”等转变为“文化” 、 “权力”等。如根茨勒(edwin gentzler)在文化构建:文学翻译论集的前言所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可以 说是翻译研究领域的真正突破24xi,它标志着翻译研究从科学话语到文化话语的转变。 2.2.2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 翻译研究中的“文化转向”和“后殖民转向”促成了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形成。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 (postcolonial translation theory)产生于 20 世纪 80 年代, “是在 后殖民批评(postcolonial criticism)语境下所建构(construct)的一系列有关翻译的概念、 判断及喻说。 ”25p224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一词首次被提出是在道格拉斯罗宾逊 所著的翻译与帝国:后殖民理论解读一书中。他认为全球化使得一直被压抑在文化 边缘地带的旧殖民地国家的文化的身份变得日益模糊起来, 那里的知识分子迫切需要寻 找自己民族文化的价值和文化身份的认同,17p14 而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正是他们的一 种努力和尝试。 传统的翻译研究属于结构主义的研究范式, 这种研究是建立在一系列的假设基础之 上的。例如:翻译活动不受到任何外界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原语语言文化和译语语言文 化之间的对话是建立在平等地位上的。26p48 然而大量的翻译实践有力地证明了这些假 设是根本无法成立的,以原文文本为中心、将翻译局限在语言层面进行研究,就如同在 实验室中的真空环境对翻译进行研究,完全忽略了在翻译活动中具有重大影响、甚至制 约翻译活动的政治、意识形态、文化传统、道德伦理等若干外部因素,也没有考虑翻译 活动发生的场所和历史背景,因此只能说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 后殖民主义理论将翻译领出了“象牙塔” ,将翻译活动重新置于真实的历史背景及 社会环境之中进行研究。道格拉斯罗宾逊指出,后殖民语境下的翻译扮演着以下三个 连续的、但又相互重叠的角色:作为一种殖民化的渠道;作为在殖民主义体系瓦解后仍 然存在的文化不平等的避雷针;作为一种解殖民化的一种渠道。17p31 在殖民时期,翻 译一直被帝国主义用来作为其进行对外扩张、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工具。在帝国 主义的殖民统治下,由于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的政治、经济等的不平衡,强势文化和弱 势文化之间便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权力差异, 而这种权力差异抹杀了翻译活动中的两种语 言和文化的平等对话和转换的可能性。宗主国凭借其在政治、经济上的强势地位,通过 河北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12 翻译文本不断向殖民地输入西方的文化价值观,以达到在精神上控制殖民地人民的目 的。殖民体系瓦解之后,这种不平衡的政治、经济、文化关系仍然存在,翻译就成为了 掩盖这一权力差异关系的工具。 而后殖民翻译研究的主要目的之一就在于要赋予翻译一 个与以往不同的新的身份作为解殖民的手段。 巴斯奈特和印度后殖民批评家哈里斯特里维蒂(harish trivedi)在后殖民翻译: 理论与实践 (post-colonial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的序言中指出,正是由于 本土语言对后殖民世界中的主导语言(master language) (即英语)的抗争,才使得这些 权力关系得以释放、彰显,翻译因此成为后殖民语境的竞技场和试验场。27p13 在后殖 民翻译研究中, 翻译不仅仅是宗主国 (包括第一世界国家) 的强势语言文化对殖民地 (包 括第三世界国家)的弱势语言文化的单向输入,被殖民者在有选择性地接受殖民地语言 文化的同时会将其与自身的语言文化融合在一起,产生出一种杂合的语言与文化。这反 过来也影响了殖民者的语言文化,使其对自身语言文化的权威性产生质疑和不确定,从 而达到解殖民化的目的。著名的印度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家特佳斯维妮尼南贾娜 (tejaswini niranjana)也通过对印度殖民者的文本及相应译本的解读指出,在后殖民语 境中, 错综复杂的翻译问题已经成了质疑再现、 权力和历史性的重要场所。 在这一场所, 翻译作为一种实践,既构筑了殖民主义之下的不对称的权力关系,也形成于这种关系之 内。28p2 她赋予“翻译” (translation)新的含义,认为翻译一词不仅是为了表示一种跨 语际的语言转换过程,而且还是为了显示出翻译中包含的一系列错综复杂的问题。翻译 从来就是展现各种语言、文化和种族之间不平等权力关系的场所,其本质是一种政治行 为,是帝国的殖民工具。28p33 尼南贾娜在后殖民视角下重新思考了不同语言文化之间 的差异,提出了为翻译重新定位,将其视为抵抗和转化殖民权力的场所的呼吁。 从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研究内容可以看出, 后殖民语境下的翻译研究关注的是影 响译本生成的外部因素。后殖民主义理论介入翻译研究,使翻译不可避免地从对传统的 翻译等值的研究转向文本产生过程中的语言、 文化间的权力差异对比的研究。 也就是说, 后殖民翻译研究关注的是隐藏在译本背后的由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之间的权力差异引 起的权力斗争和运作。 第 3 章 二元对立的翻译策略 13 第 3 章 二元对立的翻译策略 在漫长的翻译研究历史上,翻译策略一直都是中外翻译理论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关 于翻译策略的争论似乎从未停止过。而纵观不同时期的翻译观,对翻译策略的划分基本 上都是以哲学上的二分法为基础的,如直译和意译、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语义翻译和 交际翻译等、充分性翻译和可接受性翻译、归化和异化等等。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发展演 变之后,在当今的国内外翻译论坛,归化和异化作为翻译的两种策略已经基本取代了之 前的争论,成为新的争论的焦点。 3.1 从直译和意译到归化和异化 许多翻译理论家和译者通常都把直译和意译视异化和归化的源头,王东风在归化 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开头也指出: “归化与异化之争,是直译与意译之争的延伸, 可谓由来已久。 ”7p24 因此在谈论归化、异化问题时,学者们常常会将直译、意译也一 并纳入其中。在二分法的各种翻译策略中,关于直译和意译的争论在传统翻译理论中是 最多的。 在进入直译和意译之争的讨论之前,我们有必要先介绍一下到底何谓直译,何谓意 译。先看下面两组例子: 第一组: 走狗 running dogs 一国两制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春节 spring festival 纸老虎 paper tiger 红楼梦 a dream of red mansion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 no feast lasts forever. trump card 王牌(杀手锏) chain reaction 连锁反应 ostrich policy 鸵鸟政策 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 血浓于水。 while there is life there is hope. 有生命就有希望。 河北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14 第二组: 压岁钱 lucky money 落汤鸡 a drowned rat 拦路虎 a lion in the way couch potato 电视迷 turn the table 扭转局面 the hong kong dog 拉肚子 his hands were everywhere. 他那双手可不老实。 it rains cats and dogs. 大雨滂沱。 上面的第一组例子属于直译,而第二组属于意译。根据翻译学词典的定义,直 译(literal translation)是指在遵循目的语语言规范的前提下,基本上能够准确表达原文 内容的一种翻译;29p95 意译(free translation)指的是比起保留源语文本措辞的完整, 更加注重能够翻译出读起来自然的目标文本。 29p62 笔者认为,许渊冲于 1978 年在翻 译中的几对矛盾中对直译和意译所做的定义更为具体: “直译是把忠实于原文内容放 在第一位,把忠实于原文形式放在第二位,把通顺的译文形式放在第三位的翻译方法。 意译却是把忠实于原文的内容放在第一位,把通顺的译文形式放在第二位,而不拘泥于 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 ”30p798 直译和意译的区别,简而言之,就在于是否保留原文的 语言形式。 直译和意译之争由来已久,至少从公元前一世纪就已经开始了。在西方,直译与意 译之争最早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作为西方翻译理论的鼻祖,西塞罗(cicero)首次 将翻译划分为“作为解释员的翻译”和“作为演说家的翻译” ,确定了翻译中的两种基 本方法,即“直译”和“意译” 。在此之后,著名的圣经翻译家圣哲罗姆(saint jerome) 也提出了他的二元翻译观,提倡圣经翻译用直译,文学翻译用意译。在我国,直译 与意译之争“自有翻译之时就已存在” 。30p4 梁启超也曾说过, “直译意译两派,自汉代 已对峙焉可耳” 。31p2 在东汉开始的佛经翻译中,常用“文”与“质”作为衡量译文的 标准,文即“意译” , “质”即“直译” 。 在持续了一千多年的直译和意译之争中,直译和意译一直处于此起彼伏的状态:赞 同直译的人认为译者必须忠实原文,直译便是达到这个目标唯一的途径;而支持意译的 人则认为,翻译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交流,所以译文要在通顺流畅的基础上对原文进行 第 3 章 二元对立的翻译策略 15 适当调整。总体看来,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国内,意译似乎更占上风。尤其是在西方国家, 意译被大多数译者视为最专业最得体的翻译。直到 19 世纪之初,很多作者都倾向于意 译,即译神韵而不是译字母;译意义而不是译词汇;译信息而不是译形式;译事实而不 是译方式。32p45 在此,我们姑且对哪一种方法更完美不予置评,仅就直译和意译的争 论而言,其本身就存在不足之处:这种争论是纯理论的,争论者并没有考虑到翻译的目 的、读者的情况和文本类型等因素。32p45 随着翻译研究的发展,特别是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的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翻译学 者们开始从文化的视角重新审视翻译策略。翻译文化研究学派认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 的转换,其结果不仅是语言意义和形式上的得与失,还会涉及到语言之外的一系列外部 因素。例如,负载在不同的语言形式之中的文学性问题、文化身份的问题,殖民与解殖 民、霸权与反霸权问题等。 7p26 在这些因素的介入下,翻译从在语言层面的内部研究转 向了对翻译的外部因素的研究,而翻译策略也不可避免受到了文化因素的影响。传统的 直译意译之争正式被归化异化之争所取代。 虽然前面我们说过,直译和意译通常被看作是异化和归化的源头,但是严格来说, 直译并不等于异化,而意译也不等于归化,不能将其简单等同对待。直译与意译争论的 焦点在于翻译中的语言的表达方式, 而异化与归化争论的焦点则在于翻译中各种文化因 素的移植。王东风对两对翻译策略之间的关系曾有过比较具体的论述: 归化和异化可看作直译和意译的概念延伸,但并不完全等同于直译与意译。 作为文化转向的产物,归化和异化必然包含了深刻的文化、文学乃至政治的 内涵。如果说直译和意译只是语言层次的讨论,那么归化和异化则是将语言 层次的讨论延续升格至文化、诗学和政治层面。也就是说,直译和意译之争 的靶心是意义和形式的得失问题,而归化和异化之争的靶心则是处在意义和 形式得失旋涡中的文化身份、文学性乃至话语权利的得失问题。7p25 这一段话不仅积极肯定了直译、意译与归化、异化之间的联系,同时也明确指出了 两种策略的根本区别:直译和意译只存在于语言层面;而归化和异化则可以分为语言和 文化两个层面,因此也可以说,直译和意译只是语言层面上的异化和归化。 河北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16 3.2 翻译研究中的归化和异化 3.2.1 归化和异化的起源 1813 年,德国诗人歌德(johann w. goethe)在他献给维兰德的纪念词中曾谈到过 翻译的原则: “有两种翻译原则,一种是要使外国的作者迁移到我们这里来,以便我们 能把他看作我们的同胞;另一种原则恰好相反,要求我们出发到这位外国人那里去,并 且要去适应他的生活条件,他的语言结构,他的特点。 ”33p604 受歌德这一说法的影响, 德国著名的神学家、哲学家施莱尔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于同一年发表了论 翻译的方法 (on the different methods of translation)的演讲。在演讲中,他指出: “翻 译的方法只有两种,一种是译者尽可能不打扰作者,而引导读者向作者靠拢;或是他尽 可能不打扰读者,而引导作者去向读者靠拢。 ”1p19-20 我们可以用下面的图表来表示施 莱尔马赫的这两种翻译方法: 虽然施莱尔马赫区分了翻译的两种方法,但他并没有给这两种方法具体命名。而美 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从施莱尔马赫的翻译策略二分 法中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