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档简介
:矽蓊蛳畚 。睁目专焉 砂豸嚼 ( 锋砰群牢茸县g 墨趔翠茸现百杀驹翠龄) 。茸嵌再杀嘴卫、掣哿材壬滞鹜畚辨群箪 1 j 黪、由 缮茸卷询也骅势瞠蕈舛身幂童群鞣* 单y 嘴蕈掣髟蜱犟僻弓明茸拱再杀球诵卫 焉j 巧刁矿砰群y 章。豳错瞠豳晕现茸观擐可霹皲瞠勒由暂朝茸砚章莓桑群 衅擎 j 衅* 单髫国掣箕曷哿砰单嘉j 习矿趔上弓毕罢勤茸拱码秦牢 斗砰群目现砰础茸歌码杀 目“ 、l 圳、以:隆目专嚣伽嗡:孵某勤茸拱玛杀 。晕鞭些擎冀醣鼹6 i 姚酮上勤七b 茸砚翠目簖撑堑鲥王 朝珊鲻延扭卓拯翠创明勤工刨一錾与。林骅朝裂茸再业肆里 箪码杀明斛衅旦辚科茸疆嘉彳i ;矿台i 罪椠导耳业毋凿掣延妞驹裂皇瓣疆擎 髯葛目y 融嚣号母业出茸拱惭华孵朝颧礁瞠瑕辫相睥暗翁审茸上剃。酱疆延搬 朝勘迪谣勤工延地鲷身桑生舍群蛳台翠y 章瞢茸砚百嘉驹莓百鲻的覃y 章 朗草羽小寻戳茸砚码嘉雨琶挫嘉¥霹螓 l 奢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杭州城站火车站建筑发展历史与设计研究 摘要 2 0 世纪初,中国大地上陆续出现了许多极富特色的铁路客运站,最早的杭 州城站即是在那个时代建成的、带有明显西方“折衷主义刀建筑风格的铁路客运 站。可是战火无情,精美的城站( 1 9 0 9 ) 在1 9 3 7 年毁于日军的炮火。出于中国 爱国民众的压力以及自身运送战备物资的需要,日伪当局于1 9 4 2 年重建了城站, 新城站采用了日本奈良时代的建筑风格。由于奈良古建筑与中国唐代建筑的深厚 渊源,新城站实则处处体现了我国传统建筑的精髓:大屋顶、飞檐、斗拱,大气 沉稳又低调内敛,与千年古城杭州的传统底蕴相得益彰。但在使用了半个世纪之 后,由于不能满足现代客运的需求,典雅的城站( 1 9 4 2 ) 于世纪之交被拆除并原 址重建了一座现代化的新客站。新建的城站( 1 9 9 9 ) 在保留了江南建筑风格的基 础上,与现代技术和材料相结合,体现着古典与现代的交融。 回首过往,饱含城市记忆的老城站( 也包括其他历史性铁路客站) 是否真的 没有保留下来的价值? 面对当代客运新趋势,新城站又将如何做出改变? 这都是 本文想要研究和回答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城站发展历史进行纵向回顾,并对同一 历史时期的其他同类建筑进行横向比较,力求从多角度多层次剖析城站的过往和 现状,试图为其今后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杭州城站;历史;铁路;建筑设计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杭州城站火车站建筑发展历史与设计研究 a b s t r a c t i nt h ee a r l y2 0 t hc e n t u r y , m a n yd i s t i n c t i v er a i l w a ys t a t i o n sh a db e e nf o u n di n c h i n a , w h e nt h ef i r s ts t a t i o ni nh a n g z h o uc i t y , w i t ht h ec l e a rw e s t ”e c l e c t i c ” a r c h i t e c t u r a ls t y l e ,w a sb u i l t b u tt h ew a rw a sr e l e n t l e s s ,t h eb e a u t i f u ls t a t i o nb u i l ti n 19 0 9w a sd e s t r o y e db yj a p a n e s ea r m yi n19 3 7 u n d e rt h ep r e s s u r eo fc h i n e s e p e o p l e sp a t r i o t i s ma n df o rt h e i ro w nt r a n s p o r t a t i o nn e e d so fw a rm a t e r i a l s ,t h e j a p a n e s er e b u i l tt h eh a n g z h o us t a t i o n ,w h i c ha d o p t e dt h en a r ap e r i o da r c h i t e c t u r a l s t y l e ,i n19 4 2 a st h en a r aa n c i e n tb u i l d i n g sh a ds t r o n gr o o t si nt h eb u i l d i n g so ft a n g d y n a s t yo fc h i n a , t h eh a n g z h o us t a t i o nb u i l ti n19 4 2h i g h l yr e f l e c t e dt h ee s s e n c eo f c h i n e s et r a d i t i o n a la r c h i t e c t u r a ls t y l e ,l i k et h el a r g er o o f s ,t h ee a v e s ,t h eb r a c k e t s ,e t c t h eb u i l d i n gw a sc a l m ,l o w - r e s t r a i n e d ,a n dc o n s i s t e n tw i t h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h e r i t a g eo f t h ea n c i e n tc i t yo fh a n g z h o u h o w e v e r , a st h es t a t i o nc o u l dn o tm e e tt h en e e d so f m o d e mt r a n s p o r t a t i o na r e rh a l fac e n t u r y , t h ee l e g a n th a n g z h o us t a t i o nb u i l ti n19 4 2 w a sr e b u i l to n c ea g a i n t h en e ws t a t i o nb u i l di n19 9 9a d o p t e dt h es o u t h e r n a r c h i t e c t u r a ls t y l ei nc h i n a ,c o m b i n e dw i t ht h em o d e m t e c h n o l o g ya n dm a t e r i a l s ,a n d e m b o d i e dt h eb l e n do fc l a s s i c a la n dm o d e m l o o k i n gb a c k , t h eo l ds t a t i o nw i t hf u l l ym e m o r i e sr e a l l yh a dn on e e dt ob e r e t a i n e d ? h o wt h en e ws t m i o nt om a k ec h a n g e sw i t ht h ef a c eo ft h ec o n t e m p o r a r y t r e n d si np a s s e n g e r - t r a n s p o r t a t i o n ? t h a t sw h a tt h i sp a p e ri st oa n s w e r t h r o u g ht h e r e v i e wo fh i s t o r yo ft h eo l ds t a t i o n ,a n dt h ea n a l y s i so f t e c h n o l o g ya n da r to f t h en e w s t a t i o n ,t h i sp a p e ri st op r o v i d es o m ei n f o r m a t i o na n da d v i c ef o rt h ef u t u r e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t h e h a n g z h o us t a t i o n k e yw o r d sh a n g z h o us t a t i o n ;h i s t o r y ;r a i l w a y ;a r c h i t e c t u r a ld e s i g n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杭州城站火车站建筑发展历史与设计研究 目次 摘要j i a b s t r a c t 】i 目次。 绪论1 1研究背景和缘由1 2国内外研究现状2 3研究目的和意义3 4研究目标和内容4 5研究思路和方法5 l中国铁路及铁路客运站发展概述6 1 1中国铁路的发展历程6 1 2铁路客运站的发展沿革8 1 3铁路客运站的典型实例1 2 2清末至民国抗战初期的城站1 9 2 1 时代背景1 9 2 2 总体概述2 1 2 3 建筑分析2 2 2 4 其他建筑2 4 2 5 本章小结2 6 3民国抗战至2 0 世纪末的城站2 6 3 1 时代背景2 6 3 2 总体概述2 7 3 3 建筑分析3 0 3 4 本章小结3 4 4世纪之交至今的新城站3 4 4 1项目背景3 4 4 2 总体布局3 5 4 3 建筑分析3 9 5新时期城站的适应性研究4 9 5 1 功能定位4 9 5 2 存在问题5 3 5 3 应对策略5 5 结语5 9 参考文献6 0 图表目录6 3 致谢6 5 作者简历6 6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杭州城站火车站建筑发展历史与设计研究 绪论 1 研究背景和缘由 它是1 9 世纪影响最为深远的发明。它的出现,迅速取代了河流而成为新的 城市发展生命线:它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以至成为了城市形 象的代表和文化的象征;它的出现,催生了城市,改变了城市的发展轨迹,甚至 使得城市消失。它,就是铁路。 中国的发展现在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但是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人们似乎 渐渐遗忘了城市里曾经记忆鲜活的种种。其中重要的一个,就是伴随着城市一路 发展而来,经历过炮火、经历过繁华、也经历过落寞的铁路客运站。在中国,铁 路由初创至今已历经1 3 5 年。清政府的固步自封,使铁路在中国的发展直到1 9 世纪末才艰难起步,之后铁路客运站的建设随着铁路的不断发展达到高潮。在 2 0 世纪的头1 0 年里,中国大地上建成了很多极具特色的铁路客运站建筑,最早 的杭州城站即是在那个历史时期建成的、带有明显西方建筑风格的铁路客运站。 可是,如此精美的车站在1 9 3 7 年被日军的炮火摧毁,出于自身运送战备物资的 需要,日伪当局在1 9 4 1 年重建了城站,这倒又成就了一个更为大气恢弘的传统 形式建筑( 实则为日本奈良时代的建筑风格,但奈良风格正是我国盛唐时期建筑 风格的遗存) ,歇山屋顶、木构斗拱、出挑飞檐,建筑沿水平向舒展,有一种雄 浑宏阔的气势。在使用了半个世纪之后,城站几经改扩建却仍不能满足现代交通 运输的需要,于是在世纪之交被拆除并原址重建了一个现代化的新客站。 在发展的同时,我们应该如何处理那些“苟延残喘”的铁路老站;对于矗立 在城市中的新型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我们是否应该去了解他们的历史文化和发 展历程。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本文希望可以通过对杭州城站的历史、现状进行 仔细剖析,结合当前时代铁路车站新的发展趋势,为今后城站适应新时代新要求 的改建提供一些理论和史实参考;此外,对于车站历史的研究,也为老站的被毁 和拆除表达惋惜之情,也希望借此阐明一种保存老站、保存历史的观念。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杭州城站火车站建筑发展历史与设计研究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 ) 国外现状研究 关于铁路客运站建筑的研究,西方国家,特别是日本、法国、德国和美国等 铁路起步早、发展快,对铁路客运站的相关理论也进行过很多探讨和研究。目前, 这些国家理论界倾向于对铁路客运站与城市关系方面进行研究。美国建筑师约 翰波特曼( j o h np o r t m a n ) 等提出了“城市建筑一体化的思想:他指出铁路 客运站应该更加注重与城市之间多层次、多要素的联系,开放性的融入城市环境 中,打破从前自我封闭的状态。乔纳森巴奈特( j o n a t h a nb a r n e t t ) 在他的著作 都市设计概论中也强调了铁路客运站的建设应起到优化城市结构和空间形态 的作用。而在我们邻国日本,铁路客运站的作用已经从代表城市形象的“门户一 转变为担任城市功能中最重要部分的“心脏一,即通过铁路客运站和城市公共交 通、轨道交通相结合,使车站发展为复合型的城市综合交通枢纽,整合原有的城 市空间,促进城市发展。 对于铁路客运站历史和保护的研究,西方国家在2 0 世纪7 0 年代开始进行了 一定探索。如克丽丝撰写的铁路车站建筑一书深入的研究了英国铁路客运站 的历史;1 9 7 8 年,在巴黎蓬皮杜中心举行了吉恩戴斯尔关于铁路客运站建筑 的讨论展览。这些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帮助人们逐步认识到了铁路客运站的历史 和艺术价值。 ( 2 ) 国内现状研究 随着国内铁路事业的发展,我国目前各科研机构和高校对于铁路客运站的理 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当代铁路客运站建设的一般原则和方法上,成果主要有:铁 路旅客车站设计指南( 中国铁道出版社出版,2 0 0 6 ) ,铁路旅客站建筑设计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 9 7 7 ) ,中国当代铁路客站设计理论探索( 人民交通 出版社,2 0 0 9 ) ,我国高速铁路客站建筑设计初探( 硕士学位论文,2 0 0 9 ) ,新 时期我国铁路客站建筑形态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2 0 0 8 ) ,新现实与新动向一 一当代铁路客运站( 区) 的考察与分析等( 硕士学位论文,2 0 0 4 ) ,这些文献 分析研究了新形势下综合考虑车站内部功能、空间造型以及与城市交通衔接方面 的趋势,并提出了新的设计思路和方法。 2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杭州城站火车站建筑发展历史与设计研究 国内对于火车老站保护和利用,以及铁路客运站建筑展现地域性特色这些方 面的研究稍显欠缺,并未形成体系,此外对于某一个站点的历史和现状进行详尽 剖析的文献也较少。而铁路客运站的新建和改、扩建都需要一定的史料和理论支 撑,这样才能在保持城市记忆的基础上有目的有方向的更新这个城市重要的交通 性公共建筑。所以,针对上述理论和研究的缺失,希望本课题的探索对今后的实 践活动有所帮助。 3 研究目的和意义 对铁路客运站的发展历程和设计的研究在当今建筑设计活动中处于非常重 要的地位,然而目前新形势下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这正是本文创作的目的所 在。本文着眼于杭州城站的历史和现状,分析其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历程,归纳当 代铁路客运站设计方面的趋势,对应城站在相关方面的问题提出一定的应对策 略。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本文的研究既有理论上的学术意义,又有实践上的应 用价值。 ( 1 ) 理论意义 本课题包含建筑和城市历史、建筑设计、城市设计等多方面理论及设计方法 的研究。对于铁路客运站一般设计方法的研究至今国内已经提出过很多观点和理 念,但是对于某一具体站点的历史与现状的详细剖析这方面的系统研究还比较 少,大多数只是对建筑设计实践的总结和概括而己。因此,对于铁路客运站设计 这样一个范围广泛的研究领域而言,本文是一个尝试,是我国铁路客运站建筑研 究的一些阶段性成果,以期对今后铁路客运站各项方面系统、具体的研究提供一 些理论参考。 ( 2 ) 实践价值 对于车站历史、现状的研究在我国当代铁路客运站的建设或改造都具有重要 的实践应用价值。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地域文化多样性是我国的传统 特色,在当今全球一体化背景下,我国的铁路客运站设计不仅应该有选择的吸收 国外先进思想和理念,更应保持原有的地域性特点,成为城市文脉的象征和延续, 这就需要设计者对车站地域历史、特色等方面有一个全面的理解。以杭州站为例, 3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杭州城站火车站建筑发展历史与设计研究 本文通过对城站进行全面的研究,在充分了解其历史的基础上为今后车站的改建 或新建提供足够的设计支撑。 4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 ) 研究目标 本文尝试通过对我国铁路及铁路客运站的发展历程进行研究,理论联系实 际,重点对杭州城站的历史、建筑设计、城市设计等相关内容,具体而言包括其 功能流线、形态空间以及与城市的交通联系等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探索并归纳 今后在铁路客运站设计和建设中应该遵循的一般原则以及应该处理的矛盾与问 题。借此研究,为最终达到铁路客运站建筑联系地域特征和历史脉络的可持续发 展提供部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 ( 2 ) 研究内容 首先,第一章主要梳理了中国铁路及其站房建筑的发展历程。通过将历史分 为清政府时期、民国时期、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四个时间段,分析 铁路在中国的艰难始创及其雷霆万钧的发展态势;随着铁路的快速发展,作为其 重要产物的铁路客运站也经历了从伊始仅作为上下列车过渡的空间逐步发展成 为目前综合化、人性化大型交通枢纽的巨大变迁;然后,列举了几个典型的铁路 客运站建筑进行分析,为后文叙述新时期铁路客运站的发展趋势提供实例依据。 其次,第二章、第三章的主要内容是分别叙述“第一代一、“第二代”城站火 车站,即1 9 0 9 年建成的西方古典主义风格和1 9 4 2 年重建的日本奈良风格的火车 站。通过详细的史料叙述以及文字、图片复原当时的平面功能和立面形态,分析 其流线组织和造型风格等内容,重新将老城站的历史和外貌通过文字展现出来。 再次,第四章则重点分析了世纪之交建设的新城站。通过对现代城站在总体 布局( 包括选址与区位、平面功能布局、交通流线组织、与城市形态关系) 、建 筑单体( 包括平面布局、流线组织、立面造型) 这两个主要层面的仔细剖析,结 合实地照片与平立面分析图,探求其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的特点。 最后,第五章在前文对新城站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新时代背景下铁 路客运站发展的一般趋势,提出城站在整体规划、流线组织、旅客换乘等方面的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杭州城站火车站建筑发展历史与设计研究 不足,并尝试提出一些应对策略,以期对日后城站在新时期的改建提供一定的理 念和发展方向。 5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 ) 研究思路 铁路客运站建筑的设计,应该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里,由社会、文化、技术 等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下产生的,所以对铁路客运站的研究必然离不开其特定 的人文环境和现状条件。此外,铁路和铁路客运站都属于“舶来品”,是西方国 家打开我国国门的工具,被动地对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作用。所以 对历史的研究应该也是铁路客运站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本文就试图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杭州城站的阐述,分析城 站的历史背景、建筑设计、城市设计等方面内容,以及其之间的相互联系等。延 伸到对中国铁路客运站建筑而言,在对国外先进理念的合理吸收下,更应该注重 建筑的地域性和文脉延续性,对火车老站也应该积极探索保护和再利用的方式, 注重保存城市记忆,而不是一味地拆除重建。 ( 2 ) 研究方法 文献阅读的方法:搜索和阅读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业书籍及规划建筑实例, 进行纵向把握,力求较全面地掌握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规划建筑设计手法、发 展历史和动态等。 调查研究的方法:现场调研有典型意义的国内铁路客运站,尤其是对城市发 展有促进作用以及在建设过程中暴露出一定问题的实例,收集第一手资料。 比较研究的方法:通过横向比较,掌握国内铁路客运站建筑在不同时代背景 下演变,分析其相同与不同点,归纳整个历史时期的发展特点。 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理论研究主要是文献研究与理论整理、 以及理论分析、演绎、归纳和综合,实证研究是对杭州城站火车站的发展和设计 研究进行的实证分析。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杭州城站火车站建筑发展历史与设计研究 1 中国铁路及铁路客运站发展概述 i 1中国铁路的发展历程 i i i 清政府时期( 1 8 7 6 - 1 9 1 1 年) 铁路在中国的出现有始于清朝末 期。当时清政府认为修筑铁路会“失我 险阻,害我田庐,妨碍我风水“ ,因而 顽固地拒绝修建。直到1 8 7 6 年,由英 国在华的“代理人”怡和洋行背着清政 府诡称修建从吴淞到上海的一条“寻常 马路“ 而擅自修建了上海吴淞铁路( 见 图1 1 ) ,这是中国的土地上修建的第一 条营业性铁路。5 年后,在洋务派的主 持下,从1 8 8 1 年开始修建唐山至胥各庄 的铁路( 唐胥铁路,见图i 2 ) ,揭开了 中国自主修建铁路的序幕。 自1 8 8 1 年唐胥铁路建成至1 9 1 1 年 图1 1 吴淞铁路旧照。图片来源:网络资料 清政府垮台的3 0 多年,是中国铁路的首 图1 2 唐胥铁路通车仪式旧照。图片来源:火 创阶段。这一时期由于洋务派和国内有 车老站地图,p 5 志之士的不断提倡和建议,清政府不但改变了先前的偏见,而且接受了战争失败 的教训,确定了“建设铁路以兴国”的方针,创立了铁路公司,开始有筹划地修 建部分铁路。3 0 多年间,共修筑铁路计9 1 3 7 2 公里。 1 1 2 民国时期( 1 9 1 2 - 1 9 4 9 年) 1 9 1 1 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但革命果实随即被袁 世凯篡夺,他在1 9 1 2 年宣布“统一路政”,解散了各省的商办铁路公司,并把各 省已建和正建的铁路全部收归国有以抵借外债。北洋政府统治时期( 1 9 1 2 1 9 2 7 年) 在关内修建的铁路,大多是原有铁路的延展;而在东北,多数是由日本帝国 主义修建和控制的,另外一些则是官商合建性质的铁路。 6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杭州城站火车站建筑发展历史与设计研究 从1 9 2 8 年开始执政的南京国民政府,主要是以官僚买办资本与帝国主义垄 断资本“合资”方式修建铁路。在其长达2 0 余年的统治中,虽然制订了大规模 发展铁路的计划,并一度设立铁道部统管全国铁路事业,但建成的铁路并不多。 全国铁路缺干少支的状况,在国衰民穷、连年战争的国情下,一直未得改变。南 京国民党政府时期( 1 9 2 8 1 9 4 9 年) ,在中国土地上仅修建铁路约1 3 万公里。 1 1 3 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 1 9 4 9 1 9 7 8 年) 在新中国成立前,铁路反复遭到战争破坏,解放区军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进行了艰巨的抢修、抢通斗争。1 9 4 9 年1 月,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铁道部 成立,统一管理全国各解放区铁路。到1 9 4 9 年l o 月1 日新中国成立后,原军委 铁道部被改组为中央人民政府铁道部,当时的任务主要是接管新解放的铁路,进 行民主改革,继续抢修、抢通全国铁路,恢复国民经济。到1 9 4 9 年底,全国铁 路营业里程共计达2 2 万公里。 1 9 5 0 年开始,国家进入三年经济恢复期。至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增加 到2 3 万公里。1 9 5 3 年起,国家进入计划经济时期。到1 9 8 0 年底,经过了五个 五年计划的建设,全国铁路网骨架基本形成,铁路营业里程增至约5 万公里。 1 1 4 改革开放后( 1 9 7 9 年至今) 自1 9 7 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现代化建设,我国逐步与国际接轨,国民经济开始了新的发展时期,铁路 建设也随之蓬勃发展。1 9 8 2 年中共十二大上指出“铁路运输己成为制约国民经 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铁路必须进行一系列的重点建设,加快发展速度、 提高运力。“ 到1 9 8 5 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总计达5 2 万多公里。 2 0 0 3 年,铁道部提出了“推动我国铁路跨越式发展的总战略。2 0 0 5 年, 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明确了我国铁路网中 长期建设目标:到2 0 2 0 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 0 万公里,运输能力满足国 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主要技术装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十一五”期 间( 2 0 0 6 - 2 0 1 0 年) ,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9 1 万公里,快速客运网总规模达 到2 万公里以上。进入2 1 世纪后,随着国外高铁列车技术的引进、国内铁路大 提速的展开,我国高速铁路建设已经基本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杭州城站火车站建筑发展历史与设计研究 1 2 铁路客运站的发展沿革 从第一条运营性铁路上海吴淞铁路1 8 7 6 年通车时计起,我国铁路迄今已经 过1 0 0 多年的历史。铁路见证了我国近现代社会的发展变迁,而不同时期的铁路 客运站建筑也落下了深深的时代烙印。 i 2 1 殖民化时期( 1 9 世纪末一2 0 世纪3 0 年代) 殖民化时期的铁路客运站绝大多数 都由外国建筑师设计,内部功能较为简 单,仅由候车厅、售票、站台以及部分 辅助用房等基本用房组成,作为遮风避 雨的过渡空间使用。而此时建筑的整体 形式多以欧美建筑风格为依托,以拱券、 坡顶、钟塔、券廊为构图要素,较为缺 图1 3 哈尔滨站。图片来源:网络资料 乏本土特征( 民族元素或仅存在于少量 细部装饰上) 。但不可否认的是,通过对 近代中国铁路客运站分析可以发现,当 时的铁路客运站站房,尤其是位于重要 铁路枢纽、到发站的站房,作为帝国主 义国家占领中国市场的标志和门户,都 是造型极为精美的近代建筑,“呈现出 各国力图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表现其 民族特色的趋势“ ,成为记录当时历史 最好的见证。 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外观精美的铁 路客运站,如哈尔滨站( 1 9 0 3 年,俄国, 见图1 3 ) 、武汉大智门站( 1 9 0 3 年, 德国,见图l - 4 ) 、北京正阳门东站( 1 9 0 6 。 - 譬叁 鬈 一j l 。: 酬 圈 图1 4 武汉大智门站。图片来源:网络资料 年,英i i ! i ,见图i 5 ) 等。 图1 5 北京正阳门东站。图片来源:网络资料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杭州城站火车站建筑发展历史与设计研究 1 2 2 探索时期( 2 0 世纪3 0 一4 0 年代) 这一时期,西方的建筑样式已广泛被社会所接受,进而开始融入我国近代建 筑中,形成一种新的“折衷主义”建筑体系。之后,随着国内建筑师的成熟以及 留洋建筑师的回归,国人逐渐开始参与或主持铁路客运站建筑的设计,并尝试探 索国内铁路客运站建筑的发展方向。此阶段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建筑物的外观上, 出现了大量中西合璧或完全仿中国传统建筑的式样,但在车站的功能和规模上缺 少大的创新和发展。 这一时期中国建筑师建设了许多优 秀的铁路车站,如原沈阳北站、西安站 等。直到1 9 3 7 年抗日战争爆发,铁路客 运站也随着铁路建设的停滞而鲜有佳 作。抗战爆发后,日伪当局重建的杭州 城站( 1 9 4 2 年建,见图1 6 ) 当属那一 阶段较为优秀的铁路客运站建筑。 图1 6 杭州城站( 1 9 4 2 年建) 。图片来源:网 络资料 1 2 3 成熟时期( 1 9 4 9 年- 2 0 世纪7 0 年代末期)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 兴,铁路客运站建筑比起以往 加入了更多的中国传统元素, 并初步结合了一定的旅客服 务设施。之后受国情和西方新 建筑运动的影响,设计逐渐倾 向于经济和实用,铁路客运站 的建设慢慢走向成熟。此时的 铁路客运站建筑多采取“功能 l 午前广场苛房 站历 l :2 锄 天桥 、 一 地道 图1 7 线侧式布局示意。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为主“ 的理念,各部分功能分区明确,站场、站房和站前广场在平面上依次排开。 站房作为整个建筑的核心,主要由候车室和大厅组成,周边集中设置包括售票、 行包、管理用房以及部分服务设施等,这些附属部分通过大厅相互联系;一般采 用线侧式布局( 站房位于铁路线一侧,见图1 7 ) ,利用高架天桥或地下通道“上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杭州城站火车站建筑发展历史与设计研究 进下出“ ;内部流线组织较为清晰,多个候车室依照不同乘客的出行需求而分开 设置。站前广场也做了较大改进,如加设停车场、旅客休息区和广场绿带等。但 是,此阶段铁路客运站的人性化设计仍有所缺失,如服务设施的配置上显得不足, 此外,线侧式布局也带来了两个无法解决的问题:其一,是只能在站房的一个方 向进出;其二,是候车室与站台相距较远,徒增了旅客的进站上车时间。 这一时期建设的我国铁路客运站杰 出代表,就是著名建筑设计大师由杨廷 宝、陈登鳌等设计的北京站( 见图1 8 ) , 作为“首都门户一,其功能分区、流线布 置、风格造型等对日后我国铁路客运站 的建设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曾被评 为“首都十大建筑“ 之一。图1 8 北京火车站图片来源:网络资料 1 2 4 快速发展时期( 2 0 世纪8 0 年代一2 0 世纪末期) 2 0 世纪7 0 年代后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开了阻隔国 外先进文化的堤防,揭开了解放思想的序幕,国内铁路建设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 化,铁路客运站的建设也进入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各地为顺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纷纷改建、扩建铁路客运站。 这一时期铁路客运站建 筑的创新与发展主要集中在 候车空间上。首先,候车厅 从以往的数量多、容量小变 为数量少、容量大,使之逐 渐成为整个铁路客运站建筑 的主体部分。其次,以“跨 铁路线高架候车“ 的线上式 布局( 见图1 9 ) 逐渐替代传 图1 g 线上式布局示意。i e r $ i h :作者自绘 统的线侧式布局,这种新的立体化布局形式在组织人流方面具有诸多优势,使车 站的平面布局和交通流线焕然一新。再次,这一时期的铁路客运站还呈现出商业 化的趋势。新建车站常将站房与高大的商业服务大楼紧密结合,形成规模庞大、 1 0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杭州城站火车站建筑发展历史与设计研究 立面宏伟壮观的大型综合车站,功能复杂且完善,以服务乘客为主体。此外,铁 路客运站在设计建造中已不仅仅只考虑本身的功能和空间,正逐步考虑车站与城 市空间、交通组织等多方面的要求。 杭州城站将站前广场、站房、站场与城市道路交通一体化规划设计,成为此 阶段的杰出代表。同一时期建成的其它建筑还包括上海新客站( 见图1 1 0 ) 和 郑州站( 见图1 1 1 ) 等。 图1 1 0 上海新客站。图片来源:网络赍料图1 1 1 郑州火车站。图片来源:网络资料 1 2 5 跨越式发展时期( 2 1 世纪初至今) 进入新世纪,我国的铁路进入了跨越式发展时期。为紧跟时代脚步,国内铁 路客运站在建设上开始与国外专业设计公司合作,有选择的进行符合我国国情的 设计。此外,与发达国家类似,我国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之间开始逐步有模糊化 的趋势,两者之间的结合日益紧密。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一批符合现代化特征、民族特色、生态要求的,以高 速铁路、客运专线为主结合城市快速道路与轨道交通系统的大型综合性交通枢纽 正成为新时期铁路客运站建筑的典型代表。这一时期的优秀代表包括上海南站 ( 见图1 1 2 ) 、北京南站( 见图1 1 3 ) 、南京南站以及规划建设中的杭州东站等。 图1 1 2 上海南站。图片来源:网络资料图1 1 3 北京南站。图片来源:网络资料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杭州城站火车站建筑发展历史与设计研究 1 2 6 小结 总之,纵观我国百年的铁路发展史,不同时期的铁路客运站必然体现着其建 造时代的历史特征和文化特色。当前铁路客运站的发展,将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 增长、城市的不断扩张,而从单一的站房建筑逐渐融入城市发展的轨道,向着综 合性的城市交通换乘枢纽、多元化的集商业、娱乐、休闲等多种功能的一体化区 域所转变,从城市孤岛成为城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1 3 铁路客运站的典型实例 1 3 1 济南站 1 ) 历史背景 历史上曾有两个济南站。一个是1 9 0 4 年建成的胶济铁路济南站( 现在作为 济南铁路局办公楼) ,位于五里沟北万紫巷西,这是济南历史上的第一个火车站。 但最著名的“济南站“ 当属始建于1 9 0 8 年、于1 9 1 1 年1 2 月落成的津浦铁路济 南站,位于城市的西北方向,官扎营与茅家林南侧( 即现在的济南站站址) 。这 座济南站造型别致,选址合理,一经建成便受到国内外的一致赞誉,成为当时远 东地区最著名的火车站,与同一历史时期的北京前门老火车站或上海、天津老火 车站相比,外貌也要略胜一筹。以至于在二战后德国人编制的旅行手册中就建议, 到远东最值得看的第一站就是济南火车站。1 2 ) 建筑简介 津浦铁路济南站由德国 著名建筑师赫尔曼菲舍尔 ( h e r m a n nf i s c h e r ) 设计。整 座建筑由东西两楼和中间的 钟楼组成。西楼较大的空间为 候车、售票和办公用房;东楼 为辅助用房,原为邮政局,后 改为货运用房。建筑墙体为砖 石结构,楼板、楼盖则为木结 图1 1 4 老济南站。图片来源:网络资料 1 刘建春火车老站地图 m 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 0 0 7 :2 5 2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杭州城站火车站建筑发展历史与设计研究 构。整座建筑呈不对称布局,立面组合主次分明、 富于变化( 见图1 1 4 ) 。德国的哥特式风格不刻意 强调高度和垂直感,整个建筑群高低错落、屋顶平 缓、温润敦实。西侧宽大的石阶之上的售票厅,墙 上开有高阔的半圆形券,高度达1 0 米,非常突出。 建筑最具特点的是拔地而起、镶嵌在东西两楼之间 的钟塔( 见图1 1 5 ) ,地下一层、地面八层,高达 3 2 米,绿瓦穹顶,体现了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理念。 整体上看,体现着古希腊柱式的特点,时钟上方波 浪形的装饰带有爱奥尼柱式的特色,下面的小柱子 简朴流畅,是古希腊最早使用的多立克柱式。 图1 1 5 老济南站钟楼。图片来源: 网络资料 1 9 4 8 年,为满足日渐增加的客货运业务量,原站房西侧进出口的位置上建起 了两层楼的候车厅,面积达到约4 0 0 0 平方米,在当时几乎遍地是平房的济南引 起了相当大的轰动。新候车厅的服务设施比较完善,一楼候车区检票后可直接由 站台上车,二楼候车区则通过天桥进站上车。 3 ) 现状情况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济南站经过不断改扩建但仍然满足不了日益增长 的运输需要。1 9 8 9 年,对济南老火车站是进行保留改造,还是彻底拆除新建车 站,人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最终,于1 9 9 2 年7 月1 日,老站被拆除。 新济南站主站房建设于与当时 拆除的老站房同一位置的铁道南 侧,为北侧预留了再建北站房、实 现双开门进出站的条件;并且,采 用了较为先进的候车方式一一高 架候车厅,上进下出,既节省了用 地,又能更好的分流人群;与主站 房相连的是一幢1 6 层、高9 6 4 米、 图i 1 g 新济南站。图片来源:网络资料 集餐饮、住宿、娱乐等服务设施于一体的铁道大厦综合楼,挺拔雄伟,使整个建 筑群呈不对称形式,如同当年老站的钟塔一般,拉近了新站与老站的距离,体现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杭州城站火车站建筑发展历史与设计研究 了独特的地域特色( 见图1 1 6 ) 。 新济南站气势宏伟,整体造型富有时代气息,被誉为泉城的门户、齐鲁的窗 口,但实际上在为是否拆除老站而争论时还有另一种选择,即将新车站建在铁路 北侧,一者可以借此机会改善车站以北的简陋住房及脏乱环境,二者可以将南侧 的老站建筑保留下来,功能或许能置换为一座博物馆或美术馆,这样老站的建筑 实体、历史记忆就都能够得以保存,并且在新时期继续发挥相应的作用。现在看 来,当时决定完全拆除老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1 3 2 北京站 1 ) 总体概况 北京火车站( 北京站) 的历史可追溯到清朝光绪二十七年,原址位于正阳门 ( 即前门) 瓮城东侧,始建于1 9 0 1 年,落成于1 9 0 3 年,史称“京奉铁路正阳门 东站”。1 9 4 9 年9 月3 0 日改称为“北京站并沿用至今。新中国成立之后,原 车站已无法满足首都激增的客运需求,于是决定修建新的车站。 1 9 5 9 年1 月2 0 日,新北京站正式破土动工,现址位于东便门以西,东单和 建国门之间长安街以南,东临通惠河,西倚崇文门,南界为明代城墙遗址,修建 当时拆除了北京城内南城根、西复兴里、复兴里、梅竹胡同、二眼井等胡同,并 将毛家湾等七条胡同部分拆除,仅用了七个月零二十天,于9 月1 0 日完工,1 5 日正式运营,其建设速度之快、规模之大,堪称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一个奇迹。 新北京站建筑宏伟壮丽,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铁路客运站,其浓郁的民族风格与 现代化设施设备完美结合,被评为1 9 5 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1 0 周年首都十 大建筑”之一。 2 ) 功能流线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铁路客 站成熟时期建设的典型代表,北 京站的功能布局、流线组织和建 筑风格在今后很长时间内都是 我国客运站设计的典范,被誉为 新中国铁路客运站的开山之作, 对后期国内众多车站的建筑设 图1 1 7 北京站总体鸟瞰。图片来源:网络资料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杭州城站火车站建筑发展历史与设计研究 计都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北京站占地面积约2 5 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8 万平方米,站前广场面积 达4 万平方米,设计规模为最高聚集人数1 4 0 0 0 人。其站前广场、站房和站场在 平面上依次排开( 见图i 1 7 ) 。站房东西宽2 1 8 米,南北最大进深1 2 4 米,采用 集中式布局,将候车厅、售票厅、行包房及服务设施等集中布置在三层楼内,并 以进站大厅为核心,形成空间统一、分区明确的建筑功能布局。具体而言,一层 布置有进站大厅、安检、服务、作业用房和基本站台候车厅;二层设有主要候车 空间、餐饮、文娱和后勤服务用房;三层则主要为车站工作人员的办公区;另外, 车站地下层设置有旅客出站地道。 北京站采取了典型的线侧式布局,除1 号站台外,旅客上车均需通过二楼的 高架天桥到达各个站台,下车则由地下通道至出站口。车站的流线综合运用了从 空间上和平面上“上下结合的组织方法,但这种方式的缺点也显而易见,就是 旅客检票后到站台上车的距离以及与其他交通工具间换乘的距离过长。 3 ) 造型风格 北京站的设计者为我国著名 建筑设计大师杨廷宝、陈登鳌和张 致中。作为北京当时具有中国特色 的“首都大门”,北京站的建筑风 格主要体现了民族传统形式与现 代建筑技术的结合。 具体而言,站房中央大厅的设 计采用了当时先进技术一一预应 图1 1 8 北京站入口。图片来源:网络资料 力双曲扁壳屋盖,它与前部立面中心的琉璃三大拱窗及其左右对称的两座钟楼有 机的结合起来,组成了站房大楼的中央主轴,并辅以东、西两翼顶部设置的两座 塔楼作为次轴。同时,在塔楼与钟楼之间以玻璃幕墙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整体。 这样的设计,不仅使建筑的整体立面主次分明,还反映出我国民族传统风格与现 代结构技术相结合所产生的新颖协调的建筑艺术效果( 见图1 1 8 ) 。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杭州城站火车站建筑发展历史与设计研究 1 3 3 武汉站 1 ) 总体概况 武汉地处中国中部,地理位置 上有着“承东启西、接南转北、维 系四方的作用,因此自古就有“九 省通衢之美誉。武汉铁路枢纽是 我国最大的铁路客运中心之一,随 着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调整规划 的实施,京广客运专线、沪汉蓉快 速客运通道、武九客运专线以及武 图1 19 武汉火车站图片来源:网络猁 4 汉“1 - i - 8 城市圈城际铁路等线路将共同通过武汉,因而建设更为现代化、综 合型的铁路客运综合车站势在必行( 见图1 1 9 ) 。 武汉站位于武汉市东部青山区杨春湖附近,毗邻国家4 a 级风景区东湖 景区,东侧紧靠城市三环快速路,西侧面向城区,至武汉三镇中心汉口循牢l f - 、 武昌洪山广场、汉阳钟家村分别为1 7 公里、1 2 公里和2 2 公里,交通便捷。2 0 0 9 年底车站落成,共设有列车到发线2 0 条、站台1 1 座。武汉站与汉口站、武昌站 组成武汉铁路枢纽的三大主站,共同承担铁路旅客的运输任务。 2 ) 功能布局 武汉站总占地3 0 7 0 公顷,总建筑面积为3 5 5 3 万平方米,地上三层计3 5 1 3 万平方米,地下一层4 0 4 4 平方米。其中,客运用房建筑面积1 0 6 8 万平方米, 无柱雨棚1 3 4 5 万平方米。建筑总高度5 8 5 米。 车站共设有东西两个广场。西广场面向城区方向,以解决城市轨道交通与铁 路的换乘为主,强调城市景观和步行空间的延续性;东广场面向城市三环快速路, 定位为通行公交车、大客车、社会车辆以及长途汽车站的交通广场,强调过站交 通的通过性和连续性,并且起到隔离车站东侧重工业区不良影响的作用。 车站站房采用线上式布局,位于东西广场的交汇处,站场采用了全高架形式 以联系东西广场作为出站和换乘的节点,并且与地下的城市轨道交通地铁站紧密 结合,形成系统、连续的综合交通换乘中心。结合站台层与地面广场间的1 0 米 左右高差,设计采取了“上进下出”和“下进上出“ 相结合的手法,使车站在剖 浙江大学硕士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北京市通州区漷县镇觅子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招聘非在编护理人员2人模拟试卷及1套参考答案详解
- 2025广东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横岗小学招聘1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详解1套
- 2025深圳商品房买卖合同
- 2025技术开发委托合同标准范本格式
- 2025杭州市社区工作者合同范本
- 2025年西电集团医院招聘(57人)模拟试卷(含答案详解)
- 2025年甘肃省嘉峪关市胜利路小学招聘公益性岗位人员模拟试卷及1套参考答案详解
- 2025广西物流职业技术学院公开招聘副高及以上职称人员37人模拟试卷及完整答案详解一套
- 2025年度合同制员工的合同范本
- 2025年淮北濉溪县现代农业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招聘5人模拟试卷及1套参考答案详解
- 便利店设计方案
- 电力系统反恐怖知识讲座
- 铁道车辆制动装置及制动新技术全套教学课件
- 对意外伤害儿童的紧急救治方法
- 化学氧化二氧化氯氧化课件
- 为成果而管理
- 乳腺癌骨转移护理查房课件
- 新视野大学英语1读写教程-Unit1-Fresh-Start-课件
- 中建盘扣式落地卸料平台施工方案
- 客户信息登记表
- 不合格品处置记录表(标准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