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翻译学.doc_第1页
[高等教育]翻译学.doc_第2页
[高等教育]翻译学.doc_第3页
[高等教育]翻译学.doc_第4页
[高等教育]翻译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方翻译理论(一):传统译论(1900年之前)一、 西方传统译论概述 西方传统翻译理论,纵观其历史发展,总的来说有两条大的研究主线。一个是以西塞罗,贺拉斯等人为代表的翻译文艺学派。另外一个是以奥古斯丁,施莱尔马赫,洪堡等人为代表的语言学派。西方国家有着悠久的翻译传统。从某种意义上说,西方的(以至人类的)文明首先应归功于翻译工作者。同其他领域的活动一样,翻译并不依赖理论而生存,然而,翻译的时间总是引出理论并推动理论的进步,理论又反过来指导实践促进翻译事业的发展。二、 各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及主要论点 借用西方通常的历史分期,整个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也可以被分为五个历史时期,即古代译论(公元前四世纪末开始至公元4世纪)、中世纪译论(罗马帝国后期到12世纪)、文艺复兴时期译论(14到16世纪)、近代译论(17世纪至20世纪上半叶)、现代译论(20世纪下半叶至今)。但由于通常的历史分期并不是能和翻译理论的发展完全吻合,所以这一分期方式也只是一个大概的边界划分,无法完全精确。本章主要介绍前三个历史时期及第四时期上半部分的传统翻译理论。第一次翻译高潮出现在公元前四世纪末,以翻译介绍希腊戏剧作品为主要表现形式,开创了翻译的局面,并把古希腊文学特别是戏曲介绍到罗马,促进了罗马文学的诞生和发展。第二次翻译高潮出现于罗马帝国的后期至中世纪初期,是宗教性质的,其中以圣经翻译为主要表现方式。哲罗姆于382年至405年翻译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标志着圣经翻译取得了与世俗文学分庭抗礼的重要地位。第三次翻译高潮出现在中世纪中期,即11世纪至12世纪之间,在西班牙的托莱多,吧阿拉伯语翻译成拉丁语。第四次翻译高潮为14世纪至16世纪欧洲发生的文艺复兴运动。翻译活动深入到思想、政治、哲学、文学、宗教等各个领域,涉及到古代和当时的主要作品。第五次翻译高潮为文艺复兴后。(一)、古代译论(公元前四世纪末至公元5世纪)年代 人物 译界大事及主要论点公元前285-249 72译者 七十子希腊文本在埃及亚历山大城问世210-150 罗马戏剧家 翻译方法由逐词模仿变为灵活发挥52-44 西塞罗 发表论最优秀的演说家、论善与恶之定义、区分“作为解释员”的翻译(即非创造性的翻译)与“作为演说家”的翻译(即创造性翻译)、由此开拓了翻译理论研究的园地20 贺拉斯 发表诗艺,主张活译,反对直译公元95? 昆体良 发表演说术原理,提出翻译须与原作“竞争”(媲美)之说383-405 哲罗姆 译出通俗拉丁文本圣经,提出文学翻译用意译、圣经翻译用直译的主张397-428 奥古斯丁 发表论基督教育等著作,阐述语言和符号理论,提出圣经翻译靠“上帝感召”(二)、中世纪译论(罗马帝国后期至12世纪)年代 人物 译界大事及主要论点500 波伊提乌 翻译亚里士多德作品,引起探讨亚里士多德哲学思想的热潮555 卡西奥多鲁 创立“猎园寺”,组织僧侣研究、翻译古籍800-900 阿尔弗烈德国王 组织英国学者大量翻译拉丁作品和圣经(三)、文艺复兴时期译论(14-16世纪)年代 人物 译界大事及主要论点1304-1307 但丁 发表飨食,盛赞俗语优点,提出“文学不可译”论1420 布鲁尼 译出亚里士多德作品,从人文主义的立场看待翻译问题1478 维尔 发表德语译文集,提出德语通过准确模仿拉丁语来美化其风格的直译主张1516 伊拉斯谟 用拉丁语翻译出版新约,提出翻译不受上帝感召而靠语文知识的人文主义观点1540 多雷 发表论如何出色地翻译,提出翻译五原则,首次较系统地阐述翻译的理论问题1598-1616 查普曼 翻译荷马史诗,既反对逐词死译,又反对毫无节制的活译(四)、近代译论(17世纪-20世纪初部分)年代 人物 译界大事及主要论点1620?-1640? 德阿布朗古尔法 翻译塔西陀的作品,采取任意发挥的活译法,形成“美而不忠”的流派1661 于埃 发表论翻译,提出准确翻译的主张,以抗衡“美而不忠”翻译1683-1693 德莱顿 英译名人传、伊尼特、变形记,强调翻译是艺术,提出“词译”、“释译”、“拟译”三分法1684 罗斯康芒 发表论译出的诗,提出译者与原作者之间必须建立“友谊”的理论1747-1748 巴特 发表论文学原则,简述直译理论1789 坎贝尔 英译圣经四福音,并发表论述翻译原则和方法的长篇导言,提出翻译三原则1790 泰特勒 发表论翻译的原则,同样提出翻译的三原则,并比较全面系统地阐述翻译理论1811-1831 歌德 发表诗与真、西东合集,指出译诗的最好办法是采用散文体,并提出翻译的三分法1813 施莱尔马赫 发表论翻译的方法,首次区分口译和笔译、“真正的”翻译与机械性翻译,并阐述他的解释学翻译思想1816-1830 洪堡 发表依照语言发展的不同时期论语言的比较研究、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和阿伽门农译本的序言,提出语言决定思维的唯心主义理论,引起语言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的论争西方最早的翻译理论家是罗马帝国时期的西塞罗。他首次把翻译区分为“作为解释员”(ut interpres)和“作为演说家”(ut orator)的翻译。西塞罗是从修辞学家、演说家的角度看待翻译的。所谓“作为解释员”的翻译是指没有创造性的翻译,而“作为演说家”的翻译则是指具有创造性、可与原著媲美的翻译。这样,西塞罗实际上是提出了翻译的两种基本方法,并因此而开拓了翻译理论和方法研究的园地。自西塞罗以来,西方翻译理论史围绕着直译与意译,逐词译与自由译,忠实与不忠实,准确与不准确的问题,被一条绵延不绝的线贯穿起来。他从修辞学家、演说家的角度看待翻译,认为“作为解释员”的翻译是指没有创造性的翻译,而所谓“作为演说家”的翻译是指具有创造性,可与原著媲美的翻译。自西赛罗以来,西方翻译理论一直围绕直译与意译,死译与活译,忠实与不忠实,准确与不准确的问题进行争论。 继西塞罗之后,西方翻译史拥有一大批优秀的翻译理论家。他们在不同的时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理论和观点。在古代,除西塞罗的“直译”和“意译”的两分法外,还有昆体良的“与原作竞争”和哲罗姆的“文学用意译,圣经用直译”之说;有奥古斯丁的圣经翻译凭“上帝的感召”和他的有关语言符号理论。在中世纪,有波伊提乌的宁要“内容准确”,不要“风格优雅”的直译主张和译者应当放弃主观判断权的客观主义观点;有但丁的“文学不可译”论。在文艺复兴时期,有伊拉斯谟的不屈从神学权威、圣经翻译靠译者的语言知识和路德的翻译必须采用民众语言的人文主义观点;有多雷的译者必须理解原作内容、通晓两种语言、避免逐词对译、采用通俗形式、讲究译作风格的“翻译五原则”。在17至19世纪,有巴特的“作者是主人”(译者是仆人)、译文必须“不增不减不改”的准确翻译理论;有德莱顿的“词译”、“释译”、“拟译”的翻译三分法和翻译是艺术的观点;有泰特勒的优秀译作的标准和“译作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译作的风格和手法应和原作属于同一性质、译作应具备原作所具有的通顺”等翻译三原则,有施莱尔马赫的口译与笔译、文学翻译与机械性翻译的区分;有洪堡的语言决定世界观和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理论;有阿诺德的所谓“评判译作的优劣要看专家的反应”,以及纽曼“评判标准在于一般读者而非学者”的观点。当然,20世纪以来,有更多优秀的翻译理论家崭露头角,并提出了许多颇具价值的翻译理论。但由于本章节着重于介绍西方翻译理论之传统译论部分,所以不对20世纪以来的理论作过多描述。在以下部分,本章将着重介绍1900年之前的西方翻译理论及相应的翻译实践。三、西方传统翻译理论对现代翻译理论的影响翻译理论或研究上的“飞跃”也好,“突破”也罢,它们都是在继承了传统的基础上才出现的;没有先期传统理论的积累,也就无从谈起后期理论的创新和飞跃。古罗马的戏曲翻译家和西塞罗等先哲的思想是当代西方文艺学派理论的原。奥古斯丁的语文观则是奠定了现代语文学派翻译理论发展的基础。而各式各样的当代其他译学流派也都能在传统中寻找到各自的某种意义上的根源。今天的翻译理论呈现出了这样或那样的“飞跃”和“突破”,那是相对昨天而言。迄今的西方翻译理论也并非尽善尽美。现代翻译学可以在西方传统翻译理论里找到自己的美学渊源。可以说,西方的传统翻译理论与美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公元前的西塞罗(Cicero)用其旷世之辩才要求翻译必须工于词章之美。哲罗姆(St.Jerome)和德莱顿(John Dryden,1684)等人则认为译文贵在自然,美的译文应质朴犹如市井之言。泰特勒(A.F.Tytler,1790)提出了著名的“翻译三原则”,并在结论中把他的原则阐释为:成功的译作应能体现译作的全部优点,洞察原作的全部推理,最终领悟原作的全部美。19世纪的译论家阿诺德(Matthew Arnold,1861)主张译诗应力戒矫躁,讲求欣畅的气韵以保持史诗的质朴之美。现代翻译理论中的翻译风格问题在西方传统翻译理论和实践中能找到根源。文艺复兴时期北欧的德西德利乌 伊拉斯谟(Desiderius Erasmus,1466?-1536)的翻译原则是风格是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风格的性质还取决于读者的要求。同为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的菲尔蒙 荷兰德(Philemon,1552-1637)很讲究译作的风格。他和同时代的其他译者一样,采用的是一种节奏缓慢的散文体,译文统统长于原文。在翻译中他力求译文地道,不带外国腔。他在罗马史译本的序言中说:“我没采用矫揉造作的语言,而采用通俗的风格。”其次,他认为原作风格必须在译文中得到反映,不同的作品必须采用不同的风格,不能不加区别。在西方传统翻译理论中,作为正式原则提出翻译风格问题的是泰特勒。他提出的“翻译三原则”其中之一就是:“译文的风格和表达方式应与原文具有相同的特性”。与泰特勒同时的坎贝尔(Campbell,1719-1796)也曾提过类似的原则。后世各家的风格论都比较原则,其中语文学派和文艺学派通常提出的命题是“spirit”与“truth”(“精神”与“真实”受西塞罗的“气势论”的影响很深,大都立论于对文章的神韵、丰姿的探索)。(刘宓庆,1999:218)现代翻译理论中的可译性及可译性限度问题在西方传统翻译理论中已有所探讨。意大利的大诗人但丁(Dante,1265-1321)对圣经 诗篇的拉丁语译文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发现原文中有许多诗的特征在译文中走失了,从而得出文学作品不可译论。他说:“要让大家都懂得,任何富于音乐、和谐感的作品都不可能译成另一种语言而不破换其全部优美的和谐感。正因如此,荷马的史诗遂未译成拉丁语;同理,圣经诗篇的韵文之所以没有优美的音乐和谐感,就是因为这些韵文先从希伯来语译成希腊语,再从希腊语译成拉丁语,而在最初的翻译中其优美感便完全消失了。”据此对于文学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问题的讨论,最早可追溯到但丁的飨宴。从此,西方大部分有关这一问题的争论,无不引用但丁的话来批评那些在文学作品翻译中忽视形式和韵律的译者。(谭载喜,2004:42)中世纪末意大利的利奥纳多布鲁尼(Leonardo Bruni,1369-1444)认为:任何语言都可用来进行有效翻译;那种认为语言差异在翻译中是个不可逾越的障碍的观点,实际上是译者用来掩盖自己能力低下而放出的烟幕。这里说的是语言的可译性原理。这个观点与但丁所提“文学作品不可译”的看法形成对立,在20世纪得到强调语言共性的现代语言学家和翻译学家(如费道罗夫、雅各布森、奈达等)的继承和发扬。四、西方传统翻译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历史回顾西方翻译活动的蓬勃发展使翻译理论出现了流派纷呈的趋势。但透过历史,特别是古罗马时期的翻译、圣经翻译和民族语翻译三个层面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两个与翻译实践活动紧密联系的翻译理论流派:一个是西塞罗、贺拉斯和德莱顿等人所属的文艺学派;另一个是奥古斯丁、多雷、洪堡施、施莱尔马赫等人所属的语言学派。这是西方翻译理论研究的两条主线。这两个学派的学者所关注的始终都是由翻译活动所产生的问题。他们或演绎推理,或总结归纳,但针对的始终是与两种具体语言有关的问题。西方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联系是紧密的,关系是和谐的。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络系统。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之间互构、互补、互彰的关系是天生的,必然的,是不因人的主观意志而转移的。任何翻译理论,包括纯翻译理论,都不可能因为持论者的主观愿望或书面声明而脱离与翻译实践的关系。翻译实践虽有策略之不同,但凡翻译家们始终追求译文的准确性和可读性;翻译理论虽有观点之交锋,但理论家们始终关注翻译活动本身。虽然翻译并不依赖理论而存在,但是,翻译的实践总是引出理论并推动理论的进步,理论又反过来指导实践,促进翻译事业的发展。翻译理论是从翻译实践中概括出来的对翻译活动的理性认识。翻译理论与实践之间是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这种互动关系从来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道路永远都是翻译活动不得不由、不得不依、不得不循的理想之道。(曹明伦,2007:x)五、西方传统翻译理论的价值及其局限性(一)西方传统翻译理论的价值西塞罗打破了翻译只限于实践、不过问理论的局面,明确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因而是西方翻译史上的第一位理论家。西塞罗对翻译理论所做的贡献是不可低估的。自他的观点发表以来,翻译开始被看做是文艺创作,翻译中原作与译作、形式与内容、译者的权限和职责等问题便一直成为人们所关心的问题。特别是他提出的所谓“解释员”式翻译与“演说家”式翻译,成了西方翻译理论起源的标志性语言。这两种不同的译法即“直译”与“意译”两种基本的译法,确定了后世探讨翻译的方向,影响到很多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西方翻译理论史自西塞罗起就被一条线贯穿起来了,这就是文学家、翻译家和语言学家们争相谈论翻译的标准方法和技巧。他在论最优秀的演说家第5卷的第14章中说:“我不是作为解释员,而是作为演说家来进行翻译的,保留相同的思想和形式,但却使用符合我们表达习惯的语言。在这一过程中,我认为没有必要在翻译时字当句对,而是保留了语言的总的风格和力量。因为,我认为不应当像数钱币一样把原文词语一个个数给读者,而是应当把原文重量称给读者”。这几句话后来成了西方翻译界的传世名言。贺拉斯的诗艺在西方文论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深深地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同时也促进了翻译理论的研究。他在诗艺中说过:“忠实原作的译者不会逐词死译。”这句话常被后人引用,成为活译、意译者用来批评直译、死译的名言。哲罗姆的翻译原则和方法,对后世翻译理论和实践,特别是对西方圣经翻译理论和实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中世纪西方各民族语言的圣经翻译中,他所提出的许多概念得到了继承。他有一大批追随者,其中很大一部分乃是从事世俗文学翻译的作家。奥古斯丁对语言和翻译的理论,对后世的语言和翻译研究,特别是对14世纪的神学争论具有相当大的影响。他的符号理论被哲学家们和语言学家们当作共同财产,直到今天仍在发挥作用。“他最先从翻译本体论的角度论述了译者在翻译中的地位及自身具备的必要条件,最先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论述了翻译中必须注意的朴素、典雅和庄严三种风格,最先从符号学的角度探讨了所指、能指和译者判断的关系。”(孟凡君,2005,转引自曹明伦,2007)布鲁尼以译者、译文语言为中心,强调译者在处理原作方面的自由,这实际上是人文主义思想在翻译中的显现。因而,布鲁尼被视为西方翻译史上的人文主义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伊拉斯谟的翻译理论是他人文主义思想和他精通多种语言、对文学风格富有鉴赏力的产物。他所遵循的翻译原则和方法对同时代和后世译者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艾蒂安多雷(Etiennne Dolet,1509-1546)在1540年发表了那篇简短而富有创见的翻译研究论文论如何出色地翻译,成为西方翻译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地提出翻译理论的人(在有的西方学者眼里,多雷并非西方第一个系统论述翻译理论的人。例如,有人认为西方第一个系统论述翻译理论的人是先于多雷一个世纪的布鲁尼或晚于多雷一个多世纪的德莱顿。这里所采用的,是奈达的观点)。洪堡的最大贡献在于,他提出了一种两元论的语言观。这种语言观在20世纪产生了很大影响。反映在翻译界,语言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问题又一次成了翻译理论家们所热烈探讨的课题之一。反映在语言学界,先后出现了索绪尔(de Saussure)、帕尔西格(Walter Porzig)、加丁纳(Alan Gardiner)和乔姆斯基(Noam Chomsky)等现代语言学家的二分法语言观,即认为可以从“语言系统”(langue, Sprache, language, competence)和“言语行为”(parole,Rede,speech,performance)两个方面来分析语言。德莱顿的翻译实践和理论乃是17世纪英国翻译史上的最高峰。他的翻译批评大都十分中肯,对当时的翻译实践起了重要的指导鞭策作用。他提出的翻译三分法,对西方翻译传统上的两分法,即意译和直译的区分法,是一个重要的发展。他的整个理论富有很大的启发性,它不仅支配着17世纪下半叶,而且也深深地影响了18世纪、19世纪以至20世纪英国的翻译研究。泰特勒的论翻译的原则一书可以被视为是西方翻译史上的第一部较为完整的翻译理论专著,该书成了西方翻译理论开始系统化的标志。他的理论标志着西方翻译史上的一个时期的结束和另一个时期的开始。他所提出的翻译三原则,一直被不少人奉为真理。俄国自普希金到皮沙列夫等一些进步文学家们,对翻译问题也发表了不少真知灼见。这些见解的重要性在于,它们不同于西欧翻译理论传统,用先进的思想方法阐明了以下几点:(1)翻译作品首先应该注意思想内容和文学价值;(2)好的翻译必须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3)翻译应该为读者服务,注意译文的人民性。这样,在整个西方翻译理论史上,翻译理论第一次明显地带上了革命思想的色彩。(二)西方传统翻译理论的局限性前面说过,西方的翻译理论体系主要是由两条清晰可见的路线串联起来的。一条是文艺学翻译理论线,另一条是语言学翻译理论线。文艺学派翻译理论线不深甚研究翻译的实际过程和语言的操作技巧,不甚关心译文和原文在语言结构特征上是否对等的问题,也忽略非文艺作品的翻译和文艺作品翻译中的非创造功能。语言学派翻译理论线的缺陷是,不甚注意作品的美学功能,忽视文艺作品的艺术再现,把主要关注点放在文本的语言结构上,理论分析也往往局限于单个的字词、句子或句法现象,而忽略文本主题结构以及文本的话语和语篇结构这一更广阔的内容,忽略更大范围的文化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对目标文本的生成和接受所产生的影响。(谭载喜,2000:94-95)在20世纪之前漫长的西方传统翻译史,的确拥有极为丰富的理论遗产,但千百年来人们对翻译问题的研究基本上都是随感的、经验式的、不够系统的。在传统翻译学者的眼里,所谓“翻译研究”既是“对翻译问题的研究”,仅此而已。从不同的时期也可以看到西方传统翻译理论的局限性,这在古代和中世纪的翻译理论上表现尤为突出。在整个古代,对翻译理论的研究不可能很系统,也没有专家或专著;有的只是文学家、神学家在谈论其他主题之外,或翻译家在译作的序、跋中,附带加以阐述的观点。自相矛盾的翻译理论乃至实践,在中世纪的翻译作品中不乏其例。在当时的翻译中,译者普遍遵循的原则是可能时采用逐词对以译,不可能时采用按意活译。而且在不同的场合,对这一原则作不同的解释。理查德罗尔(Richard Rolle,1300?-1349?)在其所译圣经诗篇的序言中说,“我尽量扣住字眼,但在我找不到恰当的英语译词的地方,便按照单词的意思翻译”。但他又说,“在翻译中,我不用古怪的英语”,而用“最易理解、最常见、(字面)最贴近拉丁语的单词”(参见Bramley,1884)。显然,后一种观点是自相矛盾的,既然用“最易理解、最常见”的英语单词,又怎能用“(字面)最贴近拉丁语”的单词呢?纵观整个中世纪,西方翻译理论研究仍然是不系统的。特别是在波伊提乌发表了重实践不重理论的客观主义和实用主义的观点之后,翻译理论研究在较长时间里几乎处于停顿状态,后来,主要在英语、德语等民族语言里,翻译的理论问题才又逐渐引起重视。西方译学研究中那种为理论而理论,为标新立异而堆积名词术语的弊端,在西方传统翻译理论中也能体现出来。某些翻译理论常常在几个名词术语上兜圈子,理论失之空泛。六、小结本专题是翻译学这门课程的第三个专题,即20世纪以前的西方传统翻译理论。我们划分了西方传统翻译史上的几次翻译高潮,列出了每一个阶段有代表性的人物及其翻译思想、观点或理论,对本专题所涉及到的一些关键术语做出了简要的解释,总结了西方传统翻译理论对现代翻译理论的影响,分析了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指出了西方传统翻译理论的价值及其局限性。研究历史的目的,在于揭示历史的意义。我们研究西方传统翻译史,能够开拓我们的视野,让我们从中得到对我们有用的东西。西方译者在实践上不满足于现状,不停留在一个水平上,他们比较重视理论研究,不断提出新的观点和模式,这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翻译研究只有同时对翻译学科进行历史性探讨才称得上完整。西方传统翻译的历史性研究内容很多,我们用一个专题来论述很难做到全面而充分。在有限的时间里,我们只考察了其中一些重要的翻译理论与实践。还有很多零散而不很重要的翻译理论与实践则未能涉及到。另外,我们对几个阶段的划分带有主观性,也是不太科学的。这些不足之处我们将在以后多加注意。 参考文献:1曹明伦:翻译之道:理论与实践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7。2刘宓庆:中西翻译思想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3方梦之主编:译学词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4李芸:20世纪以前中西方翻译理论对比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0年10月第9卷第5期。5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6谭载喜:翻译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7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增订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8谭载喜:关于西方翻译理论发展史的几点思考J,外国语2005年第1期。9章和升:西方翻译理论研究发展综述J,外语研究1996年第4期。核心术语简释死译(m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