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拓展作业第三章.doc_第1页
[理学]拓展作业第三章.doc_第2页
[理学]拓展作业第三章.doc_第3页
[理学]拓展作业第三章.doc_第4页
[理学]拓展作业第三章.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知识点睛【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正确认识人生目的对人生实践的重要作用,明确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是科学的人生观;了解人生态度与人生观的关系,端正人生态度;正确把握评价人生价值的标准和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立志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自觉协调自我身心各方面的关系、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对待人生环境和处境。【难点重点】1、人生观、价值观及其关系 2、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3、正确地分析人性自私观点 4、正确对待人生环境【教学难点】如何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名词概念】人生观、价值观、人生态度疑难解析【难点一】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其相互关系大学时期,是大学生形成系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什么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它们之间相互关系怎样,对这些问题,部分大学生并不是很清楚,需要正确分析和正确探讨。一个生命诞生于世界,经历一定周期后走向终结,这个现象自然而然,既不神秘也不玄奥,运用我们在中学所学到的科学知识完全可以对此作出一个透彻的解释。人的生命过程本来也是一种自然现象,个体从孕育到离开这个世界,生、老、病、死,其生命历程必然服从于生命科学所揭示的自然规律。然而,人的自然生命还不是人的生活的全部内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既非神赐,也不是人的先天禀赋,它们的真正来源在于人的社会性实践,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社会和人自身过程中形成的观念系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于人的生活实践,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像这种对诸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就是价值观体系。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 价值观的特点:价值观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在特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人们的价值观总是相对稳定和持久的。比如,对某种事物的好坏总有一个看法和评价,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种看法不会改变。但是,随着人们的经济地位的改变,以及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改变,这种价值观也会随之改变。这就是说价值观也处于发展变化之中。 价值观取决于人生观和世界观。一个人的价值观是从出生开始,在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生产方式及其所处的经济地位,对其价值观的形成有决定性的影响。当然,报刊、电视和广播等宣传的观点以及父母、老师、朋友和公众名人的观点与行为,对一个人的价值观也有不可忽视的。在关于人生的思考中,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即人生目的问题,要以人生的价值性和对于生活的价值评价为根据,一个人自觉地追求着自己认定的人生目的,是因为他对自己选择的生活作了肯定的价值判断,认为这样的生活具有或者能够创造价值。“怎么样”的问题即人生态度问题,同样要以对人生的价值判断为根据,一个人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对待生活、处理生活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是因为在他看来,这样或那样的生活才是有意义的。人生价值观是人们头脑中生活气息最浓的观念,它的根本特点就在于不仅能够而且一定要在深层次的思想上影响、制约和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为人们判断事物提供取舍标准,为人们的活动定向和目标选择建立根据。 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人们关于人生的价值观,构成其生活实践是否有价值的前提。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充分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实际上就是透彻地理解人生的价值,选择科学合理的人生价值目标和衡量尺度,并依照这种选择去创造有价值的人生的过程。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系角度分析,人的生活是一种主体的自觉活动,无论认识还是时间按总是蕴含着人们认定的某种价值目标,体现着人民的某种价值观;对价值问题的思考并形成一定的价值观,是人们对自己的实践活动达到自觉的重要标志。【难点二】人本质是否为自私的。人的本质问题是哲学家们长期探索的问题。据说古希腊神庙的一根石柱上刻着这样一句话:“你认识你自已吗?”的确,这个奥妙无穷的问题困扰了人们几千年。西方早就解决了。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却至今没有解决。正因为这样,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总是难以廓清,人们的精神总处在迷茫之中。因此,我们不能再等待了,我们要走出困境。我们要有清淅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我这里先说出自已的观点,愿一切有兴趣的人参与批判。我认为:人在本质上是自私的,即任何一个正常人都有设法满足自已生理、心理需要的本能。如果不会受到有效制约,人的这种本能就会演化为侵害他人的实际行动。古今中外无数事实证明了这一点。正是人的自私性构成了社会进步的原动力。因为只有在追求自已生理或心理享受时,人才会去创造财富。只有人们不断地创造财富,社会才能不断进步。这也为古今中外无数事实所证明。因此,我们没有必要 也不应该贬低或试图消灭人的自私性。但我们应该看到,人的自私性是人间罪恶的根源,为了满足自已的需要,在条件条件适当即不会受到有效制约的情况下,任何人都可能做出损害他人权益乃至剥夺他人生命的事情来。这同样为古今中外无数事实所证明。因此,我们必须约束人的自私性,即最大程度地限制人的自私性向侵害他人权益的行为演化。人的自私性不能也无法被消灭,但是可以被引导和约束。其实,一个社会制度的先进与否,最基本的标准应该是看其能否科学地引导和合理地约束人的自私性,即能否使社会最绝大多数的人自觉地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而不是巧取甚至公然掠夺他人财富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好的社会制度就是能够最广泛、最有效地将人引向诚实、自立、友善。人是社会的人,任何人无法脱离社会而单独生活。因此,任何一个人都有权利和义务为建立和完善一个能够最广泛、最有效地将人引向诚实、自立、友善的社会制度而努力。 【难点三】对人生挫折的起因,可以从两个层面来描述:第一,环境起因,即外界条件的限制和阻碍。它主要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两方面。就自然条件而言,这种阻碍来自无从意料、不可抵挡的天灾人祸。就社会条件来看,这种阻碍则来自社会变迁所引起的某些不良影响。第二,个人起因,即主体条件的限制和阻碍。它主要包括行为者自身的条件和认识的偏差两个方面。第一,增强自信、蔑视挫折。 人生挫折的发生虽是客观的事实,但是在不同心态的人身上所反映出的心理体验却是情态各异的。所以要战胜挫折,首先必须要有坚强的意志和高度的自信心。勇敢和自信是人生迈向成功之路的第一步,是成功的心理基石。有勇敢精神的人不一定都能取得成功,但懦弱自卑、缺乏自信的人注定将一事无成。对于勇敢自信的人来说,挫折和苦难更能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斗志和豪情愈挫愈勇。而缺乏自信和勇敢精神的人,面对挫折就可能自甘沉沦,一厥不振。“苦难是坚强者磨行意志的磨刀石,也是懦弱者自甘堕落的滑梯”。高度的自信可以唤起战胜挫折的勇气,调动自身全部的能量与挫折搏斗。在与挫折的较量中,自身变得强大,而挫折则相对地显得藐小。“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动摇这样一个信念,“没有爬不过的山、没有倘不过的河,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和挫折”。 第二,升华目标,淡化挫折。 人生挫折是和人生的奋斗目标联系在一起的。一个人的人生目标是多方面的,而且各个时期,各个领域的具体目标也会有所不同。在实现这些大大小小目标的过程中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人生挫折。然而,决定人们对人生挫折心理体验强弱的是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目标,即他对整个人生的根本的价值追求。人生挫折心理体验的强弱是由他自己认识到挫折对自己根本价值追求的负面影响的大小决定的。一个把个人功利作为人生追求目标的人,贫穷和官场失意对他来说就意味着人生悲哀,而以国家民族兴盛为己任的人,则会把名利得失看得如过眼云烟。对于一个爱情至上主义者来说,失恋和家庭的离异便如同人生的毁灭,哀叹着“没有爱怎么活、没有爱多难过!”而一个视事业为生命的人,个人情感的失意便如同玫瑰刺扎了手,虽有一点点痛,但却了无大碍。 第三,发愤图强,战胜挫折。 面对人生挫折,人们无不希望变挫折为坦途、赢得人生辉煌,但要战胜挫折,关键在于自身的发愤图强,努力奋斗。古谚曰:“失败是成功之母,苦难乃人生财富”其本意在于引导人们对挫折认真总结,吸取人生教训,科学地调整自己,积极寻求战胜挫折的方法。这样,挫折就如同“人生的良师”,引发我们变坏事为好事,一步一步走向成功。如果在挫折面前消极忍耐,怨天尤人,甚至自暴自弃,那么,苦难永远是苦难,挫折始终是挫折,“失败”这个妈妈无论如何是生不出“成功”这个大胖小子的。“文王拘而演周易,孔子厄而著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膜足,兵法修列,不违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古今中外一切杰出人物,没有一个是一帆风顺走向成功的。在失败和不幸面前,他们无不是选择了发愤图强之路,一个个奋起与人生的逆境抗争,紧紧扼住命运的咽喉,做生活的强者,通过自己的艰苦奋斗,最终赢得命运女神的青睐。案例精选【案例一】世纪传奇卓著功勋2008年1月8日,一位老人站在人民大会堂大礼堂主席台中央,从胡锦涛总书记手中接过殷红的奖励证书。作为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他平静又谦逊地说道:“成绩是属于大家的。”这位83岁的老人,就是著名催化化学家、两院院士闵恩泽。他用近一个世纪的传奇经历,抒写了一部令人们敬佩的卓著功勋。辗转还乡路,赤子中国情闵恩泽出生于四川成都。巴蜀文明使富庶的天府之国积累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闵恩泽非常努力地学习,每天坚持点油灯夜读。因成绩优异,闵恩泽被直接保送重庆国立中央大学。当时四川缺化肥,身为实业家舅父想建一个化肥厂,闵恩泽立志要在家乡搞实业,于是在大学二年级时毅然由学土木转学化工。就是这个决定,为他以后走上炼油催化科学之路埋下了伏笔。1946年暑期,国民党政府组织自费留学考试,闵恩泽通过了考试,于1948年3月去了美国,在俄亥俄州立大学化学工程系攻读研究生。在美国,闵恩泽仅用九个月就拿到了硕士学位,之后又戴上了博士桂冠。1951年闵恩泽读完博士之后,和博士妻子一起参加工作,他还担任了高级化学工程师。在当时,两个博士的收入相当可观,生活已经相当优越。然而,遥远的大洋彼岸不时飘来故乡泥土的芬芳,涤荡着闵恩泽重返故土的赤子之心。当时美国限制人才离境,回国之路异常艰难。闵恩泽没有停止归国的脚步,托朋友在香港找了一份工作,条件是9个月以后回大陆。1955年10月,闵恩泽终于携妻子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如今回忆起来,闵恩泽院士依然十分坚决而又朴实真挚地说:“那个时候出去的人,就一个目的,学成了就回国!”漫漫创业路,孜孜进取心闵恩泽回国后到北京石油炼制研究所工作,从此开始了研制催化剂的生涯。1960年开始,苏联逐步减少以至最后停止了对我国的催化剂供应,当时库存的催化剂只能维持一年,直接威胁到我国航空汽油的生产,形势十分严峻新中国石油工业创建人余秋里把研制催化剂的重担,交给了闵恩泽。石油部高瞻远瞩,决定建设一个小球硅铝裂化催化剂生产厂,闵恩泽被任命为副总指挥。那时候条件很艰苦,催化实验室是向北京石油学院借的几间平房;炼油所用的催化剂,依靠从苏联进口,包括闵恩泽在内,没有一个人经历过催化剂生产过程,很多人之前连催化剂是什么样子都没见过。闵恩泽他组织专题组开展催化剂的研究和开发,带领大家吃住在工厂,通常都是凌晨两三点才休息。在试验过程中经常与危险擦肩而过,第一次试运转就发生了掉带事故,闵恩泽亲自钻进高温烘烤的干燥室,指导设计了自动调带装置,将问题解决。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奋战,克服了一个个难关之后,终于实现了试生产的成功,生产出了我们自己小球催化剂,及时地保证了我国航空汽油的生产!在这些成就的带动下,一批催化剂工厂、炼油厂拔地而起,奠定了我国炼油催化剂发展的基础。创新无止境,责任泯于心20世纪50年代,我国石油炼制催化剂领域还是一片空白,如今,国产催化剂已跻身国际先进行列。这一变化,无法绕过闵恩泽的名字。上世纪60年代,正当壮年的他先后开发成功小球硅铝裂化、铂重整等催化剂,解决了新中国在石油炼制方面的燃眉之急。70、80年代,步入“知天命”之年的他开发的多种炼油催化剂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闵恩泽另辟蹊径,潜心研发的催化材料,实现国际领先,自主创新。到90年代,已是花甲之年的他又转入绿色化学领域,指导开发成功“钛硅分子筛环己酮氨肟化”等绿色新工艺,开启了绿色化工时代。进入21世纪,年近8旬的他把目光转向生物质能源开发,指导开发成功“近临界醇解”生物柴油清洁生产新工艺,使我国在这一领域后来居上他说,“世界各国生物柴油的发展步伐快得不得了,我们必须抓紧。”,“我们不仅要急起直追,而且要争取技术领先权易于我手。在别人屁股后面跑,永远超不过人家。”闵院士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来自哪里? “国家需要什么,我就做什么”。“国家需求”这4个字,始终像一盏闪亮的明灯,照耀着闵院士的创新之路。当有人问闵恩泽:“您一生都在不断追求创新,其中最大的驱动力是什么?”他回答:“责任。”闵恩泽真诚地说:“能把自己的一生与人民的需求结合起来,为国家的建设作贡献,是我最大的幸福。”【思考与讨论】:1闵恩泽人生成功的条件是什么?2我们向闵恩泽学习哪些精神?【要点提示】成功人生的第一个条件是健康。没有了健康,你所拥有的一切都会归零。什么都是身外的,最起码在这人生的几十年,健康是自己的。高官厚禄,万贯家财,对于一个又老又病的人有何意义呢? 成功人生的第二个条件是财务自由。没有了财富,我们就失去了养命之源。有了钱,不但生存有了保障,自己与家人的生活品质也会有很大的提升,很多梦想都可得以实现。说句玩笑话,我不同意任何人拖小康社会的后腿。 成功人生的第三个条件是时间自由。如果自己不能主宰自己的时间,朝九晚五,我始终觉得这样的人生是可悲的。人生来本就自由,天性也爱自由,却一定要被关在笼子里,为五斗米羁绊一生。要成为购买别人时间的人,而不做被别人购买时间的人。 成功人生的第四个条件是社会地位。工作无高低贵贱却有三教九流之分。做趋势,做领先世界的行业早晚可以成为人上人。现在整个世界都不愁研发生产出好的产品,问题是怎么销售出去,所以在国外,销售精英就连国家都要表彰。当今世界代表着行销趋势的又是哪个?再过几年自见分晓。忍辱负重的营销人员一定会成为最可爱的人。成功人生的第五个条件是人格的成长。如果一个人的品质和品味不能得到很好的提升和完善,他的人生根本不可能获得终极的成功。名利地位对有些人是福分,对有些于社会和家庭没有责任感的人来说却是灾难。一个人的价值在于他的思想,一个人的伟大绝对取决于其人格的伟大。只有你是对的,你的世界才是对的。【案例二】奇怪博士周末南京街头行乞周末晚上,丹凤街上熙熙攘攘,每个人都在享受属于自己的周末,没有人会在意街边的一个乞讨者。这是一名中年男子,衣着整洁,头发整齐,戴着眼镜,一身书卷气。与其他乞丐一样,他面前放着一只乞讨用的小碗,里面放着几枚硬币。路上行人稀少,给钱的更少。他也不说话,只是坐着,木然地时而看看人来人往,时而看看地上小碗。没有人想到,他,曾是南京一所名牌大学的热能博士!记者丢了一些零钱在他碗里,和他闲聊起来,得知其姓陈。他很善谈,称自己在地上摆的两排硬币,代表一些数字,是根据易经摆放的。随后他向记者侃侃而谈,从易经谈到春秋。 他说,乞讨对他来说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没有什么好难为情的,“我不在意别人怎么想,怎么看,我也不想为生活所累,只想过一种最简单的生活。”记者来到当年陈某读博时的大学。了解一些他的情况。当年,他的老师是该校第一位热能博导。在他看来,陈某很聪明,理论基础很好,动手能力也很强,这样的学生在当年是不多的。他和学校对陈某都很器重。1987年他的导师进行国家863计划能源领域燃煤磁流体发电国家科研项目,陈某是其中主要技术骨干之一。1990年,陈某顺利拿到博士学位,并留校工作,1994年辞职,准备出国到澳大利亚发展,但签证却迟迟没有办下来。陈某对去澳大利亚发展是抱有很大期望的,他很想到国外一展身手。但是,出国的问题卡在签证后,对他打击不小。出国不成,他再想回到学校也没成。陈某想自己做点事,搞了一个小产品,开了个小公司。但由于他不谙市场深浅,又不精于处理人际关系,公司很快就没落下来。公司停办后,陈某也曾四处找工作,但不是很顺,碰了不少钉子,常常是好不容易找到一份工作,只做几个月他就找了种种原因甩手不干。后来他从广州回到了南京。博导得知后问陈某为何不干了,他只是笑笑没说话。找工作受挫后,他干脆就一直呆在家里,没有事时就读易经,谈起话来玄乎乎的。除了看书,他空闲时就出去爬紫金山、逛玄武湖,看上去逍遥自在。对于家里有米没米,他一点都不关心,只要有饭吃就行。天热了,他在家里把空调开得足足的,让自己舒舒服服。妻子对他无所事事的做法实在忍受不了,在2004年与他离了婚。导师也曾多次与他促膝长谈,他却坚持说,自己只想过简单的生活,现在的生活太累,人生太复杂,做一些违背自己心愿的事,不值得。老先生觉得,虽然他并不反对那种脱离红尘的思想,但觉得这样的话出自一个年轻的博士生之口,让他却感到有些难过。记者曾与他谈起为什么要来此乞讨,陈某承认是迫于生活无奈。离婚后,他确实自由了,重复着简单的生活:吃点东西,读点易经,到处走走。他觉得这样的生活是他所向往的,简单又没有约束。但人没有收入来源是不行的。前妻刚与他分居时,把家里所有的钱物都留给了他,这些年来,陈某以此度日,每日只出不进,钱越花越少,日子渐渐困窘。今年三四月份,有人看到他在天桥那儿摆摊卖书。当时他前妻知道这件事后还感觉很欣慰,这样也好,至少他走出来做点事了。然而,家里的藏书也是有限的,五月份,他只有到街头乞讨了。他强调,其实自己的生活很简单,对生活也没有什么要求,他只要乞讨一些钱能简单维持他的日常生活、填饱肚子就可以了。在记者十来天的采访过程中,人们唏嘘不已、痛心不已,都不希望他走到今天这个地步。同事说陈某是个很聪明的人,从前很活跃,不仅专业好,打牌、下棋、越剧也样样精通。据了解,陈某从前对行乞者是很不屑的。据说以前遇到有乞丐向他乞讨时,如果是年老病残的,他会对他们客气些。如果是四肢健全的,没什么毛病的,陈某就对他们说:“你们看上去比我身体还好呢,我为什么要给你钱呀?你干什么活不行呀,非得跑出来要饭?” 陈某的前妻说,自己现在也是博士,没觉得博士有什么了不起。如果陈某原意去做事,哪怕在街边摆一个修自行车的摊子,她也不会嫌弃他。陈某的老师在谈起爱徒的时候,也是痛心不已。他希望有一天陈某能够回头,重新施展自己的才华。社会学博士徐翔认为,以陈某的才学,找工作肯定不是问题,主要是心态的问题。没有人能帮得了他,除了他自己。只要他愿意走出自我封闭的心态,应该会找到发挥自己才华的地方。现在的社会环境是竞争越来越激烈,生存越来越艰难,每个人都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思考与讨论】:1“乞讨一些钱能简单维持日常生活就够了”,你怎样看?2面对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环境,面对失意,面对挫折,怎样把握人生理想信念?【要点提示】树立远大理想,成就美好人生 理想就是前进的目标。只有自信没有理想,就像只有动力汽车,在行走中却没有目标,结果有可能会南辕北辙,离我们的美好人生越走越远。有了理想,你每走一步,就会离目标接近一步,越走越近。 著名探险家约翰戈达德15岁那年,在一张白纸上一口气列举了自己的127项宏伟愿望,如到尼罗河、亚马逊河和刚果河探险;登上珠穆朗玛峰、乞力马扎罗山和麦特荷恩山;驾驭大象、骆驼和野马;探访马可波罗和亚历山大一世走过的道路;主演一部像人猿泰山那样的电影;驾驶飞行器起飞降落;读完莎士比亚、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谱一部乐曲;写一本书;游览全世界的每一个国家;参观月球等等。他将这些愿望命名为“一生的志愿”。而44年后,他终于实现了其中的106个愿望。有人问他是凭什么将许多“不可能”踩在脚下的,戈达德笑着说了一句话:“凡是我能够做的,我都想尝试。”而在同学们现在这个年龄,如果没有理想,如果就已经觉得自己好多事情都不能够做的话,那你这辈子就有可能什么也做不成了。 扬起成才的风帆 人生是需要理想的,它是一种精神粮食,使生活更加完美。人生的理想有小有大,都能从不同角度影响一个人的人生轨迹。人活着,要有所追求,有所梦想,要生活得开心,快乐,这才是理想的人生。上天给我们机会,让我们来到世间走一遭,我们要珍惜,因为生命是如此的短暂,如果我们不知道珍惜,它将很快的逝去,到头来我们将一事无成。 理想是什么?理想是人生中的追求,理想是对人生的考验;理想是一种能让人上进,而又让人落泪的东西;理想是黑暗中的火炬,在黑暗中闪放光明,为迷失自我的人生指引道路;理想是天空中的雄鹰,无所畏惧 知难而进,为自己的人生树立榜样;理想是高飞的风筝,越飞越高,努力向上。 理想是心中的灯,是指路的太阳,理想应该具有崇高的性质。有句话说得好:“人生并非尽是乐事。”当你在追求理想的旅途中,一定会遇到挫折与失败,然而没有理想的人生是不完美的! 只有克服挫折与失败,才能踏进理想之门 人生恰似洪水在奔流,不遇到岛屿和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人生恰似时针一般,其完美不在于走得快,而在于走得准;人生恰似杯子里的酒,不经三番五次的提炼,就不会可口;人生恰似一杯茶,不能苦一辈子,但总要苦上一阵子 在失败的染色体上,往往蕴含着成功的基因!【案例三】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党费”2007年8月26日上午9时,内蒙古医院肿瘤病房602房间,一场特殊的入党宣誓仪式庄重举行。一位与病魔顽强抗争的女大学生,面对鲜红的中国共产党党旗,诵读入党誓词。14天后,李莹这位22岁的内蒙古农业大学2004级学生,永远地闭上了她那双美丽的眼睛。遵照她的遗愿,她的眼角膜捐献给了失去光明的人。“2004年10月我向党组织递交过入党申请书。当父母把真实病情告诉了我,我知道自己的生命已经很短了。我可能没有能力回报父母,回报社会,回报党的培育之恩。等我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我愿将眼角膜捐献出来,挽救那些失明的人,愿他们能在阳光下幸福地生活。我希望党组织能够审查我短暂的人生,盼望在生命结束前,党组织能接纳我,让我成为一名坚强的共产党员,愿我的眼角膜成为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的党费。”8月18日,李莹忍着病痛,向党组织写了一份3000多字的思想汇报。她那真切、朴实而感人的话语,让人为之动容,为之落泪。李莹1984年11月16日出生于内蒙古通辽市一个普通职工家庭。2004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内蒙古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天之骄子,花季少女。正当李莹满怀激情为实现人生理想而奋斗的时候,无情的病魔向她袭来。2005年9月,在一次体育课柔韧性测试中,李莹感觉小腿拉了一下,开始她以为只是肌肉拉伤,只做了简单的理疗。然而,两个月之后,疼痛日渐加剧,上楼已经非常吃力了。2005年12月底,李莹腿部肌肉严重萎缩,腰部也感到疼痛。经医院检查,在腹腔和腰部发现了肿瘤。此后,李莹辗转呼和浩特和北京就医。2006年1月,被确诊为罕见的“多型性横纹肌肉瘤”,属于恶性肿瘤。手术、治疗,需要数十万元费用。而李莹的父亲已经下岗多年,家里全靠母亲的微薄收入维持生活。父亲无奈之下和李莹商议能不能跟学校说一下,通过募捐取得帮助。但李莹说什么也不同意。后来,在校领导的关心下,学校安排募捐。李莹得知情况后,还是坚决不同意。“我们学校的学生多是从农村牧区来的,家庭都不富裕,不要给他们增加经济负担。”于是,家里只好四处借钱,把房子都抵押了。为了省钱,手术后不久,她便申请出院,回家自己买药打针。2007年6月,李莹病重,住进了内蒙古医院。8月间,病情恶化。一天,李莹对父母再次提起入党和捐献眼角膜的事。8月下旬,根据李莹申请,经内蒙古自治区红十字会与深圳市红十字会协调联系,父母代表李莹与深圳市眼角膜库的代表签署了角膜捐献协议。李莹在校期间,奋发向上。在入学之初的军训中,刻苦训练,表现出色,被评为“军训标兵”。她积极参加学校社团活动,竞选为经济管理学院学生会干部,负责宣传工作。她行走困难时,仍然坚持从新校区宿舍步行近一公里路,爬四层楼梯到学生会办公室办板报。李莹的同学说,李莹特别有爱心。尽管她在宿舍里年龄不是最大的,但像大姐姐一样关心同学。宿舍里每一位同学的生日她都记得十分清楚,每当宿舍同学过生日,她和其他同学把宿舍布置得特别温馨。由于她工作出色,热心助人,被评为“优秀学生干部”。李莹在医院治疗期间,每次都把被子叠得整整齐齐,地面扫得干干净净。她说,那些护工姐姐很辛苦,不能给她们添太多麻烦,自己能够做些什么尽量做点。她经常给同室的病友讲笑话,用青春和快乐感染病房的每一个人,鼓励他们好好配合医生治疗。2007年9月9日17时42分,李莹在内蒙古医院永远地离开了爱她和她爱着的人们。2007年9月9日晚,李莹眼角膜被送往深圳。第二天,在深圳眼科医院被成功移植。在深圳打工的21岁安徽女青年王俊和26岁的广东男青年张锦威成为受益者。10月10日,李莹的父母李建国、冯迎春递交申请,加入眼角膜志愿捐献者行列,实现爱与光明的接力!【思考与讨论】:1你认为李莹事迹体现了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观?2学习李莹事迹后你的最大感触是什么?你认为当代大学生应树立怎样的价值观?【要点提示】人生是一种人的生存形式,是生物学意义的自然现象。人生价值观则是一种价值判断,是关于人生追求的一种取向,一种对人生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因而它决定着人们在社会中的发展方向和追求目标。任何活在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