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街”深层意义之探索.doc_第1页
“商业街”深层意义之探索.doc_第2页
“商业街”深层意义之探索.doc_第3页
“商业街”深层意义之探索.doc_第4页
“商业街”深层意义之探索.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商业街”深层意义之探索张来灿 杨 毅崔 景【摘要】 在我国的经济快速稳定增长之际,商业街迅速发展,并得到了格外的关注。原始人类在自然环境中求生存以及人类在社会交往中所形成的经济活动空间是现代商业街的原型,是商业街意识的深层结构;商业街的特征是商业街意识的表层结构。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的不一致是商业街的症结所在。【关键词】商业街 表层结构 深层结构Abstract: During the time China is enjoying its quick and stable increasing, shopping streets is getting rapid development and more attention. The economic activity space human beings had been winning their existing in primitive times and have been forming in social activities, is both of the prototype and mental structure of commercial streets; the characters of commercial streets are embodied structure. The unsolved question is the disaccord of both of mental and embodied structures.Key Words: Commercial Street; Embodied Structure; Mental Structure一、引言商业是“商品交换的发达形式,一种为卖而买的特殊的买卖活动。商业的产生以商品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1 商业街是商业活动实现的重要的物质空间形式。改革开放后,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产业结构的调整,特别是加入WTO以后,我国的商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首当其冲,商业街在各地搞得风风火火,截至2005年,全国县级以上城市商业街总数已超过3000条,总长度已超过1800km,总面积已超过1.5亿m2,未来2至3年内,全国商业街数量将超过5000条2。在商业街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种种矛盾,也出现了种种理论探索,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从人性的角度进行的各种探索。本文在认识商业街的基础上,从原始人类在自然环境中求生存以及人类在社会交往中所形成的经济活动空间意识来探讨,由此认识商业街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以便对这种社会人文现象做出客观公正的认识和评价,认清商业街的本来面目,找出商业街在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二、认识商业街商业街是指商业活动频繁,具有一定的长度,以零售、餐饮和服务为主要功能,两侧店铺密集的街道。王府井大街生发于封建帝都,历史悠久,并深受西洋的影响,而今这条大街已经拥有亚洲最大的商业楼宇,是密度最大的大型商场、宾馆与专卖、国有品牌、老字号集中之地;南京路发端于租界内,如今,商厦林立,名特商店集中,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商业街区和上海的精华荟萃之地;中英街始发于特殊地理位置和特殊背景,成熟于改革开放后,一度成为闻名全国的“购物天堂”。三者都在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稳定、高速增长之时进行过改造,堪称商业街的典范。分析三条街(见表),可以发现它们的共同特征:1. 自然环境方面:街道内树木稀少、通风不畅、积温明显、空气污浊、噪声大;2. 社会环境方面:街道内人口密度大、人员流动性强;业种集中;追求销售额,各种设施经久耐用、美观华丽,生活设施缺乏;3. 空间结构形态方面:街道对外交通方便,外围城市设施完善;街道内部封闭,由一定长度的单或多线段组成,道路、建筑有拓宽、增高的趋势,建筑造型简洁,建筑密度高。商业街是实现商业的“一种为卖而买的特殊的买卖活动”的空间场所,追求销售额是商业街的根本目的。社会环境氛围和空间结构形态的塑造都紧紧围绕这个目的,人流、物流在街道内高速运转,买卖活动高频进行,商业街高效运行,这就是商业街的实质:“销售机”。中英街的变迁很好地说明了商业街的实质3。商业街的实质决定了人只是服务这台机器的奴仆,而商业街反过来是凌驾于人的主人,这颠倒了营造商业街的初衷。对商业街反思的结果,使得商业街出现分化:一是继续向快速高效的方向发展,出现购物中心;二是向休闲人文方向发展,出现步行街。三、经济活动空间意识的自然观早在3000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了高级哺乳动物古猿,这些古猿生活在森林中,攀缘于树上,靠采集果实为生。到了2000万年前,气候变干、变冷,树林取代森林,草原扩展。由于环境变化,一些古猿被迫下地,开始了人类进化的第一步。古猿为了获取食物和抵御野兽,开始了直立行走,手脚分化,思维发展,语言产生,心性结构日益完善,形成了自己对事物的感知、认识、评价和预测的心理能力,并将这种能力结构传承下来,深刻而微妙地影响着当今的人类。他们靠采集、狩猎、渔这些活动来获取生活资料,同时严密提防飞禽走兽及非常饥饿时期同类的猎食4。艰辛的生存环境使他们每天必须找到足够的食物,尽管那时植物森茂,动物丰富,河流纵横,但要在广旷的野外获取食物也实非易事。经验告诉他们,在某个季节,某处果实最丰富,某处是飞禽走兽的必经之地,某处鱼类最易聚集,这些地方最容易获得食物,这使他具备了“特殊地理位置”的意识。走进某一“特殊地理位置”,他有意无意地进行望,以获取远处环境信息,做出对大环境情况的判断,从而有了“望距离”的意识;如果在这一望之地内,情况对他有利,他敢于针对某一目标,走过去,靠近,动手。这一系列的举动,都有一个恰到好处的“距离”在支配着。在某个距离范围内,他还须提防地上野兽的袭击、头上树枝可能造成的伤害、脚下掉进河里的危险。这些活动使他产生了不同情况下的三维尺度的意识。在经济活动中还逐步形成一套人与自然、人与人相处的制度、风俗习惯、仪式。综上,他们的经济活动空间具有以下特征:1. 区位某些区域内特定的地段,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可以容易地获取更多的食物。这些地段一般简捷易行又联系着广阔的地域,多为果林的边缘、动物出没的路口、河岸线等地带。2. 尺度在依附自然的经济活动中,他们有了三维尺度的潜意识。比如,望距离、安全距离、对峙距离、动手距离等。3. 人气如果人员多,成员间互帮互助,不仅安全,还易获取食物。比如,狩猎时,仅有的那些男女老幼齐上阵,通过呐喊喧嚣、围追堵截,更易镇慑、捕获猎物。在苍茫的天地间,旺盛的人气是他们不灭的期待5(图1)。4. 文化在经济活动中部落内部以及部落间逐步形成的人与自然、人与人相处的制度、风俗、仪式、习惯是文化的雏形,对于人的全面进化具有重大意义。四、经济活动空间意识的社会观人类在长期与自然斗争中形成特有的对事物的感知、认知、评价和预测能力,并将这种能力在头脑中物化,形成深层的心性结构,代代传递;人类从自然界中分离出来进入社会,同样形成社会心理结构,并同样以深层的心性结构代代传承。1. 动力现代的商业街具有比历史上任何时期的商业空间形式更大的优越性。商业街内产品丰富,并且高档齐全;商业街可以完全室内化,并对自然进行人工模拟,不受洪水猛兽风雨雷电的干扰,又感同自然;商业街可以将人的气氛推进到极致,解决人类的千万年之梦。商业街能够方便、高效、梦幻般地满足人们的需求,这就是商业街发展的动力。上海南京路、王府井大街具有满足人们各种需求的极大潜力。2. 区位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造成商业街空间资源珍贵、稀缺,寸土寸金,促使商业街得到空中地下全方位立体开发6。其特殊性表现在:一是联系一定的居民,有一定的辐射范围,可为相应的近邻、社区或区域服务;二是商业街本身具有优良的易达性及通勤条件。上述三条街就是这种区位优势的真实写照。3. 尺度商业街的尺度是人们商业经济活动意识空间物质化的技术手段(图2)。(1)关于街道的长度为保证安全,人们进入新环境时往往会对周围进行审视,以便了解自己的位置。这包含两层内容:一是要“看见”远处,二是要“看清”近处。进入商业街,如果他“看见”远处没有异常,他就要在能“看清”的近处进行走路、购买、娱乐等活动。原始时代需要进行判断的豺狼猛兽在现代社会已没有意义,而今他要判断的是“人”。人眼远距离识别问题的研究一直很迷糊。但一般认为:人眼分辨率的张角(眼睛的分辨率指眼睛能够分辨两个相邻的点或线的能力,通常以刚能被分开的两点或两线对眼睛瞳孔中心的张角来表示)是6分,即0.1度。按照这种理论,我国成年男子平均高度另加鞋厚度为1.69m,要想被“看清”,相对观测者的望距离不应大于L968m。这个长度是在理想条件下的推定,具体到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它受城市结构、经济水平、中心地级别7、车辆等因素的影响。很显然,小于这个长度,可以一眼望穿,令人索然无味,但更高效,符合商业街的实质;而大于这个长度足以表明商品的丰富,令人更有趣,这就是上海南京路、王府井令人神往的魅力所在。(2)关于街道的宽度美国人类学家霍尔于1966年在潜在尺度(The Hidden Dimension)一书中,提出了美国白人中年男子的四个级别的空间距离:A亲密距离(约0.150.45m)。在这种距离内可进行爱抚、格斗、安慰、保护等行为动作的发生;B个人距离(约0.451.2m)。在这种距离内能看清对方表情等,可获取交流信息;C社会距离(约1.203.60m)。在这种距离内有社会交往的意向;D公共距离(约3.607.50m)。在这种距离内人们行同陌路。可借鉴上述的尺度分析商业街的行为活动。在“公共距离”内活动表明买卖双方互不相干,一般不会有购买行为的发生;在“社会距离”内活动表明买卖双方已经会意;在“个人距离”内活动表明买卖双方已经走近对方,可以进行沟通了;在“亲密距离”内活动表明买卖双方可以讨价还价了。建筑是人的意识的外化和具体化,商业街两侧的店铺如同站立的服务人员等待着顾客的光临。这分两种情况,一是无意购物倾向走入街中间区,如果街宽大于7.2m小于15.00m,公共距离体现在街两侧,则街中间形成两个公共距离相交的宽带,如果无意购物,大可放心行走其间而不会招致店家的干扰;如果街宽大于2.40m小于7.20m,社会距离体现在街两侧,则街中间形成两个社会距离相交的宽带,顾客行走其间会引起店家的招呼,小于2.4m更甚。二是有意购物倾向走入街侧,如果街宽大于3.6m小于7.5m,则既可在一侧购物又可避开另一侧的打扰;如果街宽大于1.2m小于3.6m,则两侧都能打扰,小于1.2m更甚。在土地资源稀缺的社会条件下,如果街宽大于15m也可实现有意购物与无意购物的需求,但显然是不经济的。由此可知3.67.5m,即“公共距离”是影响商业街宽度的主要尺度,可满足有意和无意购物两种要求,是最为人性的宽度。诸多街道都暗含了这一点,如早期王府井大街、上海南京路都是6m左右,中英街是4m多。但是在商业街条件下,车辆的通行彻底打乱了无意购物的需求。(3)关于街道建筑的高度现代研究认为,人体视野水平方向约180,垂直方向约120,其中视平线上方55,下方65。正常人的视力范围要比视野小一些,视力范围是要求能迅速地看清目标细节的范围,一般把视野分为三个主要视力范围区:A中心视力范围(直视区),视角1.5到3,该区域内的物体视觉效果最清晰;B瞬间视力范围,视角18,特点是通过眼球的转动,在有限的时间内就能获得该区域内物体的清晰形象;C有效视力范围,视角30,特点是利用头部和眼球的转动,在该区域内注视物体时,必须集中注意力方有足够的清晰视觉。人站在竖高的物体旁边会有意无意地向上看,去寻找它的轮廓,如果过于高耸,找不到它的边缘,他就会感到迷茫、无所适从、压抑、不安全,所以,在一定的距离内,必然有一个适宜的高度不致于使人产生这种感觉。在上述视力范围内确定的建筑高度无疑是最人性的:方便、轻松,但在商业街这样特别金贵的地方显然是很不经济的。现在以“公共距离”W3.607.50m为基本宽度,来确定最大适宜建筑高度HhW/2.tga,其中h为人眼的高度,这里取较高人体地区男子正立时眼的高度1.57m另加鞋厚度0.02m为1.59m;a为仰视角,为求得建筑主要视力范围内的最大高度,这里取为30;W取为7.50m, W/2表示人走在中间的宽带区内。可知,H3.76m,这也就是一层房的高度。如果考虑到区位的经济因素,那么视平线上方a55是最大的仰视角,由此确定的视野内最大经济建筑高度为HhW/2.tg55,即H6.95m,这也就是二层楼的高度。实际情况是,在商业街的初期建筑以两层以下居多,经济越发展层数越多,到一定的经济程度往往达到多层、高层,从而给人造成极大的空间压抑。4. 人气。商业空间是人类集会、交流的场所,人口高密度所孕育的“人气”是富裕、和平和欢乐的体现,国泰民安的象征。在前工业化时期由于生产的不发达,社会人口数量徘徊在较低的水平,因此,商业空间的“人气”成为各个时代政治家们刻意追求的目标。但到了现代,人口数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商业街成为人口密度最高的场所,引起了许多诸如走失、盗窃、拥挤、倾销、踩踏等社会问题。因此,“人气”须有一个“度”,在这个“度”内人们休闲、祥和,越过了这个“度”就适得其反。这个“度”就是合宜的人口密度。适宜的人口密度是舒适休闲活动的重要参数。商业经济活动空间中合宜的人口密度的确定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现在还不能确定。但以追求休闲活动为目标的风景区的人口密度的研究对商业街的人口研究有借鉴意义。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规定:游人容量是指“在保持景观稳定性,保障游人游赏质量和舒适安全,以及合理利用资源的限度内,单位时间、一定规划单元内所能容纳的游人数量。是限制某时、某地游人过量集聚的警戒值。”并规定:“ 风景区游人容量应随规划期限的不同而有变化。对一定规划范围的游人容量,应综合分析并满足该地区的生态允许标准、游览心理标准、功能技术标准等因素而确定。”又规定:“游人容量的计算方法宜分别采用:线路法、卡口法、面积法、综合平衡法”。无疑,分析商业街内人口密度时,线路法最接近商业街的实质。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规定:“线路法:以每个游人所占平均道路面积计,510m2/人。”取其下限5m2/人,可推算王府井大街的人口容量为14280人;按照最高日流动量120万人计,则这些人每天要周转84次;按照每天12小时计,则周转每次需8.57分钟。即每8.57分钟有14280人要周转84次才与120万人相匹配。诚然,利用风景区的方法来计算商业街的人口容量没有丝毫实际意义,但是很有助于了解商业街的“人气”。步行街部分或全部限制了过往车流,追求休闲娱乐购物。但在有限的空间内,面对动辄上十万、百万的人流,在休闲娱乐中购物的夙愿很难实现,因为拥挤的人流改变了人们的行为路线,破坏了空间环境的正常运转机制,打破了正常的秩序,仅有的休闲设施不能正常使用,社会场所不能发挥功效,正常的文化娱乐活动不能开展。5. 生态在自然环境中产生的集市8,无遮无挡,苍茫一片,尽管很危险和荒凉,但以平面的形式向天地开放,是最接近自然的。而在人类社会这个超级部落9 中产生的商业街尽管安全和繁荣,但也是最封闭、最不接近自然的。这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极端。早期的集市是以向自然开放的“面”出现的,是连续的自然环境的一部分,到工业化阶段,商业街已经抽象成一条“线段”。这条线由两侧高耸的店铺和两端横向的道路围合而成,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的自然行为路线,即由“之”字形到不得不为的“一”字形;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与自然沟通的渠道,甚至连围猎、追猎、捕鱼、采集的那片抽象的场地(球场、跑道、水池、树木、草坪)都找不到,人们感受到的花、香气、鸟叫、水声等等大都是人造的;从根本上改变了自然的生态机制,使人们在一片缺少生态因子(土地、树木、水等)循环的环境中活动,特别是商业街的室内化更加重了这种趋势。商业街是人工环境最彻底的场所,也是自然生态环境最差的场所。三条街都在尝试改善自然环境,但都难以奏效。6. 文化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前工业化时期商业空间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由于对自然的处置能力有限,地形、地貌、植被、沟渠、湖泊等都能以自然的形态保存下来,形成了商业经济活动空间的自然特色;另一方面,由于交通、通信发展水平的低下,各地交流稀疏,社会化程度低,当地的风俗习惯、行为方式、建筑风格、空间格局等迥异,形成了各地商业经济活动空间的明显特征。如今王府井大街还散发着浓浓的传统风味,中英街还有厚厚的岭南氛围。商业街一方面不仅承载着密集的人流,而且因为是生产和消费的环节,背后联系着更为广大的人群,因此商业街是社会化程度最高的场所,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另一方面,商业街的高度发达,区域交流更为频繁和广泛,本地特征加快衰减。在这种传播、交流、融合和碰撞中,商业街文化趋于多元,如上海南京路洋溢着海派气息。五、结论原始人类在自然环境中求生存及人类在社会交往中所形成的经济活动空间是现代商业街的原型,它深深地植根于人类的内心深处,是商业街形成的深层结构;商业街的特征构成了商业街意识的表层结构。表层结构不能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