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毕业设计(论文)-某五层框架学生公寓宿舍楼设计.pdf_第1页
土木工程毕业设计(论文)-某五层框架学生公寓宿舍楼设计.pdf_第2页
土木工程毕业设计(论文)-某五层框架学生公寓宿舍楼设计.pdf_第3页
土木工程毕业设计(论文)-某五层框架学生公寓宿舍楼设计.pdf_第4页
土木工程毕业设计(论文)-某五层框架学生公寓宿舍楼设计.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土木工程毕业设计(论文)-某五层框架学生公寓宿舍楼设计.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某市学生公寓楼 第一章第一章 前前 言言 本次我的毕业设计的题目是学生公寓楼,结构形式为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此次设 计的目的旨在通过综合运用大学四年中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充分利用图书馆,现代网络 等现有资源完成一个包括建筑方案和结构方案的确定,结构计算,建筑施工图和结构施 工图的绘制以及经济技术分析,中英文摘要等内容的一个完整的设计任务,从而让我们 通过设计了解建筑设计的一般过程,掌握建筑设计的全部内容,同时也可以培养我们综 合运用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掌握多种绘图 设计软件,以及 office 等办公软件的操作。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次设计还可以让我们对大 学所学的知识进行一次全面的融合,这是对我们大学这四年来所学知识的一次具体的运 用,对我将来以后走上工作岗位的帮助是很大的。 全套图纸,加 153893706 2 第二章第二章 方案论述方案论述 2.1 建筑方案论述建筑方案论述 2.1.1 设计依据设计依据 (1) 依据 04 级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任务书。 (2) 遵照国家规定的现行相关设计规范。 2.1.2 设计内容、建筑面积、标高设计内容、建筑面积、标高 (1)本次设计的题目为“学生公寓楼” 。该工程位于某市,为永久性建筑,建筑设计使 用年限 50 年,防火等级二级。 (2) 本建筑主体结构为五层,层高均为 3.4m 。建筑面积:5245m2, 占地面积:1049m2。 (3)室内外高差 0.450m,室外地面标高为- 0.450m。 2.1.3 房间构成和布置房间构成和布置 (1)房间构成 本工程为学生公寓楼,根据任务书的要求,此次设计的公寓楼中有很多不同使用 功能的用房。 (2)房间布局 充分考虑公寓楼各种房间在功能和面积等方面的不同,尽量做到功能分区清晰, 各功能分区之间联系紧密,以及结构布置合理等,在设计中主要注意了以下几点: 为了方面学生,做到一人为本,在公寓内设置了自习室和学生活动室。 由于建筑物是 l 形,在转角处出现了一个黑房间,不适合居住,所以把它作为储 3 藏室,合理利用了空间。 把卫生间布置在走廊的阴面,且通风良好以减少异味;考虑到上下层管道的合理 性问题,各层卫生间都上下对齐布置。 2.1.4 采光和通风采光和通风 本建筑主体结构采用内廊式,内廊式建筑的采光和通风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如 何做好内廊的采光和通风,满足建筑规范的要求就显得很重要。 建筑中的房间,主要都采用了开大窗的形式,足以满足建筑对采光和通风的要求, 为学生的居住提供了一个舒适的环境。由于是本建筑地处南方,窗户大并不会影响到建 筑的保温和节能,因此采用双层中空玻璃塑钢窗,更好的满足采光要求. 2.1.5 防火及安全防火及安全 防火和安全是现代建筑中的一个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在本设计中,走道,楼梯 宽度,房间门的宽度,走道长度,采光等均严格按照国家建筑防火规范进行设计,满足 防火疏散的要求。 2.1.6 各部分工程构造各部分工程构造 (1) 屋面:为不上人屋面 防水层:改性沥青防水层 20mm 厚 1:3 水泥沙浆找平层 80mm 厚苯板保温层 150mm 焦渣找坡 100mm 厚钢筋混凝土板 20mm 厚混合砂浆抹灰 (2) 楼面: 水磨石地面 100mm 厚钢筋混凝土板 (3) 厕所: 4 面砖地面 20mm 厚水泥砂浆保护层 防水剂(2 道) 15mm 厚水泥砂浆找平 100mm 厚钢筋混凝土板 (4)室外台阶: 花岗岩条石 30 厚 1:3 干硬性水泥砂浆结合层 100 厚 c15 现浇混凝土 300 厚中粗砂垫层 (5)墙体: 外墙 20 厚 1:3 水泥砂浆抹灰 370 厚空心砖墙体 20 厚水泥砂浆抹面 内墙 20 厚 1:3 水泥砂浆抹灰 180 厚空心砖 楼梯间 240 实心砖墙 20 厚水泥砂浆抹面 (6)门窗构件: 本建筑中窗均采用塑钢窗,除正门采用玻璃门外,其他门均采用实木门。 2.1.7 本建筑设计的主要特点本建筑设计的主要特点 本建筑的主要特点为采用内廊式符合学生的方便要求。各功能区分区清晰,结构 形式较为简单, 建筑外墙面采用白色墙砖装饰能够给人一种简洁明快, 朝气蓬勃的感觉。 主体结构是五层,房间布置合理,经济实用。 5 2.2 结构方案论述结构方案论述 2.2.1 基本资料基本资料 (1)抗震条件: 本工程抗震设防烈度为 7 度(0.1g) 。 (2)气象条件: 该地区基本雪荷载 0.40kn/m2,基本风压:0.4kn/m2. (3)工程地质条件: 类场地,地下水最高水位距地表 0.30m。 2.2.2 结构形式和基础形式结构形式和基础形式 (1)结构形式 目前,多层建筑结构中常采用的结构形式有砌体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 这三种结构各有它们自己的特点。 砌体结构以砖墙为主体,加配钢筋混凝土圈梁和构造柱,因此可根据各地情况的特 点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降低造价,是理想的多层建筑结构形式。但是由于砌体结构由 砖墙承重决定了它的开间和进深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而且砌体结构对抗震也非常不利。 而本设计又是一个位于抗震 7 度设防地区的综合楼工程,这就决定了本设计不适合采用 砌体结构。 钢结构具有强度高、构件重量轻、平面布置灵活、抗震性能好施工速度快等特点。 但由于我国钢产量不多,而且施工技术也不是很成熟,因此钢结构建筑造价特别高,因 此目前钢结构通常用于跨度大、高度大、荷载大、动力作用大的各种建筑及其他土木工 程结构中,而很少运用于五,六层的商业或办公建筑中,因此本设计也不适合采用钢结 构。 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是一种抗震性能好,施工技术成熟,原材料资源丰富,成 本和能耗较低,可模性、整体性、刚性,防火性能和耐久性能均较好的结构形式,而且 框架结构具有房间布局灵活等特点。所以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已经成为现代工程建 设中的主要结构型式。正因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有这些特点,而且随着商品混凝 土、钢模板和一些新的施工工艺的涌现,现浇框架结构的建筑周期极大缩短、施工质量 6 明显提高、建筑造价不断降低,这些符合了的结构特点和施工要求,符合当地的施工条 件,所以本设计将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作为其主要结构形式。 (2)基础形式 基础可以分成深基础和浅基础。考虑到本建筑自重较小,地质条件良好,从技术需 要的角度考虑选择天然地基上的浅基础。目前多层框架结构中最常用的浅基础形式有无 筋扩展基础,柱下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柱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其中无筋扩展基础 是刚性基础, 所选材料抗拉强度大但抗拉和抗弯强度很低, 设计时, 要求一定的刚性角, 所以基础相对很高,基坑深度加大,基底压力增加,也不利于抗震。柱下钢筋混凝土条 形基础则多用于处理地基软弱而荷载又较大时的工程问题。根据本工程的地质勘测资料 显示,本工程地下水最高水位距地表 0.30m,地下水位比较浅。另外,地下土层地质良 好,没有软弱层,而且地下- 1.5m 处为中砂层,地基承载力比较高,因此采用施工方便, 技术成熟的柱下独立基础更为经济适用。 2.2.3 结构尺寸及采用的材料结构尺寸及采用的材料 框架柱,梁及楼板,楼梯等均为现浇混凝土结构: (1)框架柱 框架柱截面尺寸为 600 600mm 2 。采用 c30 混凝土;纵筋采用 hrb335 级钢 筋,箍筋采用 hpb235 级钢筋。 (2)框架梁 框架纵梁截面尺寸为 300 700mm 2 ,框架横梁截面尺寸为 250 500(550) mm 2 和 250 300(400)mm 2 ,采用 c25 混凝土;纵筋采用 hrb400 级钢筋,箍 筋采用 hpb235 级钢筋。 (3)现浇板 房间的现浇楼板板厚度为 100mm,走廊的现浇板厚度为 100mm,采用 c25 级混凝土;hpb235 级钢筋。 (4)基础 基础形式为钢筋混凝土柱下独立基础,基础底面尺寸为 3000 3000mm 2 ,基 础高度为1000mm, 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5; 采用hrb335级钢筋。 基础底做100mm 7 厚 c15 混凝土垫层。 (5)楼梯 楼梯为现浇折板式楼梯,并设有平台梁,楼梯踏步宽度为 300mm,高度为 150mm, 楼梯斜板厚度为 130mm, 混凝土强度等级为 c25, 采用 hpb235 级钢筋。 平台梁截面尺寸为 200 400mm 2 ,混凝土强度等级为 c25, 纵向钢筋采用 hrb335 级钢筋,箍筋采用 hpb235 级钢筋。 (6)墙体 填充墙,外墙 370mm 厚空心砖墙,内墙 180mm 厚空心砖,楼梯间采用 240 实心砖墙;砂浆等级为 m5。 2.2.4 荷载种类及其组合荷载种类及其组合 (1)荷载种类 荷载可分为恒荷载,活荷载,风荷载和地震荷载,其中地震荷载在设计中只考虑水 平地震荷载,不考虑竖向地震荷载。 (2)荷载组合 在荷载组合中分别考虑无地震作用下的组合和有地震作用下的组合。其中梁端取最 大负弯矩和最大正弯矩所对应的组合,以及最大剪力所对应的组合;梁跨中取最大正弯 矩对应的组合;柱取最大弯矩绝对值,最大轴力和最小轴力三者所对应的组合。 2.2.5 计算方法计算方法 用底部剪力法计算水平地震作用; 用d值法计算框架结构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的内力; 用力矩二次分配法计算竖向荷载作用下的框架内力。 8 第三章第三章 荷载计算荷载计算 3.1 荷载汇集及截面尺寸的选取荷载汇集及截面尺寸的选取 3.1.1 截面尺寸选取截面尺寸选取 (1)框架柱: 根据轴压比公式初步估定柱截面尺寸:n/fcbh0.9(三级框架) 3-1 (框架柱的负荷面积内恒载按 10kn/m 2初估,活载为 0kn/m2) n=(1.210+1.42)一根柱的负荷面积层数 由 an/0.9fc 取 bc=hc=600600mm (2)框架梁:由挠度、裂度控制 h=(1/81/14)l b=(1/21/3)h 选定纵向框架梁截面尺寸为 bbhb=300mm700mm 选定横向框架梁截面尺寸为 bbhb=250mm500mm; 次梁截面尺寸为(1/141/18)l,选定 bbhb=200mm400mm; (3)楼板厚度:1/403000=75mm 取 h=100mm 楼梯板选为 130mm 3.1.2 荷载汇集荷载汇集 (1)恒载 1)屋面(不上人) : 改性沥青防水层 0.3kn/m 2 20mm 厚 13 水泥砂浆找平 200.02=0.4kn/m 2 100mm 厚再生聚苯乙烯板保温 3.50.1=0.35kn/m 2 焦渣找坡最薄处 30mm 平均厚 120 mm 100.12=1.2kn/m 2 100mm 厚钢筋混凝土板 250.10=2.5kn/m 2 9 20mm 厚板下抹灰 170.02=0.34kn/m 2 =5.10kn/m 2 2)楼面: 水磨石地面 0.65kn/m 2 100mm 厚钢筋混凝土板 2.50kn/m 2 20mm 厚板下混合砂浆抹灰 0.34kn/m 2 =3.5kn/m 2 3)梁重: (考虑梁上抹灰,取梁自重 26kn/m 3) 纵向框架梁:260.700.3=5.46kn/m 横向框架梁:260.500.25=3.25kn/m 次 梁: 260.400.20=2.08kn/m 4)墙重: (砌体与抹灰之和) 外墙: 底 层:190.37=7.03 kn/m 2 其他层:9.80.37=3.626 kn/m 2 内墙: 底 层:190.24=4.56 kn/m 2 其他层:9.80.24=2.352 kn/m 2 抹灰:外墙面外抹灰:20 厚水泥砂浆 0.40kn/m 2 外墙面内抹灰及内墙面抹灰:20 厚石灰砂浆 0.34 kn/m 2 总墙重:外墙:3.626+0.4+0.34=4.366 kn/m 2 内墙:2.352+0.342=3.032 kn/m 2 卫生间墙:4.56+0.4+0.4=5.36 kn/m2 楼梯墙:4.56+0.34+0.34=5.24 kn/m 2 5)柱:270.600.60=9.72kn/m(考虑到柱子抹灰,取柱子自重 27kn/m 3) 6)门、窗: 门:0.2kn/m 2 窗:0.4kn/m2 (2)活荷载: 寝室:2.0 kn/m 2 卫生间:2.0 kn/m 2 (旅馆、办公楼);2.5 kn/m2(学校) 走廊、门厅、楼梯 :2.0 kn/m 2 (旅馆);2.5 kn/m2(办公楼、学校) 屋面活载:0.5 kn/m 2 (不上人屋面) ;2.0 kn/m2(上人屋面) 10 该市雪载:0.4 kn/m 2 该市基本风压: 0.4kn/m2 2.计算简图及层数划分如图: 图 3-1 计算简图及层数划分 3.各层重力荷载代表值计算如下: 重力荷载 g5 计算(五层上半层) 女 儿 墙:现浇钢筋混凝土,高度 0.9m,厚度 0.10m 26 kn/m 3108.720.10m0.9m= 254.41 kn 屋面自重: 5.10 kn/m 245m16.2m = 3717.9 kn 纵向框架梁:5.46 kn/m45m4 根= 982.8 kn 横向框架梁:3.25 kn/m6.6m12 根= 257.4 kn 次 梁: 2.08 kn/m6.6m20 根= 274.56kn 11 柱 子: 9.72 kn/m 33.4m/224 根= 203.37 kn 外 墙: 4.336 kn/m 2外墙周长层高/2 窗洞面积 =4.3363.4/2125.76- 1.4(1.839+1.52+1.82)=815.639 kn 内 纵 墙: 3.032 kn/m 2内纵墙长度层高/2 门洞面积 =3.0324.2/2(99+5.4)=550.13 kn 内 横 墙: 3.032 kn/m 2内横墙长度层高/2 门洞面积 =3.0324.2/266.6+5.364.2/236.6+5.244.2/21 6.6=547.64 kn 窗重量:0.4kn/m 2层高/2 范围内的窗洞总面积 = 0.41.4(1.839+1.52+1.82)=30.912 kn 门重量:0.2kn/m 2层高/2 范围内的门洞总面积=0 kn 五层上半层的恒载 恒= g5恒 五层上半层的活载:考虑抗震取雪载 0.5kn/m 2 ,(无震组合取屋面施工荷载 0.5kn/m2) 活=0.5kn/m 2(4516.2)=364.5 = g5 活 g5=恒+0.5活= g5恒+0.5 g5活=7887.741+0.5364.5=8069.991 kn 重力荷载 g4 计算 (五层下半层+四层上半层): 五层下半层 柱 子:233.283.4/2=396.57 kn 外 墙: 4.3663.4/2125.76- 1.0 (1.839+1.52+1.52+1.82) =679.31 kn 内纵墙:3.0323.4/2(99+5.4- 201)=342.25 kn 内横墙: 3.0323.4/266.6+5.363.4/236.6+5.243.4/216.6=469.4kn 窗重量:0.41.0(1.839+1.52+1.82)= 21.36 kn 门重量:0.22.1120=8.4kn 恒 5 下 =1917.9 kn 四层上半层 楼板自重: 2967.3 kn 纵向框架梁:982.8 kn 横向框架梁:257.4+35.1=292.5 kn 次 梁: 274.56 kn 柱 子: 233.283.4/2=396.57 kn 外 墙: 4.3363.4/2125.76- (3.4/2- 0.7) (1.839+1.52+1.82)= 679.31 kn 内 纵 墙: 3.0323.4/2(99+5.4)- 2010.15=436.24kn 内 横 墙: 3.0323.4/266.6+5.363.4/236.6+5.243.4/21 6.6=443.32kn 窗重量: 0.4(3.4/2- 0.7)(1.839+1.52+1.82)=27.6 kn 12 门重量: 0.2(3.4/2- 1.6)120=0.4kn 恒 4上=6501kn 恒= g4恒 活=2.0kn/m 2(96.6)9+2.596.6+2.534.5=1585.5kn = g4 活 g4=恒+0.5活= g4恒+0.5 g5活=(1917.9+6501)+0.51555.2=9197 kn 重力荷载 g3 计算 (四层下半层+三层上半层): 四层下半层 柱 子: 396.57 kn 外 墙:4.3663.4/2125.76- (3.4/2- 1.1)(1.839+1.52+1.52+1.8 2)=776.14 kn 内纵墙: 3.0323.4/2(99+5.4- 201)=337.1 kn 内横墙:342.25 kn 窗重量:0.4(3.4/2- 1.1)(1.839+1.52+1.82)=13.968kn 门重量:0.23.4/2120=6.8kn 恒 4 下 =1872.828kn 三层上半层 楼板自重:2967.3kn 纵向框架梁:982.8 kn 横向框架梁:292.5 kn 次 梁: 274.56 kn 柱 子: 396.57 kn 外 墙: 4.3363.4/2125.76- (3.4/2- 0.7)(1.839+1.52+1.82)= 679.31 kn 内 纵 墙: 3.0323.4/2(99+5.4)- 2010.15=436.24kn 内 横 墙: 3.0323.4/266.6+5.363.4/236.6+5.243.4/21 6.6=443.32kn 窗重量: 0.4(3.4/2- 0.7)(1.839+1.52+1.82)=27.6 kn 门重量: 0.2(3.4/2- 1.6)120=0.4kn 恒 4上=6501kn 恒= g4恒 活=2.0kn/m 2(96.6)9+2.596.6+2.534.5=1585.5kn = g4 活 g4=恒+0.5活= g4恒+0.5 g5活=(1872.282+6501)+0.51555.2=9150.89kn (三层下半层+二层上半层): 三层下半层=四层下半层=1872.828kn 13 一层上半层=二层上半层=三层上半层=6501kn 活=1555.2kn g1=g2=g3=9150.89kn 重力荷载 g1 计算 (二层下半层+一层上半层): 二层下半层=三层下半层=2248.399kn g5=8069.991kn g4=9197kn g3=9151.89kn g2=9151.89kn g1=9151.89kn a=3905.568m 2 g/a=44722.67/3905.568=11.45kn/m 2 14 第四章第四章 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分析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分析 弯矩二次分配法是一种近似计算方法,即将各节点的不平衡弯矩同时作分配和传 递,并以两次分配为限。 4.1 竖向荷载计算竖向荷载计算 4.1.1 荷载传递路线荷载传递路线 300066006600 300030003000 图 4-1 荷载传递路线 4.1.2 恒载恒载 (1)屋面梁上线荷载标准值: 梁重: 边跨梁 0.250.526=3.25kn/m 中跨梁 0.250.326=1.95kn/m 屋面板荷载: 屋面板边跨为 36.6m,属于双向板,为梯形荷载: 折减系数: =1.5/6.6=0.227 15 1-2 2+3=0.909 中跨为 39m,属于单向板: 屋面梁上线荷载标准值为: 边跨:g1=5.1030.909+3.25=17.16kn/m 中跨:g2=1.95kn/m (2)楼面梁上线荷载标准值: 边跨:g3=3.530.909+3.25+(3.9-0.5)3.032=23.1kn/m 中跨:g4=1.95kn/m 4.1.3 活荷载活荷载 (1)屋面 q1=0.530.909=1.36 kn/m q2=0 kn/m (2)楼面 边跨 q3=2.030.909=5.454kn/m 中跨 q4=0kn/m 16 4.1.4 框架计算简图框架计算简图 g=1.95kn/m q=0kn/m g=24.15kn/m(q=7.26kn/m) 66006600 g=23.1kn/m(q=5.454kn/m) g=17.16kn/m(q=1.36/kn/m)g=17.16kn/m(q=1.36/kn/m) g=1.95kn/m q=0kn/m g=23.1kn/m(q=5.454kn/m) g=1.95kn/m q=0kn/m g=24.15kn/m(q=7.26kn/m) g=23.1kn/m(q=5.454kn/m) g=1.95kn/m q=0kn/m g=24.15kn/m(q=7.26kn/m) g=23.1kn/m(q=5.454kn/m) g=1.95kn/m q=0kn/m g=24.15kn/m(q=7.26kn/m) 3000 图 4-2 框架计算简图 4.1.5 梁固梁固端弯矩端弯矩 梁端弯矩以绕杆端顺时针为正,反之为负 m固=ql 2/12 4-1 17 表 4-1 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的固端弯矩 荷 载 部 位 边 跨 中 跨 跨 度 均布 荷载 固端弯矩 跨 度 均布 荷载 固端弯矩 左 右 左 右 恒 载 顶层 6.6 17.16 -62.29 62.29 3.0 1.95 -1.46 1.46 其他层 6.6 23.1 -83.85 83.85 3.0 1.95 -1.46 1.46 活 载 顶层 6.6 1.36 -4.94 4.94 3.0 0 0 0 其他层 6.6 5.454 -19.80 19.80 3.0 0 0 0 4.1.6 内力分配系数计算内力分配系数计算 1) 转动刚度 s 及相对转动刚度 s 计算 表 4-2 转动刚度 s 及相对转动刚度 s 2)分配系数计算: = ik s s m 4-2 表 4-3 各杆件分配系数 节点 层 ik s 左梁 m ( 右梁 m ) 右梁 m ( 左梁 m ) 上柱 m 下柱 m 边节点 5 0.553+1.929=2.482 0.223 0.777 4 0.553+1.929+1.929=2.955 0.121 0.423 0.456 3 0.553+2.077+2.077=4.707 0.117 0.441 0.441 构件名称 转动刚度 s(knm) 相对转动刚度 s 框架梁 边跨 44 1084 . 8 1021 . 2 44= b k 0.553 中跨 44 101 . 21005 . 1 22= b k 0.131 框架柱 5 层 44 10856.3010714 . 7 44= c k 1.929 24 层 44 10228.3310307 . 7 44= c k 2.077 1 层 44 10448.2610612 . 6 44= c k 1.653 18 表 4-3(续) 2 0.553+2.077+2.077=4.707 0.117 0.441 0.441 1 0.553+2.077+1.653=4.283 0.129 0.485 0.386 中间节 点 5 0.553+0.131+1.929=2.613 0.212 0.05 0.738 4 0.553+0.131+1.929+2.077=4.69 0.118 0.028 0.411 0.443 3 0.553+0.131+2.077*2=4.838 0.114 0.027 0.429 0.429 2 0.553+0.131+2.077*2=4.838 0.114 0.027 0.429 0.429 1 0.553+0.131+2.077+1.653=4.414 0.125 0.030 0.471 0.374 4.1.7 弯矩分配与传递弯矩分配与传递 方法:首先将各点的分配系数填在相应方框内,将梁的固端弯矩填写框架横梁相 应位置上,然后将节点放松,把各节点不平衡弯矩同时进行分配。假定远端固定进行 传递(不向滑动端传递) ,右(左)梁分配弯矩向左(右)梁传递,上(下)分配弯矩 向下(上)柱传递(传递系数均为 0.5) 。第一次分配弯矩传递后,再进行 19 右 梁下 柱左 梁 上 柱右 梁上 柱 下 柱 1) 恒 载 作 用 下 的 弯 矩 分 配 : 图 4-3恒 载 作 用 下 的 弯 矩 分 配 20 下柱上柱左梁右梁下柱右梁上柱 2) 活载作用下的弯矩分配: 图4-4活载作用下的弯矩分配 21 3)恒载作用下的弯矩图: 图4-5恒载作用下的弯矩图 22 4)活载作用下的弯矩图: 图4-6活载作用下的弯矩图 23 5)恒载作用下的弯距: 表 4-4 恒载作用下的弯距 楼 层 cd 跨 de 跨 左端 中间 右端 -左端=右端 中间 m m m m m 5 -57.37 35.53 58.46 4 -1.81 4 -83.15 42.54 83.34 2.79 -0.6 3 -82.55 43.08 82.85 2.84 -0.65 2 -82.69 42.95 82.98 2.81 -0.62 1 -79.91 45.58 80.49 3.56 -1.37 6)活载作用下的弯距:注:弯矩符号逆时针为正 表 4-5 活载作用下的弯距 楼 层 ab 跨 bc 跨 左端 中间 右端 -左端=右端 中间 m m m m m 5 -5.26 2.19 5.19 0.07 0 4 -19.2 10.49 19.23 0.41 0 3 -19.51 10.18 19.53 0.33 0 2 -19.53 10.16 19.56 0.32 0 1 -18.88 10.77 18.98 0.5 0 4.1.8 梁端剪力梁端剪力 均布荷载下: l mqls -= 2 v左 4-3 l mql v s += 2 右 4-4 v=vqb/2 4-5 1) 恒载作用下梁端剪力: 24 表 4-6 恒载作用下梁端剪力 cd 跨 梁 端 剪 力 层 q kn/m l m ql/2 (kn) l m (kn) 左 v (kn) 右 v (kn) 左 v (kn) 右 v (kn) 5 17.16 6.6 56.63 0.17 56.46 56.8 51.31 51.65 4 23.1 6.6 76.23 0.03 76.2 76.26 69.27 69.33 3 23.1 6.6 76.23 0.05 76.18 76.28 69.25 69.35 2 23.1 6.6 76.23 0.04 76.19 76.27 69.26 69.34 1 23.1 6.6 76.23 0.09 76.14 76.41 69.21 69.48 de 跨 梁 端 剪 力 层 qkn/m l ql/2 (kn) l m (kn) 左 v (kn) 右 v (kn) 左 v (kn) 右 v (kn) 5 1.95 3.0 2.93 0 2.93 2.93 2.35 2.35 4 1.95 3.0 2.93 0 2.93 2.93 2.35 2.35 3 1.95 3.0 2.93 0 2.93 2.93 2.35 2.35 2 1.95 3.0 2.93 0 2.93 2.93 2.35 2.35 1 1.95 3.0 2.93 0 2.93 2.93 2.35 2.35 2) 活载作用下梁端剪力: 表 4-7 活载作用下梁端剪力 cd 跨 梁 端 剪 力 层 q kn/m l m ql/2 (kn) l m (kn) 左 v (kn) 右 v (kn) 左 v (kn) 右 v (kn) 5 1.36 6.6 4.49 0.01 4.48 4.5 4.07 4.09 4 5.454 6.6 18 0.005 17.995 18.005 16.36 16.37 3 5.454 6.6 18 0.003 17.997 18.003 16.36 16.37 2 5.454 6.6 18 0.005 17.995 18.005 16.36 16.37 1 5.454 6.6 18 0.02 17.98 18.02 16.34 16.38 de 跨 梁 端 剪 力 层 q kn/m l m ql/2 (kn) l m (kn) 左 v (kn) 右 v (kn) 左 v (kn) 右 v (kn) 5 0 3.0 0 0 0 0 0 00 4 0 3.0 0 0 0 0 0 0 3 0 3.0 0 0 0 0 0 0 2 0 3.0 0 0 0 0 0 0 1 0 3.0 0 0 0 0 0 0 4.1.9 柱轴柱轴力和力和剪剪力力 1)恒载作用下的柱轴力剪力: 25 表 4-8.1 恒载作用下的柱轴力剪力 层 截面 横梁剪力 (kn) 纵向荷载 (kn) 柱重 (kn) nd (kn) 边柱轴力 (kn) 边柱剪力 (kn) 5 11 56.46 304.88 40.82 361.34 361.34 24.06 22 402.16 402.16 4 33 76.2 309.21 37.91 385.41 787.57 20.79 44 423.32 825.48 3 55 76.18 297.42 37.91 373.6 1199.08 20.87 66 411.51 1236.99 2 77 76.19 297.42 37.91 373.61 1610.6 24.35 88 411.52 1648.51 1 99 76.14 297.42 47.63 373.56 2022.07 8.33 1010 421.19 2069.7 说明:(1)假定外纵墙受力荷载完全由纵梁承受 (2) nd为本层荷载产生的轴力 (3)柱重:首层:270.60.6=47.63kn 其他层:270.60.63.9=37.91kn 顶层:270.60.64.2=40.82kn (4)f5=5.10.6251.54.52+260.70.34.52+0.10.9269+26 0.40.26.62+5.10.8476.66=304.88kn f4=3.50.6251.54.52+260.70.39+(4.2-0.7)4.366 9-3.9662.11.83+260.40.26.62+3.50.8476.6 6=309.21kn f3=3.50.6251.54.52+260.70.39+(3.9-0.7)4.366 9-3.9662.11.83+260.40.26.62+3.50.8476.6 6=297.42kn f1=f2=f3=297.42kn 表 4-8.2 恒载作用下的柱轴力剪力 26 层 截面 横 梁剪 力 左 b kn 横 梁 剪 力 右 b (kn) 纵 向 荷 载 (kn) 柱 重 (kn) nd kn 中 柱 轴 力 (kn) 中 柱 剪 力 (kn) 5 11 56.8 2.93 362.97 40.82 422.7 422.7 22.94 22 463.52 463.52 4 33 76.26 2.93 369.71 37.91 448.9 912.42 20.24 44 486.83 950.33 3 55 76.28 2.93 361.52 37.91 440.73 1391.06 20.24 66 478.64 1428.97 2 77 76.27 2.93 361.52 37.91 440.72 1869.69 23.5 88 478.63 1907.6 1 99 76.41 2.93 361.52 47.63 440.86 2348.46 8.03 1010 488.49 2396.09 纵向荷载: f5=5.11.50.6259+260.70.39+5.11.59+20.59+171.06=362.97kn f4=3.50.6251.59+260.70.39+3.51.59+3.032(4.2-0.7) 9+20.59+117.39=369.71kn f3=3.50.6251.59+260.70.39+3.51.59+3.032(3.9-0.7) 9+20.59+117.39=361.52kn f1=f2=f3=361.52kn 2)活载作用下的柱轴力: 表 4-9 活载作用下的柱轴力剪力 层 截面 vc (kn) 纵向荷 载(kn) c 柱 轴力 (kn) c 柱 剪力 (kn) 左d v (kn) 右d vkn 纵向 荷载 (kn) d 柱轴 力(kn) d 柱 剪力 (kn) 5 11 22 4.48 4.22 8.7 3.19 4.5 0 10.97 15.47 3.11 4 33 44 17.995 16.88 34.88 5.36 18.005 0 50.63 68.64 5.26 表 4-9(续) 27 3 55 66 17.997 16.88 34.88 4.93 18.003 0 50.63 68.63 4.86 2 77 88 17.995 16.88 34.88 5.75 18.005 0 50.63 68.64 5.64 1 99 1010 17.98 16.88 34.86 2.09 18.02 0 50.63 68.65 2.04 说明:纵向荷载 f5=0.51.50.6259=4.22kn f1- 4=2.01.50.6259=16.88kn f5=0.51.50.6259+0.51.59=10.97kn f1- 4=2.01.50.6259+2.51.59=50.63 28 第五章第五章 水平荷载作用下的框架内力分析水平荷载作用下的框架内力分析 5.1 梁线梁线刚度刚度 在计算梁线刚度时,考虑楼板对梁刚度的有利影响,即板作为翼缘工作。在工 程上,为简化计算,通常梁均先按矩形截面计算某惯性矩 i0,然后乘以增大系数。 中框架梁 i=2.0i0 边框架梁 i=1.5i0 梁采用 c25 混凝土,ec=2.810 4n/mm2 横向框架:中框架: 中跨: kb=2ei/l 5-1 = 3 3 . 0*25 . 0 * 12 1 *10*28*2 36 =1.0510 4 knm 边跨: kb=2ei/l= 6 . 6 5 . 0*25 . 0 * 12 1 *10*28*2 36 =2.2110 4 knm 边框架: 中跨:kb=1.5ei/l 5-2 = 3 3 . 0*25 . 0 * 12 1 *10*28*5 . 1 36 =0.7910 4knm 边跨:kb=1.5ei/l= 6 . 6 5 . 0*25 . 0 * 12 1 *10*28*5 . 1 36 =1.6610 4knm 5.2 柱柱线线刚度刚度 柱采用 c30 混凝土 ec=310 4n/2 mm ,首层高度 4.9m,2-4 层 3.9m,5 层 4.2m。 柱截面: 600 mm600mm kc1 首 首= h ei 5-3 = 9 . 4 600 . 0 * 12 1 *10*3 47 =6.61210 4 knm 29 kc(2-4 层)= h ei = 9 . 3 6 . 0* 12 1 *10*3 47 =8.30710 4 knm kc5 层= h ei = 2 . 4 6 . 0* 12 1 *10*3 47 =7.71410 4 knm 5.3 柱柱的的侧移刚度侧移刚度 d 一般层: k = c b k k 2 s 5-4 k k + = 2 a 5-5 d= 2 12 h kca 5-6 首层: k = c b k ks 5-7 k k + + = 2 5 . 0 a 5-8 d= 2 12 h kca 表 5-1 柱的侧移刚度 l b k (104knm) c k (104knm) k a d(104) d (104)(m) 5 层 中框架 中柱(8 根) 3.4 6.52 7.714 0.4230.1750.918 17.544 边柱(8 根) 3.4 4.42 7.714 0.2870.1260.661 边框架 中柱(4 根) 3.4 4.9 7.714 0.3180.1370.719 边柱(4 根) 3.4 3.32 7.714 0.2150.0970.509 24 层 中框架 中柱(8 根) 3.4 6.52 8.307 0.3920.1641.075 20.5 边柱(8 根) 3.4 4.42 8.307 0.2660.117 0.767 边框架 中柱(8 根) 3.4 4.9 8.307 0.2950.1290.845 边柱(8 根) 3.4 3.32 8.307 0.2 0.0910.596 底 层 中框架中柱(12 根)3.4 3.26 6.612 0.4930.3981.315 17.86 边柱(12 根)3.4 2.21 6.612 0.3340.1430.473 边框架 中柱(8 根) 3.4 2.45 6.612 0.3710.1530.519 边柱(8 根) 3.4 1.66 6.612 0.2510.112 0.37 30 d首/d2 =17.86/20.5=0.87120.7 满足要求 5.4 水平地震作用分析水平地震作用分析 (1)框架水平地震作用及水平地震剪力计算: 表 5-2 框架水平地震作用 层 gi gi di10 4 i d=gi/di ut=i d 5 8069.991 8069.991 17.544 0.046 0.7178 4 9891.04 17961.031 20.5 0.0876 3 9737.3 27698.331 20.5 0.1351 2 9737.3 37435.631 20.5 0.1826 1 10162.356 47597.987 17.86 0.2665 结构顶点侧移 ut =0.7178 tt uty7 . 1 1 = 5-9 =1.70.67178 . 0 =0.864 s 场地类,tg=0.35s, 08 . 0 max =a, t11.4 tg =0.49s 查表 tg0.35s 1 t 1.4 tg 07 . 0 08 . 0 1+ =tnd=0.080.864+0.07=0.14 tg = n ij j gl 5-14 表 5-3 水平地震剪力 质 点 i h(m) i g (kn) ek f (kn) n d n fd (kn) i f(kn) i v (kn) = n ij j gl (kn) 5 20.8 8069.991 1436.27 0.14 201.08 350.704 551.784 129.12 4 16.6 9891.04 343.047 894.831 287.38 3 12.7 9737.3 258.373 1153.204 443.17 2 8.8 9737.3 179.03 1332.234 598.97 1 4.9 10162.356 104.039 1436.273 761.57 (2) 水平地震作用下的层间位移和顶点位移计算: 表 5-4 水平地震作用下的层间位移 层 vi(kn) hi(m) di(kn/m) *104 uei=vi/di(m)*10- 3 e q hi*10- 3 5 551.784 3.4 17.544 3.145 7.636 4 894.831 3.4 20.5 4.365 7.091 3 1153.204 3.4 20.5 5.625 7.091 2 1332.234 3.4 20.5 6.499 7.091 1 1436.273 3.4 17.86 8.042 8.909 i ei h ud 550 1 =qe 所以满足规范规定的弹性位移要求。 32 f5 f4 f2 f3 f1 fn v3 v2 v1 v4 v5 5 5 1 . 7 8 4 8 9 4 . 8 3 1 1 1 5 3 . 2 0 4 1 3 3 2 . 2 3 4 1 4 3 6 . 2 7 3 图 5 - 1 水 平 地 震 作 用 (3)水平地震作用下框架柱剪力和柱弯矩(d 值法) yhhyyyyy=+=)( 3210 y 反弯点到柱下端结点的距离,即反弯点高度。 0 y 标准反弯点高度比。 1 y 上下横粱线刚度比对标准反弯点高度比 0 y 的修正系数。 2 y 上层层高变化修正值。 3 y 下层层高变化修正值。 0 y 根据框架总层数,该柱所在层数和梁柱线刚度比k 查表得。 边柱(c 轴) 表 5-5.1 反弯点高度 层 h(m) k y0 y1 y2 y3 y 5 3.4 0.287 0.187 0.000 0.00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