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矿工程毕业设计(论文)-晓明4矿1.2Mta新井设计(全套图纸) .pdf_第1页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论文)-晓明4矿1.2Mta新井设计(全套图纸) .pdf_第2页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论文)-晓明4矿1.2Mta新井设计(全套图纸) .pdf_第3页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论文)-晓明4矿1.2Mta新井设计(全套图纸) .pdf_第4页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论文)-晓明4矿1.2Mta新井设计(全套图纸) .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1 前言前言 煤炭是工业的粮食,我国一次能量消费中,煤炭占 75%以上。煤炭不仅是我国的基本 燃料,而且是重要的工业原料,从煤中可以提取二百多种产品,这些产品都是我国社会主 义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所必须的。煤炭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我国人均资源仅为世界人 均资源的一半,所以合理、科学的开采煤炭资源尤为重要。 全套图纸,加全套图纸,加 153893706 通过此次毕业设计大致掌握矿井初步设计的方法、步骤和内容。学习贯彻党和国家的 有关方针、政策、学习国家有关的煤矿方面法律法规;将所学的理论知识掌握,并能系统 的综合的应用和巩固所学理论;培养实事求是、吃苦耐劳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为将来 的工作打下基础,提高编写技术文件和运算的能力,提高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能力,运 用并巩固采矿 cad 等软件的运用全面发展多方面能力;提高采矿英语的运用能力,为参 考外文文献打下基础。 本次设计是晓明 4 矿新井设计,地质资料都是在实习矿上搜集的,在指导教师的指导 下,并合理运用平时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查找有关资料和文献,力求设计出一个方案合 理、技术决策正确,能够体现出高产、高效、安全特点的现代化矿井。 本设计说明书从矿井的开拓、开采、运输、通风、提升及工作面的采煤工艺等各个环 节进行了详细的叙述,设计严格遵守设计规范和煤矿安全规程 ,毕业设计要求的 全部内容。对每个方案都做出合理性的论述,有的部分进行了技术和经济比较,基本完成 了毕业设计要求的内容。但由于时间和个人能力有限,书中会有不妥之处,请老师批评指 正。 于立东:晓明 4 矿 1.20mt/a 新矿井设计 2 1 矿区概况及井田地质特征 1.1 矿区概况 1.1.1 矿区地理位置 铁法煤田位于辽宁省调兵山市境内,晓明井田位于铁法煤田的中西部。井田位于东经 1233414.71233819.6北纬 422643.5 422933。井田北部与大 明矿相邻; 东部与小青矿井田相邻;南部及西南部与大隆井田相邻;西部以煤层可采边界线 为界。 1.1.2 矿区地形、地貌及交通运输 晓明 4 矿属于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地表标高+100m 左右,表土层较厚,平均 100m 左右。井田内无河流和大的沟谷,在井田的南部、西南部、东部有断层,井田内部也有一 条断层, 但是对采区无影响。 该矿区走向长约 3.1- 4km, 倾向长约 2.9- 3.9km。 面积 14.96km2。 从晓明井田工业广场往西南有沥青路 2.5km 和铁岭法库康平公路相通, 交通非常便利。 1.1.3 气候条件及地震情况 晓明 4 矿位于松辽平原东侧,属大陆性气候,多风少雨。春、冬两季多西北风,夏、 秋两季多西南风,风大时达 78 级。降雨一般集中在 7、8、9 月份,年降雨量最大达 1009.1mm。年平均气温 7c 左右,最高达 33.3c,最低温度为零下 32.1c;本区结冻 期 56 个月即 11 月至次年 4 月,冻土层深度 1.5m。 本区地震烈度,根据辽震烈字(83)4 号文,定为六度。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3 1.1.4 电源、水源来源 晓明矿高压变电所引自隆明、隆明双回路供电;由本矿北部五眼水源井,通过 2 趟218mm 管路至本矿 400m3水仓,供井下施工和地面生活用水。 1.2 井田及其附近的地质特征 1.2.1 井田地层 晓明井田位于铁法煤田的中西部,煤系地层基底为前震旦系花岗片麻岩、片岩,其上 沉积有晚侏罗系、白垩系、第四系地层。现由老至新分述如下: (一)前震旦系 出露于井田西部边缘的调兵山、太平山一带,由花岗片麻岩和片岩类组成,花岗片麻 岩为肉红色,具片麻构造,黑云母片麻岩主要成分为石英、长石、黑云母、石英多呈粗粒 状出现,并多为眼球状构造。片岩主要为灰绿色,淡黄褐色,由黑云母、绢云母、绿泥石、 石英等矿物组成。该变质岩系片理和“x”型节理极为发育,沿节理有火成岩侵入。 (二)晚侏罗系 前震旦系地层形成之后,本区长期处于剥蚀状态,使整个古生界和部分中生界地层缺 失,直到燕山运动中期,即晚侏罗系之前,地壳活动频繁,新华夏系切割纬向构造体系, 形成断陷沉积盆地,并伴有岩浆活动,使本区下降接受晚侏罗系后期煤系地层沉积。 (三)白垩系 白垩系在本井田较为发育,井田西部沉积较薄,向东变厚。该系按颜色可分两段: (四)、第四系 本井田第四系以洪积层为主,其次为冲积层,厚度 422m,平均 14m。洪积层在井 田南部以砂质粘土为主,北部以砂质粘土、砂土、砂及粗砂砾为主。冲积层以粘土、砂质 粘土、砂土及砂为主。 1.2.2 井田水文地质特征 水文地质条件良好,无水灾隐患。 于立东:晓明 4 矿 1.20mt/a 新矿井设计 4 1.3 煤层质量及煤层特征 1.3.1 煤质及物理性质 本井田煤层以低变质弱粘结的长焰煤为主,气煤次之。各煤层以区域变质因素为主, 随煤层赋存深度增加变质程度相对增高。 煤的物理性质:深黑色、沥青光泽、平坦及贝壳状断口,内生节理发育。一般挥发份 3545,平均 40。灰分一般 17.9535.01,平均 24.33。粘结性一般在 23 之间, 属弱粘结或不粘结煤。 灰熔点1300c1500c, 属高灰熔点煤。 含硫量0.420.61 之间,平均 0.43,含磷量一般在 0.01以下,属低硫磷煤。 1.3.2 井田内煤层及埋藏条件 煤层整体为四边形,倾角在 1217之间,平均为 15左右,可采煤层间距见表 1- 1。 表 1- 1 煤层间距见表 table 1- 1 seam pitch table 煤层 厚度(m) 煤层间距(m) 发育情况 3 煤层 3.2 20 全区发育 4- 1 煤层 4.0 全区发育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5 1.3.3 煤层综合柱状图 煤岩名称 柱状图厚度(m) 页岩 页岩 砂岩 油页岩 页岩 砂岩 50 20 20 3.2 4.0 3煤 4-1煤 图 2- 1 综合柱状图 fig.2- 1 synthesis histogram 1.3.4 顶底板岩性 煤层顶底板比较稳定,多为页岩、砂岩和油页岩。 1.3.5 瓦斯赋存状况及煤的自燃性 本矿井瓦斯相对涌出量平均为 14.72m3/t,绝对涌出量为 43.28m3/min,属高瓦斯矿井。 瓦斯以游离和吸附形态存在于煤层及围岩的孔隙中。 本矿井对 4- 1 煤层取样,经化验鉴定,煤层的火焰长度为 400mm,煤层煤尘爆炸性指 数为 42.89,具爆炸危险性。煤的自然发火期为 36 个月,最短 43 天。 1.3.6 地质勘探程度 在勘探初期针对该区特点,首先,原则上对全井田采用先线后面,全面控制,点线配 合,重点解剖,然后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勘探程度,储量级别等,通过四次勘探,补充并 借鉴邻区地质资料,比拟本井田上述地质因素特征,视其地质构造复杂程度为中等,煤层 较稳定且偏简单,勘探类型属于二类二型偏简单。 于立东:晓明 4 矿 1.20mt/a 新矿井设计 6 2 井田境界及储量 2.1 井田境界 2.1.1 井田的边界 本井田境界浅部以0 煤层底板等高线为界,深部以- 900 煤层底板等高线为界,东部以 断层为界与小青矿井田相邻,西部以煤层可采边界线为界。其走向长 3.1- 4km,倾斜长 2.9- 3.9km,面积 14.96km2。 2.1.2 边界煤柱的留设 按煤矿安全规程规定,边界矿柱的留法及尺寸: 1) 井田边界煤柱留 30m; 2) 阶段煤柱斜长 60m,若在两阶段留设,则上下阶段各留 30m;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7 3) 断层煤柱每侧各为 30m; 4) 采区边界煤柱留 20m。 根据参考矿井设计规范1和矿井安全规程2的相关数据要求和规定,本井田 所留的各种保护煤柱均合理,符合规定。 在井田范围内,储量、煤层赋存及开采条件均与矿井生产能力相适应。井田内有足够 的储量和合理的服务年限。井田走向长度大于倾斜长度,有二层煤,可保证矿井各个开采 水平有足够的服务年限。阶段高度及阶段斜长适当,矿井通风、井下运输较容易。 2.2 井田的储量 2.2.1 井田储量的计算原则 1) 按照地下实际埋藏的煤炭储量计算,不考虑开采、选矿及加工时的损失; 2) 储量计算的最大垂深与勘探深度一致。对于大、中型矿井,一般不超过 1000m; 3) 精查阶段的煤炭储量计算范围,应与所划定的井田边界范围相一致; 4) 凡是分水平开采的井田,在计算储量时,也应该分水平计算储量; 5) 由于某种技术条件的限制不能采出的煤炭,如在铁路、大河流、重要建筑物等两侧 的保安煤柱,要分别计算储量; 6) 煤层倾角不大于 15 度时,可用煤层的伪厚度和水平投影面积计算储量; 7) 煤层中所夹的大于 0.05m 厚的高灰煤(夹矸)不参与储量的计算; 8) 参与储量计算的各煤层原煤干燥时的灰分不大于 40%。 2.2.2 矿井工业储量 工业储量:是查明矿产资源的一部分。它能满足现行采矿和生产所需的指标要求(包 括品位、质量、厚度、开采技术条件等) ,是经详查、勘探所获控制的、探明的并通过可 行性研究、预可行性研究认为属于经济的、边际经济的部分,用未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的 数量表述。 根据储量计算公式: z=smr (2- 1) 式中:z矿井工业储量,t s井田面积,k m2 m可采煤层总厚度,m r煤的容重,1.4t/m3 所以,z=14.96(3.2+4.0)1.35=145.41 mt 于立东:晓明 4 矿 1.20mt/a 新矿井设计 8 其中:3 煤储量:14.963.21.35=6463mt 4- 1 煤储量:14.964.01.35=80.78mt 2.2.3 矿井可采储量 zs= (zp1p2)c (2- 2) 式中:z矿井工业储量 zs矿井可采储量 p1永久煤柱损失 p2临时煤柱损失 c采区平均回采率,由设计规范第 2.1.3 条,矿井采区回采率,应该符合下列 规定:厚煤层不应小于 75%;中厚煤层不应小于 80%;薄煤层不应小于 85%。全矿采区回 采率按照下式计算: k= 21 2211 mm kmkm + + (2- 3) 本井田 2 层煤,其中 3 煤为中厚煤层,回采率为 0.8;4- 1 煤为厚煤层,回采率为 0.75。 井田永久煤柱损失 p1包括井田境界煤柱、断层防护煤柱等。 p1=15406307.21.35+3033307.21.35=4.49mt+0.80mt=5.29mt 临时煤柱损失 p2主要包括工业广场压煤、 阶段间煤柱等。 p2=5501563.21.35+5741444.01.35+(4195+3700)607.21.35=10.08mt zs=(zp1p2)c=108.64mt 即该井田的可采储量为 108.64mt 2.2.4 工业广场面积的确定 由 设计规范 规定: 工业场地占地面积: 45- 90 万吨/年, 1.21.3 公顷/10 万吨; 120- 180 万吨/年,0.91.0 公顷/10 万吨;240- 300 万吨/年,0.70.8 公顷/10 万吨,400- 600 万吨/ 年,0.45- 0.6 公顷/10 万吨。本矿井设计年产 120 万吨,所以工业广场面积为 s=1.012=12 公顷,选择边长为 400m300m 的长方形。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9 3 矿井的年产量、服务年限及一般工作制度 3.1 矿井的年产量及服务年限 3.1.1 矿井的年产量合理性 矿井年产量是煤矿生产建设的重要指标,在一定程度上综合反映了矿井生产技术面 貌,是矿井开拓的一个主要参数,也是选择井田开拓方式的重要依据之一。 矿井的年产量确定的合理与否, 对保证矿井能否迅速投产、 达产和产生效益至关重要。 而矿井生产能力与井田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煤炭储量及质量、煤层赋存条件、建井 条件、采掘机械化装备水平及市场销售量等许多因素有关。经分析比较,设计认为矿井的 生产能力确定为 1.2mt/a 是非常合理和可行的,理由如下: 1) 储量丰富 煤炭储量是决定矿井生产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本井田内可采的煤层为 2 层,保有可 采储量为 108.64 mt,按照 1.2mt/a 的生产能力,能够满足矿井服务年限的要求,而且投入 少、效率高、成本低、效益好。 2) 开采技术条件好 于立东:晓明 4 矿 1.20mt/a 新矿井设计 10 本井田煤层赋存较稳定,煤层埋藏较浅,倾角变化不大,由于井田面积大,水文地质 条件及地质构造简单,煤层结构单一,适宜综合机械化开采,可采煤层其中一层为中厚煤 层,另一层为厚煤层,适合高产高效工作面开采。 3) 建井及外运条件 本井田内有良好的煤层赋存条件,为提高建井速度、缩短建井工期提供了良好的地质 条件。本井田西南有沥青路 2.5km 和铁岭法库康平公路相通,交通非常便利。 4) 具有先进的开采经验 近年来,“高产高效”工艺在煤矿成产中有了很大发展,而且该工艺投入少、效率高、 成本低、效益好、生产集中简单、开采技术基本趋于成熟。 综上所述, 由于矿井优越的条件及外部运输条件, 有利于把本矿井建设成为一个高产、 高效矿井。矿井的生产能力为 1.2mt/a 是可行的、合理的。 3.1.2 矿井的服务年限 矿井服务年限应与矿井的生产能力相适应,它两个之间的关系实质上就是矿井生产能 力和矿井储量的关系。在圈定的井田范围内,矿井储量一定,井型越大,服务年限越短, 井型越小,服务年限越长。当矿井生产能力和服务年限为某数值时,可使吨煤的总费用最 低,相近于这个数值范围,则是合理的矿井的生产能力和服务年限11。 根据矿井设计规范的规定,在计算矿井服务年限时,储量备用系数宜采用 1.3 1.5,本矿井取用 1.3。 由矿井的服务年限计算公式: p=zak (3- 1) 式中:z矿井的设计可采储量; a矿井的年产量; k矿井储量备用系数,一般取 1.3 p=z(ak) =108.64/(1.21.3)=69.6 年 由设计规范第 2.2.5 条知,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为 120240 万吨/年的大型矿井,设 计服务年限不应低于 50 年。本矿井的服务年限为 70 年,符合设计规范规定。 3.2 矿井的一般工作制度 本矿井的年工作日按每年 330 天计算,每昼夜矿井提升时间为 18 小时。根据有关规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11 定,结合本矿区煤层条件、储量状况及完成产量的需要,同时考虑法定假日,设备检修和 涌水等的影响,做出相应的工作制度,即矿井的井下采煤等工作为昼夜分为三班,二班出 煤,一班检修,每班工作 8 小时,即“三八制”工作制14。 4 井田开拓 在一定的井田地质、开采技术条件下,矿井开拓巷道可有多种布置方式,开拓巷道的 布置方式称为开拓方式。合理的开拓方式应根据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地形地貌特征,地质 条件,煤层赋存条件,开采技术条件,装备条件,地面外部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4。 4.1 井筒形式的确定 矿井开拓,就其井筒形式来说,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平硐、斜井、竖井和混合式。 下面就几种形式进行技术分析,然后进行确定采用哪种开拓方式。 平硐:一般就是适合于煤层埋藏较浅,而且要有适合于开掘平硐的高地势,可就是这 一点,本井田不能满足要求,本井田地势比较平缓,高低地的最大高差也不过十几米,很 显然,利用平硐开拓对于本井田来说是没有可行性的。 斜井:利用斜井开拓要求煤层埋藏较浅、倾角较大的,地质条件简单,表土层不厚的 井田。斜井开拓的优点为井筒施工简单,掘进速度快,费用低;斜井用胶带输送机提升煤 炭时,提升能力大,有利于矿井延伸施工和新旧水平的接替等。但本井田表土层特别厚, 斜井施工比较困难,煤层倾角不大,如果用斜井开拓工程量大,维护和运输等费用也会大 幅度的增加,以上因素决定了本井田使用斜井开拓也是不可行的。 本井田的煤层赋存深度0 到- 900m,表土层较厚,井筒需用特殊方法施工。根据设 于立东:晓明 4 矿 1.20mt/a 新矿井设计 12 计规范第 3.1.4 条,表土层较厚,井筒需要特殊施工,宜采用立井开拓方式。 依上,本设计采用立井开拓方式。 混合式:对于本矿井来说。由于平硐和斜井都是不可行的,所以混合式也就不予考虑。 4.2 确定井筒的位置及数目 4.2.1 井筒数目 本矿年产量 1.2mt,属大型矿井,在开拓时,决定采用三个井井筒:主井、副井和风 井,形成中央边界式通风。主井采用箕斗提升,副井采用罐笼伸降人员、提矸、运料、入 风。这样确定的井筒数目可以满足矿井提煤、运料、通风的要求,保证矿井生产高产、高 效、安全,有助于本矿的正常有序发展。 4.2.2 井筒位置 地面在选择井筒位置时,应贯彻农业为基础的方针,充分利用荒山、坡地、劣地,尽 可能不占良田,不妨碍农田水利建设,避免拆迁村庄及河流改造。主要是根据以下一些原 则: 1) 在煤层走向方向尽量位于井田的中央,即要求其两翼的长度和储量大致相等。这主 要是考虑到矿井的煤炭运输问题。当井筒位于井田内的煤炭储量中心时,全矿的运输费用 达到最低。 2) 在倾斜方向上也要尽量位于中心,同时兼顾各水平井底车场的布置形式及位置。 3) 井筒位置的确定, 要顾及井口标高及地面工业广场的布置, 由于考虑到最高洪水位, 所以要求井筒的位置确定的井口标高在+20m 以上。另外,地面工业场地的布置也基本上 决定井筒的位置,一般要求工业广场尽量布置集中,达到不占良田、少占农田的原则,还 要求整个工业场地要布置在地势比较平缓的地带,使得场地内的建筑不受大的影响。 4) 井筒尽量不穿断层、破碎带,井底车场围岩较好,要有较好的工程地质条件和水文 地质条件。 5) 要便于矿井供电、给水和运输,并使附近有便于建设居住区、排矸设施的地点。 6) 尽量使工程量少、投资小,便于井下采区划分,同时有利于通风、行人安全。 7) 选择井筒位置应该力求减少石门长度,井筒尽可能靠近运输大巷,使运输功最小。 井筒沿井田走向有利的位置应在井田的中央,当井田储量呈不均匀分布时,应在储量 分布的中央,以此形成两翼储量比较均衡的双翼井田,两翼产量分配、风量分配比较均衡, 各水平两翼开采结束的时间比较接近。应尽量避免井筒偏于一侧,一翼过早采完,然后产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13 量集中于另一翼,将使运输、通风过分集中,采煤掘进互相干扰,甚至影响全矿生产,造 成单翼开采的不利局面。 倾向方向井筒布置方案分析(图 4- 1): cba 1 2 1 2 2 1 1井筒2工业广场 333 3石门 4 4煤层 图 4- 1 井筒位置 fig4- 1 shaft location 表 4- 1 方案对比表 fig4- 1 program comparison table 方案 对比 方案 a 方案 b 方案 c 优点 初期(第一水平)工程量 及建井工期最短。 工业广场压煤最少 石门长度较短,沿石门工 程量最少煤层斜长适中, 有利采区布置 煤系基底有含水特大的岩 层不允许井筒穿过时,可用 有利于深部及向下扩展 缺点 总石门工程量较大 布置下水平巷道石门很长 而增大了运输量.工程量 布置下水平巷道石门有部 分工程量 工业广场压煤增大 初期工程量较大 工业广场压煤最大 石门长度及沿石门运输长 度较大 于立东:晓明 4 矿 1.20mt/a 新矿井设计 14 方案比较:煤层的厚度大,为减少工业场地煤柱损失及适当减少工程量,可考虑 使井筒设在倾斜中部靠上的适当位置并应使保护煤柱不占初期投产部分。对开采厚煤层时 损失是严重问题,井筒应靠近煤层浅部。本矿井属于大型矿井的开采范围较大,服务年限 长,a 方案工业广场压煤最少,初期投产快,但总石门长度大,增加了工程量和运输距离。 c 方案压煤最大,初期工程量也大对新建矿井不太合理。b 方案兼顾第二水平的开采,减 少石门总工程量,减少煤柱损失, 以上因素综合考虑,认为方案 b 比较合理。 4.3 井筒参数及断面图 表 4- 2 井筒特征表 fig4- 2 shaft features table 井筒名 称 井筒用 途 断面尺 寸() 长度 (m) 直径 (m) 提升容器 主井 运煤 26.8 500 6.0 两套 16 吨箕斗 副井 进风、 行 人、 运料 30.2 430 7.2 一对 3t 矿车双层罐笼 风井 回风、 兼 做安全 出口 26.8 100 6.0 各井筒断面见图 4- 2;4- 3;4- 4: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15 图 4- 2 主井断面 fig 4- 1 main shaft sections 于立东:晓明 4 矿 1.20mt/a 新矿井设计 16 洒水管 压风管 信号通讯电缆 排水管 动力电 缆 图 4- 3 副井断面图10 fig.4- 3 auxiliary shaft crosssection fig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17 图 4- 4 风井断面图 fig.4- 4 air shaft crosssection fig 4.4 开采水平的设计 4.4.1 水平高度的确定 通常将设有井底车场、阶段运输大巷并且担负全阶段运输任务的水平,称“开采水平”, 简称水平。根据煤层赋存条件,一个井田可以用一个水平开采,或者用几个水平开采3。 开采水平的划分是与井田内阶段的划分密切联系的,而井田内划分阶段的多少主要取 决于井田的斜长和阶段尺寸的大小。阶段尺寸大小以阶段垂高或斜长表示。阶段是按标高 划分的,阶段上下边界的标高确定后,阶段垂高,即其上下边界的标高差就可得出。阶段 斜长则因煤层倾角的大小不同而变化。 本井田煤层底板标高在0- 900m,垂高为900m,倾角平均为15,斜长为3440m,依 设计规范阶段斜长一般为10001500m,缓倾斜煤层阶段垂高位200350m,可将井田划分 为三个阶段二个开采水平,- 300水平和- 600水平,第一水平为上山开采,第二水平为上下 山开采,阶段垂高均为300m,这样均符合设计规范要求。 于立东:晓明 4 矿 1.20mt/a 新矿井设计 18 第一阶段斜长为1300m, 依设计规范综采工作面长度不小于150m, 则划分区段数为3 5个,符合规范要求,本设计采用三个阶段二个开采水平的依据是:水平服务年限满足规 范要求,120万吨/年,倾角小于25度矿井一水平服务年限不小于25年。由于本井田煤层属 缓倾斜煤层,故采用采区式划分阶段。 4.4.2 第一水平储量及水平服务年限 tk z t = (4- 1) 其中:t 矿井服务年限,年 z 井田设计可采储量,mt a 矿井设计年产量,mt k - 储量备用系数 k=1.3 t =51.4/(1.21.3)=33 年25 年,满足设计规范要求,故水平划分是合理的。 4.4.3 设计水平大巷布置 运输大巷的布置方式有三种:运输大巷可以单煤层布置(又称分煤层运输大巷) ;分 煤组布置(又称分组集中大巷) ;全煤组集合布置(称集中运输大巷) 。 方案一:分煤层大巷布置 优点:若采用分煤层大巷布置,开设一组主要石门,各煤层中都布置大巷,各煤层单 独布置采区,均为煤层巷道,有利于掘进,矿井达产快,符合不出矸石或少出矸石的煤炭 工业发展趋势,环保效益好,开采巷道相对简单。 缺点:每层煤都开掘大巷,开拓工程量大,巷道的维护费用较高,不利于矿井的安全, 运输通风系统复杂。轨道、管线、设备多,辅助人员多,巷道维护工程量大,维护困难, 采区接替频繁,对正常生产有一定影响;每层煤都需要留保护煤柱,煤炭损失量大;在有 自然发火危险的煤层中,护巷煤柱压裂透风,容易引起自然发火。 方案二:集中大巷布置 在煤层群最下部的底板岩石中,开掘阶段集中运输大巷为所有采区服务。在集中运输 大巷内,每隔一定距离开掘采区石门,将各个煤层联系起来。 这种布置方式的优点是:大巷布置在底板岩石中可以免去支撑压力对大巷的影响,大 大改善了巷道的维护条件;集中开拓各个煤层,采区生产能力大;大巷布置在岩层中,可 按开采技术要求直线掘进,便于采用大型运输设备;运输大巷工程量少、占用轨道、管线 少,各个煤层可以同时进行回采准备,开采强度大;煤层内可以不留设煤柱,煤炭损失少;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19 其缺点是:初期工程量大,建井工期长,采区石门多,总的石门长度大,岩石工程量 大。这种布置方式一般适用于井田范围大、煤层层数多、煤层间距不大的矿井中。建井施 工速度慢,投产慢,达产时间长,开拓费用高。 方案三:分组运输大巷布置 由于各煤层间距相差不多,而距离较远,分组布置远不如集中布置在技术和经济上可 行,所以不考虑用分组布置。 方案一和方案二技术上均可行,现对方案一和方案二进行详细的经济比较,确定其优 劣。 现将二种大巷布置方式的示意图,分列如下: 图 4- 5 分煤层大巷布置方式 fig.4- 5 sub- seam roadway layout 于立东:晓明 4 矿 1.20mt/a 新矿井设计 20 图 4- 6 全煤集中大巷布置方式 fig.4- 6 coal- wide focus on roadway layout 表 4- 3 方案技术比较表 table 4- 3 technical comparison table 项目 方案分层布置 方案集中大巷 优点 各煤层中都布置大巷,各煤层单独 布置采区,煤层间只开一对主石门, 石门工程量不大,初期工程量少, 建井期短 开采水平只布置一对集中巷故总的大巷 开拓工程量小,大巷一般布置在煤组底 板岩层中容易维护,由于用采区石门贯 穿各煤层,可同时进行多个煤层的准备 和回采,开采强度大;煤层可不留煤柱 损失小 缺点 每层煤都布置大巷,总的开拓工程 量大,煤层巷道维护工作量大 费用 高,每条大巷都要留设保护煤柱, 煤炭损失量大 矿井投产前要掘进主石门、集中巷、采 区石门,然后才能进行上部煤层的准备 和回采,煤层间距大时, 初期工程量大, 建井期长 现对其进行经济比较,具体见下表:15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21 表 4- 4 建井工程量 table 4- 4 the volume of construction works well 项目(m) 方案 1 方案 2 初期 大巷 上山 石门 其他 1500 2000 600 0 1500 2000 600 0 项目 方案 1 方案 2 后期 大巷 上山 石门 其他 4500 6000 0 150 0 0 2400 0 表 4- 5 基建费用比较表 table 4- 5 early infrastructure cost comparison table 项目 方案一 方案二 工程量 (m) 单价 元/m 费用 万元 工程量 (m) 单价 元/m 费用 万元 初 期 大巷 上山 石门 其他 1500 2000 600 50 1000 1000 2000 2000 150 200 120 100 1500 2000 600 0 3000 3000 2000 0 450 600 120 0 小计 550 1070 后 期 大巷 上山 石门 其他 4500 6000 0 150 1000 1000 2000 2000 450 600 0 300 0 0 2400 0 0 0 2000 0 0 0 240 0 小计 1350 480 共计 1900 1550 于立东:晓明 4 矿 1.20mt/a 新矿井设计 22 表 4- 6 生产经营费 table 4- 6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costs 项目 方案一 方案二 工程量 (m) 单价 元/ (m*a) 费用 万元 工程量 (m) 单价 元/ (m*a) 费用 万元 服 务 40 年 大巷 上山 石门 其他 1500 2000 600 50 100 100 100 50 600 800 240 100 1500 2000 2400 0 20 20 20 0 120 160 192 0 小计 1740 664 注:由于运输费用等其他费用差别不大,故没纳入详细的经济比较中 表 4- 7 费用汇总 table 4- 7 cost summary 项目 方案一 方案二 费用(万元) 百分率% 费用(万元) 百分率% 初期建井费 550 100% 1070 194.5% 基建工程费用 1900 120% 1550 100% 生产经营费 1740 262.1% 664 100% 总费用 3640 160.4% 2214 100% 经过以上技术和经济上的比较的结果来看,这俩个方案各有优势。方案一初期投资 少,但生产经营费用高。方案二虽然初期投资大,维护费用和总费用都比方案一少的多。 因此,本设计采用方案较为合理。 本矿井可采煤层有二层,即 3;4- 1;运输大巷布置在- 300 水平上,轨道大巷也布置在 - 300 水平上,采用了机轨合一的方式。回风大巷布置在0m。 运输大巷承担运煤任务,在运输大巷内布置带式输送机;轨道大巷承担运料、通风、 行人的任务,用绞车将材料运到工作面,从而实现了从大巷到采区、工作面辅助运输的连 续性。因为大巷的服务年限都比较长,所以都采用锚喷支护。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23 图 4- 7 运输大巷断面图 figure 4- 7 transportation roadway sections 图 4- 9 回风大巷断面图 figure 4- 9 air return roadway sections 于立东:晓明 4 矿 1.20mt/a 新矿井设计 24 4.5 采区划分及开采顺序 4.5.1 采区形式及尺寸的确定 采区是在阶段内划分的一个开采区域,它是矿井生产的基本单元。采区尺寸主要受到 地质、技术、经济因素影响,我国矿井实际的采区倾斜长度多为 6001000m,双翼采区 的走向长度可达 10002000m,根据设计矿井特点:煤层赋存稳定、倾角小、充分利用大 的地质构造作为采区边界,减少煤炭损失。共划分为六个采区。详细情况见表 4- 8,井田 各采区技术特征表,以及矿井开拓平面图。 表4- 8 井田各采区技术特征表 table 4- 8 mine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ning area table 采区 走向长 度m 倾斜 长度 储量 mt 采煤方式 落煤 方式 准备方式 s1采区 2000 1340 26.2 走向长壁 综采 双翼采区 s2采区 2100 1300 27.5 走向长壁 综采 双翼采区 e1采区 2100 1070 16.3 走向长壁 综采 双翼采区 w1采区 1000 1000 10.5 走向长壁 综采 单翼采区 n1采区 2100 1080 18.4 走向长壁 综采 双翼采区 n2采区 980 1000 9.74 走向长壁 综采 单翼采区 合计 10280 6790 108.64 4.5.2 开采顺序 矿井的开采工作,应当有计划、有步骤地按一定顺序进行,以便保证安全、均衡生产, 并且有利于提高技术经济指标。 合理的开采顺序应满足以下要求: 1) 保证开采水平、采区、采煤工作面的生产正常接替,以保持矿井持续稳产、高产。 2) 符合煤炭采动影响关系,最大限度的开采出煤炭资源。 3) 合理集中生产, 充分发挥机械设备的能力, 提高矿井的劳动生产率, 简化巷道布置。 4) 尽量降低掘进率,减少井巷工程量及基建投资。 综合上述因素,将本矿的开采顺序划分如下: 整个井田的开采工作沿着倾斜方向由上向下依次进行,即阶段下行式开采。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25 区段:沿着煤层倾斜方向自上而下开采,即区段下行式; 分层:自上而下逐层开采; 工作面:回采工作面推进方向是从采区两翼向采区上山推进,即工作面后退式开采。 4.6 开采水平井底车场形式的选择 4.6.1 井底车场形式 井底车场是连接井筒和大巷或者主要石门的一组巷道及井底附近各种硐室的总称。井 底车场担负井上下煤炭、矸石、材料、人员的转运,是联结井下运输和矿井提升的枢纽, 并为矿井的通风、排水、动力供应、调度服务,对保证矿井的正常生产起着重要作用。 选择井底车场应该满足下列要求: a 调车简单,管理方便,弯道急交叉点少; b 操作安全,符合有关规定,规范要求; c 井巷工程量小,建设投资省,便于维护,生产成本低; d 施工方便,各个井筒间,井底车场巷道与主要巷道间能迅速贯通,缩短建井时间。 根据具体设计条件,本矿井选择环形式井底车场如图4- 10: 1 6 2 8 7 4 3 5 1主井 副井 主排水泵房 水仓 5 水变电所 6 卸载硐室 7 火药库 8 联系通道 图 4- 10 井底车场示意图 fig.4- 10 shaft station abridged general view crosssection distinction 于立东:晓明 4 矿 1.20mt/a 新矿井设计 26 4.6.2 车场硐室 井底车场的主要硐室为主井煤仓及装载硐室、中央变电所、中央水泵房及火药库,其 位置详见井底车场平面图。 根据设计规范规定,矿井的煤仓容量为 () mcmc aq25 . 0 15 . 0 = (4- 1) 式中: mc q 井底煤仓容量; mc a 矿井日产量 mc a 0.150.25 备用系数,大型矿井取小值 则井底煤仓容量 mc q =0.153737=561t 煤仓选择为立式煤仓,结构见图: 图 4- 11 煤仓断面图 figure 4- 11 coal bunker sections 中央变电所和中央水泵房联合布置,以便使前者向后者供电距离最短,中央变电所和 水泵房建成联合硐室,具体布置见开拓图。 根据设计规范规定,火药库距离井筒、井底车场、主要运输巷道以及影响全矿井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27 或大部分采区通风的风门的直线距离不得小于 60m,距离硐室不小于 100m,结合井底车 场的实际位置,采用容量 2400 公斤的硐室式标准火药库,火药库在工业广场打回风眼独 立通风。 4.7 开拓系统综述 4.7.1 开拓方式 本设计矿井采用“立井多水平、 集中运输大巷、走向长壁相结合”的开拓方式。采用立 井开拓,共 3 个井筒,主箕斗立井、副罐笼立井、边界风井,采用中央边界式通风方式。 矿井开采水平在- 300m 标高位置,矿井正常生产时,一个采区一个综采工作面保证年产量。 4.7.2 运输系统 运煤系统:工作面出煤区段运输平巷运输上山采区煤仓运输大巷井底煤仓 从主井提到地面; 排矸系统: 掘进巷道时所出的矸石通过轨道上山运到井底车场, 然后从副井提至地面; 运料系统:副井井底车场轨道大巷轨道上山区段回风平巷使用地点。 4.7.3 通风系统 新鲜风流副井井底车场轨道上山区段回风平巷工作面; 污风区段回风平巷采区回风石门回风大巷风井排出地面。 4.7.4 排水系统 本矿井运输大巷的坡度为 4,井下的涌水经大巷流入井底水仓,由水泵房中的水泵, 经副井的排水管路排到地面,由地面的排水沟流出井田边界外。 4.7.5 井筒生产时井巷开凿位置及工程量 在本矿井设计中,全矿的年产量由一个综采工作面保证,移交生产时,由运输大巷和 轨道大巷通过采区下部车场沿着煤层的倾斜方向向上掘两条岩石上山(运输上山和轨道上 山) 。两条上山斜长为 1250m。 初期开拓工程量: 初期移交工程量是指移交生产时掘进的各类巷道、硐室、井筒等为生产服务的设施总 的掘进体积,初期移交开拓工程量具体见下表 4- 9: 于立东:晓明 4 矿 1.20mt/a 新矿井设计 28 表 4- 9 开拓工程量 table 4- 9 opening works 名称 长度(m) 掘进断面() 掘进体积( 3 m) 主井 500 26.5 13250 副井 430 30.2 12986 井底车场 350 43.3 15155 运输大巷 1500 16.6 24900 回风大巷 1300 12.8 18200 轨道上山 1250 14.2 15424 运输上山 1250 14.2 15424 回风平巷 1200 13.3 15960 运输平巷 1200 14.8 17760 开切眼 230 28 4852 合计 165410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29 5 采准巷道布置 5.1 设计采区的地质概况及煤层特征 5.1.1 采区概况 设计采区为一采区,该采区位于井田东翼,东部边界至井田边界保护煤柱,西部边界 到采区间保护煤柱,大巷布置在- 300 水平,采区平均走向长 2000m,倾斜长 1300m,煤层 倾角平均 15。属于缓倾斜煤层,采区内地质构造简单,无断层,煤变质程度高,煤质好。 5.1.2 煤层地质特征 一采区做为首采区,是上山开采,采区开采二层煤,煤层平均倾角为 15,属于缓倾 斜煤层, 采区内地质构造简单, 无断层, 煤质较好, 水分含量极少,瓦斯相对涌出量为 14.5m3 t,煤尘无爆炸性危险,自然发火期为 3- 6 个月,煤层顶底板较为稳定。 5.1.3 采区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采区可采储量65.2617=z万吨 采区生产能力的基础是采煤工作面生产能力,而采煤工作面的产量取决于煤层厚度, 工作面长度及推进度。 一个采煤工作面日产量 crmlla= 10 (5- 1) 式中:a0工作面单产,吨/日 l 工作面长度,m l1日推进度,m m采高,m r 容重,1.35 c 工作面的回采率,93% 所以, 0 a =2304.03.21.350.93=3696t。 同时考虑 5%的掘进出煤,则采区生产能力为: a=a03301.05=128.1 万吨/年 采区服务年限:t=e/a (5- 2) 式中:e可采储量,万吨 于立东:晓明 4 矿 1.20mt/a 新矿井设计 30 a平均生产能力,万吨/年 则采区服务年限为:at15 35. 11 .128 65.2617 = = 5.2 采区形式、采区主要参数的确定 5.2.1 采区形式 按照煤层群开采的联系为联合准备,即各煤层共用两个岩石上山和区段石门,煤层倾 角平均为 15,瓦斯量较低、顶底板均无涌水,根据煤层赋存条件,本设计采用走向长壁 采煤法。 5.2.2 采区上山数目、位置及用途 设计采区采用一套上山,开掘在最下部的底板岩石层中。至于采区上山的用途,运输 上山作为采区的主运输,其内铺设皮带,运输采区工作面的出煤。轨道上山铺设轨道作为 采区的辅助运输,运送矸石、设备、材料、兼作行人。 5.2.3 区段划分 根据矿井的地质条件和工作面的合理长度 230m,采区采用走向长壁采煤法。采区倾 向长 1300m, 区段间保护煤柱留 20m 宽, 则本采区可以划分为 5 个区段, 煤层基本无露头, 阶段煤柱 30m。 5.3 采区车场及硐室 5.3.1 车场形式 区段上部车场为顺向平车场,中部为单向甩车场,下部为直向平车场。每个采区只有 一个综采工作面,运输量不大,所以只设材料绕道车场,运料斜巷在大巷入口处取平,由 大巷进入车场绕道存车线,然后直接进入轨道上山。这种布置方式使用方便,运行可靠。 1) 上部车场:车场形式为顺向平车场(与回风道在同一水平) ,矿车或材料车经轨道 上山提至平车场平台,然后沿着矿车行进方向经回风石门运至工作面或所需材料地点。 2) 中部车场:车场形式为石门甩车场形式,单道起坡方式。由轨道上山提升上来的矿 车,通过甩车道甩到中部轨道石门中,再进到区段轨道平巷。 3) 下部车场: 本下部车场的绕道属于顶板绕道, 从上山来看, 通过竖曲线落平后摘钩, 沿车场的高道自动滑行到下部车场存车线。由井底来车,则进入车场的底道,自动滑行到 下部车场的低道存车线后,挂钩由绞车房提升上去。根据轨道上山起坡点到大巷的距离,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31 本车场属于斜式顶板绕道8。 5.3.2 采区煤仓 在采区煤仓的尺寸确定之前,首先对煤仓的容量进行确定: 按循环产量计算煤仓容量 q q =llhr (5- 3) 式中:l工作面长度,m l截深,m h采高,m r煤的容重,1.35 吨/立方米 所以 q =2300.83.21.35=794.9 吨 由以上计算作为依据,选择煤仓容量为 800 吨。 由经验rh7 8004 . 17 2 = rr (5- 4) r=2.963 h=25m 采区煤仓用混凝土收口,在煤仓上口设铁箅子,煤仓溜口与装车方向相同,闸门的形 式为单扇闸门,开启方式为气动。 5.4 采准系统、通风系统、运输系统 5.4.1 采准系统 由运输大巷开掘采区下部车场, 向上开掘采区岩石集中运输上山, 采区集中轨道上山, 与回风大巷贯通,形成通风系统后,在区段上部开掘采区回风石门,在区段下部开掘区段 运输石门与区段轨道石门,分别与上层煤贯通,在上层煤开掘区段运输平巷,区段回风平 巷至采区边界开掘开切眼,形成工作面即可回采。掘进过程中同时开掘中部车场,上部车 场及采区各种硐室。 5.4.2 通风系统 新鲜风流副井井底车场轨道大巷轨道上山区段运输平巷工作面污风 区段回风平巷采区回风石门回风大巷风井排出地面。 5.4.3 运输系统 运煤系统:工作面出煤区段运输平巷运煤上山采区煤仓运输大巷井底煤仓 于立东:晓明 4 矿 1.20mt/a 新矿井设计 32 从主井提到地面; 排矸系统:掘进巷道时所出的矸石由轨道上山运到轨道大巷之后到井底车场,然后从 副井提至地面; 运料系统:副井井底车场轨道大巷轨道上山区段回风平巷使用地点。6 5.5 采区开采顺序 本设计采区同一煤层采用区段顺序依次开采,工作面沿走向推进,采区内共有二个煤 层,分别都是由远及近开采,由于顶底板岩性较好,受采动影响较小先采上层煤,再采 下层煤,工作面沿走向推进。 5.6 采区巷道断面 根据设计规范规定,综采工作面胶带输送机顺槽巷道净断面不宜小于 12 ,回风 顺槽净断面不宜小于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