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噪声可变增益放大电路的设计和应用.pdf_第1页
低噪声可变增益放大电路的设计和应用.pdf_第2页
低噪声可变增益放大电路的设计和应用.pdf_第3页
低噪声可变增益放大电路的设计和应用.pdf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沿海企业与科技 coastal enterprises and science & technology 2009 年第 04 期 (总第 107 期) no.04,2009 (cumulatively no.107) 低噪声可变增益放大电路的设计和应用 林磊, 沈海根 摘要 文章介绍一款可变增益放大电路在接收机前端的应用和设计, 并通过利用 ads仿真和优化得到实际应用 电路。该可变增益放大电路的最大增益为 64db, 增益控制范围大于 83db, 最大增益时噪声系数达到 1.8db。 关键词 低噪声; 可变增益放大器 作者简介 林磊, 上海交通大学电子通讯与电气工程学院电子工程系工程硕士, 研究方向: 低噪声晶体管应用, 上 海, 201200; 沈海根,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 201200 中图分类号tn72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 7723 (2009 ) 04- 0051- 0004 一、 引言 射频信号传输时, 由于信号传输距离、 传输路 径损耗等传输条件的变化,接收机输入信号的幅 度会在很大范围内变化。因此, 在接收机中经常会 采用增益控制电路,根据接收信号的大小控制接 收机的增益。当输入信号小, 前端放大器的增益最 大, 系统噪声系数最小, 以达到最高接收灵敏度; 当输入信号大时, 调低前端放大器的增益, 以防止 放大器和后级电路饱和引起饱和失真。根据这个 方法,利用可变增益放大器的增益控制值和混频 器 rssi (接收信号强度指示) 的输出电平, 进行综 合判断, 就能估算出发射器与接收机之间的距离, 再利用定向天线来判断信号的方向,就能够对信 号源进行定位。该方法实现简单, 电路功耗低, 发 射器、 接收机能长时间连续工作 (发射机采用间歇 发射, 通常可以连续工作 6 个月以上) 。目前该方 式普遍应用在野外的动物跟踪系统中。另外, 该系 统可以应用在城市中独居老人、智障人士等人群 或者宠物、 物品的跟踪, 便于失踪人口、 物品的寻 找, 减少事故的发生。 笔者需要设计一手持接收系统, 工作频率 , 要 求接收灵敏度优于 - 130dbm。针对该系统设计前 端低噪声可变增益放大器。 二、 电路设计 无线电波在自由空间中传播,其传输损耗 ls 的表达式为: ls=32.45+201gf+201gd。由式可见, 自 由空间基本传输损耗 ls 与频率 f 和距离 d 有关。 当 f或和 d 增加一倍时, ls 均会增加 6db。因此无 线通信距离与发射功率、接收灵敏度和工作频率 有关。用电池供电的发射机为了尽量延长工作时 间, 其发射功率有一定的限制。因此, 当发射机的 发射功率、 工作频率确定后, 为了尽可能提高接收 距离, 就需要保证接收系统的高接收灵敏度。 rf 接收机的接收灵敏度 pin,min=-174dbm/ hz+nf+101gb+snrmin。从式中可以得知, 在接收 系统带宽确定的情况条件下,如果要提高接收灵 敏度就要尽量降低整个系统的噪声系数。根据级 联系统的总噪声系数 ft=f1+ f2-1 g1 + f3-1 g1g2 ,可知 第一级电路的噪声是系统的主要噪声源。因此, 为 了尽量提高系统灵敏度, 需要采用低噪声、 高增益 的前端放大器。 对于本接收系统的前端放大器, 设计目标: 最 大增益时,。 (一 ) 可变增益放大电路设计和测试 rfmd 公司的 rf2637 是一款采用了低噪声 锗硅工艺的可变增益放大。从数据表中可知: 其 85mhz 工作频率时增益控制范围可以达到 - 55db 到 +51db, 工作频率 12385mhz, 在 25时噪声 系数为 45db, 电源电压 3v, 工作电流 10ma, 适 用于电池供电的手持接收系统。考虑用这款放大 器作为跟踪系统接收端的前端可变增益放大器。 1. rf2637 放大电路 rf2637 为 msop- 8 封装,其输入输出是差分 电路, 因此需要用 balun 实现单端信号与差分信号 之间的的转换。该 balun 选用 coilcraft 公司的 wbc3- 1tl 表面贴装变压器,最高 rf 输入功率 26dbm, 3db 带宽 0.3900mhz, 在 20300mhz 工 作频段内其 损耗小于 0.6db,其 特性很适合 rf2637。其电路如图 1 所示。其中 c7、 c8、 l5、 l6 为组成了输入匹配网络, c13、 c14、 l7、 l8 为输出 匹配电路, c11、 c12 用来交流接地, c9、 c10 为隔直 51 电容, 输入阻抗单端为 500。 c18、 r7、 c20 为电源 去耦电路, rf2637 的工作电流在 1012ma, 工作 电压为 2.73.3v, 电源电压为 5v, 串入 200 的 去耦电阻, 降低电源噪声干扰, 同时将 5v 的电源 电压降低到 3v左右的工作电压。 图 1rf2637 测试电路图 2. 性能测试 对以上电路进行测试,测试条件:电源电压 5.0v,增益控制电压 vg=2.3v,测试信号功率 - 70dbm, 频率范围 50mhz1ghz。图 2 是该放大 电路的增益和噪声的测试结果。图 2a 显示了 50mhz1ghz 的 插 入 增 益 , 可 见 该 电 路 在 50mhz500mhz拥有较平坦的增益曲线。在频率 低端由于测试功率和频率已经处于网分仪 agilent 8722es的下限, 噪声干扰对测量有明显的影响。 图 2b 为该放大电路的增益和噪声与控制电压的关 系,由测试数据可知 rf2637 增益控制电压在 0.52.5v 的范围内, 增益控制范围为 - 3647db, 但由于加入了 balun、 接头、 线路的插入损耗, 电路 总噪声系数在 6db,不适合单独作为接收器前端, 还需要在 rf2637 前增加一级低噪声放大器, 以降 低 rf2637 对系统噪声系数的贡献。 图 2rf2637 放大电路增益和噪声的特性曲线 (二 ) 前端 lna设计 前级放大器选用英飞凌公司的 bfp640,该双 极性晶体管同样采用了低噪声锗硅技术,具有极 低的噪声系数和高达 70ghz的特征频率。在该器 件的数据表中给出了 spice 模型参数以及封装模 型,可以用该模型数据在 ads 中建立 bfp640 的 器件 spice 模型, 进行 lna电路的仿真。 首先通过数据表中噪声系数与工作电流的关 系曲线, 确定直流工作点: vce=3v, ic=3ma。 在 ads 中建立电路进行直流仿真优化,获得合适的直流 偏置电路参数。然后对电路进行 s参数仿真, 数据 显示放大电路在很大频率范围内 k1, 以达到电路的稳定并同时获得工作频 段具有较低的噪声系数。 在窄带接收机中, 前端电路的匹配网络不仅是 为了实现阻抗的匹配减小功率损耗,利用匹配网 络实现前端放大器的选择性来滤除镜像频率等干 扰信号, 可以避免带外信号影响接收机。而通常使 用的 l型匹配网络的有载品质因数 ql由于受到了 输入输出阻抗的限制, 其带宽特性无法自由选择。 因此, 通常在放大电路匹配网络中增加元件, 组成 型或 t 型匹配网络, 使得电路中增加了节点, 能 够通过适当地选择该节点上的阻抗来控制 ql值, 获得所需要的带通性能。 (三 ) 电路仿真和实现 为了减少实际电路匹配的调整工作, 可以在设 计时利用 ads 进行电路的仿真和优化。首先将 rf2637 放大电路在网分仪中测得 s参数,并保存 为 touchstone 格式的 s2p 文件,导入到 ads 的二 端口器件。然后建立与 bfp640 级联的放大电路, 并进行匹配电路的优化仿真。优化后需要将电容 电感换为厂家提供的器件模型,然后进一步仿真 和调整, 获得电路如图 3 所示: 图 3用 ads 仿真优化后的前端可变增益放大电路总电路图 最后在电路布局中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电路 中采用的电感为线绕电感,为了防止匹配和阻流 的电感器之间产生互耦,对电路性能产生不可预 知的影响, 在布局时, 应该注意尽量使电感互相远 离,或者采用互成 90的放置方式,降低耦合系 数。另外, 去耦电容应尽量靠近芯片, 以获得更好 的去耦效果, 减少干扰。 三、 测试结果 通过对上述放大电路测试, 增益和噪声系数的 测试结果如图 4 所示。为了减少干扰信号对测试 结果的影响,的 测 试 选 择 增 益 控 制 电 压 vg=1.8v, 测试功率 p=- 70dbm。图 4a 显示了 50 500mhz的特性曲线, 可以看出放大器增益 曲线呈现了带通的特性。图 4b 是放大器的噪声系 53 数和增益与增益控制电压 vg的关系曲线, vg电压 在 0.5v2.5v,电路的增益控制范围为 - 18 65db,最高增益时,放大器噪声 系数 nf=1. 8db2db, 达到了设计要求。 图 4放大器的噪声系数和增益的特性曲线 四、 结语 该前端可变增益放大器的最大增益达到 64db,并且实现了 83db 以上的增益控制范围, 最 大增益时噪声系数达到了 1.8db。该电路可以应用 在跟踪系统接收的前端, 以实现高灵敏度接收。但 由于测试电路是根据测试仪器 50 欧输入输出阻 抗进行计算的匹配网络,在应用时还必须根据实 际天线和后级混频器的输入阻抗进行匹配电路的 相应调整, 以获得更好的匹配。同时, 该放大器也 能应用在其他 50500mhz的无线接收机的前端。 参考文献 1 reinhold ludwig, pavel bretchko. 射频电路设计理 论与应用 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2 behzad razavi.射频微电子 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3 李缉熙.射频电路与芯片设计要点 m .北京:高等教育出 版社,2007. 4 christopher bowick, john blyler, cheryl ajluni. 射频电路 设计 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5 jarek lucek. lna design for cdma front end z .philips semiconductors. 6 joseph j.carr. rf componnets and circuits m .uk. ra- dio society ofgreat britain, 2002. 7 市川裕一.青木胜. 高频电路设计与制作 m .北京:科学 出版社,2006. 8 刘强,虞忠辉.宽带低噪声 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