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化工工艺学教学大纲的简要说明化工工艺学教学大纲的简要说明 课程总学时:48 学分:3 使用教材: 基本有机化工工艺学 (修订版) ,五指南 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 1990 年 6 月第二版 教学大纲简要说明教学大纲简要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和作用一、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化工工艺学是一门专业课,本课程讲授基本有机化工工艺学。包括基本有机化工三 大原料及其主要产品, 烃类热裂解反应原理及操作条件的制定, 烃类热裂解主要设备及工艺 流程,裂解气的净化与分离以及芳烃的转化、催化加氢、催化脱氢、催化氧化等反应原理及 工业实施方法。 化工工艺学 是基本有机化工产品的工业生产基础, 而基本有机化学工业是化学工业 的基础,而且与国民经济的许多部门有密切的关系。因此, 化工工艺学是化工技术工作 者必须掌握的知识, 也是化学工程学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将对今后的实际工作具有重要的 现实意义。 二、课程教学任务和基本要求二、课程教学任务和基本要求 教学任务:教学任务: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 (1)了解基本有机化工三大原料及其主要产品。了解石油加工方法。了解国内外大的 化工公司和基本有机化工发展情况。 (2)掌握烃类热裂解化学反应和制定高温、短停留、底烃分压工艺条件依据,管式炉 裂解炉结构及其工艺流程掌握转化率、选择性、收率、动力学裂解涤度函数概念。了解能量 回收及利用。 (3)了解裂解气的酸性气体和炔烃的脱除,掌握分子筛的概念,用分子筛干燥的原理 和分子筛吸附规律。 (4)掌握三种深冷分离流程及其共同点和不同点,使用范围。掌握制冷,复迭制冷原 理和热泵,掌握前冷流程,了解后冷流程。掌握甲烷塔,了解乙烯塔。 2 (5)掌握芳烃转化、催化加氢、催化脱氢、催化氧化等反应原理及工业生产实施方法。 基本要求:基本要求: (1)掌握烃类热裂解化学反应和制定高温、短停留、底烃分压工艺条件依据,管式炉 裂解炉结构及其工艺流程掌握转化率、选择性、收率、动力学裂解涤度函数概念。了解能量 回收及利用。 (2)掌握三种深冷分离流程及其共同点和不同点,使用范围。掌握制冷,复迭制冷原 理和热泵,掌握前冷流程,了解后冷流程。掌握甲烷塔,了解乙烯塔。 (3)掌握芳烃转化、催化加氢、催化脱氢、催化氧化等反应原理,了解它们的工业生 产实施方法。 三、考试要求 三、考试要求 闭卷考试。成绩按百分制记入,其中平时成绩作业占 30%、期末考试占 70%。 课程内容和学时分配课程内容和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 第一章 概论(3 学时) 教学重点:基本有机化学工业的原料和主要产品。 教学内容: 1.1 基本有机化学工业的原料 1.2 基本有机化学工业的主要产品 第二章 烃类热裂解、净化和分离 (23 学时) 教学重点:烃类热裂解过程的高温、短停留、底烃分压的工艺条件制定,裂 解气的净化和深冷分离流程以及在深冷分离过程中能量的有效利用。 教学内容: 2.1 烃裂解过程的化学反应与反应机理(5 学时) ; 2.2 烃类管式炉裂解生产乙烯(4 学时) ; 2.3 裂解气的净化与分离(4 学时) ; 2.4 裂解气的深冷分离流程(3 学时) ; 2.5 裂解分离系统的能量有效利用(5 学时) ; 3 2.5 生产乙烯的其它方法(2 学时) 。 第三章 芳烃的转化(6 学时) 教学重点:芳烃转化主要反应及其反应机理。 教学内容: 3.1 芳烃及其转化反应的化学过程(1 学时) ; 3.2 芳烃的歧化和烷基转移(1 学时) ; 3.3 c8芳烃的分离与异构化(2 学时) ; 3.4 芳烃的烷基化及脱烷基化(2 学时) 。 第四章 催化加氢(6 学时) 教学重点:催化加氢反应的热力学、动力学分析以及反应条件的制定。 教学内容: 4.1 催化加氢及其一般性规律(3 学时) ; 4.2 一氧化碳加氢工艺(3 学时) ; 第五章 催化脱氢及氧化脱氢(6 学时) 教学重点:脱氢反应的热力学、动力学分析以及工艺参数的确定。 教学内容: 5.1 烃类催化脱氢反应(2 学时) ; 5.2 乙苯催化脱氢反应(2 学时) ; 5.3 烃类氧化脱氢(2 学时) 。 第六章 催化氧化(4 学时) 教学重点:均相催化氧化及非均相催化氧化的热力学、动力学分析。 教学内容: 6.1 均相催化氧化(2 学时) ; 6.2 非均相催化氧化(2 学时) 。 课外教学要求: 课外教学要求: 熟悉化工原理知识,掌握化工设备机械基础、化工仪表及自动化、机械制图等课程的基 本理论。 课外阅读书目: 课外阅读书目: (1) 、化工原理 4 (2) 、化工设备机械基础 (3) 、化工仪表及自动化 自学时数: 自学时数: 100 学时以上。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化工工艺及计算 ,于宏奇、单振业编,1986 年(第一版)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出版社出版。 (2)、 无机化工工艺学:合成氨 ,陈五平 主编,1995 年 5 月(第二版) ,化学工业出 版社出版。 5 第一章 概论 第一章 概论 基本有机化工概念: 由三大基本有机化工原料(煤、石油及天然气、生物质) 化学方法 获得一系列 重要的基本有机化工产品过程。 基本有机化工产品: 乙烯、丙烯、丁二烯、苯、甲苯、二甲苯、乙炔、萘、苯乙烯、醇、醛、酮、羧酸及 其衍生物、卤化物、环氧化合物、有机含氮化合物等。 基本有机化工产品的应用: 、独立用途。如,溶剂。 、高分子合成单体。如,聚乙烯。 、合成洗涤剂、表面活性剂、染料、医药、农药、香料、涂料、助剂等精细化工产 品的原料和中间体。 其中乙烯: 最基本的有机化工产品-其产量往往标志一个国家基本有机化工的发展。 6 第一节 基本有机化工原料 第一节 基本有机化工原料 基本有机化工原料的发展,经历了一场变革。 (1)、二十世纪前,有机化工还未规模化发展,基本有机化工产品由生物质的发酵获得。 (2)、二十世纪初,两次世界大战(一、二次世界大战)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基本有机 化工规模化生产,且以煤为原料-“煤化工”产生。 分两种途径,获得基本有机化工产品: 、开始,煤 高温干馏 煤焦油 精馏获得芳烃 染料 香料 药物 、煤 电石 乙炔工业 乙醛 醋酸 丙酮 三大合成材料单体 (3)、30 年代,开始生产以石油、天然气为原料的有机化学品。 、资源丰富大规模生产 、成本低 所以,迅速发展。 、可制取的品种多 (4)、5060年代,一些重大的石油化工科学技术相继研究成功,形成大规模生产 “石油化工”产生。 一、天然气及其加工产品 一、天然气及其加工产品 1、天然气的组成 (1)、定义 埋藏在地下的可燃性气体称谓天然气。 主要由甲烷、乙烷、丙烷、丁烷组成。另外,含有少量戊烷以上的重组分及 co2、氮、 h2s、氨等杂质。 ? 来源 、单独蕴藏的天然气,称谓“气田气”。 主要成分是甲烷、且 ch499% 7 、和石油一起蕴藏的天然气,称谓“油田气”。 主要成分也是甲烷、但 ch4520),等。 辛烷值(汽油)-汽油在汽油机中燃烧时的抗震性的指标。将汽油样品与用抗震性 很大的异辛烷(辛烷值为 100)和抗震性很小的正庚烷(辛烷值为 0)配成的混合液在标准 汽油机中比较。抗震性,与样品相等的混合液中所含异辛烷的百分数,即为该样品的辛烷 值。汽油的辛烷值越大,抗震性越好,质量也越高。 一般芳香烃的抗震性最大,环烷烃和异构烷烃次之,烯烃又次之,正构烷烃最小。 、裂解原料 如,石脑油等。通过裂解,获取基本化工产品。 ? 炼油 是原油加工成各种石油产品的过程。又称“石油加工”或“石油炼制”。 炼油经两个步骤: 常、减压蒸馏(物理方法) 经加工反应 催化裂化 (化学方法) 催化重整 (提高石油产质量及产量) 催化加氢 11 (1)、常、减压蒸馏(物理方法) 原油常、减压蒸馏流程,表示在图 1。 通过该流程,可以获得不同沸程的石油产品(燃料工业用)。 、常压蒸馏(又称直馏蒸馏) 常压,一般 300-400(400)下进行。 据塔高不同,获取不同馏分,塔底为重组分(又称常压渣油),含重柴油、润滑油、 沥青等高沸点组分,若继续蒸馏,需更高温度。 但是,当400时,发生碳化分解而破坏(脱氢结焦),严重影响油品质量。 、减压蒸馏 利用沸点随 p而原理,把常压渣油在负压及 300400(400)下进行蒸馏方 法。结果 防止了破坏反应 能量消耗 加快了蒸馏速度 ()、催化裂化 常减压汽油,两个缺点: 量少,汽油量25。 物理过程。 质量差,辛烷值低。 主要含直链烷烃。 催化裂化 12 、裂化 将常、减压蒸馏油(重柴油、重油、减压馏分油),经化学加工,使其中直链烃类断 裂成为较短的碳链分子,生产出汽油,煤油,柴油。 结果:汽油产率,辛烷值。 、分类: 热裂化,据 p 高压裂化:2070atm,液相裂化 450500 汽油产率 5580,高 低压裂化:25atm,气相裂化 550600 裂化 可获得高辛烷值汽油,产率为 5060 缺点:与 ct 裂化比较,质量差、开工周期短 ct 裂化,是指有 ct 下裂化 a、过程在较低 t 和 p 下进行 b、ct 促进异构化、芳构化、环烷化 因此,可获得高辛烷值汽油,产率在 80以上。 、裂化产物 有四种: a、碳链断裂和脱氢-h2、低级烷烃、小分子烯烃 b、异构化反应-带侧链的异构烃含量 汽油质量、产量 c、环烷化和芳构化反应-环烷烃、芳香烃含量 d、叠和、脱氢缩合反应-大分子量烃、焦炭(需 ct 再生) 、ct 裂化装置 a、流化床催化裂化 ct/硅铝酸。 b、 提升管催化裂化(图们炼油厂),如图 2 所示。在图中,ct/高活性稀土 y 分子筛 。 13 ? 概念: 概念: 、固定床: 将粒状或块状物料堆置于容器内,控制流体的速度,使物料不被拢动而保持床层固定 。床层固体与通过的流体进行物理-化学反应。 特点:流体速度较低,流体与固体的接触面积小,作用效率较低。 、移动床: 在具有一定形状的容器内,装入一定大小,一定形状的固体物料,形成一个堆积层( 床层)。控制通过床层的流体速度,使固体物料在容器内作定向移动(固体物料彼此之间 的相对位置不改变) 可用作连续式的反映设备,也可用于固体的输送等。 、流化床:(沸腾床) 在垂直的(直立)容器内,间歇地或连续地加入颗粒状固体物料,控制流体以一定速 度又底部通入,使其压力降等于或略大于单位截面上固体颗粒的重量,固体颗粒即量悬浮 状运动而不致被流体带走。操作时,固体颗粒层像沸腾的液体,故又称沸腾床。 优点: a、流体与颗粒接触面积大,有利于传质,传热; b、床层处于运动状态,可保持温度均匀; c、流体的床层克里,容易取出和加入。 (3)、催化重整 常压蒸馏所得的轻汽油馏分,经化学加工,转变成富含芳烃的高辛烷值汽油过程。 14 、也是从石油馏分,获取芳烃的重要方法。 工业获取芳烃途径:a、从煤 炼焦副产 b、石油烃类裂解副产 c、石油催化重整 过去 a)为主,如今 b)、c)为主。 、原理: 在 pt/al2o3下,使烷烃、环烷烃、脱氢芳构化生成芳烃。 a、烷烃脱氢芳构化: b、环烷烃脱氢芳构化: c、环烷烃异构化、脱氢生成芳烃 d、正构烷烃的异构化和加氢裂化等反应。 )a、b、c 有利于增加汽油辛烷值; )d 有利于生成芳烃,减少芳烃收率,所以应抑制 、产物 重整油中,含芳烃 3050%,非芳烃 5070%。 、分离 液-液萃取法(溶剂/环丁砜,二乙二醇醚等对芳烃溶解能力大,而非芳烃不溶解) 芳烃混合物 苯、甲苯、二甲苯 、工艺流程 ch3 + 3h2o +3h2 ch3ch2ch2ch2ch2ch2 +4h2 ch3ch2ch2ch2ch2ch2 +4h2 ch3 脱溶剂、水洗 精馏 15 三部分: a、原料预处理 除 as(0.1ppm)、mo、al、hg、s、n 等,以免 ct 中毒。 b、催化重整 500、2mpa 进行; 因为,强吸热反应且绝热条件下进行 反应器串联,中间设加热炉。 c、萃取及精馏 催化重整工艺流程如图 3 所示。 (4)、加氢裂化 60 年代发展起来的炼油新工艺,使增产航空喷气燃料和优质轻柴油的常用方法。 (在西欧,用蒸馏法制石脑油,而美国则相反,用加氢裂化把重油转变成石脑油) 、目的: 将重质馏分油(如,减压渣油) 加氢裂解,获得优质汽油、 煤油、柴油。 、化学反应: a、烷烃加氢裂化 小分子量烷烃。 b、正构烷烃的异构化 c、多环环烷烃的开环裂化 d、多环芳烃的加氢开环裂化 、特点: 度,4504302010mpact 16 a、投资费用高,氢需量大 b、因为 h2参加反应,抑制 ct 加氢时的脱氢缩合反应,避免结焦; 生产活性大 原料范围广。高 s、高 n、高芳烃劣质重油可使用。 产品据需要可调整。如,汽油、煤油、柴油。 c、产品收率高,质量好。 如,柴油收率高达 87.5%(体积); 烯烃,重芳烃(多环芳烃),非烃杂质少。 表 6 是表示减压柴油加氢裂解产品的组成。 这类反应器,在美、日、法、意才能制造。我国于 1990 年在上海自己制造,夸入世界 第五大制造加氢 ct 裂化反应装置的行列。 (5)、焦化:(介绍) 深度热裂化(即高温热裂化),其中延迟焦化的所得气体中含各种烯烃。 延迟焦化-把直馏重油在管式炉中加热至480500,然后很快送至焦化塔中, 这样原料在高温下,停留时间短,不致在炉中结焦。即,焦化反应延迟到焦化塔中发生, 称延迟焦化。 3、石用应用 应用:燃料-能源 化工原料,可获得各种基本有机化工产品。如表 7 所示。 17 所以,炼油厂出现了多种模型,有的完全生产燃料油,有的完全生产化工原料。 另外,仅靠石油炼制所得的气态烃、液态烃作为化工原料,难以满足突飞猛进的石油 化学工业发展。所以正在出现原油直接裂解装置。如,西德 basf 公司的流动床法,于 197 0 年已运转。日本吴羽公司 10 万吨/年原油裂解装置开始运转。 三、煤的化工利用 三、煤的化工利用 (一)、概况 目前,以天然气、石油为基础的石油化工,替代煤化工,已占统治地位。但煤为原料 的产品的产量和品种,仍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世界各国正在研究和开发由煤作为基础原 18 料,替代石油化工的路线。如 20 世纪 7080 年代出现的新兴学科:碳化学(co、ch4、 co2、ch3oh等)。虽然,目前在技术上远远达不到代替石油化工的程度,但是随着新技术 ,新工艺的研究、开发,在 21 世纪化学工业中,石油化工比重会下降,煤化工比重会提高 。其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 、世界煤储量大于石油、天然气储量。从能量角度计算,煤储量近 4 倍于石油、天 然气储量;而且目前石油、天然气消耗量大于煤消耗量。 必然趋势。 、以煤为原料,可得石油化工较难得的化合物。如,萘、苯酚,还有带环化合物: 茚、苊及三个芳香环以上化合物。 、电视乙炔,在乙炔总量中仍保持相当大比重。(延边电石厂) 、煤化工,历史悠久,有一定的工业基础,而且可与冶金工业综合利用。 (二)、煤的组成及加工方法 1、组成 煤 有机物-c、h、o 极少量 n、s、p 等元素 无机物-h2o、矿物质 结构复杂:芳香环结构为主,且带烷基侧链和含 n、o、s 基因的高分子化合物。 2、分类 据 c、h、o 含量,分类为泥煤、褐煤、烟煤、无烟煤。如表 8 所示。 3、加工方法 (1)、煤的干馏(也叫炼焦或焦化) 煤 隔绝空气、加热 分解 挥发性物质-呈气态 不挥发性物质-焦炭 加工 t 不同,过程不同,产品不同。 常用的加工方法有:高 t 干馏与低 t 干馏,前者应用更广泛。 19 、高温干馏(t=1000左右) 焦炭(7080%) 电石 乙炔 nh3(0.3%) h2 5463% 煤 左右、干馏c1000 气态物质 焦炉煤气(20%) ch4 2032% (洗涤、冷 (p11 表 11) c2h4 0.953.2% 却后) 粗笨(1.5%):主要苯、甲苯、二甲苯 (p11 表 10) 煤焦油(4%):主要苯、甲苯、二甲苯、萘、 蒽等。 (p10 表 9) 20 、低温干馏(t=500600) 产品 半焦(80%)-含挥发分,比焦炭多。 (p11 表 12) 焦炉每期(10%)-产量少,约高 t 干馏的一半。 煤焦油(10%)-产量多。但除苯酚外,不含芳烃,含脂肪烷烃、烯烃、 环烷烃(最高) 这里焦油不是芳香烃的来源 高 t 干馏多数的原因之一。 (2)、煤的气化和液化 、煤的气化 定义: 煤或焦炭 高温、常压或加压 + 气化剂 水蒸气 空气 (水蒸气+空气)混合物 生成co、h2(合成气,由碳化学理论,是基本有机化学工业原料) 化学反应: 若气化剂为水蒸气,则 c + h2o co + h2 c + 2h2o co2 + 2h2 co2 + c 2co 设备: 主要有固定床和流化床。 、煤的液化 煤(固体) 转变液体燃料。-“人造石油” 21 直接液化-通过加氢反应,使煤中碳和其他组分直接转化为液体组分。 特点:热效率高,液体产品收率高,但是工艺复杂。 间接液化-先将煤气化,制成合成气,合成气再经催化反应转化为液体产品。 如,煤 合成气 甲醇 特点:热放率低,但工艺简单 、煤与石灰熔融生产电石 历史悠久 cao+3c(焦炭、无烟煤) 电炉,2200 c cac2 + co , -468.382kj/mol cac2 + h2o水解c2h2 + ca(oh)2 a、工炔纯度不高 b、生产电石,耗电量多 被石化工业替代。 煤的综合利用在表 14 中表示。 四、农副产品的综合利用 四、农副产品的综合利用 农产品及其副产品,可生产一部分基本有机化工产品。 22 农产品及其副产品成分: 农产品,如谷类、薯类、种子-淀粉、纤维素及油脂。 副产品,如稻草、米糠、玉米芯、花生壳等-纤维素、半纤维素。 、淀粉、纤维素-多缩已糖 淀粉 水解葡萄糖 酵母菌乙醇 纤维素 丁醇酶丙酮 丙酮、丁醇 、半纤维素:-多缩已糖和多缩戊糖 半纤维素水解多缩己糖 + 多缩戊糖 多缩戊糖水解戊糖 脱水糖醛(基本有机化工原料)。到目前,在工业上 获取糖醛的唯一方法。糖醛的主要用途表示在表 16。 23 第一章 烃类热裂解 第一章 烃类热裂解 要阐述三个问题: 、什么叫裂解? 、为什么要进行裂解? 、裂解工业发展情况 一、裂解含义 一、裂解含义 1、定义 石油化工中,裂解-将石油系烃类原料(天然气、油甲气、炼厂气、轻油、柴油、 重油)在隔绝空气和高温下,使烃类发生碳链断裂和脱氢反应,生成分子量较小的烯烃或 炔烃、烷烃和其他分子量不同的轻质、重质烃类的过程。 2、分类 裂解,据裂解条件 热裂解 ct 裂解 加氢裂解 水蒸气裂解-最广泛,习惯称为“裂解”。 3、裂解与裂化区别 共同点:均符合广义定义 不同点: 、t 不同 t裂解 600 t裂化 p29 页) 1、反应(脱氢、段链)的难易度(可能性) 可由表 1-2 的键能的比较得出: 、c 数相等时,ec-h ec-c 断链比脱氢容易 、ech4 ec2h6 ec3h8 - - - - - - e高碳烷烃 碳链越长,越易断裂 、ec-h :伯氢 仲氢 叔氢 脱氢能力:叔氢 仲氢 伯氢 、直链烷烃 ec-c或 ec-h 支链烷烃 ec-c或 ec-h 所以,支链烷烃,比直链烷烃,易断链或脱氧,即裂解。 2、反应的程度 由 kp(平衡常数)分析衡量: g 0 t = -rtlnkp 其中,g 0 t = = n i tifgvi 1 0 生成物 = n i tifgvi 1 0 反应物 若,-g 0大,则 kp 大,反应不可逆,即安全; 28 -g 0小,则 kp 小,反应接近可逆,此时转化率受平衡限制。 另外,若 -h 0 0,则吸热反应;-h0 值,则强吸热反应。 由表 1-3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h 0 1000k 均大,且h 0 c-h h 0 c-c 所以,均为强吸热反应,且脱氢比断链所需的热量更多。 、g 0 c-h较小 所以,脱氢可逆反应,转化率小。 g 0 c-c 大 所以,断链定向反应,转化率大。 、乙烷只发生脱氢反应,生成 c2h4和 h2 可以从热力学、动力学角度分析。 、在断链反应中 低分子烷烃,两端断裂比中央断裂多。 (2)g 0(3)g0 随着 c 数增加,两端断裂可能性下降。 (-)g 0(-)g0 (二)烷烃裂解 29 也发生脱氢、断链反应,生成乙烯、丁烯、丁二烯及芳烃等。 ? 规律 、侧链烷基,比烃环更易裂解;且侧链中央处断裂,直至变为甲基或乙基。 、烃环: 脱氢 芳烃,-相对容易 开环 烯烃,-相对难 、六环比五环易裂解 (三)、芳烃热裂解 芳烃稳定性高,所以不发生开环裂解。只能发生以下两类反应: 、脱氢缩合反应 多环、稠环芳烃 脱氢 焦油最后焦 、芳烃侧链的断链、脱氢反应 如, (四) 、烯烃热裂解 发生脱氢、断链反应 生成乙烯、丙烯等低级烯烃和二烯烃。 二、烃类热裂解的二次反应 二、烃类热裂解的二次反应 一次反应产物有: h2、ch4 低分子烯烃:乙烯、丙烯、丁烯、异丁烯、戊烯等 芳烃:苯、甲苯、二甲苯 c10h21 c5h11 ch2ch2ch=ch2 + c6h12 + c5h10 或者 -h2 +(联苯) c3h7ch3 + c2h4 c2h5ch=ch2 + c2h4 30 其中,h2最稳定,ch4次之。剩余的烯烃及芳烃,在该裂解条件(如 t)下,可继续反 应,即发生二次反应。 主要的二次反应有: 1、烯烃的裂解 生成乙烯、丙烯等较小分子烯烃或二烯烃。 如,c5h10 c2h4 + c3h6 c4h6 + ch4 2、烯烃的加氢,生成饱和烷烃;烯烃的脱氢,生成二烯烃和炔烃。 如,c2h4 + h2 c2h6 加氢烷烃 c2h4 c2h2 + h2 脱氢炔烃 c4h8 c4h6 + h2 脱氢二烯烃 3、烃的分解生碳 由 p28 页,低级烃的一组g 0 1000k值数据(分解生碳过程)可知,其g 0 1000k值为很大的 负值(除 ch4)。说明: 单从热力学角度看,低级烃的分解生碳可能性很大。其中,最重要的是乙烯的分解生 碳反应。因为,裂解的主要产物是乙烯,乙烯的行为研究是最重要的。 但是,从动力学上看,乙烯的分解生碳过程首先必须先生成乙炔,再由乙炔分解生碳 。即: c2h4 c2h2 2c + h2 其中,c2h4生成 c2h2的反应g 0 1000k0,非自发进行,可能性小。只有当 t1396k 时 ,乙烯脱氢为乙炔。 在生产条件下(t 裂=800900) ,乙烯分解生碳的可能性小,但并非不可能,当时 间无限长时,乙烯也会慢慢分解。 ? 注释 生碳,不是生成单个存在的分散的碳原子,而是稠合的碳原子。 4、烯烃的聚合、环化和缩合 结果,生成较大分子的烯烃、二烯烃、芳香烃。 聚合:2c2h4c4h6 + h2 环化:c2h4 + c4h6c6h6 + 2h2 先 后 31 缩合:c3h6 + c4h6 2 h 芳烃 其中,生成的芳烃,在裂解温度下,很容易脱氢缩合生成多环芳烃、稠环芳烃、直至转 化为焦。 可见,结焦过程: 保持苯环结构的条件下,苯环间不断脱氢直至氢释放完毕,最后生成石墨状焦炭结构 的稠合芳环,也叫石墨化过程。 结焦过程的g 0 为一般是很大的负值,但是乙烯生成苯的速度不大,所以乙烯结焦是 可以避免的。如何避免?是动力学问题。 由 1、2、3、4 讨论可知,二次反应产物有小分子烯烃和烷烃、二烯烃和炔烃、还有比 原料更重的烃,如单环芳烃、稠环芳烃甚至有焦炭生成。其中,只有小分子烯烃是有利的 。在二次反应中,只有较大分子烯烃的裂解增产小分子烯烃,如乙烯。其余二次反应,均 消耗乙烯,使乙烯收率下降。所以,应该防止二次反应的发生。 以上是,对一次、二次反应的热力学讨论,即平衡问题。当反应的速度相差不多时, 热力学因数起主导作用,但是当反应速度相差较大时,必须考虑动力学。 三、烃类热裂解反应机理及动力学 三、烃类热裂解反应机理及动力学 (主要讲,一次反应的机理及动力学) 裂解反应过程很复杂。对于裂解反应机理,提出了各种反应机理: 在目前,公认的机理概括有三种 自由基机理 分子反应机理 自由基和分子反应结合机理 自由基机理: 1934 年美国 f.o 赖斯和 k.f 赫茨菲尔德首先提出。 2 -h2 -nh2 -nh2-nh2 稠环芳烃焦 32 1967 年,美国 s.b 茨多尼克等人,对此作了较详细的解释。虽然他们只能解释了 c2-c 6各种烃,在低转化率裂解时所得到的产品的分布情况,但仍是指导预见和关联裂解数据的 有效工具。 (一)、烷烃裂解的自由基反应机理 1、乙烷裂解反应 乙烷分子中 c-c c-h 键能(kj/mol) 346 406 从键能看 c-c 断裂,而不是 c-h 断键脱氢。但是,据实验测试,乙烷裂解反应活化能 e=263.6-293.7kj/mol,比 c-c 键能小。 那么,c2h6裂解反应,究竟是断裂还是脱氢反应?事实上,c2h6裂解反应是脱氢反应。 即,c2h6c2h4 + h2 以下,用自由基反应机理,解释乙烷的脱氢裂解反应。分三步: 、链引发 - 起始分子生成自由基的过程 c2h6 1k ch3 + ch3 e1=359.8 活化能(kj/mol) 、链传递 ch3+ c2h6 2k ch4 + c2h5 e2=45.1 c2h5 3k c2h4 + h e3=170.7 h+ c2h6 4k h2 + c2h5 e4=29.3 可能裂解产物是 c2h4,h2 、链终止 h+ c2h5 5k c2h6 e50,极小 h+ h h2 e60 c2h5+ c2h5c4h10 e70 稳定太处理: 自由基十分活跃,遇到其他同种或异种自由基或者分子时,立即反应,故自由基寿命 很短。 在稳定状态时,自由基的浓度基本上不随时间而改变,即自由基的生成与消失速度相 等。由此,建立以下方程:(自由基浓度的变化率=0) 33 对于ch3, dt chd 3 =2k1c2h6k2ch3c2h6=0 - 对于h, dt hd =k3c2h5k4hc2h6k5hc2h5=0 - 对于c2h5, dt hcd 52 =k2ch3c2h6k3c2h5 + k4c2h6 hk5h c2h5=0 - 由(1)得 ch3= 2 1 2 k k - +得,h= 525 621 hck hck - 、式代入式,得 c2h5= 2 1 53 41 2 3 1 3 1 ) 2 ( 2kk kk k k k k +c2h6 3 1 2k k 3,且混合物。 、烷烃的碳数越多,其裂解的自由基机理更复杂,链传递反应可能途径更多,且碳 原子数大于 2 的自由基不稳定,易分解。因此,裂解产物更复杂。 如,戊烷裂解时,链传递反应途径有 3 个,生成 3 种戊基自由基 36 n-c5h11 ,ch3ch2ch2 chch3 ,ch3ch2 chch2ch3 n-c5h11 :(大自由基的裂解,常在位上发生) ch3ch2ch2 ch2 ch 裂解 ch3ch2 ch2 + ch2=ch2 ch2 ch2 ch2 裂解 ch3 + ch2=ch2 ch3ch2 ch2 chch3 : ch3ch2 ch2 chch3 裂解 ch3 ch2 + ch2=chch3 ch3 ch2 裂解 ch2=ch2 + h ch3 ch2 chch2ch3: ch3 ch2 chch2ch3 裂解 ch3 + ch2=chch2ch3 、混合组分裂解时,因各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有些组成的裂解得到促进,而有些 组分的裂解被抑制。 (二)、反应动力学 烃类裂解时,一次反应的反应速度,基本上可作一级反应动力学处理。 1、速率的微分形式: kc dt dc = = - 式中 - 反应物的消失速度,mol/ls c - 反应物浓度,mol/l t - 反应时间,s k - 反应速度常数, 1 s 1、速率的积分形式: 当 0t 时,cc 0 dtk c dc = kt c c = 0 ln ( c 不易随时测) - 37 设为转化率, v 为体积增大率 v = 原料气态体积(标态) )最终反应物体积(标态 裂解反应是分子数增大的反应,所以 设原料气态体积为 1,则 0 0 0 0 1 1 c cc c cc vv = = 即, v c c )1 ( 0 = - 式代入式,得 tk v = 1 ln - 可见,若已知 v 、k,可求出。 由阿累尼乌斯定律(速度常数与活化能的关系),kt 关系: rt e ak 303. 2 lglg= a、c6 的烃类裂解反应的 a、e 缺乏数据,可由 p33,图 1-2 求。图 1-2 是碳氢化合物 相对于正戊烷的反应速度常数,即: 纵坐标:kn/k5,n-c5h12 横坐标:c 数 ? 说明 二次反应的动力学是很复杂的问题。其中,烯烃的裂解、脱氢、生碳等反应是一级反 应,而聚合、缩合、结焦反应的规律还未清楚,但现已肯定:这些反应都是大于一级反应 。 38 39 第二节 烃类管或炉裂解生产乙烯 第二节 烃类管或炉裂解生产乙烯 (过程分析;原料、工艺条件、生产装置) 裂解过程特点: 、强吸热反应,且在高温下进行(一般 裂 t750c ) (p25,表 1-3 中h 01000k),(p32,表 1-5 中, molkje/231302 活 =) 、为避免二次反应,短,p烃 低。 p28、,在 t裂 高下,发生结焦、生碳。结焦、生碳量正比于 v、t,而 v 正比于 c(p烃) 。所以,为了减少结焦、生碳量,须短,p烃 低。 、产物为复杂混合物,除 h2、气态烃、液态烃外,还有固态焦生成。 为满足、,必须在短时间内供大量热,达到 裂 t。 合适的供热方式与裂解设备非常重要。 间接方式-管式炉裂解法,应用最广。 供热方式 砂子炉裂解 直接方式 固体载热体法 蓄热炉裂解 气体载热体法:过热水蒸汽裂解 氧化裂解法:部分氧化法 ch4 + o2 co + h2 + h2o 2ch4 c2h2 + 3h2 ? 直接传热法 a、固体载热体法,传热效率高。但采用固定床时,过程不连续,虽出现流化床(连续 ),但是工艺过程复杂; b、气体载热法,可使过程连续,但短时间内,原料加热至高温,动力消耗大; c、部分氧化法,裂解气质量不好。 因此,都难以和管式炉裂解法竞争,至今未能大力发展。 重点讲间接供热法-管式炉解法。 40 裂解结果的影响因数: 内因-原料组成和特性 外因- 工艺条件(tpc 等) 反应器型式 裂解方法 一、原料烃组成对裂解结果的影响 一、原料烃组成对裂解结果的影响 影响裂解诸因素中,原料特性影响最重要。( 内因) 已经知道: 作为裂解原料,使用最早的是天然气及其凝析油、炼厂气,后来转为轻质液态烃。如 ,石脑油等。现在从轻质烃扩大到重质原料,如轻柴油等。(p22,概述) 对于天然气、炼厂气等,其裂解原料成分简单、数量少、可测知,而且各组分的对应裂 解产物及其分布也可算出。(p23-34,裂解热力学、动力学)。 但是,对于石脑油等,其成分 4050 种。各成分的结构相对较复杂(p30,裂解反应 机理可知,裂解链传递反应的途径更改),而且各成分之间又相互作用。因此,要分析每 个组分的裂解及其产物的情况,是很困难的。如果原料烃更重(重质原料),这种现象更 严重。因此,只能采取以下方法: 从裂解原料组成考虑选择能够表征裂解反应特征的参数,描述该原料烃的产物分布。 (一)、原料烃的族组成、含氢量、芳烃指数、特性因数对裂解产物分布的影响 1、族组成(简称 pona) 用各烃族的重量百分数表示原料烃组成(如重量%)的方法。由此,描述裂解产物分布 。具体为: p-烷族烃,o-烯族烃,n-环烷族烃,a-芳香族烃 其中 p,有时在手册及资料中有两项,即 n-正构烷烃,i-异构烷烃。 表 1-7 是表示组成不同的原料裂解产物收率。 41 由表 1-7 得出结论:如果, p 大,则原料轻,乙烯效率高。特别是 n 比 i 乙烯效率高。 n 大,则乙烯效率相对(p 大时)较低,但是丁二烯效率高。 a大,则芳烃多。 芳烃稳定,在温度高时也不断链生成乙烯,而脱氢缩合成多环芳烃、稠环芳烃、进而结焦 。 要提高乙、丙烯效率,且降低结焦,则烷烃 环烷烃 芳烃。 pona 值表示原料裂解性能。 2、含氢量 指原料中氢质量的百分含量。 由表 1-9(p36)及 p37 图 1-3 可知: 裂解原料,氢含量 p n a。且在烷烃中,小分子烷烃含氢量高于大分子烷烃。 在二次反应研究中,可知: 含氢量,愈不易结焦, 可以裂解深度。其乙烯效率,产气率。 即:乙烯效率,pna 结焦倾向,pkp2,所以二次反应的关键是 kp2。 以下观察 t 变化时,kp1(一次反应)kp2(二次反应)的变化。 q t,则 kp1、kp2,且 kp2很小 t,则有利于一次产物。但是,kp2增大速率比 kp1快,所以不能无限增大。 (2) 、动力学分析 、当有几个反应在热力学上可能同时发生,且反应速度接近,则热力学因素起决定作 用;若速度差大时,则动力学因素起重要作用。 46 速度常数 k 与活化能 e 的关系,由阿累尼乌斯定律给出: k)/exp(rtea 以乙烷为例,一次反应及二次反应速率,随 t 的变化: 乙烷 分解生碳反应 2 k 乙稀,其二次反应情况为 a、 一次反应 1 k 乙炔 + h2 其中 3 k 乙炔 b、 脱氢、缩合结焦反应 、 654 k 芳烃 焦 、第一类竞争: (分解生碳反应) 即一次反应与二烯脱氢生成乙炔反应间的竞争。 q 乙烯一次反应, 24262 1 hhchc p k +的速率常数 k110 4exp(-69000/rt) s-1 乙烯生碳的二次反应, 22242 2 hhchc p k + (慢,关键步骤) 2 k 2h2c p3 其速率常数,k2=2.5710 8exp(-40000/rt) s-1 q kp3很大,而 kp2很小,kp2是二次反应的关键,故一次反应与二次反应的竞争,实际 上 kp1与 kp2的竞争。 t 时,则 kp1、kp2,两个反应的绝对速度都增加;但是,速度的增加幅度不 同,即一次反应对二次反应的相对速度不同。 q e169000 e240000 t 时, 1 k 2 k,即活化能大的反应,对温度提高更敏感。 可见,对于乙烷的热裂解反应,当t 时,则有利于提高 k1/k2的比值,即提高一次反 应对二次反应的相对速度。 、第二类竞争: 即一次反应与乙稀脱氢缩合生成焦的反应。 乙稀脱氢缩合生成焦的反应, 主要与以下三 个反应决定: 47 环化反应 )2hhc ( 2666442 4 +液体产物 k hchc k4=3.010 7exp(-27500/rt) 缩合反应 液体产物+ 5 k 6463 hchc (芳烃) k5=3.010 7exp(-27500/rt) 聚合反应 氢)丁二烯液体产物+( 2 6 64 k hc k6=6.910 8exp(-26800/rt) 脱氢缩合反应活化能,都比一次反应小。 当t 时,更有利于一次反应,提高乙烯收率,降低焦的相对生成量。但是,q当 t 时,则一次反应和二次反应的绝对速度都加快,所以焦的绝对生成量也增加。 从动力学分析得出结论: 为了提高一次反应对二次反应的相对速率,裂解温度要高,但是停留时间短,以降低焦 的生成量。 (三)停留时间的影响(t) (三)停留时间的影响(t) 停留时间 t指物料从反应开始,到达某一转化率时,在反应器内的反应时间。 在管式反应器中,各处裂解反应过程是非等温,非等容。但是反应器的管径小,径长比 小,流速甚快,故可作为理想置换处理。 (只是沿管长方向是非等温,非等容的。 ) 工业上,用简单的方法计算 t。 1、表观停留时间(tb) tb= v vr -(vr-反应器容积;v-气态反应物的实际容积流率) v ls. (s、l-裂解管截面积与管长) g l. (-反应物密度;g-质量流率) 2、平均停留时间 对于式,在 0t 内进行微元处理 = t v v r r v dv dt 00原料 (dvr-dt 内所经过的反应器体积;v-体积增大率,随 t、p、转化深度而变) 48 近似计算时 t= 原料 , v v v r (原料 , v-原料气体在平均温度和压力下的体积流量) 最终体积增大率 v , 态)原料气态的体积(标准 态)最终反应物体积(标准 3、停留时间(t)的影响 t 太短,大部分物料来不及反应,转化率太低,循环物流量多,能耗大。 t 太长,虽然转化率高,但是加剧二次反应,乙烯收率低,费原料。 存在得到最大乙烯收率的停留时间(tm) 。如图 1-5 所示。 q 二次反应,一般在裂解转化率较高的裂解后期发生。即 t二次tm 要控制 t,使得二次反应来不及发生,这样可以提高乙烯收率。 4、t-t 效应 t 与 t 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无高温,则 t 再长,也得不到乙烯;无 tm,t 再高,也得不到高产乙烯。 49 由(p43)图 1-5、图 1-6、表 1-15 可知:t 越高,则 tm 越短,乙烯收率高。 高 t 短 t 的效应: 、正构烷烃裂解时,能得到更多的乙烯,而丙烯以上的单烯烃收率有所下降; 、能抑制芳烃的生成,减少液体产物和焦的形成; 、工业上,利用 t-t 效应,调节乙烯丙烯的比例。 (四) 、烃分压和稀释剂的影响 (四) 、烃分压和稀释剂的影响 烃分压指进入裂解反应管的物料中气相碳氢化合物的分压。 1、p 对平衡转化率的影响(热力学分析) 、一次反应: 断链和脱氢反应均为分子数增加反应。 降低 p 对移动平衡转化率有利。 (p23 一次反 应定义) 但是,在 t裂下,由 p25,表 1-3 可知,断链反应平衡常数很大,即不可逆反应;而脱 氢反应平衡常数很小,即可逆反应。 降低 p,对一次反应有利,其中断链反应的影响较小,脱氢反应的影响较大。 、二次反应(断链、分解生碳、结焦等反应) 断链、脱氢反应-与一次反应相似,分子数增大反应, 降低 p,则促进反应; 聚合、脱氢缩合、结焦反应-分子数减少反应, 降低 p,则抑制反应。 但是,在 t裂下,热力学上均有利进行, p 的影响不显著。 2、p 对反应速度和反应选择性的影响(动力学分析) p 对反应速度的影响,通过反应物浓度实现。 裂解、脱氢、生碳反应是一级反应,而聚合、缩合、结焦反应是多级反应。 50 一次反应 ck 裂裂 (一级反应) 二次反应 n ck 聚聚 (n1,多级反应) bac ck 缩缩 显然,降低 p,对一次反应及二次反应速率都不利,即速率减小。 但是,一次反应是一级反应,二次反应是多级反应。 p 对二次反应的影响更大。 即减小烃分压,则增大一次反应对二次反应的相对速度。即对增大乙烯收率,降低结焦 倾向有利。 结论: 从热力学、 动力学分析可知, 降低烃分压, 对提高乙烯收率及抑制二次反应产物的生成, 都是有利。 实现降低烃分压的方法: (两种) 、若减压操作(负压) : a、因为裂解温度高,且管件密封不易,故可能漏入空气,有爆炸危险。 b、对后续分离工序的,压缩操作不利。 、因此,在裂解原料气中,加入稀释剂,降低烃分压,如 n2、水蒸汽。在工业上,常 用水蒸汽,其优点是: a、水蒸汽热容较大,在 1027时,水蒸汽热熔 1.46kj/kg.k;而 n2热熔 1.17 kj/kg.k。 虽然水蒸汽升温度时,耗热量多,但是对炉管温度起稳定作用。 b、水蒸汽与裂解气易分离,且对裂解气质量无影响,否则提高分离负荷。 c、水蒸汽便宜易得。 d、水蒸汽与合金裂解管的 fe、ni 作用生成氧化膜。 降低原料气中,硫对合金的腐蚀,降低 fe、ni 对烃类分解生碳反应的催化作用。 e、对已生成的碳,有脱除作用。即 22 hcocoh+ 但是加入水蒸气量要适当。若过量,裂解能力降低,炉子负荷提高,水蒸汽冷量及急冷 剂用量提高,造成大量废水,需能耐更高温度的炉管材料。 水蒸汽用量,有最佳值。如表 1-16 和表 1-17 所示。 51 (五) 、动力学裂解深度函数(ksf) 裂解程度,随裂解原料不同,采用的方法也不一样。 、对于单一低级烷烃裂解,用转化率表示。 q 如乙烷,丙烷等反应产物的组成,可计算得出。 、对于低级烷烃混合物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采购成本控制策略制定指南
- 一年级书信给老师的一封信150字7篇范文
- 早期阅读小鸟和大树课件
- 市场推广和联合营销合同书内容
- 人类请高抬贵手700字(12篇)
- 2025年日语J.TESTT级试卷
- 早孕健康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三支一扶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备考与模拟试卷
- 纪委监督检查知识培训课件
- 清华中学数学试卷
- 脑梗死病人-护理查房课件
- 美育PPT精选文档课件
- 医院介入手术病人护送交接流程
- 农机职业技能竞赛农机修理工理论题库
- 食品物流学:食品配送课件
- 学校家庭教育指导(班主任培训班) 课件
- 楼板厚度检测报告
- 精神发育迟滞课件
- (高职)物流运输管理电子课件(全套)
- 【老师必备】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
- 《基础笔译》课程教学大纲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