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教科所论文.doc_第1页
2012年教科所论文.doc_第2页
2012年教科所论文.doc_第3页
2012年教科所论文.doc_第4页
2012年教科所论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摘要:“授之以鱼”,所授之鱼再多,也有吃完的时候,一旦吃完,他就无法再吃上鱼;“授之以渔”,教给他捕鱼的方法,只要他去捕,就有永远吃不完的鱼。关键词:方法 学生 生字 四结合 作文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道理其实很简单,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这个道理引申到学习中来,可以这么讲,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也是一种学习的能力。那怎么获得这种能力呢?下面通过教学案例来说明我是这样“授之以渔”的。比如我在教学生字时,遵循了学生识字规律,先是学习带拼音的词语,到单字,再到打乱顺序的单字,由易到难,中间穿插了多种识字方法。比如:用了一种方法记了一个字后,问问学生这些字中还有那些字也可以用这个方法记?做到了“以一字带一串”,突出专家所倡导的教语文的意识,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识字的能力,而不是教教材。要让孩子学会“驾驶”的技术,不应该让学生坐在副驾驶座上,老师坐在驾驶座上,应让孩子亲自实践,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还有时会碰到这样的情况,课堂上,当你提出问题让学生自读感悟或合作探究以后,交流理应呼之欲出。可常会遇及,你的满腔热忱或殷殷期待换来的是学生面面相觑或沉默不语,即使偶尔有的“零星小雨”,也掷地无声,好景不长。何也?是学生感悟不力还是探究不深?即便如此,那肤浅抑或错误的交流总该进行中,可是什么也没发生,这,能不急吗?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必在其中,那就是学生不知从何说起,怎么说? “四结合”是课堂交流的一种方法。即一报、二读、三析、四结,重在读、析。一报,指学生报告所要交流的问题或理解的内容。二读,指在文中找到能说明问题的依据即语句,读出来。三析,指学生对句子的分析和理解。一般步骤:我认为这句话写了尤其是这几个词(抓重点词)更能看出从上文内容或下文提到的意思(联系上下文)连起来看,我觉得四结,是读、析后对问题作的一个结论。为更好地理解,举个小课例演绎一下,与大家共榷:案例:我是您的儿子师:文中有许多描写焦裕禄语言和动作的语句,找出来,说说你的理解。生:(一报)我找了许多语句,但重点理解第三自然段中的最后一句话。(二读)现在他全然没想到这些,带着几个小伙子,踏着积雪,一边走,一边还高唱南泥湾。(三析)这句话写了焦裕禄去访问的途中,忍着病痛,带着小伙,踏着积雪,还高唱着南泥湾的情景。句中有一个词“全然”,是“完全”的意思,此时此刻,他完全没想到这些,“这些”是指什么呢?从上文中可以知道是他的肝痛,平日里已痛得厉害,现在冒着风雪,更是可想而知,可他完全没想到,还边走边唱南泥湾师:是呀,他完全没想到剧烈的肝痛,那么他在想什么?冒着风雪干什么去呢?生:他心里想的是被大雪堵门、正在挨饿受冻的群众,他此刻正带着救济粮款去访问呢!(四结)所以,从这句话中我体会到焦裕禄是一个不顾个人生命,心里只想着群众的好干部。生:我有补充,从中还可以看到他是一个面对困难保持乐观的人,你瞧,在那样的情况下,他还高唱南泥湾!你看出来了吧,有了“四结合”,课堂交流不再是被动应答,而是学生主动发现、上引下联、充分联想的主动建构,从中获得的是分析的方法,思维的快乐,情感的渲泄,智慧的超越。当然,“四结合”仅是一个交流的基本模式,给学生提供一个交流的蓝本,但交流决不能僵化,僵化了的东西还能说是窍门吗?再比如“好文章是改出来。”这话我们做语文老师的都知道。因此也常拿来教给学生,每当学生写好一篇文章,你就会说,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话是不错,可学生压根儿就不听,你让他改,他一会儿就好,还告诉您,真的改不出来了,最多也不过改出几个错别字什么的,文章是泛泛而谈,空而不实。无奈之下,您只好亲自下笔,文章改得面目全非,可学生不领情,还怨文字太多,增加了誊写负担。其实,我们大可不必如此,关键是教给学生改文的方法,练就作文的“习外之功”。首先,是冷却。作文写完后,如果搁置一段时间再看,就会发现其中许多不妥之处,此时,再对作文进行修改,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因为在冷却的过程中,一方面学生的思维可以换一个角度,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另一方面他们可能又接受了与此有关的新东西,可作必要的修正和补充。我们知道曹雪芹写红楼梦“批况十载,增删五次”。这“十载”之中,实际上有些新的内容就是在“冷却”中生成的。其次,是质疑。你或许会问,阅读教学要质疑,修改文章何来质疑?其实,质疑是修改文章必不可少的。文章写完,从宏观上质疑:我这篇文章想说明什么呢?所选的材料能生动地反映吗?有没有更好的生活?从宏观上质疑:文章的开头与结尾呼应吗?过渡句是否合适?从微观上质疑:这是把句子写具体的有效办法。如一位学生写的第一次上讲台里面有这样一段话:“我还没有走上讲台,心里就慌极了,一上来,内容也忘了,急得满头大汗”这时,可让学生质疑:“慌极了”的心里是怎么样的?有哪些神态和行动上的表现?然后围绕质疑补充修改。在修改后的文章中他这样写道:“演讲开始前,我就很紧张,心里像打着小鼓,咚、咚直跳,轮到我了,我更慌了神,站在讲台上,不敢抬头望大家,只是低着头背讲话稿,还中断了好几次。我的头上冒了汗,也顾不得去擦”修改后的文章变得更具体、生动了。再次是赠阅。文章写完经冷却、质疑修改后,自已觉得再也改不出来了,不妨赠同学读读。这其实是一个新冷却、再质疑修改的过程,同伴提醒的一个词、一句话,甚至皱一个眉头,漾一个笑容,都可能对你产生新的灵感和联想,在交流中使文章锦上添花。以上三点“习外之功”,可以教给学生分开使用,也可综合使用,教师也可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地督促学生做好这三步,学生受益匪浅。2001年北京大运会体操冠军张尚武在王府井街头卖艺乞讨一事告诉我们大家教育在这些人的身上失败导致他的综合素质不高,因此到现在张尚武还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话。国际在线城市频道专访纪实专题栏目在对贵州省黔南州罗甸县委书记沙先贵的访谈中说:“罗甸是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民生改善迫在眉睫。以后的发展我们要自力更生,在教育、农业、旅游方面走出自己的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要想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仅靠传授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紧紧抓住学法指导这一关键,培养学生的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