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西方文学中龙形象差异的根源探究 摘要: 中西方都存在龙的形象,中国龙与西方龙字面概念虽相同,但形象、象征意义以及文化内涵却泾渭分明。本文通过对中西方龙的形象进行比较的方法,阐述了两者的差异,论证了产生差异的根源。得出了在中西方文化碰撞、交融的过程中,每一个中国人都应不卑不亢地秉持一份民族的自尊心和荣誉感,以保持龙文化的理念和民族文化内涵, 促进文化的交流。 关键词: 龙形象;中西方;差异;根源;他者一 中国是龙文化的发源地, 龙文化源远流长。龙在汉语文化中是最尊贵的超自然生物形象之一, 在华夏民族的文明史中,有关龙的图案和传说可以一直上溯至遥远的古代。关于龙的形貌,其原形有多种说法,许慎说文解字讲“龙,鳞虫之长, 能幽能明, 能细能巨,能长能短,春分登天,秋分儿潜渊” ,辞源说, 龙是“四灵”之一, 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 为鳞虫之长。李时珍本草纲目提到“龙,其形有九,头似蛇,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汉语的“龙”概念意义上是: 龙是一种“头似蛇,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的能“登天”能“潜渊”,人可骑可驭的温驯动物。1 中国龙是经过八千多年的发展, 融合了自然现象和多种动物的特征, 从最初的物象之龙发展到动物之龙再到图腾之龙, 最后成为一个民族的象征。它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它的形象突出地反映出中国古代先民驾驭自然的愿望, 反映出中华民族生机蓬勃的创造精神和和谐综合的文化理念。2 西方文化中的龙形象与中国龙大相径庭,它以毒蛇形象为主, 在此基础上还综合了其他种种令人产生恐怖感、厌恶感的动物特征, 如鳄鱼、蜥蜴、蝙蝠、癞蛤蟆等等, 不一而足。有的居住深海;有沉睡于火山;有的狡诈;有的怪模怪样。在西方, 早在古埃及和古希腊,西方龙的身影已经出现, 希腊和罗马神话中就有许多关于龙的记载。dragon源自表示看守之义的希腊语。在西方传说中, dragon是替魔鬼看守财宝的凶悍怪物, 长有三颗头,会喷火。有些西方学者认为龙是人类对史前文化的记忆遗存。西方的龙一般是蛇身狮爪,身上披着鳞片, 嘴里喷着火,双翅或四翅,头部基本上属于爬行类动物, 如蜥蜴、鳄鱼和蛇。所以西方的龙可能是爬行动物的化身, 但有些地区龙也用狮头或猫头。3 与中国对龙崇拜相反, 龙在西方古代文化中极不受人欢迎。龙在圣经中是以基督教的最大敌人撒旦的化身出现,4 在基督教长久的精神统治中, 必然被丑化、恶化, 所以龙在后世看来也就成了恶的化身龙是神话中的怪兽, 是个由许多种动物的部分肢体拼成的丑八怪。人们都厌恶它, 龙基本上是暴力和邪恶的标志。 由此可见,在中西文化中,中国龙与西方龙在形象和内涵都上不同,中国龙的形象,是美感与崇高的化身在历史发展中,一直保持着经久不衰的文化活力,它是最古老的造型,在每个历史时期,又有其鲜活的内涵。西方毒龙本质上是恶的象征, 是害人为恶的,文化内涵相比起来更没那么深远。二 作为一种虚无的存在,龙为什么在中西方文学中衍生出两种截然不同的隐喻形象呢? 这同中西方看待人与世界关系的方式有着深刻的渊源。 中国的文化源自儒家、道家的学说。儒、道德思想可以说是中国哲学的集中体现。这两家的思想都以“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在中国文化里这种“人世界”合一思想一直都是主旋律, 即便有几个“天人相分”的音符出现, 也只能算作一小段插曲, 无碍于大体。当然, 儒家与道家所讲的“天道”意义上是不大相同的。儒家的“天道”有道德的意味, 而道家的“天道”却是道法而然, 没有道德意味。儒家求“天道”之途是“强恕”“求仁”, 因此中国文化大多体现的是中庸之道, 更通俗些讲就是不走极端, 于人于事于物都留有余地, 很少强调或是放大人和物恶的一面。而道家的思想更是“无为”, 万物无所谓善恶, 只有自然属性。西方的文化则不然。西方哲学中“主体客体”的二元论一直是主流思想。这种二元论以人类为中心, 任何人以外的客体都是作为对立面存在的, 万物只不过是被认识或被征服的对象,大有不是鱼死就是网破的架势。在圣经中, 这种思想体现得很明显,信奉上帝的人上天堂, 不信奉的人就下地狱,有折衷, 没有妥协。5基于各自的哲学理念, 看待事物的方式, 中西两方对世界万物的描述很是不同。因为“道法自然”,中国文化更有审美的意识, 诗意的境界, 更能体会欣赏天地大美的一面, 超越了功利之心, 不从功利的角度看待万物, 不计较万物于人是否有利。也因为“仁恕之心”, 中国文化无论对同类还是异类都更能产生恻隐之心, 顾惜之情。而西方文化则多是从人的主体利益出发去看待客体, 虽然让人在与世界的关系中更占主动地位, 但是为了突出主体的能动性, 有时难免刻意提及甚至夸大客体丑恶的一面。对龙的态度就体现了中西文化的这种差异。6龙的存在是莫须有的。莫须有的存在为人们的想象提供了原料, 而在想象中这种莫须有的动物被赋予了超强的力量。在更具审美意识的中国的文化里, 龙的强大作为审美的对象, 加上了无边的想象, 和超俗的神仙一同被写意成凡人艳羡, 无可企及的一种美, 一种境界。而相反, 在西方的文化里, 龙的强大成了令人惶恐的事情, 龙越强悍, 人类越无法驾驭, 龙就愈走向了人的对立面, 被异化, 被妖魔化成一种邪恶的东西。7 三长期以来, 国人对几千年的龙文化未曾有过任何的质疑, 龙一 直被尊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但是, 随着对外文化交流的频繁, 龙的 英译却一再引起争议。 无论是在“亚洲四小龙”的英译问题上,还是奥运福娃中华龙的落选上,都是因为“龙”一直以来被翻译成 dragon。8中西方各说各龙, 显然会构成文化交流的障碍。但是, 如果有一方让步, 舍弃文化中原有的龙的形象,显然是对传统文化的亵渎, 而将民族文化置于世界文化的视角, 舍弃又何尝不是一种人类文明的损失。这种损失西方人不愿意,我们何尝就能妥协?在文化的主体意识上西方总是处于主动地位,采取相应似乎不着痕迹的措施。9如迪斯尼动画片木兰在再现“他者”的过程中对本土文化进行了东方化和美国化,以美国主流文化的个人主义价值观置换了原作木兰辞所蕴涵的中国传统文化,从而改写了本土文化的民族身份。片中把龙的形象和亡灵的形象喜剧化、漫画化,使之成为逗人发笑的小丑角色,就无形中达到消解本土文化精神内核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作为强势文化的美国媒体实施了对弱势文化的整合与殖民,而真实的本土文化则遭遇了边缘化。在中西方文化碰撞、交融的过程中,两方本应该都秉持着更加开放与圆融的态度来对待文化冲突, 为文化冲突提供更多得以疏解的管道。但如果双方不能达到这样的默契,我们一定不能采取回避、淡化、自我封闭的态度,否则西方对中国龙的偏见就永远不会改变。每一个中国人都应不卑不亢地秉持一份民族的自尊心和荣誉感宣传和弘扬我们的龙文化,堂堂正正地做一个龙的传人。 参考文献1宋洁.从龙和dragon的国俗语义看龙的英译及中国龙文化j.邵阳学院学报,2007,(6).2罗二虎.龙与中国文化m.海口:三环出版社, 1990.3周璇璇.中国龙和西方dragon的比较研究j.滨州学院学报,2006,(2).4新旧约全书z.南京:中国基督教协会印发,1989.5李蓉.中西文学中龙的隐喻及文化误读j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燃气管道接入与接口设计方案
- 分布式光伏项目风险评估与应对方案
- 水库防渗层施工技术方案
- 学生宿舍楼暖通空调系统设计
- 公路道路交通监控系统方案
- 绿色建材对房建工程全周期成本的影响分析
- 面包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监控系统
- 装修工程保修验收措施
- 2025年中国风电行业市场前瞻:技术创新与投资战略布局解读
- 英语文学导论
- 法医物证课件法医植物学
- JJF 2223-2025氡子体测量仪校准规范
- 2025-2030中国云游戏行业市场发展分析及前景趋势与投资研究报告
- 食品工业生产流程规范
- 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2025年数学三下期末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衡阳市物业服务收费管理实施细则
-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 中国茶文化故事解读
- DB3203-T 1043-2023 社区居家医疗护理服务规范
- 中医护理在疼痛中的应用
- GB/T 44977-2024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网终端定位服务安全技术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