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321河辛线孤滨路口至许家桥段改建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doc_第1页
S321河辛线孤滨路口至许家桥段改建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doc_第2页
S321河辛线孤滨路口至许家桥段改建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doc_第3页
S321河辛线孤滨路口至许家桥段改建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doc_第4页
S321河辛线孤滨路口至许家桥段改建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s231 河辛线孤滨路口至许家桥段改建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项目名称:s231河辛线孤滨路口至许家桥段改建工程 建设单位(盖章):东营市河口区交通运输局环评单位:山东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设计院 shandong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环评证书:国环评证甲字第2402号二一三年十一月济南评价单位:山东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设计院法人代表:边 兴 玉项目名称:s231河辛线孤滨路口至许家桥段改建工程文件类型:环境影响报告书地 址: 济南市历山路50号电 话: 真: 编: 2500131山东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设计院目 录1 项目概况11.1 建设背景11.2 工程特性11.3 路线方案51.3 相关政策符合性72 项目周围环境现状72.1 项目区环境现状72.1.1 声环境现状72.1.2 环境空气现状72.1.3 水环境现状72.2 评价等级、范围及敏感保护目标73工程分析103.1 污染源分析103.1.1 施工期污染源103.1.2 营运期污染源103.1.3 生态环境影响途径103.2 污染源强与防治对策113.2.1 施工期污染源强及防治对策113.2.2 营运期污染源强及防治对策134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154.1 声环境影响评价154.1.1 施工期154.1.2 营运期164.2 环境空气影响评价164.2.1 施工期164.2.2 营运期174.3 地表水环境影响与评价184.3.1 施工期184.3.2 营运期194.4 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194.4.1 施工期194.4.2 营运期194.5 固体废物影响分析194.5.1 施工期194.5.2 营运期205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205.1 区域生态环境现状205.2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205.2.1 施工期205.2.2 营运期216 环境风险评价227 公众参与237.1 信息公开237.2 公众调查247.2.1 调查方式247.2.2 公众意见答复257.2.3 公众参与调查结论258 环境监测与管理计划269 环境经济损益分析2910 初步结论3011 联系方式301 项目概况1.1 建设背景s231 河辛线北起孤滨路口, 向南止于淄博市临淄区辛店镇,是山东干线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东营市南北走向一条重要通道。 s231 河辛线穿越河口城区,是河口区主要的城市主干道,是河口城区发展的主轴。该路两侧建筑物密集、企事业单位、居民区、学校较多,出入口较多,红绿灯较多,非机动车辆多,车辆延误时间较长,尤其上下班高峰期,局部路段拥堵。经预测,在无本项目情况下,2030年城区段交通量16962pcu/d,根据城区段平面交叉间距和车辆停车延误情况,经计算平面交叉修正系数 fj=0.68,道路通行能力无法满足未来交通量发展的需求,服务水平处于四级,不满足公路“快速、便捷”的功能要求。同时河口蓝色经济开发区的建设和规划无棣至莱州公路东营段的实施,必将给现有路段带来大量的过境交通,增加了该路段交通压力,加剧了该路段交通拥堵问题,给城区交通带来极大的交通安全隐患,严重威胁了沿线居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空气污染和声污染,影响了沿线居民的生活,不利于城市进一步的发展。本项目的实施是适应交通量增长、分流过境交通、缓解城区交通压力和改善城区交通环境的需要。项目地理位置见图1。拟建路线起于 s312 孤滨线草桥沟桥西约 100 米(k54+448 处),沿草桥沟西岸向南展线,先后跨草桥沟西干流、刁口河与七干渠,在许家桥南约 700 米 (k17+553 处)接 s231 河辛线。依次经过河口区六扣村、南旺村、新合村和利津县毛坨村、九龙口村、后邵村、后崔家屋子和段家村,与 s312 孤滨线、在建的黄河路、河庆路、规划的顺河路等多条省道和城市道路平面交叉。路线方案见图2。新建公路全长15.490km,永久占地 64.42 公顷(新增占地 63.70公顷)。采用一级公路技术标准建设,设计速度80km/h,采用双向四车道,路基宽度24.5m。1.2 工程特性本项目工程特性见表1。图1 项目地理位置图图2 拟建公路线路方案示意图32山东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设计院表1 工程特性表序号指标名称单位数量一、基本指标1公路等级一级公路2设计速度公里/小时803车道数车道4(双向)4交通量辆/日16962(2030年预测值)5征用土地(永久)公顷64.426拆迁建筑物平方米3007估算总额万元48560.018平均每公里造价万元3134.93二、路线9起讫桩号k0+000k15+49010路线总长公里15.4911路线增长系数1.0112平均每公里交点数个0.25813平曲线最小半径米/个1500/114平曲线占路线总长%22.615直线最大长度米5873.7516最大纵坡%/个0.6/117最短坡长米/处250/118平均每公里纵坡变更次数次0.58119竖曲线最小半径凸型米/处36363.636/1凹型米/处40000/120竖曲线占路线总长%16.67三、路基、路面21路基宽度米24.522特殊路基公里9.637四、桥梁、涵洞23桥涵设计汽车荷载等级公路级24桥涵净宽m与路基同宽25桥涵设计洪水频率1/100四、工程量26大桥m/座321/327中桥m/座246/528小桥m/座227/929涵洞道5030平面交叉处1031路基计价土石方数量千立方米733.98932平均每公里土方数量千立方米49.2733路基排水及防护工程数量百立方米21.0134土石方数量万立方米(1)挖方万立方米13.26(2)填方万立方米84.99(3)借方万立方米84.07(4)弃方万立方米12.34(5)永久弃渣万立方米01.3 路线方案本项目供比选的各方案见表2及图3路线方案示意图。表2 拟建项目比较方案一览表路段方案起点终点路线方案方案一一、二、三k、a、b、c、d图3 各路线方案示意图拟建工程整体方案(方案k和方案a、c)综合比较见表3。表3 方案k和方案a、c综合比较表序号指标名称单位方案k方案a方案c1起桩号k0+000k15+490k0+000ak17+508k0+000ck15+7032路线长度公里15.49017.50815.7033新建里程公里15.49014.62015.2954路基计价土石方千立方米733.989676.159713.8685排水防护工程百立方米21.01063.0434.5206路面千立方米330.100310.980326.2557特殊路基处理公里9.6375.6878.9228大桥米/座321/3428/49中桥米/座246/5131/2246/510小桥米/座227/9240/10244/911涵铜道50415112平面交叉处1016913沿线安全设施公里15.49014.6215.29514拆迁房屋平方米3005000.0300.015永久占地公顷64.425561.771664.341716其中新增占地公顷63.708359.730463.869817占用农田(耕)地公顷29.497832.143331.202718估算金额万元48560.0139585.3449442.5819平均每公里造价万元3134.932707.623232.60从与路网布局、城市规划的协调性及建设规模等方面来看,工程推荐k线方案。同时,拟建项目在工程选线中贯彻了环境选线的理念,充分考虑所经城镇规划、尽量减少占地,公路沿线未穿越自然保护区和文物保护单位,公路沿线不占压矿产资源。同时,拟建项目建设符合环办函2008667号文件的要求,选线合理。总体而言,拟建项目的工程选线经过了充分的环境论证,目前的推荐路线是平衡了不同环境影响的方案,在环境保护方面也是合理的。1.3 相关政策符合性根据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2013年修改),拟建项目属于“二十四 公路及道路运输”中的“国省干线改造升级”项目,属于鼓励类。因此,拟建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拟建公路符合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及相关技术规范要求,污染物排放不影响当地治污减排任务的完成,污染物能够达标排放,项目选址不在“禁批”和“限批”的范围内,符合鲁环发2007131号文的相关要求。拟建项目属于核准制项目,可直接办理环评手续;符合鲁环发2007131号文的相关要求;拟建项目为交通运输类项目,无需入园区;拟建项目已编制环境风险评价篇章;不在省环保厅审批的限制性要求之列,不在省环保厅区域、流域和企业限批的范围内;拟建项目营运期无废水外排;项目符合鲁环发2012263号文的相关要求。2 项目周围环境现状2.1 项目区环境现状2.1.1 声环境现状根据本次环评现状监测数据,工程沿线1#、2#、3#b监测点位昼、夜间及3#a、4#监测点位昼间的等效连续a声级均能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的4a类和2类声功能区标准要求,3#a和4#监测点夜间的等效连续a声级出现超标,超标原因是监测点距离现有公路s231河辛线距离较近,受交通噪声影响较为严重。2.1.2 环境空气现状根据本次环评现状监测数据,评价区内各监测点位的so2、no2、co浓度均能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及其修改单中二级标准,pm10、tsp日均浓度出现超标现象,主要是由于北方天气干燥、地面扬尘较重引起的。2.1.3 地表水环境现状根据本次环评现状监测数据,地表水各监测断面均出现cod及氯化物浓度超标现象,不能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类标准要求。分析codcr、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超标原因是当地的工业和生活污水进入河流造成。氯化物、总磷超标与当地水文地质背景值偏高有关,河口区的轻、重盐漬土及荒地发布很广,项目区域浅层地下水中咸水、微咸水分布较广,地下水埋深较浅与地表水存在互通现象。2.1.4 地下水环境现状根据本次环评现状监测数据,拟建工程沿线区域地下水水质较差,溶解性总固体、总硬度、氯化物、硫酸盐、亚硝酸盐氮、高锰酸盐指数超标,其他监测因子均能满足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类标准的要求。高锰酸盐指数超标可能是由于此次监测的是浅层地下水,浅层地下水可能受到居民生活活动污染所致。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氯化物、硫酸盐、亚硝酸盐氮超标主要与当地水文地质背景值偏高有关,河口区的轻、重盐漬土及荒地发布很广,项目区域浅层地下水中咸水、微咸水分布较广。2.2 评价等级、范围及敏感保护目标根据各环境要素相关导则的规定,结合拟建公路沿线的自然、生态、景观等环境状况,拟建项目评价等级和范围分别见表4、表5和图3。表4 评价等级划分及依据环境因素依 据等 级声环境依据hj 2.4-2009,公路沿线地区声环境现状较好,沿线有4处声敏感点,项目建成后噪声将有显著提高(5dba),敏感点处于线路附近,影响人口较为集中一 级生态环境依据hj 19-2011,拟建公路长度为15.490km50km,不穿越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等特殊生态敏感区三 级环境空气依据hj 2.2-2008,拟建公路不存在集中式排放源,主要大气污染物为汽车尾气及扬尘,影响的区域局限在道路两侧影响分析地表水依据hj/t2.3-93,项目施工期排污量小,营运期无废水排放影响分析地下水拟建项目施工期排污量小,营运期无废水排放,不会污染地下水,且不会引起地下水位的变化。影响分析社会环境拟建项目建设对周围社会环境造成一定影响。简单分析表5 评价范围一览表评价内容评 价 范 围声环境道路中心线两侧200m以内范围的村庄、学校、医院等。生态环境道路中心线两侧200m以内及公路沿线涉及的临时用地。环境空气道路中心线两侧200m以内范围的村庄、学校、医院等。地表水草桥沟为公路中心线两侧200m以内范围;草桥沟西干流为k4+122草桥沟西干流桥上游100m至下游100m范围,七干渠为k13+377七干渠中桥上游100m至下游100m范围,刁口河为k8+193中桥上游100m至下游100m范围社会环境道路中心线两侧200m以内范围的村庄、学校、医院等。拟建项目敏感保护目标分布见图4。图4 评价范围及敏感目标分布示意图3工程分析3.1 污染源分析3.1.1 施工期污染源(1)拟建工程对耕地等的占用将使当地的农业、林业等受到一定影响。(2)工程征地、开辟施工场地及便道、基础施工、材料设备和土石方运输、路基施工等施工活动将占用和破坏城市道路;同时工程施工临时占地和施工扬尘也将使沿线植被受到破坏或不良影响。(3)施工中的挖土机、打桩机、重型装载机及运输车辆等机械设备产生的噪声、振动会影响周围居民区、学校和医院等敏感点。(4)施工过程中的生产作业废水,以及施工人员排放的生活污水都会对周围区域水环境造成影响。(5)施工作业对环境空气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扬尘污染,主要来源于土石方工程、地表开挖和运输过程;燃油施工机械排烟、施工人员炊事炉排烟等也将影响环境空气质量。(6)工程建设将带来部分建筑物拆迁,如补偿安置措施不适当,将对拆迁居民生活质量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3.1.2 营运期污染源拟建项目运营期的环境影响主要来自交通噪声和汽车尾气污染等。公路运营后,车辆的发动机、冷却系统、传动系统等部件均会产生噪声。另外,汽车行驶中引起的气流湍动、排气系统、轮胎与路面接触时压迫空气等也会产生噪声。交通噪声对沿线居民的正常生产、生活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且随着营运期交通量的增大,公路交通噪声的影响也随之增大。营运期对环境空气的影响主要来自于汽车尾气污染物。公路上行驶汽车的轮胎接触路面使得路面的积尘扬起,从而产生二次扬尘污染。危险品运输车辆发生泄漏事故时可能对沿线水体水质造成污染。3.1.3 生态环境影响途径(1)水土流失原因施工期路堤填筑、桥梁基坑开挖等工程活动,致使地表植被破坏、地表扰动,易诱发水土流失。施工期,施工场地平整、施工便道修筑等工程行为,使土壤裸露、地表扰动、局部地貌改变、原稳定体失衡,易产生水蚀。(2)对土地资源的影响本工程永久性征用土地使沿线地区宝贵的土地资源受到一定损失,植被的丧失改变了土地原有的生态功能。(3)对沿线河流、沟渠行洪、航运、农灌等的影响因素桥涵工程可能压缩河道过水断面,破坏部分农田灌溉系统,如不采取措施,可能对沿线河道、沟渠行洪、农灌等造成一定影响。(4)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影响分析沿线区域受人类长期开发活动的影响,沿线地区分布多为人工林,工程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影响甚微。(5)对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影响分析本工程的实施将引起部分房屋拆迁。本工程的实施,在一段时间内将影响部分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本次工程建成后将使沿线地区交通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促进地区间信息、人员、物资的交流,加快国土资源开发进程,并带动工商、旅游等产业发展。3.2 污染源强与防治对策3.2.1 施工期污染源强及防治对策1、噪声污染源强及防治对策施工期噪声源强主要为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施工机械主要有打桩机、挖掘机、推土机、装载机、压路机等,运输车辆包括各种卡车、自卸车等。其5m处的噪声级一般在8095db(a)。施工道路交通噪声的影响范围集中在公路两侧150m范围内,施工机械噪声影响主要在距离上述施工场所350m范围内。工程施工期道路运输车辆的不连续性,其造成的影响也是有限的。上述新增加的噪声影响均会随着施工过程的结束而降低或消失。2、大气污染源强及防治对策拟建公路在施工阶段对空气环境的影响主要来自工地扬尘及路面铺浇沥青的烟气,其主要的污染物为co、no2、tsp、thc。(1)污染源强 扬尘在整个施工期间,拟建公路的挖掘、凿岩、打桩、筑路墩、铺浇路面、材料运输、装卸等施工过程都存在着扬尘污染,久旱无雨的季节(冬季)就更加严重。本工程不单独设置水泥混凝土、沥青、灰土等物料拌和站,均依托既有设施或采用外购,减小了施工期污染。另外,还有汽车行驶、地面料场的风吹等引起的二次扬尘污染。根据国内公路施工现场汽车运输引起的扬尘现场监测结果,车辆下风向50m处tsp的浓度为11.625mg/m3;下风向100m处tsp的浓度为9.69mg/m3;下风向150m处tsp的浓度为5.093mg/m3,超过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运料车运输时应加盖篷布,避免在大风天气施工。扬尘的影响范围一般在300米以内。施工阶段对正在施工的路段、临时场地及主要运输道路要进行经常性的洒水(每天4-5次),可以使空气中的扬尘量减少70左右,收到较好的降尘效果,扬尘造成的tsp污染超标距离可缩小到20-50米范围内。 沥青烟气沥青路面施工阶段空气污染除扬尘以外,沥青烟气是主要污染源。本工程施工阶段的沥青烟气主要出现路面铺设过程中,其中沥青排放量较小。沥青烟气的影响距离在下风向300米范围内,其主要污染物为thc、co、no2。(2)防治对策施工期间,应该严格按照山东省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第248号的要求进行施工管理,以减轻施工期的扬尘污染:a、工程施工单位应当建立扬尘污染防治责任制,采取遮盖、围挡、密闭、喷洒、冲洗、绿化等防尘措施,施工工地内车行道路应当采取硬化等降尘措施,裸露地面应当铺设礁渣、细石或者其他功能相当的材料,或者采取覆盖防尘布或者防尘网等措施,保持施工场所和周围环境的清洁。 b、当对回填的沟槽,采取洒水、覆盖等措施,防止扬尘污染。 c、运输砂石、渣土、土方、垃圾等物料的车辆应当采取蓬盖、密闭等措施,防止在运输过程中因物料遗撒或者泄漏而产生扬尘污染。d、露天装卸物料应当采取洒水、喷淋等抑尘措施;密闭输送物料应当在装料、卸料处配备吸尘、喷淋等防尘设施。e、对于扬土较大的路面和建筑场地做到勤奋洒水,尤其是久旱无雨的季节,对于敏感区域要定时进行洒水。f、运送土方、水泥、石灰等要袋装或用封闭式车辆,禁止超载,运输车辆盖蓬布,运送土方时应适量洒水,以减少运输过程中的扬尘量。经采取相关措施后施工期间扬尘的影响范围一般在300m以内。施工阶段对正在施工的路段及主要运输道路要进行经常性的洒水(每天4-5次),可以使空气中的扬尘量减少70左右,收到较好的降尘效果,扬尘造成的tsp污染超标(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距离可缩小到20-50m范围内。此外应注意避免在大风日施工,路基材料破碎、筛分时应适当遮挡、合理分段施工等。在采取上述防治措施后拟建项目施工期废气对周边居民影响很小。3、地表水污染源强及防治对策(1)污染源强公路项目施工期对水环境的污染主要来自于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排放。生活污水:公路施工时,施工营地布局比较分散,施工人员也不完全统一,生活污水量较小。拟建公路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用水取60l/(人d),施工人员按30人/d计,则每天产生生活污水为1.44t。其主要污染物浓度ss 55 mg/l、codcr 250 mg/l、bod5110 mg/l、tn 20 mg/l。(2)防治对策由于本项目施工营地设置主要依托沿线闲置民房,不单独设置施工营地,因此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污水主要结合村庄现有的处理设施进行处理,不外排。因此,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污水对沿线水环境影响很小。4、固体废物项目施工期固体废物主要包括弃方(剥离表土、建筑垃圾)和施工人员生活垃圾。本项目土石方开挖总量13.26万m3,土石方填筑总量为84.99万m3,借方84.07万m3,弃方12.34万m3(包括表层土12.26万m3、建筑垃圾0.08万m3);弃方中表层土全部用于后期绿化;建(构)筑物清理产生的建筑垃圾用于后期道路路基和桥头的填筑。弃方全部得到合理安置,无永久弃渣产生。拟建项目施工期间施工人员按30人/d计,垃圾按1kg/人d计,则生活垃圾量为30kg/d,利用道路沿线居民现有的收集设施进行收集,由河口区、利津县环卫部门定期清运。3.2.2 营运期污染源强及防治对策1、噪声污染源强及防治对策(1)污染源营运期噪声污染源主要为车辆在公路上行驶产生的噪声。噪声源来自以下几个方面:在公路上行驶的机动车辆噪声源为非稳态源。运营后,车辆的发动机、冷却系统、传动系统等部件均会产生噪声。另外,行驶中引起的气流湍动、排气系统、轮胎与路面的磨擦等也会产生噪声。由于公路路面平整度等原因而使行驶中的汽车产生整车噪声。运营期交通量的增大会提高公路沿线昼夜的交通噪声。(2)防治对策目前国内常用的工程降噪措施主要有声屏障、搬迁、隔声窗、降噪林等,在综合考虑了项目沿线各敏感点特征、道路特点、所需的降噪效果以及各种降噪措施适用的条件等各种因素的基础上,本着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同时又兼顾公平的原则主要推荐了隔声门窗为主的降噪措施。2、大气污染源强及防治对策(1)污染源强汽车尾气:主要污染物是nox。本次环评根据营运中期车流量情况,核算污染物排放源强为0.466mg/ms。同时,类比全国已建成公路的环境保护竣工验收的结果,日交通量30000辆时no2和tsp均不超标。根据拟建项目各特征年交通量预测结果,2030年各路段交通量均小于30000辆小客车/日。本项目的交通量小于类比项目,且沿线扩散条件较好,no2和tsp均不会超标。扬尘:公路上行驶汽车的轮胎接触路面使路面积尘扬起,产生二次扬尘污染。根据环境保护部2011年9月受理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和调查结果公示的通告,除服务区有锅炉的工程外,不对公路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进行验收或者认为绿化后均达标。(2)防治对策对于公路项目最有效的减轻汽车尾气污染的方法是加强公路自身的绿化,采用一些具有良好空气净化作用的植物作为两侧的绿化带以吸收尾气,保护区域环境空气质量。因此建议项目建设单位在拟建公路两侧用地范围内酌情安排绿化林带。此外,由于对环保的重视、技术的进步和清洁能源的广泛应用,未来机动车辆单车污染物排放量将可能大大降低。3、地表水污染源强及防治对策(1)污染源本项目营运期对水环境的污染主要来自于降雨初期到形成的路面径流。根据国内对路面径流污染情况试验有关资料,降雨初期到形成路面径流的30分钟,雨水径流中的悬浮物和油类物质的浓度比较高,ss和石油类的含量可分别达158.5231.4mg/l、19.7422.30mg/l;30分钟后,其浓度随降雨历时的延长下降较快。降雨历时40分钟后,路面基本被冲洗干净,污染物含量较低。非事故状态下,路面径流污水基本可接近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不会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影响,(2)防治对策非事故状态下,路面径流污水基本可接近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不会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影响,但在汽车保养状况不良、发生故障、出现事故等时,都可能泄漏汽油和机油污染路面,在遇降雨后,雨水若流入附近的水域,造成石油类和cod 的污染影响,通过交通管理措施和设置事故径流收集系统等措施后,可有效避免类似污染事故发生。4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4.1 声环境影响评价4.1.1 施工期公路施工期各种施工机械具有高噪声、无规则的特点,将对沿线声环境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通过预测,路基施工昼间在距施工场地500m以外可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声环境功能区标准限值,夜间在1500m处达到2类声环境功能区标准限值。拟建公路评价范围内施工期有1处敏感点距离路线较近。建设施工单位为保护沿线居民的正常生活和休息,应合理安排施工时间,敏感点路段应避免夜间施工,昼间施工期间采取必要的噪声控制措施,降低施工噪声对环境的影响。通过预测结果可以看出,施工噪声因不同的施工机械影响的范围相差很大,昼夜施工场界噪声限值标准不同,夜间施工噪声的影响范围要比白天大得多。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多台机械同时在一处作业,则此时施工噪声影响的范围比预测值还要大,鉴于实际情况较为复杂,很难一一用声级叠加公式进行计算。公路施工噪声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短期污染行为,一般的居民均能理解。但是作为建设单位或施工单位为保护沿线居民的正常生活和休息,应合理地安排施工进度和时间,文明施工、环保施工,并采取必要的噪声控制措施(如设置移动式声屏障等),降低施工噪声对环境的影响。4.1.2 营运期通过预测,在“4a类区”:各评价年北韩家村和北王家村环境噪声昼间均超标,2016评价年昼间超标范围为2.453.62 db(a),夜间超标范围为5.336.52 db(a);2020评价年昼间超标范围为3.524.01 db(a),夜间超标范围为6.326.92 db(a);2030评价年昼间超标范围为4.995.48 db(a),夜间超标范围为7.928.41db(a) 。在“2类区”:2016年、2020年、2030年昼间新合村和后崔家屋子均不超标;北韩家村和北王家村均超标,超标范围为1.113.72db(a)。2016年、2020年、2030年夜间各敏感点均超标,超标范围为1.989.43db(a)。工程运营后,在未采取降噪措施的情况下,拟建道路的交通噪声污染较重,夜间污染重于昼间,且随时间推移和车流量的加大,交通噪声污染日益加重。针对噪声预测结果,本次评价在综合考虑了项目沿线各敏感点特征、道路特点、所需的降噪效果以及各种降噪措施适用的条件等各种因素的基础上,本着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同时又兼顾公平的原则主要推荐了隔声门窗为主的降噪措施。在针对超标住户采取了安装隔声门窗等噪声控制措施后,各敏感点在预测交通量前提下近期、远期均可以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相应的4a和2类区标准。4.2 环境空气影响评价4.2.1 施工期项目工程建设过程中,将进行大量的土石方填挖、筑路材料的运输及拌合、沥青熬炼、摊铺等作业工作。因此,该工程施工期的主要环境空气污染物是tsp,其次为沥青熬炼、摊铺时的沥青烟和动力机械排出的尾气污染物,其中尤以tsp对周围环境影响较为突出。道路扬尘主要是由于施工车辆在运输施工材料而引起,引起道路扬尘的因素较多,主要跟车辆行驶速度、风速、路面积尘量和路面积尘湿度有关,其中风速还直接影响到扬尘的传输距离。临时施工便道和正在施工的道路上行驶的施工车辆运输引起的扬尘比较严重,且影响范围较大。为减小起尘量,有效地降低其对周围居民正常生活和单位产生的不利影响,建议在邻近居民点等人口稠密集中的地区采取经常洒水降尘措施。研究资料表明,通过洒水可有效的减少起尘量。对于施工场地内未及时摊铺的物料,其种类、性质及风速与起尘量密切相关,比重小的物料起动风速较小,易受扰动而起尘。堆料场的扬尘主要包括风吹扬尘、装卸扬尘和过往车辆引起路面积尘二次扬尘等,将会对周围环境空气造成一定的影响,但通过洒水、蓬布遮挡等措施可有效地抑制扬尘量,使扬尘量减少70%。公路施工中,固体废物、石灰土、混凝土等物料在拌和过程中均易起尘,对周围环境会产生一定的污染。扬尘产生的量与天气条件有很大的关系,风向、风速、降雨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在天气干燥及大风条件下,对施工现场周围的居民影响较大,特别是下风向的居民影响更为严重。本项目所用沥青、混凝土和二灰碎石等物料拟依托既有设施进行拌和,不另外单独设置,减少了扬尘污染。在沥青路面铺设等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沥青烟气。该烟气中含有thc和较多的五、六环的有机物质,其中苯并芘、苯并蒽等有机物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大。以苯并芘为例,一般沥青中苯并芘的含量为0.127mg/kg,沥青路面浇注过程中苯并芘的污染物影响距离一般在50m以内,因此当公路建设工地靠近村庄时,沥青铺浇应避开风向针对这些环境敏感点的时段,以避免对人群健康产生影响。4.2.2 营运期本项目不设置收费站、服务区等永久性设施,除营运期汽车尾气外,无其他环境空气污染物。因此,项目建成营运后主要的大气污染源是汽车尾气污染物的排放。通过预测,在正常气象条件下,nox的浓度最大贡献值为0.02mg/m3,表明公路通车后营运中期nox对公路沿线环境空气质量影响很小。一般来讲,敏感点受nox污染的程度与汽车尾气排放量、气象条件有关,同时还与敏感点同路之间水平距离有较大关系,即交通量越大,污染物排放量越大;距离路越近,污染物浓度越高;风速越小,越不利于扩散,污染物浓度越高;敏感建筑处在道路下风向时,其影响程度越大。根据预测结果分析,在正常气象条件下,拟建公路营运近期、中期均不超标。总体而言,营运期汽车尾气对沿线区域环境空气质量影响不大,项目营运期沿线环境空气质量能够达标。4.3 地表水环境影响与评价4.3.1 施工期施工期对地表水环境的主要影响是桥梁建设时对水体的搅混和油污染,以及施工人员生活污水和施工机械含油废水的影响。桥梁施工对地表水体的影响主要来自于施工固体废物、废油、废水等进入水体而产生的不利影响。如在施工过程中对施工机械和施工材料加强现场管理,规范固体废物、废水排放,可避免和减缓桥梁施工对沿线地表水体的污染。施工人员生活污水产生量约1.44t/d。本项目施工人员分布比较分散,生活污水量较小,影响较小;且施工人员租用沿线民房住宿,不单独设置施工营地,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依托民房现有设施处理,不外排。因此,本项目施工期的生活污水不会对周围水体造成影响。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总量为30kg/d。若不对这些垃圾采取处理措施,生活垃圾和固体废物随意进入周围环境和地表水体,将会对沿线生态环境及水环境造成较大的影响。在施工营地周围应建立小型的垃圾临时堆放点,集中收集后由环卫部门统一处理。应注意对临时垃圾堆放点的维护管理,避免垃圾的随意堆放造成四处散落,同时对堆放点定期喷杀菌、杀虫药水,减少蚊虫和病菌的滋生。含油污水主要来源于施工机械的修理、维护过程及作业过程中的跑、冒、滴、漏。其成分主要是润滑油、柴油、汽油等石油类物质,这类物质一旦进入水体则漂浮于水面,阻碍气水界面的物质交换,使水体溶解氧得不到补给,给水体生物的生命活动造成威胁。施工机械跑冒滴漏的含油废水通过吸油材料转化到固体物质中后交由有资质的单位处置。此外,如沥青、油料、化学品物质等施工材料如保管不善,被雨水冲刷而进入水体将会产生水环境污染。在施工中应根据不同筑路材料和特点,有针对性的加强保护管理措施,尽量减小其对水环境的影响。堆料场应设在河流300m以外的地方。施工期对路基及时压实,避免冲蚀。在路面施工时,首先避免雨期或逆季节施工造成沥青固体废物,再者施工中应及时碾铺,防止雨水冲刷,严禁将沥青固体废物冲入水体。距离河流300m范围内严禁设置堆料场、施工营地、物料拌和站等临时场地。综合以上分析可见,施工期主要可通过加强管理来减缓工程建设对地表水环境影响,尤其是施工场地和筑路材料运输的管理,不会对周围地表水环境产生不利影响。4.3.2 营运期项目营运期对水环境的污染主要来自于桥面污染物随雨水径流对地表水造成的影响,但是考虑到路面径流是瞬时排放行为,而且跨河桥梁的桥面径流设计通过设置桥面纵向排水系统直接排出,相对于河流水体流量,路面径流携带污染物对水体水质的影响甚微。4.4 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4.4.1 施工期根据调查,本项目评价范围内无集中的饮用水取水口分布,拟建公路施工不会对附近村庄饮用水产生影响。拟建公路建设对地下深井的影响主要来自于深挖路段的施工,影响地下水的补给、流通及排泄。但拟建项目沿线的地质特点为路线大部分地处华北新生代沉降区东南部的济阳拗陷中,公路全线无深挖路段施工,可见公路施工不会影响到村镇饮用水的水质。并且,桥梁施工所造成的污染物主要为ss,污染物单一,随着桥梁施工的结束,地表水体水质将恢复至施工前水平,对河流周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也将消失。4.4.2 营运期评价范围内没有地下水资源保护区分布,且拟建公路沿线无废水外排,因此,拟建公路项目的建设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较小。同时,根据水文地质介绍,评价区浅层地下水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拟建公路对雨水下渗量影响较小,因此对地下水补给量的影响也较小。综上所述,拟建项目无废水外排且远离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且根据目前国内、省内高速公路实际运营情况,未出现过公路项目污染地下水的情况。因此,拟建项目不会对沿线区域地下水产生影响。4.5 固体废物影响分析4.5.1 施工期拟建项目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固体废物主要产生于施工人员生活驻地、建筑材料的临时堆放用地及施工作业的场地等。本项目不单独设置施工营地,集中施工人员(按30人计)产生的生活垃圾总量约为30kg/d,产生量小,对沿线生态环境及水环境造成的影响较小;本工程不产生永久性弃渣。弃方中表层土全部用于后期绿化;建(构)筑物清理产生的建筑垃圾用于后期道路路基和桥头的填筑。综上,施工期固体废物主要为生活垃圾,其产生量小,且本项目施工人员租用沿线村庄闲置民房,不单独设置施工营地,生活垃圾依托现有设施处理,集中收集后由环卫部门统一处理,不外排。施工期固体废物对沿线环境影响较小。4.5.2 营运期拟建项目沿线不设置服务区、收费站、养护工区等辅助设施,公路沿线无固定人员及设施,无固体废物产生。在公路运营后,加强公路环保的宣传力度,增强过往司机的环保意识,培养环境保护的主人翁责任感,禁止在行车过程中随意丢弃垃圾,这对保护公路及其自然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在项目沿线适当设置环保标志或宣传牌以保护公路环境。5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5.1 区域生态环境现状评价区位于东营市境内,土地利用方式以耕地、林地、水利设施用地等为主,其面积比例分别为38.1%、11.8%、8.1%;生态系统主要为农田生态系统、村镇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和水体生态系统等;评价区林草覆盖率为25.93%。评价区现场实调时发现的植物共有31科83种;评价区现状总生物量为8880.7t,平均单位面积的生物量为27.10t/hm2。项目区地处胜利油田开发区,属山东省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土壤侵蚀类型主要为水力侵蚀和风力侵蚀,侵蚀强度以轻度为主。评价区平均土壤侵蚀强度在450t/km2a左右,本项目评价区范围内现状水土流失量结果为2788.2t/a,项目总占地区域现状水土流失量为341.4t/a,永久占地区域现状水土流失量为289.9t/a。评价区内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拟建公路途经平原区域以农田生态系统为主的景观单元,村镇沿线广泛展布是其最为直接的表现内容。5.2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5.2.1 施工期1、土地利用施工期,拟建工程占地范围内原有的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将发生根本变化,原有的耕地、园地、林地等将逐步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公路、桥涵和施工场地等。根据本项目主体工程设计的占地情况,本项目共占地面积约75.87hm2,其中永久占地面积64.42hm2,临时占地面积11.45hm2。2、生物多样性与生物量施工期,工程占地范围内的果树和植被将被去除,这部分破坏的植被分布范围集中,导致占地范围内的植被覆盖率、植物物种量和生物量短时期内降低,共损失生物量1242.96t,占评价区现有总生物量的14.00%。3、水土流失整个建设期土壤流失总量为6899.6t,其中新增土壤流失量为6105.2t。施工期对项目区水土流失影响较大,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控制。4、景观生态施工期,评价区项目占地范围内的农田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割裂了周围农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各种施工场地和公路逐步取而代之,景观性质发生根本改变,景观异质性明显增强。5.2.2 营运期1、土地利用运营期,拟建公路永久占地为64.42hm2,其中公路用地46.83hm2,绿化用地17.59hm2。评价区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中,将增加公路用地、绿化用地等,其他用地类型将因工程占地有所减少。2、生物多样性与生物量运营期,由于项目占地呈线状分布,对一定地区的总面积而言,所占用土地的比例很小,评价区现状总生物量为8880.7t,单位面积的生物量为27.10t/hm2;永久占地虽损失一部分生物量,但在公路施工完成后,对于临时占地及时种植适合当地自然条件生长的乔、灌木和草皮,增加植被覆盖面,达到绿化、美化的效果,可以进一步补偿损失的生物量。工程建设前后,整个评价区损失的生物量占评价区现状总生物量的12.99%。3、水土流失运营期的水土流失量和施工期相比,一般降低75%,运营期项目永久占地范围内水土流失量为1724.9 t/a。4、景观生态运营期,将使公路沿线各类生态系统进一步破碎化,但从生态完整性指标的角度分析,由于拟建公路永久占地相对评价区内的耕地而言数量很小,拟建公路建设不会对沿线生态完整性产生明显的影响。6 环境风险评价环境事故风险分析表明:运输危险品的车辆在公路运输中发生事故的概率较小,但其一旦发生将对环境空气质量、河流水质和沿线居民身体健康造成较大的威胁,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同时备有应急措施计划,把事故发生后对环境的危害降低到最低程度,做到预防和救援并重。采用加强道路防撞设计、完善公路排水系统等措施,并在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志等各种措施,从而有效防止因交通事故等意外情况对河流水质造成污染。同时,该路段化学品污染事故的应急反应体系也已纳入东营市河口区交通运输局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置预案。一般危险品泄露事故,12小时内可控制住。结合公路运输实际,具体的措施如下:1、加强对从事危化品运输业主、驾驶员及押运员的安全教育和运输车辆的安全检查,使从业人员具有高度责任感,使车辆处于完好的技术状态;2、桥梁设计初期雨水收集系统。另外,在桥梁两侧采用加强行护栏,同时在桥头配置砂箱、砂堆、吸油毡等应急物资,一旦事故发生,立即采取“堵、截、吸、清”的方法,阻止危险化学品直接排入河道。3、公路管理部门应制定处理事故的应急预案,应急预案应包括应急组织、应急设备和人员组成、应急通讯手段、应急医疗救援单位、环境污染应急缓解措施、事故后果评价单位、应急监测单位。将本工程的环境风险应急预案纳入东营市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置预案体系。4、加强道路和桥梁的运营管理,做好日常检修和维护工作,确保道路和桥面路况良好状态。设置限速标志、划分行车道等。5、桥梁管理部门应与公安、消防、水务、环保等有关部门建立协作关系,争取各方力量。为降低事故风险概率,减轻环境影响,本报告将在工程设计和运输管理两方面提出要求。6、在工程设计方面,以上桥梁两端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志。同时应对桥梁防撞护栏进行强化加固设计,并设置防侧翻设施,确保事故径流和初期雨水径流不直接进入水体。7、在运输管理方面,加强危险品运输管理,配备应急设备与器材,制订危险品运输应急预案。在采取上述措施后,危险品运输事故的概率将大大降低,万一发生也可避免造成严重不良影响。7 公众参与7.1 信息公开本项目影响范围内的公众相对集中。本次信息公告的发布采取在沿线村庄张贴公示的方式。本项目于2013年9月1日2013年9月10日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第一次信息公示,公开方式在主要村庄张贴公告,向公众介绍了本次工程概况,包括项目的名称、建设项目的建设单位的名称和联系方式、承担评价工作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的名称和联系方式、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和主要工作内容、公众提出意见的主要方式等。本项目于2013年10月12日2013年10月21日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第二次信息公示,公开方式张贴公告,包括拟建项目的主要工程内容、项目建设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拟采取的环保治理措施、预期治理效果以及公众提出意见的方式与期限等。7.2 公众调查7.2.1 调查方式公众参与问卷民意调查的范围主要为拟建工程沿线评价范围内的居民,发放范围较广。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回收100份,回收率100%。沿线被调查村民中大多的公众支持拟建项目的建设,认为项目的建设对发展沿线地区的经济有利。被调查居民主要担心拆迁征地补偿的实施,影响居民收入,其次是拟建项目在施工期和营运期带来的环境影响,多数人认为施工期间噪声和扬尘的污染影响较大,希望施工单位对此采取措施;而对于营运期的环境影响,则多数认为噪声和汽车尾气对沿线两侧近距离的居民影响较大。在100名被调查人员中全部赞成工程建设。现场咨询主要意见如下:1、征地拆迁问题希望工程尽量少占耕地;希望能够了解征地拆迁的补偿安置的相关政策,如对失地农民如何补偿;征地补偿的标准以及补偿款是否能直接到达被征地农民的手中;不要将拆迁工作安排在果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