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城墙恢复可研报告.doc_第1页
明代城墙恢复可研报告.doc_第2页
明代城墙恢复可研报告.doc_第3页
明代城墙恢复可研报告.doc_第4页
明代城墙恢复可研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朔州市平鲁区井坪明城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目录第一章总论11.1项目概况11.2项目建设单位基本情况11.3可研报告编制依据和范围31.4编制原则41.5项目建设的内容及规模41.6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51.7研究结论6第二章项目建设的意义和必要性82.1概述82.2项目背景82.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13第三章建设地址及建设条件153.1项目建设地址153.2建设条件153.3公用条件22第四章工程建设方案234.1工程概况234.2设计指导思想244.3建筑工程设计254.4结构工程设计304.5供电工程设计324.6暖通工程设计364.7给水排水工程设计394.8 安全防范及设备配置42第五章环境保护435.1设计依据435.2编制原则435.3主要污染物及治理措施445.4环境评价45第六章节能466.1设计依据466.2节能设计原则466.3节能措施47第七章消防507.1设计依据507.2建筑防火设计507.3室内消防设计517.4给排水防火设计52第八章项目实施计划548.1项目管理548.2项目进度实施计划54第九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569.1总投资编制依据569.2总投资编制说明569.3总投资579.4资金筹措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十章招标方案64附图:1、城墙整体保护效果图2、场址地理位置图3、城墙整体保护总平面图4、瓮城整体保护效果图5、瓮城北门楼南立面图6、瓮城北门楼北立面图7、东北角楼整体保护效果图8、角楼北立面图9、建设东门立面效果图10、建设东门立面图11、城墙现状图 山西国阳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第一章总论1.1项目概况1、项目名称:朔州市平鲁区井坪明城墙建设项目2、承办单位:朔州市平鲁区科技文化体育局4、项目负责人:戴远 5、项目性质: 改扩建6、项目建设地址:平鲁区井坪镇7、项目可研报告编制单位:山西国阳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1.2项目建设单位基本情况朔州市平鲁区井坪明城墙始建于明成化二十一年(1481年),隆庆六年(1572年)续筑南城,井坪城扩建后,平面呈“凸”字形,北高南低、北窄南宽、城墙周长2550米,城高12米,四角设有角楼,设南北两门,并建有瓮城。门上设楼,城外设关。井坪明城墙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大自然风雨侵蚀以及战争、缺少必要的保护,现存城墙长约800米左右,城门1座,原平面呈“凸”字形,现存平面少南侧一面城墙,角楼、城楼、箭垛、女墙都被毁坏,周边乱搭乱建严重,还有一些窑洞建在城墙中,使本已残缺不全的古城墙更加毁容毁貌。为了使这座城市性标志古建筑早日焕发昔日风采,成为平鲁的一大旅游景观,对井坪明城墙的修复保护进行规划设计,计划对现存的城墙进行修复,使城墙保持完整性。古建筑被称之为“历史的见证”、“实物的历史”、“石头的史书”等等,它的价值就在于它是历史上形成的,反映了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民族特色等等的实物例证。建筑物被称为综合艺术的总体,除了建筑本身的布局与造型等艺术以外,还集雕塑、绘画、织绣、室内外装修、家具、陈设等于一身。甚至还包括了各种艺术珍藏金石、陶瓷、书画等等建筑不仅是集建筑规划布局。艺术造型和雕塑、绘画、室内外装饰、陈设于一体的艺术综合体,而且也是集建筑材料、结构、工程力学、物理声、光、电、化工、金属等等科学技术于一身的科学技术成果。古建筑是研究、展示人类活动的见证物和自然科学标本,具有很强的社会教育功能,在传播有益于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弘扬优秀文化和科学精神,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公众素质,促进国际文化交流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历年来,平鲁区文物管理部门在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传承文化、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坚持“尊重历史、服务现代”的宗旨。全面承担保护研究、宣传教育等功能。为全区群众提供优质服务,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好评。面对新时期的文物保护工作,抢救危旧明城墙成为当前刻不容缓的任务,文物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它们是历史的产物,不能再生产、再建造,毁一个就少一个。所以我们必须想尽一切办法,运用各种传统的、现代的、先进的科学技术来保护它们。 1.3可研报告编制依据和范围1、编制依据(1)朔州市平鲁区市政公用局和山西国阳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签订的关于编制本可研报告协议书。(2)国家计委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3)文化信息化发展“十一五”规划(4)现行的行业规定、产业政策、法律法规、设计标准。(5)项目单位提供的其它基础资料。2、研究范围(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2)项目目标及主要内容;(3)建设规模的确定;(4)工程建设方案;(5)环保;(6)消防;(7)节能;(8)实施进度;(9)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1.4编制原则1、项目建设本着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综合配套、兼顾发展的原则。2、项目的建设应力求功能完善,在展示历史文化和景观价值的同时,通过以明城墙为主体的一系列景观空间改造和构建,用多元化的表达手法,打造一个展示平鲁地区历史传统文化和特色风貌的休闲游憩新空间,表达平鲁儿女传承历史传统文化而又勇于突破创新的人文精神。3、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有关节能、环保、消防等规定、标准和规范。4、积极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提高明城墙服务时代的科技含量;5、从区域整体城市设施出发,在实现高水平休闲游憩新空间服务的同时,提高城市社区的环境品质1.5项目建设的内容及规模1、建设内容本项目建设内容为朔州市平鲁区井坪镇明城墙建设工程。建设内容包括旧设施拆除清运、孔洞填实加固、墙面包砖工程、墙顶墙面排水工程、墙角内外排水工程、角楼修复、北城门及瓮城修复、外墙休闲绿化带工程、内墙步道、城门角楼综合布线、消防、安全监控及亮化景观等,并配置必要的设备。2、建设规模本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朔州市平鲁区明城墙建筑工程及配套设施购置。根据朔州市平鲁区井坪镇总体规划,城镇未来发展将形成“一城三区”的空间布局结构。其中,北部北坪区是区以工业功能为主,南部南坪区行政中心所在地,中部旧城区,是商业服务、金融、文化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片区。老城区以古城墙、溪泉河围合的区域。总用地面积14.7公顷,全长约2.5千米,城墙内侧10米,外侧以建设路,胜利路、明珠路、井东街为界,宽度约30米。1.6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1、总投资项目总投资3295.5379万元。其中:建筑工程费 2825.782万元建设工程其他费用 225.642万元预备费 244.1139万元2、资金筹措本项目需筹措资金3295.5379万元,其资金来源为:1、申请国家及省补助资金2295.5739万元,占总投资的69.66%;2、地方政府配套1000.0万元,占总投资的30.34%;1.7研究结论1、项目建成后,可以综合解决平鲁区井坪镇旧城区居住环境,改变旧城内旧房危房等建筑物杂乱无序、生活设施简陋,环境品质差的现状。基本满足朔州市平鲁区井坪镇总体规划的要求,对平鲁区的城镇建设发展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2、项目地址在平鲁区西北区域,符合平鲁区“北移西进”发展规划。场址地理位置较好,土地、交通等条件优越,公用设施配套齐全完善。适于建设该项目,且对老城区域的快速发展起到带动和促进作用。3、项目的建设定位为平鲁区标志性建筑,对提升城市品味具有重要意义。4、本项目在满足各项功能要求的前提下,本着朴实、节约的原则,讲求实用,体现了适度先进的原则。5、本项目已作了大量和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项目建设无论从选址、功能、配套设施、建设标准上,还是客观需要上,都是十分必要和可行的。4、老城区明城墙的修复与建设将从根本上改变平鲁区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在聚合历史文化资源、引领文化产业实现跨跃式发展方面将起到积极示范作用。无论从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益方面分析,都将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综上所述,该项目符合国家和山西省文化事业发展的要求,符合山西省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建设条件良好,建设规模合理,建筑标准适当,社会效益显著,研究结果认为本项目的建设是必要可行的。建议尽快组织实施。第二章项目建设的意义和必要性2.1概述城墙是古代为防守而建筑在城市四周的又高又厚的墙。我国有九大古城墙,它们或是古代军事重镇、或是贸易的交流集散地,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护城防御体系并兼有防洪功能,其不同地域独具的民族风格及宏伟的造型更成为具有欣赏价值的古建筑。早在奴隶社会统治者为了巩固其政治统治地位、防御外敌便将自己的统治地外修筑起又高又厚的城墙。中国城墙的修建远早于长城的修建,早在秦始皇修建长城之前的400多年就有了齐国城墙。随着历史的变迁城墙成为中国文化的珍贵遗存、历史变迁的一个见证,它无声地诉说着历史,显示出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当时建筑的高超水平,完整地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风貌和军事防御功能,有非常高的研究和展示价值。2.2项目背景纵观城墙发展的历史,它与奴隶封建制度的兴起、封建王朝的更替息息相连。 与北方苦寒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为邻,是汉民族沉重的悲剧宿命,历来与血腥未能分离,长城墙因此而生。早在战国时期,齐国修建的长城墙比秦始皇的长城墙还要早200400年。入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孟姜女传说”便是发生在山东的齐长城墙。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又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筑长城墙万余里,以防匈奴南进,史称秦长城。秦长城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世界建筑上的奇迹,更是我们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灿烂文化的象征。如今虽然历史的风雨剥蚀成了断垣残基,但仍以苍苍莽莽的气势,威武雄浑的壮阔,浓缩成了一种厚实的文化积淀,以永恒的苍凉和悲壮,永远留在华夏文明的史册里。西汉时,中原王朝为了对外抗御匈奴骚扰,加强边塞建设,对内安定百姓生活,巩固中央集权,以加强同中亚、西亚各国的贸易和友好往来,由令居(今永登)开始,经河西走廊张掖、额济纳旗、金塔、嘉峪关、玉门、安西等地,到敦煌西湖的马迷土建起了长城。并将“亭”(烽隧)、“障”(较大的城堡和烽火台)修至盐泽(今罗布泊)楼兰故国。这便是汉长城墙。明朝建立以后,退回到漠北草原的蒙古贵族鞑靼、瓦剌诸部仍然不断南下骚扰抢掠;明中叶以后,女真族又兴起于东北地区,也不断威胁边境的安全。为了巩固北方的边防,在明朝的200多年统治中几乎没有停止过对长城墙的修筑工程。明长城是中国历史上费时最久,工程最大,防御体系和结构最为完善的长城墙工程,它对明朝防御掠扰,保护国家安全和人民生产生活的安定,开发边远地区,保护中国与西北域外的交通联系都起过不小的作用。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工程的高度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外敌的不断入侵、战火连年,用于防御外敌而修建的城墙与日俱增。除此之外,还演变出贸易交流集散地、防洪的功能,最终成为古代国家的象征。明朝建立后,逃亡北方边塞以外的瓦刺仍不时越过当时的“农牧交界线”内长城,对汉族居住地进行骚扰。一方面巩固北部边防修筑万里长城,一方面在京师和全国各地星罗棋布地建立起许多卫所,俗称九边,包括: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宁夏、甘肃、蓟州、太原、固原9个军事重镇。据史载平鲁卫,井坪所、将军会堡和老营曾发生过十几次激烈的战事。其中井坪城是当时平鲁南部地区的军事要地之一。由于军事地理位置极为重要,于明成化二十一年(1481年)筑城设所,其所领辖五城五堡,即马邑、朔州、山阴、应州、怀仁五城和井坪、乃河、灭虎、将军会、五安堡,隆庆六年(1572年)续筑南城,之后几次扩建。成为平鲁境内军事、文化、经济的重镇,发挥其重要作用的古城墙保留至今。围绕城市而建的城墙,城市的历史越悠久,城墙的历史也越辉煌。大凡封建王朝确立以后,城墙从“国”的概念上蜕化下来,只在行政体制和军事防御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改朝换代的攻守战争中,城墙屡颓屡建,最终,城墙经受了战火的洗礼,城墙还是那个城墙,城墙上的历史随着很多荡气回肠的旧事一起消失,大地涂抹着岁月的真相,历史的细节消弭于时间之海,依旧的是城墙,依旧的是山川,依旧的是那些还没有完全沉没于时间海底的诸多遗迹,世事沧桑,留待今人对于往昔的追忆。近一个多世纪以来,国际上许多文物古迹保护方面的专家学者在理论与实践方面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除了专门著述之外,还产生了如像雅典宪章、威尼斯宪章、佛罗伦萨宪章、华盛顿宪章、巴拉宪章等国际性文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其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把这一人类崇高的伟大事业发展到一个新的科学水平。其中许多指导性原则和规定都是十分重要的。而且还特别强调保存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各个民族文物建筑特色的重要性。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保存下来的文物古迹非常丰富。在文物保护发展史上的世界许多国家一样,大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发展规律。早在三千多年的帝王、官府就有保护宫殿、坛庙陵墓、衙署等等的规定。在中国民间还有一个优良的传统,对于保护公益建筑、公共工程、寺观祠馆等以乡规民约方式立碑刻石共同遵守。到了近代随着社会与科学的发展,把文物保护提高到了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的水平。1928年国民政府成立了“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并于1930年公布了古物保存法,把文物建筑保护列入了国家保护古物的事业之中。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在文物建筑保护的防止人为破坏和自然破坏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宝贵的经验以及值得借鉴的教训。在将近半个世纪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学习与借鉴东西方文物保护维修的理论与经验也取得了很大的收获,并先后两次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城墙是社会发展史依存的实物资料,蕴含了现代工业文明所无法创造和替代的历史文化。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城墙所承载的防御、防灾的功能已基本消退,逐步发展成为“城中之墙”,而城墙在历史发展中所沉淀下来的历史文化和景观价值正愈加显现,城墙在城市发展中将呈现更多的意义内涵和环境设施的功能。正如梁思成先生的体会:城墙是人工劳动的创造。它朴实无华的结构、单纯壮硕的体形,反映出劳动的血汗与集体的智慧,它不是一对平凡叠积的砖土,它是磊拙嵯峨、意味深厚的艺术作品,无论是它那朴实的品质和轩昂的外像,或是那年年历经风雨、同人民群众共甘苦的象征意味,都能引起后人复杂的情感。随着人们对文化知识的需求越来越高,人们的旅游需求将不再局限于感性认识,更加趋向于对景区景点文化内涵的了解和更多的情感体验,历史文化旅游将成为21世纪旅游发展的一个方向和趋势。同时,随着城市地理区域的不断扩张,城墙将发展成城中之墙,虽然一方面固有的城墙束缚了城市人、财、物的流动,造成城市交通的拥堵和内外环境的差异,且与现代城市建筑难以协调;但是另一方面,城墙这一特殊建筑的存在又可成为繁华都市中独特的风景线,担负起市民休闲游憩的功能,更多的是需要其作为城市景观与历史文化展示的场所。2.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1随着社会的发展,古城墙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日益显现。古城墙的历史是城市变迁发展的一个缩影。瓮城的布局和城砖上的铭文更为历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依据。它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将丰富城市的景观风貌。2城墙作为一种建筑形式,上面凝结着人类科技和文化艺术的成果。很久以前俄罗斯作家果戈理写道:“建筑同时还是世界的年鉴,当歌曲和传说都已经缄默的时候,只有它还在说话”。中国有一句古话“见了故物,如见故人”。说的都是实物表现的历史、文化与感情。古城墙和城门的存在保留了历史和传统的文化,是城市精神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个性的重要体现。同时它对城市绿化生态系统的建设和旧城历史文化的保护有着深远的意义。3文物建筑的艺术,成了人们观摩、欣赏、创作借鉴。美的陶冶、学习重要场所,是人类最为巨大、最为丰富的文化艺术遗产。随着人们对文化知识需求的提高,文化旅游成为21世纪旅游发展的一个方向和趋势。在城门和城墙的保护和修复中,通过环境整治,还可以带动旅游业的发展,通过大批旅游者的参观和访问,也加强了文化的交流。“保护世界文化和天然遗产”的公约中明确宣告:各个民族、各个国家不可代替的辉煌古迹都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所以说中国的城墙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它的保护有利于中国旅游业的发展。4、井坪明城墙保存至今已有600余年,几经朝代更迭、荣辱兴衰,历经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使其逐渐颓败。目前、城内还居住着不少住户,井坪城墙原平面呈“凸”字形,由于城市发展日新月益,环绕明城墙四周已修成城市道路,形成四面高中间低的局面,保护明城墙已成为城市发展中不可逾越的课题。5、平鲁区井坪古城墙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将明城墙风光带定位为整合城市景观资源的纽带,进行一体化景观设计与建设,把城墙文化与平鲁文化相结合,历史文化资源展现和提升活力相结合,通过合理的整治和改造使明城墙风光带成为配套设施先进、服务于城市经济文化发展与市民日常生活的综合性风景带和城市景观长廊,实现城市、历史、自然环境资源的集中展现。 综上所述,项目的建设将极大地改善平鲁区老城区的条件,井坪古城墙修建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以文物为本的理念,它不仅是平鲁区的建筑形象标志,更是充实文化基础,树立平鲁形象文化的需要。因此,项目的建设是必要的。第三章建设地址及建设条件3.1项目建设地址平鲁区井坪古城墙位于井坪镇西北部。东面为建设路,西面为胜利路,北面为明珠路,南面为井东街。场址表面地形宽畅平坦,交通便利,地理条件优越,公用设施配套齐全完善。3.2建设条件3.2.1概述平鲁区位于山西省北部边陲,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1152-11241,北纬3921-3958之间。区域西北以长城为界,与内蒙古自治区清水河、和林格尔接壤;西南与忻州市偏关、神池两县毗连;南临朔城区;东靠山阴;东北连右玉。全区南北长69.5km,东西长67.9km,呈三角形状,总国土面积2314.44km2。平鲁区辖2镇,11乡,即井坪镇(城区)、凤凰城镇(原平鲁城)、高石庄乡、阻虎乡、双碾乡、下水头乡、下木角乡、白堂乡、下面高乡、榆岭乡、向阳堡乡、西水界乡、陶村乡。平鲁区是朔州市两城区之一,是朔州市中心城市重要组成和新型能源工业基地,承载商贸物流的生态园林工业城市。3.2.2自然条件3.2.2.1地形地貌平鲁区位于山西最北部的洪涛山西延和管涔山北延斜轴部。东西侧为高山,中部只有井坪、向阳堡之间的大沙沟两岸是冲击而成的断陷小块盆地。境域地形北小南大,呈三角状,南北最长为69.5km,东西最宽为67.9km,总面积达2314.45km2。虽然地域辽阔,但山多沟深,平地很少,全区岩石山区和黄土丘陵占总面积的96%,山间小盆地只有4%。全区森林覆盖率较低,水土流失、地面切割严重。全区地貌形态如下:基岩山石区:包括下水头、下木角、双碾全部和阻虎乡南部、西北界乡西部、井坪镇西南部及下面高乡东部。占总面积的45%。黄土丘陵区:占总面积的51%,其中:黄土高原丘陵区包括高石庄乡全部,凤凰城镇西北部,地形呈波状起伏,冲沟发育,切割不深,属剥蚀堆积地形。黄土丘陵缓坡区包括西水界乡、凤凰城镇东部、向阳堡乡北部、井坪镇西部坡区,地形多呈波状起伏,冲沟发育、切割深度50-80m,属剥蚀堆积地形。黄土丘陵沟壑区包括榆岭、陶村、白堂乡全部和下面高乡西部、井坪镇东部、向阳堡乡南部,冲沟发育,呈树枝状,切割深度一般在50-100m,属侵蚀堆积地形。山间盆地:包括井坪镇、向阳堡乡大沙沟两岸,占总面积的4%。全区地形西北高,东南低,山脉与山谷相间,一般平行排列。3.2.2.2气候特征平鲁区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凉爽,夏季炎热,秋季晚凉,冬季严寒。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大,年平均气温在5-6.5。最冷月为一月,平均气温为-12-10.6,极端最低气温为-30.5;,最热月为七月,平均气温在20-21.5,极端最高气温为36.1。一般10月上旬气温下降到0以下,4月上旬上升到0以上。风向以西北风为主,由于地处黄土高原,风多且大。1975-1985年,平均风速4.2 m/s,极大风速21 m/s。同时,由于低气压的发生发展,冷空气南下所致,平均八级以上大风的日数达44.5天。1957-1985年,全区平均降水量435.5mm。降水量最多的是1964年,为650.7mm,最少的是1965年,为195.6mm。全年雨水片大,无霜期短,地域差异明显,受季节风的影响,在一年之内各月降水极不均匀,一般6至8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总量的65.2%。年平均日照2805.8h,其中5月-9月间,日照为1259h,占全年日照时间的44.5%。历年最大冻土深度出现在3月间,平均冻厚143cm,一般在3月底开始解冻。平鲁区地震基本烈度为6-7度,城区以东为7度区,以西为6度区。3.2.2.3自然资源平鲁区境内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产资源主要有煤、高岭土、石墨、石灰石等40余种。其中煤、高岭土、石灰石等蕴藏量大,开采价值高。煤储量达130亿吨,主要有4号、9号、11号煤层可采,地质构造简单,贮藏浅,易开采,煤质优良,是良好的动力用煤,驰名中外的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就在本区境内。高岭土总储量13亿吨,其中高岭岩勘探储量272.5万吨,可采储量140万吨,厚度为2米,据专家论证,这样大范围可供单独开采的高岭岩矿体,在我省属首次发现。各项指标全部达到或部分超过美国完全煅烧质量标准,具有特殊的经济开发价值。除煤、石灰石外,其它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开发,经济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对国内外投资者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农产品主要有集营养、保健、食疗、益智为一体的名特优小杂粮,倍受市场青睐,久享盛誉,被确定为全国小宗杂粮商品基地区(县)。尤其是含硒量居全国首位的红山荞麦,千粒重38.8克,硒含量0.73mg/g,深受日本和东南亚国家青睐,多次入选国宴。豌豆、马铃薯淀粉含量极高,为良好的制粉原料,油料以胡麻为主,味香色亮,久存不腐,亚油酸含量极高,为我国食用油之冠。3.2.2.4交通运输 平鲁区交通四通八达,十分便捷。109国道纵贯南北,与山西大动脉大运高速公路相接;引黄入晋万家寨专线横穿东西,元(元子河)芦(芦家窑)、安(安太堡)木(木瓜界)两条铁路专线与北同蒲线接轨,“纵横四主干,网络连支线,出境六大口,全区大回环”的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的交通格局已经形成。3.2.3工程地质条件3.2.3.1自然条件 a、地震、洪水、自然灾害资料根据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山西省城市(县城)地震基本烈度表,朔州市属7度地震烈度区,市场所有建筑物均应按照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的有关规定进行设防。洪水和其他自然灾害未见资料记载。b.工程地质、气象、水文资料:场地属黄河冲击平原,土地属非自重湿温性黄土,湿温量轻微,地基承载力为12kpa/m。水文气象资料为:气 温: 年 平 均 6.90c 极端最高 37.90c 极端最低 -32.40c地面温度: 年 平 均 9.70c 极端最高 68.40c 极端最低 -34.90c相对湿度: 年 平 均 54% 最小 0降 雨 量: 平均总降雨量 436.9mm 最多年份 705.1mm 最少年份 195.9mm 一日最大 153.4mm 降雨天数 79.2天最大积雪深度 26cm日照时数: 年平均 2888.8小时 最 多 3272.3小时 最 少 1965小时 日照率 65%风 速: 平 均 2.5m/s 最大风速 23m/s 最大风向 w 最多风向 cw 最大冻土深 125cm 无霜期 147.5天3.2.3.2场址的地质条件 建设场址内还未取得地质钻探资料。但从相邻多层建筑来看,未发现不适宜项目建设的地质情况。可暂借鉴以建成建构筑物的地质资料,项目在设计阶应进一步进行地质勘察,提出合理的地基处理方案。3.2.3.3地形地貌及地质构造拟建场地位于平鲁区西北部,场区内地形北高南低,场地所属地貌单元属低山丘陵区。场地内未见活动断裂、地裂缝等地质构造。根据相邻多层建筑地质资料来看,场地的地基土自上而下分为3层,分述如下: 杂填土(q4ml):灰黄色,灰褐色,松散,稍湿,主要成分为粉土,砂砾石、煤屑和少量建筑垃圾。结构和成分不均匀,填龄超过5年。该层厚度及层底埋深0.3-4.5m。 粉土(q3al+pl):褐黄色,稍密-中密,稍湿,含粉砂,无光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见钙质网纹,局部相变为粉质粘土。该层层厚1.1-6.1m,层底埋深0.4-6.5m。粉质粉土(q3al+pl):褐黄色,棕褐色,坚硬-可塑,稍湿,无光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中,见钙质网纹,局部为粉质粘土。该层未见底,最大揭露厚度10.8m。未见特殊性岩土分布。地下水位埋深大于15.0m。采用浅基础可不考虑地下水对基础的腐蚀性。场地土对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的无腐蚀。据中国季节性冻土标准冻深线图,本区标准冻深1.60m。据规范gb50011-2001,本区建筑抗震设防烈度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第二组)。场地土层沉积时代为第四纪晚更新世(q3),据规范gb50011-2001,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时,可判为不液化土。拟建场地所处位置地貌类型单一,场地及周边地形北高南低,场地土为中软土,属建筑抗震一般地段。3.3公用条件1、基础配套设施条件本项目建设属平鲁区总体规划范围,供水、供电、排水均纳入区域公用设施总体规划体系。2、用电:项目南侧井东街、东侧建设路、西侧胜利路均有10kv高压线路,可为项目施工及今后用电提供电源。3、供水:采用市政给水管网供水。4、排水:环绕项目区的井东街、东侧建设路、西侧胜利路、明珠路设有完善的市政排水管网。第四章工程建设方案4.1工程概况本工程为朔州市平鲁区井坪老城区明城墙建设项目,定位是平鲁区“最具魅力的历史文化传承廊道,城市中部重要的绿化景观展示区,当地居民休闲娱乐的活力带”。总用地面积14.7公顷,全长约2.5千米,城墙内侧10米,外侧以建设路,胜利路、明珠路、井东街为界,宽度约30米。现有城墙为明代所筑,是目前老城的边界,呈中轴对称的形式,瓮城居于轴线起点位置,总图格局相对完整。城墙原本为夯土筑成,后在旧墙垣基础上重筑扩建,并全面包砖。50年代,众多居民生产生活损坏城墙,城墙砖被拆光,且为数较多的居民在城墙上掏窑洞居住,形成现在破碎的土墙体,并伴随坍塌的危险。目前城墙还剩瓮城及烽火台两个节点。本工程建筑防火等级为一类,耐火等级为一级,抗震设防类别为乙类,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为一级。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工程总用地面积: 14.7公顷工程总建筑面积: 6.7公顷容积率: 0.45绿地率: 404.2设计指导思想1、贯彻国家的有关政策、法令,严格执行国家的相关设计规范。2、根据建构筑物的用途和目的,本着满足使用要求、保证使用安全、节省投资,追求建筑的综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设计中遵守国家有关经济建设的法律、法规,贯彻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方针和国家发展文化事业的技术经济政策,正确处理现状与发展、需要与可能的关系。力求使其发挥最大的使用价值。3、坚持真实性原则 城墙的维修应严格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的要求,保护原有的建筑形制、建筑结构并尽可能采用原有的建筑材料、原有工艺。 4、坚持最小干扰原则 在保护城墙结构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减少对城墙的扰动,少量修缮。对已毁坏的城墙在修复时应有充分根据,并经过文物专家慎重论证5、坚持修旧如旧原则 对城墙毁坏段的修复应坚持“修旧如旧”,恢复历史本来面貌,同时立碑说明 6、坚持原材质原工艺原则 尽可能均采用回收的明城砖砌筑墙体、雉堞、女墙,由于无法使用原有粘合剂,采用混合砂浆代替,而不采用水泥砂浆。7、坚持保存历史信息原则 经过600年风雨,城墙很多地段出现局部开裂、剥落等破损,在施工中应区别对待。如对局部破损、风化处进行挖补,对开裂处局部修复,尽可能避免大面积的拆除墙体,以保存古城墙的历史信息。尤其是历代修缮时留下的信息,更要加以保留,以反映完整的历史过程。 8、坚持保护性的原则 老城对称格局以及明城墙的两个层面的保护9、坚持整体性原则 将老城内的景观依托宏观整体的轴线对称框架以及地形进行布置。10、坚持特殊性原则 延续古城文化、民俗文化,创造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老城景观。11、坚持开放性原则 临城墙的景观空间向公众开发,并考虑人的尺度和游憩取向,吸引观众12、因地制宜原则 尊重当地气候条件,设计中以硬质铺地那位基底,适当辅助乔灌软质景观。13、节约建筑能耗,保证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14、建筑设计的标准化和多样化相结合。15、建筑和环境综合考虑抗震、防火等安全措施。4.3建筑工程设计1、设计采用规范及规程(1)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3522005)(2)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3)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规范 gb 5016592(4)建筑抗震鉴定标准 gb 5002395(5)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1)(6)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bj50-2001)(7)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 50345-2004)(8)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1)(9)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10)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及行业标准2、总平面布置本方案尊重历史、尊重现状、将周边环境、城市空间和交通系统,合理地组织。明城墙修建,外侧以建设路,胜利路、明珠路、井东街为界。井坪明城墙应由历史文化、风俗民情、生活休闲功能区域等部分组成。总体布局中遵循功能分区合理、物流路线清楚、布局紧凑、交通便捷、管理方便的原则,有机地将各功能场地联系起来。城墙外侧四周设有环形车道,使建筑与城市干道联系快速便捷。以公园路、井中街、武昌路为三横、文昌街为一纵将就城区内划分成大致“矩形”状的八个板块,文昌街南出口连接井东街,北出口连接北城门;公园路东西出口各设16米宽城门洞口,连接建设路和胜利路;井中街东西出口各设12米宽城门洞口,连接建设路和胜利路;武昌路东出口设24米宽城门洞口,连接建设路,西出口连接西门文化广场和胜利路。内侧沿墙一周建人行环道,并结合绿化设有小广场。绿化隔离带内侧设置环形消防通道,消防车可通过城墙洞门与城市干道相接的出入口方便地进入旧城区内场地,道路出入口宽度均不小于6m,转弯半径大于9m。就城区内各类建筑周围设置环形消防通道,利于消防车快捷的到达火灾扑救点区域利于消防作业。3、平面设计主建筑以瓮城和北城门、四个角楼为点,以城墙为纽带将其串联成一体,从东往南至西、商务休闲游览、风俗民情展示、运动生态休闲,历史人文展示、生活休闲等功能区域以城墙为依托展示布置。瓮城和北城门是本建筑的枢纽核心,建筑设计中合理组织了各部分的功能,使之分区明确,各部分功能有机联系,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建筑内部功能组织紧凑、有序,空间设计收放自然、适度。充分尊重瓮城和北城门使用功能和服务方式的独特性,在总体布局和细节处理上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北城门高三层,一至二层主要为历史文物展示陈列区、观众服务设施区,三层可设为眺望观光台。角楼一层设城墙演绎史记、历史人文陈列室,二层设为古代兵器展示用房。北城门前场地采用仿条石瓷砖铺设,利用地形阶梯高差分别设置仿文化石挡墙、仿汉玉栏杆,进北城门阶梯铺设青条石台阶。4、功能布局本方案根据城墙浏览、参观、陈列、收藏需要,科学划分各功能区,在纵向分层设置了各自不同的功能,使各区之间既联系方便,又不会互相干扰;同时,合理组织场区及建筑内部的各种流线,使之简洁顺畅,做到动静分离。北侧城墙分设有瓮城和北城门、东北角楼、西北角楼是井坪明城墙的中点和重点、以瓮城和北城门为中心、东北角楼、西北角楼两个角楼为终端,城墙高而又陡、外侧绿草莹莹、内侧奇石漫坡,通过瓮城巡回进北城门与文昌街连接。角楼可沿城墙顶漫步到达,也可以从城墙内侧走盘梯入内。沿城墙等距离设置敌台,增加时代气息。东侧城墙连接东南角楼、东北角楼两点成一折线;在武昌街东出口处,参照原城墙遗址向东外扩20米左右后再向南,与东南角楼相连。西侧城墙连接西南角楼、西北角楼两点成一线;长度比东侧短约180米左右,形成东西不对称的布局。5、立面设计明城墙是一组明、清代建筑风格古代派建筑群,呈现出“整体建筑形态匀称,不同高度相互协调,有层叠升高的层次,中心部位最高。” 明城墙的功能决定了其外观的庄重、亲和性、及其区别于其他建筑的独特性。立面采用灰褐墙面、瓮城和北城门、四个角楼仿古汉四坡顶青蓝色瓦屋面。考虑到现实的经济水平和工程造价因素,外墙饰面主要采用涂料、仿古面砖等价格较低的装饰材料。建筑装修,应体现“以人文为本” “以文物为本”的特色,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并有明显标识;内部装修应符合卫生、环保、亲切、温馨的要求。6、建筑构造设计(1)外围护体系与基础0.00米以下城墙基础片石用m7.5水泥砂浆砌,其余墙体用m7.5混合砂浆砌仿古城墙砖,白水泥勾缝;北城门、四个角楼可用普通灰砖m5.0混合砂浆砌筑,白水泥勾缝。敌台、瞭望口、垛口与墙身构造一样;墙顶地面采用粗糙砖面铺地,且向地漏或排水沟方向找坡。(2)屋面构造屋面和上人屋面为钢筋混凝土屋面,保温采用50厚挤塑聚苯板,防水等级按ii级设计,设刚柔两道防水,其中有一道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上人屋面铺防滑地砖。采用外排水和有组织内排水相结合的排水方式。(3)城墙防水、防潮处理本工程城墙基础、墙顶地面、基础做sbs防水卷材一道、外延至散水下内0.5米,内与墙身锚固牢靠。墙顶做三七灰土、c15素混凝土垫层找坡,sbs防水卷材一道加保护层,3坡向两侧排水沟。墙顶排水沟延墙身两侧修建,可采用预制混凝土排水槽,接口处做基础柔性连接,内侧刷防涂料加纤维布或玻璃丝步加强;适当距离贴内墙身敷设钢质排水管进行有组织排水。(4)室外台阶及坡道本工程主入口台阶、坡道均做钢筋混凝土结构,以防止台阶因寒冷出现裂缝、断裂现象。(5)门窗设计本工程外窗采用中空玻璃窗,服务等功能房间采用实木门,另外一些有特殊要求的房间及部位分别选用了防火门、保温门、防护门、防盗门等。(6)室内装修本工程各房间的室内装修依据其不同使用功能,采用不同的装修形式。一般采用外刷涂料、内墙刮仿瓷涂料,一层采用仿古瓷砖地面,其余为彩釉砖地面。4.4结构工程设计1、采用的规范、规程(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2)砼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4)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5)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6)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7)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8)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02395)(9)山西省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04-216-20062、结构设计本工程为砖混+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结构安全等级一级,耐火等级一级,抗震设防类别为7度,框架抗震等级为二级。设计基本加速度值为0.1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3、设计荷载办公会议室: 2.0 kn/更衣、卫生间: 2.5 kn/楼梯、走廊、门厅: 3.5 kn/陈列室: 3.5 kn/服务大厅: 3.5 kn/报告厅: 4.0 kn/屋面(不上人): 0.5 kn/屋面(上人): 2.0 kn/通风机房: 7.0 kn/4、地基基础基础拟采用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基槽分内墙侧、外企侧开挖,基槽挖至第三层土上,本工程基底位于第三层土上,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200kpa。基槽开挖过程中应做好基坑支护,确保施工安全。待混凝土构件强度满足要求后方可回填,回填施工应均匀对称进行,并应分层夯实。基础回填施工时回填土及回填方法必须满足有关规定,应防止损坏防水层,回填压实系数为不小于0.95。5、上部结构本工程拟采用砖混+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6、材料砌体:0.00米以下城墙基础片石用m7.5水泥砂浆砌,其余墙体用m7.5混合砂浆砌仿古城墙砖;北城门、四个角楼可用普通灰砖m5.0混合砂浆砌筑,墙身、城门、角楼白水泥勾缝。混凝土:柱、梁、板、基础均采用c40c30。钢筋:采用hpb235级和hrb335、hrb400级钢筋。钢材:采用q345b钢。4.5供电工程设计1、设计依据(1)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bj/t1692)(2)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95)(3)建筑设计规范(4)符合设备和照明用电负荷要求。2、设计范围及内容(1)电器线路;(2)低压配电系统;(3)照明、动力系统;(4)防雷、接地系统。3、负荷及负荷等级消防用电负荷为一级负荷;室内用电及室外照明用电负荷等为三级负荷。用电电压为220/380v,采用双回路电源。本工程采用放射式供电方式。消防和疏散设施等均配备自备电源。4.照明照明系统包括:日常照明,值班照明,事故照明、应急标志照明、室外照明等。北城门、四个角楼室内和对光特别敏感展品的照明应选用白炽灯,并有遮光装置。陈列室内的一般照明宜用紫外线少的光源。 陈列室的一般照度应根据展品类别确定,推荐值参照表展品类别 照度推荐值(lx) 对光不敏感:金属、石材、玻璃、陶瓷、珠宝、搪瓷、珐琅等 300(色温6500k) 对光较敏感:竹感、木器、藤器、漆器、骨器、油画、壁画、角制品、天然皮革、动物标本等 180(色温4000k) 对光特别敏感:纸质书画、纺织品、印刷品、树胶彩画、染色皮革、植物标本等 50(色温2900k) 5.供电电源本工程在北城门、四个角楼一层设配电室,由市政引入两路引自不同变压器的低压电源,低压电源线均由配电室引至各用电点,一、二级负荷均为双回路供电末端自动切换。6.设备选型及安装(1)动力配电箱采用xl(x)型,照明配电箱采用pxtr或xm型。(2)照明配电箱、计量箱均为暗装,底距地1.4米;配电控制箱,动力箱为明挂,底距地1.4米。开关箱均为暗装,底距地1.8米,暗插座距地0.3米;跷板开关距地1.4米。所以插座回路均设漏电断路器保护且切断漏电故障的动作时间不大于0.1秒。(3)开关、插座和照明器靠近可燃物,应采取隔热、散热等保护措施。7.导线及敷设线路及其敷设:室内线路均为bv-0.5kv导线穿管暗敷或穿线槽明敷。室内配电干线均为yjv0.5kv电缆明敷;配电支线均为bv0.5导线穿管暗敷。8、应急照明(1)在大房间、走廊、楼梯间及其前室、主要出入口等场所设置疏散照明。应急照明灯具应设玻璃或其他不燃烧材料制作的保护罩,应急时间不小于0.5小时。(2)走道照明灯具平时由开关控制,出口指示灯、疏散指示灯采用交直流两用型,内设可浮充蓄电池持续供电,供电时间大于30分钟,走道照明灯具火灾时能强制点亮,9.防雷、接地(1)屋顶设镀锌圆钢避雷带,防雷引下线利用框架柱中竖向主筋或沿建筑物墙身敷设镀锌扁钢引下;利用基础中钢筋自然接地极,要求接地电阻小于10欧。(2)供电线路采取漏电保护措施,各建筑物采取总等电位联结措施,各种用房采取局部等电位联结措施;配电系统接地保护型式采用tn-c-s。保护接地与防雷接地共用接地极。10.弱电部分防报警系统:本建筑设置消防报警系统。报警区域应根据防火分区或楼层划分。探测区域的划分:探测区域应按独立房(套)间划分,一个探测区域的面积不宜超过500。系统设计:每个防火分区至少应设一个火灾警报装置,其位置宜设在各层走道靠近楼梯出口处。警报装置宜采用手动或自动控制方式。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应设有自动和手动两种触发装置。火灾报警控制器容量和每一总线回路所连接的火灾探测器和控制模块或信号模块的地址编码总数,宜留有一定余量。一个报警区域宜设置一台区域火灾报警控制器或一台火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