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晕丸治疗气虚血瘀型脑后循环缺血的临床研究.doc_第1页
平晕丸治疗气虚血瘀型脑后循环缺血的临床研究.doc_第2页
平晕丸治疗气虚血瘀型脑后循环缺血的临床研究.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章来源 毕业论文网 平晕丸治疗气虚血瘀型脑后循环缺血的临床研究文章来源 毕业论文网 yjbys小编为您提供一篇关于平晕丸治疗气虚血瘀型脑后循环缺血的临床研究的临床医学毕业论文,欢迎参考!【摘要】  目的探讨自拟中药经验方平晕丸配合西药治疗脑后循环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8例脑后循环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以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加服中药平晕丸3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据临床症状改善及经颅多普勒(tcd)检测以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脑后循环缺血以加用中药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好。【关键词】  脑后循环缺血;中西药结合;平晕丸脑后循环(椎基底动脉)供应大脑半球后2/5区、部分间脑、脑干、小脑、内耳和高位颈髓的血液。脑后循环缺血的临床表现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二是慢性脑供血不足。椎基底动脉tia是短暂的反复发作的脑局部供血障碍,导致相应脑供血区的局灶性缺血及短暂性神经功能缺失1。其发作呈现局部性、短暂性和反复性的特点,其主要症状是眩晕和平衡失调。而慢性脑供血不足则是以头脑晕乎不清、头重脚轻走路落脚不稳不准、视物疲劳或复视、耳鸣耳聋、嗜睡多睡精神不足等。从2004年5月开始用中药验方平晕丸治疗气虚血瘀型脑后循环缺血。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总结从2004年5月—2010年6月经治的脑后循环缺血(符合中医内科学眩晕气虚血瘀型诊断标准的)98例,其中椎基底动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66例,慢性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32例,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治疗组)和单纯西药组(对照组)。治疗组56例,其中男27例,女29例,年龄5581岁,平均年龄61.2岁;对照组42例,其中男22例,女20例,平均年龄60.5岁。1.2治疗方法(1)两组均给予肠溶阿司匹林100mg qd,氟桂利嗪(西比灵)510mg,qn和/或倍他司汀48mg,tid。(2)治疗组加用平晕丸10g,tid。平晕丸组成及制法:天麻150g,川芎150g,三七100g,红花100g,西洋参100g,怀牛膝100g,制首乌100g,节菖蒲100g,地龙100g,僵蚕100g,大黄30g,冰片20g粉碎为末,将黄芪1500g,葛根500g,丹参500g,豨莶草500g,当归300g,丹皮300g,赤芍300g,桃仁300g,川牛膝300g,泽泻300g水煎3次,每次45min,然后取汁浓缩至膏状加入前方药末混匀为水丸绿豆大。3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据临床症状改善及经颅多普勒(tcd)检测以评价疗效。2结果2.1疗效判定标准痊愈:眩晕及其他临床症状消失;有效:眩晕及临床症状好转减轻;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2.2治疗结果治疗组痊愈41例,有效12例,无效3例,治愈率为73.81%,总有效率95.24%。对照组痊愈22例,有效12例,无效8例,治愈率为52.38%,总有效率为80.95%(p<0.01)3讨论祖国医学认为,脑后循环缺血属“眩晕”范畴。该病多由肝脾肾三脏功能衰退,并产生了风、火、痰、瘀等邪气上扰清空而导致2。其基本病理变化不外乎虚实两端,虚者为髓海不足或气血亏虚、清窍失养,实者为风火痰瘀扰乱清空。气虚血瘀型占其大端。平晕丸中重用黄芪及西洋参补气以行血;天麻、僵蚕平晕熄风化痰;葛根舒经筋通络配合丹参、三七、川芎、桃仁、红花、丹皮、赤芍、牛膝、当归、豨莶草活血化瘀;菖蒲、冰片开窍;首乌配牛膝补肾、黄芪配当归补气养血。共奏补气行血、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