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论文)-基于AT89C51单片机的防盗报警器的设计.doc_第1页
毕业设计(论文)-基于AT89C51单片机的防盗报警器的设计.doc_第2页
毕业设计(论文)-基于AT89C51单片机的防盗报警器的设计.doc_第3页
毕业设计(论文)-基于AT89C51单片机的防盗报警器的设计.doc_第4页
毕业设计(论文)-基于AT89C51单片机的防盗报警器的设计.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安阳工学院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作 者 签 名: 日 期: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使用授权说明本人完全了解安阳工学院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作者签名: 日 期: 目 录中文摘要、关键词1英文摘要、关键词21引言51.1发展概况与设计背景51.2 设计任务与要求62 基础知识介绍62.1热释电红外传感器简单介绍72.2 pir的原理特性72.3红外探测原理和类型82.4 at89c51单片机简单概述82.4.1主控芯片单片机的选择92.4.2 at89c51的主要特性92.4.3 at89c51特性概述93 方案设计123.1总体设计思路123.2具体电路模块设计133.2.1 热释电红外传感器原理143.2.2红外测温原理153.2.3热释红外传感器的结构193.2.4 放大电路的设计193.2.5 时钟电路的设计203.2.7 复位电路的设计203.2.7 发光二极管报警电路的设计203.2.8 声音报警电路的设计213.2.9电源电路的设计223.3 系统硬件电路的选择及说明223.4 软件的程序实现223.4.1中断服务程序工作流程图224 软件仿真235结论246致谢25参考文献26附录一 设计编程程序29附录二 proteus仿真原理图30 基于at89c51单片机的防盗报警器的设计摘要:本系统采用了热释电红外传感器,它的制作简单、成本低、安装比较方便,而且防盗性能比较稳定,抗干扰能力强、灵敏度高、安全可靠。这种防盗器安装隐蔽,不易被盗贼发现,同时它的信号经过单片机系统处理后方便和pc机通信,便于多用户统一管理。本设计包括硬件和软件设计两个部分。硬件部分包括单片机控制电路、红外探头电路、驱动执行报警电路、led控制电路等部分组成。处理器采用51系列单片机at89c51,整个系统是在系统软件控制下工作的。关键词:单片机;红外传感器;数据采集;报警电路design of alarm for security based on at89c51-mcuabstract :this system used pyroelectric infrared sensor. its manufacture is simple, and its cost is low, and fixing is convenient. besides, the system has many merits, such as steady guard against theft, and strong antijamming ability, and high thesensitivity, and high reliability. the fixxing of this alarm is covert, which is discovered easily by cracksman. after has been processed by scm, the signal of alarm communicates with pc, which is convenient for uniform management. this design includes hardware part and software part. the hardware part includes the control circuit of scm, and the infrared probe circuit,and the alarm circuit, and led control circuit. the scm uses at89c51, the overall system works under the control of the systemsoftware. key words: scm; infrared sensor; data collection; alarm circuit 1 引言1.1发展概况与设计背景当今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学技术、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人们私有财产也不断地增多,因而也对防盗措施提出了新的要求。从现代人们住宅发展的趋势来看,现代人们住宅主要是向群体花园式住宅区发展,向高空中发展,一般都是一个住宅区有几栋至几十栋以上,但目前市面上所拥有的家庭电子防盗报警器,只能用于单一的住宅单元,不利于统一管理,而且也不能满足现代住宅区的发展要求,所以很有必要对家庭电子防盗报警器进一步完善和提高。本设计就是为了满足现代住宅防盗的需要而设计的家庭式电子防盗系统。它在以前的防盗器基础上进行了很大的改进,不但可以用于单一的住宅区,也可以规模用于比较大规模住宅区的防盗系统,它的工作性能好,不易出现不报和误报现象,安全可靠。不仅如此,它使用了单片机做信号处理器,这样有利于与计算机相连接,利用计算机统一管理,使整个小区的住户基本情况、资料等在计算机内存储起来,方便来访人的查询和保安人员的统一管理。目前市面上装备主要有压力触发式防盗报警器、开关电子防盗报警器和压力遮光触发式防盗报警器等各种报警器,但这几种比较常见的报警器都存在一些缺点:(一)压力触发式防盗报警器由于压力板式安装在垫子内,当主机停止工作,主人在家走动时,都很容易失报和误报,其可靠性低。(二)开关式电子防盗报警器一般只有一个定点,有效范围小,而且各种开关也易坏,失报和误报率就高,不可靠。(三)遮光式触发防盗报警器在受到太阳光照射就会引起误报,同时如果由于风吹窗帘的摆动等遮住了光也会引起误报,所以这种报警器的可靠性也不高。再者,就闭路监控电路防盗系统而言:它的安装线路复杂,而且技术要求比较高,价格也比较昂贵,不利于广泛利用。1.2 设计任务与要求 (1)该设计包括硬件和软件设计两个部分。模块划分为数据采集、键盘控制、报警等模块子函数。(2)本红外线防盗报警系统由热释电红外传感器、报警器、单片机控制电路、led控制电路及相关的控制管理软件组成。用户终端完成信息采集、处理、数据传送、功能设定、本地报警等功能。终端由中央处理器、输入模块、输出模块、通信模块、功能设定模块等部分组成。(3)系统可实现功能。当人员外出时,可把报警系统设置在外出布防状态,探测器工作起来,当有人闯入时,热释电红外传感器将探测到动作,设置在监测点上的红外探头将人体辐射的红外光谱变换成电信号,经放大电路、比较电路送至门限开关,打开门限阀门送出ttl 电平至at89c51单片机,经单片机处理运算后驱动执行报警电路使警号发声。(4)红外线具有隐蔽性,在露天防护的地方设计一束红外线可以方便地检测到是否有人出入。此类装置设计的要点:其一是能有效判断是否有人员进入;其二是尽可能大地增加防护范围。当然,系统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也是追求的重要指标。至于报警可采用声光信号。2 基础知识介绍2.1 热释电红外传感器简单介绍热释电红外线传感器是一种能检测人体发射的红外线而输出电信号的传感器,它能组成防入侵报警器或各种自动化节能装置。它能以非接触形式检测出人体辐射的红外线能量的变化。将这个电压信号加以放大,便可驱动各种控制电路。如图1示为热释电红外传感器的内部电路框图。图1 热释电红外传感器的内部电路框图2.2 pir的原理特性热释电红外线传感器主要是由一种高热电系数制成的探测元件,在每个探测器内装入一个或两个探测元件,并将两个探测元件以反极性串联,以抑制由于自身温度升高而产生的干扰。由探测元件将探测并接收到的红外辐射转变成微弱的电压信号,经装在探头内的场效应管放大后向外输出。在传感器顶端开设了一个装有滤光镜片的窗口,这个滤光片可通过光的波长范围为7-10um,正好适合于人体红外辐射的探测,而对其它波长的红外线由滤光片予以吸收,这样便形成了一种专门用作探测人体辐射的红外线传感器。一旦人侵入探测区域内,人体红外辐射通过部分镜面聚焦,并被热释电元接收,但是两片热释电元接收到的热量不同,热释电也不同不能抵消,经信号处理而输出电压信号。2.3红外探测器原理和类型:不同种类的物体发射出的红外光波段是有其特定波段的,该波段的红外光处在可见光波段之外。 因此人们可以利用这种特定波段的红外光来实现对物体目标的探测与跟踪。将不可见的红外辐射光探测出并将其转换为可测量的信号的技术就是红外探测技术。从目前应用的情况来看,红外探测有如下几个优点:环境适应性优于可见光,尤其是在夜间和恶劣天候下的工作能力;隐蔽性好,一般都是被动接收目标的信号,比雷达和激光探测安全且保密性强,不易被干扰;由于是目标和背景之间的温差和发射率差形成的红外辐射特性进行探测,因而识别伪装目标的能力优于可见光;与雷达系统相比,红外系统的体积小,重量轻,功耗低;探测器的光谱响应从短波扩展到长波;探测器从单元发展到多元、从多元发展到焦平面;发展了种类繁多的探测器和系统;从单波段探测向多波段探测发展;从制冷型探测器发展到室温探测器;由于红外探测技术有其独特的优点从而使其在军事国防和民用领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尤其是在军事需求的牵引和相关技术发展的推动下,作为高新技术的红外探测技术在未来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地位更加重要。 红外探测器是将不可见的红外辐射能转变成其它易于测量的能量形式的能量转化器,作为红外整机系统的核心关键部件,红外探测器的研究始终是红外物理与技术发展的中心。自1800年herschel发现太阳光谱中的红外线时所用的涂黑水银温度计为最早的红外探测器以来,随着红外实验和理论的发展,新器件不断涌现。红外探测器制备涉及物理、材料、化学、机械、微电子、计算机等多学科,是一门综合科学。 2.4 at89c51单片机简单概述2.4.1主控芯片单片机的选择at89c51是一种带4k字节flash存储器(fperomflash programmable and erasable read only memory)的低电压、高性能cmos 8位微处理器,俗称单片机。at89c2051是一种带2k字节闪存可编程可擦除只读存储器的单片机。单片机的可擦除只读存储器可以反复擦除1000次。该器件采用atmel高密度非易失存储器制造技术制造,与工业标准的mcs-51指令集和输出管脚相兼容。由于将多功能8位cpu和闪烁存储器组合在单个芯片中,atmel的at89c51是一种高效微控制器,at89c2051是它的一种精简版本。at89c单片机为很多嵌入式控制系统提供了一种灵活性高且价廉的方案。 2.4.2 at89c51的主要特性:与mcs-51 兼容 4k字节可编程flash存储器 寿命:1000写/擦循环 数据保留时间:10年 全静态工作:0hz-24mhz 三级程序存储器锁定 1288位内部ram 32可编程i/o线 两个16位定时器/计数器 5个中断源 可编程串行通道 低功耗的闲置和掉电模式 片内振荡器和时钟电路 2.4.3 at89c51特性概述:at89c51 提供以下标准功能:4k 字节flash 闪速存储器,128字节内部ram,32 个i/o 口线,两个16位定时/计数器,一个5向量两级中断结构,一个全双工串行通信口,片内振荡器及时钟电路。同时,at89c51可降至0hz的静态逻辑操作,并支持两种软件可选的节电工作模式。空闲方式停止cpu的工作,但允许ram,定时/计数器,串行通信口及中断系统继续工作。掉电方式保存ram中的内容,但振荡器停止工作并禁止其它所有部件工作直到下一个硬件复位。 atmel(爱特梅尔)公司的at89c51是一种高效微控制器。采用40引脚双列直插封装形式。at89c51单片机是高性能单片机,因为受引脚数目的限制,所以有不少引脚具有第二功能。vcc:供电电压。gnd:接地。p0口:p0口为一个8位漏级开路双向i/o口,每脚可吸收8ttl门电流。当p1口的管脚第一次写1时,被定义为高阻输入。p0能够用于外部程序数据存储器,它可以被定义为数据/地址的第八位。在flash编程时,p0 口作为原码输入口,当flash进行校验时,p0输出原码,此时p0外部必须被拉高。p1口:p1口是一个内部提供上拉电阻的8位双向i/o口,p1口缓冲器能接收输出4ttl门电流。p1口管脚写入1后,被内部上拉为高,可用作输入,p1口被外部下拉为低电平时,将输出电流,这是由于内部上拉的缘故。在flash编程和校验时,p1口作为第八位地址接收。 p2口:p2口为一个内部上拉电阻的8位双向i/o口,p2口缓冲器可接收,输出4个ttl门电流,当p2口被写1时,其管脚被内部上拉电阻拉高,且作为输入。并因此作为输入时,p2口的管脚被外部拉低,将输出电流。这是由于内部上拉的缘故。p2口当用于外部程序存储器或16位地址外部数据存储器进行存取时,p2口输出地址的高八位。在给出地址1时,它利用内部上拉优势,当对外部八位地址数据存储器进行读写时,p2口输出其特殊功能寄存器的内容。p2口在flash编程和校验时接收高八位地址信号和控制信号。p3口:p3口管脚是8个带内部上拉电阻的双向i/o口,可接收输出4个ttl门电流。当p3口写入1后,它们被内部上拉为高电平,并用作输入。作为输入,由于外部下拉为低电平,p3口将输出电流。p3口也可作为at89c51的一些特殊功能口,如下表所示:p3口管脚 备选功能p3.0 rxd(串行输入口)p3.1 txd(串行输出口)p3.2 int0(外部中断0)p3.3 int1(外部中断1)p3.4 t0(记时器0外部输入)p3.5 t1(记时器1外部输入)p3.6 (外部数据存储器写选通)p3.7 (外部数据存储器读选通)p3口同时为闪烁编程和编程校验接收一些控制信号。rst:复位输入。当振荡器复位器件时,要保持rst脚两个机器周期的高电平时间。ale/:当访问外部存储器时,地址锁存允许端的输出电平用于锁存地址的地址字节。在flash编程期间,此引脚用于输入编程脉冲。在平时,ale端以不变的频率周期输出正脉冲信号,此频率为振荡器频率的1/6。因此它可用作对外部输出的脉冲或用于定时目的。然而要注意的是:每当用作外部数据存储器时,将跳过一个ale脉冲。如想禁止ale的输出可在sfr8eh地址上置0。此时, ale只有在执行movx,movc指令是ale才起作用。psen:外部程序存储器的选通信号端。在由外部程序存储器取指期间,每个机器周期两次psen有效。但在访问外部数据存储器时,这两次有效的/psen信号将不出现。/vp:当保持低电平时,则在此期间外部程序存储器(0000h-ffffh),不管是否有内部程序存储器。注意加密方式1时,将内部锁定为reset;当端保持高电平时,此间内部程序存储器。在flash编程期间,此引脚也用于施加12v编程电源。xtal1:反向振荡放大器的输入及内部时钟工作电路的输入。xtal2:反向振荡器的输出,如采用外部时钟源驱动器件,应不接。3 方案设计3.1 总体设计思路本设计包括硬件和软件设计两个部分。模块划分为数据采集、键盘控制、报警等子模块。电路结构可划分为:热释电红外传感器、报警器、单片机控制电路、led控制电路及相关的控制管理软件组成。用户终端完成信息采集、处理、数据传送、功能设定、本地报警等功能。就此设计的核心模块来说,单片机就是设计的中心单元,所以此系统也是单片机应用系统的一种应用。单片机应用系统也是有硬件和软件组成。硬件包括单片机、输入/输出设备、以及外围应用电路等组成的系统,软件是各种工作程序的总称。单片机应用系统的研制过程包括总体设计、硬件设计、软件设计等几个阶段。从设计的要求来分析该设计须包含如下结构:热释电红外传感探头电路、报警电路、单片机、复位电路及相关的控制管理软件组成;它们之间的构成框图如图3.0总体设计框图所示: at89c51复位电路信号检测电路报警执行电路led发光显示放大驱动驱动图3.0 总体设计框图 处理器采用51系列单片机at89c51。整个系统是在系统软件控制下工作的。设置在监测点上的红外探头将人体+辐射的红外光谱变换成电信号,经放大电路、比较电路送至门限开关,打开门限阀门送出ttl 电平至at89c51单片机。在单片机内,经软件查询、识别判决等环节实时发出入侵报警状态控制信号。驱动电路将控制信号放大并推动声光报警设备完成相应动作。当报警延迟10s一段时间后自动解除,也可人工手动解除报警信号,当警情消除后复位电路使系统复位,或者是在声光报警10s钟后有定时器实现自动消除报警。3.2 具体电路模块设计3.2.1 热释电红外传感器原理热释电传感器是利用红外辐射与红外测温的原理来探测的,红外测温属非接触式测温,是测温技术中的主要手段,其特点是测温范围广,响应速度快和不明显破坏被测对象温度场,因而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交通等领域。非接触红外测温有以下几点优点:(1)测量不干扰被测温场,不影响温场分布,从而具有较高的测温准确度。(2)测温范围宽。(3)探测器的响应时间短,反应速度快,易于快速与动态测量。(4)不必接触被测物体,操作方便。(5)可以确定微小目标的温度。非接触测温技术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随着工农业、国防事业、医学的发展,对温度测量越来越迫切。在某些场合,温度测量逐步上升为主要矛盾,引起了各方面的普遍重视。通常将电磁波谱间隔在0.761000m的区域称为红外光谱区,红外传感器是一种新型的传感器,能够探测物体辐射的红外线。热释电元件的工作原理是基于热释电效应,即在强电介质温度变化p的自然极化的存在,此时传感器有电信号输出,晶体的这种性质被称为热释电极或热释电效应。有些热释电晶体,他们的自发极化方向能用外电场来改变,这些晶体称作热释电铁电体。例如:litao2(钽酸锂)、bati o2(钛酸钡)和tgs(硫酸三甘酞)等。为了使传感器能够长期稳定地工作,提高灵敏度,增强抗干扰能力,这里选用了tgs晶体制作的双型探测器3.2.2红外测温原理红外测温是通过探测物体表面发射的能量来测量其温度,由物理学可知,处于绝对温度(273.15)以上的任何物体,都要释放热能,而红外辐射温度计测量其中与温度有关波长范围内的热能,并将其转换与温度成比例的电信号,由此测出其温度。据斯蒂芬波兹曼常数,绝对黑体其温度t于与辐射能之间的关系为:其中:为蒂芬波兹曼常数,其值为5.669710-12 w/cm2 ,k4 为黑体的温度;e0 为黑体辐射能。实际中大多数物体为非黑体,其热辐射公式为:e=e0其中:e为物体在一定温度下的辐射能力;e0 为与e在同一温度下的黑体辐射能力; 为黑度系数,表示物体的发射能力接近黑体的情况,其值在01之间。由上可知,任何物体只要温度不是绝对零度都不断地发射红外辐射,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的功率就越大,只要知道物体的温度和它的比辐射率,就可算出它所发射的辐射功率。所以如果能量出物体的辐射功率,则可确定它的温度。3.2.3热释红外传感器的结构红外探测器是红外热释传感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分成热释电探测器和光子探测器两大类:其中,热释电探测器是电效应工作的探测器,其响应速度虽不如光子型,但由于它可在室温下使用、光谱响应宽、工作频率宽,灵敏度与波长无关,因此其应用领域广,容易使用。常用的热释电探测器如:litao2(钽酸锂) 探测器、bati o2(钛酸钡) 探测器和tgs(硫酸三甘酞)探测器等。如图3.1为热释电红外传感器的结构图、电路图。传感器的敏感元为pzt,在上下两面做上电极,并在表面加一层黑色氧化膜以提高其转化效率。它的等效电路是一个在负载电阻上并联一个电容的电流发生器,其输出阻抗极高,而输出电压信号又极其微弱,故在管内附有jfet及厚膜电阻,以达到阻抗变大的目的。在管壳的顶部设有虑光镜(to5封装)。图3.2为热释电传感器的实物照片。图3.1图3.2热释电体的自发极化强度与温度有关。随着温度升高,自发极化强度下降。温度升高到tc时,自极化消失,此温度称为居里温度。温度超过居里温度,铁电体发生变化,从极化晶体变为非极化晶体,极化强度变为零。由于自发极化,在与极化轴相垂直的晶体两外表面上出现正负极化强度。但是这些面束缚电荷常常被晶体内部或外部的电荷所中和,因而显示不出来。因此不能在静态条件下测量自发极化,但是自由电荷和面束缚电荷所需的时间很长,因晶体自发极化的弛豫时间很短,约1012s,因此当晶体经受一定频率的温度变化时其体内的自由电荷和外部杂散电荷便来不及中和变化着的面束缚电荷,因此可在动态条件下测量自发极化。如果在热释电晶体沿极化轴的端面装上电极,那么自发极化在电极上感应的电荷量为: q=aps当红外辐射照射时,热释电晶体温度升高,自发极化电晶体温度升高,自发极化强度降低,因此电极表面上感应电荷减少,这相当于“释放”了一部分电荷,因此称之为热释电现象。如图3.3所示的电路连接负载,则在红外辐射时,就有电流流过负载经放大后成为输出信号。图3.3若没有经过调制的红外辐射热释电晶体,使温度升高到一个新的平衡值,那么电极表面的感应电荷也变化到新的平衡值,不再“释放”电荷,也就不再输出信号。因此,热释电探测器与其他热释探测器不同,它只存在温度升降的过程中才有信号输出。所以利用热释电探测器探测的红外辐射必须经过调制。如果用调制频率为f的红外线照射热释电晶体,则晶体的温度自发极化强度(ps)及其引起的面束缚作电荷密度均以频率f作周期变化。如果1/f小于自由电荷中和面束缚电荷所需要的时间,那么在垂直于ps的晶体的两个端面之间就会产生开路电压。如果用负载电阻rg把两个电极连接起来,就会有热释电电流is 通过负载。热释电晶体自发极化强度随温度变化,使电极表面感应电荷发生变化,其等效电路如图3.4所示。图3.4电流源的电流强度为is为: 式中:p一自发极化强度对温度变化率,称为热释电系数,本设计所用的热释感器就采用这种双探测元的结构。其工作电路原理及设计电路如图3.5所示, 在vcc电源端利用c1和r2来稳定工作电压,同样输出端也多加了稳压元件稳定信号。当检测到人体移动信号时,电荷信号经过fet放大后,经过c2,r1的稳压后使输出变为高电位,再经过npn的转化,输出out为低电平。图3.5热释电红外传感器原理图3.2.4 放大电路的设计如图5所示为最基本的放大电路,vi是输入电压信号,vo是输出放大的电压信号。图3.6 放大电路图3.2.5 时钟电路的设计xtal1和xtal2分别为反向放大器的输入和输出。该反向放大器可以配置为片内振荡器。石晶振荡和陶瓷振荡均可采用。如采用外部时钟源驱动器件,xtal2应不接。因为一个机器周期含有6个状态周期,而每个状态周期为2个振荡周期,所以一个机器周期共有12个振荡周期,如果外接石英晶体振荡器的振荡频率为12mhz,一个振荡周期为1/12us,故而一个机器周期为1us5。如图3.7所示为时钟电路。图3.7 时钟电路图3.2.6复位电路的设计复位方法一般有上电自动复位和外部按键手动复位,单片机在时钟电路工作以后, 在reset端持续给出2个机器周期的高电平时就可以完成复位操作。例如使用晶振频率为12mhz时,则复位信号持续时间应不小于2us。本设计采用的是外部手动按键复位电路。如图3.8示为复位电路。图3.8 复位电路图3.2.7 发光二极管报警电路的设计由4个发光二极管接上电阻后连上单片的rxd的引脚,外接vcc,当单片机的rxd引脚被置低电平后,发光二极管被点亮,起到报警作用。图3.9所示为发光二极管报警电路。图3.9发光二极管报警电路图3.2.8 声音报警电路的设计如下图所示,用一个speaker和三极管、电阻接到单片机的txd引脚上,构成声音报警电路,如图3.10示为声音报警电路。图3.10声音报警电路图3.2.9 电源电路的设计单片机at89c51由5v直流电源供电,本次设计运用桥堆2w10和7805完成电源电路,具体电路设计如图3.11所示。图3.11电源电路图3.3 系统硬件电路的选择及说明硬件电路的设计见附图示,从以上的分析可知在本设计中要用到如下器件: at89c51、热释电红外传感器、led、按键、反相器74ls04、蜂鸣器等一些单片机外围应用电路,以及单片机的手工复位电路等。其中d1为电源工作指示灯,d2是正常工作指示灯,d3d6是起报警指示作用,当rxd脚被置低电平时,d3d6亮红灯开始报警,同样,txd脚置高电平时声音报警电路开始工作。电路设有2个按键,s1键作为倒计时的暂停键, s2键作为作为电路复位键。3.4 软件的程序实现3.4.1 中断服务程序工作流程图本主程序实现的功能是:当单片机检测到外部热释电传感器送来的脉冲信号后,表示有人闯入监控区,从而经过单片机内部程序处理后,驱动声光报警电路开始报警,报警持续10秒钟后自动停止报警,然后程序开始循环工作,检测是否还有下次触发信号,等待报警从而使报警器进入连续工作状态。同时,利用中断方式可以实现报警持续时间未到10秒时,用手工按键停止的声光报警的作用。手工按键停止报警中断服务程序工作流程图,如下图3.12所示;中断源发出中断申请关中断、保护现场into端有输入信号关闭报警恢复现场、开中断中断返回图3.12 中断服务程序工作流程图4 软件仿真本设计通过利用proteus仿真,将所编写的程序用keil软件编译,所仿真原理图见附录c。软件设计时,画出了程序流程图,依据流程图用汇编语言来编写软件程序。采用自顶向下,逐步求精的方法来编写。程序写好后,采用medwin软件和keil软件进行仿真。一开始,程序存在问题,如标点符号中英文输入错误,有的经过仔细检查,是有些端口名输入错误等等。经过单步执行,观察变量和寄存器的变化,耐心的纠错后,程序最终消除了语法错误。 软件调试与所选用的软件结构有关,如果采用模块程序设计技术,则逐个模块调好后再进行系统程序总调。如果采用实时多任务操作系统,一般是逐个任务进行调试。 对于模块结构程序要一个个子程序分别调试。调试时,一定要符合入口条件和出口条件,调试可用单步运行和断点运行方式,通过检查用者系统的cpu现场情况、 ram的内容和io口的状态,检测程序执行结果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有无循环错误、有无机器码错误以及转移地址的错误,同时,还可以发现使用者系统中存在的 硬件设计错误和软件算法错误。本设计所要求达到的目标是在接收到红外传感器带来的低电平信号,可使图中的绿灯由暗变亮,红灯产生报警,可观察到红灯一闪一闪的。当报警结束后,绿灯亮起。5结论经过三个月时间的毕业设计结束了,在这三个月中,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除了对已经学到的东西重新温习了下外,我学到了许多新东西,丰富了理论同时,增强了动手能力。首先,在硬件电路设计方面更加熟悉了各种单片机接口电路的设计与外围器件的使用,加深了对硬件电路的认识,能够更加灵活的应用单片机的引脚的功能。焊接的工艺也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提高。其次,在软件应用方面,我翻阅了很多资料,特别是单片机的应用与实例,加深了对编程的理解和认识。本次设计的软件设计有很多相近的程序,通过对它们的研究,终于编出了能够实现自己功能的程序,自己特别的高兴,编程能力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提高。但是由于时间的局限性以及本人能力的有限性,本系统还有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未能真正达到产品化的要求。总体来说,本次毕业设计还是非常成功的,能够达到预期效果。6致谢通过这次设计学到了许多知识。学会了使用keil编译软件和proteus仿真软件。硬件电路的连接,晶振电路、复位电路、电源电路等。在设计过程中,学会了上网收集资料,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设计。提升了自己对单片机的理解,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开拓了视野。我明白了只学习课本知识是行不通的,只有把课本上的知识同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学到真正的知识,我知道了实践是多么的重要。整个设计的过程中,我针对不同的实际情况进行各种各样的分析、讨论。从整体规划,到模块划分,我在总体方案的框架内,不断地对设计的结构进行修改,反复纠正各个阶段出现的错误。从开始一头雾水到最后的思路清晰,在这段反反复复的历程中艰难地走过,培养锻炼了我细致耐心的实验求索精神,让我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加严谨仔细,有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应该珍惜这样一个机会,好好的锻炼一下自己。在设计中我们得到了指导老师的指导,在这里我们要感谢老师的指点,给了我们一定的帮助。参考文献1余发山.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技术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82董爱华.检测与转换技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3周立功等.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