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会宁县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oc_第1页
毕业论文-会宁县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oc_第2页
毕业论文-会宁县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oc_第3页
毕业论文-会宁县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oc_第4页
毕业论文-会宁县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号 密级 兰州城市学院本科毕业论文兰州城市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会宁县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会宁县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学 院 名 称:城市经济与旅游文化学院 专 业 名 称: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 学 生 姓 名: 指 导 教 师: 二一一年十一月 bachelors degree thesis of lanzhou city university county red tourism resources development research college :city economic and tourism and culture college subject :education of tourism management and services name : li tingting directed by : wang lili nov, 2011 郑重声明郑重声明 本人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 取得的成果,所有数据、资料真实可靠。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 引用的内容外,本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他人享有著作权的内容。 对本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 明确的方式标明。本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归属于培养单位。 本人签名: 日期: 摘 要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者的消费观念日渐成熟,旅游消费方式日趋多 样化,旅游业的竞争更加激烈,使得旅游经营者千方百计地来开拓新的旅游资源, 挖掘新的旅游资源加以利用,来促进本国或本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红色旅游不仅 迎合了一部分旅游市场的特殊需求,也给革命老区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促进 地方经济的发展,成为改善老区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一大批国内著名的革 命纪念地,利用老区丰富的红色资源,将发展红色旅游作为振兴地方经济的重要 举措,并已取得初步成效。 本文首先对于红色旅游的兴起及其概念做了简要的介绍。其次阐明了红色旅 游的开发对会宁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积极意义。继之分析了会 宁县红色旅游资源的发展现状,提出了一些关于红色旅游产品开发的可行性建议 及措施。会宁县的红色旅游资源集中,易于开发,但如何将开发与保护相结合, 这是当前面临的一大难题。文章最后对于会宁县当地的开发政策做了进一步的详 细描述,争取在不破坏当地原生资源的情况下将旅游开发与当地的扶贫项目挂钩, 实现双赢。 关键词:会宁县;红色旅游;资源开发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tourist consumption idea is mature with each passing day, tourism consumption is becoming more diverse, more intense competition in the tourism industry, the tourism operators make every attempt to develop new tourism resources, mining a new tourism resources to use, to promote national or regional tourism development. red tourism not only caters to a part of the tourist market of special needs, but also to the revolutionary old quarter has brought considerable economic income, to promote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mprove the old become the important way of people living standard, a large number of domestic famous revolutionary old quarter, use rich revolutionary resources, will be the development of red tourism as revitalize local economy the important measures, and has achieved initial success. this paper first for red tourism and its concept was introduced briefly. secondly, expounds the exploitation of red tourism to the county political, economic, cultural, social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positive significance. following the analysis of red tourism resources in the county develops the current situation, put forward some of the red tourism product development feasibility suggestions and measures. county red tourism resources concentrated, easy to develop, but how combining development with protection, which is currently facing a major problem. finally, for the will county local development policy and make further detailed description, for in the destruction of native resources under the condition of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local poverty alleviation projects linked to, achieve a win-win situation. key words: : county council;red tourism; resource development 目 录 第 1 章 绪论1 1.1 红色旅游的兴起及概念1 1.2 研究意义和目的2 第 2 章 会宁县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意义4 2.1 政治意义 4 2.2 文化意义4 2.3 经济意义4 2.4 社会意义5 第 3 章 会宁县红色旅游资源的现状分析6 3.1 资源概况6 3.2 开发条件 6 3.3 发展中存在的问题7 第 4 章 会宁县红色旅游资源产品再开发9 4.1 主要客源市场的进一步分析9 4.2 资源深度开发模式与步骤.10 4.3 产品再开发设计.12 第 5 章 会宁县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政策15 5.1 开发对策 .15 5.2 资源保护措施.16 结语18 参考文献.19 致 谢.20 1 第 1 章 绪论 1.1 红色旅游的兴起及概念 1.1.1 红色旅游的兴起 中国的红色旅游实际上起源于 20 世纪 6070 年代文革期间红卫兵沿着革命 先烈遗迹瞻仰革命圣地的热潮,虽然当时还不算严格意义上的旅游,却是红色旅 游的萌芽,20 世纪 80 年代随着大众旅游的兴起而加速发展。可以说,红色旅游 是在中国新的历史条件下伴随着有组织的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开 展而产生、形成的,并随着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不断推进而加速发展的 新型旅游产品,它能较好地反映和体现旅游业的综合功能和积极作用,具有良好 的发展潜力和发展前景。红色旅游主要依托的是特殊的文物遗迹类旅游资源革 命圣地和革命纪念地及其精神,它是我国新发展起来的一种主题游,是一类新型 的旅游产品,既具有传统旅游产品的特点,又具有新产品的特质,是无形与有形 相结合的特色产品,是旅游大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旅游经济的新内容,是红 色教育与现代经济的结晶。2004 年 2 月,中共中央做出了“要积极发展红色旅游” 的重要指示;6 月国家旅游局颁布了关于推进发展“红色旅游”工作意见的报 告,提出了要以在全国范围内重点建设 10 大“红色旅游基地”、20 个“红色 旅游名城”、100 个“红色旅游景点景区”为主题的“红色旅游”主干体系;同 年年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20042010 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 规划纲要。国家旅游局将 2005 年定为“红色旅游年”,各地旅游局等也正式 拉开了以红色旅游为主题的旅游活动,红色旅游进入了迅速发展时期。 1.1.2 红色旅游的概念 目前对红色旅游的界定很多,侧重点均有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种: 李宗尧(2002)认为,红色旅游是指以游览革命老区、革命遗迹为主,同时 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旅游方式1。 毛日清(2002)认为,红色旅游就是人民群众通过对革命历史文化遗址和遗 物的参观,是革命历史中许多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和重大历史事件浮现在参观者 眼前,印记在参观者脑中,不仅可以丰富人们的革命历史文化知识,而且还可以 促使人们的思想意识发生深刻变化,进而起到对参观者的教育和激励作用2。 2 高舜礼(2002)认为,红色旅游与有组织的革命传统教育活动密不可分,它 由此孕育衍化而成,受其推动而加速发展,今后还将长期受其影响3。 潘碧秀(2003)认为,红色旅游是以革命圣地和纪念地为主要吸引物的旅游 产品4。 中国旅游报评论员(2001)的观点:红色旅游将革命传统教育与旅游结合起 来,因而成为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的有效形式5。 国家旅游局最新公布的红色旅游的概念:红色旅游是指以革命纪念地、纪念 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为吸引物,组织接待旅游者进行参观游览,实现学习革 命历史知识、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振奋精神、放松身心、增加阅历的旅游活动。 在实际的红色旅游活动和红色旅游开发中,红色旅游根据其资源产生的时间 分为狭义和广义的红色旅游:狭义的红色旅游是以中国共产党成立至解放前夕这 28 年的历史阶段,包括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重要革命纪念地、 纪念馆、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为主要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广义的红色旅 游是依托一切顺应历史潮流、发扬民族精神的革命遗迹和革命精神而展开的旅游 活动。 1.2 研究意义和目的 1.2.1 研究意义 第一,为会宁县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填补空白。据笔者调查,从 2004 年年 底国务院提出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以来,国内部分旅游专家开始对红色旅游进行研 究;而甘肃省会宁县由于社会经济发展落后,不能及时请专家团队对本县的红色 旅游发展进行详细研究和规划;近几年来,国家对会宁县红色旅游予以重视,但 对会宁县红色旅游的研究尚停留在对一些红色旅游资源的描述、归纳和串联,从 资源开发角度进行全面研究几乎没有,由此本文对会宁县红色旅游的开发进行了 全面研究,为会宁县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填补空白。 第二,有助于社会各阶层全面了解会宁县红色旅游资源。会宁县的红色旅游 资源历史意义重大,空间分布广泛。2004 年年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 厅印发了20042010 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推出的 30 条“红色旅游 精品线路”中,会宁被划入“兰州定西 会宁 静宁六盘山银川线”。 这对会宁来说,无疑是一个契机。 3 第三,有助于会宁县各级旅游管理部门在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实践中进行参考。 红色旅游的发展力量主要是政府、市场以及社会参与三部分,其中政府起主导作 用。本文的研究将为各级旅游管理部门提供相关的参考。 1.2.2 研究目的 本文通过多渠道的搜集资料,主要完成以下任务:首先,从大范围角度梳理、 分析会宁县红色旅游资源的地理分布、历史地位和资源价值;其次,从旅游资源 的开发角度对会宁县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进行研究,提出具体的开发模式和策略; 继之提出会宁县红色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应注意的文物保护与管理问题,为资源 开发与保护以及管理提出可行性建议。 4 第 2 章 会宁县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意义 2.1 政治意义 发展红色旅游是保护文化遗产的契机,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 近一段时间来,国内很多地方都在对“红色景点”进行修缮。近年来,会宁县充 分发挥会师圣地的政治优势,积极实施“红色旅游”战略:以长征为背景,突出 会师主题,打造红色旅游品牌;以崇文重教的历史为背景,突出会宁优势,打造 教育名县品牌;以“丝绸之路”为背景,突出文化优势,打造古道名城品牌;以 西部大开发为背景,突出地域特色,打造绿色食品品牌。盘活旅游资源,塑造独 具特色的旅游业形象。力争把红军会师旧址建成 aaaa 级景点,把红军长征胜利 景园建成 aaa 级景点,把会宁建成全国重点红色旅游城市。 2.2 文化意义 红色旅游具有不可比拟的教育宣传功能,担负着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使命。 革命传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的井冈 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等,都是民族精神在特定历史时期的 升华。红色旅游寓教于游、寓游于教,是革命传统教育方式的创新,是贴近历史 和生活的大课堂,是新形势下人文精神的回归。游客不仅可以欣赏祖国的山川美 景,更能让英烈们的动人事迹洗涤和净化心灵,接受革命传统的熏陶。“瞻仰一 次圣地,净化一次灵魂”,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为开展有声有色的革命传统教 育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2.3 经济意义 红色旅游不仅是革命精神的实践之旅,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红色旅 游是革命传统教育观念和旅游产业观念与时俱进的结合,既是观念的创新,也是 产业的创新,是我国旅游产业一个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在国际经济学界被 称为“朝阳产业”、“无烟产业”。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旅游业每直接收入 1 元,相关产业的收入就能增加 4.3 元,旅游业每增加 1 个直接从事人员,社会就 能增加 5 个就业机会。红色旅游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是革命老区人民脱贫致富 的重要手段。红色旅游带动了老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老区的招商环境,扩 大了就业机会,增加了当地财政收入。 5 2.4 社会意义 一是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红色旅游区多为革命老区,交通不便, 经济发展缓慢。会宁县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带动了会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二 是有利于社会福利的优化。就会宁而言,通过发展红色旅游业可以增加人民的收 入,提高当地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进而改善当地人们的福利水平, 且不会损坏和降低其他地区人们的福利,使社会福利整体向最优状态趋近。三是 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会宁县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大多数人民群众的生活比较艰 苦。发展“红色旅游”可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把资源优 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这是促进会宁经济发展的重要契机。 6 第 3 章 会宁县红色旅游资源的现状分析 3.1 资源概况 为了继承和发扬伟大的长征精神,纪念红军会宁大会师,会宁人民在社会各 界支持下,先后多次维修了会师联欢会旧址和会师楼旧址,建成了会师公园、会 师塔以及长征胜利景园。对革命遗址的保护和修建纪念性建筑是会宁人民对先烈 的缅怀和崇敬,更是对爱国主义教育做出的贡献,这些不可多得的革命遗址也就 成了会宁人民宝贵的红色旅游资源。 会师楼,是明代古建筑,原为县城西津门城楼。因 1936 年 10 月 10 日红一、 四方面军胜利会师于此而改名为会师楼。1997 年 6 月, 中央将会师楼列为全国 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更增加了其知名度。会师纪念塔,在会师纪念 馆正中,1986 年为纪念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 50 周年而建,塔正面高悬邓小平 所题“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会师纪念塔”汉白玉塔牌,1988 年被县人民 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红军会师联欢会会址位于纪念塔北,原为县城文庙 大成殿,重檐歇山顶殿堂式四回廊砖木结构的明代古建筑,四周 24 根八棱大红 明柱,为仿曲阜孔庙大成殿柱形,国内稀少。1936 年 10 月 10 日红一、四方面军 在此隆重举行庆祝会师联欢会。为了缅怀先烈的丰功伟绩,弘扬红军长征精神, 对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在三大主力红军会 宁会师也就是长征胜利 60 周年之际,我们修建了“红军长征胜利景园” 。 3.2 开发条件 3.2.1 地理位置 会宁县位于甘肃省中部,白银市南端,隶属白银市,总流域面积 6439 平方 公里,属黄土高原陵沟壑区,温带季风性气候,境内海拔在 15002400 m 之间。 会宁是 1936 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的地方,会宁红军会 师旧址分别被国务院、中央宣传部和国家安全部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首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全国安全教育基地。近年来,会宁县依托红军 会师的政治优势,积极实施“红色旅游”战略,建设“红色会宁”,把红色旅游 业作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一大产业支柱。 7 3.2.2 交通条件 会宁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道、军事重地,素有“秦陇锁钥”之称,古丝绸之 路穿境而过。现今,经过不断的发展,国道 312 线、309 线横跨东西,省道靖天 路、定会路贯穿南北,交通便利,信息畅通,为会宁县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创造 了良好的条件。 3.2.3 周边区域旅游资源关系 会宁周边红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距会宁县城 50 公里有宁夏西吉将太堡, 是当年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二次会师的地方;距会宁县城以南 60 公里的通渭 榜罗镇是当年党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的地方;距会宁县城东北 100 公里的平川打 拉池是当年中央红军西纵队(彭德怀)司令部所在地。这些丰富的周边红色旅游 资源促进了会宁红色旅游的发展。 3.3 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会宁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努力开发旅游市场,顺应旅游业由观光旅 游到体验旅游的发展方向,有利于发展红色旅游资源潜力,推动会宁社会经济发 展。单会宁的红色旅游资源特点和开发条件决定了会宁红色旅游发展存在着市场 适应能力差、旅游吸引力不足和客源市场受限等问题,使得红色旅游的实际开发 难度相对较大。 3.3.1 红色旅游资源遭受破坏 红色旅游资源在开发和建设的过程中会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而由于自然灾 害和自然状况下的寒暑变化、风吹雨淋及生物作用等加剧了红色旅游资源的破坏。 还有其他一些原因,也导致对红色旅游资源的破坏很严重。如会宁会师旧址周边 的环境严重影响了标志性建筑会师楼的安全。在会师楼周边有一千多人居住在 其重点保护区域内,环境污染特别严重。 3.3.2 红色旅游景区(点)的管理制度落后 目前,会宁红色旅游景区(点)的管理机构落后。发展机构基本还是事业接 待型,尚未完全转向旅游产业型,解说员人数较少,且现有解说员大部分专业程 度不高。严重制约着红色旅游产业乃至整个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8 3.3.3 旅游市场服务体系不健全 旅游服务意识不强,旅游市场开发力度不够,资金短缺,是红色旅游产业发 展的一大障碍。服务行业参与经营红色旅游尚缺乏主动性,特别是农副产品加工 企业以及住宿、餐饮等服务行业尚未形成依靠旅游业拉动增收的意识,与旅行社 合作共赢、利润共享的机制尚未形成,旅行社组团参与开发会宁旅游的积极性不 高。尤其是具有会宁特色的小杂粮系列食品开发力度不够,深加工、精加工、小 包装、便携带即食型的旅游产品处于空白,对小杂粮系列食品的展销意识不强。 致使红色旅游没有实现由接待型向市场型、产业化运作的转变,制约着红色旅游 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6。 3.3.4 旅游产品结构单一,还不能完全适应现代旅游市场的需求 与过去相比,会宁旅游业确实取得了长足发展,前景非常乐观。但是,景点 单一,形不成规模,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旅游业的发展。在产品结构上,目 前,会宁旅游仅限于会师旧址的红色游,缺乏新兴旅游,如会展游、观光旅游、 康体健身旅游、体验旅游等的现代旅游。在旅游的“食、住、行、游、购、娱” 六大要素的配套上,“游”和“娱”还是薄弱环节,旅游景区内的景点收入和旅 游娱乐仍处于滞后状态。与其他旅游景点也没有很好地链接、互动起来,规模化 程度低,红色与古色、绿色难以互动、互联,旅游线路短,游客停留时间少,人 均消费低,游览主要以半日游或一日游为主7。 3.3.5 红色景区人文、经济内涵没有充分挖掘出来 景区的发展大多局限于旅游资源本身的初级开发,对旅游资源的文化价值、 商业价值挖掘不够,开发不足。景点没有同经贸、文化、民俗等有机结合起来。 9 第 4 章 会宁县红色旅游资源产品再开发 4.1 主要客源市场的进一步分析 4.1.1 已开发客源市场 4.1.1.1 在校学生群体市场 会宁的红色旅游资源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特殊旅游资源,是发挥爱 国主义教育功能的重要手段,在校学生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群体,而且学 生具有数量大、出游热情高等特点,学生出游的目的主要是观光休闲、增长知识, 是这部分市场成为红色旅游的重要目标市场。 4.1.1.2 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群体市场 近几年来,红色旅游逐渐与市场接轨,一些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团体看重 红色旅游活动所蕴含的内容和教育功能,将革命教育和休闲度假相结合,把红色 旅游作为首选展开先进教育,他们希望通过故地重游,参观革命遗迹遗址、体验 革命艰苦与困苦的方式,达到缅怀前人、激励今人、教育后人的目的。他们一般 不再有公费旅游的顾虑,是红色旅游的高消费群体。 4.1.1.3 老年人市场 老年人,特别是一些老党员、老干部、老军人是出于红色情结,由于这部分 人经历红色革命,对红色革命深有体会,他们对红色革命比较感兴趣,“忆往事, 想当年”是老一辈革命者怀念、回味那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的有效载体,他 们故土重游、缅怀往昔,成为红色旅游客源市场的一部分。 4.1.2 潜在客源市场 4.1.2.1 青壮年人市场 他们出生在红色革命后不久,耳濡目染革命历史,对红色旅游比较感兴趣, 也是出于红色情结,青壮年通过红色旅游活动来领略前辈的丰功伟绩,激励自己 更加奋发向上、努力工作,是开发这部分目标市场的主要契合点。 10 4.1.2.2 青少年人市场 青少年是通过接受教育,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青少年是构成红色旅游游客 群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寒暑假又是组织“冬令营”、“夏令营”活动的时 期,因此,从全年看,7、8 月两月也是红色旅游的旅游旺季,毫无疑问,利用红 色旅游地良好的环境和旅游气候条件度假休闲的游客比例在逐步上升。 4.1.2.3 自驾车市场 虽说红色旅游目的地的交通相对来说并不十分完善,但随着客源消费结构的 变化,自驾车旅游发展前景看好,他们大多是家长领着自己的孩子去革命圣地接 受革命教育,自驾车市场是红色旅游不可忽视的一部分目标市场。 4.2 资源深度开发模式与步骤 4.2.1 开发模式 鉴于红色旅游开发这一主题的特殊性,笔者设想在开发中将红色旅游与传统 的历史文化旅游、民俗风情旅游和生态旅游结合起来,将红色旅游开发与当地的 扶贫脱贫结合起来,在开发中保护红色旅游资源,联合红色旅游资源所在的区域 共同整合开发的开发模式。 4.2.1.1 红绿结合、红古结合与红彩结合 会宁县拥有很强的文化优势,在红色旅游开发中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挖掘 地方文化潜力,打造强势文化品牌,提高会宁红色旅游的宣传带动作用和吸引力。 会宁是西北著名的高考状元县,自古有重文修德的传统,文化气息浓郁。会宁还 有丰富的民间文化如剪纸、刺绣、纺织颇有特色,在西北地区有较大影响,部分 产品还远销海外,利用这些文化资源,创作各种文艺作品,通过文化发展展现地 方文化魅力,做到红古结合、红彩结合、促进旅游发展。红绿结合,在开发会宁 县红色旅游资源的同时,注重会宁县风景旅游资源的开发,如铁木山,桃花山等。 将这些资源结合起来开发,做到红绿结合、红古结合和红彩结合,使旅游产品的 内涵更加丰富,更有竞争优势8。 11 4.2.1.2 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与扶贫相结合 会宁县目前经济社会比较落后。发展红色旅游,依托自身丰富的红色旅游资 源培育革命老区的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是一项重大的扶贫工程。会 宁县应牢牢抓住发展红色旅游的历史性机遇,依托自身独特的红色旅游资源优势, 打破封闭格局,加快开发开放,打造红色旅游品牌,并将红色旅游开发与生态环 境的保护和改善结合起来,将红色旅游与绿色旅游和古色旅游结合起来,将以红 色旅游为主体的旅游业培育成革命老区的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将扶 贫与提高人口素质结合起来,实现将红色旅游打造成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 重要引擎9。 4.2.1.3 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相结合 会宁县红色旅游资源大多属于不同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和自然保护区,这些 旅游资源的不可再生性极强,开发不当就会造成无法估量和不可逆转的损失,因 此,对于会宁县红色旅游产品的开发,必须坚持保护性开发原则,实施“严格保 护,统一管理,永续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4.2.2 开发步骤 首先,精度开发影响力最大的红色旅游资源。对会宁县重要革命纪念地、纪 念馆、纪念物,对与重大革命事件、重要革命人物相关的红色旅游资源,对资源 密集的区域,对开发红色旅游资源已有相当基础、成功模式、稳定客源的地区, 要注重在原有基础上的再提高。列为精度开发的主要有以下资源:会师楼、会师 纪念塔、红军长征胜利景园、红军联欢会会址、将帅碑林、红军会师革命文物陈 列馆。 其次,适度开发影响力一般的红色旅游资源。对于拥有一定红色旅游资源, 区位条件较差、资源分散、不具有突出典型意义的区域只能作适度开发,而不能 盲目攀比。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做好相关收集、整理工作,加强论证,不能一 味蛮干造成资源配置不当。 第三,是加强旅游人才引进和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 。 一是引进、培养旅游 开发和经营管理人员。对于具备高度创意能力的新型人才,以引进“外脑”为主; 对于日常经营管理人才,主要靠自己培养。二是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通过各 12 种途径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教育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尤其要对导游、宾馆接 待、餐饮服务等一线从业人员进行旅游服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训,强化服务 意识,提高服务质量。三是开展各种形式的生态环境教育和文化传统教育,提高 旅游开发者、经营管理者及当地居民的环保意识和文化自豪感,以更好地实现旅 游生态、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强力宣传与推介,提高旅游市场占有率。利用多种媒介资源进行高频 率、立体宣传,树立会宁旅游形象。一是策划与会宁名胜有关的电影、电视剧, 提高会宁知名度。二是制作具有会宁特色的旅游形象广告,在中央电视台、重要 客源地及周边县市新闻媒体上投放,提高全国人民对会宁旅游的认知度。三是编 印与会宁名胜有关的照片集、连环画册、书籍等,向更多的游客展示会宁经典红 色地区独特的魅力。四是利用互联网、手机平台等新型渠道开展经常性的广告宣 传,使会宁成为游客和旅行社关注的热点。 最后,还需要完善旅游基础设施。 加强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升级改造。 重点投资建设旅游公共服务设施,通过政府投资引导社会投资,创造一个优良的 旅游公共服务环境。加大资金投入,重点加强道路、通讯、水电以及食宿设施升 级改造的力度。 4.3 产品再开发设计 4.3.1 产品定位 以会宁所拥有红色旅游资源特点而言,将会宁县红色旅游产品系列纳入全国 红色旅游体系之中,以自己的特色产品红军胜利会师参与市场竞争,采用避强 定位,也即创新式市场定位方式。 4.3.2 旅游线路设计 会宁是俄界腊子口哈达铺榜罗镇会宁县路和延安吴起镇南梁 六盘山界石铺会宁线路的必经之地。沿线有大量红军长征革命遗址、遗存, 是缅怀革命先烈、瞻仰革命遗址、观光旅游胜地。同时,会宁与省内外许多风景 名胜区相连结,是多条线路的必经之地。以下主要介绍四条线路: 兰州会宁静宁平凉崆峒山崇信龙泉寺泾川西王母宫 3 日游 兰州遮阳山腊子口哈达铺贵青山武山温泉会宁 6 日游 13 兰州会宁临夏夏河岷县宕昌武都九寨沟成都 10 日游 瑞金遵义松潘天水会宁 (红军长征路线) 4.3.3 可开发的旅游商品 红军食品“红米饭”、“南瓜汤”、“小米加步枪”是对当年红军生活的 生动写照。对于衣食紧缺的红军,“红米饭”“南瓜汤”“小米”是艰苦生活的 代名词,但是对于“吃有肉,住有楼,还有闲钱来旅游”的游客,这些是难得的 绿色食品。会宁县已开发出“杂粮店”系列粗粮,但 5 公斤一盒的包装,不太适 合旅游者购买和携带。今后可开发多种重量不同类型的红军食品,既要有带回家 加工后才能食用的生食品,又要有即开即食的方便食品。另一方面,也可以设计 领袖菜谱,这和现在的健康、时尚等理念可以结合,因为领袖菜谱有三大特点, 首先它迎合了追求艰苦朴素的时尚理念;其次它符合市场的需求,是一些生态产 品、绿色食品;三是它有某种心理暗示和文化向导10。 4.3.4 可进行的旅游项目设计 4.3.4.1 开展各种历史研究活动,建立研究机构 如:长征精神研究会,编著各种出版物,挖掘搜集整理地方革命历史材料, 对外介绍会宁革命历史。逐步形成文化宣传旅游,旅游带动文化的良性发展机制。 4.3.4.2 专题讲座与交流 即定期邀请专家学者,到红色旅游区或景点进行专题讲座。如在会宁长征胜 利景园,就可以开设一大代表生平讲座;讲座结束后,再安排游客与专家之间的 交流讨论,现场提出问题,现场解答问题,活跃旧址展览的气氛。 4.3.4.3 带有参与性的角色体验 节假日期间,很多游人可以带着孩子去体味“当一天红军”的感觉,让孩子 们吃吃当年红军的粮食,听听长征时期的故事,让青少年在切身的体验中感受高 尚的革命精神。 14 4.3.4.4 艺术表演、艺术创作与艺术展示 采用艺术手段开展旅游活动,可以让人通过美的享受来领略革命精神。例如 会宁发展红色旅游,可“通过演唱红军歌曲,表演红军舞蹈等形式,活化厚重历 史,组织一支以讲解员为主体的红军歌舞表演队。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既可以 欣赏原汁原味的红军歌舞,同时也可以尽兴参与表演”。此外,还可组织有关单 位团体,到红色旅游景区进行文学或艺术创作。如组织中小学生进行作文比赛, 组织业余爱好者进行摄影或写生活动,都不失趣味性。在红色旅游景区还可举办 专业性艺术展,举行专题性故事会、诗歌朗诵会,学唱革命歌曲或在夜空下举办 专题性的露天红色影视展播,通过不同形式的艺术活动来提升和活化革命精神11。 4.3.4.5 节日或纪念日 利用某些节日、纪念日或确定一些必要的革命纪念日,举办相应的悼念或庆 祝活动,有助于保持和继承革命的传统和革命精神。例如每年的清明节,我们都 要为先烈扫墓,此外还有“五一”、“五四”等许多节日。利用这些节日,结合 各个红色景区自身特色,就可以开发出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15 第 5 章 会宁县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政策 5.1 开发对策 5.1.1 统筹规划,合理分布 会宁县在红色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应根据资源状况认真做好规划,创立并 保持自己的产品特色,实施差异化和细分化的市场策略,争取出红色旅游精品, 避免盲目投资、简单照抄、低水平模仿的误区。政府应充分挖掘和发挥传统知名 度和资源特色,开发出足以支撑和诠释传统品牌内涵的旅游产品,正确认识传统 “政治品牌”与现代旅游产业“市场品牌”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加大营销力度, 通过有效的品牌形象整合,构建出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向大众旅游者的“红色旅游 品牌”12。 5.1.2 树立大旅游、大产业的观念 红色旅游项目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资金需求量大,需在政府和社 会广泛参与下进行。根据这个特点,一方面要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资金的投入,另 一方面通过创造优良的投资环境,实现优惠政策,减免有关税费,坚持多方参与, 广开融资渠道,吸引、启动外商、民资等各方面力量参与开发建设。 5.1.3 整合相关的旅游资源 整合会宁县的其他旅游资源,形成综合优势。会宁在发挥红色旅游资源优势 的同时,要搞好红色旅游资源与绿色旅游资源以及其他特色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 组合利用。以会宁会师为品牌,将红色旅游资源跟铁木山、桃花山等的绿色旅游 资源的开发密切结合,形成复合型的旅游产品,形成优势互补,打造综合性产品。 5.2 资源保护措施 5.2.1 提高公众保护意识,防止建筑性破坏 红色旅游资源与传统文物相比具有时间近、数量多、分布广、保护难度大等 特点,因此,其保护体系的健全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单靠某个文物保护管 16 理部门是收不到很大成效的,为了提高公民文物保护法律意识,开展文物保护 法的宣传普及活动就成为首要任务了。 5.2.2 对红色旅游资源保护的资金来源做出明确规定 首先,政府应拓宽各种融资渠道,借市场经济体制的力量来发展红色旅游资 源保护事业;其次,鼓励单位和个人及外商、侨胞、港澳台同胞投资红色旅游资 源开发建设与保护;最后,在法律条文中对红色旅游资源保护的资金来源做出明 确规定,才能给其保护工作带来制度的保障和清晰的指导。 5.2.3 统一管理,完善监管机制 应将红色革命文物明确纳入旅游资源这一概念的范畴中,并对这种文物的时 空范围加以界定。本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 作方针,对其具体落实条款加以进一步阐释和说明。结合会宁红色旅游资源的实 际状况,对其具体规划与程序做出规定13。 5.2.4 防止游客本身带来的破坏 由于后期可能出现大量游客的介入,这对于后期的保护工作无疑有很大的压 力。游客的不良行为和保护意识淡泊也是导致旅游资源破坏的一大重要因素,其 次是由于不同地区的地域文化差异,如高消费生活习性,衣着方式等现代化生活 方式,或许会对会宁当地应保持的艰苦朴素生活作风造成同化,使得原有的旅游 特色消失一空,因此当地政府应注意在拉动经济合理增长的同时保护革命文化, 避免失去当地的民族文化失去特性。 5.2.5 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管理措施 旅游是一种产品,可持续旅游是一种理念,包括经济和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 可持续发展。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需要政府提倡与民众的大 力配合,即保护目前的旅游状况,又不损坏后代为满足自身旅游需求而进行进一 步的资源开发。 17 5.2.6 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