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省高等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士学位论文仓央嘉措的情诗汉译及流变 作 者 准考证号 毕业证号65410621082500217工作单位职称职务 学生 邮政编码 456250 联系电话指导老师 答辩时间 2012.5答辩成绩仓央嘉措的情诗汉译及流变摘要: 六世达赖仓央嘉措在西藏的历史上由于其达赖的身份有着很高政治的地位,又因为他不朽的才华,他在西藏的文化史上,也有着举足轻重的身份,备受关注。他跌宕起伏的身世和放荡不羁的性格给人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离世后,他的诗作也像璀璨的星空一样,让人着迷,在长达两百年的历史中流传下许多他的诗篇,最近几年由于电影电视的发掘使很多知道了仓央嘉措和他的诗歌,不过由于汉藏的文化差异是很多人翻译仓央嘉措的诗歌,其中有不乏优秀之作品,也也有不尽人意的出现。不过他的光芒不会因此而被埋葬!关键词: 仓央嘉措 六世达赖 生平 情诗 翻译作品 前几年由当红影星谢霆锋领衔并倾情出演的一部电影情癫大圣风靡一时,他所扮演的唐僧在遭遇觅得有情人却又不能终成眷属的时候,面对这无情的命运的作弄,只能仰天长叹“世间安有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这句经典台词也如同周星驰在大话西游中 说得“曾经有一份真挚的感情摆在我面前,我没珍惜,直到失去了才追悔莫及,人生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此。如果上天可以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会对那个女孩说三个字我爱你,如果要在这份爱前加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一样,让大家耳熟能详,很多人从这句蕴含这无尽的情思与悲凉中,知道了“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的作者仓央嘉措!说起西藏,我们的第一印象便是神秘,之所以神秘不仅是因为他在祖国的西北方,还在于他的内涵。在我们的眼里,西藏是神秘的,藏传佛教是神秘的,密宗是神秘的,转世灵通是神秘的,达赖也是神秘的。但作为一位雪域的最高王者,佛教的领袖,竟然留下来众多传世诗歌,单纯的,热情的,真挚的,爱情的,这无疑又为其增添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要谈仓央嘉措,就不能不提一下他的身世,那就是雪域最高的王达赖。在达赖或班禅圆寂后,黄教僧侣根据其最后指示去寻找他们的转世灵童下一代的达赖或班禅。灵童被找到过后会由德高望重的学识好的僧人从小严加教育,然后接受各种戒律约束,最后开始坐床,成为全西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领袖达赖,受万众膜拜。可是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坐床就有些耐人寻味了。当时,五世达赖圆寂后,其弟子桑杰嘉措-作为协助达赖处理政务的最高官职全藏第巴大人(相当于清朝宰相),出于政治原因考虑,并没有将这个惊天的消息公布出来,而是选择了隐瞒,并对外宣称五世达赖闭关修行,不见任何人。他这样做只为了不让已在西藏驻扎的蒙古人趁火打劫,进而巩固黄教的地位,又唯恐仓央嘉措小小年纪不能处理政务,成为已入侵的蒙古政权下的傀儡。但是,这无疑也给仓央嘉措以后做床掌握西藏时,带来了诸多不便。尽管如此,事实却不容改变,谎言一直在持续,直到清圣皇帝康熙在评定葛尔丹叛乱时,知道了这件事,顿时龙颜大怒,甚至以武力威胁。桑杰嘉措无可奈何,这样六世达赖仓央嘉措才走进了人们的视线内。活佛转世从来都是一件天大的事情,有很多僧侣根据上一世达赖的指示来寻找,并一一检验,记录,谁都不敢有丝毫的疏忽。等到转世灵童一经确认,他的居住、养护、教育每一个哪怕最微小的环节都会成为万人瞩目的事情。虔诚的黄教僧侣可以如数家珍地叙述转世灵童的一切一切,但是随着桑杰嘉措的弥天大谎被拆穿,随之出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位已经十五岁的转世灵童。仓央嘉措的一生跌宕起伏。因幼时家境不好,尚在童年的小仓央嘉措就不得不挑起生活的重担,深刻体味到生存的不易。然那时的仓央嘉措虽说是清贫的,但也是自由的,在广阔无垠的西藏雪原上过着喂马,劈材的悠闲生活,在一望无际的雪原上仰望近在咫尺的浩瀚天空,享受着不染尘世污浊的风。然而,快乐,并没有持续太久,直到十五岁那年。所以说仓央嘉措是幸运的,摆脱了像其他达赖一样从小就被各种诗书、借条约束的烦恼,享受过很大的自由。但是仓央嘉措又是不幸的,正如翱翔过天际的雄鹰,如何甘于困于牢笼。仓央嘉措体会了别人未曾体会过的自由,但是也付出了别人未曾付出的代价。所以即使在以后贵为西藏最高的政治和精神领袖的岁月,每当他望着布达拉宫高入云霄的围墙,回忆起童年自由的生活,总是心绪万千。仓央嘉措曾在一首诗里就这样怀念自己的童年:在极短的今生中,邀得了这些宠幸在来生童年的时候,看是否能再重逢对于这首小诗,比较为人们所接受的有三种不同的解释,第一种是,认为温柔多情的仓央嘉措写给自己青梅竹马的情人,表达相思之情;第二种是,认为他是写给自己的恩师五世达赖,表达了自己对师傅的感谢;第三种是认为写给自己的童年生活。我认为对仓央嘉措这个一生都渴望自由甚至后来为自由了自己的生命的人来说,更应该是怀念作为一个懵懂少年,对曾在广阔无对边草原上自由过活的一种缅怀和祭奠。童年无忧无虑的生活,无疑是他人生最大的财富。所以我还是比较认可第三种解释的,即写给自己无忧无虑的童年的。退一步讲,就算是对其他方面的阐释,我们也不难在其中看到他童年的快乐。康熙三十六年,也就是1697年,五世达赖的转世灵童在布达拉宫举行坐床典礼,是为六世达赖从此开始了他的学习生活。除了佛典之外,少年活佛还要学习诗歌、逻辑、医学和天文历法。在学习中,六世达赖对“五明” 之学的“声明”产生了浓重的兴趣。“声明” 是一个佛学名词,学之可以让他的语言清晰有力,很容易让人接受。“声明”犹包括诗学。少年的学习经历让仓央嘉措在以后的创作打下很好的文学功底,为其成为一名传世诗人铺平了道路。时光飞逝,日月如梭,在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后,时间不急不缓的倒了1702年,年仅二十岁,已到弱冠之年的仓央嘉措要到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在那里为全寺的僧众讲经,然后由五世班禅为他授比丘戒。在那里,这位爱好自由的诗人,愿意放弃自己的一切来换得还俗,换得自由。而在不久之后他便挣脱了这一切的束缚和枷锁。1706年5月,蒙古首领拉藏汗以“耽于酒色不守清规”“是个假达赖”为由,上书康熙。在他被押解进京的路上,途经青海湖时,暴毙而亡,时年仅二十五岁。这位传奇的达赖诗人就此走完了那短暂的一生。无论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命运如何的跌宕起伏,在我们眼里看的只是一位多情的诗人的仓央嘉措,而人们记住并传颂的也是他的仓央嘉措情歌。仓央嘉措情歌最早由于道泉先生在1930年翻译成汉文。于道全先生应该是最早对仓央嘉措的情诗进行翻译的文人。从1705年仓央嘉措被押解入京途中不幸身亡,直到二十世纪初期,仓央嘉措的诗歌在传播的进程中历经二百年之久。但因西藏地区生产条件有限,且科学技术并不发达,在这二百年间,它一直是以手抄本和口口相传的形式流传的。很显然,以这类形式的传播不可避免的会对原著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更改,甚至增删。佟锦华先生经对藏族文学研究有着开拓性的贡献,曾对藏族诗歌数量作了详细的统计,也在藏族文学研究一书中曾对仓央嘉措的诗歌数量提出明确而系统的统计:解放前就可流传的拉萨式长条木刻本57首;于道泉教授1930年的藏、汉、英对照本62节66首;解放后西藏自治区文化五本66首,青海民族出版社1980年本74首,北京民族出版社1981年本124首,还有440多首的藏文手抄本,另有人说是有1000多首,但是没见过本子。从这段话中,我们不难看出,由于时间长远,条件有限,仓央嘉措的诗歌数量上参差不齐,无法确定。近日,我通过去书店翻阅资料和网上查询发现,仓央嘉措的诗歌虽然版本众多,数量上也多有差异,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1930年于道泉先生是第一位翻译并出版仓央嘉措文集的译者,并且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以后很多版本的仓央嘉措诗集都是对于道泉先为的版本加以改进润色的,而于道泉先生的译本又是怎样得到的呢?在第六代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情歌中讲道,于道泉在1926年在高师图书馆做满、蒙藏文书的采访和编目的工作,因对藏文产生很大的兴趣,开始留意藏族文学的作品,并且有幸认识了两位藏族的朋友,这两位藏族朋友一位是西藏驻高僧官降巴曲汪,另一位是藏文的翻译官楚称丹增。由于于道泉先生喜欢藏族文学,很快便与降巴曲汪和楚称丹增打成一片。降巴曲汪和楚称丹增为了让于道泉先生更好地学习藏文,便把他们雍和宫内的房子借给了于道泉。三人住在一起。这时于道泉先生开始接触了一本梵凡的小册子仓央嘉措,然而,这本梵文小册子是诗句237句,两句为一段并不分节。于道泉先生江浙237句翻译成汉语,并根据汉译的意思给它分成了354节。不久以后,于道泉先生又从另一位朋友那得到一本印度人所著的西藏文法初步,见这本书的附录中也有仓央嘉措的诗歌,经过翻译后发现其中西藏文法初步中与原先根据降巴曲汪和楚称丹增所翻译的略有出入,并且又录入了7节,分别为55、56、57、58、59、60、61节,而62节则是于道泉先生根据一个西藏朋友的口述添加的。在这里我们就不难发现于道泉先生的译本其实也并不严谨。由于二百多年的流传,产生了大量的流失和增改,其作品也不好找全,于道泉先生的第六代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情歌其实是根据两本手抄本和几个朋友的口述一首提供的,应该算是比较权威的,所以于道泉先生在“译者小引”中说道“下边这六十二节歌,据西藏朋友说是第六代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所作,是否是这位喇嘛教皇所作,或到死有几节是他所作,我们现在都无从考证。”于道泉先生的翻译就是我们所熟知的“直译法”,简单的说就是“逐字逐句”的翻译。这样的翻译是一个词一个词的翻译成我们所看到的作品,很自然的凸显出语句那种洗尽铅华的朴素的美。这种美不为修饰而修饰,不为华丽而华丽,就如同出水芙蓉,没有牡丹的富贵,没有梅花的孤傲,没有玫瑰的妖艳,却可以凭借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本质深受广大读者的喜欢。于道泉先生最大程度的保留了诗歌给我们带来的原意,让我们可以原汁原味的品尝到仓央嘉措的文化大餐。例如:从东边的山间上,白亮的月亮出来了。“未生娘”*的脸儿,在心中已渐渐的显现。注:“未生娘”系直译藏文ma-skyes-a-ma一词,为“少女”之意。从这里我们不难发现,于道泉先生把这里翻译成“未生娘”的良苦用心。“未生娘”系直译,少女才是其要表达的意思,这样直观的逐字逐句翻译,才让我们领略了仓央嘉措的那种朴素的美。另有:我的意中人儿*若是要去学佛,我年也不留在这里,要到山洞中去了注:本文中的“意中人”,在达期本中作“意中的女子”。达期即是第二本诗集,也就是印度人所看到的西藏文法初步这本书。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于道泉的第六代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情歌的两个主要来源,其实也是有一定出入的。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于道泉先生的细心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再如:情人邂逅相遇,*被当垆的女子撮合.若出了是非或债务,你需承担他们的生活费.注:这一句乃是藏人民常说的一句话,直译当作“情人犹如鸟同石块在露上相遇”,意思是说鸟落在某一块石头上,不是山鸟的计划,乃系天缘。以此比情人的相遇全系天缘。在这里又不难看出,于道泉先生润色和更改的成分,其实是一种替换,可以使诗更像是诗。因为译诗本是为汉人所看,说一些藏族人的俗语,反而不利于人们的理解。经过于道泉先生的翻译和加工,出现了不少经典的耐人寻味的诗词,其中的经典包括:9.野鹅同芦苇发生了感情,虽然少住一会。湖面被冰层盖了以后,自己的心中乃失望13.写成的黑色字迹,已被水和雨滴消灭。未曾写出的心迹,虽要拭去也无从53.白色的野鹤啊,请将飞的本领借我一用。我不到远处去耽搁,到池塘去一遭就回来和其他版本的仓央嘉措情诗人相比较,我们不难得出于道泉先生的辞藻并不华丽,但处处可以体会到仓央嘉措的淳朴,更为重要的是1930年就开始出版了的于道泉先生的第六代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情歌集具有非凡的意义:这本完全基于原作的诗集使许多不会藏语也没有看过藏文原本的读者学习和渐渐知道了仓央嘉措,知道了这位六世达赖喇嘛,这给我们提供了比较具体、客观、科学的资料。更为重要的是,于道泉先生的第六代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情歌对后世也有非常大的影响。他开创了汉译和研究仓央嘉措的先河,以后相当多的作品都是以此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其次,对仓央嘉措情诗集的汉译工作做出巨大贡献的便是刘希武先生。刘希武先生在1939年元旦,赴当时的西康省教育厅任秘书。到任后,他注意到西藏特有的文化景观,并认为西藏的文化源远流长,仅次于汉族文化,在其长达几千年的历史文化长河中,一定会有许多流芳百世的经典作品,并得到一本书。这本书便是记录仓央嘉措诗集的。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是藏英两文版本,而非刘道泉先生所著的汉英的那个版本。得到此书的刘希武先生把诗集带回家,不久便把这本诗集翻译为60首的汉文古体诗。刘希武先生的五言古体诗译本,发表于康导月刊1939年1卷6期。刘希武先生平素好作诗文,并且写得很好,在当时也颇有名气,所以刘希武先生对仓央嘉措的汉译过程中有了不少的文学润色。倘我意中人,绣佛青灯屋。我亦无留连,遗世避空谷。这首诗中已经明显感觉到文人墨客的影子。我们可以和于道泉先生的第六代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情歌中逐字句的翻译 “我的意中人,若要去学佛,我少年也不留在这里,要到山洞中去了” 相比较。对比这两位译者的汉译,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差距,那就是刘希武先生已经开始侧重于翻译三要“信,达,雅”中的“雅”了。刘希武先生:此月因循去,下月奄忽来。待到上弦夜,携手共徘徊。于道泉先生:40.这月去了,下月来了,等到吉祥白色的月初,我们即可会面。刘希武先生:连霄秋月明,清寒正相似。月中蟾兔儿,应当消磨死。于道泉先生:39.初六和十五日的明月,倒是有些正相似,明月中的兔儿,寿命却消磨尽了。读到这些我们可以看到,刘希武先生翻译的文笔过于雅而且有些诗过于艳。例如:美人如仙女,艳自活泼。虽为我所擒,又被权贵夺。在这里,妖艳让人明白,世人所看的人物的外在表现。其中第三句“虽为我所擒”更是让人感觉有周邦彦诗词的味道,这个味道似乎太过于艳。又如:伊非慈母生,应长桃花梢。对我负恩情,更比落花早。在这首情诗里,我们读到的并非是那完美而又纯洁的爱情,“梢”犹指明外表俊美。“对我负恩情”此处不难让人想到有“对我负恩情”之前两个恩情的情况。在于道泉先生62节的第六代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情歌中,刘希武先生少了六首情歌,他们分别是:17b.若以这样的“精诚”,用在无上的佛法,即在今生今世,便可肉身成佛。37.黄边黑心的浓云,是严霜和灾雹的张本,非僧非俗的班第,是我佛数法的仇敌。39.初六和十五日的明月,倒是有些相似,明月中的兔儿,寿命却消磨尽了。41中间的弥卢山王,请牢稳地站着不动,日月旋转的方向,并没有想要走销。43住在十地界中的,有誓约的金刚护法,若有神通的威力,请将佛法的冤家驱逐。45.若不常想到无常和死,虽有绝顶的聪明,照理说和呆子一样。54死后地狱界中,法王有普恶业的聪明,在这里没有准则,在那里需要报应不爽,让他们得胜啊!56.印度东方的孔雀,工布谷底的鹦鹉,生地各个不同,聚处在法轮拉萨。通过细读,我们不难看出这六首诗都是有关佛教内容的,至于其为什么没有这六首诗,我国一些著名学者也都做过一些专著,其中有两种看法的支持率较高。其中一种是,在流传的过程中或编集成册的过程中口口相传之人或执笔成册之人对佛教不是特别感兴趣或者由于信仰不同而中断了其传播的过程或把这些佛教理论性的东西删除在外。第二种比较有说服力的说法便是说本来藏英译书上有这些诗作,但是其作者刘希武先生在含义的过程中追求文雅和艳,认为加上这些东西就能很好的整体的来造出仓央嘉措的形象,就在汉译的过程中删掉了。以我地分析来看第一种说法比较贴合实际,第二种情况有些牵强附会。先从第二种情况分析。首先,佛教虽起源于印度但是发展在中国,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经过汉朝汉武帝和唐朝武则天以及南唐的推崇,佛教在中国已有了很广的群众基础。李白,白居易,苏东坡,李清照也都是信佛之人,说明佛教在中国已竟有了认同性。到了民国时期的诗人应该不会再产生排斥佛教的念头。况且,中国古代文人的形象也不一而论。李白曾在南陵别儿童入京中就写下过“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而又在将进酒中写道“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而辛弃疾同样如此。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北固厅怀古中发出“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疑问,表明自己立志报国之心,且在清平乐村居中也曾写下过“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这种淡然平静,朴素安适的生活来抒发自己的情怀。抗金名将岳飞也曾在满江红中写下“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想要立志报国不虚度光阴的豪言,而岳少保又在小重山中写下过“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悲凉诗句。这些例子都充分说明了诗人的多样性。而这种多样性在中国文人身上比比皆是。所以我相信赵希武先生不回应为它的多样性而进行增删诗集。而传入外国的佛经典故很有可能就因为与天主教的教义相违背而被删掉。这些都是有很大可能的。所以我相信赵希武先生在拿到的藏英双鱼的翻译中就是不全面的,就是少了一些佛教理论的东西的,所以第一种说法比较贴合实际。因为是通过英文来译成汉文,在文章中,我们也不仅一次地看到了周邦彦式的艳。而这种艳与于道泉先生在第六代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情歌相比有很大的不同。这其中的原因很多。我感觉可以归纳成两方面的原因:第一方面,就是藏英版本的原因。因为赵希武先生的诗作是根据藏英的版本来翻译的,西方一些国家在思想上更为开放一些,对“艳”的要求格外高一些。所以赵希武先生在翻译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就把这种艳给翻译出来了;另一方面,则在于赵希武先生的主观臆断。因为在社会上流传的“仓央嘉措”的事迹看起来更像一个风流多情的才子,一个享受自由的人,这样的人,让我们联想到南唐后主“李煜”,让我们联想到“白衣卿相”柳永柳三变。刘希武先生曾对仓央嘉措的认识为“酣醉于文艺而视尊位如敝履,其余南唐李煜何异”,并认为他的诗“其事奇,其词丽,其意哀,其旨远。”因此,刘希武译本在我们看来不但文辞华丽,内容缠绵,而且少了几首佛教诗,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明显地读出来刘希武和于道泉先生之间汉译本的明显差异。从另一个侧面我们又可以证明仓央嘉措流传下来的诗文大概在6070首之间,应为于道泉先生的书根据两个版本书写而成。在论文一开始我们讲过了,于道泉先生的第六代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情歌成书的两个版本的内容大体相同,而赵希武先生的汉译之作是根据藏英版来翻译的。在这里我们可以把赵希武先生的著作原本看成第三本原著,这样一来我们就不难发现了原著也就是在6070首之间不会有太大的出入。除了刘希武、于道泉先生对仓央嘉措的翻译外,还有另一个人的翻译对仓央嘉措的诗歌翻译的影响很大,这个人便是曾缄。曾缄于191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北大毕业后到蒙藏委员会任职。仓央嘉措的诗歌翻译就是在这个时候完成的。他到任时就听说仓央嘉措和其诗歌,随即便开始寻找仓央嘉措的情歌,但是很长时间都没有太大的进步。后来,曾缄的一位朋友看到了于道泉先生的译本,交给了曾缄。但是曾缄感觉于道泉这样逐字逐句的翻译很缺少文学色彩,于是又对于道泉的汉译本进行了翻译,把于道泉的汉译本翻译成了广言诗进行润色加工,讲究押韵、格律、用典以及其他多种的文学写作方法,使于道泉先生的第六代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情歌集中的民歌体变成了七言古韵的“文人诗”,发表于1939年第1卷8期的康导月刊上面。于道泉先生22:若要随彼女的心意,今生与佛法的缘分断绝了;若要往空寂的山岭间去云游,就把彼女的心意违背了。曾缄其二十四: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有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于道泉17a:我默想喇嘛底脸儿,心中却不能显现。我不想爱人的脸,心中却清楚地看见。曾缄其十八:入定修观法眼开,乞求三宝降灵台。观中诸圣何曾见,不请情人却自来。于道泉29:宝贝在手里的时候,不拿他当宝贝看。宝贝丢了的时候,却又急得心气上涌。曾缄其三十:明知宝物得来难,在于何曾当宝看。直到一朝遗失后,每思奇痛彻心肝。从这些对比中我们不难发现曾缄将于道泉先生的诗“改造”得辞藻瑰丽,文辞优美,格律工整。在他的代表诗作中,就“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这两句话就已经足对“若要随彼女的心意,今生与佛法的缘分断绝了;若要往空寂的山岭间去云游,就把彼女的心意违背了”概括了。而后两句“世间安有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就已经完全是曾缄先生的加工润色之作了,可以说后两句完全是曾缄先生的作品。通过对比,我们发现于道泉先生在第六代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情歌中写用的诗句和曾缄先生所作的七言古诗在语言上和内涵上都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细细品味起来,我们又不难发现,于道泉先生在第六代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情歌中的诗句如同未历世事单纯无邪的孩童在对第一个喜欢的姑娘表达情意时的一种很粗糙的一种没有文学修饰的发自内心的最纯真而又不带邪念的一种表达。我们虽然感觉不到他的语言华丽,也感觉不到他的修饰丰富,但是他最美好的修饰就如同文学写作的最高技巧,就是让你找不到什么技巧。反观曾缄先生的汉译,就如同一位历经情场看惯风花雪月的多情浪子在那里款款而谈。从他口中我们可以听到优美的文辞,华丽的词汇,但总让人感觉少了一些真实感的东西,这或许就是有得必有失吧。除了这三位比较注重原著的作者外,还有许多人更多地选择了较大的自由发挥。这其中有不少经典的作品,例如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第三最好不相伴,从此便可不相欠。第四最好不相惜,从此便可不相忆。第五最好不相爱,如此便可不相弃。第六最好不相对,如此便可不相会。第七最好不相误,如此便可不相负。第八最好不相许,如此便可不相续。第九最好不相依,如此便可不相偎。第十最好不相遇,如此便可不相聚。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安得与君相决绝,免教生死作相思。这首诗在世上流传甚广,可以说是仓央嘉措的代表之作。可是在于道泉的版本中,这首诗只有“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而从“第三最好不相伴”到最后“免教生死作相思”都是后人自由发挥的结果,并非作者的意图。除这篇杜撰出来的诗是根据“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最好不相思”而续下去的。还有另一篇流传甚广的托名为仓央嘉措的情语,则完全在其情诗集中找不到踪影。那一夜,我听了一夜梵唱,不为参悟,只为寻你的一丝气息。那一月,我转过所有经轮,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纹。那一年,我磕长头,拥抱尘埃,不为朝佛,只为贴着你的温暖那一世,我翻遍十万大山,不为修来世,只为路中能与你相遇那一瞬,我飞升成仙,不为长生,只为保佑你平安喜乐那一天,闭目在经殿香雾中,蓦然听见你送京师的真言那一月,我要动所有的轻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啊,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那一刻,我生气风马,不为祈福,只为守候你的到来那一日,我垒起玛尼堆,不为修德,只为投下心湖的石子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那一年,我磕长头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那一世,转山不为轮回,只为途中与你相见另外那一首见与不见,也并非出自仓央嘉措: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犹在那里不来不去你爱或者不爱我爱犹在那里不增不减你跟,或者不跟我我的手就在你手里不舍不弃来我怀里或者让我住进你的心里蓦然、相爱寂静,欢喜以上三段文字,是流传较广的所谓“六世达赖喇嘛情歌”,但是这三段文字并非出自仓央嘉措笔下。在于道泉先生汉译的第六代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情歌集中并没有对这三段的记载。不仅如此,通过细读,我们还可以从细节上发现这三段与仓央嘉措的原作有很大的不同。与此同时,我们又不难发现,它必经过文人墨客的再次加工润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知识产权培训课程安排课件
- 2025年工业互联网平台数字水印技术安全风险评估与控制报告
- 2025年绿色消费趋势下消费者行为引导与绿色消费理念传播效果评估报告
- 2025年移动端在线教育平台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构建与应用实践
- 2025年安全知识考试题库及答案习题手册书
- 知识产权培训会领导讲话课件
- 2025年经济学专业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注册化工工程师考试化工企业新可持续发展发展战略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安全生产管理C考试题及答案
- 知识产权保护培训报道课件
- (2025)全国学生学宪法讲宪法知识题库附含答案
- 2025 年小升初临汾市初一新生分班考试数学试卷(带答案解析)-(人教版)
- 2025版劳动合同范本下载
- 2025-2026学年西师大版(2024)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 基孔肯雅热预防宣传课件
- 2025年全国“质量月”质量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 福建卷(未来总是甜的)-2025年中考语文作文题解读
- 子宫多发性平滑肌瘤的个案护理
- 项目保密管理措施及方案
- 山东护士招聘考试题库及答案
- DB51∕T 2868-2022 机关事务应急保障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