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编号no: 河北农业大学现代科技学院毕业论文论文题目 牛奶中单增李斯特菌检测方法的研究 学生姓名 颜海峰 学号 2007614060206成绩 85 学 部 生命科学学部 专业班级 生物工程0702班指导教师姓名 袁耀武 指导教师职称 教授 材料目录:1、任务书 ( 1 )份2、开题报告 ( 1 )份3、文献综述 ( 1 )份4、翻译文章及外文原文 ( 1 )份5、开题报告记录表 ( 1 )份6、阶段检查表 ( 1 )份7、指导教师评阅书 ( 1 )份8、专家评阅书 ( 1 )份9、答辩评分表 ( 1 )份10、答辩记录表 ( 1 )份11、论文正文 ( 1 )份12、其它材料:河北农业大学现代科技学院毕业论文任务书学 部: 生命科学学部教师姓名: 袁耀武 职 称: 教授 2011 年 3 月 7日专业名称生物工程论文题目牛奶中单增李斯特菌检测方法的研究题目来源自选目的意义:在人类社会空前繁荣的今天,食源性疾病已经深重地困扰着人类生活,并在不断地加剧,食品安全问题在21世纪的今天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大问题,并且直接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产生了重大影响。近年来,国内外有关食品安全的负面新闻不断,社会对食品安全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在众多食品安全的热点问题中,牛奶及相关产品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牛奶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对于牛奶中病原菌的检测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简称“单增李斯特菌”,是一种常见的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它能引起人、畜的李斯特菌病,感染后主要表现为败血症、脑膜炎和单核细胞增多,特别对孕妇、新生儿、老年人和免疫缺陷病人危害严重。因此,建立简便快捷、灵敏度好、特异性高的单增李斯特菌检测技术成为众多研究者的共同期望并且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根据检测原理,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检测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平板培养法、免疫学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平板培养法是检测食源性致病菌的最传统的方法。这种方法采用选择性培养基对目标菌进行增菌培养,然后进行生化鉴定,包括增菌、分离和鉴定三个环节。免疫学方法目前已有的检测方法有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 el isa ) 、酶联荧光分析法( elfa) 、同位素标记抗体法(放射免疫)及其它多种方法,如乳胶凝集、免疫传感器、免疫扩散及免疫色谱技术等。分子生物学方法有pcr检测方法dna探针dna芯片(dna microarray)等。这三类检测方法各有利弊,并且仍在不断地改进和完善中。本实验的目的在于通过模拟单增李斯特菌污染牛奶,通过免疫学方法,结合特征鉴定手段,判定检测的灵敏度,并寻求理想的检测方法。可行性分析:随着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各种高纯度抗体、抗原和抗体复合物得以制备,为抗原(抗体)的特异性检测奠定了基础,有利于相关检测技术的建立,并且本试验已经具备了超净工作台、酶标板、恒温培养箱、恒温水浴锅hh-2、hj-型磁力搅拌器、及其它辅助设备等试验器材,为研究的进行提供了前提。从而为建立检测牛奶中单增李斯特菌的方法具有了可行性。进度安排:3.7 下达任务书;3.73.14 查阅资料,准备开题报告;3.143.25 准备试验材料;3.264.10 进行单增李斯特菌的增菌实验;4.105.1 进行单增李斯特菌的鉴定实验;5.15.25 进行间接elisa方法对牛奶中单增李斯特菌检测的试验;5.256.5 整理数据,撰写论文,准备答辩;6.6 指导教师评阅论文时间、专家评阅论文时间;6.8 论文答辩时间。专家意见:该课题拟对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建立elisa检测方法进行研究,选题明确,针对性强,实验条件基本具备,进度安排较为合理。同意立题。专家签字:2011年 3 月 7 日学部意见:学部主任: 2011年 3 月 7 日 生命科学 学部 生物工程 专业 颜海峰 学生:现把 2010-2011 学年,第 二 学期的毕业论文安排下达给你,你本学期承担的毕业论文任务如下:1、依据本任务书中论文题目、目的意义、可行性分析的内容完成开题报告。2、按照开题报告的要求按期完成毕业论文各项工作的实施。3、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4、完成毕业论文的答辩。 请按相关要求完成毕业论文任务。教师签字: 2011 年 3 月 7 日河北农业大学现代科技学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题 目: 牛奶中单增李斯特菌检测方法的研究 学 部: 生命科学学部 学生姓名: 颜海峰 专 业: 生物工程 班级学号: 2007614060206 指导教师姓名: 袁耀武 指导教师职称: 教授 2011年 3月 14 日学生姓名颜海峰专业班级生工0702班学 号2007614060206指导教师袁耀武职 称教授所在学部生命科学学部论文名称牛奶中单增李斯特菌检测方法的研究选题依据:近年来,国内外有关食品安全的负面新闻不断,社会对食品安全的呼声也越来越高,食品安全问题是关系经济民生的重大问题。在众多食品安全的热点问题中,牛奶及相关产品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牛奶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近年来,国内外不断曝光食品安全问题,使牛奶质量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单增李斯特菌是一中常见的食源性病原菌,牛奶中污染单增李斯特菌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灭菌的不彻底及在低温冷藏中的感染。人类感染该菌后,一般情况下会引起发烧和腹泻,严重的情况下会引起脑膜炎、败血症、流产等状况,甚至引起人的死亡。孕妇、新生儿及免疫能力低下的人为易感人群。因此,建立有效检测单增李斯特菌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目前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检测方法有平板培养法、免疫学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平板培养法灵敏度高,成本低,可以给出定性和定量的结果。但检测过程中,制备培养基、计算菌落数量和鉴定菌落的生化特性都耗时耗力,并且培养方法的成功依赖于样本中细菌的数量和状况、培养基的灵敏度、孵化条件和分离培养基的选择性,不适合当前食品快速检测的需求;免疫学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快速的特点,但缺点是灵敏度低,特异性较差,容易受到微环境的干扰而导致检测的不精确;分子生物学方法要求条件苛刻,稳定性差,一般只应用于科学研究中。因此,建立一种简便快捷、灵敏度好、特异性高的检测方法是科研者的共同期望。研究方法、内容:本试验主要研究的内容如下:(1) 前期单增李斯特菌的增殖及定性检测。(2) 人为制造单增李斯特菌污染牛奶的条件,利用elisa方法对比检测不同菌浓度下的检出线。(3) 研究不同因素对检测结果的干扰程度,设法排除干扰,确保实验结果的真实性。(4) 后期实验结果的数据处理及结果分析。进度安排:3.7 接受任务书;3.73.14 查阅资料,准备开题报告;3.143.25 准备试验材料;3.264.10 进行单增李斯特菌的增菌实验;4.105.1 进行单增李斯特菌的鉴定实验;5.15.25 进行间接elisa方法对牛奶中单增李斯特菌检测的试验;5.256.5 整理数据;撰写论文,准备答辩;6.6 指导教师评阅论文时间、专家评阅论文时间;6.8 论文答辩时间。指导教师意见:立题具有现实意义,研究方法可行,进度安排合理,同意开题。指导教师:2011年3月14日河北农业大学现代科技学院 2011 届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记录表所在学部:生命科学学部 专业班级:生物工程0702班 时间: 2011 年 3月14日学 生 姓 名颜海峰学 号2007614060206指导教师姓名袁耀武职 称 教授毕业论文(设计)题目:牛奶中单增李斯特菌检测方法的研究审 核 小 组 成 员姓 名职 称备 注姓 名职 称备 注袁耀武教授桑亚新副教授檀建新教授组长孙记录副教授程书梅副教授开题报告记录:开题报告准备充分,具备了试验下一步进行的条件。对试验的材料和理论依据都做了大量的准备,并查阅了大量的资料,立题的选择也具有实用价值,可以开题。审核小组评语:该课题针对食品的安全问题,提出建立一种利用elisa快速检测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方法,选题明确,针对性强,技术路线合理可行,实验条件基本具备,但工作量较大,建议略加修改。同意开题审核小组组长:2011年 3 月 14 日学部意见:学部主任:2011年 3 月 14 日河北农业大学现代科技学院 2011 届毕业论文阶段检查表学 部生命科学学部专 业生物工程学生姓名颜海峰学 号2007614060206题 目牛奶中单增李斯特菌检测方法的研究计划完成时间2011年5月25日工作进展情况3月7 日3月14日 资料查阅阶段3月14日3月17日 试验设计阶段3月17日3月25日 试验材料准备阶段3月25日5月1日 单增李斯特菌的增菌阶段及定性检测阶段5月1日5月21日 进行间接elisa方法对牛奶中单增李斯特菌检测的试验,下一步试验准备照计划完成教 师 检 查 情 况 及 意 见颜海峰同学经过前一段时间的实习,查阅了一定量的中外文献,专业知识得到了提高,此外还努力做到理论联系实践。实验基本上按进度进行,安排较为合理,建议在随后的工作中注意及时整理数据,并进行结果分析。 指导教师签字: 2011 年5 月21 日备 注河北农业大学现代科技学院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评阅书学生姓名:颜海峰 学号:2007614060206专业班级:生工0702班 所在学部:生命科学学部论文题目:牛奶中单增李斯特菌检测方法的研究 指导教师评语:该同学思想进步,理论基础及专业知识扎实,有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做试验阶段勤奋刻苦,踏实认真,对专业知识有刻苦钻研和创新精神。试验期间,该同学通过查阅一定的中英文文献,对国内外elisa检测方法的研究有了一定的了解。本文选题好,能够将理论和实际结合。立题新颖,思路清晰,条理清楚,重点突出,具有很好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建议文中重点分析实验结果,绘图应该加上图底文字。是否同意答辩:同意答辩指导教师(签名): 2011 年6 月6日河北农业大学现代科技学院毕业论文专家评阅书学生姓名:颜海峰 学 号:2007614060206专业班级:生工0702班 所在学部:生命科学学部论文题目:牛奶中单增李斯特菌检测方法的研究对论文的评语:该论文针对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污染问题,建立了检测牛奶中单增李斯特菌的elisa检测方法。论文选题针对性强,查阅资料较为充分,研究内容合理,方法可行,工作量较大。 论文书写较为规范,逻辑性较强,基本符合要求。修改意见:(1) 关键词较少;(2) 英文翻译不太准确;(3) 图表格式不太准确。是否同意安排论文答辩:评阅教师(签名): 2011年 6 月6日河北农业大学现代科技学院毕业论文答辩评分表评分指标分 值评 价 内 容得 分论文选题10选题有重要理论意义或实用价值。立题依据充分。8文献引用12阅读、引用文献资料较广泛,较全面了解本领域学术动态,综合分析能力较强。10论文难度及工作量14难度较大,工作量大。12论文成果的创新性12有独到见解,有较大的创新性成果。10理论基础与科研能力16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较强地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研究方法和技术体系得当。14写作能力16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说理透彻,文笔流畅,表格、绘图准确规范,中外文摘要简明扼要,语句通顺,语法正确,符合科技写作规范。15答辩报告10能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地阐述论文或设计的主要内容,有新见解,结论明确;时间掌握恰当。8回答问题10思维敏捷,逻辑性强,准确流利地回答各种问题。8总 分10085注:本表为答辩小组成员评分用表,评分标准参照河北农业大学毕业论文质量评定参考标准河北农业大学现代科技学院 2011 届毕业论文答辩记录表所在学部:生命科学学部 专业班级:生物工程 0702班 时间: 2011年 6 月8日学 生 姓 名颜海峰学 号2007614060206指导教师姓名袁耀武职 称教授毕业论文题目:牛奶中单增李斯特菌检测方法的研究答 辩 小 组 成 员姓 名职 称备 注姓 名职 称备 注袁耀武教授桑亚新副教授檀建新教授组长孙记录副教授程书梅副教授答辩小组评语:该论文针对当前较为热门的食品安全问题,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等技术,研究并建立了检测牛奶中单增李斯特菌的elisa测定方法,其研究结果对于提高食品的安全性具有一定促进意义。论文选题明确,针对性强,查阅资料较为广泛,实验设计合理可行,结果准确。论文书写较为规范,基本符合本科论文书写要求,陈述过程较为清楚,回答问题基本准确。答辩小组组长:(签字)2011年6月8日答 辩 成 绩:85文献综述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 ,lm) 是李斯特氏菌(listeria) 属中最重要的人类食源性病原菌。该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如土壤、人和动物的粪便中1。该菌很容易污染食品而引起人的食物中毒,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污染状况已受到各国政府和食品安全机构的广泛关注。除了加工、运输、储存等因素引起污染外,原材料的污染也是值得注意的问题。为了保障饮食的卫生和安全,科学工作者对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污染问题进行了许多调查和研究,并且正在寻求简便、快速、准确和敏感性高的检测方法,以满足日趋严格的检出限量的要求。1食品中的李斯特菌1.1食品中李斯特菌的污染来源及中毒发生的原因单增李斯特菌广泛的分布于自然界中,肉类、蛋类、禽类、干酪类、乳制品和新鲜果蔬产品中都有单增李斯特菌的存在。由于单增李斯特菌能在冷藏条件下进行生长和繁殖,所以用冰箱冷藏食品并不能有效地消除染菌的风险。人们饮用未彻底杀死李斯特菌的消毒牛乳以及直接食用冰箱内受到交叉污染的冷藏熟食品、乳制品等均可引起食物中毒2。1.2单增李斯特菌中毒的临床表现及中毒机制由单增李斯特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的一般有两种临床表现类型:即侵袭型和腹泻型。孕妇、新生儿、免疫能力缺陷的人为易感人群。lm可引起新生儿及婴儿化脓性脑膜炎和成人败血症、流产、或无败血症性单核细胞增多症3。单增李斯特菌导致食物中毒的机制尚未明了,但与宿主免疫状态、细菌毒力和感染途径有关,具体仍需进一步研究。2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检测方法2.1传统检测方法平板培养法是检测食源性致病菌的最传统的方法。食品中李斯特氏菌的传统检验方法是将分离培养后的可疑菌落进行生化反应验、溶血实验、协同溶血实验(camp)等免疫学检测。平板培养法灵敏度高,成本低,可以给出定性和定量的结果。但检测过程中耗时耗力,依赖外界条件较大,并不适合当前食品快速检测的需求4。2.2 免疫学方法免疫学方法具有快速、敏感、特异、简便、结果易于判定等特点。faber等首先于1987年报道了针对单增李斯特氏菌鞭毛抗原的单克隆抗体elisa检验程序5。这种方法只需少许样品纯化就可以精确检出抗原,不易受基质影响,并且可以提供实时信息。目前,从食品中检测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的免疫学方法主要是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elisa)技术,国标中也曾将这一方法列为可供选择的检测方法之一。免疫学方法检测单增李斯特菌, 也存在不少问题。制备针对单增李斯特菌单克隆抗体很困难, 需要专门的技术; 商品化的单克隆抗体种类少, 价格也较贵, 使得免疫学检测成本相应增高6。2.3 分子生物学方法随着核酸探针杂交技术的应用, 使对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的检测进入了分子水平。目前,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是一个不断探讨和深化的方向,国内外已经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是一种通过在体外模拟自然dna 复制过程快速扩增特定dna序列的方法,是最早应用于lm检测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其延伸实时荧光定量pcr 检测技术是在传统pcr 检测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核酸定量技术,它通过在pcr 反应体系中加入荧光基团,利用荧光信号的累积实时监测整个pcr 进程,并根据检测ct值推目的基因的初始量。国内外均有采用pcr 联合探针杂交技术来进行致病菌的快速检验的报道, 也有采用多重pcr 联合酶联微孔板杂交技术, 实现对多种食源性致病菌的快速定量检测7。目前,单增李氏菌分子生物学检测的研究多集中在试验方法的探索上,真正从应用角度上对食品中单增李氏菌的研究鲜有报道8。分子检测与传统方法相比, 能大大减少工作量, 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灵敏、快速、特异的检测。但是分子检测的阳性样本仍然要以传统方法为参照, 不能完全代替传统的方法。3 展望单增李斯特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可在极端的环境(低温和高盐)中生长,使它很难在食物链中被去除,所以单增李斯特菌在各种食品中均可造成污染,因此在食品上市和消费前开展李斯特菌的相关检测非常必要。随着技术发展,新的微生物检验方法还将继续推出,今后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的发展方向是:(1)提高检验效率,即方便、快速和大批量。(2)实验条件标准化。(3)检验的高精度和高灵敏度9。4 总结综上所述,食品中存在的单增李斯特菌对人类的安全具有较大的威胁,是冷藏食品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因此,卫生监督部门应加强对生产企业、宾馆和超市等食品生产、流通企业的管理, 减少其对食品的污染10。努力研究一些简便、快速、准确的检测方法,发展高效、高灵敏的联用技术和多残留组分确证技术,实现分析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提高分析效率、降低成本,更好的为人民的饮食健康服务。参考文献1 张顺合.单核细胞曾生李斯特氏菌在食品中的污染j.中国公共卫生,2000,16(6).2 曹小红主编.食品安全与卫生,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3 程周祥,熊咏珍.食品中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研究进展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0,06(2).4 韩斌,刘战民,高海燕.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检测技术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china biotechnology, 2008, 28 (6) : 1251285 何浩,吴永生.产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研究现状j.肉品卫生,2003.no.7(229).6 吴清平,李善志,张菊梅.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5,7.15(7).7 李志勇,王菊芳.食源性致病菌的快速检测方法j.检验检疫科学,2005,vol.15 supplement8 李波,乔风,方丽.pcr方法检测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32(1).9 张洁梅,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的研究发展j.现代食品科技,2005.210 刘秀峰,江建真,林萍.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研究进展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10,16(5).英文翻译文章来源:oleg garifulin and victor boyartchukdate received: 20th may 2005listeria monocytogenes as a probe of immune function单增李斯特菌小鼠模型的建立与应答机制概况近半个世纪以来,单增李斯特菌感染的小鼠模型已经被用来分析免疫中的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并用于发现其中的关键免疫基因。这种疾病在小鼠身上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知识为采用各种不同的实验方法用以识别和标注免疫分子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框架结构。为了阐述这些范围内的问题可以应用现代遗传学和基因组学手段来说明、解决,作者利用单增李斯特菌感染小鼠的模型提供了一个分析各组件之间的免疫信号网的概要。单增李斯特菌是一种常见的食源性的革兰氏阳性菌,在大多数情况下,免疫功能正常的个人受到单增李斯特菌的感染只会产生轻度的流感症状,然而,在个人免疫能力缺陷的情况下,例如艾滋病患者和接受化疗的患者如果感染则有可能是致命的。此外,妇女在怀孕期间遭受感染也有很大的风险,很有可能造成孕妇和胎儿的死亡。李斯特菌感染小鼠模型现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承担一般的单增李斯特菌感染机制研究上。这些研究最重要的贡献在于观察到该病原体中的特殊组合元件使它要摆脱和冲破宿主的免疫系统。为了避免被病原体感染,宿主细胞不得不启动其免疫系统中几乎所有的元件来以应对。因此,自从初期的免疫分析学建立开始,单增李斯特菌感染小鼠模型就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分析免疫中的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来发现操控这些元件中关键的免疫性基因。细胞免疫分子和趋化因子信号网可以有效地抵抗任何病原体的侵染,在研究分析它们对于单增李斯特菌感染的研究中则显得尤为重要。在本篇中,用来分析在小鼠模型中的单增李斯特菌感染情况采用的一般的实验方法,也被采用于关于某些关键信号分子研究当中。单增李斯特菌的一些特性使它成为了独特的病原体。这种病原体能够感染广泛的靶细胞类型,例如巨噬细胞,肝细胞、上皮细胞及内皮细胞等。单增李斯特菌进入靶细胞的形式既可以是被动的(如巨噬细胞的内化作用),也可以是主动的就是在内化素蛋白家族的辅助下,病原体由a处到达b处。此外,单增李斯特菌能够很好的适应在细胞内或者是在细胞质中周期循环分裂生长的生活,而且它们会聚合靶细胞的肌动蛋白分子来提供所需的细胞内的活动力,并把它当作一种途径来便于其本身直接进行细胞间的传播。 受到污染的食物是人类感染单增李斯特菌的主要来源,机体摄入的单增李斯特菌能够穿越组织黏膜从而到达深层组织,进而侵占肠上皮细胞或m细胞, 以靠近肠淋巴结,触发机体的免疫应答反应。与人类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小鼠对于单增李斯特菌的侵染表现的是相当的耐受。这就产生了一些对于利用小鼠李斯特菌模型借而研究人类感染李斯特菌的方法的抨击。然而最近发现的一例突变的近亲繁殖的小鼠的e-钙粘附蛋白解释了这种病原体在人与小鼠间发生率不同的原因。是由于在小鼠的氨基酸16的位点上,一个外来的pro替换了原位点的glu,从而阻止了e-钙粘附蛋白和细菌的内化蛋白的交互作用,进而阻断了胃肠对于肠胃内的单增李斯特菌菌的吸收。正式通过这种链上氨基酸的改变,使这种在工程小鼠的层面上,通过完全的复制人类疾病进行研究成为了可能。由于小鼠肠道感染模型的刚刚建立发展,小鼠李斯特菌的实验仍是传统上的由静脉注射诱导的一个已定义的剂量的细菌的实验。在小鼠模型中,在十分钟内的注射,大部分的单增李斯特菌会积累在宿主的肝脏和脾脏中,在体内循环中,大约60的病原体会被巨噬细胞(即可扑弗氏细胞)搬运存至肝脏。虽然可扑弗氏细胞在血液循环当中清除单增李斯特菌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似乎他们在肝脏感染早期的清除行动上贡献并不是很大,相反他们在感染的早期最初所扮演的角色是为单增李斯特菌的感染提供了介质平台。随后杀菌的中性粒细胞被分泌细胞因子招致到被感染的可扑弗氏细胞表面,可扑弗氏细胞之后似乎负责将大部分初始被束缚的单增李斯特菌杀灭。然而实际上,大部分的单增李斯特菌是被中性粒细胞消灭的,那些出现在肝脏最初侵入位置的并繁殖的病原菌则避免了被捕杀。在回应感染方面,肝细胞产生了大量的化学引诱剂致使产生额外的中性粒细胞并形成小的脓肿。借以由微小脓肿中而传播的单增李斯特菌的传播速度受到具有活性的骨髓单核细胞的影响和调控。骨髓单核细胞在感染48小时后从感染的肉芽肿周边长出凝集。这是靶细胞涉及到清理污染病原菌的最后一步。这个过程主要由细胞毒素cd8+t细胞来溶解被单增李斯特菌侵染的靶细胞。英文原文文章来源 :oleg garifulin and victor boyartchukdate received: 20th may 2005listeria monocytogenes as a probe of immune functionlisteria monocytogenes as aprobe of immune functionabstractfor almost half a century, the mouse model of listeria monocytogenes infection has been used to analyse both innate and adaptive components of immunity and to discover key immune genes. vast accumulated knowledge about the disease in mice provides a unique framework for identifying and characterising immune molecules using a variety of experiment alapproaches. to illustrate the range of questions that can be addressed using modern genetics and genomics tools, the authors provide an overview of the analysis of components of immune signaling networks using the mouse model of l. monocytogenes infection.listeria monocytogenes is a gram-positivebacterium which causes food-borne infections. in the majority of cases,immunocompetent individuals exposed to l. monocytogenes suffer only mild flu-likesymptoms. in immunocompromised individuals, such as aids patients and patients undergoing chemotherapy, however, infection with this pathogen can be fatal. in addition, exposure to l.monocytogenes poses a serious risk during pregnancy and can lead to death of thefoetus.the mouse model of listeriosis has been widely used to understand the general mechanism of l. monocytogenes infection. the most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of these studies concern the unique combination of features that this pathogen uses to evade and exploit the host immune system. to combat l. monocytogenes infection, the host has to utilise virtually every component of its immune system. hence, since the early times of molecular immunology, the mouse model of l.monocytogenes infection has been used extensively to analyse both innate and adaptive components of immunity and to discover genes which play a key role in the control of these components. studies of l. monocytogenes infection were especially useful in analysing the immune cytokine and chemokine signalling networks which have to function effectively to combat virtually any infection. in this review, some of the general experimental approaches used to analyse l.monocytogenes infection in the mouse model are described along with some of the key signalling molecules studied using these approaches.several features of l. monocytogenes make it a unique model pathogen. this pathogen can infect a broad spectrum of target cell types, such as macrophages,hepatocytes, epithelial cells and endothelial cells. entry of l. monocytogenes into host cells can be either passive (ie by macrophage internalisation) or active mediated by internalins a and b. in addition, l. monocytogenes is well adapted to the intracellular vacuole/cytoplasm life cycle and uses polymerisation of host actin molecules for intracellular motility and as a way to facilitate its direct cell-to-cellspreading contaminated food is the major source of l. monocytogenes infection in humans. ingested l. monocytogenes is capable of crossing the mucosa to reach underlying tissue. there, it can be taken up by enterocytes or m cells near peyerspatches. by contrast with humans, mice are quite resistant to intragastric infection with l. monocytogenes. this generated some criticism of the murine model for the study of human listeriosis. recently,however, the discovery of a mutation in murine e-cadherin explained the differences in induction of the disease between humans and mice. a pro to glu substitution at amino acid 16 prevents interaction of e-cadherin with bacterial internalin and hence does not allow intragastric uptake of bacteria in themouse intestine. by changing this amino acid, it is now possible to engineer mouse lines which faithfully replicate all aspects of the human disease. since the mouse model of intragastric infection was only developed recently, experimental listeriosis in mice was traditionally induced by intravenous injection of a defined dose of bacteria. within ten minutes of injection, the majority of the l. monocytogenes accumulates in the liver and spleen. up to 60 per cent of the bacteria are removed from the circulation by macrophages (kupffer cells) resident in the liver. although kupffer cells are critical for clearance of l.monocytogenes from the bloodstream, they seem to contribute little to the microbicidal activity in the liver in the early stages of infection. instead, it seems that their primary roleearly in infection is to provide a surface to which l. monocytogenes can bind. bactericidal neutrophils, which are subsequently recruited to the surface of infected kupffer cells by secreted cytokines/chemokines, then seem to be responsible for the majority of the initial killing of bound l. monocytogenes. whereas most of the l. monocytogenes are killed by neutrophils, some bacteria avoid destruction by entering hepatocytes, which appear to be the primary site of multiplication of bacteria in the liver. in response to infection, hepatocytes produce numerous chemoattractants, resulting in the recruitment of additional neutrophils and the formation of microabscesses. the spreading of l. monocytogenes from these microabscesses is controlled by blood-derived monocytes, which, by 48 hours after infection, surround the infectious sites and form granulomas. the final step in resolution of infection involves clearance of bacteria. this process is primarily mediated by cytotoxic cd8+ t cell lysis of l. monocytogenes-infected cells.河北农业大学现代科技学院毕业论文(设计)题 目: 牛奶中单增李斯特菌检测方法的研究 学 部: 生命科学学部 专业班级: 生物工程0702班 学 号: 2007614060206 学生姓名: 颜海峰 指导教师姓名: 袁耀武 指导教师职称: 教授 2011年 6 月 5 日牛奶中单增李斯特菌检测方法的研究study on a method for the detection of listeria monocytogenes in milk摘要: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简称单增李斯特菌)是李斯特菌属的代表种,能引起人和多种动物的李斯特菌病。lm为细胞内寄生菌,它广泛的分布于自然界中,肉类、蛋类、乳制品和新鲜果蔬食品中均有其存在。人类感染单增李斯特菌的临床表现有腹泻、发烧、败血症、脑膜炎、流产等症状,孕妇、新生儿和免疫缺陷的人为易感人群。食源性的李斯特菌病已成为一个公共卫生问题,因此在食品上市和消费前开展李斯特菌的相关检测非常必要。目前我国主要的检测方法有传统的检测方法、免疫学检测方法以及核酸检测等方法,这些方法各有利弊,并且仍在不断的改进和完善中,建立简便快捷、灵敏度好、特异性高的单增李斯特菌检测技术成为众多研究者的共同期望。在本实验中,我们通过人工模拟牛奶中污染单增李斯特菌,利用免疫学检测方法并结合其他特征手段,对其进行定性定量的研究。关键词:食源性致病菌;单增李斯特菌;检测方法abstract: listeria monocytogenes (lm) is micro-organisms of the genus listeria, pathogen of listeriosis of animals including human. lm is intracellular parasitic bacteria, which widely distributed in nature, such as meat, eggs, dairy products, fresh fruit and vegetables. lm poses a serious risk to immunocompromised individuals,babies and pregnant. foodborne listeriosis has become a public health problem, so in the market and the consumer before carrying out correlation detection of listeria is necessary. at present the main method of the traditional detection methods, immunoassary and nucleic acid detection methods and other me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空间科学与技术中的认知边界-洞察及研究
- 碳汇效应在气候变化中的经济评估-洞察及研究
- 高效会议管理制度与执行方案
- 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建设实施案例
- 湖北省武汉市硚口区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7月起点质量检测生物试卷-1
- 合作伙伴佣金协议
- 退休农业产品顾问返聘合同
- 海洋资源开发贷款协议
- 定位系统停车场协议
- 基层医院绩效工资核算与发放方案
- 2024-2030年中国培南类抗菌药物行业市场运行态势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 知识题库-人社练兵比武竞赛测试题及答案(七)
- 陆上石油天然气开采安全管理人员复习题
- 孔子的美学思想对现代设计的启示
- 回弹法测试原始记录表
- 《热力发电厂》热力发电厂全面性热力系统
- 新教师岗前培训讲座中小学教学常规PPT
- 2023年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安全工作规程(变电部分)2023年6月修订
- 大概念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 DB15-T 3015-2023地理标志产品 俄体粉条
- 卡拉贝利110千伏线路吊车跨越G3013高速公路施工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