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战略营销期末论文题 目:企业家导向的企业联盟形式的选择对联盟绩效的影响-基于我国中小制造企业的实证研究姓 名:专 业:市场营销学学 号:2014年1月17日目录一.绪论61.1研究背景61.2 研究目的和意义71.3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7二.概念界定与理论综述92.1企业家导向的概念界定及相关研究92.1.1企业家导向的内涵92.1.2企业家导向的维度研究112.1.3企业家导向的分类122.1.4 企业家导向的相关理论研究132.2战略联盟的概念、形式及相关研究172.2.1 战略联盟的概念172.2.2 战略联盟相关的理论研究192.2.3 企业战略联盟的形式242.3联盟绩效的研究现状272.3.1联盟绩效的界定272.3.2联盟绩效的影响因素研究282.4关于企业家导向与联盟的研究312.5本部分小结33三.理论框架及研究假设推理333.1 理论框架333.2研究假设推理34四.研究方法374.1 研究对象374.1.1 研究对象的选择原由374.1.2 样本选择384.1.3 数据的收集方式394.2 问卷调研394.2.1 问卷量表设计404.2.2 变量的衡量404.3 数据分析方法44五.研究的预期结论、研究不足及展望455.1 研究的预期结论455.2 研究不足465.3 研究展望46参考文献47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加之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和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处于价值链低端的我国中小制造企业的面临的生存环境尤为严峻。在这一背景下,许多中小企业为了从激烈的竞争中获得发展,逐步在企业内部培养企业家导向的创新文化,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以加快企业的转型升级。然而,中小企业自身的资源限制使得企业家导向难以向现实的绩效转换,于是作为能够弥补其资源缺口的战略联盟成为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一个有效途径。本文基于战略导向和战略联盟理论,以我国中小制造企业的联盟实践为对象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分析企业家导向、营销联盟和技术联盟的基本内涵,深入揭示上述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为中小制造企业的联盟实践提供一定的指导。关键词:企业家导向 战略联盟 联盟绩效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increasingly fierce competition in the market, combined with the rising cost of raw materials and labor, it is particularly serious to survive for small and medium-sized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in the lower part of the value chain in our country. under this context, in order to obtain development, many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gradually nurture innovation culture of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to enhance enterprises capacity for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nd speed up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enterprise. however,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own resources limit transformation of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to performance, so as to a effective way of offset resource gap, strategic alliance is the best choice for small and medium-sized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based on the strategic orientation and strategic alliance theory, this article regarding small and medium-sized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alliance as the object for empirical research,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marketing alliance and technology alliance definition, further reveals the internal relation between the above factors to provide guidance for small and medium-sized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alliance practice.key words: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strategic alliance alliance performance企业家导向的企业联盟形式的选择对联盟绩效的影响-基于我国中小制造企业的实证研究一.绪论1.1研究背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加之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和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处于价值链低端的我国中小制造企业的面临的生存环境尤为严峻,在这一背景下,中小企业逐步认识到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在企业中培养一种创新文化,加快企业的转型升级,从微笑曲线最低端向两端发展成为生存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当今的时代已经不再是单打独斗的时代,合作竞争成就双赢才是经营之道。对于资源相对贫瘠的中小企业来说,要想成功实行企业的创新战略,在企业内部形成创新文化,更需如此。而战略联盟作为企业从外部获取资源的一个有效途径,则是我国中小企业获取互补性技术信息资源和市场信息资源、寻求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然而通过文献阅读和对国内多家企业的相关调查的了解发现,现实中战略联盟实践的失败率高达50%-70%(cerwin,2004),这种联盟关系的失败往往给企业造成巨大损失,对于中小企业则可能威胁到企业的生存。对此,学者们从三个层面分析了联盟失败的原因: 首先是宏观环境因素,如产业集中度的变化、产业需求波动、以及国家文化差异等(park sh,ungson cr,1997); 其次是企业层面的因素,如联盟经验、学习能力等(hamel c,1991);最后,在交易层面上,机会主义行为、进入模式等都被认为会影响联盟的成功率(park sh,russo mv,1996)。除上述原因之外,madhok 与 tallman(1998)从理论上指出,战略联盟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企业未能选择与自身战略相匹配的联盟方式。同时,麦肯锡咨询公司通过对多个战略联盟失败的案例分析之后指出,50%的联盟失败都可以归因于联盟方式与企业战略特征不相匹配。通过文献综述,本人认为现有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 首先,尽管学者们对于联盟失败进行了广泛研究,但很少有学者关注企业战略导向与联盟方式之间的匹配关系对联盟绩效的影响; 其次,尽管madhok 与 tallman(1998)已经从理论上提出了企业需要选择与自身战略相匹配的联盟方式这一观点,但他们并未进一步指出企业不同的战略导向类型与联盟方式之间的确切关系; 也未能通过实证研究来探讨企业战略导向与联盟方式之间的关系; 最后,目前绝大多数的相关研究都是以发达国家的企业为对象展开的,针对我国中小企业战略联盟的研究比较匮乏。上述问题的存在,一方面说明还需要从理论上进一步揭示企业战略导向与联盟方式之间的关系; 另一方面,目前研究的不足也导致企业的联盟实践缺乏针对性的理论指导和借鉴。本文的针对战略导向中的企业家导向联盟形式的选择对联盟绩效的影响研究就是基于该背景进行的。1.2 研究目的和意义中小制造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繁荣经济、推动创新、扩大出口、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中小企业自身的规模、能力及资源的局限让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步履维艰,而现实中能够弥补中小企业资源缺口的战略联盟的高失败率更是为其生存环境雪上加霜。本文基于战略导向和战略联盟理论,以我国中小制造企业的联盟实践为对象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分析企业家导向、营销联盟和技术联盟的基本内涵,深入揭示上述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为中小制造企业的联盟实践提供一定的指导。同时鉴于理论上在战略导向和联盟形式之间的关系研究较少,并且尚未发现针对我国中小制造企业的相关研究,故本研究有望进一步丰富战略联盟理论,拓宽研究范围。1.3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1.3.1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各部分的研究内容如下:第一部分:绪论。通过对研究背景的阐述,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主题,然后对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进行了简单介绍,阐述了本文的研究结构与框架。第二部分:文献综述。针对研究框架中的各个相关变量进行文献梳理,包括企业家导向、战略联盟、联盟形式和联盟绩效的概念,以及企业家导向与绩效、战略联盟理论、联盟绩效等相关研究,并对企业家导向与战略联盟相结合的研究进行了回顾,为后续实证研究做好准备。第三部分:研究框架及假设推理。结合前期文献回顾,提出本文的理论框架,然后进行相应的假设推理。第四部分:研究方法。首先明确研究对象及数据搜集方法,然后根据文献综述,明确模型的研究方式与变量的测量,最后根据变量量表进行问卷设计。第五部分: 研究预期结论、不足与展望。提出本文的研究预期结果,并针对研究的不足之处研究的未来展望。绪论部分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主体部分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 问卷调研 数据分析方法理论框架假设推理概念界定和理论综述 企业家导向 战略联盟 联盟绩效 企业家导向与联盟预期研究结论 研究不足与展望1.3.2 研究方法文章所采用研究方法主要有:1.文献分析方法通过文献分析方法,查阅大量与企业家导向、战略联盟、中小企业发展等研究主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文献和专著,对以往相关的国内外研究进行梳理,为文章提出的理论假设提供研究的文献支撑和理论基础。2.实证研究方法在文献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企业家导向与联盟形式选择对联盟绩效的一系列假设,运用相关文献对建立的假设进行分析;通过借鉴国外学者典型量表设计调查问卷,对我国中小制造企业展开大样本调查,获取了原始数据,并借助于社会科学常用的统计分析软件spss 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从而检验研究假设,对得出的结论进行解释和分析。二.概念界定与理论综述2.1企业家导向的概念界定及相关研究2.1.1企业家导向的内涵 企业家导向的概念最早是从战略管理的相关文献中将战略制定视为组织战略活动或战略决策过程的思想中开展而来。mintzberg (1973)是最早提出企业家导向概念的学者之一,企业家模式(entrepreneurial mode)这个术语是他当时提出的,与企业家导向的概念极为相似,“其特点是积极寻求新机会”以及“对不确定性认识的飞跃”。miller(1983)总结了具有企业家导向企业的基本特征:具有企业家导向的企业积极参与市场创新、承担一定的风险并且第一个提出先动的创新,并且在此基础上定义了企业家导向的三个维度:创新性、先动性和敢于冒险,其中创新性维度是指企业倾向于参与开发新思想、新产品、新服务等;先动性维度是指根据对未来变化和机会的期望,在竞争对手之前抢先采取行动;敢于冒险维度是指企业倾向于接受较高的风险水平,愿意将大量资产和借款投入未知领域。这是最普遍运用的定义。后续许多学者在miller的定义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研究。covin (1991)认为企业家导向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企业所具有的特征,它反映在企业的决策方式和文化当中。zahra, nielson & bogner(1999)把企业家导向看作是一种组织文化,它并为组织提供了持续的竞争优势。lumpkin & dess (1996)指出,企业家导向嵌入在组织的日常工作中,它是无形的、并且被分散到组织成员当中。企业家导向强调过程,侧重于企业在创业过程中的方法、实践与决策风格,这些过程包括尝试有前景的新技术、主动把握市场机会以及倾向于承担风险等。mosakowski(1998)认为企业不能够从市场上购买到高水平的企业家导向,而是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来培养这样一种文化。而steven & jarillo (1990)认为,企业家导向是创造、掌握及寻求机会的过程,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并不会考虑到目前资源是否足够。wiklund(1998)根据merz et al(1994) 和 brown (1996)的研究,对企业家导向的涵义进行了总结,他认为企业家导向是反映了一个企业进行创业行为的意愿的管理者的战略导向。rauch, wiklund & frese&lumpkin (2004, 2009)指出企业家导向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企业层面的战略决策过程,企业通过这个过程实现组织的目标,实现企业的愿景,并创造竞争优势。与企业家导向的类似名词还有企业家管理(entrepreneurial management) (stevenson & jarillo,1990)、企业家倾向(entrepreneurial proclivity) (matsuno,mentzer & ozsomer,2002)及企业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等。lumimi, dess & mefariin(2005)针对企业家导向与企业家精神进行了区分,强调企业家精神指的是内涵(what consists of),企业家导向则强调如何做(how to undertake),企业家导向将有助于激励企业的企业家精神。综上所述,关于企业家导向的定义,学者们基于研究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对企业家导向进行概念界定,但是由于miller(1983)对企业家导向的界定在以往研究中运用较普遍,故本文的研究也采用miller(1983)对企业家导向的解释。2.1.2企业家导向的维度研究 miller (1983) 将企业家导向分为创新性、风险承担和先动性三个维度对企业家导向进行衡量。lumpkin & dess (1996)发展了上述研究,认为企业家导向包括创新性、冒险性、先动性、竞争进取性和自治性五大特点,这五个维度在代表企业导向时是不相关的,也没有相互作用。knight (1997)通过先动性和创新性两个方面测量企业的企业家导向并指出企业家导向对企业绩效有正向影响,后来又增加了冒险性维度。frese,brantjes & hoom(2002)指出企业家导向与企业家的成功高度相关,并将企业家导向具体分为自主性、创新性、竞争侵略性和风险承担性四个维度。wassim & alain(2005)在小企业背景下对企业家导向进行了研究,认为企业家导向的维度包括创新性、冒险性和先动性三个方面。rauch & wiklund (2004)的分析表明,大多数研究者把创新性、冒险性和先动性归结为一个单位的战略导向,三个维度对于解释企业绩效具有同等地位。相比国外的研究进展,国内对企业家导向的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相关研究很少,对企业家导向的维度的结论存在着不一致。张映红(2005, 2008),采用因子分析提取了创新性、冒险性、先动性和竞争积极性四个维度,并在我国的社会环境下验证了lumpkin & dess (1997)提出的企业家导向的四个维度是相互独立的观点。张玉利(2006)基于实证分析研究采用了三个维度九个题项的企业家导向量表,发现企业家导向的维度可以合并成两个:创新与先动性、风险承担性。学者及参考文献测量维度miller(1983)创新性、冒险性、先动性lumpkin & dess(1996)创新性、冒险性、先动性、竞争进取性、竞争积极性knight(1997)创新性、冒险性、先动性fress,brantjes,hoobm(2002)创新性、冒险性、先动性voss & moorman(2005)创新性、市场先动性、冒险性、员工先动性、竞争积极性张玉利(2006)创新性与先动性、冒险性张映红(2008)创新性、冒险性、先动性、竞争进取性rauch(2009)创新性、冒险性、先动性patrick m&justin davis(2010)创新性、冒险性、先动性企业家导向的衡量指标由上文可知,关于企业家导向的维度划分,研究者们普遍运用的是按照创新性、冒险性和先动性的这三个维度的划分,在本文的研究中,对于企业家导向的有关讨论,也将遵循这三个维度的划分。其中,创新性是指企业在发现新机会和新方案方面的努力,涉及到新产品、新服务以及过程改进的活动和实验;风险承担是指在对可能的结果缺乏把握的情况下进行决策采取行动;先动性反映了一种以未来为导向的经营视角,具体表现为企业通过分析和预测消费者的需求,先于竞争对手引入新产品或服务,主动满足、积极引导消费者需求,从而创造变化和改善企业竞争环境。2.1.3企业家导向的分类企业家导向的分类最初是在对企业家精神的研究中所涉及。march (1991), morris (1998)和tushman & anderson (1986)基于在现存的组织安排中变革的程度,提出了两种类型的企业家行为。渐进的企业家行为涉及到创新、冒险和战略革新活动,但是所有的活动是在已经建立的经营业务、政策范围内。因此,这些行为是集中于对现存的产品或流程中的改进,以便于更有效率地做事(argyris & schon, 1978; march, 1991)。相反,激进的企业家行为旨在对产品、流程和市场中对组织的例行公事和方法上产生根本的变革((lant & mezias, 1990),而不是把同样的事情做的更好、更有效率,这些行为着重于做新的事情。蒋春燕和赵曙明(2006)在社会资本和公司企业家精神与绩效的关系研究中,将企业家精神定义为在整个公司的渗透, 即一种战略导向, 该导向以创新、冒险和前慑性为特点 (covin & slevin,1991)。这些特点都有从渐进到激进的趋势。并把公司企业家精神划分为渐进式公司企业家精神(incremental ce) 和激进式公司企业家精神(radical ce)。渐进式公司企业家精神是指加强和升级现有产品/市场的战略导向, 而激进式公司企业家精神是指开拓全新的产品/市场的战略导向。显然,这种对企业家精神的定义与企业家导向定义相一致。ana maria & maria del(2011)在先前的研究基础上对企业家导向进行了明确的分类:渐进的企业家导向和激进的企业家导向。渐进的企业家导向指在已经建立的方法界限内创新、先动和冒险,引起在现存产品或服务和过程上的改善;它代表当前能力、技术的重新定义(march,1991)。另一方面,激进的企业家导向追求在组织内部在已确立的方法上产生深刻的变化,引起全新的产品、服务和流程;它涉及新的可选方案的实验,它的利益具有高不确定性和有时是消极的。由于不同类型的企业家导向会引起不同的企业家行为,从而导致不同的联盟绩效。故本研究采用了ana maria,maria del(2011)对企业家导向的分类,以进行企业家导向的不同类型与联盟形式的选择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2.1.4 企业家导向的相关理论研究关于企业家导向的研究,主要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学者们对企业家精神的研究朝向企业家导向的维度识别和企业家导向和战略之间的匹配模型,把企业家导向水平和不同的战略相匹配(covin & slevin,1988;zahra, 1993; lumpkin & dess,1996;barringer & bluedorn, 1999)。在90年代,企业家机会的识别过程再次引起研究者的关注(bygrave & hofer,1991; venkatraman,1997)。在后来的二十年里,已经开始关注企业家导向与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和eo绩效之间的权变框架,即eo与绩效之间的关系被组织的环境和行业动荡性影响(wiklund, 1999;zahra and garvis, 2000;lee and penning, 2001; yusaf, 2002;dimitratos et a,2004; kraus et al,2005;stam & elfring, 2008; kreiser & davis, 2010; grande et al, 2011)。1.企业家导向的研究模型 eo对于组织的成功是个关键的组成部分。在eo的文献中,有三种类型的模型:(1)概念模型,eo为因变量,研究者们着重于它的前因;(2)eo-战略模型,不同水平的eo与不同的战略相匹配;(3)绩效模型,探讨eo绩效关系,通常不仅仅包括双变量关系,而且通过与外部环境和组织环境相关联的调节变量和中介变量和通过观察主效应的两个变量和与调节或中介的交互影响来探讨多变量关系(sandeep vij & harpreet singh bedi,2012)。具体的研究文献如下表所示:研究方向eo为因变量不同水平的eo与战略相匹配探讨eo的结果变量/eo与绩效的关系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lachman, 1980;miller & toulouse, 1986;stevenson & jaillo, 1990;zahra, 1991;zahra et al,1999;littunen, 2000; poon et al., 2006; holt et al., 2007shahid n.& orlandoc, 2010;魏泽龙,李垣,2008mintzberg, 1973; khandwalla, 1977; miller & friese, 1982; burgelman, 1983; galbraith & kazanjina, 1986; covin & slevin, 1988; zahra, 1993; covin et al.,1994; lumpkin & dess, 1996; dess et al., 1997; frese et al., 2002;ireland et al., 2009国外研究:covin & slevin, 1989; zahra, 1991;wiklund, 1999;zahra & garvis, 2000;lee & penning, 2001;yusaf, 2002;simsek et al,2003;dimitratos et al., 2004;kraus et al., 2005;wiklund & shepherd, 2005; stam & elfring, 2008; li yuan & zhao yongbin,2008;ireland et al., 2009; kreiser & davis, 2010; patrick m. & justin davis,2010;grande et al., 2011; soininen et al., 2011;ana maria,maria del, 2011.国内研究:何倩,魏泽龙,2007李西垚,李垣,2008赵文红,李垣,2008李妹,高山行,2011庞长伟,李垣,2011杨曦东 2009/2010耿紫珍,刘新梅,杨晨辉,2012贾晓霞,张瑞,20132.企业家导向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过去的二十年里企业家精神和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在组织和企业家文献中受到很大的关注。学者们已经建立公司层面的企业家行为影响理论,从事于高水平的冒险、创新和先动行为的倾向与组织盈利性和增长性正相关(covin & slevin, 1991;wiklund & shepherd, 2003;covin et al,2006;ireland et al,2009;soininen et al,2011)。然而这个关系的强度在不同的研究中有所不同:一些研究发现拥有较强企业家导向的绩效比不具有企业家导向的公司绩效好(wiklund & shepherd,2003;hult et al,2004; kraus et al,2005;kreiser & davis, 2010);但是也有研究显示eo与绩效之间的低相关性(dimitratos et al,2004;william & sinkula, 2009)或没有发现显著关系(covin et al,1994;george et al., 2001;tang & koveos,2004)。然而,bhuian et al(2005)和 tang et al(2008)的研究表明企业家导向与绩效之间呈倒u型关系,这意味着高程度的企业家导向在一定的市场和结构条件下,会产生较低的绩效。因此,在现有的研究中企业家导向绩效关系有很大的变动。其中的原因可以归因于这些因素,如在被用的企业家导向量表中的差异,被采用的方法上的差异,关于调节变量的选择和被衡量的绩效的不同指标因素。sandeep vij & harpreet singh bedi(2012)企业家导向与绩效之间的关系不是直接的,而是被组织和行业环境的不同元素干扰所影响。venkatraman(1989b)认为要探究第三个变量的影响,调节效应、中介效应、自变量效应和交互影响建模可作为探究权变关系的一种手段。 (1)调节效应模型中,企业家导向绩效关系形式随组织结构而变化。covin & slevin (1988) 认为组织被排列于一个机械有机的连续体中,这构成了两种相对的管理体制形式。有机组织是分权且非正式的,强调横向的相互影响和跨越组织网络的平等的知识分配。相反地,机械式组织倾向于高度的集权和正式。许多研究者认为要获得更好的企业绩效,企业家导向要与低结构正规化、分权和内在于有机组织结构中的低复杂性相一致 (naman & slevin,1993; kreiser & davis, 2010;kraus et al,2011)。 (2)中介效应模型把企业家导向看做为一个前因变量,公司绩效为输出,组织活动的整合为中介变量。有效的整合活动和过程介入企业家导向与绩效的关系中。miller (1983)表明如此的整合活动将包括结构整合工具的延伸运用,如委员会和工作小组。 (3)自变量效应模型中,企业家导向和环境的宽容性被认为对企业绩效有独立影响。环境的宽容性涉及到资源的可利用性和在一个特定环境中外部机会的数量或公司所处的竞争行业的盈利性和增长率。 (mintzberg, 1973; miller, 1983;dess & beard, 1984;covin & slevin, 1988)。这个关系与传统的行业组织范例相一致:表明公司所在的行业对它的绩效有重要影响(porter, 1985)。 (4)交互影响模型中,组织的和行业的环境的多种因素被认为与企业家导向交互作用来影响公司绩效(naman & slevin, 1993;lumpkin & dess,1996)。wiklund (1999)指出与企业家导向相关的公司绩效上的增加在长期是可持续的,但是这个关系可能是以公司运营的环境而变化。wiklund & sheperd(2005)表明研究一个企业家导向和其他重要的构念之间的多变量结构比单变量模型可以提供一个更加全面理解的企业家导向绩效关系。除了企业家导向外的其他的变量,也可能直接影响绩效或调解企业家导向绩效之间的关系。 rauch et al. (2006)认为在企业家导向绩效之间的关系被国家文化、经营组织的规模和公司的技术强度所调节。stam & elfring (2008) 强调了在企业家导向绩效关系中的网络中心性的作用。kreiser & davis (2010)表明没有单一结构对一个组织是普遍合适的。关于合适结构所依赖的权变因素可能包括组织因素如战略、规模、资源等。权变理论进一步指出在关键变量如行业条件和组织过程间的一致或匹配对获得最佳绩效是极其重要的,并且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依赖于第三个变量的介入,因此,通过引入调节变量到企业家导向绩效关系中,可以减少误导性的推论,获得更准确的、具体的关于企业家导向绩效关系的理解 (covin &slevin, 1989;zahra, 1991;zahra & garvis, 2000; jogaratnam, 2002;dimitratos et al,2004;wiklund & shepherd, 2005;rauch et al,2006;green et al,2008;kreiser & davis, 2010;grande et al, 2011)。2.2战略联盟的概念、形式及相关研究2.2.1战略联盟的概念战略联盟(strategic alliances)一词最早由美国dec公司总裁简霍普兰德和管理学家罗杰奈格尔提出,随即在理论界与实业界引起了巨大反响。当前战略联盟在理论界已是一个使用频率极高的词汇,但由于它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其内容与形式都处于不断变化过程中,对于战略联盟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在国外文献中,与企业战略联盟相关的学术名词包括战略同盟、战略伙伴、组织间联盟等,这些概念在内涵和外延上都有一定的差别。学者们都是从各自的研究角度出发认识和界定企业战略联盟,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1)战略管理角度。迈克尔波特(1996)认为,联盟是超越了正常的市场交易但并非直接合并的长期协议,联盟包括技术许可证、供应协定、营销协定和合资企业,联盟的优势在于“克服了完全独立企业之间协调的困难。因为联盟是长期的关系,应该有可能比一家独立企业更紧密地与一个联盟伙伴进行协调,尽管这并非毫无代价”。日本学者 yoshino(1995) 指出,“战略联盟是两个或更多个企业的业务的特定层面的连接,根本上说,这一连接是一个商业伙伴关系,通过提供相互获得的技术、技能或产品的交易而加强参与企业的竞争优势,联盟的形式多种多样,从非产权连接的市场长期合约到产权连接的合资企业”。(2)资源整合角度。teece(1992)认为战略联盟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伙伴企业为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等战略目标而进行以承诺和信任为特征的合作活动。具体形式包括:排他性的购买协议;排他性的合作生产;技术成果的互换;r&d 协议;合作协议、共同营销等。(3)社会网络角度。gulati(1998)认为,战略联盟是一种社会网络,是企业之间的一种自发行为,目的在于通过协定关系形成排它性的企业进入壁垒,追求成员企业共同的经济利益和组织目标。战略联盟这种社会网络的形成基础是企业社会存在的客观性和融入性的要求,企业潜在地希望进入一种协定关系以形成某种排他性的进入壁垒。(4)组织性质角度。威廉姆森认为企业联盟是介于市场交易和科层组织之间的中间边际状态组织,是一种对企业交易时契约不完备性的一种治理结构,是管理企业的一种特殊系统。相对于动态的市场和企业变化,企业之间的市场交易关系契约因为在本质上存在不完全信息而呈现出不完备性,不完备契约蕴含着对企业交易的产权效率重新优化配置成为可能,战略联盟被视为不完全契约状态下的一种治理结构,它是企业市场交易行为的一种补充。 在研究了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本文认为企业战略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从自身的利益出发,为了实现战略目标,以合作研发、生产制造或合作营销的方式结成的优势互补、风险共担、要素双向或多向流动的松散型合作竞争组织。2.2.2 战略联盟相关的理论研究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战略联盟在实践中逐渐普及,越来越多的学者也对此投入了相当的研究精力,他们以各种理论为基础来分析战略联盟的形成原因以及战略联盟的管理等问题,其中代表性的理论观点主要交易成本理论、资源基础理论、组织学习理论、社会网络理论、博弈论等。接下来,本文将从各个理论角度出发来对战略联盟的理论研究进行阐述。1.交易成本理论该理论集中于研究组织如何在组织自己的边界囊括各种必要行为的同时,最小化生产费用和交易费用,认为公司由于在网络中形成专业化而获得收益,有利于降低整体费用(barringer b r,2000)。当联盟成员成功地完成交易,认识到伙伴的可信任性以及遵循公平的标准,网络中的信任将会得到极大的提高。当网络的存在被认为是有意义的时候,留在网络中的期望将会阻止狭隘自利的机会主义行为(maitland i et al, 1985)。因此进入联盟可以在保持较低生产费用的情况下,较大程度地降低交易费用,最终导致总费用的降低。迪屈奇(1999)发展了交易成本经济学理论,他在分析交易成本的基础上引进了管理效益对半结合状态的组织形式进行了分析,认为当市场管理效益大于公司交易成本,小于市场交易成本,且高于公司管理效益时,半结合必须发生。根据交易成本理论,联盟的益处主要体现在减少公司交易费用方面,它比市场、层级组织结构都更有效。lorenzoni和lipparini(1999)的实证研究得出,领导性的大公司能通过重复的、与主要供应商相互信任的关系降低总的合作生产成本联盟形成后的管理方面,交易成本理论关注的核心是:公司控制联盟成本的能力大小。联盟的成本发生在合伙人分担任务、通过共同的决策网络进行合作交流,以及谈判并制定有条件的契约和处理违约等过程中(heide j,1990)。parkne(1993)的研究得出,对于联盟承诺的无法回收的投资与联盟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负相关;young-ybarra & wiersema(1999)研究得出抵押品的安排与联盟的战略弹性正相关。2.资源基础理论资源基础理论(resource-based theory)认为,公司是不同种类资源的集合体 (与公司有半永久性联系的有形和无形资产)。“资源”这个词代表着公司控制的所有资产、能力、信息和知识(wiklund l,1984),从联盟中获得的信息、技术和市场进入的途径(hitt m a,2001)都可以被认为是资源,而广义上社会资本也可看做是一种资源,上述这些资源使公司有能力选择和实施战略来加强组织的效率和有效性。有价值的、稀有的和难以完全模仿的资源形成了竞争优势的基础。在解释联盟成因方面,资源理论提出,公司利用联盟来优化资源配置,使资源的价值达到最大化(das t k & teng b-s,2000)。可持续的不同种类的互补资源(complementary resources)不仅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也是企业建立战略联盟的原因。尤其是那些隐性的和基于知识的互补资源成为了关注的焦点,互补资源的识别、选择、获得和管理是联盟成败的关键。hitt等(2000)研究发现,互补能力是选择战略联盟伙伴最重要的标准之一。无论是来自资源丰富的发达国家的大公司,还是资源较为贫乏的新兴市场中的小公司,选择合作伙伴时这个标准非常重要。glaister和 buckley(1996)发现获得互补资源才是公司形成联盟的主要原因,而不是互担风险或是规模经济。gulati等(2000)提出:公司经常将拥有自己所缺资源的公司作为合作伙伴。stuart(2000)发现享有领导性技术的大公司被认为是非常值得合作的,尤其是对于那些不具有得到这种技术的资源的较新、较小的公司来说。简而言之,互补的资源不但可以获得规模经济、创造协作,而且可以用来发展新资源、新技术和新的竞争优势,而互补资源具有不可流动性、不可模仿性和不可替代性,所以若想获得这些资源形成联盟就是很好的选择。汪涛(2001)等从资源使用的扩张、资源使用的多元化、资源的模仿和资源的配置等方面揭示了战略联盟的形成动因,并就贮备层资源和使用层资源及各动因组合分析了战略联盟的最佳选择模式。ireland(2002)通过从理论上检测联盟和联盟管理创造的价值指出联盟管理是竞争优势的潜在源泉。联盟形成后的管理方面,资源理论认为,在获得互补资源后,如何整合这些资源直接影响到联盟的工作顺利开展、联盟目标的实现和联盟优势的体现等问题。在资源整合中因人力资源涉及到权力分配、知识共享、知识学习转移以及企业文化等复杂问题,所以对人力资源的成功整合直接关系到联盟的绩效。许树沛(2001)在分析战略联盟特征的基础上,就战略联盟中的人力资源整合问题提出了四点设想:联盟经理层的整合、联盟员工的整合、联盟联系渠道的整合和文化整合;李东红(2002)研究了企业联盟研发中的风险与防范,他认为联盟研发使企业对资源的配置跨越了自身的边界,促进了不同企业知识与能力的相互补充;同时,研发联盟不可避免带来企业自身知识与能力的流失与扩散,并提出了联盟研发风险规避与控制的办法。 3.知识与组织学习理论在企业的整个资源体系中,知识被认为是最有价值的战略性资源。因此,对知识资源的识别、获取和学习以及对组织结构的调整更有利于知识的转移、学习,是联盟创造价值的基础。知识与组织学习理论对此问题作了深入的阐述。该理论认为,知识的属性可以影响知识的转移;显性知识转移比隐性知识转移容易得多,知识的隐含性、复杂性、文化差异和组织距离都会增加知识的模糊度,知识模糊度的增加使知识转移更困难(simonin b l, 1999),而相似的经验却可,以减少知识的模糊度。不同的知识类型必须设计不同的组织结构来处理、加工,结构机制(如培训、内部咨询和帮助)影响知识转移的程度(lyles m a,1996)。lam(1997)的研究表明,合适的知识结构和工作系统能帮助公司设计合适的战略,从而进行有效的合作。 在解释联盟成因方面,知识与组织学习理论认为,联盟是解决经验型知识转移的有效途径,可以通过缔结战略联盟,创造一个便于知识分享、移动的宽松环境,通过人员交流、技术分享访问参观联盟伙伴的设施等办法,将经验型知识有效地移植到联盟各方,进而扩充乃至更新企业的核心能力,真正达到企业间合作的目的。 由于企业在技术创新中持久的竞争优势更多的是建立在企业拥有的经验型知识基础上,而经验型知识存在于组织程序与文化中,其转移是一个复杂的学习过程。因此,组织学习的过程也是知识资源转移的过程。企业若要不断适应动态的环境,就要不断地学习(学习新能力可以帮助公司实施促进业绩的战略(hitt m a et al, 2001),它有许多潜在的收益,如加强知识和能力创造新资源等。 联盟形成后的管理方面,知识与组织学习理论的研究表明:很多公司不但希望通过联盟获得互补资源,而且希望能够学习这些能力。联盟的类型影响公司从联盟中学习:合资形式的学习效果比特许形式强(schifrin m,2001),r&d 的合资比其他形式的合资学习效果强。simonin(1997)建立了一个公司从战略联盟学习的模型,提出用知识改善业绩的方法。联盟的形成仅为企业提供了学习的条件,联盟双方的文化差异、先前的经验、公司的吸收能力、知识类型、学习的壁垒以及联盟双方的特性、关系会影响学习的效果。研究表明,联盟合伙人间文化差异越大,联盟的寿命越短,合伙人双方先前拥有的跨国合作经验有助于联盟的成功(barkema et al,1996);合伙人间的关系资本越多,学习达到的程度越好,而双方保护自己核心资产的能力就越强(kale p,2000)。shenkar & li(1999)指出,一般公司趋向于通过合资形式而不是协议投资形式获得隐性的深层的知识,学习能力同时影响公司在联盟中的地位及公司对联盟的投入程度。 公司的吸收能力决定了它对联盟创新投入的资源。hamel(1991)的研究表明合伙人学习能力的不同,学习是否对称会影响合伙人协商的能力,公司的学习能力直接影响公司对联盟管理的手段。陈国权等(2000)对现有的组织学习过程模型进行分析,指出其不足并加以改造,建立了修正的组织学习模型,在此模型基础上分阶段讨论了影响组织学习的各种障碍,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并作了案例分析。4.社会网络理论在解释联盟形成方面,社会网络理论(social network theory)认为公司所在的社会环境是一个关系网,公司和网络参与者间直接和间接的联系以及它们之间的资源关系都影响着公司各方面的能力,如创新能力、增长能力和可信度等(madhok a & tallman s b,1998;ahuja g, 2000)。所以公司的社会关系、公司所在的社会网络特性和公司在网络中所处的地位,对公司绩效有着很大的影响,创建有利于公司竞争的社会环境,联盟是很好的选择。根据社会网络理论,联盟的益处主要在于:联盟是一种较为稳固的社会关系,它是公司的一种社会资本,可以提供更多的发展新技术的资源储备。baum,calabrese和silverman(2000)通过分析新兴公司社会网络如何影响公司早期业绩的实证研究得出,新兴公司的业绩与它们创建的网络结构和原始联盟相关。有效地建立网络,与潜在的竞争对手合作可以改善新兴公司早期的业绩。联盟形成后的管理方面,社会网络理论分析了公司所在社会的环境对其今后战略行为的影响。ahuja(2000)认为公司技术资本、商业资本、社会资本和重大发明数量决定公司形成与其它公司联系的数目;gulati(1999)的研究表明公司从以前的联盟网络中得到的资源越多,公司形成联盟的能力越强,它在今后参与新联盟的可能性越大。5.博弈论 在解释联盟形成方面,博弈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脑机接口技术在神经康复领域的应用前景-洞察及研究
- 赖诺普利临床研究-洞察及研究
- 语言资源数字化与保护机制探讨-洞察及研究
- 日地耦合能量传输路径-洞察及研究
- 委托投资协议书范文7篇
- 小学生防疫安全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 水上安全考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压型车间安全培训试题及答案解析
- 深度强化学习改进网站导航结构-洞察及研究
- 资源效率评估体系-洞察及研究
- 围堰施工工序质量验收评定规范
- 2025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真题(含答案)
- 抖音短视频平台2025年用户画像深度研究报告
- 2025年广东省中考英语真题及参考答案
- 1.2 植物与土壤(教学设计)科学青岛版二年级上册(新教材)
- 传媒公司签人的合同范本
- 2025年服装批发行业研究报告及未来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 珍宝岛战役教学课件
- 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中常用思想方法(解析版)
- 人教版(PEP) 六年级上册 Units 1–2综合检测卷月考一 (含答案含听力原文无音频)
- 研学旅行设计学习情境三研之有方研学设计06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