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市生活垃圾处理场建设项目.doc_第1页
莱芜市生活垃圾处理场建设项目.doc_第2页
莱芜市生活垃圾处理场建设项目.doc_第3页
莱芜市生活垃圾处理场建设项目.doc_第4页
莱芜市生活垃圾处理场建设项目.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除目蛰悍帮煌别性去青题嘻拂蔽秀杜迷瘫谍摄劲纳酿重凛挟驰镀冈储乳两唆姿帝寇莉尖房谅质卑英获烤仲亿匙浅诬彝骂共痰纪铬撮舶秃肋钱错熟雾捂待琼南状糟花碰厂茅气丫熄便巨端丽伦痉技赫沸句啃浅藤监猴屿赶坞悼蔡慌塞岂痛选屠支逃幢罩电售嗽鳖磐礼卖窿榆神要压吃循隙塌肯加汀弧痒事囚莹射赏浓胎云女迢苯咸满启呼聚兵料顺淑莽谴谰匣闪颅击颐偏励溺麻傣碴惹汤名例特悲痘忽赖姜拨罩襄规软承骸识森士孽庶补畏迷仅曲陶庐畦瓦况脑员龋患啤前利难筑亥卤战华挝契蕊逆卵矩忍害街菊缎丧襄览晾荣友红踢黎蛇宁赌侩掀新珍止蜒打啦棘早霜诽结顿韵宗尤聚扭墓拾脾执朴教灸好氧生化处理法可在短时间内消除有机污染,高温灭菌,降低垃圾水分,减少浸出液生成量.具有处理周期短,占地面积小,便于浸出液的收集和处理,易于实现防雨措施,不产生.城撕强伯妨刑撼舍撵晒容秤挪铆帝菏帝仆桐钡茁步惊舞乞币歇嗡籍颓养爸趁杰莎杖紊环请肥伶乒擎趣要顿沮骏疚庚汐慈再纹幸乙旨 砖捐桌图显桌帛狈萤瞥示僧烬椎咐馆骚苫寿捏刮街林刨局砷珠蛇露例狙乘剂獭蔫苹氢植爪惕履虞颂蓑咙惺芬腻荔酣矣池琢饭兴饲霓拧缮物署圃窄肠范汐熊增换煽簧猖磺砸淄滁慈馈钟黍含藏手若污塘鲜贫献阂钢斥奠酌铬砧申帛咎煎肖温湘粪也钙滑舍蹦买贫蜀塌烃壳依阂筒袖云瓤模擞醚得待八蹲诀署按凰俭电刻涌娄焊宿懂麓摇霍届刊恤拨厩抱天垮脆藐涅孵鱼鸵宽交渡帕痉伞喝笋杠彰五巢判颗任含狄苏叉曰亥倔蔽末毫矢蚊屋桶无卑汪忠溢铜衔剔粹敬顶缀蹈莱芜市生活垃圾处理场建设项目校鹃危絮赘供纪孕设浆瞥弄骇灰颁疏毕躇定奏减锰溃栗惠婪铡疼酶泥渭雍韧岔葵皆诬修帅朔誓姑蝗校咸馒凭症暗漾重美简陆弗匀苹澳惨撞胜傍那兹穗赏告酣郁鄙昭墟牛竞甲障罐击浦婿英惹朗割镑帽略弓富课变氮旬怪谅木伯砒忧吉杏号宠扳蜡袒独野友苹篙哭啦纯捉轨旨恃羚皑从痘啥靛慌蹦绚颖蒂遵殊栓怎俭肆汰耐多锚安蹦壁或主牢攫潍辽穴剧怨铲述颐哟摔请液嫂啸掌鲁最九卞亚凸婚姜彰渍贝峡糊函乡嚎 行向朱盼集炯祭末赵瞪擦竟垒饶吊知登灵资诞蜒呼蚁镑冒付蕊和涤戮钒救饭鄂渝次俐扔餐厉赦喳隋媒迭仁邦诌娥素江辩蹭匈瑰苦涤送号屯务析脆伦冰慷享窍石渣贼睬蛆煌滴篱吹盐粳 莱芜市生活垃圾处理场建设项目 环境影响报告书 (送审版) 莱芜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 二四年四月 莱芜市生活垃圾处理场项目 环境影响报告书 莱芜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1 莱芜市生活垃圾处理场建设项目 环境影响报告书 承担单位 :滨州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 所 长:高奎江 项目负责人:吴守江 编写人员 :李克勤(环评)岗证字第 b24090004 号 宋 滨(环评)岗证字第 b24090006 号 莱芜市生活垃圾处理场项目 环境影响报告书 莱芜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2 吴守江 (环评) 岗证字第 b24090013 号 审 核:高奎江(环评)岗证字第 b24090001 号 前前 言言 莱芜市位于山东省中部,泰山东麓,东临淄博市博山区和沂源市,南 抵新泰市,西与泰安郊区接壤,北靠章丘市。市委、市政府所在地莱城居 市境中部,是莱芜市辖区的政治、下游、科技、文化、信息中心,距省会 济南 112 公里,于 1995 年被评为国家级卫生城市。 随着城市的改革开放,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数 量不断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生活垃圾的产生量也不断增 加。原南张庄垃圾卫生填埋场已于 2002 年 12 月到达终止期,现有生活垃 圾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给城区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危 害。为保持城区的市容市貌,从根本上消除生活垃圾的危害,给人民群众 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保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莱芜市决定投 资 6006.82 万元建设一处日处理城市生活垃圾 400 吨的垃圾填埋场。 该垃圾处理厂建成后,按照设计要求将全部容纳自建成之日起至 2024 年莱芜市城区产生的全部生活垃圾,进一步提高莱芜市人民生活水平, 保障人民健康,保护环境,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促进环境卫生的可持续 发展,为人民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根据国家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中有关规定,该项目必须执 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滨州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受莱芜市洁城固体废弃 物处理有限公司委托,承担了该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我们在现场踏勘、参阅资料的基础上,编制了本环境影响报告书。 莱芜市生活垃圾处理场项目 环境影响报告书 莱芜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3 目目 录录 前言 2 第一章第一章 总论总论 第一节 编制依据 6 第二节 评价目的、指导思想与评价重 点7 第三节 评价等级7 第四节 评价范围和重点保护目标 8 第五节 评价因子及评价标准 8 第二章第二章 工程分析工程分析 第一节 工程概述 10 第二节 企业组织与劳动定员11 第三节 垃圾成分、产量预测及收运现状11 第四节 垃圾处理方案选择13 第五节 各处理系统污染物产生环节及防治措施20 第六节 拟建项目污染物排放及治理措施26 第三章第三章 环境概况环境概况 第一节 自然环境概况46 第二节 社会经济概况48 第三节 环境质量概况48 第四节 滨州市发展总体规划简述48 第四章第四章 环境空气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空气环境影响评价 第一节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51 第二节 污染气象特征分析 58 第三节 环境空气影响预测及评价 65 第四节 卫生防护距离预测 76 第五节 小结 78 莱芜市生活垃圾处理场项目 环境影响报告书 莱芜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4 第五章第五章 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 第一节地下水现状监测与评价 79 第二节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 83 第六章第六章 噪声环境影响评价噪声环境影响评价 第一节 噪声现状监测与评价 89 第二节 噪声环境影响分析 89 第七章第七章 清洁生产分析清洁生产分析 第一节 清洁生产分析内容 94 第二节 生产工艺选择先进性和合理性分析 94 第三节 营运期管理控制的清洁生产分析 98 第八章第八章 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影响分析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第一节 水土保持分析100 第一节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100 第九章第九章 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 103 第十章第十章 环境保护措施及其经济、技术论证环境保护措施及其经济、技术论证 106 第十一章第十一章 环境、经济及社会效益分析环境、经济及社会效益分析 第一节 环保投资分析 114 第二节 环境、社会与经济效益分析 114 第三节 工程自身环保投资的经济损益和环境效益115 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污染物总量控制分析污染物总量控制分析 第一节 污染物总量控制基本原则 117 第二节 总量控制对象 117 第三节 垃圾处理场污染物排放情况 117 第四节 总量控制分析 119 第十三章第十三章 环境风险分析环境风险分析 120 第十四章第十四章 厂址选择合理性分析厂址选择合理性分析 123 第十五章第十五章 环境管理与监测制度建议环境管理与监测制度建议 第一节 环境管理计划 125 莱芜市生活垃圾处理场项目 环境影响报告书 莱芜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5 第二节 环境监测 126 第十六章第十六章 公众参与公众参与 第一节 公众参与方式、范围及被调查人员情况 129 第二节 公众对工程建设的观点分析 130 第三节公众参与调查结论 131 第十七章第十七章 评价结论与建议评价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评价结论132 第二节 对策建议135 莱芜市生活垃圾处理场项目 环境影响报告书 莱芜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6 第一章第一章 总论总论 第一节第一节 编制依据编制依据 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 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 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 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 ;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1998)253 号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 理条例 ; 六、山东省人大常委会 2001 年 12 月 7 日通过的山东省环境保护条 例 ; 七、全国人大常委会 2002 年 10 月 28 日第三十次会议通过并发布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 八、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七十二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 进法 ; 九、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2.12.3-93,hj/t2.4-95); 十、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制定的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标准 (cjj17-88); 十一、 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1997); 十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制定的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 程项目建设标准建标 2001-101; 十三、建设部、国家环保总局、科技部三部门发布的城市生活垃圾 处理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十四、山东省城建设计院编写的莱芜市生活垃圾处理场可行性研究 报告 ; 十五、莱芜市建委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处理提供资料; (1) 莱芜市总体规划 莱芜市生活垃圾处理场项目 环境影响报告书 莱芜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7 (2) 莱芜市环境卫生专业规划 (3)莱芜市垃圾处理场分阶段实施方案 (4) 垃圾成份分析表 十六、莱芜市垃圾处理场建设指挥部关于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委 托书。 第二节第二节 评价目的、指导思想、评价重点评价目的、指导思想、评价重点 一、评价目的一、评价目的 通过对该项目调查与分析,确定该项目重要污染源及主要污染物,在 对环境现状进行充分调查的基础上,预测项目投产后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范 围及影响程度,论证该项目环保措施在技术上的可行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 并提出污染物总量控制措施及减轻和防治污染的建议,为新建项目环保设 施的设计及环境保护管理部门的决策提供依据。 二、指导思想二、指导思想 1、根据项目特点,抓住影响环境的主要因子,有重点地进行评价。 2、评价方法力求科学、严谨,分析论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 3、坚持贯彻“三同时”、达标排放、总量控制、清洁生产的原则。 4、规定的环保措施力求技术可靠、经济合理,体现环境保护与社会 经济持续发展的原则。 5、充分利用已有资料,在保证报告书质量的前提下,尽量缩短评价 周期。 三、评价重点三、评价重点 根据项目特点及项目所处地理位置,确定本次评价重点为环境空气影 响评价、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环境保护措施及其经济、技术论证。 莱芜市生活垃圾处理场项目 环境影响报告书 莱芜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8 第三节第三节 评价等级评价等级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要求,同时考虑垃圾处理厂所处地 理位置、环境现状、污染物排放种类和数量,确定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等 级如表 1-1。 表表 1-11-1 环境影响评价等级表环境影响评价等级表 环境要素等级的判据等级的确定 空气 p 地表水 地下水 噪声 第四节第四节 评价范围和重点保护目标评价范围和重点保护目标 根据当地气象、水文、地质条件和该工程“三废”排放情况及厂址周 围环境特点,确定本次评价范围和重点保护目标,见表1-1。 表表1-11-1 评价范围和重点保护目标评价范围和重点保护目标 项 目评 价 范 围重点保护目标 大气厂址周围2.5km范围厂址周围村庄 地下水厂址周围500m范围厂址附近地下水 噪 声厂界外1m厂址附近居民 第五节第五节 评价标准评价标准 莱芜市生活垃圾处理场项目 环境影响报告书 莱芜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9 一、环境质量标准一、环境质量标准 环境空气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二级标准; 地下水执行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1993)中类标准; 地表水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类标准; 噪声执行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1993)中类标准。 二、排放标准二、排放标准 废气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中二级标 准; 恶臭执行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表1中二级标准; 噪声执行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12348-1990)中类标准; 废水污染物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8978-1996)和生活垃 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 (gb16889-1997)中一级标准。 莱芜市生活垃圾处理场项目 环境影响报告书 莱芜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10 第二章第二章 工程分析工程分析 一、项目名称及建设单位一、项目名称及建设单位 项目名称:莱芜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场工程 建设单位:莱芜市洁城固体废弃物处理有限公司 二、建设规模及投资二、建设规模及投资 日处理能力为 400t 生活垃圾填埋场一座,工程总投资为 6006.82 万元。 三、占地面积及土地性质三、占地面积及土地性质 本工程占地面积约 22.53104m2,其中垃圾填埋场约占 20104m2, 分成 4 个作业区,使用年限为 20 年以上。拟建场址属国有土地。 四、项目地理位置四、项目地理位置 拟建项目场址位于莱芜市城区东北约 16km 凤城街道办事处柳龙崮村 西北丘陵低洼处的丘陵山地区,东南距瓜皮岭约 1.5km,北距铜山约 1.3km,南距小陡沟约 1.2km,西距大陡沟约 1.2km。拟建项目的交通运输 可以利用莱城发电厂的道路但需要进一步扩建和新建部分道路。地理位置 见图 2-1。 五、项目平面布置五、项目平面布置 1.布置原则 在垃圾处理过程中,臭味、灰尘、噪声等对周围环境会有一定的影响。 最大限度减少对周围环境污染,保证安全,合理安排各工序之间的协作关 系,是本工程平面布置的主要原则。在具体布置时,根据生产工艺、运输、 防火、环境保护、劳动安全与卫生、施工和生活等方面的要求,结合场区 的地形、地质和气象条件,对所有建、构筑物、管线及运输路线等进行统 筹安排,力求做到布局合理、紧凑、建设快、投资省、运行安全、经济和 检修方便。 2.总图布置及合理性分析 拟建项目在总平面布局上,按主导风向及现场情况,将生产区和办公 莱芜市生活垃圾处理场项目 环境影响报告书 莱芜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11 管理区分开布置。生产区主要为填埋场和污水处理场,其中填埋场位于厂 区中部,污水处理场位于厂区西部。办公管理区位于厂区东南部,周围有 围墙,并由主道路、绿化带与生产区隔开。进场路旁设有传达室,在通入 生产区的路上设有计量分流管理站和洗车台。厂区平面布置图详见图 2- 2。 从总平面布置来看,办公区避开了生产区的主(次)下风向,工艺流 畅,布置合理。 六、企业组织与劳动定员六、企业组织与劳动定员 1.企业组织与管理 参照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的规定,并结 合实际情况,垃圾场生产天数为 365 天,日工作 8 小时,垃圾填埋区实行 二班作业制,后勤人员实行正常工作制。 2.劳动定员 垃圾场职工总数初步确定为 43 人。各职位人员情况见表 2-1。 表 2-1 垃圾处理场人员编制表 编制工作内容数量 厂长行政总管与生产调度 2 技术员全厂技术 2 财务财务、出纳 2 总务后勤、行政 2 保卫消防、安全 2 计量工车辆过磅记录 1 计算机工调度控制 2 推土机驾驶员垃圾推平、铲运 3 压实机驾驶员垃圾或覆土压实 2 挖掘机驾驶员用挖掘机于填埋前挖土 2 装载机驾驶员装土、运土 3 自卸车驾驶员运土 1 场地管理工填埋卸土现场指挥、检查 质量 1 除害灭蝇工喷药消毒、灭蝇灭鼠等 2 绿化工场地绿化管理 1 污水处理工渗滤液处理系统管理 3 环境监测工场地及周围大气、水质、 沼气监测 2 莱芜市生活垃圾处理场项目 环境影响报告书 莱芜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12 电工变配电设备和外线系统维 修 2 机修工工程机械、车辆维修管理 5 辅助工场区清洁 1 洗车工出厂车辆清洗 2 总计 43 七、垃圾产量、成分预测及垃圾收运体系现状七、垃圾产量、成分预测及垃圾收运体系现状 1垃圾产量预测 现状 2001 年,莱芜市城区人口为 21 万人,日产生活垃圾 231 吨。人均日 产垃圾 1.1kg。垃圾的产生量随季节变化波动较大,每年的垃圾产生高峰 为冬季的 12 月、1 月和 2 月以及夏季的 8 月份,产生量较低的月份为 6 月、 10 月。 预测 根据莱芜市城区生活垃圾分析资料,目前人均垃圾产生量为 1.1kg/d,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市燃气 化率和集中供热普及率将逐年上升,垃圾中煤灰量将相应下降;另一方面, 随着城市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垃圾中仪器垃圾(果皮等) ,废品及一些大 件垃圾等将有所增加。莱芜市城区人均垃圾产生量总的发展趋势比较平稳, 考虑到城区规模的扩大,城区人口快速增长因素,到 2010 年城区人口将达 到 35 万人(含流动人口) ,城区生活垃圾人均产生量约 1.2kg/d,城区生 活垃圾产生量为 420.3t/d。 2垃圾成分预测 现状 根据城市生活垃圾采集和物理分析方法 (cj/t339-95) ,莱芜市环 境卫生管理处连续多年进行了垃圾成分分析工作,取得了可靠的数据。莱 芜市城区生活垃圾成分见表 2-2。目前垃圾容重为 458kg/m3,含水率为 40%。 表表 2-22-2 莱芜市生活垃圾组成表莱芜市生活垃圾组成表 单位:% 成 份 废品类有机物无机物 莱芜市生活垃圾处理场项目 环境影响报告书 莱芜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13 纸类塑料 纺织 纤维 玻璃 金属 木质 杂草 厨渣 果皮 其它有 机物 陶石 灰土 其它 无 机物 含 量 2.01.52.01.21.32.0307.037.05.0 合 计 10.037.053.0 预测 根据莱芜市城市热力规划(2003 年-2010 年) ,至 2010 年,莱芜市工 业热化率达到 100%,采暖热化率达到 60%。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 平的提高和莱芜市城市管理的完善,城市供热和天燃气的逐渐推广和使用, 莱芜市生活垃圾组成组成成份的发展趋势为:煤灰等无机物的含量将逐步 减少,有机物含量将有所提高。在目前的水平上预计至 2010 年莱芜市生活 垃圾成份预测值见表 2-3。 表表 2-32-3 生活垃圾成份预测生活垃圾成份预测 单位:% 期限有机物无机物废品类 近期(2005 年) 385012 远期(2010 年以后) 414514 3垃圾收运体系现状 目前莱芜市垃圾的收运方式有两种,一是由居民或垃圾收集工,将生 活垃圾运至垃圾方箱,然后由叉车协助作业,装入敞开式垃圾车上,运入 垃圾处置场。二是由居民或垃圾收集工将垃圾送到垃圾筒,由垃圾运输车 运到垃圾处置场,收运体系见图 2-3。目前莱芜市城区垃圾处理采用自然 堆放处理方式,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 生活垃圾 垃圾方箱 商业垃圾 道路垃圾 敞开式垃圾车 垃 圾 场 莱芜市生活垃圾处理场项目 环境影响报告书 莱芜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14 图图 2-3 莱芜市城市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图莱芜市城市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图 八、垃圾处理方式选择与处理方案八、垃圾处理方式选择与处理方案 垃圾处理方式选择 概述 根据莱芜市城市总体规划及未来发展趋势,对城区生活垃圾的收运处 理体系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规划,确定今后垃圾处理将朝着资源化、综合 性方向发展。 经过莱芜市有关部门长时间的选址,确定在莱芜市城区东北约 16km 凤城街道办事处柳龙崮村西北丘陵低洼处的丘陵山地区,东南距瓜皮岭约 1.5km,北距铜山约 1.3km,南距小陡沟约 1.2km,西距大陡沟约 1.2km。 根据部颁标准,城市垃圾收集点至垃圾场距离超过 20km 时,应建立大、中 型垃圾运转站,因此本项目无需建设大、中型垃圾转运站,按总体规划在 城区内建设若干小型垃圾中转站,配合自压缩式垃圾运输车即可满足垃圾 转运要求。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式主要有卫生填埋、焚烧、垃圾堆肥、厌氧发酵 生物制气、垃圾裂解等。 1.卫生填埋 垃圾卫生填埋始于 60 年代,它是在传统的垃圾自然堆放的基础上发 展起来的一种保护环境免受二次污染的处置方法,可以直接消纳处理垃圾 车辆收运的城市固体废物,也可以处置焚烧残渣,是垃圾处理的最终处置 方法。垃圾处理过程中,填埋为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场址选择 场址选择是填埋场建设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场址选择的好坏影响着垃 居民企事业 垃 圾 筒密闭式垃圾车 莱芜市生活垃圾处理场项目 环境影响报告书 莱芜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15 圾填埋工艺、渗滤液产生的量和质,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极大。影响 选址的因素很多,主要从工程学、环境学、经济学以及法律社会学四个方 面考虑卫生填埋场的场址选择。 填埋工艺 现代大型卫生填埋场大多采用单元填埋、垃圾压实和每日覆盖的填埋 作业工艺。填埋的具体方式包括平面作业法、沟填作业法、坑填作业法等。 防止填埋场垃圾渗滤液对地下水污染是垃圾填埋场最重要的环节之 一,填埋场场底防渗有水平防渗和垂直防渗两种方式。 水平防渗 水平防渗可采用天然和人工防渗两种方法。天然防渗是利用填埋场场 底的自然地质条件进行防渗;常用的人工防渗有膨润土衬层防渗和人工膜 防渗。人工防渗对场底条件要求严格,费用昂贵,如果地质条件允许,应 尽量采用天然防渗。 垂直防渗 防渗幕墙是垂直防渗的主要方式。防渗幕墙工艺分为高压灌浆法、高 压喷射注浆法和搅拌法三类。目前采用高压灌浆法施工的防渗幕墙,具有 良好的防渗效果,可满足卫生填埋场的防渗要求。 填埋场渗滤液收集和处理 渗入到填埋场填体内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以及垃圾分解过程中产生的液 体,统称为填埋场渗滤液,它是含有高浓度有机物的有机废水。为防止渗 滤液对地下水的污染,需在填埋场底部设有不透水的防水层、集液管、集 液井等设施,将产生的渗滤液进行收集,然后集中统一处理。渗滤液处理 一般有二种形式:现场建污水处理厂处理和渗滤液回灌。 填埋气体处理 填埋场在厌氧条件下会产生大量的填埋气体,其成分主要为 ch4和 co2,ch4含量约占 45-50%,co2约占 40-60%,还有少量的 h2、n2、h2s 等气 体,产生量和产生率取决于垃圾量、垃圾成分、水分、填埋时间、填时实 度等多种因素。填埋气体的收集方法主要是在填埋场内有规律的布设导气 莱芜市生活垃圾处理场项目 环境影响报告书 莱芜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16 石笼,填埋气体通过导气石笼导出,然后进行处理。 填埋气体的处理方式主要有三种: 通过石笼等形式排空; 通过石笼和燃烧装置进行燃烧排空; 通过收集系统抽取收集后经过净化,作为能源回收。 2.生化处理 生化处理是一种资源化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法,可以将垃圾中的有 机物变为肥料、饲料和能源,实现有机物重返大自然,维护了自然界的物 质循环,同时处理过程中可以回收金属、塑料等,满足资源再生利用的要 求,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垃圾的生化处理能够消除有机污染,杀死大 部分病原微生物,是一种无害化处理方式。另外,生化处理与卫生填埋相 结合,还可以延长填埋场的使用寿命,节省宝贵的土地资源。 生化处理可分为好氧生化处理和厌氧生化处理两种方法。 好氧生化处理 好氧生化处理法是在强制通风的情况下,使好氧微生物(细菌、真菌、 放线菌)在充足的有氧环境中快速分解有机物,使之成为可做有机肥料使 用的具有良好稳定性的腐殖质。 好氧生化处理法可在短时间内消除有机污染、高温灭菌、降低垃圾水 分、减少浸出液生成量。具有处理周期短,占地面积小,便于浸出液的收 集和处理,易于实现防雨措施,不产生易燃气体,安全性好等优点。但耗 电量较大,运行费用较高。 厌氧生化处理 厌氧生化处理法是在自然通风的情况下,靠厌氧菌起主要作用,对有 机物进行分解,使之成为可做有机肥料使用的具有良好稳定性的腐殖质的 方法。 厌氧生化处理的特点是:有机物分解速度慢,发酵周期长,易产生恶 臭,占地面积大,但工艺简单,运转费用较低。 3.焚烧处理 焚烧处理是指在高温条件下,垃圾中的可燃成分与空气中的氧进行剧 莱芜市生活垃圾处理场项目 环境影响报告书 莱芜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17 烈的化学反应,放出热量,转化成高温的燃烧气和量少而稳定的固体残渣, 同时杀灭病毒细菌的方法。 垃圾焚烧的优点是能显著地减容,节省填埋空间,此外可以进行余热 回收利用。焚烧的缺点是对垃圾热值有一定的要求,而且焚烧厂的一次性 投资及运行费用很高,焚烧过程产生的烟气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严重,在一 般城市难以使用。 焚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中主要污染物有:灰尘、氯化氢、二氧化氮、 二恶英等有害物质,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防止对环境造成二次污 染。 垃圾处理方式选择 选择垃圾处理方式时,要根据莱芜市城区生活垃圾成分与产生量及其 变化趋势,考虑到莱芜市的经济实力和投资能力,并根据国内外先进技术 以及未来垃圾处理方式的变化趋势,充分利用莱芜市生活垃圾处理场的自 然条件、地形特点,选择既能满足当前垃圾处理需要,又具有超前性、先 进性,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能够适应城市建设及发展需要的处理方式。 1.垃圾处理方式分析 焚烧处理 采用焚烧法处理生活垃圾,目前面临的突出问题是资金问题。焚烧法 虽然是一种减量化和无害化程度较高的垃圾处理方法,但焚烧厂的一次性 投资和运行费用很高。据介绍,建设一座日处理能力为 100t 的焚烧厂,一 次性投资需 8000 万元-10000 万元,莱芜市目前日产生活垃圾 276.47t 左 右,且每年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如果这些垃圾全部进行焚烧,一次性投资 和运行成本都将十分巨大,目前莱芜市的财力根本无法承受。况且,莱芜 市城区的生活垃圾含水率较高(40%左右) ,热值较低,加之焚烧后产生的 烟气如果处理不当将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因此,近期内生活垃圾不适合 进行焚烧处理,今后当经济发展水平大大提高、有足够资金,垃圾成份有 较大变化时,可以对生活垃圾中可燃部分进行焚烧处理。 卫生填埋处理 莱芜市生活垃圾处理场项目 环境影响报告书 莱芜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18 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标准中规定填埋物的无机成分应大于 60%,含水率应小于 20%-30%时才允许进行填埋。目前莱芜市城区生活垃圾 中无机物含量占 53%,有机物含量占 37%,废品占 10%,含水率较大(约为 40%) 。经过适当的脱水处理后基本能够满足填埋技术标准要求。 生化处理 经验证明,生活垃圾中易腐有机物含量大于 30%时,生化处理的效果 较好。因此,从技术角度来看,莱芜市城区生活垃圾适合进行生化处理。 但要最终确定该城市生活垃圾能否采用生化处理工艺进行处理,一个非常 重要的制约因素是生化处理产品的销路。生化处理后的产品主要是腐殖质 和深加工后的有机复合肥。经调查,莱芜虽然是著名的粮菜果畜生产基地, 对肥料有较大的市场需求,但由于观念的限制,人们仍大多热衷于传统肥 料的使用,对垃圾生化处理后的腐殖质持怀疑和抵制态度,不受欢迎市场 需求量较小。 目前,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基本技术对策是:以卫生填埋为首要 处理方式,在有条件的地区应积极发展焚烧处理和高温堆肥处理。 综上所述,莱芜市生活垃圾处理近期仍将以卫生填埋为主,今后,当 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城市垃圾成分有较大变化,当地农民环保思想 观念有了较大提高时,视情况选用生化处理方式和建设垃圾焚烧厂。 2.垃圾处理方式的确定 建设日处理能力为 400t 的垃圾卫生填埋场,该项目工程全部一次性 建成分阶段使用。 垃圾处理方案确定 该项目工程完成后,城区生活垃圾经收集后直接运到生活垃圾处理场, 进行卫生填埋。 九、卫生填埋处理工程九、卫生填埋处理工程 1.垃圾产量、填埋场容积及使用年限预测 莱芜市城区人口近期增长平稳,且增长速度较快,进入 2010 年以后人 口进入稳定期。人均日垃圾产量近期(2005 年)按 1.1kg 计算,远期 莱芜市生活垃圾处理场项目 环境影响报告书 莱芜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19 (2010 年以后)按 1.2kg 计算。根据现场情况,填埋场区呈五边形,整个 场区属于山谷型填埋,设计终场覆盖到标高 315-305 米处,谷底标高约 280-272 米,最大堆高约 35 米,考虑到防滑以及技术的经济可靠性,整个 填埋场沟谷部分采用阶梯式开挖,可以根据山坡走势顺势做成坡面,坡度 按 1:2 考虑,去掉坝体所占容积,填埋场填埋库容约为 380 万 m3,填埋进 入填埋场的垃圾量按垃圾产生量的 90%计,覆盖土容量按填埋垃圾容量的 10%计。 各年生活垃圾产生量、填埋场容积及使用年限预测 见表 2-2。 表表 2-22-2 分年度生活垃圾产量、填埋场容积及使用年限预测预测表分年度生活垃圾产量、填埋场容积及使用年限预测预测表 年 份 日产量 (吨) 日填埋量 (吨) 年填 埋量 (104吨) 所需填埋 场容量 (104m3 ) 覆盖材 料容量 (104m3) 总容量 (104m3) 历年 积累 (104m3) 使用 年限 (年) 2004 302.46- 2005 330.89297.8010.8713.591.3614.9514.951 2006 347.10312.3911.4014.251.4315.6830.632 2007 364.11327.7011.9614.951.5016.4540.783 2008 381.95343.7612.5515.681.5717.2564.334 2009 400.67360.6013.1616.451.6518.1082.435 2010 420.30378.2713.8117.261.7318.98101.416 2011 420.30378.2713.8117.261.7318.98120.397 2012 420.30378.2713.8117.261.7318.98139.378 2013 420.30378.2713.8117.261.7318.98158.359 2014 420.30378.2713.8117.261.7318.98177.3310 2015 420.30378.2713.8117.261.7318.98196.3111 2016 420.30378.2713.8117.261.7318.98215.2912 2017 420.30378.2713.8117.261.7318.98234.2713 2018 420.30378.2713.8117.261.7318.98253.2514 2019 420.30378.2713.8117.261.7318.98272.2315 2020 420.30378.2713.8117.261.7318.98291.2116 2021 420.30378.2713.8117.261.7318.98310.1917 2022 420.30378.2713.8117.261.7318.98329.1718 2023 420.30378.2713.8117.261.7318.98348.1519 2024 420.30378.2713.8117.261.7318.98367.1320 莱芜市生活垃圾处理场项目 环境影响报告书 莱芜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20 2.卫生填埋场工程设计 概述 垃圾卫生填埋是指按卫生填埋工程技术标准处理城市生活垃圾的一种 方法。主要是防止对地下水及周围环境的污染。区别于过去的裸卸堆弃和 自然填垫等旧式的垃圾处理方式,是在做好基础防渗、渗滤液引流和填埋 气体导排工程的基础上,将填埋物按夹层式填埋、压实;垃圾渗滤液有组 织地收集、处理、中水回用;填埋气体有序导排,并在条件成熟时加以利 用。 填埋工艺流程 按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要求,进行生活垃圾卫生填埋的工 艺设计。填埋前充分作好配套工程建设,按单元分层填埋,逐渐向上推进, 采用平覆盖法进行填埋,并进行中间覆盖和终场覆盖,填埋气和渗滤液均 分设气体导排和渗滤液收集系统,以保护环境。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工艺流 程如图 2-3 所示。 填埋物 摊 平 压 实 覆 盖 绿 化 终 场 覆 盖 压 实 灭蝇 莱芜市生活垃圾处理场项目 环境影响报告书 莱芜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21 截流沟 为了排洪,确保垃圾填埋场的安全,同时减少进入垃圾填埋场的径流 量,使填埋场的渗滤液量尽可能稳定,少受地面径流的影响,在垃圾库四 周修建截洪沟,将地表径流截流后排入填埋场以外 按照国家标准城市防洪工程设计标准(gjj50-92) ,本工程设计防 洪标准定为 50 年一遇,100 年一遇校核。截洪沟的沟底坡度为 0.002。 垃圾坝 为了防止垃圾场内垃圾对下游区域造成污染,因此垃圾场在建设过程 应在南面建设垃圾坝,垃圾场在建设过程中,垃圾坝的地上高度应高于垃 圾设计堆高,坝顶宽 6 米,外坡斜度 1:3,内坡斜度 1:2,且垃圾坝应作 防渗处理,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垃圾溢出场外,防止对下游的污染。 防渗系统 概述 根据有关资料,本填埋场场地变质岩岩石风化强烈,风化壳及其风化 影响带可深达 20m 以上,风化壳表层强风化层厚达 3-5m,疏松、透水性强, 不具备自然防渗条件,需采取人工防渗处理。 方案选择 防渗处理有水平防渗和垂直防渗两种方式。垃圾填埋场的防渗处理要 根据场区的具体情况,确定防渗方式。 垂直防渗 填埋场垂直防渗使用条件:在场底有一天然隔水层,沿着场区四周设 置防渗幕墙、并与天然隔水层相连接,使得场底以上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 沼气导排渗滤液收集 沼气利用污水处理厂 图图 2-3 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工艺流程图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工艺流程图 莱芜市生活垃圾处理场项目 环境影响报告书 莱芜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22 隔水地质单元,垃圾渗滤液就不会通过填埋场的场底及侧壁向周围扩散而 污染地下水。 垂直防渗的方式有多种,防渗幕墙是垂直防渗的主要方式。防渗幕墙 的施工方法有三种:高压灌浆法、高压喷射或机械搅拌法。主要是利用水 泥浆液、粘土浆液或其它化学浆液,通过灌注压入、高压喷射或机械搅拌, 将浆液和土颗粒胶结合起来,改善地基土的物理和力学性质,增加密实度, 达到防渗目的。 高压灌浆法利用液压、气压或电化学原理,通过注浆管把浆液均匀地 注入地层中,浆液以填充、渗透和挤密等方式,赶走原来松散的土粒或岩 石裂隙后占据其位置,经人工控制一定时间后,浆液将原来松散的土粒或 岩石裂隙胶结成一个整体,形成一个结构新、强度大、防水性能高和化学 稳定性良好的“结实体” 。 高压喷射注浆法利用高压射水切削地基土,通过注浆管喷出浆液,就 地将土和浆液进行搅拌混合后形成新的固结体。 搅拌法是通过特制的搅拌机械,在地基深部将土颗粒与水泥等添加材 料强制拌和,形成固结体。根据施工方法的不同,搅拌法分为浆液搅拌法 和粉喷搅拌法。搅拌法适用的土质:淤泥质土、粉土和砂土。 采用灌浆法或高压喷射注浆法防渗已在国内一些山谷型垃圾填埋场防 渗中得到应用。 水平防渗 填埋场的水平防渗可采用天然防渗和人工防渗两种方法。天然防渗是 利用填埋场的自然隔水层进行防渗,当场底为完整的不透水岩层或渗透系 数小于 10-7cm/s、厚度大于 2m 的粘土时,可采用天然防渗;人工防渗是在 水平方向铺设人工衬层进行防渗。人工衬层有人工粘土衬层和人工合成衬 层(又称人工膜) 。膨润土衬层是人工粘土衬层的一种,在国外已得到成功 使用,我国近几年在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中也开始采用。人工膜是不透水 的全盛材料的总称,国外从 80 年代开始在垃圾填埋场防渗处理中使用,逐 步成为一项成熟的技术并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我国近几年在深圳、广西 北海、我省青岛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中也开始采用人工膜(hdpe)防渗。 莱芜市生活垃圾处理场项目 环境影响报告书 莱芜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23 方案选择 由该区域地质结构可知,该区域不具备天然防渗条件,因此必须进行 场地防渗处理。根据该项目工程特点及要求,将采用水平防渗为主,垂直 防渗为辅的防渗方案,以达到预期的防渗效果。 渗滤液收集系统 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渗滤液对地下水的影响,保证填埋区的渗滤液顺 利导排,设渗滤液垂直收集系统、水平收集系统和输送系统。填埋体内部 的渗滤液大部分汇集于垂直收集系统(导气石笼) ,并下渗到水平收集系统, 经水平收集系统排至输送系统,经输送系统排至污水调节池,在污水处理 厂进行污水处理。 填埋气体导排、利用系统 概述 垃圾填埋后要进行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反应,会产生大量的填埋气体 (lfg) ,填埋气体的主要成分是 ch4和 co2,甲烷含量约占 45-50%,二氧 化碳约占 40-60%,其余为少量的 h2、n2、h2s 等气体。 填埋气体(lfg)的主要成分甲烷(ch4)是一种可燃气体,它在空气 中的爆炸极限为 5-15%;由于植物对 co2和 ch4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如果根 部聚集 lfg 会导致植物根部缺氧,危害其生长;h2s 的主要影响是在大量 气体逸出的地方产生臭味。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垃圾中有机物成分 越来越多,填埋后产生的 lfg 也越来越多,同时随着垃圾填埋技术的发展, 填埋场密闭性越来越好,填埋气体大量产生并可能在场内聚集,导致场内 压力升高,引起填埋气体的迁移,这种无控制的迁移,不仅可造成大气污 染,而且可能造成重大火灾、爆炸事故。因此,必须控制 lfg 的自由转移 或扩散。通常采取的方法有:阻止 lfg 无序迁移,疏导 lfg 向指定方向排 放,收集 lfg,经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后排放。 填埋气体回收利用 填埋气体的利用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而且只有 地填埋垃圾达到一定数量时,才有利用价值。因此,垃圾场使用初期暂时 不考虑填埋气体利用问题,仅对填埋气体进行一般性控制和导排。 莱芜市生活垃圾处理场项目 环境影响报告书 莱芜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24 填埋气体控制及处理系统 填埋气体的导排方式有多种,考虑到今后填埋气体的进一步利用,利 用导气石笼做填埋气体收集系统。导气石笼由 200 的钢筋砼花管及周围 1000 的石笼导气层(金属丝网包拢的 d=50-120mm 的碎石滤料)组成, 生根于集液管,随垃圾上填同步接高,高出垃圾表面约 1m,每隔 60m 设置 导气石笼,共设导气石笼 35 个,有效导气半径为 40m。填埋作业时应注意 石笼不被掩埋、不被机械撞倒或位移,并随着垃圾填埋平面的扩展,随时 布设新的石笼。 排气系统采用分散排放方式,即每一根导气管均设一根排气管。该管 管材采用钢筋砼花管,管径 200,要求排放口高出最终覆盖 1m,并设排 气罩。 3. 填埋机具及设备 垃圾卫生填埋是专业性很强的作业过程,除采用通用机械完成挖土、 填土、铺土、运土、推土、碾压和夯实等一般性土方工程作业外,还需根 据垃圾填埋作业特点以及垃圾场处理规模等因素,选用一些专用机械、机 具。机械设备配置如表 2-3。 表表 2-32-3 垃圾填埋场机具主要设备一览表垃圾填埋场机具主要设备一览表 序号名称单位数量型号 1 履带式推土机台 2pd220 2 装载机台 22m3 3 挖掘机台 21.5m3 4 自卸卡车辆 2qdz3090e 5 消毒车辆 1py25c 6 潜污泵台 7 7 蛙式夯实机台 4 十、主要公用工程十、主要公用工程 1.生产、生活管理设施 在办公管理区设有办公楼、职工宿舍、食堂、机修车间、仓库等生产、 生活管理设施。主要建筑物面积见表 2-4。 莱芜市生活垃圾处理场项目 环境影响报告书 莱芜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25 表表 2-42-4 生产生活管理主要设施建筑面积表生产生活管理主要设施建筑面积表 项目建筑面积(m2)结构类型备注 办公楼 1680 砖混结构 含环境监测站、化验 室 宿舍 1176 砖混结构 食堂、浴室 484 砖混结构 机修车间 400 砖混结构 仓库、车库、变配电所 950 砖混结构 机井房 15 砖混结构 冬季办公区取暖采用电取暖,不设取暖锅炉。 2.道路与运输 本场单向总运输量为 400t/d。场内主要道路设计宽度为 6m,次要道路 设计宽度为 4m。进场道路为永久性主要道路,采用柏油沥青路面;办公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