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功能认知研究的历史与发展简述.docx_第1页
脑功能认知研究的历史与发展简述.docx_第2页
脑功能认知研究的历史与发展简述.docx_第3页
脑功能认知研究的历史与发展简述.docx_第4页
脑功能认知研究的历史与发展简述.docx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脑功能认知研究的历史与发展简述饶恒毅邸新设想一个放在你手中的奶油色物体。这是一个看起来像由两个半球组成的椭球状粘稠物,坐落在一根粗壮的茎上。在它的表面,有着各种各样深浅不一的皱褶, 还可以区分出有着特定的颜色,形状和纹理的不同区域。这些区域以一定的方式 互相交连折叠在一起。这个外表奇怪的东西就是我们的大脑,那根粗壮的茎是脑 干,皱褶是大脑的沟回,而彼此连接的区域是大脑的各种功能区结构。确定这些 脑区之间的连接方式和与之相应的心理功能,揭示大脑的工作机制,了解人类精 神和智力的奥秘,正是千百年来对人类最富吸引力也最具挑战意义的问题。可喜 的是,在今天我们终于开始有能力涉足于这个领域,尽管只是一小步一小步地艰 难探索,智慧女神的真实面貌还是正逐渐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其实,早在 18 世纪前叶,意大利医生和生物学家佛洛恩斯(flourens)就已 经通过观察和实验来研究脑。他通过一定的方式,在不同的动物身上越来越多地 摘除它们的脑区域,然后观察产生的结果。他发现,摘除不同的脑区之后,并不 是脑的特定功能受到损害,而是所有功能都逐渐减弱。这样的事实清楚地表明, 将不同的功能选择性地完全定位于脑的某一特定区域是不可能的。于是,这种认 为脑是均一的,没有专一功能区域的设想,就导致了脑的整体性活动概念出现。与这种整体性脑功能活动想法相反,18 世纪后期德国医生加尔(gall)鼓吹 的另一种鲜明对照的观点却久负盛名。这种观点认为脑能够被分隔成若干固定的 小室,各自有高度专一的功能。加尔通过研究死后的人颅骨的物理特征,再与死 者生前的性格特征匹配,发展出一套理论。他和他的信徒检测颅骨的表面隆凸作作者简介:饶恒毅,中山大学心理系,宾夕法尼亚大学神经学院脑功能成像中心(center for functionalneuroimaging,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教授;邸新,中山大学心理系,新泽西医学和牙科大学放射学院(department of radiology, university of medicine and dentistry of new jersey)博士。90科学文化评论 第 9 卷 第 3 期(2012)为脑的特征,将头骨分成 39 个区域,相应地将人类复杂的心智功能也分成 39 种,包括“繁衍的本能”“、爱”“、友谊”“、谨慎”“、仁慈”“、希望”、“记忆”“、数学概念”“、文 字知觉”、“推理”、“比较”、“空间方位感”、“因果关系”、“时间知觉”、“大小知觉” 等等,建立了曾经在西方广泛流传的颅相学(phrenology)。这种观点在当时的技 术水平下,看似符合客观的科学测量标准,因此曾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独领风骚。但是,到 19 世纪后叶,对脑部损伤病人的临床观察有了很多新的发现。法 国医生布罗卡(broca)检查了一个不会说话的病人,发现病人可以理解语言, 但在说话时只能发音“tan”,不会发别的音。几天后病人去世,对其的大脑研究 发现大脑的损伤区域在左侧大脑半球前部,也就是脑功能结构中著名的布洛卡区。 这种病变现在被称为运动性失语症(aphasia)。对另一种语言障碍感觉性失 语症病人大脑的研究则发现,病人能够完全正确地发音,但说出的话语无伦次, 语言的理解能力有障碍,损伤的区域在大脑下部的颞横回语言感觉区韦尼克(wernicke)区。这些与颅相学预言完全不同的实际观察结果,逐渐揭示了把颅 骨的表面隆凸作为衡量脑功能指标的荒唐无稽。脑损伤的临床观察虽然把简单肤浅的颅相学从科学的研究中清理出去,对大 脑功能的“狭隘的定位论”观点却没有得到什么改变。很短的时间内,“概念中枢”、 “阅读中枢”、“书写中枢”、“空间定向中枢”等等分别在大脑皮层中确定了位置。 尤其是在 20 世纪初,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人类自己发动的世界大战为人类观察 研究自身的大脑提供了许多优秀的病例大脑受弹伤的士兵。在对这些病例的 观察研究得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后,1934 年,德国精神病学家克雷斯特(kleist)甚至绘出了详细的大脑皮质机能定位图。然而,从本质上而言,这些图 与加尔他们的颅相学图并没有很大的差别。到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把心理过程直接定位在大脑特定区域的机械论观点 正在把心理活动的脑功能基础研究引入歧途。事实上,正是对这种“狭隘的定位论” 的怀疑使得谢灵顿(sherrington)这样的杰出神经科学家在晚年不得不接受把心 理过程与脑的基质割裂开来,承认它们特殊的“精神本性”。而一直以来,反对 “狭隘的定位论”的代表英国著名的神经学家杰克逊(jackson)的假设:“对 于心理过程的复杂形式的脑组织来说,从它们的结构水平立场出发,要比从大脑 有限部分的立场出发更为适当”,则被莫纳科(monakow)、戈德斯坦(goldstein) 等杰出研究者继承和发展。20 世纪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又为脑损伤的研究提供 了大量研究的机会。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神经心理学,就是在二次大战伤亡最大饶恒毅 邸新 脑功能认知研究的历史与发展简述 91的两个国家前苏联和德国的摇篮中产生的。前苏联杰出学者卢利亚(luria)在 1973 年发表的专著神经心理学原理,就是这一学科产生的标志。 神经心理学诞生早期的研究仍然集中在脑损伤病人的心理功能障碍与脑损伤的定位和性质上。直到 80 年代中期以前,研究的方法范式主要还是临床的神经 病学或神经外科检查,神经心理测验和病人死后的脑病理解剖学检查。在这个时 期,神经心理测验是神经科学家们异常重视的研究方法,因为通过它能够相当满 意地探测脑损伤的定位问题。神经心理学值得一提的是加拿大神经外科医生 penfield 的贡献。他在对癫痫 病人手术前用电流刺激皮层以确定皮层区域的功能,以期减轻手术带来的副作用。 这个手术准备过程可以相当精确地研究大脑中躯体感觉和运动皮层的组织图谱。 人身体各个部位的躯体感觉和运动控制可以分别对应到大脑中央后回和中央前回 的局部区域。与人的经验相关,使用越多的器官对应的躯体感觉和运动控制区域 也就越大,比如手和脸的控制区域就比较大。这种躯体与感觉中枢和运动中枢的 一一映射关系被称为皮层上的小人(homunculus)。20 世纪七八十年代,两种新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为脑功能定位认知研究开 拓出崭新的方向。这两种技术就是现在应用广泛的 pet 技术(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正 电 子 发 射 断 层 扫 描 术 ) 和 fmri 技 术(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功能核磁共振成像)。在身体的所有器官中,脑对能量的消耗是最大的。即使在安静的状态下,脑 所消耗氧气和葡萄糖的速率也是其他组织的 10 倍。当某块脑区工作的时候,它 需要的能量巨增。因此,我们如果能够追踪反映这些能量变化的生理参数,我们 就能知道当脑在从事某种作业和任务相关的功能活动时,哪一部分脑区最兴奋活 跃或者工作最努力。这就是 pet 和 fmri 的基本原理。其中,pet 使用半衰期很短的放射性标记物如 18f-2- 脱氧核糖、h 15o 等注入人体,这些放射性示踪物在2人体内放出光子,计算机控制的闪烁探头,在脑部四周旋转探测和记录光子的出现的动态过程,计算脑内葡萄糖等相关物的代谢率,可以观察人脑认知时,脑部 血流量、糖代谢率和氧消耗的变化等,由此检测脑部生理代谢活动与精神和心理 活动的关系。fmri 则不需要标记物,直接通过测量血液中氧浓度变化引起的血 红蛋白的磁性改变,检测脑部兴奋区域与心理功能之间的关联。在通常的条件下, pet 可以在几十秒内,得到一幅清晰的图像,其功能像的空间分辨率是厘米量级, 而 fmri 可以在几百毫秒的时间分辨率内,检测毫米量级的脑组织活动。92科学文化评论 第 9 卷 第 3 期(2012)伴随技术的发展,脑功能认知研究的科学概念和理论也在不断地发展。美国1989 年发行的认知神经科学专业期刊和 1992 年出版的认知神经科学专著, 实际上已经标志了以阐明认知活动的脑机制为研究目的的脑功能认知研究的一门 独立学科认知神经科学的产生。认知科学理论发展的历程中出现过四种不同 的理论体系:物理符号论、联结理论、模块论和生态现实理论,它们在认知神经 科学中都有相应的反映。与人工智能的物理符号论和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学说相应,在脑功能认知 研究中占主流地位的是神经生理学的特征检测和功能柱理论。这是胡贝尔(hubel) 和维泽尔(weisel)采用细胞微电极记录技术对视皮层细胞功能的研究结果。他 们发现在视网膜、外侧膝状体和大脑皮层中都存在对线段方位进行特征检测的细 胞,在皮层上还发现了对颜色、方位和眼优势选择性反应的功能超柱存在。他们 因此而获得 1981 年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这项奠基性的工作,一直都是认知科 学中的主导学术方向。与人工神经网络研究中的联结理论和并行分布式处理概念相应,神经生理学 中的神经元间群编码概念,则企图从神经元的时空结构中找到认知活动的神经基 础。在视觉认知模式识别中,该理论有不少有意义的工作。但是,离真正了解神 经元间群编码与单个神经元激活各自在认知活动中的意义和它们之间的关系,还 有很多没有揭开的谜题。受计算机软件与硬件的模块性组成启发,认知功能的模块性理论把大脑看成 由功能和结构上都是高度专门化的相对独立的模块结合而成。这种精细复杂的功 能和结构的结合,就是认知活动的基础。在运动系统和记忆的研究中,有不少实 验发现支持该理论。在认知活动中机体内部的信息加工过程与外部环境作用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一 个争论不休的问题。吉布森(gibson)的“生态光学”与“视知觉的生态理论” 认为外界环境提供了足够的信息以直接产生知觉,强调的是生物体知觉中的不变 性,反对知觉是对环境的特征检测的观点。中国科学院脑与认知国家重点实验室(原中国科技大学北京认知科学开放研究实验室)提出的视知觉拓扑性质检测与 功能层次理论,就是对吉布森的理论和格式塔心理学的继承和发展。pet 与 fmri 在得到特定认知活动的脑功能成像时,采用的是一个状态与另 一个对照状态相减的办法,认为相减后得到的兴奋区域就是与特定认知任务相关 的脑区。这种方式虽然有其在心理学实验上的基础,但它的前提是作为研究目的饶恒毅 邸新 脑功能认知研究的历史与发展简述 93的认知任务能够从其他的认知活动中独立分离出来,也就意味着这种任务的认知信息加工是串行的,而且是按一定方向进行的层次性处理过程,没有互相反馈和 影响。但认知活动本身并不能完全满足这样的要求。脑成像技术可以为大脑认知 活动形成直观的区域性功能关系图,但在当前的功能成像意义上,脑成像的研究 结果的最大意义是为认知过程提供一个生物学上的约束。尽管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脑功能研究,pet 与 fmri 这些皮层系统水平上脑认 知成像技术有各自的局限性,迄今为止仍然无法做到无创性地跟踪神经元细胞水 平的活动。即使在理想的情况下,目前 fmri 技术最快也只能达到几十毫秒的时 间量级。并且,脑区域能量代谢的变化或者血流的变化,究竟与神经元的兴奋和 抑制之间的确切关系是什么,也还是一个悬而未解的问题。这些通过测量脑血流 变化或含氧浓度变化而成的功能像,并不是实际意义上的脑功能活动发生的位 置和时间,从而在根本上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差异。有近百年历史 的脑电图技术(eeg),在六七十年代发展出的一种被称为事件相关电位(event- related potential,erp)技术,能够通过实时记录脑功能活动时的头皮电位,测 量认知活动引起的脑电变化,并可以通过偶极子定位模型,逆向求解出大致的 脑内电活动的源定位。但是,由于数学上这种逆向求解的困难和解的非唯一性, erp 的脑功能定位只能是对真实脑活动的一个相当粗略的估计。如果能够通过某 种方式有效地结合这些不同的脑研究技术,在时间与空间分辨率上同时达到更好 的水平,在脑功能成像技术上也是一个不小的进步。尽管离完善这些脑成像技术来探索脑功能还有很远的路要走,但通过这些技 术,我们对大脑内部的工作机制的了解越来越清楚。至少现在我们已经清楚,那 种认为一个脑区就有一种特定的自主功能的观点是明显错误的,几乎所有的认知 活动,都有好几个脑区的同时兴奋。事实上,组成大脑的那些解剖学上截然不同 的区域,就如同组成一支交响乐团的不同乐器一样,需要精密的协调合作,才能 正确地演奏一首交响曲,实现一种认知活动。在研究大脑对空间(space)和物体(object)这两个人感觉经验中基本而且重 要的概念表征中,在人类和灵长类动物的视皮层中发现了知觉物体形状与颜色的腹 侧通路和知觉空间位置与运动的背侧通路存在。这个发现已经被广泛地接受并被认 为是认知神经科学的一大成就。但是,这两条通路之间并不是完全独立的,部分腹 侧通路神经元也受运动知觉的调制;而反过来,背侧通路也有许多神经元受形状知 觉的调制。并且,我们曾通过 fmri 结合 eeg 对运动形成的图形的研究发现,运动94科学文化评论 第 9 卷 第 3 期(2012)形成的图形同时在腹侧通路和背侧通路引起大脑的兴奋,表明这两条通路之间存在某种协作的关系。这些结果引起了对脑功能如何组织与协作进一步研究的很大兴趣。 随着对大脑功能整合的兴趣的增加,多种研究大脑区域间连通性的方法也随之被提出,包括简单的相关性到复杂的因果关系模型如格兰杰因果关系(granger causality)。与之相对应的,是使用磁共振对水分子的弥散作用进行弥散张量成 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dti 技术使得科学家可以追踪活体大脑白 质的纤维束。大脑的白质是连接大脑皮层不同区域的神经高速路,因此研究白质 纤维束的连接特点对理解大脑功能的整合有巨大的帮助。比如对于先天性面孔失 认症病人,他们的视觉和智商都正常,只是特异性的对面孔加工有困难。但是脑 功能的研究都发现面孔失认症病人与面孔加工有关的脑区如梭状回面孔区和额叶 区域都有正常的响应。但是使用 dti 技术,研究发现面孔失认症病人连接梭状 回和前颞叶的下纵束(inferior longitudinal fasciculus, ilf)和下额枕束(inferior frontal occipital fasciculus, ifof)都存在损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