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六中三模语文试题.doc_第1页
广州六中三模语文试题.doc_第2页
广州六中三模语文试题.doc_第3页
广州六中三模语文试题.doc_第4页
广州六中三模语文试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绝密启用前 试卷类型:a广州六中2010届高中毕业班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语 文本试卷分两部分,共10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分别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上,并在答题卡右上角的“试室号”和“座位号”栏填写试室号、座位号,将相应的试室号、座位号信息点涂黑。2第一部分单项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卷前必须先填好答题纸的密封线内各项内容。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答题纸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答题纸一并交回。第一部分(共24分)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复辟/开天辟地 间或/间不容发 风靡/靡靡之音b似的/似是而非 配角/崭露头角 咀嚼/味同嚼蜡c忖度/置之度外 劲敌/疾风劲草 命脉/含情脉脉d标识/博闻强识 粮囤/囤积居奇 湖泊/淡泊明志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美国电影大片功夫熊猫在中国上映,它采用了现代科技,也融合了中国元素,在社会上引起很大的反响,人们对之评头论足,大加赞赏。b近日网上爆料,湖南卫视“快女”曾轶可把孔子当菩萨来祭拜,希望能保佑自己晋级。有些网友认为,为一己之私利而与圣贤先哲攀关系未免有些不地道。c以梅艳芳为原形的电视剧梅艳芳菲以她的情感经历为主线,再现了她传奇的一生,而片名“梅艳芳菲”也不禁让人们想起了她生前的一颦一笑。d泰国画家彼得为他的大象伙伴画的肖像画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游客们都觉得不可理喻,惊得目瞪口呆。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北大不久前宣称,明年自主招生时将拒收生活中不孝敬父母的学生,这一举措旨在弘扬中华民族“孝”的传统美德。b科学家对处于北极圈内的加拿大海域乘坐考察船进行了长达15个月的考察,他们的结论就是这一地区变暖速度远快于预期。c由国家统计局对成都市公交行业服务质量的调查数据显示:破解城市交通拥堵的关键在于必须实施大力发展公交的政策。d中国的台球神童丁俊晖在过去一年里,凭借强大实力,获得无数殊荣,深为国人所自豪。4.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春夜,一轮晕月映着灿烂的垂樱,这就是闻名于世的园山夜樱花。我早就神往于这般美景了。这天,我赶到园山公园的时候,还见不到月亮,_。花仰望着月,月俯视着花,瞬间,一切都陡然静止下来,在这清丽的天地间只有月和花。近景是一株身着淡红色盛装的垂樱树 远景是暮色苍茫的东山山顶上渐渐发亮,月亮悄悄地升上淡紫色的夜空 地上竟然没有一瓣落花a. b. c. d.二、本大题4小题,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每小题3分)。揭傒斯,字曼硕,龙兴富州人。父来成,宋乡贡进士,为世名儒。至元初,赐谥贞文先生。傒斯幼贫,读书昼夜不懈,父子自为师友,早有文名。大德间,客湖南,都元帅赵淇号知人,见之曰:“君他日翰苑名流也。”程钜夫、卢挚先后为湖南廉访使,咸重之,钜夫因妻以从妹。延祐初,挚表荐于朝,特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时平章政事李孟监修国史,读其所撰功臣列传,叹曰:“是方可名之史笔,若他人,直誊吏牍尔。”擢应奉翰林文字,仍兼编修。迁国子助教,复留为应奉。五年,请假归。泰定元年,召还,又以丁母忧归。富州地不产金,官府惑于奸民之言,募淘金户三百。其人采他县金以献,岁课增至四十九两。历年既久,三百户所存无什一,又贫不聊生,有司责受役于官者代输之,多以是破产。傒斯言于省臣,蠲其赋,州人至今德之。与修经世大典文宗取其所撰宪典读之顾谓近臣曰此岂非唐 律乎擢艺文监丞参检校书籍事屡称其纯实欲大用之会文宗崩而止至正三年,以年七十致仕而去,诏遣使追及于漷州。乃还,奉敕撰 明宗神御殿碑,赐楮币万缗、白金五十两,中宫赐白金亦如之。复求去, 不许,命丞相及执政大臣面谕之。诏修辽、金、宋三史,傒斯与为总裁官,四年,辽史成,奉敕奖谕,仍督早成金、宋二史。傒斯留宿史馆,因得寒疾,七日卒。年七十一。帝为嗟悼,赐楮币万缗,仍给驿舟,护送其丧归江南。 六年,赠护军,追封豫章郡公,谥曰文安。 (选自新元史列传第一百三有删改)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他人,直誊吏牍尔 誊:誊写b擢应奉翰林文字 擢:提升c岁课增至四十九两 课:考核d蠲其赋,州人至今德之 德:感恩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又以丁母忧归 / 以年七十致仕而去b蠲其赋,州人至今德之 / 官府惑于奸民之言c官府惑于奸民之言 / 诏遣使追及于漷州d为世名儒 / 帝为嗟悼7下列各组句子,全都表明揭徯斯学问超群的一组是( )读书昼夜不懈 钜夫因妻以从妹 是方可名之史笔 傒斯言于省臣,蠲其赋 此岂非唐 律乎 傒斯与为总裁官a b c d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揭徯斯幼年家贫,读书昼夜不懈怠,父子两个相互做师友,很早就有文名。b 延祐五年,揭徯斯请假回家。被召回后,皇上又借机让他回家守制。c 文宗屡次称道揭徯斯纯正笃实,想要大大地重用他,却因驾崩而作罢。d 辽史修成后,皇上命尽早修成金、宋二史,揭徯斯留宿史馆得病而死。第二部分(共126分)三、本大题3小题,共23分。9断句和翻译。(1)用“/”给下列文段断句。(4分)与 修 经世大典 文 宗 取 其 所 撰 宪典 读 之 顾 谓 近 臣 曰 此 岂 非唐 律 乎 擢 艺 文 监 丞 参 检 校 书 籍 事 屡 称 其 纯 实 欲 大 用 之 会 文 宗 崩 而 止(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历年既久,三百户所存无什一,又贫不聊生,有司责受役于官者代输之,多以是破产。 复求去, 不许,命丞相及执政大臣面谕之。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岳鄂王墓 (元)赵孟頫鄂王坟上草离离,秋日荒凉石首危。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英雄已死嗟何及,天下中分遂不支。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胜悲。【注】鄂王:宋宁宗时追封岳飞为鄂王。 离离:繁盛的样子。 望旌旗:指盼望以“岳”字为旗号的大军早日来到。 (1)首联中描绘了怎样的图景?(2分) (2)颔联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11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前3题计分)(6分)(1) ,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庄子逍遥游) (2)大江东去,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 ?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4) , !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四、本大题4小题,共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城市化的中国式歧意秋 风城市化就是人口集中到城市居住,这似乎已成为常识。大量农民工因经济衰退失去在城镇的工作岗位,返回乡村,生活将陷入困境,于是,很多人提出,政府应当更为积极地推进城市化,“人口必须大规模集中在城市”。但是,这很可能是一个错误,一个已经造成巨大经济社会问题的错误。城市化是什么?稍微观察一下当下中国就会发现,城市与乡村的最大区别是,城市存在较为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乡村则没有。人们之所以愿意生活在城市,就是看中了这些公共设施带给自己的收益,它意味着生活的便利、高效,也意味着文雅。这是城市对人们的吸引力所在。依据这一观察,人们当然可以说,要满足人们过上现代化生活的要求,就必须让人们集中到城市居住。但是,如果考察一下其他国家,就会发现,其实,这些公共设施在乡村同样存在。即使稍微差一些,也不会差太多。这样的事实足以让人们反思关于城市化的理念。确实,城市化意味着一系列现代公共品。它可以区分为有形的、无形的两大类。无形的公共品就是较为合理的治理制度安排,有形的公共品就是公用基础设施,它们共同支持了城市较为高效、便利的生产和生活网络,从历史演化的角度看,在欧洲,这些公共品最早出现、发育并完备于城市,现代城市形成于中世纪,当时的城市是广袤的封建制网络中的孤岛,与当时的乡村地区相比,城市更为自由,较早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自治制度,当时有“城市的空气让人自由”一语,同时,城市因为聚集了商业、工业,并卷入更大范围的交易网络中,因而,财富的生产效率更高,因而也就更有能力建设便利的基础设施。这样,城市就率先“现代化”起来,城市也就成为现代文明的发育点,伦敦、巴黎、纽约等现代化的城市后来成为现代文明的标志。然而,只要政府没有对知识、人力、资源的流动施加人为的法律与政治限制,则形成于城市的现代文明元素,必然逐渐扩展到乡村地区。如哈耶克所说,现代文明的特性就是具有“可扩展性”。这也正是欧美各国历史上所发生的故事。确实,在这些国家,大量人口聚集到城市居住了,国民的城市化率相当高。但另一方面,乡村地区的人口并未继续生活在原来比较低劣的环境。相反,乡村地区也引入了城市的制度,建立了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换言之,乡村也城市化了。乡村人口不必迁徙到城市,同样也能够享有现代的各种基础设施。这样一来,一个人在城市还是在乡村生活,基本上不再是在幸福与痛苦、机会与困顿之间进行选择,不是全有或全无的选择这其实根本不是选择。相反,只有当城市与乡村的公共基础相近的时候,才有选择可言。城市与乡村自然地形成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它们各有优劣,当其基础设施相近的时候,人们方可各依性情进行权衡抉择。因而,人们看到,在乡村城市化的国家,既有人从乡村迁居城市,但也有人从城市迁居乡村。同一个人,一生也可以在城乡之间多次来回迁徙,因为人生不同阶段的追求不同。城市化不等于人口大规模迁居城市,当然,在城市化发展之初,会有人口迁居城市的大趋势,但在中国,制度的不健全却使这种流动变成畸形的单向流动,户籍制度既限制人口从乡村流入城市,也限制人口从城市流向乡村,政府则基于现代化就等于城市化的理念,只在城市建设现代基础设施,基本遗忘了乡村,于是,在中国,现代化就只是城市的现代化。长期实行这种城乡歧视政策的结果是,在任何一个时间点上,城市永远是公共品供应充分的城市,乡村永远是公共品恶劣的乡村。这样,乡村人口尤其是其精英被诱导长期地、大规模地迁入城市,哪怕他们在城市享受的公共品大打折扣,城市不断筛选、抽取乡村的精英,由此导致一个可怕后果:乡村丧失了自我发展的主体。专家们说,进入城市就是乡村人口享受幸福的前提,就当下的现实而言,这说法完全正确,问题是,我们能够设想一个全部人口都迁入城市集中居住、从而根本就不再存在乡村的中国吗?乡村人口到城市谋求幸福的自由权利,城市和政府理当尊重,但与此同时,政府与整个社会恐怕也该反省,什么是城市化?乡村是否可以并且有权具备城市的那些公共品? (节选自中国新闻周刊,2009年第11期,有改动)12.下列的说法,与文章内容不相符的两项是( )( )(5分)(选两项给5分,选对一项给2分,多选不给分)a在当下中国,是否存在较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是城市与乡村的最大区别。b便利、高效、文雅的城市生活,使城市对人们具有一种强大的吸引力。c要满足现代人过上现代化生活的要求,就必须让人们集中到城市居住。d中国以外的其他国家,乡村的公共设施均稍差于城市,尽管差别不大。e就算城乡公共基础相近,城乡生活方式仍各有优劣,人们仍需权衡抉择。13.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现代文明具有可扩展性”的一项是( )(3分)a乡村地区引入了城市的制度。b乡村建立了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c乡村连通了城市的交易网络。d乡村精英大规模地迁入城市。14.作者在文中针对城市化方面哪些观点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请分别列出这些观点。(4分)15.在推进城市化建设的问题上,政府要怎样做才能解决好城市和乡村两方面的关系?请概括作者的认识。(4分)五、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与所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一)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英 雄立夏他二十岁的时候,她正好十岁。她坐在台下,晶亮的眸子映照出台上英武的他。他是学校请来的英雄,笔挺的军装上一张黝黑却棱角分明的脸,因为激动透着健康的红晕。他在台上大声地念着手中的演讲稿,只剩下三根手指的右手高高举起,如同一面灼目的旗帜。在一次实弹演习中,面对一颗滋滋作响的手榴弹,他毫不犹豫地拣起来扔向远方,挽救了被吓呆的战友。她的眼中噙满了泪水,蒙眬间,台上的他是那么高大英俊,连他那浓重的乡音都充满了亲切的味道。“他真是个英雄,我会一辈子记住他的。”她在心里默默地想。他三十岁的时候,她二十岁。学校组织学生们去农村体验生活。如果不是村干部郑重地向大家介绍他曾经是个英雄,她是一丁点儿也认不出他了。埋头在田里劳作的他跟其他的农民已没什么两样,披着一件灰扑扑的褂子,失却了红晕的脸还是那么黑,却变得暗沉。村干部介绍的时候,他憨憨地笑着,脸上,怎么也找不到十年前年轻的影子。他坐在田头抽着烟卷,好几次她都想走过去跟他说几句话。看着烟头一明一灭,她终于还是没过去。她实在想不出该对他说些什么。他四十岁的时候,她三十岁。他在她所在的城市摆了个摊,卖鸡蛋煎饼。五岁的女儿吵着要吃煎饼,她先认出了他的手,再抬头看他的脸,恍若隔世般,已然很陌生了。女儿香甜地啃着煎饼,她的心却一直不能平静。她忍不住悄悄告诉女儿,卖煎饼的是一个英雄,女儿吵闹着,要去看英雄。她带着女儿折回去,女儿仔细看着那只残缺的手,然后“哇”地一声大哭起来。她匆忙带着女儿离开,一边哄着女儿,一边回忆自己十岁的时候第一次看见这只手,一点都不觉得害怕,只有深深的敬意。她还记起来当时听完报告回到家,小小的她弯曲起两根手指,模仿三指的样子,想象着那种悲壮。他五十岁的时候,她四十岁。她在民政局混上了科长的位置,工作还算清闲,生活不好不坏。当他在她办公室外面探头探脑的时候,她根本就没认出他,原来他是来申请追加困难补助的。她给他倒了杯茶水,他受宠若惊地捧着,只会一迭声地说谢谢。她陪着他办完了所有手续,而他不知道为何受到如此礼遇,越发地惶恐不安,一个小时里说了不下五十声的谢谢。望着他佝偻着背离开,她开始努力回想他年轻时的样子,却怎么也想不起来了。“他真的曾经是个英雄吗?”问自己这个问题的时候,她觉得那么茫然。她五十岁的时候,他已经不在了。那天她在办公室喝着茶,翻着报纸,四十年前的他突然映入眼帘。犹如被雷击般,她手中的茶杯怦然落地。他在回乡的公交车上遇到伙劫匪,一车人只有他挺身而出,搏斗中,被刺数刀身亡。报道还提到,他的右手只有三根手指,年轻时他就曾因救人成为部队里的英雄典型。那张穿着军装的年轻的照片,据说是他唯一的一张相片。一瞬间,泪水又模糊了她的眼睛,恍如四十年前,小小的她坐在台下仰望。16这篇小说采用双线并进的结构,请概括小说的这两条线索。(4分)17文中划线处关于“英雄”形象的细节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回答。(5分)18结合本文,联系现实,谈一下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是真正的英雄。(6分) 实用类文本阅读上海80后女教师驾“雪龙”号赴南极科学考察10月11日新民晚报报道09年10月11日,我国第26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将乘坐“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从位于上海浦东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启程,奔赴南极。此次“雪龙”号迎来历史上第一位女性驾驶员来自上海海事大学的27岁女教师谢洁瑛。这个外向的上海姑娘带着既兴奋又紧张的心情,期待着人生中第一次远航。 一个都市女孩选择劈波斩浪的航海专业,有些不可思议。但谢洁瑛与航海结缘仿佛是天注定。2000年之前,上海海事大学航海技术专业一直是男生的天下。那年,学校首次在沪招收18名女生,尚在念高中的谢洁瑛抱着兴趣报考了这一专业,成为上海培养的首批女舵手之一。 上海海事大学商船学院每年组织三年级学生参加航行实习,通过船上生活,锻炼大家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协作能力。2003年,谢洁瑛第一次出海实习,走东南亚航线;后来留校任教后,也几次带学生上船实习。“许多人觉得出海很苦,我倒觉得航海是件挺有意思的事,它是自由精神的体现,艰苦反倒是其次。不知道自己将会到达怎样的地方、遇到怎样的人,这就是航海的乐趣。” 加入南极科学考察队,谢洁瑛的理由挺简单从没经历过这么远距离的航行。今年27岁的她最远的航行只到过韩国,最长的时间也只有4个月。“去南极,恐怕一辈子不会再有第二次机会了。” 上海海事大学商船学院非常鼓励年轻教师上船实践,之前已两度派教师参加极地考察,这次更是首遣“女将”。谢洁瑛的丈夫“力挺”妻子出航:“要是给我去,马上辞职也行。”过长辈这关,则费了点波折。小谢一开始只敢告诉父亲出去两三个月。想想女儿春节前就能回来了,父亲也就同意了;后来得知要到明年4月才能返沪,别提多舍不得了。女儿的坚持让父亲最终点了头。 上个月,谢洁瑛登上“雪龙”号试航,成为这艘赫赫有名的科考船上第一位女驾驶员。因为这个“第一”,小谢意外地发现,自己领到的居然都是男装。原来,大家还是按习惯性思维,以为驾驶员都是男性。“我1米7的个头,有的衣服还能凑合,可男人的袜子怎么穿呀?”谢洁瑛爽朗一笑,说要去换两双。 试航时,谢洁瑛和其他3位驾驶员一起,轮流驾驶“雪龙”号在海上航行了5天,4小时一班,与正式航行一致。“和我过去驾驶过的船相比,雪龙号设备更先进,助航设备也齐全。”谢洁瑛知道,要摸透“雪龙”号的“脾性”,还需一段熟悉期。 明天,考察队员们正式上船,谢洁瑛这名“雪龙”号上的“新兵”多少有点紧张。“西风带和冰区航行是两大考验。”小谢为此已专门向有过极地航行经历的老师取经。 “以前航行时遭遇过台风,我没有不适。这次经过西风带,据说船会摇得很厉害,我想测试一下自己抗晕船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