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管子哲学之“人与天调”的自然观 摘要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认为:国家及个人的行为都要与天也就是大自然保持一致。以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管子对天人关系的认识是唯物主义的认为天地自然是按照阴阳规律而运动变化的实现人与天地自然的相互协调并提出了。人与天调”的哲学自然观关键词自然观;人与天调;管子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认为:大到一个国家,小到每个人,他的行为都要与天,也就是大自然保持一致,这就是古代著名的“天人合一”思想。管子是我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典籍,其中包含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等方面的丰富思想。“天人合一”思想在管子中也有反映,这就是管子所提出的“人与天调”的自然观。本文将就管子“人与天调”自然观的哲学渊源、“人与天调”自然观思想及应用作一简要论述。一、人与天调的哲学渊源易认为:“天地之大德日生。”(易•系辞下)“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贲•彖传)指出要遵循自然法则,掌握四时变化,人与天合,才有美好人间。强调在天地人的关系中必须按自然规律办事,顺应自然,谋求天地人的和谐。黄帝四经认为自然、社会、人是一个整体,人类的行为要顺从自然规律,如果“过极失当”,就要遭到天(自然)的报复。黄帝四经强调国家的政治行为必须与天地与大自然一致,它将阴阳思想应用于社会政治,首创了阴阳刑德的理论。先秦诸子也有关于天人关系的论述,如孟子提出“尽心知性知天”(孟子•尽心上)的。天人合一”的和谐理论,认为天道与人道是相通的、统一的。老子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依归。“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故强字之日道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这种“道法自然”的思想,强调人来自自然,是自然的一部分,天道与人道(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古代哲学家认为,自然的和调与社会的和谐幸福是一致的。因此在生产实践中注意保护自然资源,以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苟子认为,保护自然的规定要成为“圣王之制”、“王者之法”。古代礼制中也有大量的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礼记认为,礼是顺应自然、合乎人心、管理万物的规范。合于天时、地宜,再加上人的正确活动,这样就有利于万物的发展。“礼也者,合于天时,设于地财,顺于鬼神,合于人心,理万物者也。是故天时有生也。地理有宜也,人官有能也,物曲有利也。故天不生,地不养,君子不以为礼,鬼神不飨也。”(礼记•礼器)在礼记中记载人协调自然、进行生产活动的是月令篇。月令的特点是以农业生产为中心,国家的全部宗教礼仪政治活动都适应时令而安排。其基本思想是天人一体,人与自然相通、相应、相依共生,强调天、地、人的和谐发展。“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礼记•中庸)英国自然科学家李约瑟认为,古代中国人在整个自然界寻求秩序与和谐,并将此视为一切人类关系的理想对中国人来说,自然界并不是某种应该永远被意志和暴力征服的有敌意和邪恶的东西,而更像是一切生命体中最伟大的物体。应该了解它的统治原理,从而使生物能与它和谐共处。这是很长时期以来中国文化的基本态度,即协和大自然,与自然界自发的相关过程协同而不是无视于它地起作用。二、管子“人与天调”思想管子对天人关系认识是唯物主义的。形势篇说:“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春夏秋冬不更其节,古今一也。”在这里,管子认为天乃自然之天,天的运行变化都有其固有的规律,并把怎么对待天的这种运行规律概括为“其功顺天者天助之,其功逆天者天违之。天之所助,虽小必大;天之所违,虽成必败。顺天者有其功,逆天者怀其凶。”(形势)管子还认为:“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和乃生,不和不生。”(内业)这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支持。生于天地之间的人与自然界处于既对立又依存的和谐有序的共生状态,因而人类活动必须顺应自然,自觉服从客观世界。管子认为,做任何事情都要考虑天象、地理和人事。天象的征兆有可能预示着气候的旱涝情况,地理的适宜与否可能预示着饥谨的情况,人事违背天道必有祸乱。这三者都与政治有关,因此在行动时要考察天时地理,把握时机,然后发动人民,举措得当,就会民心和顺,建功立业。“上度之天祥,下度之地宜,中度之人顺,此所谓三度。故日:天时不祥,则有水旱;地道不宜,则有饥谨;人道不顺,则有祸乱。此三者之来也,政召之。日:审时以举事,以事动民,以民动国,以国动天下,天下动,然后功名可成也。故民必知权,然后举措得,举措得则民和辑,民和辑则功名立矣。”(五辅)在宙合篇中也说:“成功之术,必有巨获,必周于德,审于时,时德之遇,事之会也,若合符然。故日是唯时德之节春采生,秋采菔,夏处阴,冬处阳取与之必因于时也。时则动,不时则静。”在君臣下中,管子把君主的整饬治国纲要,研究四时节气称作为“明君之道”:“上注者,纪天时,务民力;下注者,发地利,足财用也。故能饰大义,审时节,上以礼神明,下以义辅佐者,明君之道。”管子认为,天地自然是按照阴阳规律而运动变化的,要把握阴阳之规律,实现人与天地自然的相互协调,即“人与天调”。“春秋冬夏,阴阳之推移也;时之短长,阴阳之利用也;日夜之易,阴阳之化也。”(乘马)不仅阴阳天地、四时季节有规律,而且自然生态也有共同的法则:“根天地之气,寒暑之和,水土之性,人民鸟兽草木之生,物虽甚多,皆均有焉,而未尝变也,谓之则。”(七法)“通乎阳气所以事天也,经纬e1月用之于民;通乎阴气所以事地也,经纬星历以视其离。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五行)金健民认为,“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这句论断主要强调了“天”,即自然界的独立性,“人”应主动与之协调,这就明确了“人”与“天”的主次关系。版法篇中也说:“法天合德,象地无亲,参于日月,伍于四时。”强调要效法天地、日月、四时,也就是要顺应自然之道。“天因人,圣人因天。天时不作,勿为客;人事不起,勿为始。慕和其众,以修天地之从。人先生之,天地刑之,圣人成之,则与天同极。正静不争,动作不忒,素质不留,与地同极。”(势)人与自然内在统一关系,其统一的根基是中国传统道学所论述的“万物以生,万物以成”的“道”。管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包括人的生存发展的根据和客观价值源泉。在内业篇中,管子解释了什么是“道”:“凡道无根无茎,无叶无荣。万物以生,万物以成,命之日道。天主正,地主平,人主安静。春秋冬夏,天之时也山陵川i谷,地之材也;喜怒取予,人之谋也。是故圣人与时变而不化,从物而不移。”正篇也说:“无德无怨,无好无恶,万物崇一,阴阳同度,日道。”形势篇论述“道”的重要:“有闻道而好为天下者,天下之人也;有闻道而好定万物者,天下之配也。道往者其人莫来,道来者其人莫往。道之所设,身之化也。持满者与天,安危者与人。失天之度,虽满必涸;上下不和,虽安必危。欲王天下而失天之道,天下不可得而王也。得天之道,其事若自然;失天之道,虽立不安。”道者诚人之性也,非在人也道也者,万物之要也。”(君臣上)管子汲取了以往阴阳说与五行说的基本思想,将两者有机地融为一体,建立了完整的阴阳五行说体系。侈靡篇认为,阴阳五行是天地自然的变化,人们只能顺应而不能改变其运动规律,统治者应该根据这种规律来制定政策预防灾变。李约瑟对管子的阴阳五行说极为重视,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科学思想史的“中国科学的基本观念”中,不但引用了五行篇和四时篇中的有关资料,而且还就阴阳五行说与中国古代科学的关系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说:“五行概念本身实质上是一种自然主义的、科学的概念。”并说:“这些理论起初对中国的科学思想倒是有益的而不是有害的,而且肯定决不比支配欧洲中古代思想的亚里士多德式的元素理论更坏。”他认为,阴阳五行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科学概念,或者说,阴阳五行概念首先是被当做科学概念而提出来的,而且在早期对科学是有益的。“事实上古代和传统的中国思想体系是否仅只是迷信,或者简单地只是一种原始思想,还是其中也许包含有产生了它的那种文明的某种特征性的东西,并对其他文明起过促进作用。”3我认为,李约瑟的评论是实事求是的,是具有科学思想的评论。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理论,它的确“含有产生了它的那种文明的某种特征性的东西”,这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与思维,而且“并对其他文明起过促进作用”,如阴阳五行对中国古代中医药的产生与发展。对中国古代兵法、战争理论等均起到促进作用。胡适在他的著作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篇•齐学中也提到:到了前四世纪与前三世纪之间东方海上起来了一个更伟大的思想大混合。一面总集合古代民间和知识阶级的思想信仰,一面打开后来二千年中国思想的变局。这个大混合的思想集团,向来叫“阴阳家”,我们也可以叫他做“齐学”阴阳的信仰其于齐民这里所说的阴阳家是齐学的正统,还是以政治为主体教人以“四时之大顺”设施政教。他们主张“治各有宜”,本是一种变法哲学。这里不仅说明了阴阳学说起源于齐地,而且说明了源于齐地的阴阳学说与政治是融为一体的。三、“人与天调”思想的应用管子一书所运用的思维方式为宇宙整体观,它反映在政治上为“务时寄政”,在经济上为“务时寄令”。1政治上:务时寄政管子将阴阳与五行融合,并与政治密切结合在一起,认为“事名二、正名五而天下治”。“事名二”是指“天策阳、壤策阴”的阴阳之道“正名五”是指权、衡、规、矩、准五种名数。与“正名五”在颜色上相对应的是青、黄、白、黑、赤五色,在声音上相对应的是宫、商、羽、徵、角五声,在味觉上相对应的是酸、辣、咸、苦、甜五味。而五色、五声、五味又各有其职。“味者所以守民口也,声者所以守民耳也,色者所以守民目也。”如果人君丢掉了“事名二、正名五”,就会亡国;大夫丢掉的话,就会丧失权势;老百姓丢掉的话,就会难以持家。管子把这称为“国之至机”(揆度)。管子认为,国家的政令必须遵守“四时”,否则,就会使国家处于昏昏蒙蒙、杂乱无章的状态。“令有时,无时则必视顺天之所以来。五漫漫,六恬恬。”(四时)如果不通晓“四时”,则国家就有危险:“不知四时,乃失国之基。不知五谷之故,国家乃路。“是故阴阳者天地之大理也,四时者阴阳之大经也,刑德者四时之合也。刑德合于时则生福,诡则生祸。”(四时)阴阳变化是天地之间自然界的普遍规律,而四时季节的运行更替则是阴阳的根本规则和结果。四时指出古代圣王是按时节来施行政令的,这就是管子中著名的“务时而寄政”思想。“圣王务时而寄政焉,作教而寄武,作祀而寄德焉。此三者圣王所以合于天地之行也。”只要“务时而寄政”、四时教令,做到刑与德没有失误,四时就始终如一地正常运行。“是故圣王日食则修德,月食则修刑,彗星见则修和,风与日争明则修生。”如果能真正施行的话,则“五谷蕃息,六畜殖,而甲兵强”。刑与德要按时节,“德始于春,长于夏;刑始于秋,流于冬。刑德不失,四时如一。刑德离乡,时乃逆行,作事不成,必有大殃”。若是刑与德偏离方向,四时便要逆行,行事不成,并且必遭大祸。形势解篇还说:“春者,阳气始上,故万物生;夏者,阳气毕上,故万物长;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冬者,阴气毕下,故万物藏。故春夏生长,秋冬收藏,四时之节也;赏赐刑罚,主之节也。”就像春夏生长,秋冬收藏是四季对物候的调节一样,赏赐和刑罚是君主对臣民的调节,也就是说,君主的行为要与自然的行为一致。 行“四时”之政实质上是劝导人们遵守生态法则,不违忤自然,不破坏生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最终实现国富兵强。“春赢育夏养长,秋聚收,冬闭藏大寒乃极,国家乃昌,四方乃服,此谓岁德。”(四时)基于此,管子认为君主施行政令要顺应四季的特点,并对君主在每个时期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什么事都作了具体规范。例如四时>>ill记载:“南方日日,其时日夏,其气日阳,阳生火与气。其德施舍修乐。其事;号令赏赐赋爵,受禄顺乡,谨修神祀,量功赏贤,以动阳气夏行春政则风,行秋政则水,行冬政则落。”北方日月,其时日冬,其气日寒,寒生水与血。其德淳越、温怒、周密。其事:号令修禁徙民,令静止,地乃不泄。断刑致罚,无赦有罪,以符阴气。冬行春政则泄,行夏政则雷,行秋政则旱”等等。禁藏篇也说:“当春三月毋杀畜生,毋拊卵,毋伐木,毋天英,毋拊竿,所以息百长也。赐鳏寡,振孤独,贷无种,与无赋,所以劝弱民。发无正,赦薄罪,出拘民,解仇雠,所以建时功施生谷也。夏赏五德,满爵禄,迁官位,礼孝弟,复贤力,所以劝功也。秋行五刑,诛大罪,所以禁淫邪止盗贼。冬收五藏,最万物,所以内作民也。四时事备,而民功百倍矣。”如果按照这个实行的话,那么“故春仁夏忠秋急冬闭,顺天之时,约地之宜,忠人之和。故风雨时,五谷实,草木美多,六畜蕃息,国富兵强,民材而令行,内无烦扰之政,外无强敌之患也。”轻重己中规定春季应“生而勿杀,赏而勿罚,罪狱勿断,以待期年”。夏季“毋聚大众,毋行大火,毋断大木,诛大臣,毋斩大山,毋戮大衍。灭三大而国有害也”。秋季。罚而勿赏,夺而勿予,罪狱诛而勿生。终岁之罪,毋有所赦。作衍牛马之实在野者王”。冬季”毋行大火,毋斩大山,毋塞大水,毋犯天之隆”。管子认为,对一年四季应禁止的行为应该严格执行,否则会产生极其严重的后果:“春无杀伐,无割大陵,倮大衍,伐大木,斩大山,行大火,诛大臣,收谷赋。夏无遏水达名川i,塞大谷,动土功,射鸟兽。秋毋赦过、释罪、缓刑。冬无赋爵赏禄,伤伐五谷。故春政不禁则百长不生,夏政不禁则五谷不成,秋政不禁则奸邪不胜,冬政不禁则地气不藏。四者俱犯,则阴阳不和,风雨不时,大水漂州流邑,大风漂屋折树,火暴焚地燥草,天冬雷,地冬霆,草木夏落而秋荣,蛰虫不藏,宜死者生,宜蛰者鸣,苴多螟塍,山多虫蚊,六畜不蓍,民多天死,国贫法乱,逆气下生。”(七臣七主)在幼官篇中也说;“春行冬政肃,行秋政雷,行夏政阉。夏行春政风,行冬政落,重则雨雹,行秋政水。秋行夏政叶,行春政华,行冬政耗。冬行秋政雾,行夏政雷,行春政燕泄。”2经济上:务时寄令管子认为,与政治上君主行为必须与自然相协调一样,在经济方面也必须与自然一致。在度地篇中,管子对一年四季的农事作了论述:。春三月,天地干燥,水纠列之时也。山川涸落,天20气下,地气上,万物交通。故事已,新事未起,草木荑生可食。寒暑调,日夜分,分之后,夜日益短,昼日益长。当夏三月,天地气壮,大暑至,万物荣华。利以疾蓐,杀草葳不利作农工之事,放农焉。当秋三月,山川百泉踊,降雨下,山水出,海路距,雨露属,天地凑汐。”利以疾作,收敛毋留,一日把,百日哺,民毋男女皆行于野,不利作土工之事。”当冬三月,天地闭藏,暴雨止,大寒起,万物实熟。利以填塞空郄,缮边城,涂郭术,平度量,正权衡,虚牢狱,实唐仓,君修乐,与神明相望。凡一年之事毕矣。举有功。赏贤、罚有罪,迁有司之吏而第之。”管子还认为,春耕、夏耘、秋收、冬藏都有固定的时期,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也会给农业生产带来损害:“凡在趣耕而不耕,民以不令,不耕之害也。宜芸而不芸,百草皆存,民以仅存,不芸之害也。宜获而不获,风雨将作,五谷以削,士民零落,不获之害也。宜藏而不藏,雾气阳阳,宜死者生,宜蛰者鸣,不藏之害也。”(轻重己)所以统治者必须掌握好一年中的四个收获季节,这样才可以发号施令。“岁有四秋,而分有四时。故日:农事且作,请以什伍农夫赋耜铁,此之谓春之秋。大夏且至,丝纩之所作,此之谓夏之秋。而大秋成,五谷之所会,此之谓秋之秋。大冬营室中,女事纺绩缉缕之所作也,此之谓冬之秋。故岁有四秋,而分有四时。已有四者之序,发号出令。”(轻重乙)所以管子说:“不务天时则财不生,不务地利则仓廪不盈。”(牧民)君臣下认为,百姓有春、夏、秋三季农事,君主如果不及时发布政令而耽误了农时,使百姓不成其为百姓,这是君主的过错。“民有三务,不布其民,非其民也。民非其民,则不可以守战,此君人者二过也。”要审察天时,考察物产,来协调百姓的劳力。“审天时,物地生,以辑民力。”(君臣下)管子认为,农事活动必须与自然规律、四时季节相适应,农业才能取得丰收。如冬至以后,“六十日而阳冻释,七十日而阴冻释。阴冻释而秩稷,百日不秩稷,故春事二十五日之内耳也。”今君立扶台,五衢之众皆作。君过春而不止,民失其二十五日,则五衙之内阻弃之地也。起一人之繇,百亩不举;起十人之繇,千亩不举;起百人之繇,万亩不举;起千人之繇,十万亩不举。春已失二十五日,而尚有起夏作,是春失其地,夏失其亩,秋起繇而无止,此之谓谷地数亡。”(臣乘马)管子主张对生物资源要施行保护政策,对山林川泽应实行严格的国家垄断。“苟山之见荣者,谨封而为禁,有动封山者罪死而不赦。有犯令者,左足入,左足断,右足入,右足断。”(地数)管子还主张建立管理山林川泽的机构,设置官员。管子把生态伦理行政伦理化,把生态伦理规范定为官员的行政职责。他向齐桓公提出“泽立三虞,山立三衡”的建议。虞师的职责“修火宪,敬山泽林薮积草,天财之所出,以时禁发焉,使民于宫室之用,薪蒸之所积,虞师之事也。”(立政)把时德等农业生态伦理与政治生态伦理法律化。“顺山林,禁民斩木,所以爱草木也。然则冰解而冻释,草木区萌。赎蛰虫卵菱,春辟勿时,苗足本,不疠雏,不天麂麋。毋傅速,亡伤襁褓,时则不调。”(五行)在管理好的同时,对自然资源要采取有时、有度地合理利用:“山林虽广,草木虽美,禁发必有时;•江海虽广,池泽虽博,鱼鳖虽多,罔罟必有正,船网不可一财而成也。非私草木爱鱼鳖也,恶废民于生谷也。故日:先王之禁山泽之作者,博民于生谷也。”(八观)山国轨提出要实行“官天财”,明令规定百姓封禁和开发山泽资源的时间,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与利用:“泰春民之功徭,泰夏民之令之所止,令之所发;泰秋民令之所止,令之所发;泰冬民之令之所止,令之所发。”管子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不仅仅是被动的顺应自然,而是在与自然协调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管子把天看做是自然之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北交所招聘面试高频题库解析
- 2025届德阳市罗江区中考数学押题试卷含解析
- 2025年宠物训导师笔试重点复习题集
- 2025年妇联笔试高频题解析
- 投资合作协议细则
- 2025年高空作业登高架设考试试题及解析
- 2025年植保无人机面试高频问题集
- 2025年滑雪中级指导员考试要点与模拟题
- 2025年安全生产安全操作规程试题集
- 2025年品质检测员执业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第六章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大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生物八年级上册
- 学生管理中的心理学智慧专家讲座
- 追忆列宁PPT课件2
- 高中地理 必修一 地球上的大气 问题研究 何时“蓝天”常在 课件
- 2020阿里云产品图标
- 2023-2024-CSSCI经济管理类期刊排名
- GB/T 39856-2021热轧钛及钛合金无缝管材
- 《国际结算(第五版)》第十一章 国际非贸易结算
- 基础教育改革专题课件
- 安全监理巡视检查记录
- CRD法、CD法、三台阶法、台阶法工程施工程序示意图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