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简帛《五行》与《礼记.中庸》篇,以及《周易》、《论语》和《 .doc_第1页
从简帛《五行》与《礼记.中庸》篇,以及《周易》、《论语》和《 .doc_第2页
从简帛《五行》与《礼记.中庸》篇,以及《周易》、《论语》和《 .doc_第3页
从简帛《五行》与《礼记.中庸》篇,以及《周易》、《论语》和《 .doc_第4页
从简帛《五行》与《礼记.中庸》篇,以及《周易》、《论语》和《 .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简帛五行与礼记中庸篇,以及周易、论语和 總論 主題:1.談五行立說的思想背景與理論基礎 2.論荀子非議思孟五行的思想背景 3.略論荀子的天非自然的天 (一) 五行篇是以天的中道,其無偏執無曲私的庸常之用,作為立說的根基。作者子思認為,上天的用其中,成於人的德性,大備的一種,就是仁、義、禮、智、聖形於內的五行。 這理論的基礎,是可喻之以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喜和怒、哀和樂是人有道而所顯的一些實質,於此是以表人天性實體的任何實質,皆具矛盾對待的特性。未發,是指無私執。發,而能不偏不倚,與物無妄的,則是和。所以鄭玄訓庸,有說:庸,常也,用中為當道也。(禮記中庸鄭注)又說:名曰中庸者,以其記中和之為用。庸,用也。(鄭玄目錄,禮記正義引) 故可信五行與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這話內容的關係,也就是篇中所謂喻而知之、譬而知之,謂之進之的關係。也相信子思之儒是都明白知曉五行立說的這一特色。 因此孔子所說的: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論語雍也),大可視作是五行篇立說的要據。 但對五行這庸德之行,庸言之謹(中庸第13章),其行的中以行道例如小象傳所說的中以行願(泰六五)、中以自考(復六五)、中以為志(損六二)、中以為實(鼎六五)、中以為正(未濟九二),也即孔子所說的中行1,子思於篇內要不是幽隱而無說(例如有關五行與中庸之為德的關係),就是閉約而無解(例如以有大罪而大誅之,行也、有大罪而弗大誅也,不行也等來言中行之道)。對有關性與天道的一些問題,其表達方式,竟是如此的不可得而聞也2,自易成為荀子要批判五行的一個理由。 五行說的思要有二:一是人有天生大德者,五行俱形於內,是所謂大施諸其人,天也的大人。二是聖人則為天生聖智者,既能以其聖而知天道,又知以其智慎求之於己,而有仁、義、禮的人之道產生(故曰善,人道也德,天道也,又稱聖智是五行之所和),是所謂聖之不形於內謂之德之行其中的一義(但此一要義的主體顯然是智而非聖。因此至孟子乃把聖改稱作聖人,以消弭矛盾。但這一自違與相違,又被荀子批評為甚違)。另一義則在其人的執中能致中和,即能以常德生出行遠的功用,有所謂:聖智,禮樂之所由生也,五行之所和也。此所以篇中並舉例說:文王之示也如此。 (二) 荀子的批判思孟五行,主因之一,是認為五行之說只是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統,即所治的道但有古統而無今類,是舍其所以參而願其所參,則惑矣(天論);如此便易導致儒學的主義過於理想化,其發展因而會失去中正的方向,便不能切合時代的需要和人心的需求。例如五行說就太偏重於言德,而尤其強調聖智的重要,卻只視禮為對仁義的體行以及用來推行道德的教化。至孟子更因於五行而以四端言性善。凡此皆是願其所參的畸與舍其所以參的匿。不知凡人之性者,堯舜之與桀、跖,其性一也;君子與小人,其性一也(荀子性惡),都是出於天之就,出於同一個性體,所謂四海之內,其性一也(性自命出)。但堯舜之得成堯舜,乃因其人為堯舜,能自情中隆性(荀子儒效:師法者,所得乎情,非所受乎性),這是聖人的所以異而過眾者,偽也(性惡),是所謂中庸民不待政而化,(王制),能化性,能起偽,偽起而禮義生。可是桀、跖之成桀、跖,卻不是因其人為桀、跖,而是因缺乏師法之化與禮義之教,正如良弓欠缺矯正的工具,就不能自正(見性惡),是所謂其性不足以獨立而治者(見儒效)。故先聖王的為政以德,雖為善政;聖人之教,雖為善教;但這於桀之未成桀,跖之未為跖之先,卻適足以養成其惡,正如儒效篇內一句中性的話:人無師法,則隆性矣,而卒致有所謂元惡不待教而誅(王制)。孰令致之?就正因人性易趨於惡。在荀子看來,人雖有性質美,但它卻有若珠玉,要待採鑿,始能顯發其溫潤的光澤,否則就有如所謂珠玉不睹乎外,則王公不以為寶(天論),故他要強調夫人雖有性質美而心辯知(性惡),因他認為天賦的美資只是能成善的工具,而這工具首先得由心去加體認,進而利用厚生,體現它的能力,這就是偽之積。至於人能不能因此而成為聖人、君子,就得看其人如何去積善成德,正所謂:情然而心為之擇謂之慮,心慮而能為之動謂之偽。慮積焉能習焉而後成謂之偽。(正名)但偏是這樣的本質,卻常於未顯之先,便已為好利嗜欲等情性因隆性所趨而形成的偏險、悖亂之心所蒙蔽。故人是須有師法之化和禮義之教,以防範於未然,始能使是桀、紂的也不致成為桀、紂,而人之性惡,則可以是其善者偽也。 由是亦知,荀子的高調以言性惡,當是因看到孟子偏言性善是會造成偏蔽的這一事實。帛書五行之說,嘗見兩引世子之言。而世子即世碩,漢志謂其為七十子之弟子,以為人性有善惡,舉人之善性,養而致之則善長;性惡,養而致之則惡長(王充論衡本性)。荀子的相對而言性惡,顯然是有本於此一說法而來,他是視世子的論人性為中懸衡的中道。而孟子既主性善,則性惡便可成為權衡。而衡者,平之至(禮論),是故眾異不得相蔽以亂其倫也(解蔽)。故人的持見可各異,重要的是哪一種說法最具理據。而荀子的主性惡,則是以其善者偽也為權衡。因他相信人的精神實質是可以對立轉化。故人的生性雖易趨於惡,但此惡的性向又非不可以變向趨善。 荀子不亦云乎:好惡、喜怒、哀樂臧焉,夫是之謂天情。(天論)人性是天生便具矛盾對待的性質,有所謂:義與利者,人之所兩有也。(大略)這在易則為乾九二、九五的繫上利見大人之辭,以表乾體中道的能容納相對差異。所以荀子在解蔽篇中有云:夫道者,體常而盡變,一隅不足以舉之,曲知之人,觀於道之一隅而未之能識也。又說:精於道者兼物物。故君子壹於道而以贊稽物。(解蔽)這正是說的對立轉化一義和它的作用。因若能以贊稽之,萬物可兼知也。故人之於性,又豈可獨以性善言之! 故知脫胎自五行的性善說,當可視為是荀子批判思孟五行甚僻違而無類其中一個思想背景。 (三) 荀子嘗云:人之所以為人者,何已也(謂止於哪一層次才配稱為人)?曰:以其有辨也。夫禽獸有父子而無父子之親,有牝牡而無男女之別。故人道莫不有辨。(非相) 人的學習辨別異同,而有所區分,並通過體會而知所體認,例如服從強者(聖人的行道,則能做到無強也,見解蔽篇。這也是周書官人所說的強立而無私,曰有經者也),且進一步還能有所明理,這就是義的產生。故荀子要把知與義連言,曰:禽獸有知而無義。而人,則是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王制)。 荀人又說義之大者,便是明理於天,曰:大參乎天,精微而無形,行義以正。(賦)故義也是所謂宜,是如孔子所說的:義者,宜也,尊賢為大。(中庸第20章)因此荀子說:萬物同宇而異體,無宜而有用為人,數也。(富國)這是說萬物是在沒有所謂宜與否下而得生成,人也就是這樣自有其用而成為人,這是人在天有常道,地有常數中所得的命數。3這裡既指出天道的成物是無妄私之為,亦指出物的有差異不同,本就是天地之常理。因此荀子的明大理於天,就是以天,也即以中道無妄為類。此一取義,當同於所謂先祖者,類之本也(禮論)。 所以荀子說:道之所善,中則可從,畸則不可為,匿則大惑。(天論)這是他對天道有所取捨以善立人之道的話。因若就天的中之道來說,畸與匿便一樣是天之所道。而這也是天道的能大。故這話當是說,人要講求善道,則中道的畸與匿俱可從。荀子就嘗謂:有齊而無畸,則政令不施。(天論)但若偏於畸偏於匿以言人之道,例如思孟五行,要不是大惑,就是不可為。 而對天道之能大,孔子乃說:唯天為大。但孔子跟着又說:唯堯則之。(論語泰伯)此因堯是最先以中來表天之為大的聖哲。而這大中之道,就是帝道的中。故周易是以無妄來言天道。无妄卦辭:元亨利貞,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試拿這話與上引荀子所說故道之所善,中則可從,畸則不可為,匿則大惑作一比照,則荀子稱善為易者不占,這不是很有道理,很重視建立人文精神的話來嗎? 對於畸與匿之為中之道,易乾之九二與九五,早有說着。此二爻皆繫上利見大大之辭,是即以正與不正皆為無不宜的中之道,故曰利。此利也,乾文言有說白: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因這利乃出於中道無妄,是無往而不利,有所謂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乾彖傳),有所謂莫非命也,順受其正(孟子盡心上)。不過雖然性命於天道來說是無不正,但於人所立之道言,則可有正與不正的區分。所以中庸謂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而又因天道有畸有匿,故惟獨聖人者能於人無師法之下,化性而起偽,成為中庸民不待政而化。這是其人的能敦於反己(郭店簡窮達以時),能率性於無妄的中之道,自能隆性而起偽,修道之謂教。 所以乾文言稱利者,義之和也,又說利物足以和義。這是說利是足以使各差異之物,能相合其自有所宜之成,而為和。因此其道能和於天的荀子,有說:以義制事,則知其所利處。(君子)又說:故先王案為之制禮義以分之,使有貴賤之等,長幼之差,知愚、能不能之分,皆使人載其事而各得其宜,然後使慤祿多少厚薄之稱,是夫群居和一之道也。(榮辱)說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義。故義以分則和,和則一,一則多力,多力則強,強則勝物,故宮室可得而居也。故序四時,裁萬物,兼利天下,無它故焉,得之分義也。(王制)說:人之生,不能無群,群而無分則爭,爭則亂,亂則窮矣。故無分者,人之大害也;有分者,天下之本利也;而人君者,所以管分之樞要也。(富國)凡此皆是說的相對差異原是天下事物共存的一種本色,正如榮辱篇所稱:故曰:斬而齊,枉而順,不同而一。夫是之謂人倫。而治辨與別異則是人治大道的根本要義,有所謂人道莫不有辨,辨莫大於分(非相),有所謂禮別異(樂論),有所謂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勸學),有所謂禮者,治辨之極也,強國之本也(議兵)。 故知禮的建立也是義法的建立。此所以荀子每以禮與義連稱,並把禮義置於德義之上,有曰:人君者,隆禮尊賢而王,重法愛民而霸。故強國篇曰:凡為天下之要,義為本。 是知乾彖傳的說保合大和,乃利貞,意就當指大和乃是大中之道的不避畸與匿,是有天有地而上下有差(王制),是皇天隆物,以示下民。或厚或薄,帝不齊均(賦)。換言之,萬物的畸與匿早有無妄私的天意,而由萬物行之。故人道的建立,是要面對由上天中道而來的各種性命。儒家孔子因此主張對民要道之以德,齊之以禮,至荀子則進一步以義為中(例如他就嘗視世子的人性論為中道之類,這是他治大道的既有古統而又有今類)、禮為中,有云:曷謂中?曰:禮義是也。(儒效)而禮者,貴賤有等,長幼有序,貪富輕重皆有稱者也,正所謂:有分者,天下之本利也。(富國) 但人的立教,首先是以道;立道,則先取之以德(郭店簡尊德義:先之以德,則民進善矣),而德,天道也(五行)。這在周易,就有要本於陰陽之義與剛柔之德而來的中正、中而不正、正而不中、不中不正此四象之區分與設立,並繫上一些不言之教,成為周易的德義思想(帛書要記孔子言易有謂我觀其德義耳也);在說卦傳則有謂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而對此,孔子則是由尊中道之德(書酒誥:作稽中德),而立義以言禮,有曰:禮乎禮!夫禮,所以制中也。(禮記仲尼燕居)因中之為道與成德,是既要講畸、匿及不畸、不匿,例如五行的說不匿,不辯於道(第37-38簡),中庸之說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哉矯(第10章);但又要講匿而不蔽及畸而不蔽,例如孔子嘗對顏回謂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論語述而),又力主對民要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為政)。是以荀子乃譽孔子為仁智(按:這智是指知所敬中守中,故中庸說成物,智也)且不蔽,故學亂術足以為先王者也(解蔽)。而最怕的是人求中卻滯情蔽塞於畸與匿。所以荀子要強調說:故道之所善,中則可從,畸則不可為,匿則大惑。(天論)他並因此而視中道無妄為其心學中所謂心居中虛,以治五官(天論)和虛壹而靜的類本(解蔽),而有曰:有法者以法行,無法者以類舉,以其本知其末。(大略)這本這末,就是禮類。其本即謂中道無妄,也是禮記禮摺匪f夫禮,必本於大一的大一。4其末則指禮之祀、禮之制、禮之則等而言。此所以荀子說:故道無不明,外內異表,隱顯有常,民陷乃去。(天論)又說:制禮反本成末,然後禮也。說:禮者,本末相順,終始相應。(大略)反之,有所偏蔽的畸與匿,則是本末不相順,終始不相應,是所謂蔽於一曲而闇於大理(解蔽)。 對於修道者其德行之有所偏頗蔽塞,致中道不行,孔子嘗感慨言之,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不及也。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中庸第4章) 故荀子又說:文理繁(同篇:貴本之謂文,親用之謂理),情用省,是禮之隆也。文理省,情用繁,是禮之殺也。文理情用相為內外表裹,並行而雜,是禮之中流也。故君子上致其隆,下盡其殺,而中處其中。這也是所謂:使本末終始莫不順比純備(純備兩字依梁啟雄之說補),足以為萬世則,則是禮也。(禮論) 故知畸於德義,而忽視了禮乎禮在制中之事上的重要作用,當是子思五行篇被荀子批判的一個要因。 (四) 類與統是荀子哲學中兩個極重要的概念,它本自荀子的天道觀,而荀子的天道觀又深受孔子天道思想的影響,是認為天有其修,也有其職。5 天帝的道,是修至成帝的主宰義之隱而不蔽,有所謂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無形,夫是之謂天(天論),是為中道無為,也是天道的铡埂恕笩o為的成物,是如周書官人所說的廉隅而不戾,曰有經者也。它使得物能自成自道,也使得帝道的變化,幾近於自然,但又不是自然無為,因帝的知能本在,天志也在。 荀子嘗把帝的主宰義之隱匿,比喻為勢位至尊的天子之持老養衰,但其智慮取舍則無衰。 他將此稱作:居如大神,動如天帝。(正論) 大神就是:故天之所覆,地之所載,莫不盡其美致其用,上以飾賢良,下以養百姓而安樂之,夫是之謂大神。(王制) 故知大神意乃指帝道的無私匿,也知帝之行道的可貴處(強國:貴之如帝)。而對所謂上以飾賢良,下以養百姓而安樂之,則又可引儒效篇的話深加演繹:如是,則可謂聖人矣,此其道出乎一。曷謂一?曰:執神而固。曷謂神?曰:盡善挾治之謂神(按:故賦篇有謂通於大神)。曷謂固?曰:萬物莫足以傾之之謂固。神固之謂聖人。聖人也者,道之管也,天下之道管是矣,百王之道一是矣,故詩、書、禮、樂之道6歸是矣。 而動如天帝則是謂:皇天隆物,以示下民。或厚或薄,帝不齊均。(賦)隆與所隆之物,當是指天帝有修及所修成道之無妄言。故五行之說的言性,有謂:不循其所以受命也,循之則得之矣。(帛書五行第331行)這是說,循人之性,則巍然知其好仁義也;但這並非依於人在天道無妄下所得的賦性而知,而是由於人中有能化性起偽者,偽起而生禮義,禮義生而制法度,以此而知人是有好仁義之性,並經此而體認得知上天也有隆修,而成其巍巍然,唯天為大的天。 故知天之生物,可說是既有知,又無知的。有知,例如天志的或厚或薄,帝不齊均即是。所以王制有謂:夫兩貴之不能相事,兩賤之不能相使,是天數也。勢位齊,而欲惡同,物不能澹則必爭,爭則必亂,亂則窮矣。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使有貧、富、貴、賤之等,足以相兼臨者,是養天下之本也。書曰:維齊非齊。此之謂也。而無知當然不同於人執一偏便自以為知道的那種無知(天論),而是指上天無妄私之智,無蔽執之知。禮記禮摺钒汛肆x稱作大一,以表天之所動乃是無妄的一體,並以人頭上一片既無私覆又可派生出大一的天,作為能健行無為而治之道,但卻不是沒有知察之能的上帝存在的表徵,有所謂:故祭帝於郊,所以定天位也。王中心無為也,以守至正。而荀子,同樣是以大一為有情有信的道。他說:變化代興,謂之天德。(不苟)他這是視對天德之修乃復情以歸大一也(禮論)。 由於帝的道是中道無為,所以荀子在天論開篇即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凶。又說:列星隨旋,日月遞炤,四時代御,陰陽大化,風雨博施,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不見其事而見其功,夫是之謂神。而天功的這種神妙,其之在人者,就是人的形具而神生;聖人更是能利用這神而知天道,知天行有常,行的乃是不為而成,不求而得這無為而治的天職。所以荀子謂仁者之行道也,無為也;聖人之行道也,無強也(解蔽),又說夫師以身為正儀,而貴自安者也。詩云:不識不知,順帝之則,此之謂也(修身) 荀子並因帝之則,而在性惡篇說了一段這樣的話:曰:聖可積而致,然而皆不可積,何也?曰:可以而不可使也。故小人可以為君子而不肯為君子,君子可以為小人而不肯為小人。小人、君子者,未嘗不可以相為也,然而不相為者,可以而不可使也。 前面提過,荀子對天的看法,是深受孔子天道觀的影響。在孔子看來,所謂帝之則,就是指帝道的中是以無為的體式,派生成物的道,也讓有道之物在一既定序式的變化中,可無固定程式和格式,並不限任何形式地生變,而善自體道和取化於大道,自強自適地自化以成。此義孔子是稱作無為而物成,是天道也(禮記哀公問),也是他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一語的真義。7他並因這一悟道而有謂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又知講求心的虛以持中,即所謂叩兩端,8故他對人於言於行上的一些執著,又有說我則異於是,無可無不可(論語微子)。而這些都有可能就是荀子所謂可以而不可使也其涵義的要在。 正因天功是有其神,天的神知又是以無知知者也(借用莊子人間世重言人物孔子之語),而這是人的思想所無法加以超越的事,故荀子說人的天職是不與天爭職,意即要在信道不疑下,學治天職而不妄為。故荀子對所知天道職能之深、大、精,是不加慮、不加能、不加察焉,這也是他對帝心、天心的肯定與認取,是他所明的天人之分。由此亦知,他是深明孔子說吾有知乎哉?無知也這話的精義所在。 對天之有中道無妄的德修,易乾的由九二而九五,自中而不正到中正,其繫辭早見有不言之教在。故荀子說善為易者不占(大略),並於儒效嘗試申明這一義理,曰:先王之道,仁之隆也,比中而行之。曷謂中?曰:禮義是也。道者,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之所以道也,君子之所道也。 先王是以中為類(論語堯曰:允執其中),以仁之隆為比類,也是聖人的以類度類(非相),而仁則為本統,所謂:今夫仁人,將何務哉?上則法舜、禹之制(非十二子),這也即舜所取法於堯的允執其中,而舜亦以命禹。 故知以中為類,就即是以無妄為德之類,所以富國篇說:先王明禮義以壹之。反之,則是所謂反禹、湯之德,亂禮義之分(正論)。這是荀子的尊德義,重聖人之知,故又有謂:忠信以為質,端慤以為統;禮義以為文(例如詩、書。所以榮辱篇有說先王之道,仁義之統,詩、書、禮、樂之分),倫類以為理。(臣道)但雖如此,荀子卻又認為論禮義法度,後王實勝於先王,曰:聖王有百,吾孰法焉?欲觀聖王之迹,則於其粲然者矣,後王是也。(非相)所以他要強調:儒者法先王,隆禮義。又說:法後王,一制度,隆禮義而殺詩書,是雅儒也。說:法先王,統禮義,一制度,是大儒者也。(儒效) 要之,荀子是以仁之隆為統類,而以禮義法度為比類。於是其言有類,其行有禮。這既是所謂以古持今,知通統類和修修兮其用統類之行也(儒效),亦所謂總方略,齊言行,壹統類(非十二子),以類行雜,以一行萬(王制),古今一度也(非相)。 故荀子乃以類來稱所治的天道,曰:類不可兩也,而知者擇一而壹焉。(解蔽)又說:順其類者謂之福,逆其類者謂之禍。(天論)又立無妄以為統,是為統類的大法,曰:倍道而妄行,則天不能使之吉。(天論)他並視天地乃不過為上天中道無為的大用之物,因此他說財(地有其財)非其類,以養其類,夫是之謂天養。這是指大地上各種各類的資源,雖非天君(心)所治的耳、目、鼻、口、形五官之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